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文化布置设计范例(3篇)
时间:2024-05-02
时间:2024-05-02
一、项目概况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位于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项目位于文昌大道以北,相七路以南,西临相州路,东侧为龙兴汽配大世界。场地阳光充足,空气流动,地形高差不大,排水通畅,总用地为2.55公顷,容积率为0.8。
二、用地分区
校区用地主要分为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等。建筑用地主要位于场地北侧及西侧,运动场地主要位于场地东侧,绿化用地位于场地南侧及建筑围合的庭院中。
三、校区出入口
校区设3个出入口,礼仪步行出入口设于西侧相州路,校门前设有小广场,主要为学生上下学通道;校区主出入口设于北侧相七路,主要为行政及后勤出入口;校区次出入口设于南侧文昌大道。
四、设计构思
1、轴线关系
以对应礼仪出入口处设37米宽的集散广场东西延伸,作为设计的主要轴线;以校区主次出入口对应景观柱廊南北延伸,作为设计的次要轴线。以此组织各节点与核心空间,并联系各功能区,将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运动空间与绿地构成的绿色景观带连为一体,既创造了场所精神,又使总平面功能布局协调有序。庭院空间
在主要教学区和行政区设计了半围合的庭院空间,它启示于闹中取静的院落形式及院落环廊空间。另外,与间隔在各用房之间的放大廊道构成了空中院落,彼此穿透,互相观望,形成了立体的院落体系,使庭院空间更加开放和生动。交通连廊
针对新的教学生活,各个建筑以连廊连通,使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多种行为的集合体。在教学活动的同时也容纳了交通行为,各组建筑既有独立性,又有连通性,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地面交通压力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把交通和景观相结合,行进的同时又有放大的信息平台,满足休憩及观赏性,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景观。以步行景异的立体交通廊联系了各建筑,不仅形成了颇具气势的连续立面,丰富了光影变化,同时丰富了交通空间,给校园创造了积极的交流氛围。
五、建筑设计
1、功能分区
北面临相七路布置一栋六层综合教学楼(内设行政办公、餐厅、食堂、设备用房等),机动车停放位于场地西北角,对外有独立的交通,同时又减少了相七路对教学的干扰。在综合教学楼南侧沿相州路布置二栋四层南北朝向的教学楼,山墙对着相州路,降低相州路对教学的干扰,教学楼之间以辅助用房相连接,教学楼与综合教学楼以连廊连接。室外运动场地位于综合教学楼以南、教学楼以东,东临汽配大世界,南临文昌大道。运动场地设有6条200米环形跑道,6条直跑道,1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室外田径场及篮球、排球场地的长轴南北向布置,既与教学区、生活区有便捷的联系,又减少了汽配大世界对教学区的干扰。升旗仪式是学校每日或每周重要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在运动场地南侧设置国旗升旗旗台。
2、交通流线
进入学校的学生人流从礼仪出入口处的集散广场分流进入教学楼,行政及后勤人员通过校区主出入口进入,然后到达各个功能区。车行流线则环校区形成主要的交通环,连通主次出入口及停车场,在主入口处连通后勤车道;另一支进入校区内院车道为消防车道,平时对其管制,保证了安全的同时对教学区的干扰降到最小。单体设计
综合教学楼层数为地上6层、地下一层,教学楼层数为地上四层,综合教学楼和教学楼均采用框架结构,均为多层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地上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
建筑平面布置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普通教室布置在一~四层,教学用房采用大开间、大进深的空间,具有更广泛的空间适用性,各类教室的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的距离不小于25米,普通教室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少于2小时。教室要有合适的朝向和良好的通风条件,设计中教室的朝向为南向。为了采光通风,教学楼布置为单外廊,通风良好。为了学生课余楼内的休息和活动,应设置休息厅,休息厅应考虑学生活动和游戏的方便,在设计中采用走道式休息厅,走廊宽度不小于2.5米,同时兼作休息厅,供学生课余楼内休息和活动。教学楼每层设置卫生间和饮水处,卫生间均设前室,且男、女卫生间不共用前室;卫生间均可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卫生间与饮水处结合设置,设于教学楼尽端或两排楼中间连接处,通风条件良好,并减少对人流的干扰。教学用房外走廊防护栏杆高度不小于1.1米,建筑的走道宽度不小于2.5米,走道疏散安全畅通。综合教学楼设有4部楼梯,教学楼设有3部楼梯,楼梯均匀分散布置,均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在底层均可直通室外,疏散便捷,符合疏散要求。
