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起源(6篇)

时间:2025-07-17

工艺美术运动起源篇1

[关键词]哥特;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家具设计

前言

一种风格的兴起和衰亡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背景等客观历史原因,哥特式艺术从中世纪中后期的起源和繁盛,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的没落,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在此停滞不前,在19世纪的中后期,从英国兴起的伟大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又将它重新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并在这段期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工业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家具设计。

一、哥特式艺术的概述

(一)哥特艺术的历史背景

在中世纪,人们的思想受到基督教的控制,宣扬可以通过虔诚的信念、理性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与伟大的上帝进行沟通,并最终得到感召,死后的灵魂将进入天堂。而人类的无论起源与否,最终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世俗权力的支撑,这和中国的佛、道、儒如出一辙。西方的基督教在这时亦与欧洲的封建势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禁锢人性、桎梏思想,使此时的欧洲犹如陷入永夜般的痛苦和停滞,是欧洲历史上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最缓慢的时期,故又称为“黑暗时期”,但这一切并不妨碍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在这样一个发展缓慢、社会压抑的状态下,诞生了伟大的哥特式艺术。

(二)哥特式艺术的概念

“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部落民族,第一次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出现在艺术史上,则是源于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写给当时的教皇立奥十世的一封信中。在信中,拉斐尔将中世纪后期即罗马式后兴起的建筑样式称之为“哥特式”,与“野蛮”一词同义。此后到了16世纪又一位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瓦萨里将它的时间范围扩大到整个中世纪,认为它们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自此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哥特式”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被赋予了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如中世纪的哥特部落;黑暗如中世纪的社会环境;神秘如地狱般的恐怖和未知。

(三)哥特时期的家具

人们所熟知的哥特式风格设计多集中体现于哥特式建筑之中,如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主要特点就是高耸而直立的尖拱、修长挺拔的立柱及又高又大的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它们整体给人一种高而直的向上趋势,故“哥特式”也被称为“高直式”。而当时的家具作为建筑中的一部分,自然与这种哥特式建筑相雷同。如哥特时期流行的高背椅、餐具柜、顶盖床等家具,均具有这些特质。在中世纪,家具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尤其是椅子。椅子的靠背做得特别高,顶端多设计成火焰型,有的还加有高耸的顶盖,座面多为封闭的箱形,整个家具采用嵌板结构的窗花格。(见图1)这个时期的餐具柜是用来展示主人精美的餐具的,而餐具柜的层数与主人的地位是相吻合的,高耸的餐具柜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顶盖床是在床的顶部安装一个顶棚,增加床的体积感。床的顶盖大小也彰显着使用者的地位。这些家具都具有体量庞大、线条直立的造型特点,在装饰上采用尖顶、尖拱、窗花格、浮雕雕刻等方式,给人一种挺拔严谨、庄重宏伟的气势。

二、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欧洲各国先后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它对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均起到重大影响,在工业生产领域开始出现劳动力的分工和机械流水线的广泛应用,于是大量的机械制品涌入市场,传统手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出现两级变化:一种是极力推崇的纯手工制品,在工艺和造型上毫无突破,是传统风格的模仿,并且价格昂贵、装饰繁复,仅为富人阶级服务;一种是机械制品,价格低廉,为中下层人们所使用,但造型雷同、外观丑陋、做工粗糙、质量低下。这些显然都不是理想的商品设计,为此英国政府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开展相关的设计活动,比较著名的就是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因在“水晶宫”展览馆举行,故也称之为“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本是为展现英国工业革命后的伟大成就,并试图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制止对旧有风格的模仿,可结果却让人始料未及。这次展览会陈列的展品大多是机制产品,不少是为参展而特制的。这些展品将装饰作为其产品设计的重点,将功能与形式分离,且形制守旧毫无创新,将整个市场上的产品设计弊端完全暴露,激发了一些思想家的思考和认识,掀起了设计史上最重要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

