土壤改良的意义范例(3篇)

时间:2024-04-30

土壤改良的意义范文篇1

关键词:盐城地改良;园林绿化;技术

1盐碱地改良措施

1.1物理改良措施

在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措施中,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成本低、环保安全的物理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整地法、深耕深翻法、秸秆覆盖法和排水洗盐法等。

整地法是指通过削高垫低的方法将土地平整的过程,原理是通过这样的整合后可以使灌溉或者降雨得到的水分均匀下渗,从而提高冲洗土壤中盐碱成分的效果。

深耕深翻法是依据土壤中盐分的分布规律而产生的,土地表层的盐分聚集多,下层的盐分比较少,通过深耕深翻,可以把表层的盐分翻到下层,切断土壤的毛细管,达到增强土壤通透性、减弱土壤水分蒸发和提高肥力的效果,最好的时间一般是春季和秋季,因为这是土壤反盐比较重的季节,且春宜迟秋宜早。

秸秆覆盖法,顾名思义,是将作物的秸秆直接还田的措施,目前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发展迅速。秸秆覆盖可以提高入渗效果,抑制水分蒸发并防止耕层盐化。在秸秆分解时,为植物提供肥料和生长平台,达到环保、低成本、快速恢复植被的目的。根据盐碱化程度和质地的不同,都会造成秸秆覆盖的效果不同,根据研究发现在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低、沙壤土质地的土壤效果最好。

排水洗盐法,是建立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上的,采用大定额的灌溉,相对来说成本要高,作用机理是通过充分溶解盐碱地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碱并下渗到深层土中,从而改善土壤的盐碱性,在整个过程中排水是保证冲洗效果的关键。

1.2化学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化肥与土壤发生化学作用而逐渐改善土壤质量的方法。盐碱地的土壤性质一般具有低温、盐度高、碱性、结构差的特点。盐碱地的化学改良是在盐碱地中投入人或动物的粪尿、麦草肥或混合制成的肥料等有机肥,有机肥料会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会转化成腐殖质,并且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产生的有机酸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和加速分解速度以提高肥料有效性。此外,无机肥料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其中硫酸钾复合肥是微酸性肥料,更加适用于盐碱地。化学改良的常用方法还有施用石膏,也就是硫酸钙,然后灌溉并冲洗,双向措施共同作用,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1.3生物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生物改良措施,是选用抗碱作物种植在需要改良的盐碱地,以减轻盐碱危害,确保作物能够增加产量,常用的抗碱作物品种有大豆、棉花、玉米、葡萄、高粱等,有时也可以采用选种水稻,这是适合中国采用的改良并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在插秧之前首先进行排水洗盐,在水稻生长期淹灌以及大量排水换水,冲洗和排走土壤中多余的盐分,起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需要的前提条件是健全的排灌水利工程系统,保证按时按量的供水、排盐和水位控制。在水旱轮作区,需要在水稻田周围挖很多排水沟,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在不适于干旱作的广大地区推广种植改良水稻更容易取得良好效果,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2园林绿化中盐碱地改良策略

园林植物蒸腾作用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浓郁的绿色覆盖减少了地面的水分蒸发,在种植初期需要创造盐碱环境下园林植物能够生存的立地条件,并需要加强养护管理。但是盐碱地对园林绿化会产生障碍,所以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还是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良策略,具体探讨如下。

2.1渗管排盐法

渗管排盐法是园林绿化工艺中改良盐碱地的常用方法之一,依据的是土壤中的溶解于水的能力,措施是在土壤中铺设滤水管,目的是将土壤中的盐分浓度过高的盐分随水排出,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起到控制地下水位的作用,可以防止土壤生盐渍化现象的出现。在铺设滤水管时,采用水平封闭的铺设模式,需要将一级管和二级管紧密地结合起来,保证一级管的水顺利渗入二级管中,最终流入污水管道,经过处理后排放到自然水体中,或在二级管末端设立集水井,对渗滤水进行定期排放。渗水管的管道间距、管底高程和铺设坡度,需要根据该地区的土壤结构、地下水水位、气候类型和污水管道的埋设深度来确定,并依据园林绿化工艺和植物种类来进行科学改善,以确保管道各方面的参数均满足园林绿化的要求。

