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过年的风俗范例(3篇)

时间:2025-11-16

各地过年的风俗范文篇1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俗旅游;对策

民族民俗风情是广西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像璀璨的明珠,闪烁着广西古老文明的光辉,它像历史的彩链,连接起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民族民俗风情以其神秘的风采和诱人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广西自身民俗资源的前提下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处理好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使广西的民俗旅游产品成为拳头产品。

一、广西民俗旅游的必要性

(一)广西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丰富

1、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2、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歌仙刘三姐的歌声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也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南宁的国际民歌节让广西的山歌走向了国际的舞台,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自2006年,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3、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广西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众多的民族服饰,魅力奇异,构成了各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古今往来,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也充满了亮点。打油茶是桂北少数民族侗、壮各族的一个特有的饮食习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族的规矩。广西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内涵的: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承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此外,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都颇具特色。建筑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这些文化世俗也逐步被人们所挖掘,出现在一些民族风情园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二)广西民俗旅游开发是大势所趋

1、开发民俗旅游是由广西的现实情况决定的。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2、广西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俗话说,“越是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的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是少有的,只要好好开发利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又一亮点。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开发项目。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就可以以此招揽游客。而且通过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特别是对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

二、广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一)民俗文化处于浅层次开发被同化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大都仍处于浅层次开发,没能充分体现广西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没有发掘其文化内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继承下来。

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广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风和民情,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和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建筑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二)民俗旅游项目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

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的趋向,以致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一一退化;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人为建造《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境地。

(三)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产品雷同化

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地渗透到古街民宅中,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保持少数民族的异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先进文化的合理渗透,已成为克不容缓的问题,也是能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三、广西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各地各处。开发,就是要使这些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资源具有招揽游客前来观光的能力。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

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罗城仡佬族,与宜州市下岘河的刘三姐壮乡民族风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旅游区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其吸引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广西的区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二)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现代的旅游业已不仅仅只满足于单纯的游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是空前广阔的,广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要在旅游业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

我们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西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大、桂林工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特别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增加了艺术表演、会展旅游等专业,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筹备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做法,必将大大有利于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将相关信息展现给大众。

广西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广西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加强。

(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地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订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

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地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地同化。

参考文献:

1、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各地过年的风俗范文

【关键词】民俗艺术城市文化价值

传统的“民俗艺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的民俗艺术都具有深刻的民俗观念、区域特色,是特定的历史时期、阶段,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的集中反映。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要注重弘扬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促进传统“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的转变,不断地提升现代城市的文化底蕴、品牌知名度,提高城市文化的育化功能。

传统“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全面开展,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艺术是几千年传统文明的积淀,是现代城市文化的历史来源。现代城市要具有独特的内涵、文化底蕴,必须要塑造自己的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的塑造必然离不开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艺术①。我们在注重发展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城市所固有的人文特色、民俗艺术的开发、利用,使其在宣传现代城市品牌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民俗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最基本的精神品质、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古老文化、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孕育了古老优秀的中华文明,而民间传统的民俗意识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传统的民俗艺术在经历过数千年的沧桑变化,依然表现出传统的民俗文化特征、民俗艺术价值,大多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以潍坊风筝艺术的传承、发展为例,历史上,民间流传着放风筝为“放晦气”的说法,显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然而,却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潍坊风筝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经过深度的挖掘、开发,尤其是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办,使得潍坊风筝已经成为潍坊民俗文化、艺术的延伸、代表,具有了多元化的社会功能,比如,健身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等等。潍坊风筝作为潍坊这座城市传统的民俗艺术之一,与潍坊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在当前功利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民俗艺术所蕴含的情感、信仰、教化等作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因为,流传于民间的传统艺术更为执着、真诚、直接,而这正是当代纯艺术形式所缺少的②。现代城市文化不仅要体现流行的“文化元素”,更要折射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文化、智慧文明成果,这对于引导现代城市文化走向、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俗艺术”向“城市文化”转变的价值

当前,城市文化不断接受外来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如何继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对于促进现代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民俗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现代城市的“意象”贵在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则是建立在城市对历史文化、艺术传承的基础上的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先进文化,必须要讲究“艺术美”,努力在“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民俗艺术、文化”之间寻求“契合点”。