三、哥特式风格对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的影响

(一)哥特式风格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之间的联系

工艺美术运动与哥特式风格的联系主要是从英国建造师普金开始的。普金受到家庭的影响,自小就对哥特式风格痴迷。在他出版的《不同之处》中包含了对当时的建筑和对中世纪高贵的建筑的比较,并认为哥特式是先进的,从而批判贪婪的僵化的19世纪的城市生活。其后又出现一个重要的人物———拉斯金。他在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里强调建筑家应通过建筑设计来达到真实而真挚的目的,也就是形式和功能统一。在他另一部著作《威尼斯的石头》中更是深入研究了威尼斯的哥特风格,认为中世纪建筑伟大而崇高。拉斯金的思想最后在莫里斯的宣扬和领导下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莫里斯带领着一批杰出的设计师包括罗伯特•阿什比、沃赛等通过对不同设计项目的完成,实现着对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实践,将工艺美术运动从英国推广到世界。对于哥特风格为什么会几百年后的英国重新风靡和提倡,笔者认为主要是哥特风格自身拥有纯粹的精神化特征,这与中世纪的教义精神是紧密联系的。它之所以被后世冠以“黑暗”、“野蛮”、“神秘”等精神化的词汇,皆是源于中世纪人们在认识上的缺陷,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解而产生的神秘、恐惧、敬畏之感,体现在设计中往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在19世纪机械文明发展下,机械产品对于人们生活的冲击也使当时的人们感到恐惧与无助。面对混乱的市场现状,人们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指引,而艺术领域亦迫切要求寻求到一种不同于现有所流行的历史风格的设计形式,以此来扭转艺术设计界的精神匮乏和粗制滥造。这就好比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这些在不同时期的复古风潮一样,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二)哥特式风格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在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莫里斯的极力推崇后,对当时英国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家具设计均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家具的形式根据前文所说的哥特式风格,不难看出哥特式风格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一种直线线条的运用,具有向上的动势,简洁有力而清瘦挺拔。那个时期的英国家具设计师正是将这种哥特符号多次运用于他们的设计当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廉•莫里斯在1862年设计的系列椅子(见图2),其扶手和靠背的下部就分别由三根平行的横杆组成,靠背的上部则由一系列的垂直短杆组成。沃赛在1889年设计的橡木高靠背餐椅(见图2)则具有更为明显的哥特特征。从椅腿到椅背均采用直线条,椅背狭长而高直,椅背顶端的立柱高耸。家具通体上除了在椅背中间雕刻的桃形靠背板,便无任何装饰,将哥特风格的简洁、挺拔、稳重的特点发挥到极致。2.家具的制作方式哥特艺术对于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还有家具的制作方式上。正如前文所说,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正是机械化迅速发展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生活的机械制品,艺术家们从厌恶到恐惧,而传统手工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莫里斯等激进的艺术家们便开始组织各种设计事务所进行实际的设计改革,但这些事务所却被他们冠以“行会”的名号。行会原本是中世纪手工艺人的行业组织,莫里斯等人之所以会如此称呼他们的组织,可见其反机械化的决心与勇气。在莫里斯的设计主张中可以明确看出他已经将哥特文化与手工艺合二为一,将哥特风格理解为传统手工艺的一部分。那么显然这些艺术家组织的“行会”所设计的家具均是由手工打造而成,无任何机械运作,与市面上的工业制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家具设计师还会学着哥特时期建筑者在设计作品上镌刻自己名字的习俗,也将自己的姓名刻在自己的每一件手工作品中。这些标记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凸显出手工艺品的独一无二。这表面上是设计者对中世纪艺术热爱,实质上依然是一种反机械化的表现。3.家具的设计理念著名美学评论家和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过,一切艺术都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符号。哥特时期的家具装饰简单、造型简洁且重视功能性,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产力水平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家具制作水平和社会财富都有限,家具的使用仅限于少数富有的贵族或宗教组织。但哥特家具却因此具有一种自然、淳朴之美,而这正是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所缺失的。莫里斯的设计原则中的曾明确要“忠实于自然”、“提倡实用艺术”,这些主张在当时的一些重要设计作品中亦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图4中的靠背扶手椅正是出自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重要设计师———阿什比之手。家具通体无多余的装饰,通过矩形的面与直线产生强对比,并故意将家具的卯榫结构暴露,起到一种变化和装饰性。白色织物与原木色材质交相呼应,产生一种自然、质朴的设计效果。

四、小结

工艺美术运动起源篇2

关键词:工艺技术;旅游经济;运用模式;研究

一.引言

问题的提出

作为民族内源性动力的传统技术文化形态之一——黔东南精湛的民族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制作流程而富有观赏性。随着民族文化旅游浪潮的兴起,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载体,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独特性,以其民族性、地域性而独树一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旅游市场和游客的青睐。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黔东南全州共接待游客1400.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549.36万人次,占39.22%,乡村旅游收入24.19亿元,占24.17%。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如何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换成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动力,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应是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问题。而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因其独有的审美性和地域性,在旅游市场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和竞争性。但是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形态之一的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在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以有效模式为载体,更好的彰显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体验性,从而显示民俗资源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带动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的文化旅游发展,也是时下值得探讨的问题。因而,本课题想就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运用模式作一定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运用和发展寻求新的途径,并推动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

