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麻醉管理要点(精选8篇)
时间:2023-07-03
时间:2023-07-03
[摘要] 目的:比较腰麻及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产科分娩镇痛过程中的效果。方法:抽取100例来本院妇产科行分娩术的患者,其中50例作为观察组,行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50例作为对照组行硬膜外持续麻醉,对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但观察组在达到0级时间和疗效时间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罗哌卡因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产后出血率和剖宫产率相当,产程情况相当,无明显差异。结论: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镇痛效果明显,见效快,可明显减少硬膜外罗哌卡因用药量,极大地减轻了产妇的痛苦,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腰麻;硬膜外麻醉;镇痛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b)-067-02
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used in obstetric labor analgesia
ZHOU Hongying
(Liling Cit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Liling 412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are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during labor analgesia in the obstetric results、 Methods: 100 patients taken to hospital obstetric and gynecological surgery patients in labor, of which 50 cases were us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spinal anesthesia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50 cases as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pared the effects of anesthesia、 Results: Both groups could be made satisfactory anesthesia, but the treatment group to 0 time and the timing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ropivacaine consump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at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cesarean section rate was very, very labor conditio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The spinal analgesia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and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osage of epidural ropivacaine, greatly reducing the suffering of mothers, a highe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 bright future、
[Key words] Spinal anesthesia; Epidural anesthesia; Analgesia
产妇由于对分娩过程中疼痛的恐惧心理极易导致子宫血液量下降和产程延长等现象,进而影响到胎儿和母体的健康,因此,切实解决分娩疼痛的问题将体现一种医疗关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1~9月来本院分娩产妇随机抽取100例,产妇全部为单胎头位,全部要求分娩镇痛,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27岁,平均24、6岁,孕周为37~42周,宫缩力正常,头盆对称,无产前出血、妊娠合并症和麻醉禁忌等现象。其中,50例为对照组,行硬膜外持续麻醉, 50例作为观察组,行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
1、2 方法
当产妇的宫口开至接近3 cm(即进入第一产程的活跃初期)时,观察组产妇选择第2至第3腰椎行腰麻与硬膜外联合穿刺术进行麻醉,先进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再将25 G腰穿针置入硬膜外穿刺针后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直到流出脑脊液,然后注入罗哌卡因(0、2%)1、5 ml。将穿刺针取出,然后将3~4 cm硬膜外导管转入硬膜外腔中,固定好后备用,产妇行平卧位,将阻滞平面调整在T8~T10的位置,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药物40 min后,将0、1%罗哌卡因与0、002 mg芬太尼混合液8 ml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硬膜外腔,注意不要注入蛛网膜下腔和血管中,如无效果,可在产妇出现明显疼痛症状时再注入5 ml混合液,当宫口开放至9 cm左右时,最后一次进行注药操作。对照组产妇在第2至第3腰椎部位进行硬膜外穿刺术,硬膜外导管向头侧留置,先将0、1%罗哌卡因与0、002 mg芬太尼混合液8 ml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硬膜外腔,如无效果,可在产妇出现明显疼痛症状时再注入5 ml混合液,当宫口开放至9 cm左右时,最后一次进行注药操作[1]。
