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绿色化范例(3篇)

时间:2024-07-28

精细化工绿色化范文篇1

一、目标要求

按照市九次党代会和区八次党代会精神要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以建设“森林城区、园林城区、花香城区”为目标,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绿城”变“花城”建设活动为突破,重点增加花量和绿量;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推进我区园林绿化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具体工作任务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力争全年新增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新植乔木1万株、月季等花灌木10万株。大力推进游园建设,新建带状游园4个,续建公园2个,创建花园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5个,全面完成市下达的责任目标。

(一)抓好公园的续建工作

1、郊野公园面积约120000平方米。年底完成设计、招标、拆迁等前期基础工作,计划年3月初开工建设,8月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2、左照沟公园面积约165000平方米,年11月10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垃圾清运、土地平整、河道整理等前期工作,计划年8月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二)抓好4条带状游园的新建工作

1、南段带状游园()宽15米,()宽5米,长约2124米,绿化建设面积约21640平方米。

2、南段带状游园(),宽5米,长约1027米,绿化建设面积约10270平方米。

3、带状游园(),宽11米,长约5454米,绿化建设面积约59994平方米。

4、路南段()、北段()带状游园,宽3.5米,长约975米,绿化建设面积约6825平方米。

金华路南段带状游园、路南段带状游园计划上半年完成设计、招标等前期工作,下半年开工建设,年底完成建设任务。安阳路带状游园、路南段带状游园计划9月初待道路工程完工后开工建设,年底完成建设任务。

(三)启动“绿城”变“花城”工程,做好现有公园、广场、游园、道路的绿化整治和升级改造工作。

1、利用春季绿化的大好时机,完成923棵行道树的补栽任务。

2、按照区“花城”建设方案,对铝城公园、新安公园、路立交桥游园、路立交桥游园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一批观花公园、游园。

(1)铝城公园:在原有基础上对植物品种、数量进行充实,特别注重四季景观的区别。在公园东门、北门利用常绿植物修剪不同的植物造型,并增加彩叶树种黄栌、红枫、红叶李等;在公园南门两侧绿地栽植迎春、连翘等花灌木,与原有植物碧桃、广玉兰、红叶李等相互辉映,形成特色鲜明的春季景观;同时对园内的路灯、道路系统等进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世纪广场:结合广场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对现有植物进行充实,分区成片栽植四季花灌木,合理增加大型乔木及宿根花卉、彩叶植物,使其成为四季景观突出、层次搭配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的精品游园。

(3)游园绿地:路立交桥游园、路立交桥游园根据所处的特殊位置,可在现有植物的基础上,分区补栽春花植物连翘、金钟、红叶碧桃、榆叶梅、广玉兰等;夏花植物木槿、紫薇、合欢、玉兰等;秋季观果植物火棘、南天竹、枸骨等;以及冬季观花和常绿植物腊梅、红梅、松柏类等,使立交桥东南西北四角分别具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观特色。

新安公园则考虑以彩叶树种为特色,大量应用红枫、鹅掌楸、鸡爪槭、南天竹、紫叶矮樱等彩叶树种,并适当点缀观花、观果植物,形成层林尽染、硕果累累的秋季景观特色。

4、对金华路、路、路的植物进行充实,建成观花道路。

金华路在现有植物(各类月季、紫薇、红枫、雪松)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景观层次丰富的观花大道。

路、路在道路两侧成片栽植观花植物紫薇、紫叶矮樱、紫荆、夹竹桃等,以其达到繁花似锦的效果。

观花公园、游园、道路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使我区的城区环境更新、更美、更亮。

(四)创新举措,促进精细化管理再上新台阶

按照《市公园、广场、游园精细化管理标准》和《市道路绿化精细化管理标准》,积极参加市精细化管理“月季花杯”创先争优活动,强力推进公园、广场、游园、道路绿化整治和精细化管理达标工作,打造一批精品街、精品园和绿化示范道路,彻底消灭行道树缺株死株,规格不一,公园、游园草坪斑秃,植物长势弱的现象,使公园、广场、游园和道路绿化全部达到精细化管理水平。对园林绿化专业单位按照《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考核办法》进行考核管理,促进我区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实施“见缝插绿”工程,巩固绿化成果

年在全区开展“见缝插绿”工程,加快沿街主次干道、社区、单位、居住区环境的改善和绿地面积的有效增长。计划栽植乔木644株,花灌木21731株,绿地25200平方米。

