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例(3篇)
时间:2024-07-08
时间:2024-07-08
1.1临床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量连续6年位于全市前列,日门诊量0.8~1.2万例次,2011年门诊量已突破300万例次。门诊现有临床科室37个,门诊工作人员270余名,其中包括护士69名;门诊部管理人员、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药房、收费、挂号、辅助科室等工作人员170余名;工勤人员32名;平均年龄(42.45±12.32)岁。
1.2方法
1.2.1收集和评估数据
收集和整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总结,通过数据分析,寻找我院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以循征医学的方法,通过整合证据、系统评价,运用评价结果,优化和建立现有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并应用实施。
1.2.2改进及优化流程
1.2.2.1健全管理流程
健全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流程,建立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部监管下的科护士长、护士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监测员三级管理网络,制定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督查表单,并将检查项目流程化;制定三级管理网络人员职责与检查流程,明确责任,检查范围覆盖全门诊。
1.2.2.2预检流程
实行常规“2级预检”和传染病高发期“5级预检”流程相结合的管理,切实做到标准预检流程管理。“2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一楼大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第2级预检为门诊各楼层科别细分和传染性疾病的两次筛查。“5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门诊大门口,患者就诊入口处,设传染病总预检处,截留和筛检主动就医的发热患者;第2级预检为一楼大厅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截留一级预检漏检患者;第3级预检为各楼层预检处,以筛查和截留疑难和疑似传染病患者;第4级预检为诊室医师,通过对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史、问诊查体等筛检传染病患者;第5级预检为感染性疾病门诊,由专科医师确诊传染病患者,以确保患者安全。
1.2.2.3改进培训流程
加强对门诊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加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项目、次数、人员范围,在原有基础上项目增加了手卫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质量标准、医院感染质量反馈与讲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新知识、新理念等,每人每年>6学时,门诊人员全覆盖。
1.2.2.4完善各项操作流程
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循证临床决策方法建立、优化各项操作流程。
1.2.2.5建立废弃物处理流程
我院建立了严格的门诊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要求医疗废弃物管理做到分类放置、专人回收。在废弃物放置点,设置有不同类型废弃物放置容器,并设有明显标识;回收人员与临床医技科室严格交接;医疗废弃物实施密闭转运,按规定路线送至医疗垃圾收集点放置及处理,废弃物处理管理上实行责任追究制,避免了医疗废弃物流失,确保医疗安全。
1.2.2.6重点部门监测流程
对于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重点场所,根据卫生部、市卫生局的相关标准与文件精神,制定监测项目,实施目标监测与管理。
1.3评价方法
门诊质控小组每月检查1次,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指标对门诊医院感染实施监控,质控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数据,评价效果。
1.4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比较其差异性。
2结果
2.1监测指标
根据医院感染预防管理要求,门诊质控小组按计划分批抽查门诊工作人员。2006年1月-2008年12月抽查456人次,2009年1月-2011年12月抽查474人次。流程管理实施后,在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标准预防执行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评分与医院感染预
防控制密切相关的部门,每月接受护理部督查,根据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做出评分。流程管理实施后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流程管理实施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废弃物管理
门诊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每月检查门诊各部门医疗废弃物管理情况,作出评分。实施流程管理后,医疗废弃物在分类、放置、转运、交接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门诊传染性疾病漏检率
2006-2008年门诊法定传染性疾病漏检共计8例,实施新的预检流程后,连续3年未出现漏检病例。
3讨论
3.1循证医学的方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其中流程的建立是重要内容之一[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流程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为目的,以简捷、有序、安全、实用为原则,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门诊各部门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流程,在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将循证医学与现代流程管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成果、临床经验与患者的需求联系起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升华,从而提高工作质量[4]。
3.2医院感染控制流程为医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
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发病率、病死率,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而且严重威胁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如何实现医院“零感染”目标,成为医院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5,6]。但研究结果显示,“标准”不能教会医护人员用系统、科学、规范的方法去操作[7]。我们建立的医院感染控制各项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医院感染控制指标的监控,获得数据,发现问题,根据现有实际情况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流程进行改善,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风险,提高了医院感染控制的整体水平[8]。流程管理实施后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方面,干预前与干预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控制流程管理为医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分析;适应证控制