1、3 镇痛效果评价
以产妇的主诉为标准,根据疼痛程度分为四级。其中,无疼痛感觉或略感疼痛,但不影响正常活动,微量出汗或无出汗现象为一级。轻度可以忍受的腰腹部疼痛,此时微量出汗为二级。能够感受到明显的腰腹部疼痛,辗转反侧,难以忍受,无法良好配合为三级。无法忍受腰腹部疼痛,大声喊叫,大量出汗为四级,其中一级和二级疼痛为镇痛效果良好,三级和四级为不明显至无效果[1]。
1、4 主要对比和考察指标
产程状况,镇痛效果,分娩方式,总用药量,运动阻滞和产后出血症状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麻醉方式对产程、分娩及运动阻滞状况的影响
运动阻滞状况是评价麻醉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出对运动神经的影响程度,根据对Bromage方法进行改良后,将运动阻滞情况分为6个级别,分别为:0分,不受影响,可以伸直和抬高双下肢。1分为髋膝关节能够进行弯曲。2分为只能将膝关节进行弯曲。3分为只能将踝关节进行弯曲,足部可以适当活动。4分为不能活动足部,但有知觉。5分为双下肢完全无知觉[2]。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不同麻醉方式对镇痛效果及用药量比较
两组产妇在实施麻醉后均取得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但对照组的疗效时间及到达0级的时间显著高于观察组,两者在第一产程结束时的镇痛效果相当,差异性不明显。详细情况见表2。
3 讨论
通过上述两组数据统计分析充分表明,两种麻醉方式都能产生理想的镇痛效果,采用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相较于硬膜外持续麻醉,在第一和第二产程结束时的镇痛效果方面略优,但不明显,在疗效时间、到达0级时间和罗哌卡因总用药量等方面,前者则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性显著。另外,两者在产后出血率和剖宫产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均在正常范围内。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良好的镇痛效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麻醉的方式易于操作,方便给药,见效要快而且明显,可靠性要好,镇痛效果要能满足整个产程的需求,尽量减少或不影响运动阻滞,对产妇的运动和宫缩不造成影响,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产妇要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能够主动配合,最关键的是尽量减小对母婴的影响[3-6]。传统的硬膜外麻醉方式由于药物用量大、见效慢而且不能有效的阻断神经,因此给产妇带来了诸多不必要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产妇的配合,而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是一种基于硬膜外麻醉的新型麻醉技术,它是腰麻与硬膜外麻醉优点的结合体,既有腰麻的见效迅速、效果明显、用药少的优点,又具备硬膜外麻醉能够持续给药的优点,因此,能够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完全满足分娩过程良好麻醉效果的标准[7]。
4 结论
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是一种临床效果明显、见效快且对产妇无任何不良影响的麻醉方式,通过临床效果观察,产妇满意度较高,应用前景广阔。下一步如果能够对麻醉药物做进一步的优选,尽量选用那些对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毒害小、用量少、在起到麻醉效果的同时不影响产妇交感神经和肌肉力量的麻醉药物,将更能增强该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河荣,骆建宁、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麻醉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5(15):39-40、
[2]邓永臻,赵云霞,王丽、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6(18):4355-4356、
[3]王学良、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06,18(5):125-136、
[4]蔡嘉兴,宋玲,王强、腰麻及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于产科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9):78-79、
[5]曲仁海、论单次腰麻与连续硬膜外复合麻醉法[J]、实用麻醉杂志,1993, 8(6):3-11、
[6]衡新华,钟颖,莫志强、预注负荷量琥珀明胶预防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低血压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9):497、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69-01剖宫产是目前解决危及母婴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的进步麻醉的完善及手术物品器械的改良,手术基本上可以做到安全无痛。剖宫产为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最大的保障。剖宫产的手术适应症大致分为以下几点:①胎儿异常的,如巨大儿胎位不正等。②母体异常的,如有内科疾病的,产道异常的,子宫异常的等。③产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危急胎儿,并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娩出的,如脐带脱垂突然胎心音减慢等。④疤痕子宫。⑤产程过长出现宫缩无力产妇无法娩出的,及不愿阴道分娩的珍贵儿。⑥高龄初产妇。现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7月30例剖宫产手术病例做如下护理体会报告。1临床资料