二.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市场化可行性分析

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生活及其传统工艺技术,凝结了少数民族的劳动和智慧。这些传统的民族工艺技术,以其特有的历史名声、民族特色及其工艺价值,依然在黔东南各民族人民生活中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以丹寨石桥古法造纸为例:2009年该村实现纸品销售收入500万元,纯利润超过100万元,占到全村总经济收入的60%以上。每户造纸的农家年均纯收入不低于2万元。造纸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旅游业。丹寨卡拉村靠“鸟笼编制”这一技能,实现产值210万元,人均纯收入3963元,全村125户中,有98户250人常年从事鸟笼生产,年生产鸟笼8.5万个,利润130万元,占全村总经济收入的88%。(2010年数据采集。资料来源:丹寨旅游网)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涉及造纸、陶瓷、水利机械、竹编、银饰加工、刺绣、织锦、蜡染、民族乐器、茶叶、民族菜肴、龙舟、土布、采汞、思州砚、泥哨、花桥、鼓楼等。(《贵州传统工艺研究》梁太鹤胡进1991.4)这些项目产品在民间还大有市场,如银饰制品、蜡染、刺绣、竹藤草编制品、土布、陶瓷、砂锅等。据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这些民族工艺技术种类几乎都还存在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特别是银饰制品、蜡染、刺绣等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作为旅游商品和收藏品备受人们欢迎。因此,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的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为黔东南旅游市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物质前提。近几年,贵州在全国旅游热中刮起的“西南风”,已经风靡全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贵州独特的人文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载体,而传统的民族工艺技术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人文景观的内容,黔东南传统工艺技术作为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贵州东线旅游产品内涵,为贵州文化旅游市场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广阔的前景。

三、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种类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主要包括如下种类:银饰、刺绣、蜡染、竹木工艺、泥石等。银饰主要集中在如下地区:雷山西江、丹江,台江施洞、黄平;刺绣主要包括施洞型(台江、施秉、剑河、镇远四县毗连地带),巴拉河型(雷山、台江、凯里、剑河、榕江毗连地区),都柳江上游型(丹寨、三都、雷山、榕江毗连地带),凯棠型(凯里市东北角与台江县西北角毗连地带);蜡染集中在黄平、丹寨、榕江;竹木工艺以丹寨、三穗见著;泥石以黄平见称。这些著名的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种类及其旅游景观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特色迥异的旅游资源类型,经过包装,形成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教育旅游、度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四.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的运用模式研究

(一)“动态参与型”模式“自然山水和其他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者在进行游览观赏时,可观、可闻、可触、可感,但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去参与美的创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经历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结果,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旅游产品、当地居民及其他旅游者之间产生互动行为,从而完成自己独特的旅游体验,旅游活动的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在“文化旅游”越来越畅行的今天,民俗旅游资源也以其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而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据国内一次随机抽样调查中对69位美国游客和222位日本游客进行询问,结果分别有65.5%和68%的游客表明他们最感兴趣的目标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参与式旅游活动的核心特点是:过程参与,一定要有某种有特色的、开放的、自由的、游客可以随时加入的形式载体,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可以获得激情,得到身心悦愉,比如最原始的耕作、纺纱、钓鱼、碾米、做豆腐等;二是劳动创造,一定要是旅客平常生活中所没有的劳动,这个劳动应化复杂为简单,化冗长为简约,化专业化为大众化,能使游客在较短时间里获得成功,享受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创造性劳动的乐趣。总之游客通过参与,充分体验农村的纯真和宁静的生活,避开城市的喧嚣。而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的动态可操作过程恰好能满足旅游者参与、创造和体验美的需求,因而我们可以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为载体,如银饰制作、纺纱刺绣体验、制作泥绍、手工造纸等,开发“动态参与型”旅游产品,

让旅游者感受劳动的美、创造的美和身临其境的美。正如弗洛伊德说:“生活中的幸福主要来自对美的享受,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究竟在哪里发现了美呢?人类形体的和运动的美,自然对象的美,风景的美,艺术的美,甚至科学创造物的美。”让游客参与手工艺技术制作流程,不仅使游客体会到旅游产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亲历工艺品创造的过程,去体验劳动创造的美。

