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课题研究(6篇)

时间:2024-07-10

家校合作的课题研究篇1

关键词:技工院校;科技资源整合;案例

一、引言

科技资源是从事科技活动各类要素的总和,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技工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所占份额不大,技工院校数约占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四分之一,但技工教育由于更加贴近经济、贴近企业,具有专业教育学市场化改革的原始动力,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体系中最为活跃。截止2011年末,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3093所[1],在校生2205.33万人。至2012年年末,全国共有技工W校2892所,在校学生422.8万人[2]。江苏省技工教育改革起步早、力度大、步伐快,走在了全国技工教育改革的前列,改革成果丰硕,为全国技工教育改革的贡献率较大。截止2012年末,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26所,在校学生28万人[3]。在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的探索和实践,为比较系统地实施全省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江苏技工院校发展中功不可没。

二、技工院校科技资源整合的案例分析

技工院校科技资源整合工作一直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区域实施着,如全国技能大赛集训专家组、教练组的建立,全省技工教研活动的定期组织实施等。从2012年起,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大规模地组织实施了全省技工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全省技工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决策咨询和实践服务等功能,2012年江苏省人力资源保障厅在全省开展技工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申报工作。对课题申报提出了三原则,即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必须正确运用科学原理,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具备科学价值;在教学科研上要有新发现,或填补某领域的空白,或纠正某方面的误论等等。实用性原则:课题研究以解决技工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升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技工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选题要围绕技工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又力所能及的问题,课题研究内容要实在,要具有教育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对改进教学实践有指导价值。创新性原则:课题研究要有创新意识,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针对技工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合理运用新方法、新理念去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编制了技工院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指南,包括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等12个方面。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申报课题114项中,有54项课题符合条件,准予立项。立项的涉及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的1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12项,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8项,技工院校管理创新与实践研究2项,技工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3项,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5项,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运作管理模式研究2项,技工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研究1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研究8项,技工院校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平台的体制机制研究0项,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5项,其他6项。

全省126所技工院校中,共有23所学校及无锡市技工教研室均有课题被批准立项。按立项课题的数量分,7个课题的1所,为盐城技师学院,占课题数的12.96%;4个课题的4所,占课题数的29.63%,分别为常州技师学院、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南通工贸技师学院,;3个课题的4所,占课题数的22.22%,分别为宿迁技师学院、徐州工程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江苏经贸技师学院、常州技师学院、扬州技师学院;2个课题的5家,占课题数的18.52%;1个课题的9所,占课题数的16.67%。按立项课题单位类型分,副厅级建制的省重点技师学院6所,占立项单位的26.09%;其他技师学院11所,占立项单位的47.83%;高级技工学校3所,占立项单位的13.04%;技工学校2所,占立项单位的8.69%;市技工教研室1家,占立项单位的4.35%。按不同单位立项课题数分,省重点技师学院立项课题20个,占课题数的37.04%;其他技师学院立项课题24个,占课题数的44.44%;高级技工学校立项课题6个,占课题数的11.11%;技工学校立项课题2个,占课题数的3.70%;市技工教研室立项课题2个,占课题数的3.70%。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全面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是对全省技工院校进行大范围整合的一次有益尝试。特别是比较系统地列出了涉及技工教育改革的12个选题方向,引导全省技工院校的科技资源向这样的12个重点方向进行集结,有利于引领技工教育改革和前行的方向。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实施技工院校科技资源整合,省重点技师学院发挥着领军作用,包括重点技师学院在内的各类技师学院是主体,占立项单位数的31.48%,承担立项课题占81.48%。因此,要重点加强以省重点技师学院为代表的技师学院科技资源在技工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此外,市级技工教育机构是区域技工院校科技资源整合的牵头人,参与其中,其作用不可小觑。

三、盐城技师学院科技资源整合案例分析

家校合作的课题研究篇2

岁末之际,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在这里隆重举行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各个学校前来交流学习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之策,意义十分重大。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向前来参加活动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市教育局的有关领导、专家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展示活动的成功举办付出了辛勤努力的各位领导、师生家长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就“成功计划”的贯彻实施等我讲几点意见。

一、行为习惯课题的基本情况

XX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知名教育专家孙云晓领衔承担的“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课题正式落户东营,自此经过课题组成员坚持不懈的努力,该课题逐渐成长为胜利教育的强势品牌,广受瞩目。管理中心党委、教育管理中心将该课题列为2010年中心重点推广的四个课题之一。

