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教案范例(3篇)

时间:2024-04-30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范文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开放,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日益深入,现代化意义上的计算机产品与技术被不断介绍并引入到国内,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迅http://猛的发展。然而,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机是一种多学科共同研究和推动的科研成果,哲学、数学、物理学、人工智能等都对其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下的学习者受到各种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对计算机产品的一种自我环境下的适应性使用。缺失对计算机发展过程的整体了解和把握(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本文中提出,在计算机发展史研究的策略上应以需求的产生与实现为引子,以软硬交替发展为主线,以性能不断提高为成果,以突出学科交叉为亮点。

二、计算机发展史概述

历史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计算机(computer)是历史名词。算盘,被人们公认为是人类最早的计算机,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学方面的伟大智慧。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发展脉络,中国几乎没有亲历者。尤其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期(上世纪中叶),中华民族一度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若干年。没有亲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则意味着在骨子里缺乏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是进一步推动计算机的发展,利用计算机推动相关学科与产业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三、计算机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情况概览

在主流中文网络数据库中,以计算机发展史”为关键字搜索所得到的结果是:三大主流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章总数为18篇(如图1所示)。WwW.lw881.com这说明:对计算机发展史的研究比较薄弱。

四、探究研究策略的依据

笔者认为开展计算机发展史研究的一种思路是:本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分阶段提取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尤其要着力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以及问题解决后发现的新问题。

1.实用主义”无褒贬之分

弥补对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认知,不宜再去重做实验,推倒人类已有的技术规范重来;只能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在研究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同时,实用”也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应有之义。

2.紧紧围绕问题”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问题要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堪比一所好的大学”。计算机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发展进步。每一次问题的提炼和解决都促进了计算机水平得到一次升华和提高。

3.事物的发展是动态的,已有问题的解决必然带来新的问题

新的问题是对已有问题解决方法的挑战与审视,抑或是新科学新技术寻找用武之地发挥作用的要求。尝试主动提出可预见的问题并设法解决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

转贴于http://

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是这个意思。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这一切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往往是获得认识突破的契机,这种习惯或者素养是极其宝贵的。

4.分阶段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时间轴上是一种动态的螺旋的进化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提高,每一个阶段都将被否定。如图2所示,计算机的发http://展也必然遵守人造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其自身的萌芽期、发展期、普及期、成熟期。[2]

后期对前期的关照、否定或肯定,每一个时期都呈现出其特定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正是在对每一个时期的阶段性标志事件和符号的研究和把握中,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的基本面貌,启迪和教育后来的研究者。

五、策略的提出与案例分析

结合上面的思路,笔者提出一种研究策略,即分时间段展开,辨析勾勒出在某一时间段内人们对计算机有哪些需求;为了实现这些需求,科学家对软件和硬件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并寻求突破,突破后在性能上取得了哪些成果;问题解决后又出现哪些新问题;跨学科的研究在推动计算机发展方面有哪些贡献;该阶段有哪些尤其值得纪念的人和事。

简要分析案例一则,内容如表所示。[3]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发明且使用了弹道导弹、雷达等先进的武器设备。为了提高武器的精确打击能力,需要根据导弹的射程能力,射击目标计算其导弹弹道,如导弹发射的方向和角度等。

一开始是若干人通过笔头计算,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错,亟需一种能够代替人们计算导弹弹道的机械设备。在先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冯·诺依曼对布尔数学的研究和发展基础上,人们设计出通过二进制编码表示数据及数据间运算的指令。

遗憾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成本非常高,占地方,非常耗电。这些成为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莫克利(eniac”开发课题组成员之一)盗用了约翰·阿坦那索夫及其助手克利夫·贝瑞的研究成果并申请了专利;与冯·诺依曼几乎齐名的另外一个大数学家莱布尼茨说计算机的原理雏形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前的八卦周易。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范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但是培养学生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而且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类型多种多样,我认为以下几种类型较好。

一、以数学史来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目前,小学课程改革中,对“创设情境”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数学史能为“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史料,以数学史知识进行新课引入,既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课堂。如学习“时分秒”时,先呈现古代的计时工具“刻漏”,然后对学生讲述“刻漏”的由来,以及它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先人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才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计时工具“钟表”。

二、将数学史融入数学综合实践课,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结合教材内容,将数学史融进综合实践课中,让学生去领略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同时,把数学的丰富和神奇,交给学生去研究和探索,不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如四年级下册的一道题:埃及金字塔的塔基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包含了一个“节约”的数学原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不断启发学生,提出疑问:正四边形消耗材料最少,为什么?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请教亲人朋友、上网查询等方式,积极寻找答案,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汇聚了许多数学史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比较古今算法,训练思维,激发兴趣