民俗艺术是现代城市的“文化宝库”。传统的民俗艺术多是造型艺术,绝大多数具有绘画、美术以及雕塑等艺术特征,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丰富想象力的展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审美价值,是发展现代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文化宝库”,继承民俗文化精髓、实现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与现代城市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不仅可以更好地诠释传统民俗艺术的“价值”,还可以将民俗艺术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纪念活动,带动城市相关的产业发展、打造新的城市名片。以潍坊国际风筝节为例,潍坊是中国风筝的发源地,风筝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潍坊这座城市所拥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④。与其他民俗艺术形式不同,潍坊的风筝艺术图案数量居多,而且以吉祥、祈福图案为主,比如,求福、喜庆、吉祥等等,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习俗。事实上,传统民俗艺术挖掘、发展,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会激发当地群众、相关部门、民间艺术工作者发掘、发展传统民族艺术的积极性,促进当地民俗艺术的复兴、发展,比如,在潍坊风筝节的带动下,跑竹马、民间舞闹海等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都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总之,或者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亦或者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的抗争,潍坊风筝在经过艺人们上千年的巧妙构思之后,每个图案几乎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延伸、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民俗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其原本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功能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寄托人们对崇拜者、敬畏对象的一种感情期望、娱乐形式,传统的民俗艺术也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研究、发展这些传统民俗艺术文化对于构建当代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艺术是现代城市的“文化符号”。民俗艺术、民俗文化都是现代城市的价值宝库,这些艺术、文化的存在,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是现代城市的文化符号。要提高现代化的城市的品味,必须要将这座城市的民族传统、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价值追求考虑进去,因为,经典的民俗艺术、民俗文化都能够反映城市所拥有的精神、气质。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共设风筝历史文化等八个展厅,各个展厅均以绘画、照片、文字、文物的形式全面地展示了潍坊的风筝文化,诠释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风筝艺术魅力,可以说,以潍坊风筝博物馆为代表的风筝文化,也是世界风筝的“文化宝库、文化符号”。博物馆是民俗艺术的集中展示,而民间工艺展厅的民俗艺术,则是对这种传统艺术文化的直接反应。

潍坊的大街小巷中,民间艺人现场扎制风筝、风筝年画、风筝剪纸等等,向游客全面地展示了潍坊这座城市民间风筝工艺的魅力。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气度、修养、文化以及精神要与城市的发展与时俱进,离开了这些,城市就会缺乏底蕴。从潍坊风筝的发展历程来看,风筝这个最简单的民间艺术经过发展、挖掘、凝练最终转变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每年都会齐聚潍坊这座城市,这既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放飞了共同的梦想,而且也让世界各地的人民了解了潍坊这座城市。传统的民俗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其在具有较高文化研究价值的同时,也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建设起到了积极地导向作用⑤。挖掘独具一格的城市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民族旅游、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民俗艺术是现代城市的“文化坐标”。民俗艺术不仅仅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不同的民俗艺术对于研究特定时期各个民族、地方的人文历史环境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民俗艺术从产生伊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古代人类的陶器艺术作品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工艺创作水平的反映,是整个原始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从国内外诸多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缺少了民俗艺术的创造、发展,城市文化大多是苍白无力的。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鲜明的坐标,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北京的故宫等等,这些建筑艺术都体现了这些城市所独有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而少数民族所独有的泼水节等等,则是对这些民族民俗的一种凝炼。潍坊风筝已经成为潍坊这座城市的象征,每年举办的国际风筝节不仅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风筝文化”已经成为潍坊的城市品牌、金色名片。可以说,每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是对潍坊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示。潍坊的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可谓是吸纳了世界上各个地方风筝文化的精髓,仿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白浪河畔,已经成为潍坊标志性景观。

以传统的民俗艺术建立城市博物馆,可以增添城市的艺术魅力,使得城市更加富有现代城市文明的文化底蕴。而风筝广场以“人文文化、风筝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在注重现代园林风格、民俗艺术所应具有的特征的基础上,突出了广场的“文化”特色,使得整个建筑群既具有了现代文明的特点,也具有了历史传统文化的特色。传统的民俗艺术是广大民族文化心态的体现,对于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可以说,民俗艺术凭借其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其朴实无华的审美角度、实用价值以及表现形式,成为当前城市文化生活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文化的“文化坐标”。

民俗艺术打造现代城市品牌。城市是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旅游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为了杜绝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地方政府要在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的同时,要独辟蹊径,将挖掘独特的民俗艺术文化作为发展经济、打造城市品牌的“增长点”。秦皇岛利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望海求仙”民俗传统,将现代舞蹈艺术与传统的民俗艺术、民俗文化进行融合,表达了当地居民渴望健康、渴望长寿的最为温馨、最为灵动的美好愿景。