本组剖宫产30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6、3岁,疤痕子宫15例,胎位不正10例,巨大儿11例。均是腰硬联合麻醉,平均40分钟。手术切口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2护理措施
2、1产妇术前准备术前需要禁食水8小时,防止术中呕吐误吸引起窒息。监测胎心音,及时发现产程变化以便出现问题随时处理。做好备皮及药物敏感试验,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指导家属备好新生儿物品,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指导术后注意事项,鼓励产妇树立术后母乳喂养的信心。进行有效心理沟通,让其为了自身与胎儿的安全安心等待手术。手术室准备:按手术需要调整手术室的湿度及温度,检查手术物品及药物是否品齐全,监测仪器性能是否完好[1]。当产妇进入手术室后要热情接待,随时陪伴在其身边,以消除特殊环境带来的恐惧感,在产妇疼痛时注意产妇的安全,以防坠床。耐心解答产妇的疑问,担心疼痛者,应告诉患者一般情况下,手术是在充分麻醉下安全无痛的进行的,如感到疼痛就如实反映,麻醉师会根据手术需要辅助用些镇静镇痛药。
2、2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心电监护和胎心监护嘱咐产妇放松,必要时吸氧,询问产妇平时能否平卧,有仰位综合征者则需左侧卧位。开放静脉。一般选用浅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开放两路,一路快速输液,保证液体能快速进入体内,维持血压的稳定。一路留着备用给药和胎儿取出后接镇痛泵。穿刺部位一般选用上肢,尽量避开关节和受压部位。妥善固定防止脱落。麻醉之前最好能输500-1000ml液体、这样有助于麻醉后血压的管理。
2、3协助麻醉医师摆好,由于疼痛紧张等原因,产妇麻醉不容易到位,穿刺比较困难,巡回护士应在旁协助和鼓励产妇在宫缩间隙疼痛不明显时尽量的配合医生,以便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穿刺点选用L2-3或L3-4,麻醉用药为0、75%的布比卡因和50%的葡萄糖混合液。麻醉完成后迅速帮助产妇平卧或偏左侧卧位,暴露手术部位,固定带固定四肢,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准备手术。
2、4术中配合器械护士提前洗手准备和核对器械,术中积极配合手术医师做好手术。巡回护士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多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监护,注意脉搏和血压变化。剖腹产产妇麻醉后,由于腹肌松弛子宫压迫经常出现血压下降,必要时协助麻醉医师给予升压药麻黄碱以升高血压,对于紧张的产妇做好心理疏导。胎儿取出后协助助产士处置新生儿,把包好的新生儿抱到产妇头边告诉性别及出生的时间,做第一步母婴接触后新生儿送回病房。
2、5心理护理恐惧大多数剖腹产术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尤其是急症剖腹产术患者。其原因:①医学知识缺乏,担心术中出现麻醉意外,担心麻药影响到胎儿智力,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②孤身进入手术室,与家人分离,缺乏依赖,深感孤独,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手术氛围陌生的人群以及手术时器械的碰撞声,监测仪器启动后的滴答声,这些都是不良的应激源,都会使产妇产生恐惧的心理。当产妇感觉到紧张不适时,应轻轻地抚摸其身躯和额头,用力的握住产妇的手,并且轻声告诉她:所有的人都在帮助你,你孕育10个月的宝宝即将出生,你就要做妈妈啦,这样可使产妇由衷的产生幸福感。还可以和产妇谈论其怀孕的过程及家人对宝宝的期待,分散其注意力,并可以消除孤独不适感。在产妇进入手术室的同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等待手术的过程家属同样会焦虑不安,应理解他们的心情,让他们安心的等待宝宝的到来。
2、6手术后,包扎切口,妥善处理产妇,擦净患者身上血迹,绑好腹带,关闭导尿管开关,接上静脉镇痛泵,把产妇的衣服的整理好,并且及时用被单遮盖产妇的身体以防受凉。在搬运产妇时要小心平稳,以免造成产妇不适,将产妇安全平稳送至病房,去枕平卧位,和病房护士做好物品的交接工作。交代手术过程,及术中用药的情况。并向家属交代术后注意事项,轻声告诉产妇让她好好休息,我会再来看你[2]。告诉产妇术后在无痛的境况下及早进行少量活动,这样利于子宫复旧,防止术后发生粘连等并发症,尽早让新生儿吸吮,建立泌乳反射,让家属帮助其进行母乳喂养。产妇病房内应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并保持良好的通风。但产妇不能直接对着风吹,产后出汗较多,应保持身体清洁。衣着宽大为宜,选用柔软的棉织品。经常更换内衣、床单,预防感冒[3]。腰硬联合麻醉的优点是产妇肌松好,镇痛效果佳,改良的腰麻针基本没有脑脊液外漏现象,病人术后一般不会出现头痛等并发症状,缺点是血压有时出现波动,在术前如果补充液体1000ml左右,在麻醉手术期间血压相对就平稳一点。芬太尼术后静脉的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产妇偶尔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因为是腰麻,嘱咐病人一定要去枕平卧,6小时后用两侧卧交替,让家属协助病人每2h翻身1次,8-12h后取半卧位,以利改善通气功能,使腹肌松驰,减轻切口疼痛。术后12h可下床活动,对防止切口粘连有重要意义;同时,早期活动,还可促进子宫复旧,预防呼吸道呼吸道感染。3护理体会
在充分的麻醉效果下,剖宫产已经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挽救产妇和胎儿生命的有效手段。在麻醉和手术期间需要抓紧一切时间,手术过程中医护配合是母婴安全的关键。由于产妇胃排空比正常人慢,在有效的禁食水时间内,往往还没有排空,在麻醉后产妇有时会出现呕吐,巡回护士要密切关注产妇,以防出现窒息。护士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手术安全顺利的完成,才能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参考文献