2.2大穴换土法

园林绿化的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可能会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给改良过程带来困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如果排水良好、含盐量不高,可以在植树前挖一个长、宽、高尺寸一定的大穴,拣出石块等垃圾后再填回原土,灌足淡水待土壤干后再灌2~3次后才可以栽植园林中的树木。大穴换土的优点是起效速度快、效果明显,能够及时改善土壤性质,进而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发生降水时,水分在中立作用下向下移动并带走土壤中的盐分,从而避免穴内土壤盐分难以上升的现象。在穴上部种植园林时,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巩固大穴换土效果并实现改良土壤的目的。

2.3加强养护和管理

在进行园林绿化的盐碱地改良过程中,要遵守因地制宜和灵活实施的原则,综合采用多方面的措施共同运用,并采取一定的养护和管理方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园林绿化时,要设置水管网来提供自来水浇绿地,浇水时要确保浇足浇透,防止土壤再次发生盐碱化,另外,低洼处容易引起积水造成植物被淹,所以要格外注意排水的管理。园林的施肥管理要根据树种、树龄和土壤的不同而不同,并注意防治病虫害的管理,城市绿化植物的防治要注意环保,不可以滥用农药。

3总结

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对盐碱地改良时采用的是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同时又强调突出重点。对于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研究,还应该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上,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因地因时对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措施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区域盐碱化的检测研究。园林绿化在现展进程中的地位不断突显,盐碱地改良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通过上述改良措施的进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对进一步的改善措施也是在研究中。

参考文献

1唐旭日.盐碱地改良模式现状及探索[J].江苏农业科学,2011(6)

2张兵,刘颖新.盐碱地改良及园林绿化施工工艺[J].现代园艺,2011(15)

3刘萍,魏雪莲.盐碱地园林绿化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5(2)

4唐旭日,张法琴.盐碱地改良及园林绿化施工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5王春娜,宫伟光.盐碱地改良的研究发展[J].防护林科技,2004(62)

6王金才,尹莉.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土壤改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耕地质量;现状;建议;吉林吉林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2-0290-01

耕地是农业的载体,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良好的耕地质量,关系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增长,对农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过渡带,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分为山区、低山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3个大地貌类型。山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东部,由长白山余脉和张广才岭组成,是吉林市林业主产区。低山丘陵区分布在山区同松辽平原过渡带,是全市重要的农业区。沿江平原区主要分布在第二松花江中游和饮马河、拉林河、呼兰河等流域,该区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是吉林市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

历史上,吉林地区土壤长期被森林覆盖,土壤形成过程以淋溶为主,伴随腐殖质的积累、沼泽、泥炭化过程,形成不同形态的各种土壤。吉林市耕地土壤就是在这些不同形态的土壤上垦殖而成的,主要土壤类型有灰棕壤、白浆土(岗地、山地)、草甸土(岗川、山川)、冲积土、黑土和各种水稻土(冲积型、草甸型、白浆型、冷浆型)等。近年来,土壤退化进程加快,严重威胁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因此,掌握土壤退化状况,采取相应的改良、培肥措施,是确保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耕地地力现状

(1)耕层有机质含量下降。20世纪50年代吉林市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6.6%,到80年代降至3.3%,目前在2%左右。吉林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正在逐渐下降,肥力减退。

(2)土壤侵蚀较为严重,肥地变瘦。据调查,坡度15°以上的地块平均年流失表土3~6mm。土壤腐殖质层变薄,耕层土壤颜色变浅。

(3)伴随表土侵蚀和有机质含量的减少,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表现为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20世纪50—60年代吉林市主要耕地容重为0.9~1.0g/cm3,孔隙度为60%~64%,目前的容重为1.0~1.4g/cm3,孔隙度为45%~60%。可见,土壤日渐板结,耕性不良,宜耕期短。