1、对我区沿主次干道范围内的零星土地进行绿化,消灭黄土现象,创造洁净、优美的城市道路景观。

2、通过“见缝插绿”“垂直绿化”等途径促进庭院绿化工作的开展,争创省、市级花园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区。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年庭院绿化任务表的要求认真落实。部门绿化的重点是制定和完善本系统的绿化规划,并分步实施,中铝河南分公司要继续完善整个厂区的绿化规划(包括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在对新建厂区(70万吨氧化铝)进行高标准建设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搞好旧厂区绿化,创造条件进行绿化改造,提高厂区绿化档次;长铝公司要逐步改造旧街坊,今年主要完成二十二街坊、三十二街坊居住小区的绿化改造,达到市级园林式居住区的标准。(具体任务见附表一)。

(六)国庆草花展

今年国庆节前后计划在各主要街道、公园、游园及沿街各单位门前摆放草花20余万盆,在主要景点制作立体花坛3个。全区各单位要积极主动配合,确保完成草花摆放任务(具体任务见附表二)。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目标完成

(一)加大宣传,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各有关单位、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绿化方面法律知识的宣传,突出重点,讲究方法,把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公民道德修养和普法教育有机结合,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同时,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毁绿情况的监督报道,正确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爱绿、建绿、护绿新局面。

(二)加强领导,严格目标考核机制。各单位、各部门要增强绿化意识,切实加强领导,要把绿化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区政府将把是否抓好绿化任务的落实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指标,列入年终目标考核体系,并做为评先条件。

(三)强化投入机制,增强绿化建设活力。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改革现有的城市公园、小游园等公共绿地建设由政府单一投入的模式,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等手段,广泛发动各办事处、企事业单位、驻上单位、社区及广大市民积极开展“多元建绿”活动,加快公共绿地建设的步伐。

(四)健全制度,依法护绿。进一步完善园林绿化方面各类配套制度、规定,完善园林绿化管理长效机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

精细化工绿色化范文

关键词:紫砂泥;颜色;温度

1前言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足见紫砂矿土之珍贵。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丁山、湖滏、赵庄、香山、象牙山等为主要产地。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有三种紫砂泥,分别为紫泥、本山绿泥及本山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其中紫泥可分三种:头槽青、中槽青、底槽青;段泥可分为八种:本山绿泥是段泥的一类;红泥有十六种,其中朱泥有八种,石黄、石红也属于红泥的一类。

2紫砂泥组成特征

紫砂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缠丝形状等,稳定性强,原料外观颜色呈浅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浅紫色、紫棕色、紫褐色等。紫砂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片,并含有不等量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颗粒形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绿泥是紫泥中的夹脂,也就是传说中的龙油,故有“泥中泥”之称,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红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红泥产量少,有制壶艺人为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精选、精炼,使之细如滑脂,也就是朱泥胎土。制壶艺人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中的优质细泥精选,要求过100目、120目细孔的网筛过滤,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泥料。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二氧化硅、三氧化铁原料,这是朱泥烧后壶身成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形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故一般成品率仅七成左右。

自明至今,泥色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取其本土,山灵腠理,陶冶变化。石黄,也是红泥的一类,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在紫砂原料中起到添加着色剂的天然色作用。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白泥(段泥一类),呈青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等,出产于宜兴大潮山(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原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土骨(天然着色剂),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调色。嫩泥,呈砖红色,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也可少做,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所用。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通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天然泥料的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颗粒、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近年来,随着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产量的减少,采用纯净陶土添加氧化物作色剂或用新的矿土替代,表面装饰随着造型而增色,配制了许多新泥种,如菜椒泥、纯青泥、碧纯泥、芒果黄泥、大红泥(非彼大红泥)等。但由于表面玻璃相重、收缩率大,终不如老壶纯朴。常见泥色相拼有本山绿泥与紫泥相拼,制成团泥;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加入适量氧化钴,制成墨绿泥;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加入适量谱黄,制成枇杷黄;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加入铬绿,制成菜茄泥用于装饰料;紫泥加入适量二氧化锰(锰矿原料),制成褐色拼料泥;紫泥加入适量二氧化钴及二氧化锰(锰矿原料),制成黑料泥,也可作装饰料使用;伏东红泥加入适量铁红粉,可制成紫红泥等。