潍坊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鲜为人知的小城,城市知名度不高,旅游产业的贡献在经济发展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90年代中期,潍坊市政府决定以潍坊传统的民俗艺术(风筝)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开发潍坊传统民俗旅游产业,将潍坊的现代城市建设、文明与传统的风筝文化进行融合,使得当地的旅游产业独具特色,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风筝产业基地,还实现了潍坊由不知名的小城到世界风筝之都的“华丽变身”。2004年,潍坊国际风筝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保护名录,使其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毫无疑问,潍坊风筝能取得今天的硕果,与潍坊风筝节的举办密不可分,而国际风筝节的举办则来源于对传统民俗艺术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同时,也使得潍坊人民的文化财富在潍坊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潍坊城市文化的建设、展示了潍坊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现代城市文化植根于传统的民俗艺术、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是现代城市悠久发展史、文化底蕴的产物。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高城市品牌知名度时,要特别注重以传统的民俗艺术为突破口,不断提升现代城市的文化品牌。可以说,传统的民俗艺术给现代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民俗艺术”向“城市文化”转变的困境及策略

“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转变的困境。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俗文化对现代城市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民俗文化又与传统的“民族艺术”密切相关。以潍坊风筝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民俗艺术,在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当前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大量的传统民俗艺术消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现代城市文明、城市文化的高度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是传统民俗艺术陷入了生存危机,而是要求传统的民俗艺术需要从现代城市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让传统的民俗艺术体现出更多的“民族性、地方性”,使其真正地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融为一体,成为现代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⑥。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与具有地方城市特色的活动连在一起,这样有助于传统的民俗艺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

“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转变的策略。综上分析,发扬、保护民俗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当前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形形的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扑面而来,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要从传统的民俗艺术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建立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面对来自现代文化的冲击,潍坊应该以风筝文化作为发展的契机,全面地推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以风筝为代表的传统民俗艺术、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发,从根本上提升潍坊风筝文化等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潍坊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品牌知名度。

城市在发展现代文化、文明的同时,要系统全面地梳理传统民俗艺术的发展史,选择最具特色的民俗艺术,并不断地挖掘、创新,让更多地人了解这些艺术、关注热爱这些艺术,以推进“民俗艺术”向“城市文化”的快速转变。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办,证明了民俗艺术是可以跨越种族、国界的,实现了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将传统的“民俗艺术”与民间文化、现代城市文化结合起来,用传统民俗艺术的文化教化作用增强现代城市文明的内涵,在继承传统民俗艺术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共同保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结论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要注重提高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使城市具备现代文明特征的同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发展现代城市文明与继承、弘扬传统的民俗艺术精髓要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通过开发、挖掘传统民俗艺术的文化价值,将传统的民族艺术与现代城市文化结合起来,或者进行重新的开发利用、推广,或者收藏展示,让每个现代城市公民在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肩负起应有的继承传统民俗艺术文化的责任。

(作者分别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注释】

①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

②欧阳华:“城市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文化和个性中的作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24~125页。

③范玉刚:“警惕‘产业化’埋葬‘文化’”,《人民论坛》,2011年第30期,第37页。

④张黔:“欧洲城市文化与城市艺术”,《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都45~56页。

⑤张彤,韩俊武:“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第214~215页。

各地过年的风俗范文

关键词:民俗经济;特征;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民俗通俗的讲即风俗,表示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时期的生活当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使用和传承的文化形式。其来自于人类群体的现实生活需要,通过特定的时代、群体和地域产生、扩大和演变。我国辽阔的领土疆域上,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民族创造出了灿烂的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各国均纷纷推进旅游资源与经济形式的创新,纷纷将旅游与经济相互结合推动全域旅游的人文形态发展。我国所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我们发展人文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和资源,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来发展民俗经济,突出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推动我国民俗经济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新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而言势在必行。

一、民俗资源与经济的关系

(一)民俗资源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既具有物质形态也存在文化艺术形态,就其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了民俗工艺制品、民俗风情活动和文化名人等形式。民俗工艺制品是民俗资源的最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较大市场效应。由于其自身的艺术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如羌族的羌绣、水墨漆具,苗族的刺绣、银饰,以及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和苏州桃花坞的年画等。许多民俗工艺品由于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同时符合商品要求和审美价值,独具的民族特色让其得到市场的欢迎。民俗风情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态,是民族经济中体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风情活动与节庆文化、经济活动相互结合产生了民俗经济的重要形态,民俗活动经过市场的改造,被重新挖掘整理,既完成了传承保护的作用,又成为民俗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文化名人,作为民俗资源中文化的重要代表,成为开发民俗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历史发展时期都会产生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大禹”“嫘祖”等不同时期的名人,并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及饮食、茶艺等内容,成为带动旅游、文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民俗资源与经济的背离与统一

