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6篇)
时间:2024-07-07
时间:2024-07-07
【关键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现在世界经济都呈现大发展态势,金融危机虽然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现在各国家经济都在大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快的,经济的大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中国银行业是金融市场的龙头,资金的流通,都不能离开银行产业。现在金融市场已经全球化,促使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国际银行业现在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银行产业也在发展变化,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产生了变化,经济要想发展,是离不开银行产业的支持。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理论分析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本概念
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通常指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下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平均成本长期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费用是越来越少。
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是与规模经济是有一定联系的一种概念,范围经济就是联合生产模式下的经销经济,就是我们长期经营一种产品的效益扩展到我们销售多种产品,产生多种效益的一种渠道,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就产生了范围经济。
(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关系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没有区别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品总量在增加的前提下,但生产的平均成本趋于下降,但也不都是一样的,规模经济是拿企业中一种产品进行考虑,主要是分析这种产品总量在增加的前提下,平均成本是否在下降。而范围经济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对企业所有产品而言,所有产品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平均成本是否下降。
(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银行业务水平的一个标准,在人员数量与机构网点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们的运营成本是否在下降,也就是说我们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银行的相对成本是否在降低,单位的效益是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不是越大越好,必须在一定量的前提下,质上有一定的提高。
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是指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多,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我们在经营多种品种的前提下,我们运营成本在增加,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扩大,但是要看我们的平均运营成本是否在降低,商业银行的效益是否越来越好,现在的商业银行要想长期有更好的发展,其业务范围要越来越广,经营的领域要多元化,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必须由专业化向综合经营领域扩展,经营的理念要有所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二、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方法
(一)银行业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在我国对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能力一定要强。20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国内80年代以后才逐渐开始了研究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成绩。
(二)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中的函数选择
1.ICobb一Doug!as(CD)成本函数
在早期的研究中,Benston(2965,1972),BellandM呷hy(1965)应用对数线性CD成本函数来研究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如果我们定义c为总成本,q为产出数量,w为劳动价格,r为投入实物资本价格,CD成本函数的表达式形式如下:
2.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其定义如下:
三、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模型设计
通过市场调研,调研多家商业银行,利用数学公式建立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设计模式,如下面公式:
其中Tc为银行总成本、Y1为银行存款、Y2为银行贷款、Y3为投资、Wl为劳动力和资金的平均价格、W2为资本的价格;
总之,从货款的来源看,各种银行都存在范围经济,货款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大的方面说,国有的各个商业银行不如私有的各个商业银行范围经济做的活、效益好,国有的银行缺乏机动性,货款周期长、速度慢。世界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上有了更多的定价权,这样一些小的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其发展态势更好,现在出现不少小额货款公司,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补充,对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做出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金煦皓.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川[D].重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7.
关键词:经济效率;非期望产出;SBM模型;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5-0052-006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经济效率对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涵盖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同,存在梯度差异,测度和评价这些城市的经济效率,有利于分析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更好地发挥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长江中上游城市群提质增效,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测度城市经济效率,一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传统的DEA模型只考虑期望产出,并未涉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等非期望产出。事实上,不仅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污染加剧,长江中上游城市群近年来承接了大量污染产业,同样面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难以协调的困境。[1][2]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三大城市群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出现扩大趋势。因此,从非期望产出视角分析城市经济效率十分必要。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将非期望产出纳入效率研究框架。[3]-[6]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大多数文献以中国或省际工业环境效率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经济效率的研究较少,还未见到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效率的比较研究。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并在两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拓展。其一,选取工业“三废”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的变量,克服已有研究使用CO2或SO2单一污染物指标难以准确反映环境污染对经济效率影响的不足。其二,将环境污染、收入差距等非期望产出同时纳入城市经济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框架,能够更好地体现现阶段城市发展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主题。
一、研究方法
(一)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DEA方法是一种测算具有相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若干系统或部门(简称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最早由Charnes等[7]提出。其实质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采用线性规划模型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再将各DMU与此前沿面比较,来衡量效率。处在前沿面上的DMU,其投入产出组合最有效率,效率指标为1,不在前沿面上的DMU则被认为无效率。传统的DEA模型忽略非期望产出,而非期望产出是客观的,有可能影响效率,Tone[8]提出的非径向、非角度且加入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如下:
minρ=
s.t.
