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范例(3篇)
时间:2024-12-07
时间:2024-12-07
关键词:温室蔬菜;病虫害;措施
近年来,随着温室蔬菜生产的大力发展,温室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防治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防治温室蔬菜病虫害是中国温室蔬菜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防治法少,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法
目前,农药防治仍是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一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仍在广泛使用,如甲拌磷、甲基1605、DDT。以上农药在温室韭菜上使用最多,这不但危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污染环境。笔者在平常对农户温室蔬菜病虫害的技术指导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50%的温室蔬菜3天~4天用1次农药,有些蔬菜3天~4天就出售1次,如黄瓜、菜瓜、辣椒,农药还未完全分化就被送到市场。这些着实让人担心。
无切实可行的生物防治措施
随着温室蔬菜面积的加大,一些害虫和病菌失去了越冬的特性,周年生殖,这使得病虫害泛滥成灾,温室蔬菜产量连年下降。同时,生物防治见效慢,代价大,农业主管部门也没有有效地推广生物防治措施,使得广大农户不得不继续依靠农药防治病虫害。
植保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不够
菜农缺乏正确识别病虫害的知识,缺乏植物保护基本知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能,生产实践中乱用农药现象普遍存在。植保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仍不够。
植保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得不够
中国植保科学发展迅速,但真正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少。因此,科研成果的价值难以实现,在生产一线,安全、经济、有效、实用的现代植保技术依然缺乏。
现行病虫检测体系不适应农业要求
植保业务部门主要承担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系统检测和防治指导任务,而对温室蔬菜的检测少,使得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缺乏统一的检测。
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体系不够健全
所谓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容许范围之内,人们食用后对^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但由于温室蔬菜周年生产,使得病虫控制也很困难,随之而来的是连续用药、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落实和推广。
农业防治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农业防治是指利用农业管理手段和栽培技术,创造适宜蔬菜生长发育和有益于生物生存繁殖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避免病虫的发生或减轻病虫的危害。如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换茬、调整播种期、及时除草、改进土壤耕作等。作为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手段,农业防治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菜农往往采取传统的栽培方式,对农业防治过程中应采取的先进技术没能及时运用而引起严重的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应采取的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优良品种
根据温室蔬菜在不同季节茬口和病虫害发生规律,选用抗逆性强、抗虫抗病、高产优质的品种等是蔬菜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措施。如适合青海温室种植的乐都长辣椒、津研2号黄瓜、津研3号黄瓜品种等。
加强栽培管理
温室要深耕土地,实行轮作、间作,改进栽培方式,清洁田园,将残株落叶、落果全部清除干净,深埋或烧掉,减少病虫害基数;注意增施腐熟的有机肥,配合磷钾肥,适当控制氮素化肥,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采用地膜覆盖,降低温室内湿度,适时适量浇水,不大水漫灌,选用晴天早晨浇水,浇水后注意通风散湿,控制好温湿度,嫁接换根防治病虫害。在播种前用55℃的温水进行温汤浸种等。通过一系列的壮秧栽培措施,控制病害发生,促进蔬菜生长,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生态防治
由于温差大、湿度高有利于病害发生,所以温室蔬菜生产应采取放风降温、闭棚增温等手段进行生态防治,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这对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在温室蔬菜冬春期间浇水要掌握要点,即阴雨天不浇水、晴天浇水,下午不浇水、上午浇水,不浇明水、浇膜下水,苗期控制浇水,低温时控制浇水。
推广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和残毒,例如,用BT乳剂(苏云金杆菌)防治菜青虫效果良好,用活性菌有机肥,如酵素菌、K100、5406做基肥或叶面肥既增产又防病,农用链霉素可防治细菌性角斑病、大白菜软腐病;“农抗120”可防治多种蔬菜霜霉病、炭疽病、黑斑病;苗期和生长前期喷洒83增抗剂或N4、S52弱毒疫苗来提高番茄、辣椒等蔬菜对病毒病的抵抗力;在保护地悬挂寄生蜂里丽蚜的卵卡,能减轻白粉虱的危害。黄瓜上喷施牛奶和白糖可有效地预防黄瓜霜霉病。还可以用蔬菜制剂防治,如用黄瓜蔓的汁液防治菜青虫,用新鲜的苦瓜叶汁加点石灰水浇灌植株幼苗根部可防治地老虎,丝瓜做的汁液可以防治菜青虫、红蜘蛛,南瓜叶汁加少量皂液防治蚜虫等。
开展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病虫对温度、湿度、光谱、颜色等的特异反应和忍耐能力,来杀死或驱避有害生物。如温汤浸种(55℃)可以杀死种子内外潜伏的细菌;夏季灌水高温闷棚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棚上覆盖遮阳网可遮光降温,不利于病毒病发生:在育苗棚上和露地地面上铺放或植株上方悬挂银灰色反光薄膜有一定的避蚜和防病毒病的作用;田间和保护地放置黄皿和黄板可诱杀蚜虫或白粉虱:黑光灯、高压汞灯可诱杀地老虎等鳞翅目幼虫。
