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足球协调性训练范例(3篇)
时间:2025-07-02
时间:2025-07-02
【关键词】运动技能;阶段性;训练方法
如何做好少年儿童的足球训练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现就少年儿童的阶段性训练就我个人的理解坦述一些观点。首先,我们要了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其次,对足球训练的基本理论应该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一、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心理特点
1.抓住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的敏感期
一般6~12岁是儿童期,13~18岁是少年期,而10~14岁又是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急增期,在该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不能过早的施加大负荷训练,另一方面受着生长发育的时光后、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它与运动训练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解剖生理及各系统的不同特点,抓住其敏感期,促进身体的良好发育和运动成绩的协调增长。
2.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各项有趣的足球训练活动
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从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特征来看,他们对游戏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往往是人才成功的起点,而且是人才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在动力。在少年儿童的足球教学中,如果过早地或一味地进行足球战术或比赛方面的训练,则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尤其对他们开始形成的极其强烈的“个性”,不能不说是某种程度的压抑。况且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对于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也无裨益。而让他们进行“足球游戏”,诸如比谁运球好,停球好,顶球好,踢得准,控制球的时间长,谁的球艺高超,久而久之,就会练得球艺娴熟和个人的许多“绝招”。
二、加强足球意识、传球技能的培养
足球意识、传球技能在足球运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球目标、掌握传时机、控制传球的力量是衡量足球意识和传球技能的重要标志。
(1)传球的目标:一般分为向脚下传和向空位传两种,但向前向空位传球是主要的,过多的横传、向脚下传球不符合快速的要求,单一的向前、向空位传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两者必须结合使用。
(2)传球的时机:比赛中的传球有两种情况:一是传球在先,跑位在后,传球指挥跑位;另一种是跑位在先,传球在后,让跑位促使传球。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要求传球及时。
(3)传球的力量:传球的力量应适度,有利于接球者处理球,并且要准确。在向被对手紧逼的同伴脚下传球时,传球力量要小些,并且将球传向远离防守队员的一侧脚,否则,易被对方队员抢断;向空位传球时,一般要球到人到,人到球到,但在向有较大纵深距离的空位传球时,若突破接应的队员速度快,补位的防守队员离得也较远,传球力量就要大些,以利于发挥突破队员的速度。
三、联系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与足球的技、战术原则进行训练
(1)建立足球技术的动力定型,必须经历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想要使前三个阶段尽快过渡到自动化阶段,使一定技能的形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练员在运动员足球技术动作与战术配合的学习与运用的训练过程中必须进行准确讲解、正确示范,必须合理组织联系,重复实践强化及善于发现、纠正错误,才能使运动员尽快进入理性认识,建立巩固的技术动作定型。
(2)少年儿童足球训练中除了应贯彻一般训练与专项相结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快速对抗技术、战术、身体、心理综合训练的原则外,还应注意贯彻诱导性、渐进性、直观性、系统性、区别性原则(在此不展开描述),才能使少年儿童足球训练工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四、结合上述理论,制定对少年儿童进行足球阶段训练的步骤
在足球教学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般采用以下教学步骤:①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和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动作概念;②进行模仿练习,可采用不结合球的徒手练习,以进一步明确动作概念;③在简单的条件下进行练习。如原地、慢速、近距离、定位球等情况下进行练习,反复地多次重复某一动作,以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④改变练习条件(或要求)的练习。学生在简单条件下能较好完成任务时,可及时改变练习的条件,如原地练习变为行进间练习;慢速变为中、快速;定位球变为活动中的球;近距离变为中、远距离;单个动作变为组合动作等,以此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⑤在对抗条件下进行练习。对抗练习可由消极对抗逐步过渡到积极对抗,对抗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符合比赛的需要;⑥在比赛或竞赛性练习中练习,以检验和提高运用能力。