λjx
+s-
i=xij0,i=1,2,…,m
λjy
-s+
r=yrj0,r=1,2,…,s
λjz
+s-
t=ztj0,t=1,2,…,k
λj?0,s-
i?0,s-
t?0,s+
r?0;i=1,2,…,m;
r=1,2,…,s;t=1,2,…,k;j=1,2,…,n(1)
(1)式中:X=(x,x,…,x)T表示决策单元DMU的投入向量,其中x为DMU对第i种投入的投入量,x>0,(i=1,2,…,m);Y=(y1j,y2j,…,y)T表示DMU的期望产出向量,其中y为DMU对第r种期望产出的产出量,y>0,(r=1,2,…,s);Z=(z1j,z2j,…,z)T表示DMU的非期望产出向量,其中z为DMU对第t种非期望产出的产出量,z>0,(t=1,2,…,k)。记X0=Xj0,Y0=Yj0,Z0=Zj0。
s-
i,s+
r,s-
t分别表示投入、期望产出及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变量,目标函数是关于s-
i,s+
r,s-
t严格递减的,并且0<ρ*?1。当且仅当ρ*=1,即s-
i=s+
r=s-
t=0时,对于特定的决策单元是有效的;ρ*<1,说明特定的决策单元是非有效的,存在投入产出改进的空间。
(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构建
自从F?re等[9]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与DEA理论相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被广泛应用到多种研究领域,Chung等[10]通过构建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将其扩展为可以测度包含非期望产出的ML生产率指数。
将非期望产出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首先需要构造一个包含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生产可能性集,定义期望产出为y∈RM
+,非期望产出为z∈RI
+,投入为x∈RN
+,分别表示M种期望产出向量、I种非期望产出向量和N种投入向量。其生产可能性集可以表示为:
P(x)=(y,z):x可以生产(y,z)(2)
为了计算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生产率,需要借助基于产出方向性距离函数:
(x,y,z;g)=supβ:(y,z)+βg∈P(x)(3)
其中,方向向量g=(y,z),考虑非期望产出时,令方向向量为g=(y,-z)。ML生产率指数可以定义为:
ML生产率指数则能够分解成效率变化(MLEFFCH)与技术进步(MLTECH)的乘积:
ML、MLEFFCH、MLTECH大于1表示生产率增长、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反之,小于1则表示生产率下降、效率降低以及技术退步。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投入变量选取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资源投入。劳动投入用全社会从业人员数表示。资本投入用社会资本存量表示。社会资本存量使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其基本估算公式为:Kt=It+(1-δ)×Kt-1,其中,Kt、Kt-1分别表示第t、t-1年的资本存量,I表示第t年的投资额,δ表示折旧率。计算中相关变量和参数选取参照张军等[11]的做法。资源投入选取能源消耗总量,以万吨标准煤表示,因为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12]。
产出变量包括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期望产出变量用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各城市实际GDP表示。非期望产出变量包括环境污染和收入差距。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要节能减排目标,环境污染变量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来衡量。由于DEA模型要求决策单元的数量至少是评价指标个数的两倍,为了减少评价指标的数量,本文借鉴钞小静和任保平[13]的做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工业“三废”排放量转换为污染物排放量综合指标引入模型。基尼系数是最常见的收入差距度量指标,但中国各城市基尼系数的数据欠缺。基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国情,本文用城乡收入比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表示收入差距,比值提高说明收入差距扩大,反之,说明收入差距缩小。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一级中心城市和二级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武汉、长沙、南昌、成都、重庆、苏州、无锡、宁波,共12个城市。这些城市的选取同时满足DEA方法对决策单元具有较高同质性的要求。基础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历年统计年鉴,考察期为2006―2013年。投入、产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城市经济效率分析
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将12个城市作为待评价的决策单元,利用Lingo10.0编程求出各决策单元的最优解,得到12个城市的经济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为了对比不考虑非期望产出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市经济效率之间的差异,表2最后一列列出了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市经济效率年平均值。
由表2可知,12个城市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经济效率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经济效率,说明非期望产出的确影响经济效率。这可能是因为考虑环境污染与收入差距因素后,投入要素除了用于促进经济增长,还要用于环境治理与收入差距调节,从而降低了投入产出效率。可见,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市经济效率被高估了,扭曲了对社会福利变化和经济绩效的评价。
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经济效率看,2006―2013年,12个城市的总体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平均值为0.8223,说明这一时期12个城市在较高程度上实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健康可持续性。这与“十一五”以来中国政府加大环境规制力度,提高环境规制标准,以及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密切相关,尤其是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等措施的实施,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降低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各城市的经济效率水平看,城市异质性特征明显。上海、杭州、苏州这三个城市的经济效率水平为1,即一直处于最优前沿面上,经济发展效率最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南京、无锡、宁波距离最优前沿面较近,表明在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约束下经济发展效率水平也较高,但是仍然存在效率改进的空间,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现象。经济效率较低的城市有合肥、武汉、长沙、南昌,这些城市面临的环境污染与收入差距问题依然严峻。成都、重庆的经济效率自“十二五”以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13年效率值分别达到0.8897和0.9319,经济运行效果良好。