加强蔬菜检疫
实行蔬菜检疫的目的是及时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入和扩散,特别是在引种之前了解调出地区有关蔬菜有无检疫对象及其疫情,坚持不从疫区调种。近年来,白菜和甘蓝黑腐病、蔬菜菌核病、豆类病毒病、白粉虱、斑潜蝇等病虫害能够广泛发生都与种苗和商品菜传带有关,基层单位和广大菜农应引以为戒。
科学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目前,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仍是重要措施之一,必须做到科学合理用药,即要充分发挥农药的效力,又要尽量减少农药的副作用,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降低到国家规定标准以下,达到无公害要求。
禁止施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根据中国制定的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致死中量在50mg/kg以下的均属高毒农药,如呋喃丹、三九一一、甲纪基1605、甲基乙硫磷、久效磷、有机汞制剂等,这些农药在蔬菜上都禁止施用;六六六、DDT都属于高残留农药,也禁止施用。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如阿米西达、适时乐、代森锰锌可防治温室蔬菜真菌性病害,农用链霉素、波尔多液可防治细菌性病害,功夫、抗蚜威可防治害虫,病毒A、病毒必克可防治病毒病。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
在农作物生产中,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是人们对环境以及健康要求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粮食生产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农作物已从传统的数量要求逐步转向为以质量为主的现代化要求,在这种农业生产趋势下,采用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与生产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水稻种植中,采用虫草害和无公害防控技术更是重中之重。
一、水稻病虫害概述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是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关键措施与方法,也是当前水稻种植与生产的核心环节。在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采用无公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各类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中性生物和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协调水稻种植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之间的关系,使得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科学的控制各种病虫草害。就目前农业生产而言,人们为了保障生态环境的合理发展,在工作中一般都是严禁使用各种剧毒、高毒和高残留的农业药品和化学产品,而是在工作中推广使用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治理方法。
1、水稻草害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在种植的过程中稻田杂草丛生,种类众多,各地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其杂草发生的种类和时间也不尽相同。在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全国稻田中大约有两百多常见的杂草种类,其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杂草也大约有四十余种。其中在目前的水稻生产中,以稗草危害最为严重,其危害面积也最大。其次就是异型莎草、鸭舌草等。
2、水稻病害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排列全国农业之首,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大约1/4,年产量更是高达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但是水稻病害也是较为严重的,是影响水稻生产的最为重要的一环。根据多年的工作总结与分析,在目前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水稻病害约为一百多种,就目前正式记录在案的水稻病虫害也有七十多种。
二、常见的水稻种植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在水稻无公害栽培中,农业防治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有关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无毒、丰产、优质栽培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农业措施的改进与提高,对水稻农田生态系统调控达到控制某些有害生物危害的作用。
1.1选用抗病虫优质丰产良种
经试验和调查表明,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稻瘟病发病率平均减少70%以上,减少农施用量超过50%。
1.2科学进行栽培
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病虫能力;实行宽窄行栽培,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创造良好的稻田小气侯;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有害生物栖息生活条件,减轻病虫害危害;发扬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开展人工中耕除草,尽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剂,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
2、生物防治
