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例(3篇)

时间:2024-11-05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探析;手机依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54-02

大学生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由于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独特性,在手机使用上具有明显区别其他群体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手机对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同学由于过度使用手机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现在的大学课堂每节课上都可能听到手机铃声,尤其是一些公共课和选修课。在喧闹的走廊、食堂,安静的图书馆、教室,还有校园的其他角落,我们都经常会看到手机不离手的现象。而且有些学生会不自主地翻看手机等。以上几种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了。手机依赖使用主要表现为对手机的过分依赖。根据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如果符合以下一半或以上条件时,表明你已经产生手机依赖心理了:①出门如果忘带手机就会心神不宁,有落寞感或总想着手机;②手机没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躁;③常把手机放在随时都能拿到的地方,即使睡觉时也放在身边;④经常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在开会或要求静音的其他场合,会下意识地悄悄查看手机;⑤经常会感觉自己手机在震动或者在响,其实没有或者是别人的手机在响;⑥如果手机铃声长时间不响或来电明显减少,会感到不适应,甚至心烦意乱;⑦在与人沟通时过分依赖手机,明明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却要发短信或打电话。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华中地区某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300名。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95.7%。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34人;理科226人,文科61人;独生子女80人,非独生子女207人;城镇98人,农村189人。生活费用300~500元63人,500~800元133人,800~1000元65人,1000元以上26人。

2.研究工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编制的《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根据相关研究提出的诊断手机依赖使用的标准及症状表现编制而成。

3.实施过程。调查方式:抽取的大学生分批次集中进行团体测试,统一指导语,并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全部问题。对收集的有效问卷数据使用SSPS17.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手机使用一般情况。调查发现,在287份有效问卷中,有230名学生(80.1%)认为手机对自己非常重要,只有19.9%的学生认为手机不是那么重要。平均每月发短信的条数300条以下的占57.8%,300~500条的占28.9%,500条以上的占13.3%。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10小时以下的占77.7%,超过11小时的占22.3%。

2.大学生手机重要性的差异

表3.2表明:大学生手机的重要性在性别和恋爱状况这两个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3.大学生手机使用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心理影响,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是否恋爱方面无显著差异。(如表3.3)

三、讨论

1.大学生病理性使用手机的一般情况。本研究调查的287名大学生中,仅有19.9%认为手机对自己不是非常重要,表明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大学生对外界的信息有着强烈的渴求,手机信息量较大,传递比较方便快捷,任何一重大事件和消息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广的范围在手机用户中传播开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就需要通过手机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

2.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恋爱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手机依赖使用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显示,在性别方面,手机在男女生之间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说明男女生在担当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中依然存在着性别差异。在是否恋爱方面方面,手机重要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专业方面,手机对理工科和文科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心理和躯体症状方面也不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大学也逐渐综合化,学生的各项发展也全面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社会文化。

四、结论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认知内驱力和信息焦虑引发的缺失感所引发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现象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社会成长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征的不同,所赋予的社会分工和角色也不同,造成了大学生手机使用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恋爱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了显著差异,且大学生手机依赖使用与其心理症状与躯体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82.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

网络搜索引擎已经成为很多中国网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很多白领网民的生活必需品。

当别人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10秒内无法想出答案时,你是否会去求助搜索引擎?

当你想了解一件事情或去做一件事情,你是否无论如何都会先“征求”一下搜索引擎的意见?

当你突然听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你的头脑中是否会冒出若干个关键词,而非连续的句子?

以上的问题回答“是”的话,一般而言,这就是“搜索引擎依赖症”的典型症状。

一个上午搜了14次

杭州绍兴路上的一家IT公司的王先生知道“搜索引擎依赖症”这个名词以后,他开始下意识地去数这一天中有多少次使用百度搜索了。

昨天上午,短短的半天中王先生已经14次使用搜索引擎了:找一家公司的地址3次,查生词1次,查一部手机的相关信息用了4次,写份工作报告用了5次,就连为了和同事争论“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作者是辛弃疾还是坡也用了1次。他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数了,他已经是搜索引擎的忠实依赖者。

“今天你搜了吗?”只要不懂的、想知道答案的,白领首先就会求助于百度、搜狗、google等搜索引擎。如果有一天不能用搜索引擎,就觉得好像与世隔绝了一样。

身体不适网络诊断

猜谜语、比较价格,对于互联网搜索引擎强大的功能来说,只是“小儿科”,互联网搜索引擎还能帮人“圆梦”和“看病”。

江小姐昨夜梦见自己掉了两颗门牙,她第二天上班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网,想看看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经常做梦,类似的搜索也经常发生,如果发现答案是有关家庭关系的,她就会非常紧张。和她不同,王小姐最近身体不适,她将自己的症状输入电脑,发现自己患上了“乳腺癌”。几番比较后,她确信自己得了这种大病。哭哭啼啼几天后,在老公的陪同下来到一家三甲医院,医生检查后称,这是乳腺增生,还是良性的,一个简单的手术就能解决,不用住院。

白领流行新“三不”

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遇到事情后打开电脑敲上几个字,让互联网帮助自己,“不记、不想、不争”,已经是许多都市白领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

其实在生活中,不仅存在搜索引擎依赖症,还有网络依赖症(几个小时不上网就浑身难受)、手机依赖症(一天不发消息就觉得生活很单调)、电视依赖症(一回家就打开电视)……每天留给自己的时间就相当少。我们已经越来越依赖人类自己发明的各种技术产品,试想一下如果停电了,断线了,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那么我们会做什么呢?