[1]刘春艳、剖宫产病人的护理、中国伤残医学,2010年18卷第1期、
[关键词] 罗哌卡因(耐乐品); 布比卡因; 腰硬联合麻醉; 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047-01
剖宫产麻醉的原则是在能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为有效的麻醉方法和物,以确保母婴安全,腰硬联合麻醉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麻醉技术。本文介绍我院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并与布比卡因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3月收治的100例行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麻醉用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28、6±4、3岁,初产妇83例,经产妇17例;对照组年龄在22-37岁之间,平均27、6±4、7岁,初产妇80例,经产妇20例。两组产妇均排除产科并发症及麻醉禁忌症,无胎儿窘迫及新生儿先天性疾病。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0、75%罗哌卡因1、0ml+生理盐水0、5ml,对照组采用布比卡因进行麻醉,0、75%布比卡因1、0ml+生理盐水0、5ml。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及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开放上肢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头高脚低15°,取L2-3间隙为穿刺点,使用一次性腰-硬联合穿刺包,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笔尖式腰穿针经硬膜外腔进入蛛网膜下腔,见到有脑脊液流出后,向头侧缓慢注入局麻药0、1ml/s,注药后退出腰穿针,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cm,固定后患者平卧位鼻导管吸氧。术中根据手术需要,硬膜外腔追加0、5%罗哌卡因。新生儿出生后1、5、10minApgar评分。
1、3 观察指标 1)麻醉效果评价:0级,麻醉失败需改全麻;1级,镇痛效果一般,中等或持续疼痛,需要辅助用药,腹肌紧,牵拉反应严重;2级,镇痛效果良好,腹肌较松弛,轻微牵拉痛;3级,镇痛极好,腹肌松弛,患者安静无反应。2)记录麻醉不良反应。3)新生儿1、5、10minApgar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物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无显著差异(P>0、05)。
2、2 记录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
2、3两组新生儿Apagar评分比较 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妊娠期妇女生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机体各个系统器官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下腔静脉受压促使脊椎静脉丛血流增加、硬膜外腔静脉丛扩张的生理变化,物本身的吸收可能导致心脏毒性及致惊厥的危险,剖宫产90%以上属于急诊手术,麻醉既要保证产妇及胎儿的安全,同时又要快速达到手术的要求,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时间快、阻滞完善、肌松满意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中[1]。酰胺类局麻药罗哌卡因与其他局麻药相比,罗哌卡因对循环的干扰更小,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毒性低,致惊厥阈值高[2],同时因为其脂溶性低对运动纤维的阻滞作用比较弱,存在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现象,同时药物不透过胎盘,是剖宫产麻醉的理想药物[3]。布比卡因在药物代谢方面,具有体内分布广、清除慢、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较大,罗哌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心脏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在本组资料中,两种局麻药物均未对产妇及新生儿造成影响,安全性较高,罗哌卡因更符合手术要求。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更加安全有效,可取得良好的麻醉镇痛效果,不影响母婴。
参考文献
[1] 廖丽娟,杨细兰,肖兰辉、腰一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官产术[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27(11):1315-1316、
【关键词】 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042-01
