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教学论文范例(3篇)

时间:2025-08-05

交叉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交叉培训;“双师型”;教师团队;职业教育;团队培训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4.179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1交叉培训概述

1.1交叉培训的涵义

1996年交叉培训的概念首次被Cannon-Bowers、Salas等人提出,交叉培训是鼓励团队成员更好地了解其团队工作,让团队成员体验到个人的任务、职责以及和其他团队成员是如何互动的,是一种有效的团队策略。通过交叉培训,团队成员可以清楚地掌握自己的队友承担的角色及有关信息,从而实现对队友需求的预估。

1.2交叉培训的分类

交叉培训根据深度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职务知识讲解(positionalclassification),属于最浅层次的交叉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主要通过培训师讲解或让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讨论的方式,包括用口头方式让团队成员互相分享其职务信息。

第二,职务示范(positionalmodeling),是较高程度的交叉培训,可以通过口头介绍和实际观察两种方式来实现职务示范。特别鼓励团队成员通过实际观察来认识队友的职务。观察的方式有两种:实务观察和观看录像。实务观察是通过去现场实地观察团队的实际运作;观看录像是通过观看一般团队运作或观察专家团队运作的录像来认识其他团队成员的职务。

第三,职务轮换(positionalrotation),是最深层次的交叉培训方法,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职位暂时轮换,来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角色、职责、经历、工作流程等的相互认知。职务轮换和知识讲解、职务示范是相辅相成、有效补充的,职务轮换是辅助观察、讨论、示范等的有效方式,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2交叉培训的积极效能及作用机制

2.1交叉培训积极效能

交叉培训能为企业(团体)提供鲜活的动力与发展资源,从企业(团体)内部素质方面来塑造企业(团体)进步的核心载体,从而实现企业(团体)绩效的提升,即交叉培训的积极效能。

2.1.1交叉培训有利于员工掌握新的职业技能

交叉培训从不同层次与目标放大企业长期经济效应,从“干中学”的外部效应可以促进人力资本产出的增长。交叉培训既有利于同一部门间的纵向流动,又可实现不同部门间的横向移动,实现团体成员之间更广泛的接触。

2.1.2交叉培训可以消除思维僵化,让思维更加活跃。

团队定期举办交叉培训,可以有效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能动性、创造性及对工作的敏感度,能有效控制职业倦怠的产生。

2.1.3交叉培训可以有效降低培训成本

和传统培训相比,交叉培训的成本比较低。首先,交叉培训时间和场地成本较低,因为工作时间可被用作训练时间,工作场所也可用作训练场地,有效控制了团队的成本;其次,交叉培训的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因为固有部门的员工可以担任培训师,不用专门聘请专业培训师。由于团队成员所传授的经验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可以使接受培训的员工能够很快融入新工作。

2.1.4交叉培训能有效实现信息共享。

接受交叉培训的团体成员,可以实现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信息、经验共享,促进多项技能的生成。

2.1.5交叉培训有利于员工提高积极性

在团队建设中,实行交叉培训,可以有效去除以往只从事一种完全没有创新和对变革不利的心理因素。

2.2交叉培训的作用机制

研究证明,交叉培训可以提高团队的有效性,但它是如何作用于团队有效性,如何来提高团队的有效性的呢?以往研究证明,交叉培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企业(或团体)自身的网络系统,来传递与创新有利于企业(或团体)长期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本信息资源,即职务间知(InterPositionalKnowledge,IPK)和共享心智模型(SharedMentalModels,SMMs)。职务间知是一种认知,是团队成员对其队友的角色、职责、任务、适当行为表现等的认知。通过成员之间彼此的角色、职责、任务、适当行为表现等的认知,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互相预测其工作行为的能力,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沟通和协调,进而促进团队绩效的提高。