2.1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与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生物最佳的空间结合模式
2.1.1稻鱼、稻蟹共养防治虫害、草害,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某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建立稻鱼、稻蟹共生示范基地,在稻田内放养鱼或蟹,至2006年已发展稻田养殖2133.3km2以上。在水稻田中利用放养的鱼类、蟹类来消灭害虫和杂草,减轻虫草危害。有的养殖稻田还在田内的四周安置电灯,夜间用来诱杀害虫以供稻田内鱼儿取食。这些田块在大田生长期内基本未用化学杀虫剂。
2.1.2稻鸭共育防治有害生物,实现增产增收
稻鸭共育是在稻田内放养鸭,鸭捕食稻田内的各种害虫,吃、踩杂草等有害生物,耕耘和刺激水稻生长,鸭粪还可肥田。由于减少农药施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品质优良无害,因此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
2.2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
依据预测预报放宽对害虫的防治指标,改进化学防治技术,减轻对天敌和环境的不良影响。
2.3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害虫
使用生物农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如利用Bt乳剂防治水稻上的鳞翅目害虫,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减轻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同时又能大大降低对稻田环境的污染,提高水稻的卫生品质。
3、化学防治
3.1安全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是无公害水稻生长的重要辅助措施,仅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但必须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以达到既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病虫害发生初盛期或一般发生时,使用无污染的农药品种,病虫害大发生时,则选用化学农药混配剂使用。2种以上病虫发生时,选择具有兼治作用的农药复配剂。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限制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品种,推广使用无公害的植物源农药品种。最后1次用药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
3.2坚持农药的合理轮换
长期在水稻上使用单一品种农药不仅残留量增加,而且使病虫产生抗性。因此,在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必须对所选用农药进行合理轮换,如用吡虫啉拌种,有效防治秧苗期稻蓟马、稻飞虱的危害,代替以往使用呋喃丹、甲拌磷撒秧板习惯,秧苗移栽前用1次锐劲特,控制大田移栽的返青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以代替秧苗期和大田期大量施用甲胺磷的习惯。通过这些低毒、高效农药替代使用后,稻谷中的有机磷含量会大大降低,大米品质才能达到无公害大米的要求。
4.3选用合理的用药方法
根据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才能发挥农药的效果。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必须加强病虫的测报工作,才能掌握用药的关键时期。防治时期一般是在病虫一生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作物最易受害的危险期,要做到消灭病虫在大量发生之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和用量施药,如浓度过低,效果差;浓度过高,浪费农药,还有可能使农作物产生药害,增加残留等。配药时用清水,先配成少量的母液,再配成规定的浓度。如果病虫同时发生可将农药混合使用,以提高用药效果。
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生产的目标。然而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种植方式的改变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为控制病虫害,农药、化肥料的大量不科学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农药面源污染,农药残留问题尤为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无法得到保证,实际上,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农药的使用量越大,施用农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重要的植物保护措施。因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意义重大,发展绿色防控也是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重要途径。
1农药残留的危害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发生病虫草害的几率越高,因而农药的使用量也越大。而农民由于安全用药意识较薄弱,认为防治病虫草害的有效手段就是喷施农药,病虫草害死亡得越快越好,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盲目地使用毒性较高的农药(如长效除草剂和含有机磷类杀虫剂)、混配农药的现象很多。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病虫抗药性上升、病虫害再次猖獗,有益生物减少,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品质下降,药害事故导致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由于农药使用技术的限制,在生产实际中,农药利用率只有30%,植物上的农药残留主要保留在作物表面,一部分会自然降解和生物降解或经过风吹雨打挥发到空气中,一部分具有内吸性的农药部分会吸收到植物体内,形成残留。约70%残留在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流入水体中,或挥发到空气中,或沉降聚集在土壤中,形成严重的农药面源污染,并延伸污染到农畜渔果产品,“问题豇豆”、“毒韭菜”等问题皆因农药残留引发,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下一代。