(二)“名吃、名店、名点、名村”模式

所谓“名吃、名店、名点、名村”模式,就是将民族村寨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如工艺、菜肴、节庆、服饰、歌舞、民居等“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进行功能整合,形成休闲品牌旅游线路。休闲旅游本质上是以时间、金钱和物质为代价,追求审美、悦愉、体验生理和心理快感的精神文化活动。休闲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差别在于明显的休闲特征,以吃、住、娱为基本消费方式,因此为民族工艺技术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黔东南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是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载体。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方式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充分利用民族技术文化的工艺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开发民族旅游商品,也是发展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途径。而旅游商品发展的程度也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旅游业发达的地方,旅游购物的收入占旅游总收入30-50%,有的甚至达到60%以上。一般西方国家旅游商品的收入占到旅游收入的35%,而旅游发达地区甚至达到60%。许多旅游目的地既是游览胜地也是购物天堂,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旅游购物成为旅游者的主要活动之一。如前所说,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为开发具有黔东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以工艺技术文化为纽带形成以凯里为中心,连接雷山、丹寨、麻江、黄平、施秉、镇远、剑河、台江的“名吃、名店、名点、名村”旅游线路。如开发苗家酸汤系列食谱,打造西江银饰、服饰、刺绣,石桥造纸、卡拉鸟笼、南皋根雕艺术名店、包装革家枫香寨、西江苗寨,优化黄平、施秉、镇远舞阳河名胜风景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旅游线路。

(三)教育型模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充分说明了旅游具有学习的重要功能。旅游的文化功能使旅游者想借助旅游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常见的活动。旅游中有很多教育的内涵,比如民族情感的教育、地理知识、环保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等等,有针对地开发教育旅游产品,对于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品,开拓教育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旅游施行教育的功能来说,景区景点所蕴含的自然、人文景观都是极好的素材。它们能以生动、形象、真实的方式传递给游客,使旅游景点的教育功能得以激活起来,因而使得旅游教育的功能具有内容丰富、方式直观、触动精神、寓教于乐的特点。任何民族的造物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在造物的同时也确定了自身特有的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出不同社会结构影响下所产生的民族精神,并形成鲜活的艺术表达形式。黔东南民族技术文化多存活于绵延大山中,体现着这个地区文明进程中活态的农耕文化,积淀着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史料,恪记着少数民族生产力进步的烙印,也记录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生存和发展的艰辛历史和凝聚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具体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载体上,并形成鲜活的艺术表达形式。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和教育方式。美国的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论述道: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黔东南种类繁多,形态迥异,工艺精湛的工艺美术样式和生产工艺技术流程,反映了黔东南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以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技术为载体,通过对其旅游载体的教育内涵进行挖掘,为人们提供和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让游客在观赏、参与民族工艺创造过程中,亲临情感体验的过程去感受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所蕴藏的人与自然协调的追求,对于自然界友善关系的保持,以及少数民族在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体现的乐观精神和艺术技巧。

(四).民俗旅游村模式

旅游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①,现代旅游的普及性表明,休闲度假正在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村寨是一个具有长期固定的地域范围和自然资源,并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亲属关系、风俗习惯的行政、文化单位②。民俗旅游资源承载的文化信息及娱乐性、参与性使得它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载体,因而民俗旅游也就成为民族村寨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从1995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民俗风情游”到2002年推出“中国民间艺术游”,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形态之一。潜心挖掘民俗资源隐性文化要素中可表达的部分,并通过适当的形式展示给旅游者,旅游是以旅游者的空间流动为特征,其流向的变化和流量的大小取决于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吸引力的大小③。民俗村集中了某个区域内较为典型的民俗文化资源,能充分满足旅游者“求奇、求异、求新”的探究心理,是较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载体,因此可借鉴法国“民俗村”的形式,选择一典型民族村落,按照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规划并形成“民俗村”旅游产品形式。人们之所以外出旅游,其实质就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色。由于民俗文化是地域性的,凸显地方特点的,有很大差异的文化,这种地域性、差异性、民族性正是“民俗村”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其具体可体现在它的文化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黔东南现有苗族、侗族村寨2600多座,其中苗族村寨1500多座,侗族村寨1100多座,在这2600多座苗、洞村寨中,保存传统民族文化比较完整的村寨有800余坐。这些村寨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非常符合现代都市人对旅游产品的审美倾向。以具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誉的雷山朗德上寨为例,郎德上寨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全省民族文物村之一

,有“苗族歌舞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苗族露天博物馆”之称。该寨现有218户942人,98%是苗族,精美的苗族木制三层吊脚楼建筑群与生态环境和谐一体,苗族歌舞、刺绣、服饰及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郎德上寨是全国最早进行旅游开放的民族村寨之一,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为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作了很好的探索和示范。在政府统一规划下,打造一批既具规模,又有特色的民族旅游村寨,不仅能推动黔东南地区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让村寨中的村民得到实惠,而且也是保护和弘扬黔东南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滨章等.旅游美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第21卷2006年第5期54.

