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护理方法范例(3篇)
时间:2025-11-20
时间:2025-11-20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血压控制效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1(c)-0121-02
高血压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可对患者不同部位的靶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并诱发多种高血压并发症[1-3]。有研究表明,良好控制患者的血压状况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护理在治疗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4-6]。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本院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48例,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48例,年龄57~73岁,平均(64.9±10.1)岁,其中男性86例,女性6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排除患有其他心肺疾病、肝肾疾病、血液病、精神病、免疫性疾病、高血压严重并发症、不能谨遵医嘱用药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4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74例患者采用护理干预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血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给予定期检查血压,保持病房的通风良好、环境的干净整洁与安静舒适,指导患者按时用药,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等。护理时间为1个月。
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1)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适当饮食,适量补充机体所需的蛋白质,并减少过量脂肪与盐分的摄入,尤其要控制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多食用蔬菜和谷物,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戒烟戒酒,可适量饮茶。(2)运动护理。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指导患者在病房内开展适度运动,从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的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减轻对机体血压的影响。(3)健康教育。为患者认真讲解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为其阐述高血压病治疗的目的与意义,同时介绍相关的治疗方案等。(4)心理护理。长期的高血压影响着患者的情绪,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的苦恼和忧虑,多给予其支持和鼓励,帮助其建立治疗的信心和决心,减少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使其可以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开展。(5)用药指导。严格指导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时调整和改变药物及药量,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6)病情监测。护理过程中,要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改变情况,及时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尿量变化、并发症情况,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而制定更为有效的方针。护理时间为1个月。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舒张压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收缩压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后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血压控制率(82.4%)明显高于对照组(67.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于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生多与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物理环境有关,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是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肾衰竭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如下:在患者受到不良的外界刺激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波动时,可诱发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使得机体血管发生收缩,增加了血压效果,如果患者的情绪非常激动,会出现心理紧张情况,使得血压快速升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护理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及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以准确掌握患者的高血压并发症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进而扩大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药物指导可以让患者更为清楚地知道治疗的有效性,加速恢复速度;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摒弃恶习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而减少由于情绪波动而带来的血压波动;制定有效的运动方案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机体抵抗力,通过合理的有氧运动,增强机体血管壁的弹性,可帮助患者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本次研究表明,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降低,说明经有效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均得到了良好改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大幅降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压状况,控制效果更好。观察组血压控制率(82.4%)明显高于对照组(67.6%),说明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压情况,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进而提高了血压控制率。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状况,降低舒张压和收缩压,是一种有效的血压控制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玉珍,沈玉英,张月葵.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北方药学,2011,8(5):122.
