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的特征范例(3篇)

时间:2024-12-18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石油地质;石油地质研究特征;石油地质研究规律

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50-01

一、前言

“特征”与“规律”是进行石油地质研究工作过程中的常见词汇,地质特征与地质规律往往用来表现不同地质之间的分布、特点以及内在成因,是对石油地质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进行石油地质研究时,研究人员往往会将地质特征与地质规律二者的有关内容混淆在一起,使得石油地质研究缺乏严谨性,为了使研究人员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掌握地质特征与地质规律之间的关系,笔者从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及规律的关系出发,并指出认知石油地质研究中地质规律的方法。

二、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及规律的关系

从字面上看,“特征”就是指某个事物具有可以明显区别于其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而“规律”就是个别事物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周期性与本质性的法则。也就是说,“特征”强调的是事物的特性,“规律”强调的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法则。从哲学上看,“特征”表示相对单一、静止以及片面的事物;而“规律”表示相对多样化、变化发展以及全面的事物。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及规律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沉积特征及规律、构造特征及规律、油藏特征及规律[1]。

(一)石油地质沉积特征及规律

当前,在我国石油地质研究中,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砂体成因类型和分布特点的深化认识,并逐渐提升地震勘测技术。不同时期对石油地质沉积构造、岩心监测以及对地质沉积区域的图形研究都有不同的研究成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石油地质沉积特征的探索是研究地质沉积规律的有利条件。因此,对石油地质沉积特征及规律的研究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地质沉积特征展开深入的探讨,通过层学分析总结不同阶段的沉积特征,并从中进一步归纳出地质沉积规律。

(二)石油地质构造特征及规律

在对石油地质构造的研究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地质断裂背斜构造形成的原因均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地质断裂背斜构造的特征却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在其构造的本质上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内在规律。现阶段对地质断裂背斜构造的理解可以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由地质边界出现断层而发展成的背斜,由地表的拱张发展成的背斜,由地表逆牵引而发展成的背斜,由走滑断层发展成的花状背斜。由此可以看出,石油地质构造特征及规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认识过程。

(三)石油地质油藏特征及规律

长期以来,石油地质油藏特征及规律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对石油天然气地理位置分布的特征方面成果在不停的突破与更新,诸如从以往的分布特征逐渐转变成环状分布或复式拼凑分布等。由此可见,石油地质油藏特征和规律的研究过程是由外在的特征研究过渡到内在的规律研究的。传统的石油地质油藏研究是将油藏的分布情况作为根本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油藏的分布特征展开深入的分析研究[2]。随着我国地质勘测技术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地质勘测者意识到油藏特征与规律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别,但两者又具有一定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石油地质油藏特征反映油藏规律,而油藏规律能够作用于油藏特征。因此,对石油地质油藏特征及规律的研究要充分将二者结合起来。

三、进一步了解石油地质研究中地质规律的途径

若想进一步认识石油地质规律,则先要对石油地质特征的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因为规律与特征是有密切联系的。由于事物所表现的出来的特征,是规律在不同研究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所以,规律的认识过程通常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地质研究人员在对地质规律进行研究时要保持高度的自觉性,正确的区分地质特征和地质规律[3]。石油地质规律离不开对石油分布特征的归纳,换言之,规律需要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强调的是对研究对象的深层次思考,而特征是对研究对象的表面描述。

(一)地质规律的总体研究思路

在对石油地质规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研究对象的表面特点以及内在特点展开深入的分析,在现有的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重新整合,不在适当的时期和适当的空间位置对地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表象的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等方面理论,进一步探索石油地质的内在规律[4]。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把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地质现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围绕其中的某一个现象形成网状的研究思路,将其他现象融入到这个网状体系中,研究各个地质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运用科学的研究思路,举一反三,不断的推进对地质规律研究的发展。

(二)地质规律的研究对策

在确定了地质规律的总体研究思路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地质规律的研究对策。在进行地质勘探时,往往会面临勘探区域受限的难题,因此在选择地质规律的研究对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地质研究人员需要树立大局意识,用全面的眼光、整体的思维进行地质规律研究。其次,地质研究人员可以借助现实中的地质勘查案例,来进一步归纳和分析不同地表层次、不同地质单元石油开采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地质规律。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油田勘察案例,例如山东东营坳陷梁家楼油田,深入分析其地质特征,并从中总结其地质规律[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分析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及规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石油天然气分布特征与分布规律之间的联系,并为石油地质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及规律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沉积特征及规律、构造特征及规律、油藏特征及规律。为了能够更好的对石油地质特征及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时应注意地质规律的总体研究思路,利用有效的地质规律研究对策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研究工作,从规律中反思石油地质特征的研究情况,并用石油地质理论指导石油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宋国奇.浅谈油气地质科研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7(04):261-262.