工艺美术运动起源篇3

关键词:工艺美学运动;发展;思想;价值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工艺美术运动发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国,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对工业美学的否定.工业美学的核心是“杂糅”,是“我们用机器制造出的商品在产量上优于所有的外国竞争者,但在形象设计方面却居于人后,不能满足用户需求”[1]的发现后对艺术的商品化,最终四不像.基于此,以莫里斯为先驱,一场手工艺的复兴运动即工艺美学运动轰轰烈烈展开来.工艺美学运动着力于对人的精神的关注,追求艺术的精致、设计的韵味.

1.2研究现状

关于工艺美术运动的研究,国内外皆具有不菲的成果:国外关于工艺美学运动的研究较为成熟:约翰•拉斯金的《威尼斯的石头》和《建筑的七盏明灯》是工艺美学运动得分理论先导,威廉•莫里斯的《梦见约翰•鲍尔》和《乌有乡消息》是在记叙性的文体中散落着工艺美学运动的的思想,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的《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从现代设计的角度,给予了莫里斯及工艺美术运动高度肯定,爱德华•卢西•史密斯的《世界工艺史》是从手工艺发展的角度对工艺美术运动进行了评述,此外,德尼•于思曼,斯蒂芬•贝利……,都对工艺美学运动思想进行了阐述.在这些对工艺美学运动思想的阐述中,少见系统的剖析.我国关于工艺美学运动的研究,包括:王受之主编《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张夫也主编《外国工业美术史》、河西主编《艺术的故事———莫里斯和他的顶尖设计》……,这些著作大多是对国外的工艺美学运动思想研究进行介绍,具有足够的信息量,但语言和内涵上较为粗糙.

1.3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是对工艺美学运动的发展进行梳理;然后对工艺美学运动思想进行剖析;最后归纳工艺美学运动的价值.

2工艺美学运动的发展

2.1工艺美学运动的发源

约翰•拉斯金是工艺美学运动的理论先驱,在他的名著威尼斯的石头》与《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明确批判工业美学“庞大无比的水晶宫不过是一座机器生产力的证明”[2],“水晶宫里的作品丑陋而且虚伪”[3].他倡导艺术应该为大众服务,否则就是“十分无聊的东西”[4];艺术应该具有人类的苦心孤诣,颇费一番心血与劳动,不仅仅是形式的繁复;只有经过思考的艺术,才具有人性的庄重.这些思想无疑使得杂乱的机械工业美学柳暗花明,但是他从中世纪的哥特艺术寻求出路,却又是一种桎梏.威廉?莫里斯是工艺美学运动的实践创始人,红屋是他的代表作.对于艺术设计思想,他公开倡导设计的对象是多数人以及设计是一项集体活动两个方面,这是对民主和自由的倡导,但是,他否定机械化大生产,否定工业的成绩,认为只有手工业和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才能挽救当代艺术的不堪,并且他的设计越来越趋向高雅,这些与他公开倡导的思想渐行渐远.

2.2工艺美学运动的盛衰

工艺美术展览协会是对莫里斯思想的全盘继承,“机械生活呈现出的是丑陋的商品,是对美的否定,这是生产者和使用者同时犯下的罪过”[5].随着工艺美学运动的不断发展,后继者发现了工艺美学运动在思想和实践上的脱节:工艺美学运动倡导大众艺术,却通过复兴手工艺和哥特形式来实现,这两者在生产上的局限很难成为工艺美学运动所倡导的大众美术,于是,工艺美学运动反而走向其所倡导思想的对立面———为少数人服务;而且,与机械生产相分离,也使得工艺美学运动在实践上处处掣肘,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不能实现自己所倡.在大众的接受度低和自身的反省之下,工艺美学运动落下了帷幕.

3工艺美学运动的主体思想

3.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产品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物的生产中,体现个体的精神,体现人性的自由,以人的审美为标准,以人的需求为基础.

3.2艺术为大众服务

艺术设计面向的对象是谁,是少数的能够欣赏艺术或者是能够为艺术添砖加瓦的贵族,还是具有绝对数量优势的底层大众,这一直是艺术界争论的焦点.一览设计历史,设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是为贵族服务,只有贵族,才有享受设计的专利,无论是巴洛克还是哥特,皆是贵族的奢侈享受.威廉?莫里斯一改观念,强调艺术为大众服务,如果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艺术,那艺术的价值将无处安放,它不过是权力和财富的玩具,艺术不仅是为了大众服务,而且还是集体活动,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合众人之力,才能创造出不俗的艺术.莫里斯的民主思想对后来艺术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与他深刻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密不可分.在工业化的时代,大众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消费者,没有大众参与其中,艺术只能止步于伤感和昨日的思念.