[2]薛华,陈淑霞,张素巧.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4):2976-2977.
[3]佟春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J].中国医药指南,2011,9(4):151-152.
[4]莫志云.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J].现代护理,2012,10(20):82-83.
[5]吴桂芳.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及血压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107-108.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急性心力衰竭;护理措施
现代临床医学中,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并不同程度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中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是其最为危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其导致的病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导致死亡率在40%以上[1]。因此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患者有效的治疗和合理及时的护理措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探讨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9例,女性9例,年龄在49~69岁,平均年龄为(54.6±2.9)岁,入院时平均舒张压为(112.4±12.8)mmHG,收缩压为(183.6±12.4)mmHG,GCS平均(6.6±0.4)分,脑出血类型桥脑出血10例,小脑出血12例,基底节出血46例,心电图见心率失常13例,左室高电压14例,束支传导阻滞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的诊断标准。入院时间至发病时间15min~1.2h。
1.2护理措施
1.2.1密切监测心衰患者最早出现症状为呼吸困难,因此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的无诱因呼吸困难发生时应注意可提示急性心衰的发生。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变化。患者突然的出现烦躁,并伴有意识的模糊,神志变化常提示存在脑缺氧或者肺组织的充血水肿。应注意呼唤患者,判断其意识情况,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甚至变化。另外脑出血合并心衰患者常会出现有效循环减少,微循环灌注严重不足,组织出现缺氧的紫绀发生,这也预示了心脏功能的衰减,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指甲、口周、四肢等末梢循环的情况。部分患者心率快慢也提示了心脏的状态,当患者咳嗽时可出现粉红色的泡沫样痰沫。一旦发现心律加快、“奔马律”出现,则提示肺水肿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正确处理[2]。
1.2.2护理患者心衰时应给与半坐卧位,降低静脉的回心血量,将床头抬高30度,头可偏于一侧,这有利于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排出,将双下肢下垂,减少心脏的负担[3]。
1.2.3呼吸通道护理当肺水肿发生时,肺泡内存在大量渗出液,减少了气体的交换面积,会迅速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因此注意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时给予酒精蒸汽降低肺泡液体表面的张力,减少泡沫产生,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同时注意及时的清理呼吸道,及时吸痰,如果痰液仍然较为粘稠,可给予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的雾化吸入,必要时可给予气管切开。
1.2.4利尿、镇静药物的应用护理心衰发作时患者由于缺氧会出现烦躁,适量给予镇静药物能够减轻烦躁,减低血量。利尿药物可以迅速的减少回心血量,降低患者肺动脉的舒张压,减轻患者肺水肿程度,因此给予利尿酸或速尿迅速利尿,注意观察患者进出入量变化。吗啡等能够扩张患者周围血管,迅速增加血管床的容量,还能够抑制中枢神经,降低心脏负荷,减少烦躁,静脉注射效果较好。
1.2.5止血带的合理应用,患者心衰时给予止血带肢体轮轧能够有效地减少静脉血的回流,减少心脏的负荷,缓解患者心衰程度,但应注意结扎时间,每肢体平均扎15分钟,放松5分钟[4]。
2结果
本组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7例,颅内高压死亡1例,其他原因死亡1例,总死亡率为13.2%,其他患者经过密切的病情监护,、呼吸通道、镇痛、利尿等治疗和护理,症状均得到缓解,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尿路感染,生存患者住院14~32d,平均(16.9±2.4)d,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3小结
现代医学发现,高血压脑出血会伴有颅内压的增高,从而影响了颞叶钩回及延髓血管中枢的受压,心脏调节出现障碍,常会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一旦发生对患者预后较差,国外有报道称其死亡率高达40%。对高血压心衰护理应该从临床出发,针对其常出现的呼吸衰竭、神志异常、循环灌注不足、心率异常等及时严密监护,重视患者的体味护理,建立顺畅的呼吸通道,给予合理的镇静、利尿药物治疗及其他基础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康复后的生存质量[5]。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结果可以看出,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衰患者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变化快,对护理检测及、呼吸通道、镇痛、利尿等基础护理要求较高,针对患者特殊表现给予密切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桂花。马玉英.硝酱钠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吉林医学2009,9(30):831.
[2]丁加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突发心力衰竭l例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2009,4(10):632.
[3]赖利英,刘姣,古玉梅.150饲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8):71.
【关键词】内外结合;护理;恶性高血压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9-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工作压力增加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病的发生也不断上升,而且出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防治其年轻化依然是医护人员共同思考的棘手问题。我科以中医中药为诊疗特色,通过长期临床积累提出“内外结合”护理法,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
1恶性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