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课题参与学校、幼儿园越来越广泛,不仅涉及到胜利教育所属学校,而且扩展到了滨州地区,有利地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协作运行”已成制度。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幼儿园已经由最初的12所发展到目前的36所,涵盖了幼儿教育到小学、初中段的全过程,至今已有××学生受益,为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趟出来一条新路。

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课题组加速了胜利教育与国内教育发达地区的融合交流、沟通合作,每一次的课题开题、中期汇报、总结交流、参观访问、人员培训等等,都是胜利教育在全国范围的展示,已经成为胜利教育走向全国的一个平台,更让胜利教育与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课题研究成果、理念、方法深入人心,“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等理念已经深植师生及家长内心。多角度、多侧面对素质教育的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困惑与发现,激发了教育工作者思索的热情: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我们教给孩子受用一生的东西是什么?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施究竟从何入手?艰苦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已经达成初步的共识——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一批学校和优秀教师。学校认识到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以及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到了一条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部分教师掌握了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学会了教育科研的方法、步骤和应遵循的原则,更明白了一线老师成长为专家型、科研型教师应遵循的路径。据不完全统计,各实验教师在学术报刊达×××余篇,有××多位教师的研究成果获奖。课题实验教师中不仅走出来教育管理中心学科带头教师,还走出来中心及东营市名师。先后有21所学校幼儿园被命名为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有23名校园长被聘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习惯课题”广受瞩目、备受关怀,教育管理中心金家民主任亲自担任东营课题组组长,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孙云晓、张梅玲、吴剀、柴洁心、董悅等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深入课题学校指导课题研究、主办专题讲座。该课题的研究还引起了市委、市府领导的重视,刘曙光副书记亲临学校听取课题研究情况,并给与高度评价;陈胜副市长专门为课题组会刊《好习惯》题写刊名,以示鼓励。

二、抢抓时机,做大做强课题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为文明油城建设助力。日前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在东营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东营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已进入大规模推进的关键时期,任务繁重而艰巨,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全面推进,也涵盖了精神层面的提高升华;既需要良好的社会风尚作保障,也需要优质的服务环境作后盾,更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支撑。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主要看体现城市的社会风尚,以及文明和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服务优质的社会环境。为此,市委市政府11月召开动员大会,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主题实践活动。旨在教育引导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与文明同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地保证或良好的社会基础。

基础教育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学校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基地,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今天的在校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公民。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教育地位特殊,责任重大,高度现代文明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从学生最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意义深远,抓住了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牛鼻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立足青少年学生实际,推动文明礼仪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二是坚持重在实效,切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行为习惯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到行为习惯与学生人格形成之间的规律性的东西,发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和办法。课题研究主要涉及了学习习惯、自我管理等六个研究方向,在这六个大的方向下,各幼儿园学校环境各异,学生群体各不相同、申报的课题各有差别。为此,各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研究工作,认真研究本校所处的环境,研究教情,研究学情,健全完善基础资料,深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重在实效,既简便易行,更能让师生家长易于接受;要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36个实验校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各个阶段,其中小学段居多,在学段内深入开展研究的基础上,要认真搞好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研究,做到分阶段,成系列,衔接紧密,共同推进,避免单打独斗。同时,要做好学生的跟踪研究工作,深入研究评估我们的工作到底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了多大作用,是否能够有效地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和育人工作。行为习惯课题是实践性很强的课题,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行的,必须落实到师生的实际行动之中,各学校要认真组织课题研究工作,以做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为抓手,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动学校的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要结合实际,切实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经过六年的艰苦实践和探索,各实验学校摸索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对策和方法,众多的学生家长受益,该课题教师组织,家长参与,学生受益,群众基础广泛,接受度高。对此,实验学校要认真总结经验:一是总结学生习惯培养的规律性的东西;二是总结借助习惯养成教育课题提升学校整体形象的经验做法;三是总结借助课题培养名师的有效措施和办法;五是形成有价值、能推广、易操作的案例。在全部36个学校幼儿园中,9所学校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命名为全国示范校,这些学校是课题实验学校的龙头,大家不仅要做好日常研究工作,更要在出经验、出典型、出方法、出人才等诸多方面起带头作用,不仅要成为胜利教育的示范校,更要成为全国习惯课题养成教育的示范校。同时,要认真做好课题的推广工作,未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学校要认真学习借鉴课题学校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自身实际移植课题研究成果,提高教育效果。