3.3追求艺术之美

工业化的生产,使得艺术的质量消退,本是高雅的文明,瞬间跌入了“祛媚”,消解了艺术的神秘和美好,徒留程式化的繁复和俗气.对此,一些艺术家开始深感不安,比如拉斯金和莫里斯,他们开始思考艺术为何会变得如此不堪,如何使艺术回归美好,思来想去,他们得到的答案是复兴手工艺与哥特风.工艺美术运动倡导者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保守的,他们否定机器,反对工业生产,然而,在对艺术质量的追求上,他们却又是激进的,敢于对当时盛行的浮夸和矫揉提出质疑,并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之路,虽然这条路并不是新路.工艺美术运动尝试运用复古方法来回避机械生产造成的艺术缺陷,使艺术脱离了机械的桎梏,却落入了旧时的窠臼和脱节于时代的不合时宜.

3.4分离时代追求艺术

工艺美学运动源于艺术被抛之于机器生产的脑后,大众所接触到的皆是复制和庸俗,所以,工艺美学运动强调艺术,甚至脱离时代的潮流运用手工艺实现艺术之雅致.在工艺美学运动者看来,“手工艺象征生命,而机器则意味着死亡”[7].这为衰退的手工业找到了一条明路,却不是追求艺术的正确途径,阿什比的手工艺行会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远离时代的艺术终会被时代所弃,不与机器相结合的艺术不是现代文明.无论文学还是艺术,都必须站在时代之列,与时代紧密结合,才能具有自身的价值或者是更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无病、抱残守缺,在机器的时代反其道强调手工艺,在战火纷飞时书写田园牧歌,排斥进步,否定当下,只能使文学和艺术失去意义,自己的一番努力注定付之东流.

3.5日常生活需要美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认为日常生活与艺术之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艺术亚文化试图消解掉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比如超现实主义运动、达达主义等;其次是“把生活转化为艺术”[8],如此可以实现艺术的大众化,减少艺术的孤立感;然后是用艺术之美来呈现生活,使生活呈现不一般的色彩.新艺术运动正是对日常生活需要美的最好诠释,曾有人把莫里斯作为日常生活需要美的首倡者,他是通过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来消除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在美遍布平凡之中,置于家中的东西除了有用之外,还必须美观,这样才能提高生命的价值,艺术需要涉及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于日用品的色彩与形状,不应局限于绘画、雕刻等,如此,才能实现艺术的价值,提高生活的品质.日常不是呆板,生活不是无趣,完全可以通过艺术的融入将日常生活变得与众不同,使生命多些鲜活的色彩.艺术不是高高在上,艺术不是少数人的享受,艺术完全可以在大众的日常中体现自己巨大的价值.

4工艺美学运动的价值

4.1正面效应

首先是产品需要设计这个理念,为当时工业化生产出的大批量重复“丑陋”的产品开辟了新的路径.融入设计的产品,才会更吸引大众的目光,才能更有价值;不经设计只妥协于机器功能的产品不仅减少了自身存在的意义,甚至会影响大众的审美情趣,降低大众的审美品位,久而久之,大众的精神就会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其次是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理念,为设计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下,大众是产品的消费者,产品为大众而生产,艺术也必须为大众服务,与其为贵族设计豪华与奢侈,不如为大众设计淳朴与自在,让多数人享受比让少数人享受更能体现艺术家的价值.

4.2局限性

工艺美学运动的局限性在于否定机器的意义,使自身减少了生命力.一个运动的成败在于它影响的深远,也在于它持续的时间性,而这是由其思想的进步性决定的.思想的进步性集中于其与时展结合的紧密性.工艺美学运动倡导产品设计和设计的大众化是符合时展的,但是却有着致命的缺陷———否定机器生产:在机器生产势不可挡的环境下,对其进行否定,这是逆历史潮流而为,失去机械的艺术,已经游离于人类文明的大门边际;并且,由于手工艺的成本较高,工艺美学运动的实际走向了其思想的反面———少数人的享受.否定机械,注定了盛极一时的工艺美学运动只能惨淡收场.

5小结

工业革命之后,面临艺术被隔离于机器的危机,艺术家们开始了工艺美学运动,试图为机器生产的丑陋产品注入生机,为艺术的发展寻找光明之途.工艺美学运动主张用手工艺和哥特来升华人的精神,创造艺术的生命力;通过取法自然将艺术与生活结合,实现艺术的大众化与生活中美的普遍存在;以艺术是大众的艺术为思想基础,为艺术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向,为大众的生活注入雅致的品味.但是,工艺美学运动的不足之处也是毕露无遗的:否定机械生产的大潮流,注定成不了艺术发展的总趋势;对手工和材料的重视,使其增加了额外的费用,注定被大众遗弃.所以,虽然工艺美学运动在设计产品和设计大众化这两点上影响深远,为艺术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方向,不过,却不能否认这只是一场艺术家理想主义的运动,知识分子煞费苦心却成果有限.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3-19.