恶性高血压病(malignanthypertension)也称急进型高血压病,可由缓进型高血压恶化而来,或起病即为急进型高血压。临床上起病急,进展快,血压升高明显。恶性高血压临床诊断,需具备如下条件:舒张压持续升高超过130mmHg和眼底病变III级或IV级[1]。
恶性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常与极度疲劳、寒冷刺激、神经过度紧张和更年期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可概括为:①饮食不节:老年人自身胃肠功能较差,血液粘稠度高,本身血压较正常偏高,若吃油腻、高盐高脂食物,会加重动脉硬化,影响血管弹性,导致血管痉挛,可使血压居高难下;②服药不当:部分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怕吃药有依赖性,而且为省钱不吃或者单一用药,吃药也是想起的时候才服药,这样忽视了药物的综合治疗,影响药效,使降压效果不理想,而且会加速血压升高,导致恶性高血压的发生;③情志不畅:血压升高与精神状态不佳有密切关系,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畅,气血阻滞不通,不能上升濡养头窍,出现“头痛、眩晕”等不适。现代医学认为因为情绪不稳,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使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多,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进而血压久治不降;④运动过少:老年人的运动量相对年轻人来说,就少了。运动过少导致自身的循环和代谢慢,使脂肪堆积,单位时间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2“内外结合”护理法在老年恶性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多样也较完善,但大多主要强调护理人员在院内的护理办法,而院外的护理往往是“有思想没行动”。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多年,总结出“内外结合”护理法,予以强调院内护理的细微性和院外护理的可行性。如何更好的“内外结合”护理,是治疗老年恶性高血压的主要方法。
2.1院内护理的细节之处不可轻视院内护理是患者一经诊断为恶性高血压时,住院期间的护理。包括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和情志护理。
2.1.1常规护理当患者一经诊断为高血压时,建议立即住院治疗,在医院内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同时也监督患者服药和测血压,这样就更能客观的准确的评估血压变化。目前有心内科常规护理,每8h或6h测血压一次,同时指导患者按要求服用降压药。这些护理方法已成为院内常规,不是简单的下完医嘱,也不是简单的二次查房。而是要落到实处,由护理人员不断的宣教,耐心的讲解,让患者认识到这些护理的重要性以便配合。
2.1.2饮食护理低盐低脂饮食是个每个高血压病患者必须要做到的,这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叮嘱,让患者认识到降压的良好效果不仅仅是降压药的作用,合理饮食非常重要,这样既能控制好血压居高不下,而且能防止恶性高血压导致的意外发生,也减少因患者主观原因而造成血压不稳,以影响降压效果。
2.1.3情志护理恶性高血压病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多数病人心情一般都不是很好,一方面在医院病人打上“病”的名号,心理压力过大,降压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另一方面住院治疗需要他人陪护,给家人的工作和生活会带来不便。出院以后患者因缺乏很好的保健常识和防治意外发生的有效措施而担心,以致血压难以控制到理想血压,更加恶化,出现严重后果。鼓励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对于不愿求助的老年患者,应让其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认识恶性高血压病的危险性,注意自我调解。
2.2院外护理的分类和可行性分析院外护理指病人离开医院以后的护理方法,包括家庭护理,随访护理和制定复诊小卡片护理。对于防治恶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2.2.1家庭护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逐渐形成患者服药和测血压的习惯,注重培养患者陪护人员这方面的意识,教患者家属准确的测量血压,真实的记录和合理的饮食。家庭护理的方法适用于各级高血压患者。家庭护理方法可通过干预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不同环节使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对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有利。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是从不离手的,特别是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天测量2-3次血压,并真实记录,以观察自己早中晚的血压变化,避免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
2.2.2随访护理病人出院后,虽然有家庭护理的作用,但从患者自身角度去讲,还是很在乎医护人员的嘱咐,患者出院以后定期打电话随访,询问血压波动和身体情况,并记录。随访包括患者家人的护理作用和病人的心理情况,正确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正确指导患者的用药,劝其未完全清醒时勿下床活动。监督患者服用降压药,应遵医嘱服药,勿乱用药,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2.2.3制定小卡片护理由医院为每一位出院的高血压患者制定一个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服用的降压药名称,测血压次数,血压值、复诊的时间。这些内容可由患者本人和家庭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在复诊时携带,供医生诊治时参考,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3启示与展望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老年患者跌倒率也升高,据统计,每年有20%的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2],其中一个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病眩晕所致。
恶性高血压病可表现为细动脉纤维素样坏死和坏死性细动脉炎。增生性小动脉硬化主要发生在肾小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等处。病变主要累及肾和脑血管,常致肾、脑发生缺血性坏死和出血等,严重损害肾、脑功能。贺荣提出的中医的特色护理[3],对于中医医院的护理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防治恶性高血压病意外是医护人员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降压效果必须要结合“内外护理”的办法,把患者的合理饮食、调节情志、坚持用药,落实到每一个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中,同时对老年患者进行防护措施的宣传,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视程度。这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耐心、精心、细心,更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共同防治高血压病意外,让老年患者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参考文献
[1]赵明辉,重视恶性高血压及其肾脏损害[J].中国医刊,2003,38(9):5-6.
上一篇:森林防火的技巧范例(3篇)
下一篇:辅导小学生的方法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