家校合作的课题研究篇3

今天,我们在江苏省盐城中学召开全市教育科研课题工作推进会,出席这个会议的有:市教科院、各县(市、区)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全市四星、三星高中、实验初中、实验小学负责教科研工作的主任,市直各学校分管教科研工作的校长、主任,承担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和省教研课题研究的主持人,我们还将刚刚申报江苏省第六期教研课题的有关同志、市教科院教育发展所兼职研究员们也一并请来。在十六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在认真总结“十五”、规划“十一五”的时候,我们召开全市如此规模的一个专题工作会议,目的就在进一步动员起来,整合全市范围的科研有生力量,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推进盐城教育科研的崛起和繁荣,促进盐城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将我市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推进一个新阶段。

上午,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彭钢所长亲临盐城指导,向我们介绍了“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新方向与新格局;刚才教育发展研究所的张荣兴同志向大家通报了我市“十五”期间规划课题和教研课题的研究情况,并且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科研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会上我们还听取了东台市教研室、江苏省上冈中学、盐城市第一小的经验介绍。今天这个会议,时间虽短,但是内容很丰富,需要我们学习和反思的东西很多,大家回去以后要进一步消化,予以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市教育局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全市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工作的决心与信心。

“十五”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之下,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我市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张书记说:“在这些年盐城的各项事业发展中,盐城人民受益最大的是教育的发展;盐城各项事业之所以走在苏北前列,最基础的是盐城教育始终走在苏北前列。”这是盐城教育的光荣和自豪,也是对我市全体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客观地衡量,与我市教育整体的水平相比,我市教育科研工作还相对薄弱,无论是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师的科研素养,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苏南相比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又首先表现为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差距。在苏北地区,我们的教育是走在前列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响亮地提出“在苏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但在教育科研的层次和水平上,我们并无优势可言。徐州的“无差别教育论坛”享誉全国;刚刚建市不久的宿迁市,经济总量不及盐城一半,但“十五”期间科研起步很快,起点也较高,他们的60项省级规划、立项课题,112项市级课题已经全部结清。面对苏北兄弟县(市、区)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我们压力很大。差距令我们反思。实践早已证明,教育光靠蛮干是没用的,没有教研活不了,没有科研活不长;教育要服从规律,向研究要成绩,向科研要质量;良好的教育,应该是规模和质量两个轮子一起转动,教学和科研比翼双飞。然而,我们实际工作中的科研短腿现象,仍然成为当前制约我市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力。20*年上半年我市二十几个课题参加省“十五”规划滚动课题申报,结果连一个重点课题也没有评上,它给我们研究的质量敲响了警钟;江苏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评审,南通市推荐申报37人,成功36人。我市推荐了41名申报者,15人被淘汰,科研成果相对不足是主要原因,教训是深刻的!

当然,盐城教育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绝非偶然,我市的科研工作有自己的特色,张荣兴同志已经予以概括和总结,几家的典型发言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目前重要的是,各家要看到发展中的不平衡,看到客观存在的差距,知不足而奋进。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新的机遇正向我们招手。如果说,小学由于新课程起步较早,广大教师的整体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明显优势于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如同一条新刷的起跑线,为我们的高中尤其是星级高中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新一轮办学竞争中,如何以科研兴校为先导,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强化内涵发展,优化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无疑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一个不重视教育科研的学校,一个没有独立承担省级以上课题研究的学校,不是合格的实验小级、实验初中和星级高中;一个不重视教育科研,不亲自参与教育科研的校长不是一个称职的校长,是没有内涵没有发展潜力的校长;一个不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的县区,其教育质量也是无法保持稳定发展的。所以,希望我们的学校、校长、局长们真正行动起来,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内生动力。

二、以课题为载体,明确重点,切实增强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我市“十五”期间省、市级规划、教研课题300余项,应该说这些课题覆盖了我市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搞好这些课题的研究对推进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发挥出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从刚才教育发展所通报的情况来看,情形并不非常乐观。有些课题从申报立项后,就没有认真组织实施。在教育发生深刻嬗变和飞跃的今天,上述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反思。

一要从更新教育理念上努力寻求课题研究工作的新思路。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中心环节,课题研究出实效,将对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课题研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更不是一些学校生存和发展中的一个点缀,它是实实在在的一种教育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那种将科研工作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对立起来,认为开展研究对学校影响不大,是一种认识上的短视。有人说,南通教育靠的同样是加班加点,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到过南通的人都知道,南通教育现象首先是教育科研遍地开花的现象,是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在全省甚至全国首屈一指现象,然后才是南通高考现象。南通高考奇迹背后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的深入和把握的精妙。近二十年来,从南通走出来的名师是全省最多的,南通人写的文章也是各大期刊报纸的首选。由普通中小学教师而成为教育家的,放眼全国,也只有通师附小的李吉林老师。我有个感觉,不知在座的同志是否认同:做一个普通的教师或许不一定需要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但只有搞科研的老师,才有可能最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为什么只有搞科研的能成为优秀呢?因为科研是个载体,它能把人从狭隘的经验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走向视野的敞亮和宽广,走向精神的丰富和厚重;科研是个武器,它能增强人的自信,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实现精神的突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现在,我们强调教育只有让学生“乐学”,教育才有生机和活力。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教师发展了,我们的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如果始终原地踏步,不肯学习,不思进取,只到评职称和晋级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地搞一些装点门面的华而不实的研究,盐城的教育的明天会怎样?这些教师所在的学校会如何?