〔2〕罗斯金.过去:约翰•罗斯金自传[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72-76.

〔3〕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42-44.

〔4〕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9.76-79.

〔5〕GillimNayley.TheArtsandHandicrafts[M].London:StudioVistaPublishers.1971:121-126.

工艺美术运动起源篇4

【关键词】美术服装设计关系

人类服饰的发生与起源有着久远的历史,人类服饰从产生之日起,就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审美文化是人类诸种审美性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的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中国是以服装来代表文明,而且服装是我们所有思考其他一切人文创造的时候,一个最基本核心的东西。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美术的概念、表现形式和类别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这里我们可以从美术的概念看到美术的大概念包括了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美术的一个分支。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美术的主要表现形式: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

二、服装设计是美术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

服装上所谓的“线条”和“造型”,绝不是纸面上的线和形,而是立体上的三维空间中的线和形。提及服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服装其实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身体的一种延伸,或者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补充,或者是身体的一种展示。从深远意义上讲,服装设计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一个科技产业。它已经从一个很单纯的一个传统产业迈出步伐来。我们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将生活中点点滴滴呈现出来,那样会使其作品平庸化并且索然无味。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应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需要对认识对象信息进行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构建和虚拟。由此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连万书元先生也曾说道:“艺术的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欣赏、批评和传达的枢纽。没有体验,艺术的创作是无法想象的;同样,没有体验,艺术的欣赏和批评也是无法想象的。”

三、美术是服装设计的渊源与内容

工艺美术运动起源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造文化、树经典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构造丰富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生话的自然性以及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对现代艺术设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美术更是造就名品佳作传世于天下,为中国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工艺美术犹如一根丝穿起了中国美术,伴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绽放着它的光亮。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品精巧,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也是独树一帜。

一、近现代美术教育指导思想

我国古代早就存在“技艺相通”的观点。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对技术和艺术的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所涵盖的内容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生活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物品,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美术涵盖种类繁多,涉及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中国工艺美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在此后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青铜器、陶瓷、丝绸、刺绣、漆器、玉器、珐琅、金银制品和各种雕塑工艺品,相继取得辉煌成就。各个区域的创作及作品都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秦汉的陶罐,隋唐的铜器、唐三彩、纺织艺术,宋、元时代的瓷器,明清的漆器、刺绣、建筑及景德镇的瓷器、山东的木板年画、草编,苏州的刺绣、杭州的丝绸,青田的石雕,陕西的皮影,安徽省歙砚和芜湖的铁画,吉林省的树根雕,贵州省的大方漆器和玉屏萧笛,这些区域有着各自的独有特色,保持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近代美术教育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徐悲鸿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1在“西化”风气盛行之时,徐悲鸿的意见颇具见地、难能可贵。中国正规的工艺美术教育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新学”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开始仿效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陆续开办了一些美术专业学校,例如中华民族工艺美术,通过几千年脉络不断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它所固有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样式。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在美术教育中将中国的传统美术文化运用到现代的美术教育教学中,有句话说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体育健儿大放光彩,但是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令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们赞叹不已,依据传统青花瓷工艺再加上中国的旗袍服饰,一副楚楚动人的东方古典美女服装在奥运会颁奖仪式上夺人眼球,带着祥云的奥运火炬、金镶玉的奖牌、打着太极的汉字等等,传统的工艺美术文化助阵中国北京奥运,室北京举办了一次完美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的民族元素受到了世界的欢迎,取得了完美的成功。我们在美术教育中应理直气壮的把来自秦汉、明清的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告之学生们。

现代的美术设计教育无论从平面、环艺、服装来看具有很多的外来因素影响,例如“包豪斯”,它对世界设计及中国设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应把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中国元素与这些外来设计理念相结合,我们要想办法从“工艺美术”这座宝藏中挖掘元素,使之能够丰富我国的现代设计,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在国际化的影响下还兼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国家间的交流也更为频繁和便捷。在去年举办的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在美术类作品中,中国的传统工艺在现代年轻的学子手中也绽放光彩,例如某大学学生创作的“花馍”,将各种形象不一的小动物运用民间的传统手艺“蒸馍”给表现出来,让见惯了素描、水粉的参观者们眼前一亮;另一幅利用传统年画的表现形式将现代的设计元素表现出来,呈现在面前的又是一种不一样的创作风格,这些作品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其实我们也能够常常看到传统工艺美术对我们的影响,例如在现代的家居设计中,常常要用到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对称、阴阳,在旅游景点,常会看到那些源源流传下来的民间工艺,捏泥人、皮影戏、吹琉璃瓶等等,这些其实也是传统工艺的组成,经过这些民间艺术或者说是美术工作者的加工就变成了一件件的艺术品和设计品。在带领学生们进行专业考察时,路线一般是由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再加上苏州、凤凰等等这些传统工艺及传统文化比较丰富的地方搭配组成,就是让学生们在考察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冲击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和身心体验,感受从视觉上的冲击到心灵深处的那份悸动。