图1是三大城市群经济效率变动趋势描述。从图1可见,长三角城市的经济效率最高,除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效率值低于0.9外,其余年份都在0.9以上,2013年达到0.9701,表现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良性发展的明显优势。这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开放程度较高、FDI技术溢出效应较大、治污技术较先进以及民生保障制度较完善有很大关系。其次是长江上游城市,经济效率在2010―2013年期间上升较快,上升幅度在三大区域中最高,2013年的效率值达到0.9108,接近12个城市的平均效率水平,与长三角的差距不断缩小,说明长江上游城市投入、产出的资源配置能力在近几年得到明显改善,这与“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推进成渝经济圈发展的政策有很大关联。长江中游城市的经济效率水平相对较低,平均效率只有0.6708,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这可能与中国区域经济梯度差异以及产业梯度转移有关,由于长江中游城市地理位置更临近长三角沿海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条件也较好,近年来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不乏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产业转移在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城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从图1还可以看出,三大区域经济效率变动均呈U型趋势,U型分布的最低点在2008年和2009年,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间接导致了城市经济效率的普遍下降。
(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
基于SBM模型计算出的效率是一种静态效率,即各城市相对于“最佳实践者”所构建生产前沿面的效率状况,是横向的比较,而ML生产率指数体现的是效率的动态变化,对该指数进行分解可以进一步考察效率来源。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为了便于对比,表3还计算了传统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总体上看,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36%,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9%、5.48%,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为技术进步。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94%,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2%、2.35%,生产率负向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大幅下降。ML生产率指数比M生产率指数低得多,环境管制促进技术进步的“波特假说”并没有得到验证。收入差距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也有很大的影响,过大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制约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阻碍代表创新的技术进步,进而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分城市来看,除南昌外,所有城市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都实现了正向增长。其中,增速最快的城市有上海、重庆、合肥、南京,增速分别达到10.37%、7.29%、5.42%、4.27%,技术进步增速分别达到10.37%、10.29%、10.25%、8.21%,技术进步对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最大,但这四个城市的技术效率均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现象。考虑非期望产出时,全要素生产率正向增长的城市由原来的11个下降为5个,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重庆、杭州、南京、武汉,而合肥、苏州、无锡、宁波、长沙、成都却未能实现正向增长。其中,上海的ML生产率指数与M生产率指数相差不大,表明上海很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体现了上海经济发达、治污技术先进和民生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的特点。12个城市中只有武汉的技术效率改善,其余城市的技术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先进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而忽视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存在资源配置失调现象。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改进污染处理技术、改进生产技术和降低单位能耗,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忽略生产效率的提高,则势必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失衡和资源浪费,从而导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四、结论与建议
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径向和角度的DEA方法会使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产生偏差。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将环境污染、收入差距纳入研究框架,测度了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12个中心城市的经济效率,并利用ML生产率指数测度了12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效率来源,研究结论如下:其一,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市经济效率存在高估现象,不能准确评价城市社会福利变化和经济发展绩效。其二,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效率总体较好,长三角城市的效率水平最高,平均值为0.9076。其中,上海、杭州、苏州3个城市的经济效率为1,一直处于最优前沿面上,这些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实现了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长江中游城市和长江上游城市的经济效率分别为0.6708、0.7514,大多数城市存在效率改进空间。其三,三大区域的经济效率均呈U型变动趋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和2009年城市经济效率普遍下降。长江上游城市的经济效率在2010年后上升较快,与长三角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其四,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实现正向增长,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最大。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负,比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低得多,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下降,大多数城市存在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忽视了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