二要从完善过程管理中努力寻求课题研究工作的新突破。

首先,要加强对学校课题研究的选题指导。我们说,学校要发展,教育科研少不了,学校研究什么却大有讲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而不是追求理论的产出。这与大学以及研究部门的研究目的是很不一样的。所谓研究,缘起于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于对问题的追问,成功于在问题中创新。实效性才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生命。实施新课程后,大学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具体的趋向,而中小学中开展的课题研究反而有越来越大、愈来愈抽象的现象,这是个误区,要予以重视。宏观研究不是不要,但不是我们中小学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课题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基层中小学在强化管理,推进课题研究规范化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倡导“问题即课题”的思路,鼓励行动研究。科研管理部门要着力引导中小学校课题研究向这样“四个结合”靠拢:①课题研究要努力和有效提升学校的品质、品牌、品位结合起来。在研究如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彰显学校文化特色上多下功夫,要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校本研究,找自己的问题,说自己的话,不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②课题研究要努力和打造优良的教师队伍结合起来。学校搞课题研究,课题只是一个载体和抓手,落脚点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长、成熟应该是研究的第一成果,而且是最大的成果之一。③课题研究要努力和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结合起来。新课程由小学而高中,其实施和推开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没有现在的结论,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加以探究。从当前新课程在中小学实施的态势来看,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实很多,关键是各地各学校能否结合自己的实际,在具体问题的探究中找到自己最佳的切入点,“真实的问题都在现场中,重要的是将这些问题变成课题”。④课题研究要努力和广泛地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一个课题从准备、立项到开展具体研究,需要调动各种有效资源。就一个具体学校而言,也许资源是有限的,它制约着学校研究的深入,但如果我们将眼光投放到学校所在的区域,就会发现有许多资源正在闲置着,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如一些地方风俗、科研院校的专家群落、同行的既有成果等,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些资源要纳入我们的视野。总之,中小学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首先要从科学可行的选题开始,要降低门槛,尽可能地扩张课题研究的空间;研究的成果也不以论文多寡论优劣,重要的是看有多少人参加进来。要考充分考虑到研究展开的可行性,成熟一个搞一个,不要贪多求洋,也不要片面追求所谓的“小”,将课题研究等同于日常的教研活动。

其次,要加强研究过程的监管。课题研究要降低立项的门槛,但并不意味着研究可以粗制滥造,草率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包括课题的选择与确立,研究方案的制定及组织实施,资料的搜索、收集与分析整理,成果的总结和推广等,这些环节充满着过程价值和意义,马虎不得。各级课题部门要强化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全程管理,坚决避免开题和结题时轰轰烈烈,而具体研究过程清汤寡水,甚至连开题和结题这类程序性形式也没有的现象发生;要不断强化阵地意识,尽可能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过程务实,结论真实;要完善各级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教科院要将所有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资料,包括开题论证的过程记录和结题时专家的指导性意见全部整理上网,供大家学习和评判。

第三、要加强课题研究观摩和成果推广的力度。搞一个课题需要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的过程是艰苦的,也是寂寞的,需要支持和掌声。对于一些学校有特色、操作规范的课题,管理部门要多多组织相关观摩和研讨活动,一是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完善成果,第二也是一个学习和推广的过程。不要熟视无睹,将基层学校宝贵的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是体现研究过程价值的中期检查或评估,也可以是体现终极价值的年度研究成果展评。优秀课题成果的形成往往是一所学校集体合作的结晶,反映着一所学校整体的研究水平和教师群体的科研素质,来之不易,学校首先要将这些成果在校内予以推广和落实,同时要及时向市教科院和县(市、区)教研室通报。各学校的教科室要发挥好部门的职能,努力做好学校和教科院之间的上传下达工作。

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和培训工作。刚才讲了,课题研究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少学校或教师对此有畏惧和畏难心理,对此管理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加以疏导和帮助。教科院、教研室不仅仅是课题研究的管理部门,同时也是研究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教研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研究意识和指导能力,没有研究的指导是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没有研究作基础的培训和服务也是低层次的培训和服务。各级课题管理部门组织的课题培训工作要及时、务实,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靠船插篙,就近培训,分层培训,方法多样,踏实高效。