教学楼内设有普通教室36间,每层设置9间,均有良好的朝向,足够的采光面,均匀的光线。根据教室的容纳人数、教学方式、课桌椅尺寸及排列方式,确定教室的平面形状为矩形,开间尺寸为7.9*8.4米,层高为3.9米,净高3.2米,教室的容纳人数为45人。教室的布置能满足视听及书写的要求,便于通行,每个座位均能不跨越其他座位直接就座。每间教室设置2个疏散门,门的净宽不小于0.9米,门设置上亮窗,门扇上设有观察窗,前排边座座椅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不小于30度。黑板的安设位置根据光线自学生座位左侧射入为原则,对于教室南侧设有走廊的双侧采光教室,设计时以北侧窗为主要采光面,以此采光面决定安设黑板的位置。
立面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综合教学楼和教学楼建筑的主体颜色为咖啡色,外立面以咖啡色仿砖涂料为主,灰色外墙涂料为辅,配以方形窗及部分玻璃幕墙。建筑的立面设计以竖线条为主,虚实结合,具有光影变化。整个建筑中的最高点为塔楼,塔楼高度较高,与相邻教学楼的高差为10.8米,从视觉上形成体量高差的对比,且不失稳定均衡的感觉。整体建筑设计简洁大方,摒弃了过多的装饰和色彩,强调建筑的体块、雕塑和空间感,竖线条配以素雅的色彩设计,丰富了建筑的空间设计。
安阳市的气候分区属于寒冷地区,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及《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41/075-2006),依照规范对工程进行建筑节能设计。主要建筑采用南北朝向,使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建筑的体形系数大于0.4,单一朝向外窗窗墙面积比在规范要求内,屋面保温层采用65厚聚苯板,外墙保温层采用60厚聚苯板,外窗采用单框中空玻璃(5+9+5)等,经过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权衡判断后,使建筑达到节能要求。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室内墙面环境属于物质环境,教室是幼儿在园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好的墙面环境设计和布置不仅对幼儿感知觉的刺激,提升对线条、颜色搭配、形状等的认知,也为幼儿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增添欢乐和气氛,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然而,在我国广大的西南偏远农村地区,对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的创设和布置还存在很大问题。
一、农村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创设的主要问题
1、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缺乏正确的评价向导
现代教育理念都认为,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教师”,也都支持环境的教育功能。但是,在农村地区,很多教师还是认为墙面环境创设只具有观赏的功能,对幼儿的教育功能少,幼儿不会受墙面环境的影响,家长也不在乎墙面的设计内容,只要教室看上去美观鲜艳就可以了。总体看来,教师还是把目光停留在观赏墙面的色彩、造型上,教室以美化为主,随意性很大,没有关注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需求,也不考虑活动内容和目标,以教师自身经验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墙面环境创设的教育性。
2、墙面环境设计的材料和造型单一,缺乏丰富性
农村幼儿园的室内材料以彩色硬卡纸为主,大多数教室都是把卡纸剪成花、树叶,小草,在把它们拼在一起,粘贴到教室的所有地方,整个教室都是花花绿绿的,以红绿两色为主,很多教室都一样,都是平面粘贴,缺乏丰富性。很多农村幼儿教师很少会思考如何制作和创设墙面环境,而且也缺乏创设环境的能力,也就只能按照以前的方法继续布置墙面,不会创新,幼儿的创造力也不能得到很好发展。
3、墙面环境设计以教师为主,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在幼儿园开学前,教师就已经布置好教室的环境,幼儿入园以后很少参与墙面环境的设计。农村也是如此,教师提前把教室创设好,因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低,担心安全问题及课程教学进度,是不允许幼儿参与的。一旦墙面环境创设好后,是不准幼儿随意撕毁和破坏墙面的粘画。一般这些粘画,贴在很高的地方如屋顶,幼儿只能远看,仰视贴画,不能近距离接触和操作室内的任何墙面设计。教师这样做,忽视了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人。
4、墙面环境创设随意性很大,缺乏整体性
农村幼儿园老师在布置和创设室内墙面环境时,大多都是随心所欲,认为墙面只要不是白的、空着的,就要全部装饰完,一面墙是花草树木,一面墙又是大段文字,还有各种名言警句及贴图,完全不考虑室内布置结构的协调性,整体性,没有统一规划布局的意识,随意性很大。
5、墙面环境创设变换更新时间长
墙面环境创设是教师一个人花费时间和精力设计好的,一般是一个学期更换一次墙面内容,大多数教师除非是换教室或换班级才会对墙面设计重新修改。农村幼儿园因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很少有教师会根据主题活动随时更换墙面环境。对于设计好的墙面,是不会轻易变换的,也很少会重新设计有本班特色的墙面环境,教师积极性也不高,也没有必要去设计,因为没有人会在意墙面环境设计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影响。