早就有专家指出,这类症状会逐渐让人失去必要的思考和记忆能力,失去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

全世界都有手机依赖

作为智能手机的拥有大国,发达国家自然无法幸免。据报道,韩国首尔市一名14岁少年自获得了一部智能手机后变得沉默寡言。父母和他说话,他只顾着低头玩手机不答话,忍无可忍的母亲没收了手机,没想到该少年竟然偷回了手机。另有一位金女士和丈夫的月收入为150万韩元,但其正在读初二的儿子每个月的手机开销高达70万韩元,原因是沉迷于付费游戏。一名高一学生为了玩智能手机游戏,缺席了两个月的课外辅导课,被发现后其母想给孩子换成普通手机,但孩子却说“没有智能手机就没有朋友”……今年5月至6月,韩国女性家族部对171.98万名青少年进行了“智能手机使用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在133.8万名使用智能手机的学生中,高达18%的学生属于智能手机上瘾人群,还有14.9%的学生为呈现过度强迫症状的使用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智能手机上瘾越深。小学四年级学生智能手机上瘾率为3.8%,初中一年级为20%,高中一年级为23%。

无独有偶,美国马里兰大学也曾对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做了一项名叫“无设备世界”的调查,要求被试者一天之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显示,由于没有了手机,不少被试者“感到坐立不安”。一名参与项目的学生说:“过了一阵我就开始强烈想念我的手机,没有它,就感觉我失去了身体的某个部分。谢天谢地,实验终于结束了。我把它放在口袋里,手握住它,这让我感到莫大的安慰。”

李枫是陕西一所重点高中的初二学生。15岁生日那天,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一部iphone5手机。手指频频划过屏幕的感觉让李枫感觉很酷,但短暂的快乐之后,他尝到的更多的是痛苦:半年后,他被检查出患有腱鞘炎,也就是“爱疯手”。更糟糕的是,由于长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他的视力从0.8下降到不足0.5。

把玩手机致病,李枫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贵阳的朱先生对着手机玩了一夜“找你妹”后,一觉醒来左眼一片漆黑,检查结果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引起眼睛暂时失明;浙江的小刘在连玩几天“水果忍者”后,发麻的手指连一本书都捏不牢,连一只碗都端不起来。还记得那则“家庭聚餐时儿孙只顾玩手机,老人愤而摔盘离席”的新闻吗?除了儿孙的“不孝”外,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他们可能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会致病

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这些都是过于频繁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长时间、快速密集地用手指按压或轻扫屏幕,就会使手部的肌腱出现过度的摩擦导致腱鞘炎。而低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也会使眼睛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诱发视疲劳,形成近视、干眼症,甚至老花眼。无论手机屏幕做得多大、像素多高,对眼睛的损伤都不可避免。除此以外,长期把玩手机,又不注意姿势还可能患上“手机脖”,也就是颈

椎病。

李枫们没有意识到的是,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使他们患上“社交病”。因为惧怕面对面沟通而依赖手机聊天软件,会让之后面对面的沟通变得更加尴尬;为了逃避现实而沉迷手机,会让他们更加不敢面对现实;为了在聊天、游戏中获取快乐,很可能得到的只是廉价且即时的快乐。但手机依赖使沟通能力降低却是事实。英格兰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谢菲尔德研究发现,7%的青少年有因为手机影响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经历。日本的研究者也发现,使用手机的儿童的沟通能力不如没有手机的儿童。即便如此,智能手机带来的便捷和安全感让“手机依赖者”们不忍舍弃,或者说不愿意舍弃。

网络时代的纠结

长时间紧盯屏幕会损伤健康,很多人对此心知肚明。但为什么人们还是对手机欲罢不能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总是自相矛盾。人喜欢独处,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但又怕被群体抛弃,希望借助团体的力量证明自己。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人的潜意识里就产生一种幻觉:团体中的成员正在进行某项有益的活动,而自己被排斥在外。年轻群体在这方面表现地尤为明显。

对职场新人和学生来说,手机是他们重要的社交工具。他们要不断利用手机发短信、上qq等方式巩固自己的社交圈子,因此他们也就高度依赖社交工具和社交网站。在害怕社交、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看来,在虚拟世界交往要比现实世界容易、安全,虚拟世界要比现实世界快乐得多。玩手机游戏,也给不擅交谈的人们提供了谈资:“大家都在玩游戏,我没玩怎么聊天?”

对白领来说,高端智能机更是一种“炫耀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据IDC统计报告显示,中国201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6.5%,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最大的国家。如果没有智能手机,不把高端智能机经常秀一下,被别人看不起怎么办?谈不成生意怎么办?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