结合本文的实证研究,提高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效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成果的共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是现阶段城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二是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完善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并保证其执行的严格性与一致性;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城市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三是抓住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机遇,拓展三大城市群辐射范围和对接功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缩短城乡经济发展距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四是通过资源整合和要素重置的方式,实现产业重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技术效率。
参考文献:
[1]庞瑞芝,,路永刚.转型期间我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型工业化”生产力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4):64-73.
[2王磊,吴也.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J].江淮论坛,2014,(3):62-69.
[3]李静,程丹润.基于DEA-SBM模型的中国地区环境效率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208-1211.
[4]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10,(5):95-109.
[5]屈小娥.中国工业行业环境技术效率研究[J].经济学家,2014,(7):55-65.
[6]白雪洁,汪海凤,闫文凯.资源衰退、科教支持与城市转型――基于坏产出动态SBM模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30-43.
[7]CharnesA,CooperW,RhodesE.Measuringtheefficiencyofdecisionmakingunit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78,2(6):429-444.
[8]ToneK.DealingwithundesirableoutputsinDEA:Aslacks-basedmeasure(SBM)approach[R].GRIPSResearchReportSeries,2003.
[9]FareR,GrosskopfS,LovellC,etal.Multilateralproductivitycomparisonswhensomeoutputsareundesirable:Anonparametricapproach[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89,71(1):90-98.
[10]ChungY,FareR,GrosskopfS.Productivityandundesirableoutputs:A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approach[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7,51(3):229-240.
[11]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对中国城乡就业和城市化率的再估计
转向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社保体系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状况
中国就业政策的国际视角
产业转型与大学生就业难
劳动力市场中介研究回顾及展望
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检验
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中国劳动力需求弹性分析
经营者人力资本定价机制研究
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进入风险区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
从投资期限考察的人力资本定价模型
WTO框架中劳资关系的问题与思考
从人口结构变动看政策选择的合理性
新中国劳动力流动制度变迁史
从“新柜员制”看社保经办的蝶变
土地财政错觉、私人投资与经济增长
农民工经济融合代际传递的理论分析
城镇居民与乡城移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研究
中国居民消费增长的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分解和机理研究
国内外饭店业劳动关系研究进展及评述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分解和机理研究
基于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合作型劳资关系的构建、运作与结果评估
国际视野下救助、就业与福利依赖的关系
工业化、城市化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
经济转型国家高失业率的经济成本分析
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事实还是假象
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增加对大学工资升水率的影响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决定研究:基于工资收入获取视角
基于上海市闵行区“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分析
国内外饭店业劳动关系研究进展及评述
中国城镇地区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及成因分析
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调整人口政策对中国长期潜在增长率的影响
领头龙现象:低收入国家赶超式发展的新机遇
论户籍制度改革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统计方法对估计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重新测算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城镇劳动力的工资与工资方程
低学历劳动力面临的就业危机——以江苏省城镇为例
医疗卫生公共筹资对健康产出的影响:跨国面板数据证据
收入水平、市场条件对中国农村家庭营养脆弱性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乡城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教育的选择性及其变迁