二、农村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创设的对策
1、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转变对室内墙面环境创设的观念
农村幼儿园大多数是小学转岗教师,而且还附属在小学里,教室都是以前小学用的,也是按照小学的要求来布置幼儿园教室,因此很多教师对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创设的意识和要求还没有形成,需要当地的教育局选配老师轮流定期到高校进行学习培训。在培训期间,针对教师的疑问和困惑,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从而转变农村幼儿教师对幼儿园环境布置和创设的观念,提升幼儿教师环境创设的能力,促使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多培训教师学会发现身边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村资源,为幼儿创设具有趣味性又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
2、室内墙面环境创设要缩短更换周期,具有多变性
室内墙面环境创设不仅仅只具有审美功能,还要体现它的教育功能。幼儿教师要根据单元主题活动,定期更换墙面布置和材料,让幼儿在不同的主题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对主题活动有深刻的认识,墙面环境创设与主题的相互配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缩短墙面环境创设的时间,而不是一学期只设计一次就够了,这样一劳永逸是不对的,要使墙面环境发挥动态的教育功能,具有多变性和动态性。
3、室内墙面环境创设要有计划性,具有结构性
农村幼儿教师针对教室空间小、幼儿多的现实问题,就有必要对教室做好整体规划和布局,计划教室每个墙面要做什么用,有些墙面可以是不用变的,有些墙面要作为主题墙需要随时更换,而且还要流出空白墙的地方来展示幼儿的学习作品。因此教师就计划好,墙面设计与教室的整体结构布局不能太随意,还要考虑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能力、观赏接受能力,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很好地计划出室内墙面环境的创设。
4、室内墙面环境创设的造型和材料要具有创新性
农村幼儿教师要克服幼儿园经济困难的问题,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除了绘画、剪贴花草树木以外,还可以采用挂、串、插等灵活的方法,采用多种材料,在结合本班室内的具体情况来创设。让幼儿主动收集废旧的报纸、纸箱、旧衣服等,与教师一起来制作墙面设计,使幼儿可以随意搬弄室内的材料,加深对材料的认识。室内装饰一般都是平面粘贴,教师可以考虑立体的室内空间环境。在设计墙面时与室内空间环境结合起来,丰富室内空间环境的内容、形式,既能美化环境,还能较好的表现出层次感和立体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室内墙面环境创设鼓励幼儿参与,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尊重幼儿对环境的需求,教师就要满足幼儿的想法和意愿,教师应组织幼儿参与室内墙面环境创设,内容的选定根据幼儿感兴趣的点作为活动主题,与幼儿一起来制作和设计,组织幼儿参与室内空间环境创设制作的过程,鼓励幼儿自由操作室内空间环境的各项创设,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材料或者让幼儿准备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来制作,结束之后与幼儿讨论和评选出好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墙面上,以此来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总之,室内墙面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农村幼儿教师的重视,使墙面环境创设从静态向动态的逐渐转变,从而真正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科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农村幼儿园设备配置与使用指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57.
1.2.2合适的混响时间人们对音质的主观评价“清晰”、“平衡”、“丰满”、“有力度”、“柔和”等术语与混响时间有密切的关系.混响时间的长短对音质的影响很大,混响时间长,音质“空”,含糊不清;混响时间短,音质“干”,单调枯燥;只有合适的混响时间,音质才能丰满、有力度.多媒体教室以语言声为主,混响时间的设计应主要考虑语言声的要求,因此要根据教室的容积,选择合适的混响时间(见表1),才能实现较高语言清晰度[3].表1语言类房间最佳混响时间与房间容积表容积/m350~6060~8585~127127~170170~245245~339339~424混响时间/s0.20.3~0.350.35~0.40.4~0.450.45~0.50.5~0.550.55~0.6
1.2.3避免声缺陷声缺陷主要是声波经由内表面反射后分布而干扰正常听闻的现象.多媒体教室的声缺陷主要包括回声、颤动回声以及声染色等,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房间的吸声量不够;二是房间大多是矩形房间,六个面互相平行,容易产生“简并”现象,形成声染色.对于多媒体教室而言,要避免上述声缺陷.
