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内涵范例(3篇)

时间:2024-07-09

循环经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评价指标;毕节;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引言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存在着富饶的土地资源、众多的矿产资源、丰富的光能、风力、水能资源,而且也存在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但是,近年来,随着西部人口的持续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使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受破坏,严重制约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西部地区大力推行和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一大国家课题[1]。本文探讨了西部地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搭建问题,并以贵州毕节为例进行分析,希望对未来西部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西部地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析

1.指标研究方法

笔者本着详实、可靠的、有意义的原则,在大量搜集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中西部高校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走访、电话以及问卷调查,经科学总结,构建了西部循环经济的一般评价系统:一级指标涵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教育水平、资源节约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以及社会稳定水平,共五大主要方面;后细化为若干相关却相对独立的二级发展状态指标。

2.指标体系构成

一,经济发展水平涵盖指标:①农村人均纯收入;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③农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④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⑤人均GDP。二,科技教育水平涵盖指标:①高中阶段在校人员比例;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③专利授权量比例;④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⑤J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三,资源节约水平涵盖指标: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②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③万元GDP耗电量。四,生态环保水平涵盖指标:①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②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增加值比重;③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③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五,社会稳定水平涵盖指标:①城镇登记失业率;②恩格尔系数。共计5大一级评价指标,26二级字因子。

二、西部地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1.指标体系权重研究方法

目前,业内对指标进行赋权的操作方法多种多样。如果按权数的确定标准进行分类,则基本上存在主观赋权法以及客观赋权法两种情况。主观赋权方式和客观赋权方式结存在自己的优缺点,不可以泛泛而论哪种更具优越性,需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在构成特点进行指标赋权法的运用。笔者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主观赋权法,咨询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工业领域的78位专家意见,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科研成果,最终对指标数据的可靠性、稳定性进行分析测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各指标及其子系统的权重。其中,指标权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2.指标体系权重构成

一,经济发展水平权数25,将25做为整体,①农村人均纯收入20;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③农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④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⑤人均GDP30。二,科技教育水平权数25,其二级构建指标权数细化为:①高中阶段在校人员比例15;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20;③专利授权量比例15;④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25;⑤J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5。三,资源节约水平权数25: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②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40;③万元GDP耗电量40。四,生态环保水平权数20:①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5;②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5;③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25;④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25。五,社会稳定水平权数10:①城镇登记失业率50;②恩格尔系数50。

三、毕节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毕节地处贵州高原屋脊,是乌江、珠江的发源地,与遵义、贵阳、安顺、六盘水市接壤,和云南、四川两省比邻,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笔者以2006年至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科技部教育部、西部环境保护部门等统计的相关资料为检验数据,根据以上西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及权重分析。2006~2012年,毕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45升到84;科技教育水平指数由42升至57;资源节约水平指数由29升至74;环境保护水平指数由66升至75;社会稳定水平指数由67升至78;循环经济综合指数由43升至81.

根据毕节经济水平指数指数评价分析,从整体看,毕节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有了较大的提升,科技,资源、环保、社会稳定水平都有了一些提高。只有抓住重点,逐渐扩散到面,毕节地区的循环经济才能健康、有序、高效发展。

四、分析总结

在未来毕节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应加强和完善以下几项工作: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建设,采用先进科技,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率,节约原材料,减少废弃物的排放[3];在外部环境赶上方面,应加快相关产业的联合,形成可持续的循环产业纵深模式,加强相关生态园区的建立和发展,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从政策角度看,应继续加大科技投资、教育投资和公共环境建设投资,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客观上为毕节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青如.区域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8):58.

[2]王春枝.西部循环经济效率实证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6):36.

循环经济的内涵范文篇2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现总结如下:

1.循环林业的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启发下,林业系统可遵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实现重建林业生态经济。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环林业是通过结合生态林业和循环经济,优化林业的事业与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林业的内涵即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重心在循环,在林业生产、经济体系中,对各个环节的森林资源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利用。可表现为四种形式:(1)资源产品废弃之后,可继续使用原先资源。例如回收的废纸可作为造纸原料继续使用;(2)被废弃的资源,被开发出新功能之后,可作为资源继续使用,例如枝落叶可作为肥料;(3)可将尚未耗尽的废弃物,实现资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木屑可作为板材、燃料等;(4)针对共生要素资源,可利用一种资源要素之后,对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进行继续使用。综上所述,循环林业就是森林资源、林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主要包含:合理开发、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对临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环境产品,并进行现场回用;最终的林业产品在消费、流通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消费;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对资源进行回用。