一些数学问题的古代算法,随着数学的发展,现在已出现更简单的算法,但是,古代算法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而且在古代算法的知识中,很多是小学生能理解的,这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如四年级下册的密铺知识,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正六边形消耗材料最少?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体会到“小小蜂房的学问”,拉马尔、马克劳林等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老师可向学生讲述一些符合小学生知识层次的古代方法,还可以介绍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用小学知识研究“蜂房”的方法。通过古今算法的比较,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兴趣。

四、古法新用,注重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提炼、改造数学的一些古代算法,并进行升华,重现古人对这些数学知识的探索历程,也可以让学生用古代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数学的新问题,重视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如在教“圆柱体积”的时候,引入阿基米德的圆柱容球定理,这是阿基米德在他众多的科学发现中最为得意的一个,因此在他的墓碑上铭刻了“圆柱容球”这一图案。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球的体积,借此可以将题目适当地变换一下:圆和正方形的面积之比是否为一个定值呢?(如右上图所示)从而让学生发现他们的面积之比为π/4。这样通过对数学史的改造和升华,重演古人对这些内容的探索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将数学史融入复习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的内容安排较少,一般都是在教完某个小节的内容后出现的,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把这些内容当做数学知识来教。有的老师根本完全忽略,从没有真正带领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从而没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其实,在小学数学的小节复习课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史,既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古代计数法、古代除法的试商方法、《九章算术》中的鸡兔同笼、古代圆柱等,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这些古代的科学家们杰出的成就,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热情。

六、利用数学史进行课后拓展,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把古典数学问题融入数学课后拓展作业,恰当地利用数学史知识进行结尾,更是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范文篇3

昨天,《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根据方案,未来本市中考将采取科目“多选”考查方式,考试科目从原来固定的五门科目,改为语数外3科必考加3科选考加体育的模式,总分保持不变。

具体来说,从2018年起,中考考试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共计9门课程,总分580分。其中语数外为必考科目,英语增加了听力、口语考试,计分为40分,英语听力、口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科目实行选考,即从除体育外的5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1门。体育满分依然为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

据了解了解,三门选考科目将按照分数从高到低以100%、80%、60%赋值折分,共出现54种折分方法,给考生更多选择空间。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分数。

变化一:

“五选三”提供更多选择性

此次中考改革,之前所谓“小科”的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全部纳入考试科目,学生可以在这些科目中“五选三”,给学生更多了选择性。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中考方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具体而言,科目可以选择,尊重学生的强项,尊重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命题时答案具有开放性。

对于这样的变化,北京109中学校长封学英认为,新中考方案把更多的选择权赋予了学生,兼顾各层面的学生需求和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此外,新中考方案中化学和生物合在一起,允许学生在除语数外的5科中任选三科,选项中至少有一科为理科,体现了国家对自然学科的侧重。

变化二:

按比例折分让考生不再怕偏科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中考方案在考试科目和分值设置上做了大胆改革,为考生提供多种选择,从而促进考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按照新中考方案,考试科目为3科必考加3科选考加体育,选考科目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5科中进行选择,其中物理和生物(化学)中选择1或2门,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中选择1或2门。所选的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成最后分数。三科折算后的实际满分为100分、80分、60分。因为分值折算权重可选择,实现了同分不同质,即便考生选考科目的原始分相同,折算分也会出现12分的分差。

除了必考的语数外三科,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强项,进行9种科目组合,可以有54种分数折算方式。对此,朝阳区某示范高中校长表示:“以往理科好的同学占优势的局面将发生变化,在其他学科有建树的同学也将有展现的机会。”该校长表示。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中考方案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就是支持考生按特长选择多种组合,充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发展,让考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这样一来,考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

变化三:

考试分数包含10分的实践内容

在新中考改革方案中发现,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的考试内容,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每科均有10分为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表示,每次外出实践都是几个学科设计教学方案和任务单,保证外出学习有所收获。不过,孙校长称,学校目前还没有成型的操作方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和评价问题,也是学校需要解决的。

据悉,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是北京市教委2015年秋季学期推出的新举措,2015年秋季学期共有约43万人次学生参加活动。2016年春季学期自3月17日正式实施,已经有3万余名初一学生来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资源单位进行科学动手实践。

变化四:

贯通培养确保各初中均有指标

根据新中考改革方案,招生政策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远郊区和一般初中校倾斜,从而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考提前招生的贯通培养项目指标会分配到各区和学校,确保所有的初中校都有机会获得指标。

统筹计划一、二、三包括的指标也会分配到所有初中,让留在本区读小学、初中的考生有更多的机会,同时控制示范高中跨区投放招生计划。

变化五:

英语考试增两次口语考试机会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