剖宫产不同于经阴道自然分娩,术中出血、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等发生几率远高于自然分娩,而且胎儿的抵抗力也会相对低下,容易造成胎儿弱视或呼吸系统功能异常等并发症[1]。随着临床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和预后已引起产科医生重视,麻醉对剖宫产的顺利进行有重要影响,故对麻醉的要求较高。临床上广泛采用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两种方法,但对两者的安全性和镇痛效果等还需继续研究。为了比较剖宫产术中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笔者将58例剖宫产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行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58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两组孕妇皆排除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中对照组孕期35~42周,平均孕期(37、97±1、43)周;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28、58±1、46)岁。观察组孕期36~41周,平均孕期(36、56±1、57)周;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7、37±1、25)岁。两组产妇孕期、年龄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孕妇术前均禁水禁食,麻醉前均给予0、5mg阿托品肌内注射,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给予6%羟乙基淀粉(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246)500ml静脉滴注,所有产妇取左侧卧位,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等。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使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硬膜外穿刺,尾端注射2%利多卡因(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388) 5ml,输注后向头端置入导管3cm,必要时采用0、75%罗哌卡因(广东华润顺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325)10ml用于术后镇痛;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于L2~3棘突间隙穿刺,插入腰穿针,蛛网膜下腔内注射0、5%布比卡因(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403) 15mg,拔出腰穿针后向硬膜外置管3cm,追加0、75%罗哌卡因4ml。
1、3 观察指标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血压降低时间、胎儿娩出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血压降低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剖宫产术的麻醉应引起产科医生足够重视,选用合适的麻醉方式和物,防止麻醉对产妇和新生儿造成不利影响。硬膜外麻醉是比较传统的麻醉方式,成本低,临床上常用于术后镇痛,有并发症少的优点[3]。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剖宫产产妇硬膜外隙变窄,硬膜外穿刺有可能误入血管导致出血的风险,而且硬膜外麻醉阻滞不全,肌肉松弛度不够,常需要其它药物辅助,给产妇带来疼痛,产妇应激反应大,常引起寒战等不良反应。产妇在术中椎管内静脉丛呈怒张状态,极易引起麻药中毒。由于硬膜外麻醉起效较慢,产妇术中常出现血压下降,威胁胎儿生命安全,同时增加胎儿娩出时间。
近几年来,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临床,避免了传统硬膜外麻醉的各种弊端,具有起效快、神经阻滞效果好的优势,减轻手术过程中牵拉产妇阴道、子宫等引起的疼痛。在腰麻的同时,局麻药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从而延长麻醉时间,镇痛效果显著。另外,腰硬联合麻醉物用量小,可避免产妇术中感染,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腰硬联合麻醉产妇虽然会出现血压迅速降低的情况,但是血压降低时间短,可扩容纠正,手术过程中可利用适量的缩血管药物或调整来加以控制,预后良好。
本研究发现,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明显快于硬膜外麻醉组,血压降低时间和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更好,在减轻产妇身体痛苦的同时,利于顺利分娩,节约手术时间。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而观察组则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腰硬联合麻醉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剖宫产时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良好,起效快,镇痛效果好,减少血压降低时间,保证母婴安全;并且物用量小,减少了对胎儿的不利影响,减少产妇的不良反应,是比较可靠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倪小平、硬膜外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比较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9):139-141、
[2]刘雅,刘问宾,吴文浩,等、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药,2013,35(12):1802-1803、
近日,记者约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主任徐铭军教授。徐铭军教授始终致力于产科麻醉的潜心研究,大力倡导分娩镇痛,推崇文明产科,给孕产妇以人文关怀。至今,北京妇产医院年分娩镇痛逾千例,约占自然分娩的30%,产妇满意率达100%。徐铭军教授带领的麻醉科团队对每一例手术都尽职尽责,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极大地保证了手术的圆满完成,赢得了广大患者和手术医生的高度信任。
麻醉医学:一个高风险的学科