我们可以称心血管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其是与循环系统相关的一系列疾病,而循环系统又是人体内血液输送的组织和器官,其主要有血管(静脉、动脉、微血管)、心脏,也可以将其细分为慢性和急性,其往往都与动脉硬化相关。这些疾病的病因大都相似,而且也有相似的治疗方法和质量过程。一直以来心血管疾病都是对人民生命健康质量造成严重威胁的一个主要疾病,其病发人群主要为老年患者。相关数据资料表明,最近几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都处在不断上升的趋势中[1],这将对心血管患者和其家属的生活秩序和生命健康带来直接的影响,并且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导致身体相关气管损害的并发症状况最为严重,比如说:肾脏、心以及脑等气管,还会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因为心血管疾病本身具有突变性的特点,因此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健康处理就会直接引发临床感染,就目前的临床数据调出统计表明[2],心血管疾病发生临床感染的概率为6%~12.73%,这对于心血管患者而言已经变成对患者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加以强化的重要性变得尤为突出。下面回顾性的分析与研究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14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治疗资料,得出的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实验研究的对象选择为2009年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感染的114例患者,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占73例,女性患者占41例;这些患者的年龄在27~78岁,平均年龄是(46.35±3.51)岁;而患者持续的病程为2~31年,平均为(19.5±5.21)年。这些患者在我院进行治疗以前都进行过较为全面的临床检查工作,检查发现这些患者有许多基础疾病,比如说:冠心病、扩张性心脏病、高血压疾病以及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严格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对这114例患者开展对存在医院感染工作进行判定。为了使得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得到保证,选择同期进行治疗的114例没有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这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没有较大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对比意义。
1.2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这两组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相关资料,严格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那些进行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率比较,对那些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预防抗菌药物以及年龄等和感染相关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且对感染对干预之后产生情况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比较。
2结果
本组所研究的114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都是在我院同期进行治疗的1689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出的,最后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已经至6.7%,在这些感染中下呼吸到感染最多,共有56例占49%,之后是上呼吸到感染,有28例占25%、泌尿感染18例占16%、胃肠道感染8例占7%和皮肤软组织感染4例占3%,为了使得对比效果和在我院同期进行治疗的114例没有感染的患者的感染产生因素的对比得以保证,需要对具体发生感染率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因素情况,见表1。
3讨论
现在医院感染已经变成了住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这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具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科学的处理,就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的预后效果以及病情[4]。通过对本文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可以看出,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大多为下呼吸道感染,而患者的感染率情况和患者身体免疫功能的降低、老龄化状况、现阶段医疗水平的发展状况以及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等方面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患者的年龄越高相对的气免疫力就会越低,直接导致患者的身体机能的快速降低,加之患者在住院期间或许会有一些合并性基础疾病出现和住院时间并且得发展状况等使得这些患者成为感染的高发人群;我们应当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静脉道管和气管插管等相关侵入性操作,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处理就会对患者的血液感染以及鼻咽部载膜损伤等相关情况造成直接的影响[5],并且患者身体内道管的存在时间越长,就会导致最终感染发生率越高;因为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会在不留意的情况下导致患者身体交叉感染的情况出现;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广泛的对患者使用预防性药物,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状况得以改善,但是也会使得患者的感染率状况得以加剧。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内科疾病感染时不能避免的,因此需要相关的临床护理人员使得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不断强化,使其对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全面提高,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来进行综合护理和常规性护理工作,通过患者的基础疾病状况不断改善,使得患者的抵抗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那些老年患者,在开展具体操作时应该使得经验用药情况尽可能减少,在对患者开展无菌操作时,一定要少执行且严格执行那些侵入性操作,对患者住院时间进行控制,使得交叉感染情况得以有效避免。
总之,需要相关医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准确操作,依照患者的具体状况来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得其生命质量得以提高,严格依据操作执行的相关要求尽可能的对患者感染率状况的发生进行限制。
参考文献:
[1]列传稳.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528.