有研究表明,职务间知属于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一部分,共享心智模型可以有效提升团队绩效。共享心智模型是一种团队认知,是团队成员共同拥有的知识结构。共享心智模型有助于团队成员对团队工作形成一个正确的解释和预期,实现个体行为能力的提升,以满足团队成员的需求和团队工作的完成,有助于构建一个有效的团队,进而提高团队绩效。

3职业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职业教育得到应有的重视。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基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从该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师资团队都区别于传统教育,特别对职业教育中的教师团队有更高要求,要求“双师型”,但现实中,职业教育中教师来源单一,师资结构不够合理,真正意义上的“双师”教师凤毛麟角。就河南省2015年开始“双师型”教师的首次评选,河南省民政学校虽然有16人通过了“双师型”认定,但个人认为通过评定的“双师型”教师,仍具有偏理论、轻技能的倾向。

4交叉培训对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积极能动性

交叉培训最重要的应用是机组资源管理(CrewResourceManagement,CRM)培训,CRM培训是一系列培训手段和策略,是以增强团队内的团队的协作能力为目的,经常采用模拟培训、观看视频、讲座等适当的方法,以团队协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为明确具体的目标。交叉培训能在时间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下,增强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提升团队绩效,交叉培训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中应有效利用CRM培训,积极提高教师团队的协作水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第一,交叉培训的低成本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具有助推作用。和传统培训相比,交叉培训的成本比较低。首先,交叉培训时间和场地成本较低,因为工作时间可被用作训练时间,工作场所也可用作训练场地,有效控制了团队的成本;其次,交叉培训的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因为固有部门的员工可以担任培训师,不用专门聘请专业培训师。而职业院校教师平时工作繁忙,不用专门选择时间、地点,在校内即可以完成培训,省时、省力、省钱。

第二,交叉培训信息共享性对构建“理论+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有积极的补充作用。交叉培训的信息共享性,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中即为不同专业教师的职务共享、专业共享,比如:服装设计教师和设计类教师可以资源互换,相辅相成。

第三,交叉培训的思想活跃性能有效避免“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中职业倦怠的产生。消除僵化,活跃思想。团队通过定期举办交叉培训,采用观看视频、实务观察等有效策略,来活跃团队成员的思想,保持其对工作的敏感和创造性,有效控制了职业倦怠的发生。

5职业教育中引入交叉培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交叉培训的成效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团队沟通的顺畅程度是其中之一。当团队成员不能充分沟通时,团队协作很大程度就依赖于成员有效预测队友所需的支持并预先提供的能力。

团队沟通的顺畅程度是影响交叉培训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团队成员之间沟通存在障碍时,将会严重影响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影响团队绩效。

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中引入交叉培训中,要注意:

①做好交叉培训前的需求分析,使团队成员清晰掌握参加交叉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在动力;②交叉培训的设计与执行要到位;③重视交叉培训后系统的评估。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英.职业技能进行交叉培训的意义和作用[J].科技与企业,2015(17).

[2]KBonner.Cross-Training[J].SportsNSpokesMagazine,2013(2).

[3]郑锐ǎ朱竹颖.中小型民营企业团队培训问题探究及应对策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7).

[4]BokhorstJAC,GaalmanGJC.Cross-trainingWorkersinDualResourceConstrainedSystemswithHeterogeneousProcessingTim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09(22).

[5]DANembhard,KPrichanont.CrossTraininginSerialProductionwithProcessCharacteristicsandOperationalFactors[J].IEEETransact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2007(3).

[6]CEVolpe,JACannonBowers,ESala,etal.TheimpactofCross-trainingonTeamFunctioning:AnEmpiricalInvestigation[J].HumanFactorstheJouranloftheHumanFactors&ErgonomicsSociety,1996(1).

[7]CarolMcCann,JosephV,Baransky,etal.OntheUtilityofExperientialCross-trainingforTeamDecisionMakingUnderTimeStress[J].Ergonomics,2000(8).

[8]白新文,王二平.交叉培训与团队绩效[J].人类工效学,2005(1).