2绿色防控的重要性
2.1绿色防控是减少农药用量的有效措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保产措施,在病虫害防治实践中,传统防治措施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危害的同时,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也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加、病虫暴发几率增加,并不利于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要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为害,必须转变传统的防控方式,发展绿色防控,控制农药和有害生物残留。绿色防控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手段,可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减少农药用量20%、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土壤农药残留药害,实现农药的科学、合理和安全使用。
2.2绿色防控是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农药残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之一,绿色防控作为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通过物理防治、生态控制、生物防治、释放天敌等无害化防控措施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从源头上解决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实践证明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好的地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2.3绿色防控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绿色防控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特别是生物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更加注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减少,避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控作业的风险和人畜中毒事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促进有益生物增加,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态效益提高。
3绿色防控的主要措施
3.1农业防控
3.1.1因地制宜选用优良抗病、商品性好的高产优质品种,优化合理布局作物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健康种苗。
3.1.2合理轮作,套种。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实行不同种类作物、同一种类作物不同科的品种轮作和套种,减少枯萎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发生。
3.1.3精耕细作,培肥地力。采用深耕、夏炕、冬冻等措施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肥、气、热协调;撒施石灰氮、秸秆等措施消毒土壤,覆膜进行太阳能日光消毒,防治土传病害;适时抢墒播种,促进作物早出苗、出壮苗。
3.1.4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合理密植可优化群体结构,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作物健康生长,达到增产增收。施肥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科学平衡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管水要做到薄露灌溉,采取微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既能降低田间湿度,又能减轻病害发生,旱地要确保田间不积水。
3.1.5清洁田园,改善田间环境。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作物病残体和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侵染源和虫源基数;人工摘除卵块或拔除早期发生被害病虫株;秋耕深翻或冬翻,降低越冬虫源,避免二次作物侵染。
3.2物理防控
3.2.1杀虫灯诱杀。杀虫灯诱杀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通过高频电子灯光诱集害虫并处理消灭,杀虫灯主要适合用来诱集在粮食、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鳞翅目害虫的成虫。杀虫灯尽量少开,开灯时间以晚间19:20―24:00为宜,这样防止杀伤天敌。
3.2.2色板诱杀或忌避防治害虫。色板诱杀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色习性来诱杀害虫。如用蓝板诱粘蓟马,用黄有翅蚜虫、粉虱、斑潜蝇等害虫的成虫,银灰色膜网忌避蚜虫。
3.2.3性诱剂诱杀。性诱剂的显著特点是安全性高、具高效性、专一性、持效性强。主要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异性昆虫,抑制和减少昆虫正常交尾,达到诱杀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可诱杀如玉米螟、三化螟、小菜蛾等害虫的成虫。
物理防控其他的还有防虫网,果实套袋、“食诱”理化诱杀法等诱杀害虫,这里不做赘述。
3.3生物防控
3.3.1保护天敌生存的环境,充分发挥利用捕食性天敌(瓢虫、蜘蛛、隐翅虫、青蛙、益鸟等)和寄生性天敌(赤眼蜂、线虫、平腹小蜂等)优势来消灭控制害虫。
3.3.2利用真菌、细菌、昆虫病毒等微生物以菌治虫、以菌治菌防治病虫害。如绿僵菌、白僵菌、青虫菌、天然除虫菊素、奥绿1号等能防治多种病虫害。
3.3.3利用养殖动物治虫:稻田养鸭、养鱼、养蛙、旱地养鸡、养鹅等。
上一篇:警示教育活动总结报告(整理6篇)
下一篇:工艺美术行业分析(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