三要从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上努力寻求课题研究工作的新动力。

高素质的教研队伍是课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石与保证。队伍培养既要注意夯实全员参与的基础,更要加强教科骨干的跟踪培养与目标管理。针对我市当前各校之间科研发展不够均衡、教师之间科研能力存在差异的实际,要通过考核引导各校建立促使教师自觉参与教育科研的有效机制,开展科研知识普及活动。今天上午我们请省教科所彭所长来为大家做学术辅导即是活动之一,以后我们还将通过定期组织科研培训班、学术研讨、专题讲座、现场观摩、论文大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营造科研氛围,不断强化全员普及的层次和效果。当前形势下,率先建立一个科研的人才高地,让一部分科研骨干和积极分子先成长起来,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尤为迫切。市教科院鉴于目前教育发展所人手偏少、整体研究力量不足之现状,在全市范围内聘请了12名热爱教育科研、有宏观意识的同志为兼职研究员,这些同志是来自我们基层单位和学校的科研骨干力量,要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近期,教科院还将以高等师范院校、科研单位和中小学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全市课题管理指导专家库”,这项工作要抓紧抓实。为充分发挥各地教科研骨干对学校乃至全市的带动作用,也为促进科研骨干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市教科院要在全市范围内排队摸底,将那些科研骨干和热爱科研工作的科研志愿者从人群中遴选出来,对他们进行不间断跟踪管理和培养:一是要在全市范围内展示他们的科研成果,“盐城教育科研网”“名师风采”栏目首先要有他们的风采;二是定期组织他们到有关学校开设专题讲座,为他们的成长架设更多的平台;三是组织各种类型的教科沙龙活动,促进这些同志间的互动和碰撞。要让我市的一些名校长、特级教师加入进来,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邀请市外的一些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四是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不断拓展骨干人员的教育视野。

四要从加强市县合作和网络建设上努力寻求课题研究工作的新保障。

课题研究工作不能搞单兵作战,只有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经验与经验的交流中才能放大研究的效应。要充分发挥各(县、市)教研室及各学校教科室的职能作用,激活课题研究与管理的网络,形成新的课题研究合作机制。要建立学校教科室主任例会制度,将科研的触角延伸到各级各类学校,定期交流情况,分析问题,寻找对策。目前校本研究仍然是我们学校教科研工作中的一大薄弱环节,大家都在讲校本研究,都认为校本研究很重要,但校本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在学校层面上实施,还不甚了了。为此,市、县教研部门和学校教科室要先行一步研究起来,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指导。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市、县、学校之间需要加强合作,校与校之间也可建立合作机制,市县可以围绕区域特色鲜明、价值较高的课题组织若干学校进行协作研究,学校与学校之间形成研究共同体,集中研究力量协同攻关,以求得较大突破。当然,一些难度较大的课题还可以与高校、研究所之间展开合作,以增加课题的含金量。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构建盐城教科研新特色。

现代教育学认为,支撑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大厦的四根基柱分别是社会舆论的支持、完善的教育立法、充裕的经费投放,繁荣的教育科研。社会舆论、教育立法、经费投放,或许我们说不上话,但我们完全在教育科研上大有作为。如何让研究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和常态的行走方式,当前我市还有不少的事情要做。事情能否做成,领导是否重视是基本前提。有人说,教育科研是“一把手工程”,从强调调动领导参与科研工作积极性的角度看,这话很有道理。事实上,今天与会的课题主持人当中,就有一大批来自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育局长、教研室主任,领导亲自主持课题的研究,说明大家对教育科研的重视,这是一个极好的现象,也是我们盐城能够打好“十一五”课题攻坚战的可靠保证。各学校的“一把手”在总揽全局、统筹协调,整合各方面力量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你还有切实承担起领导科研工作的责任。领导对课题研究工作重视程度如何,主要看“四个到位”,即认识是否到位、管理是否到位、经费是否到位、教师评价方式改革是否到位。市教育局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对此方面的情况进行一次专题的督查和视导。

各县(市、区)教研室是基层的课题管理部门,要守土有责,切实负起区域内课题研究和管理的职责,要看到自己与先进县(市、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见贤思齐,知耻而后勇;要将课题管理工作纳入区域内学校考核尤其是合格教科室、教研室考核的重要指标,“十一五”期间,不参与省市课题研究,或课题立项后置之一旁从不展开研究的学校和单位一律不予推荐参加各级各类“创建”或评奖活动。星级高中、实验初中和小学是我市的品牌学校、窗口学校,集中了全市众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在课题研究工作中要带好头,发挥好示范和幅射作用,家家须有省级以上立项课题,并展开卓有成效的研究。