总之,少年儿童足球的早期教学与训练应依据《少年儿童足球训练教学大纲》精神,选择具备条件的师资,立足本校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科学可行的训练计划,选择符合少年儿童的学习内容和训练方法,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就能使学龄期儿童早期足球训练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王崇喜,王祖俊.足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我们知道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一大束称为胼胝体的神经纤维联系着,使两半球合为一整体并协调整体活动。大脑半球表面可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人类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各有一定的分工,脑和身体之间的神经联系是相互交叉支配的。左脑支配着右半身的活动,右脑主持左半身肢体的活动,人的左手和右手分别受右脑和左脑的控制,实行分工协作。
大家知道,多数人习惯于用右手,通常称为“右利者”。“右利者”大脑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它主要负责语言、记忆、数学计算、逻辑思维、分析活动。左半球常被称为“语言脑”。而右脑是负责处理总体形象、空间概念、几何图形感觉、身体协调等,因而,右半球常被称为“直观脑”,近来也有人称之为“创造脑”。
若将人的左右脑比作为人,那么左脑就是那种循规蹈矩、缺乏情趣类型的人。而右脑则是具有意外性,洋溢着创造性,充满活力类型的人。可见,人脑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据调查,右半脑的开发对发展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右脑的形象思维,人可以获得形象和整体的感知,直觉和想象等,这些都是产生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学龄前时期是开发右脑的最佳时期,因为儿童在2岁前基本生活在形象的世界中,到了学前末期,儿童的大脑成熟水平虽然已接近成人,但儿童的言语中枢尚未成熟,抽象思维刚刚萌芽,他们仍以右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个时期如果成人采用正确的方法及灵活多样的活动,就能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从而增强幼儿的创造性和肌体的抵抗力。
教育心理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及充分的教学实践发现,恰当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及创造力的形成。
一般来说,那些只顾埋头啃书本,又不爱好体育活动的孩子,大都用左脑处理问题,形成左脑思维的方式。而爱运动的孩子,他们在追逐奔跑欢跳的时候,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体育游戏,则提高了他们的反映力、判断力,使右脑在“蹦蹦跳跳”中储备了许多视听觉等方面的信息,考虑问题的速度也敏捷,一旦知识向深度广度扩散时,那么这些储备就成了宝贵的基础,同时,肌体抵抗外界侵袭的能力也增强了。幼儿的右脑是一块神秘的新大陆,只要充分挖掘,就能得到丰富的宝藏。那么,如何通过体育开发右脑的潜力呢?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各种蹦蹦跳跳的体育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又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在接受外界环境不同性质的物质刺激以后,身体内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保持得更加平衡,同时智力也随之提高了。此外在游戏中,他们要主动动脑筋想办法,如怎样不被别人抓到,如何将球拍得高一些,想什么办法将球踢进球门,捉迷藏如何辨别方向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幼儿动脑能力,所以,发展动作活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就能够促进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又如“找朋友”游戏,看一看有几个朋友,或者“小朋友顶球”游戏,让孩子双脚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再如“拨球”游戏,拨动地上的球往前或往左、右走,或者拨动小球打击地上事先摆好的玩具,也可以左、右手轮换练习,还可缝个沙袋,做“接沙袋”游戏,可将沙袋向上掷或幼儿面对面一人掷一人接等等。总之,凡是能开发幼儿大脑功能的都可采用。曾有人把人的大脑皮层比喻为“智慧的海洋”,因为它是思维的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还需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产生思维和智慧。大脑皮层的各个不同区域分别联系,控制着人的各种功能,其中控制手的运动的大脑皮层部位的面积很大,所以手的灵敏运动能够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同时,支配人左手的是右脑领域,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左手,就会给右脑以良好的刺激。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时刻注重左手的运动,左脚及左侧方位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对于少数使用左手的人称为“左撇子”,所以父母都强行改用右手,结果右手使用的多,左手使用的少就造成人脑两半球利用的不平衡,因而使管理人的形象思维的右脑半球负担不足,自然影响它的发展,而左脑负责人抽象思维的左脑半球负担过重容易发生疲劳,人的精神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尤其现在幼儿园教学内容小学化的状况很普遍,更造成了幼儿左脑的负担过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让幼儿双手同时发展也是在开发其右脑。当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配合幼儿园训练儿童左手的动作,在婴幼儿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婴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手的抓握动作。同时家长和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游戏如:《锤子、剪子、布》,《筷子夹玻璃球》,《倒口袋》,《搭积木》、《串木珠》等,这些游戏都可在成人参与下用左手完成。这是开发右脑的较好办法。