[2]沈朴,张善文,林会喜,彭传圣,孙超,程付启.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综述[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02(04):64-65.

[3]宋国奇.哲学与油气勘探――济阳坳陷现阶段地质研究的思维方法探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08(01):147-148.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1)地貌特征。盐城地处我国江苏省,属于平原地区,全市的海拔不高于5米,废黄河两岸是盐城市地势最高的地方,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到斗龙港以北地区为低洼地带。同时,整个盐城市又通常分为下河平原区、黄淮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2)气候气象。盐城的气候通常分为北亚热带气候和南暖温带气候,过渡的地带。灌溉南方为北亚热带气候带,灌溉北方为南暖温带气候带。同时由于盐城濒临黄海,也可归类于湿润的季风气候区。盐城气候的主要特点为季风盛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无霜期长。(3)水文及植物特征。盐城市区内河流数量众多,被称为“百河之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上述河流也是盐城主要的生态水脉和生态走廊,同时盐城还有大洋湾湿地。盐城植物种类众多,具有很多充满当地特色的植物。

2盐城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和应用

2.1盐城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1)地质地貌对园林风景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风景的结构布局上。在园林风景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征都有对应的设计方法,只有依据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设计的风景园林才会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景设计风格。由于盐城处于平原地带,因此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上述情况,让盐城的地质地貌特色充分体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2)地域气候特点表面上看起来对风景园林设计影响较小,然而在园林风景设计实际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各地之间的地域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独特的气候条造就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气候,从而对当地风景园林风格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盐城的园林之所以面积较大并且连成一片就充分考虑到了盐城濒临黄海的特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抵御台风的袭击。(3)植物和水文是风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气候造就了该地域不同的植物种类和水文特色。而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恰恰造就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景园林景观。风景园林的可观赏性离不开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成功的风景园林在设计中往往把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和水文运用的淋漓尽致,由于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只有在该地域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运用植物和水文可以使当地的风景园林与其他地域的风景园林有着显著的差别,避免风景园林出现同质化现象。由于盐城植物种类众多,市区河流密布,同时还有大洋湾湿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上述情况,把盐城的植物特色和水文特点充分体现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2.2盐城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1)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盐城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切实的反映了当地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足迹,是每一地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正在被人们淡忘,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中就更有必要把当地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使所设计的风景园林具有地域特色,同时也可以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很好的传承。(2)人文符号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在国外的很多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文符号因子都被很好地融入当地的风景园林中。很多名人的故居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都被很好地利用。盐城历史名人故居众多,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盐城的名人故居,从而让盐城的风景园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3)民俗风情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由于盐城历史悠久民俗众多,特别是淮剧和香火戏是盐城民俗文化中的精华,是盐城特有的地域文化特点。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充分发掘盐城的民俗风情因子,让盐城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融入当地的民俗风情因子。(4)社会特征因子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与我国古代的风景园林设计有着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社会特征的变化上,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并且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在盐城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上述情况,充分发挥城市风景园林的作用。

3结束语

物质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虚拟美学;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

1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内涵及时代趋势

人类经过不断造物发展到现代文明世界,造物区别于自然界形成第二自然,在自然的基础上区别于第一自然而带有人的特征。设计可以看成是造物活动的事先规划,任何物在可用之前的制造方法和规划过程都可以理解为设计。

现代设计进入21世纪的后现代设计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非物质设计。其中虚拟产品设计是非物质设计中的重要一个领域。非物质设计建立在物质设计基础上,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基于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设计。虚拟设计作为非物质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有它自身的审美特点-虚拟审美(AestheticsofVirtuality)。传统美学是虚拟美学的基础,而虚拟美学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创新、数字媒介和艺术化的美学。接下来我们以地域文化虚拟化保护为例,分析虚拟美学审美特征。

(一)技术性特征

虚拟设计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使设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甚至不受现实生活中的制度,规范甚至道德和法律等等的约束,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重新认识世界(虚拟世界),重新理解艺术,这是一种数字化时代的美学特征。从虚拟产品的创作形式来看,虚拟美学对技术方面依赖性很高,是依赖于技术的美学。在虚拟的创作中,技术是作为虚拟创作和审美的基础,但又和艺术密不可分,虚拟技术在虚拟创作中的应用,又以传统审美为基础,进而使人们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制作方式重新理解,在虚拟的世界里,技术、艺术、审美与人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当中密布可分。虚拟场景中的立体可视化呈现且可比拟现实操作的交互体验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二)创新性特征