&nbs本论文由整理提供p;1.2.4声场分布均匀理想的多媒体教室室内声场应该充分扩散,分布均匀,而且有足够的声压级.室内声音的充分扩散,可以保证各个座位上的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都应能听到响度相差不大的声音,也保证了室内空间各点的声压级相等,对多媒体教室而言,学生座位区的语言扩声声压级要达到70~75dB之间,音乐扩声声压级要达到80~85dB之间,背景音乐声压级要达到60~70dB之间,声场的不均匀度应控制在±4dB之内,使音质得以改善,声音变得柔和、具有亲近感和空间感.
1.2.5室内音质多媒体教室的声学设计其实就是室内音质的设计.而室内音质的最终评价是听众的主观感受,人们根据室内声学原理并借助经验,提出了混响时间、扩散程度、反射声、噪声级等若干与主观感受相对应的物理量或声学量.多媒体教室内的主要声信号为语音信号,对清晰度的要求很高.这主要取决于房间的混响时间、设备的功率等.
多媒体教室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主要声学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是通过旧教室改造而成的,没有进行相应的声学处理,即使新建的多媒体教室也没有进行声学处理,而且面积和容积的差别很大,大的面积达到几千平米,小的才40~50m2,层高从3m左右到10m,平面形状矩形的占大多数.因此多媒体教室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主要声学问题有:一是建筑声学方面,选址不当,外界干扰较强;房间设计不科学,造成回声、颤动回声、声染色;装修吸声材料使用不妥,造成背景噪声较大、混响时间偏长;配电影响音频传输,出现干扰.二是扩声系统方面,设备档次低,交流噪音高;音响系统位置分布不合理,造成声场不均匀,产生啸叫;音响系统设备参数调在最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佳的位置等.使学生上课听不清,影响教学质量[4].
多媒体教室声学环境的优化设计针对上述多媒体教室声学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声学环境的基本要求,多媒体教室的声学环境的设计主要从建筑声学和电声学两个方面进行.建筑声学设计由于每个房间都有本身的声学特性,做好建筑声学环境的处理对以后获得良好声音效果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如果建筑声学环境处理不好则会出现混响过强、驻波、回声、声聚焦和共振等声第3期李兆义:多媒体教室的声学环境分析及设计69音缺陷.
2.1.1控制噪声,提高教室的声信噪比在多媒体教室运用扩声系统进行教学时,往往扩声系统会影响隔壁班级的正常上课秩序,会出现啸叫声,室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噪音等问题困扰着广大的师生[5].
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室的噪声标准必须达到相应的国家规范要求,但是多媒体教室又有其特殊性,控制噪声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远离噪声源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让多媒体教室使远离马路、市场、运动场等噪声源,即避开强环境噪声源.对多媒体教室干扰声场(外界传入室内的噪声声场)大小的计算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来进行:Lp=Lp0-101g1τ-101gAF+6.式中Lp为室外噪声声压级,F为透声墙立面的面积,A=Sa-为室内总吸声量,τ为声能透射率,对于多媒体教室而言,噪声来源除了墙壁之外,更多的是从窗户、门等进入的,声能透射率可取平均值:τ=ΣFτiiiF,计算出的干扰声场的声压级应小于38dB.
(2)振动干扰预防如果上述办法有困难,可以实行被动式处理,即增加墙壁隔声量;安装消声窗;让多媒体教室置于教学大楼的顶层或同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中靠近楼体边缘的位置;使用时间和出现噪声的高峰期错开;同时禁止学生在教室内大声喧哗、吵闹;学生椅子采用航空椅,布面为亚麻布,防止学生之间语言的相互干扰;选用设备的本地噪声要足够低等.