[9]JACannon-Bowers,ESalas,EBlichensderfer,etal.TheImpactofCross-trainingandWorkloadonTeamFunctioning:AReplicationandExtensionofInitialFindings[J].HumanFactorstheJouranloftheHumanFactors&ErgonomicsSociety,1998(1).

[10]MAMarks,MJSabella,CSBurke,etal.TheImpactofCross-trainingonTeamEffectivenes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2(1).

[11]ESalas,JACannon-Bowers.TheScienceofTraining:ADecadeofProgress[J].AnnualReviewofPsychogy,2001(1).

[12]ADavid.Nembhard,HarrietBlackNembhard,RuwenQin.ARealOptionsModelforWorkforceCross-training[J].TheEngineeringEconomist,2005(2).

[13]宋明江,胡守敏,杨正强.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特征、支点与趋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2).

[14]王丽杰,徐磊,吴汉东.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研究[J].管理观察,2014(26).

[15]王凤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途径探究[J].教育探索,2014(6).

[16]李德全,杨正强.论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3).

[17]李政,朱惠红.能力本体视角下的教学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交叉教学论文范文篇2

关键字:法学;多学科交叉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40-02

一、目前我国高职法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扩招及专业热门导致“法学热”。受到大学扩招及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设置了法学专业,加之对专业优劣的错误对比及错误认识,使得更多的人在专业选择时偏离自身实际,盲目地报考法学专业,导致目前高职院校出现“法学热”的现象。据相关数据显示法学专业本科在校学生截止2013年已经达到40多万,以高职为主的专科在校生已经达30多万。

2.法学毕业生增加,而就业形势严峻。由于高校扩招及报考热门专业导致法学毕业生逐年增加,而法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及实际操作的缺乏,导致就业难上加难。在2009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就已经显示法学专业的失业人数在本专科专业中排名第一。实际上受到就业渠道的限制及就业与需求矛盾的扩大,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法学专业已经连续三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而且专业对口率也仅为百分之四十多,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专业对口率排名倒数第二的专业。

3.法学专业毕业生供应与需求信息不对称。实际上,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导致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但不能仅以数量的增多而得出法学专业就业人数供大于求的结论。实际上,在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上,仍存在大量的缺口。虽说法学毕业生就业的渠道有限,比如公检法等行政、司法系统以及律师事务所等社会律师,再加之公司等社会单位法务、法律顾问、公司律师等渠道,皆是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以此来讲,法学专业的就业渠道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应当是比较广泛的,但是为何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较低,原因就在于供求不对称,主要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及高层次、高素质的法律人才的严重缺乏。因此,导致法学专业相对“供大于求”。

因此,面对我国高职法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须实施以多学科交叉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法学教学改革研究,从而生产出“产销对路”的法学人才,而首先就应当从法学教学改革抓起,结合市场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及我国社会转型期及法律制度等因素,从多学科交叉培养、培养教学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改变及考核评估模式的改革等方面着手,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法学人才。

二、多学科交叉培养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1.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交叉学科包括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概念,狭义指的是由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互交叉的地带发展出来的科学;而在广义上交叉科学不仅包括狭义的学科,还包括各个学科大门类内部各个学科交叉所形成的学科。

2.交叉学科的提出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926年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得提出了交叉学科的概念,并在20世纪60年代日趋成熟,但是在我国明确这一概念却在2006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2年)中,提出了加强式交叉学科的研究。在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重视发展交叉学科;到2010年明确指出“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把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3.多学科交叉培养的意义。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本来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体系也必然具有整体化的特征。科学史表明,科学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现代科学则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交叉科学又集分化与综合于一体,实现了科学的整体化。学科交叉是“学科际”或“跨学科”研究活动,其结果是导致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交叉科学。

交叉学科作为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发展前沿科学,取得科学突破,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因此,我国需要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提倡交叉科学的研究,把交叉学科的研究放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地位。