3窑炉烧成温度对泥料颜色的影响

紫砂茗壶随窑炉烧成温度的变化,会产生深浅、浓淡不同的色泽,随窑炉烧成温度的变化也就形成了窑变,这是由于与窑内的一氧化碳起反应的原理。也是指陶瓷素坯在窑火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多指挂釉产品的釉色变化,紫砂陶内外不施釉,但它的发色效果也会在窑内火焰中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紫砂泥中的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因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含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入窑烧炼时,会因四季温差、季节变化、遇风、遇雨、遇湿以及茅草的多寡干湿、烧窑工的发火技能高低发生各种变化,装窑火路和窑内的畅阻也都能给烧造器皿的颜色带来影响。无论是上、中、底紫泥还是老红泥及段泥,优质的泥料还需恰到好处的窑温和气氛,方显英雄本色。而窑温以临界为最佳,如许四海镇馆之宝“大亨掇只壶”,壶身有二个不易察觉的小气泡,可见已达窑温极限。若再高一点,小气泡将成为大气泡,此壶就成了废品;若窑温不够,颜色就不会这么漂亮,所以窑场上叫“火里求财”。

4总结

总言言之,宜兴的紫砂原矿料是独一无二得,它含有矿物质微量元素极为丰富,与紫砂泥类似的陶土虽然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如安徽、浙江、山西等地的紫陶),但都无法与黄龙山紫砂相比,这是因为宜兴紫砂泥的结构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如此,才有了“世上只有一把壶,它的名字叫宜兴”的盛誉和几百年来人们对宜兴紫砂壶的推崇。

参考文献

精细化工绿色化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绿色建材;全生命周期;RFID;管理体系;

作者简介:汪振双,男,生于1982年,辽宁岫岩人,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材料经济学;;王立国,男,生于1957年,山西临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投资经济、技术经济及管理。

1引言

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绿色建筑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筑材料的绿色化,因此必须保证绿色建筑材料具有环保、节能、健康、经济和舒适等特征。目前,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主要关注最大限度地满足“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要求,但在管理层面上不完善。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是一种集成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设信息化方法,贯穿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采购、施工和运营等各阶段,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了协同管理工作和信息交流的平台。目前,我国BIM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主要用于辅助设计、可视化展示、碰撞检测和施工进度模拟等方面。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赵彬指出BIM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项目管理的缺陷,在工程进度管理方面具有优越性;纪凡荣等指出BIM技术能促进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实现项目参与方的可视化管理。可以看出,BIM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建筑工程项目,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中的应用还较少。

本研究结合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特征和实际需求,对BIM技术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中的技术优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基于BIM技术和RFID技术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架构和实施流程。

2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特征研究

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涉及到项目的设计、生产、施工、运营和维护阶段信息化管理。因此,在整个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商要根据绿色建筑材料的认定标准,对其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度进行管理,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绿色度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并做好生产量、销售量与库存量管理。

2)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涉及的生产商和供应商也较多,传统粗放式的建筑材料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需求,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应实行精细化管理。

3)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选购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项目的各参与方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管理十分重要。此外,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大量的建设信息和绿色材料及其制品的信息需要提供给物业方,便于绿色建筑项目后期的维护和更换绿色建筑材料。

鉴于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特殊性,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特征可归结为可视性、精细化、协同性和可追溯性(见图1)。

3绿色建筑中材料管理特征与BIM技术优势契合性分析

为研究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需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特征与BIM技术优势和二者之间的契合性进行分析。

3.1三维可视化方面

三维模型能够有效地为客户提供可视化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模拟等。绿色建筑项目,在户型的设计、绿色建筑材料的选购、施工方案和材料现场堆放管理等方面,对于直观的三维模型需求更高。而BIM技术能够为绿色建筑项目提供直观的绿色建筑材料三维模型和施工模拟三维模型,满足绿色建筑材料运输和堆放三维可视化方面的需求。

3.2协同管理方面

在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商对整个项目的建筑材料进行协同管理,整个项目形成一条工业化的产业链。在设计阶段,业主、施工单位和材料生产商就要参与整个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研究,用以制定用户的个性化价值需求,施工技术方案和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方案。项目中所用绿色建筑材料,对全产业链上项目的各参与方协同管理的要求更高。采用BIM技术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协调项目建造过程中各参与方获得有效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信息。

3.3精细化管理方面

绿色建筑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阶段需建立精细化的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库,以便绿色建筑项目各参与方能够及时准确的查询、订购、使用和生产绿色建筑材料,实现绿色建筑营造过程中对绿色建筑材料需求和使用的精细化管理。BIM技术能够建立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库,实现对绿色建筑材料生产,使用和维护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能为绿色建筑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信息实现共享,打破建筑材料管理的信息断层。