2.1.2选择合适的房间尺寸及三维结构,提高房间的声扩散性能多媒体教室房间尺寸及三维结构选择的目的是让房间的固有频率分布均匀,防止声染色及语言或音乐的失真.若房间为矩形,其长、宽、高分别为,Lx,Ly,Lz则房间的简正振动频率为[1]:fn=c2(nxLx)2+(nyLy)2+(nzLz)2.式中,nx,ny,nz是不同时为0的任意自然数,c为空气中的声速.由此式可以看出,随着nx,ny,nz取数的越多,简正方式的数也就越多,简正频率也有无穷多个,若房间的比例不当,会出现“简并”现象,将导致声场中某些频率的成分得以加强,出现声染色,音质将大大下降.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室而言,房间的长、宽、高的比例选择非常重要,最佳的房间形状是传统的长方形,长、宽、高的比例尽量避免1∶1、1∶2的简单比例关系,通常选取人们所谓的“聆听空间黄金比例”,即满足1.618∶1∶0.618或2∶32∶1,也可以选用其他比例方法,但三遍之比应取无理数,绝不可取整数倍.为保证较多的简正方式,既要考虑良好的房间尺寸比例,又要得到较大的房间容积.通常多媒体教室的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小容积应遵循:Vmin≥4λ3max.式中Vmin为房间最起码容积;λmax为下限频率对应的波长.由于现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的教室大多为矩形,一般都有平行墙面,为了避免产生驻波现象,应在平行墙面上布置扩散体,有利于声场均匀.如果室内有凹弧形墙面,一定要采用扩散体来发散声能,防止声聚焦.对于面积较大的多媒体教室,除了改善房间的结构(如可以采用矩形切角、扇形、正方形对角线配置以及多边形等)外,还可以在顶棚悬挂反射板(前次反射声相对直达声的延时时间如果大于50ms),这样既可以得到较多的侧向前次反射声,还可以加强听众区域的反射声功率[6].
2.1.3选择合适的吸声材料,使房间的混响时间达到最佳合理使用和布置各种吸声材料是获得理想混响、声扩散、消除声缺陷的重要条件.对于人耳来说,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20000Hz之间,一般人的讲话声主要能量分布在100~5000Hz之间,对于以传递语言信息为主的多媒体教室,声音评价主要为语言的清晰度兼顾丰满度,要想满足此条件,多媒体教室内的混响时间可定为T60=0.4~0.7s.混响时间的长短与房间容积、房间表面积、装修后的吸声系数等许多不定因素有关,在吸声材料的选用和布局上应对室内的混响时间进行综合估算,具体的计算公式采用著名的赛宾公式进行工程估算:T60=0.161VSα.式中V为室容积;S为声室的内界面总面积;α为声室内界面平均吸声系数,α=ΣSiαi/ΣSi,Si为各种不同材料的面积,αi为室内表面各种不同材料的吸声系数,通过查阅常用材料的吸声系数便可知道,多媒体教室的吸声处理包括墙面、顶面和门窗等.要设计一个理想的混响时间,吸声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与房间的容积和室内总表面积、教室内各种器材、设备(如:银幕、电视监视器、学生课桌、音箱、照明灯具、空调设备)等方面综合考虑,同时还要符合人们的美学观点.
因此在室内装饰装修上可采用木质龙骨吊顶,墙体做复合吸声结构,挂上柔软的布窗帘等方法,当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吸音和反射的合适比例;避免房间内凹面或弧型面反射的形成,防止出现声聚焦问题,使局部声音过强而产生反馈出现啸叫现象;对容易产生共振的物体进行加固处理,避免出现声音共振现象[7].当然运用混响时间公式计算出的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值,与实际情况相比都会出现偏差,因此,要想让多媒体教室的混响时间达到最佳,必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经过反复设计、评价、修改,才能达到理想的声环境.电声学设计建筑声学设计为多媒体教室音质的改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多媒体教室扩声系统如果没有合理的整体设计和正确连接,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听音效果.
2.2.1多媒体教室的扩声系统设计多媒体教室扩声系统设计时要根据财力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如果财力许可,设备的选型应采用专业品牌,系统性能要基本一致,避免设备档次配置不齐,有的偏高,有的偏底.多媒体教室的扩声系统主要由传声器、功率放大器、调音台、扬声器四大块组成.