中国省级人力资本水平测度——基于成本法下的永续盘存技术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2-1878-02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
1研究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的意义
当前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医药执业人员参与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并能够协助这些决策过程,使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达到最合理的利用。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多点,随机长时间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其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差别的学科。药物经济学不仅关注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成本、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药,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服务的供方、医药服务的供方、医生以及病人、医疗保险公司,并以最大限度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为目的。
2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
2.1成本-效果分析法(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成之一,主要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效果比值法:是成本与效果的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平衡成本和效果。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点,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所产生的效果来表示(C/E),对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比较。(2)增量成本效果比值法:当有的方案可能花的成本很高且产生的效果也很好,这时就应考虑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花费的成本,即增加的成本-效果比(C/E),它代表了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比较而得到的结果比。比值越低表明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需追回费用越低,该方案实施意义越大。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特点要求终点是成本、效果。结果单位是临床效果指标,结果是成本效果比例,不能进行疾病间比较,不能与非医疗开支比较。
2.2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ifitAnalysis,CBA):成本效益分析是比较单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其他干预所消耗费用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结果值(效益)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成本和效益均用货币来表示。效益可是多方面的,比如,如果效益是挽救了生命、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或降低了发病率,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开发研究生物工程制剂如疾苗、菌苗等有治愈性疾病功效的药物产品或根除疾病的某些药物产品,那么那些生存者的货币金额值、改善的生活质量或避免因发病所消耗的全部卫生资源的货币价值就是效益。成本效益分析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他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特点要求:成本、效益、结果单位用货币值单位表达。结果表示成本投资的净效益,与不同疾病间能够比较,疾病与非医疗间开支能够比较。
2.3成本效用分析法:(CostUtinIityAnalysis,CUA)分析法:它是在结合考虑用药者意愿,恰好和生存质量的基础上比较供选治疗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发展,与成本效果分析有相似之处。在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合理性,从某种程序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性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症状改善、体重增加)。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都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比较时兴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特点分析、成本、效用、结果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结果表示成本效用比值,能够进行疾病间比较,不能与非医疗开支间进行比较。
2.4最小成本分析法(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又称为成本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种特例,它要求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他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它要求药物的质量、厂家、产地完全相同,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不良反应,持续时间完全相同,选择成本最低的治疗认为成本最小是最理想的方案,所以应用范围较局限。特点:分析药物效果相同,结果是货币单位。结果表示成本差别,不能进行疾病间比较,不能与非医疗开支比较。
3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出发点,哪些成本应包括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和如何进行成本测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关键,因为它将直接影响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分析的观点应站在病人和社会的观点立场上,分析要素成本。成本项目的评价问题应注意:非市场项目和社会间接成本的估价问题;成本分摊问题;投资性成本如何计算;隐性成本的测算都应注意合理性。样本的选择:样本大小合适,要适合给定的统计学差异需要的最小观察数。减少偏倚问题:注意选择偏倚,与混杂偏倚依从性问题:在一项药物经济研究中,如果不依从性的比例很大,如在10%~20%甚至更高,则应仔细分析原因,对研究的质量也应该进行评价。在单中心与多中心研究中应注意综合考虑,注意其真实性与合理性,确保分析结果的研究质量[2]。