民俗资源集中体现在风情浓郁的“原生文明”地区,由于其所在地区固有的民俗传统的发展,这种植根于长期历史的本民族的传统风俗,日益成为久经锤炼和最为质朴的民俗文化方式。这种长期的严格的民俗生活模式,并非向外界提供欣赏和体验的民俗,在本质上只能作为潜在的旅游资源,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类旅游资源较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民俗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的结合,通过旅游的形式给当地人民带来重大的经济收益,使这些民族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文化的转化形态,源于原生形态的民俗文化,同时又是接受市场化改造,满足市场多种需求的民俗文化艺术形态。由于这种结合,使旅游者了解其民俗文化就必须亲自体验,经过衣食住行购娱等系统化的活动,通过经济交往产生文化体会,形成了经济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推进。

民俗经济是体现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有机结合的再生形态,这一形态的运用将增加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但同时民俗经济的开发又要注意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单纯性的保护,丧失了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是过于功利性的开发,造成了民俗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丧失了其文化内核与价值本源。因此,充分把握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俗经济的效度,必须在结合民俗经济发展的特征基础上准确判断民俗旅游经济发展前景,创造更为符合现实的民俗旅游经济形态。

二、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

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展示,是现代社会推进民族交流和文化交往的重要形式。民俗经济是将一国、地区的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来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推进人类互相了解交往的社会经济现象。民俗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把握民俗旅游经济的现实特点,及其开发特征。就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来看,民俗旅游在总体上一般具备下述特征:

1.民族独特性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区别,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均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政治的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民族差异性的基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的相互交往中,每一民族在历史文化方面都各具特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为相互交往、了解提供了动力。我国各类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族文化一样都丰富多彩,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很高,通过经济运行的手段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相互结合,创造出全域旅游的人文艺术形态,将对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世界形象和彰显民族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

2.区域独特性

受我国辽阔疆域和丰富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民俗文化以生产生活环境为基础,产生了不同区域的多样复杂的民俗环境。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每个地区的社会生活习惯,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条件不同,所带来的风俗也各有差异。入乡随俗即表现出了对地区差异的尊重和理解。由于这种不同区域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就为以民俗为基础发展民俗经济,开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在居住、饮食、服饰、婚姻和礼仪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都将为我们开展旅游活动,形成鲜明特色、个性突出并极具吸引力的民俗内容。

3.传承独特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态形式,民俗旅游资源由于以风俗为基础,因此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正由于这种长期稳定性,才构成了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性格、特点和风貌的差异。中华民族经过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不断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广泛吸收借鉴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在统一的领土疆域内世代传承形成了当前我国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是通过传承实现的,也是通过传承来发展的。只有存在传承,才产生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也只有不断传承才能更加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进一步的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民俗经济开发的前景探析

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民俗旅游资源的雄厚,以及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都影响了我国民俗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如此广阔和深厚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基础,我国发展民俗经济前景长远来看非常有前途,但亟需进一步的系统的研究开发,将民俗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域旅游的经济形态中不断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民俗经济展示体验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民俗旅游是一国内民俗文化的特色展示,其具有丰富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我国雄厚的民俗文化,为我们开展民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的充分运用可以突出的反映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强烈独特的个性对游客产生吸引。越是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越具有特色,越收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欣赏。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独特的建筑风貌、生产生活方式、工艺产品、饮食文化、曲艺舞蹈等均可以充分展现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气。我国虽然民俗经济起步晚,但只要抓住全域旅游的契机,将会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新兴领域。

2.开展民俗旅游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民俗旅游经济的开发,从文化角度来看,将立体全面的展示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助于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国际旅游者了解中华文明的展示宣传。面对丰富多彩、深厚灿烂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地区在开发民俗资源过程中要充分提炼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积极弘扬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将热爱家乡、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等相互结合,不断整理各地的建筑、服饰、饮食,将其与现代市场需求相互结合,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保持充分的民族特色,充分借力民俗经济的新形式,引领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3.民俗旅游的开发既是人文的又是历史的更是涉及到自然的。民俗旅游开发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音乐艺术为主要内容,通过物质实体和精神感受等多种形式为手段。参与民俗文化旅游不仅是对自身知识的拓展,更是对自身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综合提升。无论是国外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全域旅游的人文历史形态,民俗旅游经济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国内旅游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旅游群体的需求已经不是以往单纯的山水风光,而更多的是将山水风光、商业旅游以及人文景观的民俗旅游相互结合起来的全域旅游。因此这就更加需要扎实将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多样的民俗经济新业态,引领支撑区域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