(1)传声器:传声器是多媒体教室实现声音输入到语音处理系统的设备,它的质量优劣、选用的合适与否、使用的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把语音清晰的传递给学习者.常见的有动圈式和电容式两大系列.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中一般选用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宽、频响平直、瞬态响应好、音质柔和方向性强的电容式传声器,使声音能够清晰、亮丽、细腻的重现,但由于电容式传声器具有灵敏度高和耐声压性小的特性,在摆放位置上要注意和音箱和其它音源的位置关系,以及根据音源大小、传声器和音源的距离,消除噪音,得到纯净的语音信号.
(2)调音台:调音台实际上是一个音频信号混合控制台,它可以对多路不同阻抗、不同电平的输入声源信号进行放大及处理,按照不同的音量对信号进行混合、重新分配或编组,产生一路或多路输出.因此,调音台的主要作用是对音频信号进行放大、音色修饰、抑制噪声、控制音量和信号混合.对多媒体教室的音源而言,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声和CD、DVD、VCD等高电平音源,用调音台要控制好输入电平,在保证声音信号清晰度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丰满度要求.这就要求对高电平音源要按下定值衰减键PAD,降低输入电平,才能保证信号电平不超过输入电平的动态范围,使声音不失真.一般情况下不可用增益旋钮GAIN来调节改变音量,它会使信号信噪比下降.
(3)功率放大器:是把调音台、信号处理器等前端设备送来的比较弱的信号进行不失真的放大,并输出一定的功率,推动扬声器发出优美而洪亮的声音.而多媒体教室以语音的清晰度、可懂度为主,因此功率放大器作为系统的核心要有足够的功率输出,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保证室内的平均语言声压级达到70~80dB,有较宽而平直的频率响应范围,建议将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与扬声器的额定功率配比定在1.5倍左右,这样能保证获得足够的力量感.
(4)音箱:音箱的作用是把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它对重放的声音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音箱技术配置、位置摆放等直接影响声音的还原效果.对多媒体教室而言要求声场均匀,做到“近听不吵,远听不小”,保证各区域内听到的响度基本一致.选择音箱时,除要考虑音箱的功率符合多媒体教室的声场要求外,还要考虑音箱的另外两个重要特性,即频响特性和指向特性.
2.2.2多媒体教室扩声系统的正确匹配在扩声系统的布置中,音箱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扩声系统的效果,是电声系统设计的重要步骤,音箱要根据多媒体教室的大小和形状来选择数量和摆放方式.一般来说,用一对音箱把它安装在教室前墙的两侧的上方,音箱轴线对准学生座位的主要听音区域,就能得到理想的直达声;对于比较大的多媒体教室,如有两层,这时用一对音箱可能不满足室内声学要求,应再增加一对音箱,这两对音箱应位于同一垂直平面上,且让上面一对音箱的主轴线对准上层听众,下面一对音箱的主轴线对准下层听众,同时在摆放音箱本论文由论文由整理提供
tp:///">整理提供时,音箱的主轴线不宜交叉,或交叉角度不宜过大;如果是改建的多媒体教室,长、宽、高比例不一定很理想,对于过长,而宽度较小的教室,宜采用分散式布局,可将音箱线性均匀排列于房间顶部,使在房间前后的听众第3期李兆义:多媒体教室的声学环境分析及设计71均能听到较强的直达声,但要注意直达声须同时到达听众,因此对较前的音箱需加延时器,这样一来就会增加成本;对较宽的教室,宜采用两侧布局的分散式布局方式,原理与顶部布局完全一样;如果多媒体教室较大,则采用混合布局方式.不管采用哪种布局方式,音箱并非越多越好.音箱布局应以多媒体教室的音质要求为原则,切忌铺张浪费,同时音箱的布局还应避免声反馈,如果音箱的布局不合理,容易形成声反馈,影响教学效果,严重时还会损坏电声设备[7].
扩声系统的正确连接还要注意阻抗匹配、电平匹配、功率匹配等问题[8].多媒体教室声学改造完成后,听音评价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只要室内混响时间和扩声系统达到了设计标准,声音传递平坦、混响适度、畸变小、瞬态好,使教学的声音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位受教育者,也就基本上达到了多媒体教室的声学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揆申.教育电声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蔡丽霞.多媒体教室声学环境的分析及营造[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3(5):36237.
[3]彭小云.多媒体教室的声、光环境[J].工业建筑,2006(36卷增):1012103.
[4]李耀麟,陈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祥.多媒体教室扩声系统优化的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29(10):43245.
[5]宁伟.多媒体综合教室视听环境建设的优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6(8):592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