在药物经济学分析中,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计算方案治疗终点的成本确定应真实,进行敏感度分析,注意采集数据的真实性,选择方法多样性,应多点、单盲或双盲增加研究的可信性或实用性,使全社会受益。方法确定,规范操作最为关键,规范操作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经济评估时,对照均应是同类中最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参照物可以是药物也可能是非药物(如手术),如果没有其他替代品,也可做空白对照,但应真实可信。与研究药物经济学的自然属性相结合,减少自由性、伸缩性、随意性,增加可信性与实用性,通过对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全方位大面积、多层次、大范围的评价再推荐结果[3],服务于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提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关财税政策研究
增值税转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分配正义、税基选择与涉税信息——论税制有效性的“三维结构”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初探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征管的基本经验及改革展望
混合税制模式下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
纳税人需求调查机制研究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执法风险防范分析——以房地产、建安行业管理为例
论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及所得税优惠
对地方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基于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纳税再评估
“金砖四国”关税的比较与借鉴
集合投资工具(CIV)税收协定适用——基于OECD2010新范本注释
我国古代税收名称略考
赫德与晚清复进口税
浅析商业模式与资本运营
以总部经济模式构建海西核心经济体的思考
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实践及借鉴
廉政建设与制度执行力
中国共产党配置国家权力的实践与启示
国民收入分配与税收调节机制
转让定价税制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税收与中小商业银行“三性”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设计
纳税服务与税收管理的互动关系分析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思考
资产减值准备金的纳税调整问题分析
关于涉税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的思考与建议
说理式执法初探
纳税人权利保护视角下的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控制
税务系统廉政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论税务干部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
头脑风暴法在税务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论为纳税人服务保护纳税人权益:理论、内容及政策措施
我国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础的再思考
对我国结构性减税若干问题的辨析
关于国税局地税局互为代收税款的可行性研究——纳税服务有效方法之一
推动税源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管理效能
论税权划分中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关于完善《征管法》法律责任立法的几个主要问题
偷税罪修改对税收立法与执法的影响
关于我国物业税征收的两个法律问题
谈国际税收英语翻译中的上下文
论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国际借鉴
国际上对电子商务应否课税的立场与未来选择
税务公务员培训:台湾地区的做法及启示——以台湾“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为例
关于税务系统施教机构拓展训练教学的研究
关于充分利用税务教育培训资源的研究
投资性资产的计价对企业盈利及所得税的影响
建立面向税务系统的数字图书馆构想
3.趋利避害掌握主动提升竞争力--论"入世"后的市场环境变化与对策陈栋生
4.实现西部大开发宁夏要争先目标的若干举措杨本学
5.借鉴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经验促进西部大开发种道安
6.关于对宁夏小型企业亏损原因的调研分析及对策思考闫学忠
7.零售业连锁商店在宁夏的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赵智宏,李兰芳
8.关于宁夏引黄灌区支渠承包经营的调查与思考许飚,刘贤,张玉铭
9.宁夏发展羔羊产业之我见市场经济研究刘桂霞
10.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冯治国
11."九五"时期吴忠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及其变化分析马伟,马洪海
12.发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业--关于彭阳县杏资源综合开发的调查与思考杨世林,惠宇
13.银川郊区"九五"经济发展回顾及"十五"经济发展展望张存义
14.探讨固原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王兴德
15.采用新兴外资方式是宁夏扩大利用外资的关键杨晓晶
16.解放思想天地宽务实创新大发展陈志文
17.新时期宁夏扶贫和以工代赈工作的思路和建议马明,仇旭辉,张闽剑
18.抢抓机遇务实苦干努力实现同心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9.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白启辉
20.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基础地理信息化建设刘大钧
21.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许青锋,曾宪宏
22.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迎接WTO挑战吕振苍
23.加入WTO对宁复检验检疫的影响及其对策郭正平,董自信
24.加入WTO对我国网络产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刘雅静
25.团结协作知难而进不断开创无偿献血新局面朱纪斌
26.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促进宁夏经济发展程小琴,袁梦军
27.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西部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李玉霞
28.浅谈经济转型期的医德教育吕景林,邝群
29.试论国家对公民实现劳动就业权的保障周萍
30.谈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发展周桂香
31.国有企业改革的障碍及对策韩治泰,张影
32.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左和平,徐华
33.加入WTO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赵亮
34.标本兼治促进宁夏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孟宪栋,吴俊
35.充分运用税收调控职能促进科技进步樊建义
36.论我国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陈旭东
37.浅析会计信息失真苏彤岚
38.西吉县税收总量分析与经济发展对策马文刚,马耀武,晁晓东
39.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之窥见马君英
