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的特点范例(3篇)
时间:2024-11-23
时间:2024-11-23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误区;对策
校园文化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文化知识”,也不是单纯指学校娱乐和消遣方式。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分支,属于次级文化。校园文化一方面反映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又有特殊性。它体现的是在学校这个独特环境中形成的鲜明的文化形态。一般地说: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所特有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文化设施等的总和。校园文化着重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表明了学校的独特风格。在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竞争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尽快地成长成才。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在高校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的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高校办学规模的发展速度,校园文化有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表现为:
第一、大学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大学文化并不局限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生文化活动,侧重于“第二课堂”是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为了完成治学育人的任务而营造的一种大学环境文化。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内涵没有大学文化明确和丰富,也不具备大学文化所体现的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底蕴。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缺失,校园文化得不到传承创新。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出现严重的建设主体缺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为相关教育管理机构、学生团体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则被排除在外,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活动。二是校园文化只是少数精英的活动舞台,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三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传承者―教师,大多被排除在外;学校的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学生开展,而教师的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主体地位的缺失,无法调动广大师生的主体意识,使之无法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由于精神文化建设短期内不大显效,而物质文化建设见效快,因而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做法。注重体现时代特色而忽视对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的写真;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严谨规范有余,人文关怀不足;在行为文化建设中失去精神依托,形式化严重。
第四、校园文化内容趋同,缺少个性。各高校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培养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各具特色。但就其现状来看,很多高校由于对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历史等缺乏足够的研究,精神文化提炼不够,大多把重点放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上,缺少彰显校园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同小异,缺少包含着历史渊源办学理论的个性化校园文化。对于新建的高职院校如何培育有自己的校园精神则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体现特色,多渠道重塑大学精神。新建的地方高等专科学校与综合性大学不一样,不能搞从众,跟风现象,要体现自己的精神风貌的内涵。学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果说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那么特色就是它的发展线。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买方市场逐步形成情况下,要求学校要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和竞争力,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色体现在学校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的载体更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以独特的风貌感染身处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形成学校独特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当然、要精心制定出体现学校明确的办学方向、反映时代要求,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校训。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体现出清华人自强不息、严谨求是、奋发向上的精神;“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出求真务实的大学文化。应利用校报、广播、板报、电视、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校训,使之成为校园精神深入人心、团结全校师生,促进学校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市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路径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及对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如何深度挖掘城市精神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求更有效地发挥城市精神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推动城市发展、引领城市未来,促使市民在政治思想上达成共识,从而更有利地凝聚城市力量,构建市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格局。因此,研究开发城市精神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城市精神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现状并提出合理化的实现路,对于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
一、城市精神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剖析
(一)城市精神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庸俗化
许多城市管理者从主观上,对城市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战略定位认识不准确。一些城市管理者把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精神庸俗化,把城市精神仅仅当作政治性口号,未能顺应时展规律深挖城市固有历史文化积淀,认识不到城市精神下的思想教育功能培育的阶段性与长期性特质。往往短视的希冀通过大众传媒包装运作,提升城市知名度,扩大城市辐射影响力,进而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这种做法使城市精神建设完全沦为一种政治性口号或政治运动。这种疾风骤雨般的运动式口号宣传,不仅不利于人们准确理解和培育城市精神,市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并未通过城市精神而提高,城市文化产业建设停留在低水平层次,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城市建设的推动意义不大。
(二)城市精神建设片面化
当前一些地方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只重视城市物质文化建设,轻视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城市物质文化是城市中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物”,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即通过城市建筑物、城市道路、绿化及城市公共设施等多种物质性元素构成,它是城市精神文化的外在显现,为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依托。但城市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其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成为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终结点。因长官政绩冲动,相关考核机制不健全不合理,当前一些城市物质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传承缺失等问题,例如:在城市地标性建筑,城市绿化、文化娱乐场所建设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往往热衷大规模投入搞建筑、购设备、竖雕塑、植名树,在重视这些易出政绩的、看得到的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往往选择性的忽视城市精神等隐性文化教育的功能。城市精神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以隐性课程、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环境情境为载体的,在交流、体验、分享中获得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培塑的活动过程中。精神文化建设蕴藏于与物质文化建设之中才是城市文化存在的根本价值,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原点处。