3.4信息的可追溯性方面

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用户可以根据使用功能的需求,对使用的绿色建筑材料进行维护,更换和调整,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信息,材料功能参数信息和施工方案等工程历史信息对绿色建筑的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BIM技术能够详细记载绿色建筑营造过程中详细的工程信息和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在发生工程变更时能够在BIM中详细地记录,并对绿色建筑的绿色等级迅速地进行评价,这些优势为绿色建筑项目和绿色建筑材料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了信息的可追溯性。

4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架构

4.1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构成

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基础是信息传递的标准化。鉴于BIM技术的优势和绿色建筑材料管理需求之间的契合性,在国际协同工作联盟指定的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es)基础上,构建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根据IFC标准管理层模型,由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管理层、数据交换层、BIM模型层和基础数据层(图2)。

4.1.1应用管理层

应用管理层主要基于BIM技术三维模型实现对绿色建筑项目模型、设计模型、施工模型和绿色建筑材料模型的管理,以及绿色建筑在后期运营和维护过程中的历史信息追溯和运营维护信息的管理。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项目开发的各个参与方均能够从基于BIM技术的三维模型中提取绿色建筑材料的参数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及时交流,整合各方管理资源,并用于支持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决策。

4.1.2数据交换层

数据交换层主要实现基于终端设备和网络的BIM技术模型的数据传输和管理功能。BIM技术实现绿色建筑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材料的协同管理,构建网络信息传递平台,建立“云”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同时,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为BIM技术的数据交换提供硬件支持。

4.1.3BIM模型层

绿色建筑营造过程中,业主,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需要在施工建造之前订购绿色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确定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比较不同的竣工模拟模型。因此,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BIM模型更注重绿色建筑材料库、绿色建筑材料的三维模型和施工技术方案模拟模型的构建。根据绿色建筑项目对建筑材料管理的要求,本模型层设置了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BIM核心模型,以满足绿色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需求。

4.1.4基础数据层

基础数据层主要实现基于IFC文件格式的不同软件的模型数据转换与管理。利用BIM技术模型实现绿色建筑材料的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BIM技术模型信息在不同的平台应用和转换。因此,建立统一的文件格式是基础。针对绿色建筑材料全寿命周期管理中涉及到的材料生产信息和功能信息,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信息,以及建筑和结构设计模型信息,架构体系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IFC格式进行存储和转换,以满足在同一平台上对BIM基础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项目竣工后,BIM建筑材料信息数据库为项目后期的运行好维护提供了资料,为其他项目提供了参考并形成循环反馈,最终成为更为庞大和丰富的BIM数据库,提升企业、行业和国家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整体水平。

4.2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实施

无线射频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用于信息采集。基于RFID技术自动化,信息化和无纸化等优势,利用RFID标签不断采集扫描信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与BIM平台进行信息交换。置入的RFID标签具有唯一性和可扩展性,在设计阶段将绿色建筑材料的参数信息等添加到BIM,实时显示绿色建筑材料、构建和建筑项目的可视化,自动存储信息形成BIM数据库,以便在储存、运输和施工吊装过程中对材料进行管理。

4.2.1材料生产运输阶段

绿色建筑材料出厂附着相应的RFID标签,绿色建筑材料的信息通过读写器被扫描传输到BIM中,通过BIM对绿色建筑材料进行管理。有助于生产商和供应商实现材料管理零缺陷和零库存的管理目标,在运输过程中可根据材料的储存区域和材料可视化模型,优化材料的运输车次、路线和顺序。

4.2.2材料施工阶段

通过RFID标签追踪监控材料储存吊装的实际进程,对材料的入场和施工进行管理,并通过云平台及时传递信息,减少人工录入信息可能造成的错误和疏漏,如在材料进场检查时,直接利用设置固定的RFID阅读器自动采集数据,对材料进行管理。

4.2.3材料运营阶段

在物业管理中,通过RFID标签上材料的维修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材料的位置,并将每次维修信息记录到RFID标签中,同时将维修信息集成到BIM物业管理系统中,这样就可以对绿色建筑中各种材料运行状况有直观了解,便于维修和管理。

4.2.4材料拆除阶段

当建筑的寿命期结束时,在拆除过程中,利用RFID标签和BIM数据库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构件中的材料是否可以回收利用,对拆除的材料进行回收管理,减少材料能源的消耗,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