家校合作的课题研究篇4

行政推动:“课题促进工程”全面开展的根本动力

行政推动是开展业务活动的先决条件,临渭区教育局在行政推动方面主要做了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落实课题研究“一把手”工作制。成立了局长任组长的“课题促进工程”领导小组,将课题研究确立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全区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局领导班子和股室负责人都是区级重点课题行政主持人,而且有自己的包联学校,学校校长是学校课题研究的第一责任人。区教育局定期召开校长专题汇报会议,研究解决共性问题。

二是建立完善了“三室联动”的课题研究管理体制。该区在区教研室设立“课题促进工程”办公室,作为课题研究的业务设计和指导部门,把区教育局教育股作为课题研究的行政推动部门,把督导室作为课题研究的考核评估部门,建立了“三室联动”的课题研究管理体制。

三是组建区校两级课题研究专家指导团队。该区以区内特级教师、省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体,隆重召开动员大会,组成了“课题促进工程”专家指导团,形成了区级课题研究专业引领力量。各校也选拔骨干教师充实到教研管理岗位,承担学校课题研究的业务指导任务。

四是确定不同学校的课题研究重点。该区要求“质量工程实验学校”、“教育科研明星学校”和“区级基地学校”必须申报市级以上的规划课题,一般规模的中心小学、初中和各高中必须申报区级课题,其他完全小学要有校级核心课题,一些规模较小、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教学点要以中心校为单位积极开展课例研究和专题研究。

五是提供课题研究的经费保障。临渭区每年设立专项经费20万元,用于薄弱学校和基地学校图书资料配备,以及课题研究先进学校的奖励。同时要求学校也要按照不低于5%的标准设立专用经费,满足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

专业指导:“课题促进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推手

专业化的指导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临渭区教研室在专业指导方面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编写课题研究材料。在课题研究起步阶段,临渭区教研室编印了《课题研究指南》,向教师介绍课题研究的方法,向学校推荐合适的选题。将骨干校长外出培训的感悟汇编成《心灵的悸动》和《它山之石》两本册子,为教师实践操作提供借鉴。同时,还将每年课题研究获奖成果分学科编成文本集,供教师交流学习。

二是举办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班。2010年以来,临渭区教研室先后5次组织专家报告会,主题涵盖“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方法”“省课题带动战略”“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管理”等内容,全区校长、教研管理人员和课题组核心成员从中获得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临渭区教研室还安排教研员组织了6次教研骨干培训,内容涉及课堂教学的转型趋势、学校教科研活动的管理、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等,增强了学校课题研究团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提高骨干校长的课题研究活动策划能力,组织骨干校长和教研员赴浙江培训,整理了“有效教学目标的落实”“课堂观察技术”“课例研究”等专题对教师开展了专题培训。另外,一些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聘请国内特级教师、知名专家、高校教授等来学校为教师作培训。系列培训活动整合了各种资源,打造了专业引领队伍,培养了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满足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是规范指导课题研究过程。在选题上,临渭区2010年秋季制订了《课题选题的十二条要求》,指导学校选题。2011年秋季,区教研员指导学校根据《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选题,新年度的课题趋于“小而实”,更加切合教师实际。在立项上,组织了区级课题立项论证会议,专家组根据课题负责人的课题方案解读情况,对课题假设、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区教研员还参加区级课题开题会议,分别从管理和学科的角度提出建议,提高了课题实施过程的实效性。在实施上,2010年底,区教研室总结推荐了“提出对策、形成设计、课堂验证、对策调整”的课例研究模式。2011年4月课题研究现场会前,区教研员深入相关学校,指导课题组从问题出发,制订有效策略,选择典型课例,进行实践验证,组织课后研讨;活动中,区教研室组织全区骨干教师观摩,教研员结合活动案例作点评,为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树立了模板。在结题上,区教研室加强了结题论证和实际考查两个环节的指导。论证环节由专家组根据结题报告和答辩情况,对课题的总结提炼提出改进意见;实际考查采用查阅资料、师生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进行,专家组进行现场指导。

四是整合资源提升课题研究水平。先后组织包联学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现场会、课题研究基地学校现场会、“高效课堂”研讨展示活动等,加强校际之间的业务交流。还建立了网上交流的广阔平台,区教研员建立了27个学科QQ群,共有2300余名学科教师参加,全区各校建群103个,参与教师达到5000余名。

