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训范例(3篇)
时间:2025-11-01
时间:2025-11-01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思维能力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习中,如果教师可以时常的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是相当有帮助的。本文主要针对微课的情况之下,数字仿真情景的引导中,数学课堂实现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该模式的优势之处。
一、微课下数学课堂的资源建构
建构微课资源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设定教学课程的大纲和教材,选取这之间与逻辑思维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微课的课程设计。比如我们针对小学六年级“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部分进行微课资源的设计[1]。
微课资源结构如图1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课程资源主要由“知识框架、学习任务单元、Flash微课件、逻辑能力联系”这几个部分组成。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体,辅助以教师的点播,目的是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整个微课件的Flash模块趣味性强,寓教于乐,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着小动画,整节课下来也不会枯燥。
微课资源的课程建构主要采用Dreamweaver和Flash技术,主页面和欢迎页面主要采用Dreamweaver制作,主要包括知识地图和学习任务的链接,微课件的内容也是采用Flash技术完成的[2]。
二、微课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
主要采取的是对照式的实验方式。我们在学习阶段,首先需要对逻辑思维的训练的样本进行分析,将学生平均分成两个组,每个小组30人。然后,按照步骤对两个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实验组的训练过程
在上课之前,我们给予实验组装有微课资源的笔记本电脑。然后学生打开电脑,找到微课资源,进入主页面。于是页面出现了四个模块,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下面,老师给学生进行微课资源的使用讲解,微课资源的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超链接,只要学生点击链接,便可以进入学习的页面。
上课时间到了,老师下达了学习的任务,同学们两人一组,开始进行学习。无需讨论,个人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记录下自己不理解的或者有疑问的,在微课结束之后在进行讨论,或者请老师解答。所有的同学都学习完成了之后,对于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统一的点播。整个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分发测试卷,学生独立完成,并且回收该试卷。
(二)对照组的训练过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本方式进行学习,除了与实验组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同之外,其余的都一样。课后也是及时进行测试,回收试卷。
三、结果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测试包括解题的思路与解题的过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50分,相加起来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
(一)成绩对比
如表2:
显而易见,实验组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二)答题时间对比
基于试卷的难易程度,我们将答题的时间规定为40分钟。实验组大部分学生都早于规定的时间完成试卷,平均成绩为24分钟。对照组个别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完成任务。显然,实验组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三)成绩提高的幅度
在授课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均没有明显的提高的趋势,授课完成之后,实验组总成绩2436分,对照组2199分,实验组提高了838分,而对照组只提高了579分。这明显说明多媒体授课比微课更加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的幅度更大。
(四)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根据上表显示的结果,前测中学生的成绩普遍较为低下,两组同学的成绩大部分都在60分之下;60分―70分的同学分布情况也较为不理想。后测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大部分同学都在70分―80分之间,60分之下的同学数量为0。我们可以从表中看出,经过授课之后,两组同学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根据上文的情况来看,微课资源的“知识地图”、“学习任务单元”,使得学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过程清晰完整,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较为合适的[3]。
数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是一个循序渐渐的、持续的过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乔燕,杨威.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4:36-38.
【关键词】“逻辑狗”思维幼儿园运用
“逻辑狗”思维,以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进一步的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此,笔者在文中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逻辑狗”思维训练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逻辑狗”思维训练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逻辑狗”思维,源自德国的思维升级训练的智能学具,设计的最初目的是开发幼儿的潜在学习能力。它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它依据幼儿的身心成长特点与需求,提供出不同智能的人性化的训练主题,进而实现有效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全面推动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幼儿教师需要将“逻辑狗”思维训练合理的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后,幼儿群体的思维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有着显著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的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教师在进行应该逻辑狗思维教学的初期阶段时,部分教学专家通过对于数字,分类,排序,颜色,绘画等方面对幼儿园全体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没有特别大的区别的。但是在运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数据的调查,依然从数字,分类,排序,颜色等各方面学习能力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发现数据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在经过逻辑狗思维训练的幼儿,明显超出没有经过训练的幼儿。同时,幼儿群体在经过训练后,在进行独立完成事情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思想与想法,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比较强,学习内容的掌握能力也有显著的提升,甚至有时会使班级中幼儿教师刮目相看。
(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的目的性、秩序性、全面性能力
由于逻辑狗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运用集体和一对一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甚至已经发展到户外教学活动。幼儿教师利用“逻辑狗”思维,对于教学内容中五大学习领域中的判断、排序、推理等学习能力培养。进一步促使班级中的幼儿可以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加强自身观察目的性、全新性、秩序性等能力。幼儿群体的观察能力在得到培养的同时,还进一步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最终不断提升幼儿自身的思维水平的提高。随着幼儿自身的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形成,幼儿的注意力、意志力以及探究专研精神等都会随之不断发展,最终实现幼儿的教学目标。