40.发展饲料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徐长警
41.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宁夏卫生事业全面发展--访自治区卫生厅厅长马玉章经研
1.乘势而为进一步加快宁夏经济发展马锡广
2.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项宗西
3.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开创新世纪宁夏工业发展新局面--访宁夏回族自治区经贸委主任吕重光张蕾
4.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标志:"减持"国有股冒天启
5.西部大开发切入点的方法论探讨雷煦,杨剑
6.市场经济研究论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刘芳
7.宁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兼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王静
8.宁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的创新陈刚
9.对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考唐振华,杨基材
10.旅游产品品牌决策初探--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马瑛,甘枝茂
11.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问题研究龙江智,姚江涛
12.浅谈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张媛
13.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及市场定位杨毅军
14.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加快青铜峡市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访宁夏青铜峡市市委书记杜正彬经研
15.强化管理加快发展促进吴忠市国债项目管理工作再上台阶李锐
16.永宁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如何适应加入WTO邢学智,潘光军
17."小地方"的"大市场营销"--浅议银川市"上海路"的命名王静
18.消除绿色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柏建华
19.农民减负的治本之策--宁夏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调查蒋启瑞,罗耀杰,俞冰
20.发展宁夏生态环境建设获得多元化投资回报张晨曲
21.我国目前社会阶层构成变化成因及走向郭景平
22.宁夏区域水文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魏礼宁,刘智荣
23.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趋向探讨王丽琴
24.宁夏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杨巧红
25.入世后商标市场的挑战与对策吴文斌
26.对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探讨魏文兵
27.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年薪制张荣德
28.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应尽快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成晓秦
29.对宁夏发展林业经济的初探刘地保
30.对债权转股权的再认识王玲
1.论新型工业化道路黄范章HtTp://
2.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杨宜勇
3.西部大开发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空间文丹宇
4.再论现代市场经济市场体系构成及功能崔巍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吴林军
6.公用企业竞争化改革的法律思考市场经济研究曹博
7.论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价值与体制构建单学勇,李冬
8.宁夏与内蒙古的投资环境比较借鉴张包平
9.宁夏人才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丁玲
10.宁夏酒类企业实施差异化创新策略的核心内容选择牛国元,樊建民
11.发展连锁经营业务增强服务三农实力--试论宁夏供销社连锁经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孙向前
12.宁夏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应对WTO石玉环
13.再看人民币汇率及其影响倪小莉
14.金融服务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保路阳
15.实施战略协同提升企业形象-兼议银川新华百货经营战略赵智宏
16.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王同庆,王晓玲
17.推进宁夏工业化进程的选择思考王海智
18.宁夏土地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周学义
19.宁夏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杨风寿,和萍
20.房价虚高原因分析张晓
21.灵活就业的理论、实践及发展思路徐立安
22.工业化是实现"大银川"战略的重要方面郑勇,田家官
23.创新的经济理论在建设"大银川"进程中的运用王志岚
24.承农启工产业互动--对农业大县建设工业园区的思考谢友先
25.宁夏银川金凤区招商引资工作问题初探黄瑾
26.加快发展现代畜牧水产业全面建设小康型社会吴灵捷
27.股份合作制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王静娟,马洪斌
28.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增长的促进作用王萌
29.抓住机遇加快我国展览业发展步伐李兵
1.怎样看待1.15万亿宋养琰
2.加入WTO后的政府治理改革高尚全
3.建设"大银川"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王正伟张蕾,吉平
4.宁夏上半年经济运行初步分析及下半年对策思路齐同生
5.宁夏投资环境调查分析朱芙蓉,饶梅久
6.对宁夏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张炜,杨刚
7.宁夏吴忠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李锐,马伟,拜东涛
8.做强大产业发展强中宁--访宁夏中宁县县委书记周生信经研,鑫磊
9.积极应对入世挑战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叶旭
10.对宁夏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马葆瑛,赵莉萍
11.宁夏旅游业步入快车道的思考宁麟
12.市场经济研究住房贷款的风险及防范陶娅
13.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对我国的启示陈行
14.刍议高息揽储的成因、危害、对策安金海
15.发挥宁夏煤炭资源优势创能源品牌石玉环
16.抢抓西部开发机遇加快垦区经济发展訾学宁
17.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宁夏养羊业之路如何走史明学,张惠祥
18.入世后我国商业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发展初探秦宏武
19.加快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草畜产业初步研究高万里,张雷,平建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