【关键词】血液暴露;医院感染;医疗纠纷;抗-HCV;抗-HIV
临床上输血和不合格医疗器械导致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不可避免,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多种多样,是输血和医院性感染所致,还是患者接受治疗或患者院前已被感染,需要获得患者术前和输血前检查的资料进行区别。了解患者在术前、输血前的状况,对避免和预防患者医院内感染、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以及防止出现医疗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患者血液暴露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获得性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抗TP)的检测非常必要。本文作者对本院血液暴露前所作的4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年10月至2009年5月在准东采油厂职工医院就诊,存在血液暴露危险的患者1206例,资料完整者967例,男509例,女性458例,年龄3d~94岁。
1.2试剂与方法所有试剂购自珠海丽珠试剂有限公司,HBsAg、抗-HCV、2项采用酶联免疫法,抗-HIV及抗-TP试剂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
2结果
标本测定967份患者在血液暴露危险前输血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总阳性率为9.10%,其中各单项阳性数(率)分别为:HBsAg4.76%(46/967),抗-HCV1.65%(16/967),抗-TP2.38%(23/967),抗-HCV与同时抗-TP阳性者2例,其中一例同时合并抗-HIV阳性;共发现4例抗一HIV初筛试验阳性0.41%(4/967),3例已被自治区疾控中心确诊。
表1
不同科室患者血液暴露前相关检测结果(例,%)
科别例数
HBsAg抗-HCV抗-TP抗-HIV
阳性数阳性率阳性数阳性率阳性数阳性率阳性数阳性率
内科303154.95113.3372.3120.66
外科361184.9820.5571.9420.55
妇产科19973.5210.5084.0200
儿科15320000000
五官科26000013.8400
急诊科130017.690000
皮肤科30310000000
康复科1000000000
保健科400125.00000
中医科600000000
合计967464.76161.65232.3840.41
作者单位:830000乌鲁木齐总医院老年病房(郭青梅);
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职工医院内科(于咏梅白远)
3讨论
我国是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1990年全国调查显示,人群中乙肝的感染率达9.57%,丙肝的感染率达3.2%。最近几年梅毒、艾滋病感染人数也进人一个快速增长期,其中艾滋病感染人数累计已超过84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1]。随着医疗法制化建设的发展,医患之间引起的医疗纠纷必然会增多,能否明确是否为血源性感染显得日趋重要。①传染病的感染途径多种多样,其中血液传播是各种传染病感染的直接途径,但是输血并非HBV、HCV传播的唯一途径;②医务人员每天接触患有各种疾病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在进行外科手术、注射、穿刺、抽血、清洗和处理医疗器材时常有锐器刺破医生皮肤而造成感染。通过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医务人员能清楚掌握患者的情况,在手术、输血、侵人性诊疗手段运用的前、中、后能加强对阳性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灭菌,进一步减少并杜绝其传染和传播,使医院感染控制有的放矢。一旦不慎造成医疗损伤,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立即对该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处理和预防性用药。研究结果显示本院血液暴露前输血传染性疾病标志前三者阳性率低于全国水平,但艾滋病感染率明显高于0.05%,与新疆为全国高发区相吻合。同时分科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病种群体的感染率不同并相对集中在内科、外科和妇产科等科室(见表1),与本地区病员资源构成有关,同时在资料中未发现口腔科患者的检查资料,提示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相对欠缺,应加强学习。
上一篇:教师述职个人述职报告(整理4篇)
下一篇: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