创新性是虚拟现实与传统艺术创作所共有的特点。虚拟现实作品的特点是受众在体验虚拟作品有限的视觉元素中可激发再创造,而虚拟现实创新的本质是虚拟中认知与再创造。所谓虚拟创作,就是虚拟当下或者即将到达的未来还没有发生的状况,这就给创作主体提供超前创作且呈现的机会。虚拟技术可以虚拟出想象的概念性认识,它能促进认知的发展与进步。陕西AR数字博物馆就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加强用户对历史文物认知的最好案例。

(三)体验性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是现实化的虚拟,通过数字化技术充分让体验者融入虚拟环境达到审美交流,丰富感官刺激。虚拟体验首先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开始,结合多样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设备实现多感官。以中国首个在虚拟场景当中展现文化遗产的虚拟故宫为例,首先将故宫以数字化形式还原,从建筑,文物到清朝生活习惯,再到游戏体验清代的人文,甚至可以与当时的人们通过系统提供的相机进行拍照留念,"设身处地"地体验了解历史朝代。

2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及虚拟美学结构的可行性

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通过Adobe系列的二维软件和3DsMax,Rhinoceros等等三维软件制作。使用数字化软件虚拟化地域文化的诸多特征,首先就需要理解这些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本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设计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学习,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通过再制作和再设计,使地域文化符号以三维虚拟形式展现数字化呈现的技术美。3D虚拟引擎可实现地域文化的虚拟交互,地域文化特征在虚拟场景中的交互是达到虚拟审美交流的必要手段。虚拟交互包括用户与设计师和产品的交互以及设计师与用户的交互。

交互技术在地域文化保护APP上的应用使用户对地域文化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无论是从感官刺激还是认识层级上都能让用户在虚拟体验中感受虚拟世界之美。

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使虚拟产品的美有了独特韵味。地域文化保护APP的设计以地域文化保护为重点,虚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依托,交互为手段,用户体验为中心,以_到虚拟的视觉美,交互的体验美,虚拟技术的创造美以及地域文化保护的形式美。

3基于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架构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结合虚拟审美,以虚拟可交互的形式保护地域文化。其中包括APP的icon设计,loading界面设计,APP主界面设计,地域文化特征的虚拟交互设计。

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总体设计主要遵循用户在体验APP过程中了解地域文化符号的多种创新应用形式。在手机界面中点击此款APP的icon后,系统自动弹出界面'是否开启摄像头',点击确定后将进入APP的loading界面,loading界面白色背景上有红色APPicon和黑色地域文化保护字样,接着自动跳转到一个以第一视角出现在不同场景中的体验,场景中各种文化符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有观看印染花布在国际时装设计展上的T台秀,游览世界工艺博览会的景德镇陶瓷器,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紧接着跳转到APP的主界面。

主界面的设计默认显示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整个屏幕分六块以方块化形式呈现六种地域文化符号,上下滑动选择,界面最上方包括地区选择和地域文化特征选择,以及查找,这是进入APP后的首界面设计。选择一种地域文化特征后,移动设备将自动打开前置摄像头且激活语音输入,移动设备的画面将进入与文化符号相匹配的环境中,如点击司母戊鼎后,画面跳转到博物馆,讲解员正为用户讲解司母戊鼎的朝代,特点,纹路,出土年月等等。对文化符号有了基本的了解后,退出场景界面,回到具体的文化符号界面中。文化特征呈现在虚拟空间中,系统提醒是否打开后置摄像头,摄像头打开后结合摄像头的现实场景可多角度放大缩小文化特征在现实空间中大小和位置。每一个具体文化符号APP能够结合其自身特征来提取元素,文化元素提取后根据个人不同需求进行再设计。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最终目的是将地域文化保护体现于生活当中,虚拟交互形式是APP用户体验的基础和创新形式,利用虚拟交互的多感官刺激让用户对地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在乐趣体验中激发更多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形式。

4总结

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立体显示,环境建模,实时绘制等等技术的日趋成熟,虚拟技术将有有望大范围实现由构想向现实的转变,地域文化保护结合虚拟技术的多元感知,便捷交互等等特点为地域文化保护这一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新保护地域文化是接下来需要做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36.

[2]陈定方,罗亚波.虚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6-25.

[3]赖守亮.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J].设计艺术研究,2016(2):1-5.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