三、以多学科交叉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法学教学改革策略

1.高职法学教学培养目标的改革。交叉学科目前作为我国教学事业的战略指导思想,应用在法学教学方面,则体现在高职法学教学培养目标的变化。法律职业背景及需求决定了法学专业的学习不仅需要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法学教学的应用性和具有较强的法律实践性,因此在大多数国家,法学教学的基础为其职业知识体系,是一种技术理性,一般法学培养包括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及学术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但是归根到底,法学理论的研究在于其法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因此法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一改传统法学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重法学的实用性。把高职法学教学纳入到职前教育的范畴,改革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法学教学目标。

同时关注法学实践的培养,不仅仅是脱离了其他学科的固步自封,而是应当注重法学培养的规范性及其实践性,两者兼顾;更是注重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产生思想的碰撞及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法学教学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更加注重“复合型法律人”的专业素养、通识教育、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法学专业人才运用法学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在国外很多国家的法学教学中,要求法学本科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具有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比如美国法学的学习必须到了一定程度之上才能有资格报考法学专业,而我国法律硕士专业的设置也是基于该培养目标,但目前我国法律硕士专业的发展却有所背离。正如目前的就业现状来说,我国目前的法律硕士专业毕业者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如科目划分及公检法招收等方面的资格限制问题。因此,法学教学目标除了对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之外,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学习。

2.以多学科交叉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法学教学培养理念的形成。前面讲到法学教学目标的改变,从传统的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单一式培养转变为以注重法学实用性的多学科交叉式培养,通过高职院校法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侧重培养法学学生法律思维、操作实务、职业道德等全面的法律素养的培养,形成多学科交叉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法学教学培养理念,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高素质法学人才的培养方案。扭转法学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学术型强且学科单一,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法学教学水平低下、特色不鲜明的问题,注重法学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树立多学科交叉培养的高职法学教学培养意识,注重以“中国法律为本,外国法为辅”的基本学习路线,坚持熟知本国法律,兼涉外国法;注重法律教学培养的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平衡;更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不同法律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适应国际需要。

3.以多学科交叉培养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目前国外高职院校法学教学主要存在三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英国和欧陆模式,即是从高中招收法律本科,但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加念一年的法律职业培训课程,然后再进行1~2年的专业实习,方能取得专业的执业资格;第二种是北美模式,这也是我们之前讲到的从非法律专业本科招收的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入学考试,学习三年,获得法律本科学位;第三种是澳大利亚模式,即将法学本科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本科教育同时进行,经过6年左右获得双学位。我国目前的高职法学教学与第一种英国和欧陆模式相仿,但是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只需获得司法考试资格,通过一年的实习便可获得律师执业的资格。但是要想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学人才,则必须改革高职法学教学的培养模式,更为严格的法律职业资格进入,改革高职法学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思维、法律方法、技能及法律素养的实践性法律人才。

四、结语

受到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思维和方法等不同所造成的“学科壁垒”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高职法学教学法学多学科交叉培养受到制约。为了实现我国新时期国家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培养“重法学理论知识基础、强化多学科交叉发展、拓法学教学视野、推动法学教学理念方法创新”高职法学教学理念,需要从科学合理的法学课程设计、改革传统的法学本科招生机制、打破多学科交叉体制阻隔、改善法学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营造出以多学科交叉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法学教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谭金可,热依汗古力・喀迪尔.以多学科交叉培养为导向的法学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4,(3).