在幼儿体操中,可以让幼儿做一些左手手指操,左手前臂操,左手大臂操,也可双手共同活动。可以让幼儿左手拍球,左手打羽毛球,玩手指造型游戏等等。总之,幼儿双手的动作发展是由大动作到细动作,由不准确到准确,由把着手模仿成人到听语言指挥而动这样一个过程,对左手的训练使左手逐步灵活,对右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用这样一些创造性的训练来帮助幼儿锻炼。例如:1.采用按摩抓拿等方法帮助宝宝手指运动。2.让幼儿双手并用。3.还可让孩子玩粘土工艺和自由画,这种玩法能为培养形象构思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刺激。4.玩带有图案的扑克游戏。即用画有桔子、鸡蛋、火车和汽车等扑克,让孩子指出“那有什么”的游戏。此时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全是扑克摆成的图案构并依照扑克在头脑中构成的形象去猜测,对培养形象构思能力是很适宜的。5.玩七巧板,智力拼图。6.用左手抓握杠杆,提东西,举撑左臂,训练儿童左手的灵活性。
另外,让孩子做一种“不对称运动”的游戏,开始练习时孩子们可能很不习惯,但这种愉快的气氛会使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如第一节:屈指:左手屈拇指,右手同时屈小指,或者左手屈食指,右手同时屈无名指,动作可由慢到快。第二节:指“五官”,拉做孩子的一只手,掌心向上,让他的另一只手食指放在鼻尖、嘴、眼睛、耳朵上,但要随家长拍打手心及喊出的口令而变动位置。第三节:摩脚敲膝,左手心向下摸左大腿,右手握拳,放在右大腿上,喊口令“开始”时,左手前后搓左腿,右拳上下敲右腿。一搓一敲,等双手习惯时再下口令“换”,左右手可交替进行。还可让幼儿模仿做一些有益于开发智力和大脑的其它游戏动作,使刺激传导到大脑,使脑细胞扩大功能范围,以增强脑的发育。
左侧身体的动觉训练可采用:头颈运动(左、右、前、后)、前臂操、大臂操(前、后、左、右、伸及绕环),腿部运动如让幼儿学爬、拉车,滑滑梯,站立时左腿前踢、侧踢、后踢,右侧卧左腿前、后、侧踢,用左腿踢足球。
少年儿童只要表现有兴趣学习网球,不管年龄有多大都可以教他们挥拍打球。但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体会到,最佳年龄在7-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是启蒙学习、正确掌握网球运动基本技术的最佳时期。这时期少儿具备了一定的自治能力和较强的模仿能力,在教学中,一是便于管理、二是能较快建立正确规范的基本技术动作模式和定型,比起大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较为容易些。反之,若过早,则缺乏学习正确动作所需具备的协调性与应有的力量,势必有损于孩子们对网球运动的兴趣,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不管多大年龄的少年儿童,学习打网球都应建立在他们的兴趣爱好之上。
对少年儿童进行基本技能的培养,首先须从简单的投接球练习开始。这种练习能锻炼手与眼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灵敏性和增强球感。这种手与眼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灵敏性和良好的球感是打好网球的关键基本功。手眼协调好就会增强和提高准确地击打运动中的球的能力。这种对球的灵敏反应和感觉是手眼协调的结果。不用球拍而用手直接投接球,就是锻炼这种能力和反应的一种简易、方便、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这种反应能力,有的人天生具有、有的人则必须后天加以训练。当熟练之后可逐渐增加球速和方向、力量、落点的变化,投接各种滚地球、反弹球等。
上、下拍击球,也是我对初学儿童的主要训练内容。其方法是:握拍,手臂稍伸开,向下或向上拍击球,球的高度控制在离球拍一尺左右,手肘自然微伸,可以交替拍面,称之为正、反上击球。这种方法手段对练习手眼协调和增强球感也十分行之有效,也是训练控球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同时又无形中起到了增强手腕、手臂力量的辅助作用,比单一直接进行力量训练有趣味,少儿感兴趣。这种练习也是在少儿还不能打球的情形下,场地空间等训练条件极为有限的环境中,能与球接触机会最多的一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学会用球拍和掌握控球力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教会正确、规范的正、反拍击球:发球的挥拍动作、挥拍练习,是启蒙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掌握其它多种技术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孩子们做师范,力求动作规范,然后再分析讲解动作的结构与球拍的行走路线,使队员既能直观加强形象感,又可以领略基本技术的理论,以形象引导、自己模仿、用理论指导、自己思考,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也能独立进行思考。有形象引导,接受学习动作也就容易自觉多了。有理论的指导,能培养队员在改进技术的过程中,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运动思维的活跃性、创造性和个性。在掌握正确的挥拍动作后,就要适时地转入结合球的训练。对于初学者,要求先将拍子后挥,然后教练再送球,当球跳起来时,在身前击球。正确、规范地挥拍动作与前身击球,是我对初学队员要求的重点,也是一个网球运动员在启蒙时期应掌握和解决的主要基本内容。为达到这一目的,在训练中采用大量的多球进行喂球训练,使他们能反复、频繁的接触球,而不会感到畏难,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的愉悦感。并进而要求他们对击球动作的其它环节的认识、感受和体会,如为什么必须和怎样才能充分放松后的加力击球,放松与加力于打好球的重要性等等。初学者必须充分认识、切实感受,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从这一点做起。
上一篇: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6篇)
下一篇: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