(4)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不高。从近2年的土壤测试结果看,全市土壤普遍缺氮,缺磷、钾地块有所增加。90%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小于200mg/kg,碱解氮的平均值为165mg/kg,而第2次土壤普查时碱解氮的平均值为246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96mg/kg,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124mg/kg减少28mg/kg;速效磷含量略有增加,平均值为26.8mg/kg,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23.6mg/kg高3.2mg/kg。氮、磷、钾比例为1∶0.16∶0.58,与农作物吸收氮、磷、钾比例(1∶0.5∶1)相差较大。

2耕地质量下降原因

(1)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养分消耗过大。

(2)大型机械缺乏,机耕深度浅,使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实。目前,吉林市耕层厚度超过20cm的耕地不到20%,60%的耕地耕层厚度在10~15cm,土层紧实,通透性差。自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来,由于一家一户的分散自主经营,耕作条件受到限制,大型农机设备逐渐被小型的农机设备所代替[2]。据悉,当地大型农机具的田间作业次数大幅减少,绝大部分土壤已有20余年未进行过秋翻整地。由于小型农机具在田间行走次数增加,对土壤的压实作用明显高于以畜力为主的耕作方式。现行的耕作措施对土壤剖面构型和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很大。

(3)土壤养分失调。由于长时间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变差,有机质含量急剧减少,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4)土壤重用轻养,地力亏损严重。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化肥施用量及配比不科学。

(5)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工业“三废”污染水源及土壤。

3耕地质量保护措施

耕地质量是确保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根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3]。保护耕地不仅有一个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的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展开。

(1)提高对保护耕地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农业的领导,要认识保护耕地质量的重要意义,要以《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以适应农业生产形势飞跃发展的需要。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耕地质量调查纳入工作计划,依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以10年为跨度开展1次全面耕地质量调查,切实指导耕地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质量。

(2)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有机肥源。如果施有机肥30t/hm2,相当于耕地增加有机质1500kg/hm2,这个数量不仅能满足土壤有机质的自然消耗,还能使土壤有机质有所积累和更新。

(3)科学施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肥可以平衡土壤养分,提高作物产量。实现“科学施肥—作物产量高—有机物质积累多—地力提高”的过程。对化肥的使用,除了要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还应避免盲目施肥[4]。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平均可增产粮食427.5kg/hm2,节约肥料53.25kg/hm2,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左右。

(4)改土和治理坡耕地。应杜绝毁林开荒现象,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山区丘陵陡坡种植豆科绿肥作物,防止水土流失,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注重在土壤侵蚀地段营造水土保护林,在道路两侧营造护路林;在村屯周围营造护屯林;在连片农田中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改善境内的农田小气候条件。

(5)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耕作轮作制度。在耕作制度上推广深松和免耕法;建立粮豆轮作制度,合理提高地力[5]。

(6)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增加有机质。秸秆直接还田不仅省工、省时、节约成本、便于推广,而且还可以增加土壤新鲜腐殖质含量,促进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7)对于土壤障碍因素较多的耕地,如黏、湿、漏、瘦、酸、冷等,客良措施是改良土壤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6]。白浆土的酸性可施用石灰性物质(废石灰、矿渣等)加以改良,从而改善土壤结构。针对冷浆型水稻土,可采用适当掺砂、掺炉灰等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地温,促进土壤中养分的释放。

(8)进一步加大农田的整理力度、实现大型农机具深翻。农地整理可以把现有一些畸零、狭小、高低不平、不便于耕作的田块合并成初具规模的标准田块,扩大直接耕种的面积。

4参考文献

[1]刘永贤.广西耕地质量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6):629-631.

[2]张玉奎,方春艳,王兴会.梨树县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278.

[3]李继明,范业宽.河南省耕地质量存在问题与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88-91.

[4]张清华,史琢,韩翠萍,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9-90.