从传统实践中汲取营养,融会古今,并通过高校地方特色艺术文化与社会的交流,让学生融入社会的创业活动。它必将愈来愈凸现出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地方特色实践教学的应用价值魅力。

参考文献

[1]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M].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社.

[2]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工艺美术运动起源篇6

一、精神意境异流同源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成为显著标志,人们开始用原始的书写工具,在陶器上绘制动物纹样和图案,真实地映射出当时人们渔猎等劳动场景。陶器经历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河姆渡文化在长江、黄河流域的迅猛发展,原始岩画和彩陶画相继成为当时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该时期的陶器绘画作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绘画艺术作品,也是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最早的契合点。在现代的一些考古著作中,部分专家学者认为陶瓷的装饰纹样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绘画艺术史的进程。在陶器成功转型为陶瓷后,经过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画的一些表现效果再次呈现于瓷器上。纵观诸多史前社会出土的陶瓷作品,如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彩陶—《人面鱼纹盆》的表现内容,虽考古学家尚无确切定论,但多数学者认为与半坡氏族当时的某种原始信仰有关,是当时艺术家基于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这种艺术的形式,在战国时期出土的一种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帛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例如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时期帛画—《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从笔墨意境来看,显然与当时“阴魂升天”的迷信思想有关,极具情感因素和人文情怀。帛画被现代学术界认定为中国画的雏形。所以从艺术形式来说国画和陶瓷艺术同样带有深厚的民族性、区域性。同样在审美性和历史性上,二者属异流同源。中国画和陶瓷绘画艺术的精神意境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美的感受,源于它生动的表现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美萃取后在精神意境中集中展现。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在对精神意境的追求和描绘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均是心灵与外物的结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绘画应注重创作者内心的感悟,强调精神意境的传神写照。这种传神写照的描绘手法在陶瓷绘画艺术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创新,如陶瓷艺术大师熊汉中先生创作的作品,尤其注重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愫的融合,其代表作品《清趣图》,就是运用自然景物荷叶、翠鸟的传神写照给观看者营造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国画手法运用在陶瓷绘画上的意境美,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醇厚情意通过陶瓷装饰淋漓尽致的抒发。

二、气韵表现异曲同工

中国画重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工写兼用,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有意境幽远,耐人寻味之意。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五代画家荆洁在“笔法记”中提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中首要即是“气”。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气韵之境”在中国画里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气与韵之间,尤“以气为主”,“气”在中国画的艺术结构中蕴含着“笔气、墨气、色气”技法含义,以及“气势、气度”的精神意志。汉唐至北宋时期的艺术品颇重气势,荆浩的《匡庐图》、董源的《潇湘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生动概括的形象和动感的线面韵律的表现,都折射了当时的中国画对气韵的推崇。时至南宋,以“气”彰显宁静优雅之韵的文人画派体系成为主流。荆洁在“笔法记”中有云“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亦立形,备遗不俗”。大意是说作画要把握主题的精神实质,汲取主题的内在神韵,在绘画创作中将自我精神情感熔铸到绘画主题之中进而获得神韵。主张气韵联动,形成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深邃广裹的审美情节,并将这种审美情节映射到各种形式的艺术观念之中。陶瓷绘画艺术是以绘画工具在瓷质表面呈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具备独有特性,与国画在表现和用笔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其呈现效果却有着异曲同工之意。陶瓷艺术工匠一般都是“民间美术”的传承者,其“民俗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表现形式的“世俗性”,但其“世俗性”并不影响陶瓷表现中的气韵生动。由于宫廷富贵高雅的文人意识的介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陶瓷艺术创作者的美术素质,使陶瓷绘画艺术在传统的“民间美术”技法基础上汲取宫廷院体画、文人画章法,与国画艺术形式日趋接近,使之有别于民俗工艺美术作品而具气韵之美。正如许之衡云:“明瓷之画也,用笔粗疏而古气横溢,且有奇趣”。由此可见将国画中“气韵生动”的笔法融入陶瓷绘画已不再是单纯的民俗美术了,它在向文化阶级接近,明显提高了传统陶瓷绘画表现的文化品味。

三、笔墨意趣艺疏理同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