[2]王文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交叉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交叉学科;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4-02

一、引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大多为创新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1-2]。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突破以及创新成果的产生,大都是不同的学科在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领域和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同学科的交叉已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渠道和方式。而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并使其交叉和融合也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交叉与创新的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如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所说,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产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3]。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也强调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是正途。据不完全统计,交叉学科的数量目前几乎占据总学科数量的一半,交叉学科现象的研究已受到科技界普遍的重视,而且在国内外对交叉学科的定义、理论、特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有了较多的报道,然而对涉及具体的交叉模式及如何提高交叉学科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研究当前高等学校学科交叉的最佳模式,探讨交叉模式培养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将对高校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4]。本论文将结合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的交叉作为事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势、意义以及方法等方面就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简单谈谈。

水声工程学科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由于声波是在海水中探测目标、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所以水声工程学科主以水声为基础,包括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培养目标。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以现代通信理论和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涉及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理论和技术手段,是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然而它们存在着交叉性。在水声工程中所涉及到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内容,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有部分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培养内容,而水声工程又可以是信息通信工程学科的应用背景之一。所以这两个学科交叉性明显,对于这两个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破学科束缚,所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学科为例,浅谈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二、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手段涌现,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及重大成就往往都出现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始终把握科学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对原有的传统学科是有利的补充,促进了传统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断地加速新学科的形成、建设和发展,其对于现代化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交叉学科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研究生突破传统学科的束缚和思维定式,熟悉相邻学科领域知识,培养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科研活力,同时也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探究新的学科方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帮助高校形成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结构,有助于高校学科建设。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例,这两个学科能够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一个学科的建设能够支撑另外一个学科的建设,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够在发挥各自学科优势的同时,利用不同学科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其创新的机会和提高创新能力。

三、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交叉学科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与传统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交叉学科对研究生的知识面具有拓宽作用。学科交叉使得个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到平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能够不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水声工程学科在充分发挥其水声原理以及换能器技术等方面传统的知识结构同时,给研究生教授关于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等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好的掌握声纳装备的设计与系统集成专业方向。

2.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交叉学科是不同思维、观点、理论、技术、应用背景之间的相互碰撞,这种碰撞有利于产生新的火花,并且得到创造性的成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声纳正是水声工程与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发挥其中一个学科的优势,以另外一个学科作为补充,将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3.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科有其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同学科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不尽相同,势必会造成研究生思维的单一或只是使得研究生思维受到束缚。然而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如何能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结合这种独特的方式,将有助于研究生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风格,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条件。

4.交叉学科有助于帮助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研究生的选题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颖的题目有助于研究生做出创新的工作,然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学生反映其论文选题很难,或者论文题目具有相似性,这都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但是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领域中有大量的值得去探索的研究课题,丰富了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和毕业论文选题。比如声纳性能的提高、环境对声纳设计的要求等这些方向就是水声工程与信号与通信工程交叉学科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及措施

1.充分利用校内学科实验基地,建立多学科共享实验平台。学科实验室代表着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而开发的实验室能够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研动机,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参与或选择该学科下设的开放性实验,通过在实验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平台对提高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该尽量向交叉学科倾斜。通过整合全校范围内与相关交叉学科力量和科研资源,建立跨院系、跨转专业共享的实验平台,来调动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比如以水声工程交叉学科为例,积极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共享实验平台。

2.选择性的跨学科招收研究生,并且制定交叉学科详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鼓励和吸引更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报考研究生,学校和研究生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跨学科招收。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中,要体现交叉学科在学生选择导师、选择课程等方面的特殊性,比如可以选择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对于不同学科的课程研究生能够灵活地互相选择。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学科点,吸收其他学科教师参加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制定既体现特色,又能够支持跨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

3.努力提高导师科学研究水平,建立由不同学科教授组成的联合导师组。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导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以及对学科的前沿把握等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能够开拓研究生思路、挖掘和激发研究生潜能和创新思维,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高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水平,鼓励不同领域的导师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同时考虑到交叉学科的特点,仅仅依靠一个导师指导是很难的,因此,为保证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建立主要责任导师和副导师的联合导师指导方式,由交叉学科的各学科导师参与并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选择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课题,把握研究方向和动态,使研究生在不同学科学术思维的培养下,提升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探析,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2010,17(4):108-112.

[2]俞松坤,席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68-69.

[3]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58-60.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