土壤改良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蓝莓;土壤管理;现状;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S66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058

1土壤调酸改良方面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蓝莓生长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排水性、通气性、透水性等特点,且呈酸性及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由此可见,在种植蓝莓时对土壤改良尤为必要。继种植之后,还须根据蓝莓生长状况,对土壤指标做出适宜的调整。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蓝莓种植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认识程度不够、应用方法不合理、土壤改良不全面等极易造成不良后果: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失绿黄化、植株大面积死亡等。

解决策略:通常,蓝莓种植土壤富含有机质、透水性较强、通气性较好等。此外。土壤pH值在4.0~5.5范围内波动。因此,黏重、钙质、盐碱等类型的土壤不适于种植、发展蓝莓。在建设蓝莓园的时候,应注重调整3大指标(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土壤的通透性)。此外,笔者建议改土的范围是全园会或者蓝莓种植周边的区域,而非仅仅改良种植穴的土壤。值得注意的是,调整酸度pH值、增加有机质含量等对蓝莓种植、生长极为重要。实践证明,130g硫磺粉可以促使每单元面积内的土壤pH值下降1。通常,土壤调值先于蓝莓种植1a,且其的范围涉及整个园区。为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工作人员可采用酸性草炭,具体操作步骤为:挖掘定值沟(深40cm,宽50cm),以1:1或2:1比例将有机质、原图进行配置,从而达成改良土壤的目标。此外,充分腐熟的腐叶土、作物秸秆、碎树皮等亦可以用于改良土壤。当然,草炭及硫磺粉共同改良土壤的效果会更佳。

2高垄栽培方面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蓝莓的根系生长范围为5~20cm,其受水分的影响较大,且抗涝能力较为匮乏。基于此种情况,在种植蓝莓时应选用起垄栽培方法。然而,在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由于起垄过高、断面呈锥形等,蓝莓根系的生长空间受到限制。此外,垄土保水性较差。炎夏时节,过高的温度会使根系失水、缺水,从而导致其死亡、停长,严重影响了植株的发展、产值等。

解决策略: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新栽园为便于排涝,一般将土垄值控制在15cm左右,甚至不采用起垄种植的方法。进行排涝时须建立高垄、台田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降低垄高的方法主要包括行间填草、行间填土等。此外,还可将高垄转变为高度大于1m的高台,从而为蓝莓根系生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在采取上述策略之后,仍旧无法抗旱、保水时,可采用秸秆杂草覆盖种植区土层,进而避免、降低阳光对蓝莓根系的伤害。

3肥害方面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深入研究、分析蓝莓可知,其对肥料的需求较低。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蓝莓自身含有很少的化学元素(氮、磷、钾、钙、镁等),且对氯、钠等元素避而远之。过度的、不当的施肥皆会伤害蓝莓植株,生甚至造成死亡、停长等不良后果。

解决策略:在进行施肥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蓝莓种植土壤的肥力、树体营养状况等因素,以更好地控制施肥量,从而确保蓝莓健康生长。就施肥而言,其主要选用有机肥、三元复合肥,且施肥次数控制为3。与此同时,在施肥过程中切忌选用氯基肥(氯化铵、氯化钾等)、销态肥(硝酸铵、硝酸钾等)。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肥施肥的时间是充分腐熟。

4地膜覆盖方面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地膜覆盖在蓝莓种植中的应用,主要功能是防草、保湿。在北方地区,黑色地膜覆盖法较为常用。夏季,土壤表层温度有所升高,地膜透气性较差,极易导致浅层土壤内的蓝莓根系死亡,甚至阻碍植株的生长。

解决策略:慎用地膜覆盖法,多采用秸秆覆盖、行间生草等方法。此外,效果较好的无纺布地膜亦可应用于覆盖。然而,其需要耗费大量成本。

5“窝根苗”方面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就蓝莓建园而言,其大都倾向有采用营养钵苗。在建园过程中,很多种植者对蓝莓生长特点了解甚少,对其的栽种仅仅停留于去除营养钵体层面。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根系窝团现象,进而导致老根老化、新根不发、较差通透性等。待种植几年之后,根系的发展范围仍旧局限于营养钵体图的图案,造成叶片黄华、植株生长不良等。

解决策略:在破除营养钵提之前,应充分考虑蓝莓苗根系情况。土质疏松、根系并未充斥钵体空间的营养钵体不可去除。根系出现窝团的钵苗,须去除营养钵体。对于缺乏钵体且生长不良的蓝莓植株,可对其施以海藻肥等。如有所需,可通过分次换土以改善蓝莓生长状况。对于严重的蓝莓植株,可将其移植于适宜的土壤环境中进行苗圃化培育。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