(二)社会文化舆论环境对城市精神构建紊乱
城市精神的传播以文化制度为载体,主要通过城市特色,历史文化氛围和城市境界呈现自己的存在。社会文化舆论环境,一方面为传递、渲染城市精神提供必要载体,但另一方面,也可为不良社会文化舆论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城市精神能否形成有效地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优秀的文化氛围以及舆论环境。社会残余封建腐朽文化的惯性、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网络低俗舆论文化的传播对当下市民的价值取向、精神构建造成紊乱,导致部分市民个人道德价值取向非理性化、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下降。由于不良社会文化舆论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城市精神的正能量被文化繁荣的假象透支渐尽,市民参与的热情在运动式大潮中迷失方向,使得目前城市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发挥城市精神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政治工作的主导地位。
城市管理者必须增强自身主导意识和能力,明确树立城市精神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城市管理者要有把握好城市精神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导性的能力和意识,自觉运用城市精神对市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和历史文化脉络,围绕市民关注的热点,以重大事务为切入点对市民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市民积极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针对不同教育群体的素质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城市精神的道德要求,并树立相应群体的榜样,要既有具体的例子又有切实可行的标准,以提升市民参与城市精神建设的可操作性,促使其通过积极参与城市精神创建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其次,要善于挖掘城市精神自身的内涵,提炼独具城市特点的经典语言。用城市精神的价值内涵去打动人,拨动市民的心弦,从而激发起广大市民自觉承担城市建设责任和历史传承使命的崇高意识。要正视城市不同群体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性并积极进行有效引导。不能理所当然地去定义他们对城市精神的理解,片面地强调整齐划一,必须承认并分析他们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思想上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年龄、行业、文化程度、生活经历等特定群体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精准施策,使它们逐渐接近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精神的本质是意识,同时其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对人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对于高校来讲,篮球精神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锻炼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对学生心理产生深远影响。所以,高校有必要在正视篮球精神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明确其积极功能。本文对此作了系统分析,希望可为相关高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篮球精神文化特点积极功能
一、前言
学生在高校篮球精神文化中占据主体地位,而校园则在其中发挥着平台作用。从实质上来讲,此种精神文化的主要价值就体现在其可以借助文化活动的契机,营造良好风气,使学生在校园中得到文化熏陶,进而成长为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篮球精神文化作用于学生,实际上也是运动价值的彰显。
二、高校篮球精神文化
(一)主要特点
概括来讲,高校篮球精神文化主要有三项特点,依次为:
首先,渗透性。此项特点指的是篮球精神文化可以对学生生活及学习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即其作用可以向各个方面渗透。高校篮球精神文化与其他精神文化的区别在于其特指校园环境且以学生为主体,对校园氛围、风气的影响是无可否认的。如果将高校篮球精神文化视为一个渗透系统,那么,动态性就是其基本特征,影响作用体现在学生观念、校园风貌等诸多方面。
其次,激励性。当今,篮球已经成为了备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一项运动,篮球比赛中折射出的奋斗与拼搏精神,也激励了众多的年轻人,姚明、易建联等优秀球员成为亿万年轻人的偶像,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中国队的表现则使得中国人的爱国热情逐渐高涨,民族意识也因此明显增强。所以,篮球精神文化在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加深民族情感等方面可起到重要作用。需强调的是,以上只是篮球精神文化激励性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其在坚定学生信念、指引学生奋发向上等方面同样也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最后,教育性。教育性是高校篮球精神文化的突出特点,与篮球教育实现路径关联密切。当前,高校进行篮球文化教育的方式一般是“言教+身教”。从运动角度来讲,此种教法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增强身体素质方面;而从文化角度来讲,此种模式的教育功能则体现在精神传承、心灵净化等方面,尽管并不十分显著,但却是不可或缺的。篮球运动讲究团体协作,同时也强调规则意识与纪律性,所以,篮球精神文化对于学生养成配合意识及纪律意识、团体意识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功能
1.塑造功能
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高校教育有必要正视这一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高校理应重视氛围营造,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这方面,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大多都局限于学术活动,忽视了以篮球运动为代表的体育活动对文化氛围的影响,最终效果与预期相差较大。篮球并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其过程中体现出的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以及集体主义价值观均对校园氛围、风貌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这也正是学术活动无法完全取代篮球活动的根本原因。高校篮球精神文化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观念,进而推动其行为模式的变化,有助于其树立正确信念。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讲,篮球精神文化有助于校园风貌的改善,可起到塑造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2.培养功能
根据高校篮球精神文化的特点来讲,其“培养”功能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可培养进取精神。篮球运动的实质是两支队伍综合实力的较量,涉及心理、智力、体力等多个方面,竞技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这样的运动项目中,参赛者必须顽强拼搏、主动进取方有可能夺得最终胜利。所以,篮球精神文化可在潜移默化之间使学生明确不断进取的重要性,领悟到进取精神的内涵。第二,可磨练意志。参与篮球运动的双方在比赛的时候必然会发生对抗,而要想胜过对方,除了要有良好体力之外,还必须有坚强意志。因而,篮球精神文化对学生意志的磨练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第三,可提升集体主义意识。在篮球比赛中,任何一方的获胜都需要队员的密切协作,也只有队员之间实现了良好配合,最终才有可能赢得胜利。所以,篮球精神文化可在不知不觉间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使他们明白集体荣誉需要集体去争取。第四,可强化心理素质。篮球运动过程中,队员经常会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依靠良好的心理素质随机应变。因而,篮球运动实际上可对学生心理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强化。
三、结语
总体来讲,高校篮球精神文化具有教育性、激励性、渗透性等特点,对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鉴于篮球精神文化的塑造与培养功能十分显著,高校应在正视其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注重篮球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荆树杭.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俪人:教师.2016(04):227.
上一篇:地理信息定义(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