2.循环林业的特征

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整,与国民经济多个门类都有联系,属于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3.循环林业的原则

3.1减量化

减量化属于一种控制源头的方法,在林业系统中,减量化主要是系统两端的物质存在减量化,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经济系统中减少了物质的投入量,林业经济系统向林业生态系统中减少了废物的输出量。另外,将量化还包括节流和开流的并重、相对和绝对的并重原则。

3.2循环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种植、消费中体现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废弃物、木质林产品、森林资源等进行循环利用。将废弃物、木质林产品进行解析,然后进行多次利用。对非木质资源产品进行解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主要包含木质资源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循环利用。

3.3无害化

无害化原则主要表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进行林木培育时,尽量使用野生植物农药、生物农药、生态肥,以取代农业和化肥,使其在树体、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其二,在进行生态采伐时,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或最小化;其三,在进行加工、设计时,尽量选择无害、无毒材料,避免污染环境;其四,对临床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废气物排放量。

4.循环林业的形式

4.1实现林业三产业间的自循环

在林业的三个产业的自循环开始,林业森林培育业主要包括采运、培育的循环,林业采伐业主要是林产企业、林产工业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森林旅游业则是实现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循环利用。

4.2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副产品、废弃物、原材料的流动,而构成多条产业链。林业森林培育业中的副产品、废弃物可作为采伐业的原料,旅游业中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可在林业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结语

循环经济的内涵范文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以及旅游资源开发遵循的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已经形成了一致见解。基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角度,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对地球上的各种资源进行循环有效利用,并在资源开发中考虑到环境保护的理念。当人类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必须从依赖物质资源转向依赖人力资本、依赖人的智慧的时候,循环经济理念就出现了。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科技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从而避免或者减少资源浪费以及废弃物的排放,这种理念追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被定义为:将循环资源作为一种资源来源,将人类生产活动视为一种自然循环的过程,将发展经济同资源保护提到同等高度,使所有的资源能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合理、循环的利用,使自然环境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尽可能的缩小,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就会使我国经济逐渐由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最终达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遵循的原则

1.循环发展原则

实际上,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之一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对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现象,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眼前利益。要坚持循环发展的原则,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并落实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去,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我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个性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特色,并且要有一定的选择性,能将旅游区当地的特点体现出来。如我国的桂林山水、云南大理等旅游区,都注重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当然这些地方也体现了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其主要的特色就是风景结合其独有的民族风俗来展现该旅游区的价值。针对当地特点,深入挖掘旅游潜力,并对其进行大力宣传,让旅游群体认识到这种特色,并愿意去亲自体验。

3.市场原则

一切产品的开发最终都是面向市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如这种旅游资源适合那些旅游群体,即找到这种旅游资源的目标消费群体。当了解到一定的市场信息,就要结合信息以及当地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适度开发,要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结合旅游资源,设计多种活动项目,充分吸引旅游人群,调动其旅游热情。

二、实现循环经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途径

(一)实现旅游资源再利用

首先,大力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让旅游者逐渐存有保护资源的意识,从思想上建立环保意识,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人为破坏资源的情况,使旅游资源能被可持续利用。例如,在景区设立指示牌,用亲切的语言解说该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以提醒并号召广大游客进行保护;其次,要注意在环境和资源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能急功近利,急于获取利益而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从而给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如在旅游旺季,对旅游区实施预约制度,分批、分阶段的接纳游客,有效降低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强度。

(二)创新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其灵魂,而对于旅游资源来说,创新能给其资源的开发带来更多价值,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以“桃”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泰安肥城刘台村,将“桃”产品进行了创新开发并深入挖掘了其内涵。除了春天可以赏桃花,秋天可以采桃之外,刘台村人还将桃木再次利用,制作成了各种工艺品,并将桃木具有辟邪之说赋予在桃木作品上,使其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三)利用技术保护旅游资源

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除了一些自然资源之外,还有属于娱乐性质的资源,如游乐场,这种旅游资源是为了减轻或者释放人们在工作以及学习上的压力而开发,是丰富人们课余或者业余生活的娱乐活动项目。首先,这种资源本身就是依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的,因此对其保护和维护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来支持。这就要求充分利用技术来保护旅游资源,从而实现其循环利用。

三、结语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