强化管理:“课题促进工程”规范实施的基本保证

一是完善课题研究管理的各项制度。修订了《临渭区教研教改课题管理办法》和《课题研究工作考核评估细则》。各校也完善了各种制度,规范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是坚持课题研究工作月报告制度。要求学校按月填写课题研究月报告单,上报本月工作进展、典型做法、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措施等。区教研员有针对性地调研,每月下发课题研究工作简报,介绍好的做法,指出存在问题。

三是定期组织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区教研室定期组织基地学校校长汇报课题研究工作,交流工作经验。先后组织课例研究研讨会、高效课堂研讨月活动、课题研究交流观摩现场会、课题研究推广应用实践月等展示活动,促进学校课题研究活动的常规开展。

整体提升:“课题促进工程”深入开展的必然结果

“课题促进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学校教研、教师发展、课堂教学等方面的系列变化。

校长的教研意识进一步增强。各校长积极参与问题调研和课题筛选,深入教学一线为教师上示范课,指导课题实施和结题工作。学校设立了专项经费,不断更新教研设备和器材,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校长和班子成员参与教研的时间大幅增加,学校用于教师培训和科研活动的经费支出比例大幅提高。

教师的教研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教研活动逐步打破“主题不明确、话题不集中、研讨无共识,问题无对策”的局面,有了明确的主题。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由不愿说到愿意说,由不会说到会说,由会说到说好,研究潜能被激发,教学经验被激活,专业知识被扩充,参与各级科研成果评选活动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学校搭建起教师成长的多样化平台。在课题研究中,一些学校纷纷建立有助于教师个人反思的多样化平台。一是举办校刊、校园网站,展示教师个人优秀研究成果。二是组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活动,使同伴之间的研讨交流更加常态化。三是注重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固化与传承,整理了系统的优秀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为校本培训提供教材。

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题研究逐步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过度的不当的“教”正在淡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逐渐凸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逐步规范了课堂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开始由无形走向有形。教师课堂观察与评价更加客观,更有针对性。

家校合作的课题研究篇5

以团队协作为前提。创新校本教研的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教师自我反思、教师间的互助互学、教研人员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及案例分析等形式,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员,体现着团队协作特征。

1.强化自我反思,发挥团队智慧。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一个主要目的。在这里对促进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反思起到一个杠杆作用。通过这一杠杆作用能让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参与集体研究的热情,并在研究活动过程中保持主动性。由一个教研组或一个学年组为单位,组成教研团队,通过这些团队,教师间得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挥团队集体的智慧,共同进步。这里团队中教师间的互助必须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

2.提倡团队互助,开展校际间互动。校本教研通常以团队互助为基础来运行,在此基础上不仅在校内进行,也应该在校外进行校际间的互助。校本教研不全等于本校教研。校本教研不能限于在学校内部构建教学研究平台。学校领导及各学科教师(团队成员)都要自觉地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各级教研部门和网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可同其他学校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校际教研活动。

3.开展专业引领,进行合作交流。校本教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虽然是“以校为本”,但也绝不是说只要本校教师和邻校教师参与就可以,专业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参与也是不可少的。他们的介入会为校本教研带来新的信息和理论支持,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持与专业引领克服了校本研究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及理论难以提升的难题。因此,要鼓励教师、教研人员和基础教育课程的专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发挥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寻找对策,共同攻关。

4.鼓励课题研究,促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中,除要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研究外,学校领导还要有计划地鼓励并安排各教研团队教师共同承担一项或两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通过鼓励实验教师上课题实验课,真正把科研和教研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共同体,提高校本教研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效果。

5.倡导案例分析,强化教研实效。撰写案例分析,进行团队研讨,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案例分析所进行的校本教研,不仅可以锻炼被研究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其教学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习惯。通过团队研讨,又给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提供了学习他人长处、克服自己不足的机会。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教师积极撰写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然后在团队中集中开展研究讨论,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均有所获,不仅增长了业务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还强化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还有很多,如,集体备课、主题公开课、教学观摩、骨干教师引领课、网络教研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问题和困惑为切入点,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

有专家指出,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一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与摩擦。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难题。在教师方面,存在着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存在着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存在着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矛盾。在学生方面,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难,自主学习方式培养难,合作学习方式培养难。在课堂管理方面,活跃气氛与保持课堂秩序之间存在着矛盾,解决好这一矛盾才能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寻求解决上述矛盾及难题的途径与方法,就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