(三)有效的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
(1)配对
配对是幼儿比较学习环节中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发展儿童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的关键性条件。例如,幼儿教师在教学刚刚开始时为学生出示两对玩具熊的玩具猴,让幼儿进行自主的学习配对。幼儿先拿出一只小熊,观察一会儿,将其放在地上或桌子上;再拿出一只小猴,再进行观察,并将其放在小熊的右边,一边摇头一边“不是”,把小猴移到小熊的下面;再拿出一只小猴,观察,再放在小猴的右边,一边摇头一边“不是”,随即将小猴移到小猴的右边,一边点头一边说“是”。教师这一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配对的正确方法。等到幼儿全部掌握后,再次将其增加到三对、四对,以此来不断强化幼儿的配对能力。
(2)分类方面
按照事物的共同特征,将其进行归纳好和分类是发展学生数学概念的主要形式。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分类的能力,分类是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的分类活动可以依据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逐一的分类。
(3)形式排列
当前阶段,识别形式是幼儿字数理解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条件。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将珠子穿成两个紫色的,一个红色的,两上绿色的,一个蓝色的;把积木摆成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和班级中的幼儿集体讨论珠子是如何排列的,让幼儿自主的进行模仿其形式重复进行排列,等幼儿熟练以后就可以由幼儿自主进行设计其排列形式。
(四)“逻辑狗”教学延长幼儿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幼儿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逻辑狗”思维训练,幼儿群体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听到教学的教学指令,认真进行学习探究。幼儿的观察能力也逐渐提高,解答速度不断加快,准确率也比较高。例如,幼儿教师在组织一日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们和家长进行互动接力比赛,学生家长的反应明显比较迟缓,观察和推理思维跟不上自己的孩子,部分幼儿已经解出了正确的答案,而一些学生家长还没有一点头绪。对此,学生家长不仅对自己的孩子的表现非常满意,还深刻的认识到“逻辑狗”思维训练内容,进而更加乐于支持和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在进行应用“逻辑狗”思维训练,为班级中的幼儿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将教学内容合理的运用到教学游戏中,使得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幼儿的思维意识。
【参考文献】
[1]董岩.浅谈如何在"魔力猴"思维游戏课程中培养幼儿自主性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强的[3],但如果仅靠学生一个人的力量去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要善于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时,教材中提到了着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并将其引为案例教学。笔者在完成教学要求之后,以《孙子算经》中“荡杯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今有妇人河上荡杯。津吏问曰:‘杯何以多?’妇人曰:‘有客。’津吏曰:‘客几何?’妇人曰:‘二人共饭,三人共羹,四人共肉,凡用杯六十五'.不知客几何?”教师简略向学生解释意思:“有一妇人在河边洗杯子,官吏问夫人:’你洗那么多杯子是来了多少客人?‘妇人回答说:'2人用一只碗,3人用一只汤碗,4人用一只肉碗,一共使用了65只碗。’”笔者让学生运用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知识进行解答。
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方面会觉得有趣,另一方面会产生好奇。这样的题目真的可以运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答吗?笔者再次引导学生,“荡杯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皆可以采用二元一次方程进行解答。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思考这道题目的解答方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融入了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同时也发散了思维,达到了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之所以抽象,除了因为数学领域包含着各种图形和符号,还在于它具有大量的定理和概念。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理论结合实际,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圆”时,就涉及了数学领域的多个概念,如“弦”“弧”等。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必须要在理解定理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如“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线,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在这条定理中,学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圆的“弦”和“弧”,单靠概念想象,学生难以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应的模型,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借助实例图形来解惑。
数学领域中包含了很多的概念和定理,但和语文概念不同,数学概念是δ掣鍪学定理或数学解答方法的高度概括,它包含数和形的想象空间,因此,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时就难以明白。教师结合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向学生授课,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设置判断题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判断对错能力反映了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同时,学会判断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设计判断题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概率初步”中,关于“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虽然容易理解,但将这条定理运用到实践中却不容易辨别。如教师询问学生:“生男孩和生女孩是等可能发生事件吗?”如果学生不懂生物常识,可能会认为“生男孩生女孩问题”是等可能发生事件。因此,结合教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以下判断题,让学生进行判断:①箱子中装有3个白球3个黑球,白球和黑球拿出来的概率是一样的。②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出剪刀、石头、布的概率不一样。③一个骰子扔五次,出现1点到6点的概率不一样。在这个判断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最终也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设计题型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法,也是判断一个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讲述完某个知识点之后,要设计相关作业,通过题型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概率”这一章节时,学生刚开始接触概率问题,教材主要指导学生会使用树形图和表格计算概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课后作业:①一个骰子一次性扔3次,至少有一次出现1点的概率是多少?②一个骰子一次性扔3次,有两次出现1点的概率是多少?(注:以上两道题目分别采用三种方法解答)
在以上题目中,教师提出了让学生采用三种解答方法,也就意味着学生除了要使用教材中提到的树形图和表格计算概率,还要思考另外一种方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会进行思索,最后一种解答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高中的“统计概率”知识,可能不知道第三种解答方法,会带有疑惑,期待教师进行解答。教师将作业收上来之后,随堂向学生解惑。
①题中的第三种解答方法为:
上一篇:想象力的培养方法范例(3篇)
下一篇:关于伦理学的案例(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