1.以“五新”为内容,开展校本教研。教师作为课程的改革者和创新者,必须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一要以倡导“新理念”为主,进行校本教研。深入研究教师理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打破教师只“传道、授业、解惑”观念的襟锢,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者和引路者,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和管理者,做学生的合作伙伴。二要以“新课程”实施为主,进行校本教研。新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研究,加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三要以“新方式”的转变为主,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倡导学生采取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研究教师如何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四要以“新课标”的落实为主,进行校本教研。研究新课程教学目的的“三维空间”,研究确立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操作原则,即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等。五要以“新资源”的获取整合为主,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利用校外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校本课堂开发,研究如何利用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等。

2.以“学生”为研究主体,开展校本教研。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方面,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快乐。研究的内容有: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及学生“愿学”“会学”能力的培养。

3.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开展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这样建立新的课堂秩序,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就成了我们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一,研究构建课堂新秩序;其二,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其三,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其四,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艺术。改变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家校合作的课题研究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校本研究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40-02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给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的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展校本研究就成了学校的首选策略。

一目前校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不断进入大家研究的视野。通过这几年的校本教研,笔者认为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新课程;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让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的工作明晰化了。

1.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模糊,重视不够

在推进农村初中校本研究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开展校本研究的必要性认识模糊,借口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研究能力薄弱、专家匮乏而对此项工作敷衍了事,尽管各项活动开展了,但教师消极应对,仅有活动的形式,没有取得活动的实效。

2.专业研究人员指导支持的力量不足

农村初中教师在实践中最期望得到专业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的直接指导和帮助。现实中这样的指导和帮助机会很少,由于缺乏指导致使一些教师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1)选题过大。由于一些教师缺乏选题技巧,选择的课题偏大。例如“教学方法的研究”这样的大课题不具有可操作性,无从下手。(2)课题名称表述不明确。任何课题必须有一个名称表述其所要研究的问题。课题名称应该明了,使人一看就能对课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校本研究真教假研,流于形式

校本研究的重要载体是课堂,因此以听课、评课、案例研究等为抓手,以课为切入点,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是各学校实施校本研究的重要形式。但从目前农村初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来看,较普遍存在以下情况:(1)交流合作的话题少。教学是实践的艺术,校本教研的话题应该集中在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上。然而实际的教研现状却是:在内容上往往是政策、会议的“传达式”,教师间互动交流很少,教师表现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真教假研。(2)关注课堂教学的情境少。校本教研着眼并解决课堂与教学情境性、复杂性、有限性的问题,才能帮助教师在“过程中”真实成长,所以,教研不能脱离课堂和教学实际。(3)问题解决的研究少。校本教研必须紧密联系学校实际,从教师的课堂起步、教学新问题入手,边教边研。而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现状是真正解决问题的研究寥寥无几。

4.校本研究难以发挥先导作用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很多农村初中的办学理念。深入的研究活动,对广大教师全面领会新课标精神、正确把握教育科研方向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学校在开展校本研究中存在一些现象,却使教研的先导作用难以发挥。(1)功利思想重。教育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各级领导普遍较重视。于是,围绕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课题规划,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才搞课题研究,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色彩。(2)重成果,轻过程。教育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但是,一些农村初中开展的研究活动,却存在追求形式的多、注重过程的少,忽视实施过程的历练,方案和报告写得详之又详、尽善尽美,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

二解决校本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增强校长和教师的研究意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积极性

首先,建立健全学校的校本研究网络。农村初中校长要充分认识开展校本研究的重要意义。构建校长负总责,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等职能部门实施具体管理的农村初中校本研究网络,是学校顺利开展校本研究活动的重要保障。其次,切实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力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农村初中认真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立足本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团体智慧,创设教师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培育崇尚反思、学习、实践、研究的文化,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

2.积极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指导,邀请专家作课题讲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教育专家、教研员、科研员、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支持与指导。从目前情况看,教育专家、城市规模较大的学校教师与农村规模较小的学校教师之间进行合作研究的裂痕十分突出,规模较小的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初中教师很少有机会与专业研究者之间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共同探究,教育专家对规模较小的学校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持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支由教育专家(课程理论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研员(县级教研员、科研员)、学校专家(名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的三级校本研究专家指导队伍,依靠专家引领,推进校本研究。

3.解决校本研究真教假研、流于形式的问题

首先,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每位教师拥有明晰的发展目标。在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中,要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明确地提出来。以“品牌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追求目标,各教研组制订与其配套的目标与措施,与每位教师的教学研究相呼应。教研组内形成一种沟通与交流的环境,教师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发展。其次,让教师心情愉快地工作,让教师在研究中实现超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碰到的真问题,经自己的教学方法、手段、探索、研究、实践解决真问题。这种行动研究的过程,十分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4.让校本研究发挥先导作用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