麻醉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麻醉安全问题始终是麻醉学科的头等大事。徐铭军教授说:“我们有句话叫:手术有大小之差异,麻醉无大小之区别,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手术再小,麻醉承担的风险也是一样的,其危险性和意外情况发生的概率都是存在的。”随着医学的发展,外科手术学的进步,在攻克一个个高技术、高水平的手术难题的同时,也给麻醉医学也带来了冲击和影响。比如高龄病人做手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骨折,治疗有两种方案:一种是保守治疗,一种是手术治疗。现在人们不断地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因为手术治疗恢复比较快,对病人行走、运动的影响更小,病人往往采取手术治疗,这样就给麻醉出了难题。为高龄的人做手术,病人本身往往合并多种疾病,而在手术中又有随时并发各种疾病的可能,其风险是相当大的。过去这种情况很少,现在由于医学的发展,很多过去认为做不了的手术,现在都可以做,这就出现了一种矛盾的状态――病人的全身情况越来越差,但是手术却越来越大。徐铭军教授说:“麻醉医生为各种手术保驾护航,手术是着眼局部,脊柱手术或开颅手术等无论难度多大,只是局部娴熟的操作,但是麻醉却是负责全身的管理和生理机能的维护,尤其是围术期,需处理各种危急重症的发生。比如,手术所导致的大出血,需要麻醉医生去处理和抢救,这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说麻醉是一个高风险的学科。”
徐铭军在上大学时就喜欢手术学。刚毕业时,他的意愿是进妇产科,但是因为当时只能选择“辅助科室”,所以他选择了与手术相关的麻醉科。一开始选择麻醉是被动的,但是随着对麻醉的接触,徐铭军渐渐发现了麻醉医学的乐趣和它的奥秘,并由此开始了麻醉医学的探索之路。徐铭军教授说:“进入临床,我渐渐觉得麻醉这一学科做起来还是很有意思、很有味道的。手术刀子一划,病人一点儿都不疼,觉得麻醉很奇妙,但是如果麻醉没做好,病人就太痛苦了。”徐铭军对麻醉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后,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徐铭军教授愈发领悟到了麻醉的深奥,他意识到麻醉不是简单的让病人不痛,更多的是维持病人生命的底线,维持生理的机能和内环境,甚至还要纠正病理生理的变化。“比如为休克病人做手术,不但要麻醉,还要纠正休克,维持生理机能等等,所以麻醉不是‘打一针就不疼了’那样简单的事儿,而是作为麻醉医生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纠正生理的失衡。”徐铭军教授说。
产科麻醉,挑战高风险
产科麻醉关系到母体和胎儿的安全,风险相对更大。产科与麻醉之所以有很多永恒的热点话题,是因为产科与麻醉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是由于妊娠妇女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各器官功能发生相应各种不同的改变,因此,必须针对这些改变研究麻醉的处理措施。既要保证母子安全,又要满足手术要求。麻醉医师应非常熟悉所有对母体与胎儿的影响。另一方面,产科多是危急重症手术,手术分娩过程中并存疾病易于恶化而威胁母子安全。作为麻醉科医师,除了要掌握麻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掌握孕妇妊娠期的生理改变、病理产科以及麻醉方法和药物对母体、胎儿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积极预防,尽最大所能保障母婴的安全。包括对新生儿的复苏准备工作,确保麻醉方法简单、安全。
徐铭军教授说;“麻醉是高风险学科,产科也是高风险学科,一个高风险的产科加一个高风险的麻醉,可想而知,产科麻醉的风险是相当大的。就高危妊娠的麻醉处理而言,麻醉本身的选择也是有一些困惑的,比如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常危及母儿生命。像这样的病人到底该选择什么麻醉方案,对麻醉医师是比较大的挑战。很多高危妊娠病人是血小板减少的,血小板减少后到底还能不能做椎管内麻醉,需要有一个综合评价,而且高危妊娠可以并发多种疾病,比如心衰、肺水肿。首先要纠正这些疾病,才能实施麻醉处理。”
产科麻醉的高风险主要是产科病人病情复杂,比如重度子痫前期病人血压高、重度脂肪肝,肝功能遭到很大破坏、脐带脱垂、羊水栓塞等。产科出现的都是比较凶猛、急骤的症状。要降低产科麻醉的风险,主要还是在管理方面。徐铭军教授建议,应该在急诊科、产科、产房、麻醉科之间建立一个绿色通道。如脐带脱垂病人,第一时间通知麻醉科,麻醉医师就能够提前做准备。病人一入手术室,麻醉措施马上就跟上去。如果没有这个绿色通道,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医师才知道病情,病人就得不到很好的麻醉支持。临时准备,临时抽药、配药、装泵往往来不及。因为这些病人病情都是比较凶险的,来不及准备就只能局麻做手术。全身麻醉主要的时间是在准备上,麻醉的实施是很快的,如果能够提前准备,病人是可以进行全麻的。徐铭军教授说:“产科麻醉的风险防范,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流程,使相关科室有危重病人后马上通知其他科室,我们就可以提前准备,节省时间。其发展趋势是多学科的协作,这是最重要的。高危产科靠一个科室单打独斗,不能收到最好的结果。只有各科室相互联合协调,发挥各自技术优势,相互衔接,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高危产科的风险。”
“对于危重病人选择全身麻醉,这方面我们也在进行临床观察。比如重度子痫前期麻醉和液体治疗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观察,病人血压非常高,水肿严重,一般临床上往往限制输液,但是从病理生理变化来看,这样的病人血管收缩,血浆胶体渗透压低,组织间隙水肿,血液浓缩,血容量是相对不足的,应该给予适当的液体治疗,但往往因为水肿、高血压,导致临床医生不敢输液。”徐铭军教授还介绍说,他正在做产科危重病人的液体治疗的研究和观察,通过采用比较先进的仪器检测危重病人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更好地指导液体治疗。妊娠高血压的液体治疗在临床应用已有两三年,他边摸索边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铭军教授倡导的最小有效剂量腰麻进行剖宫产手术已经被全国许多医院所认可并应用于临床,过去用药剂量大,对产妇的生理和循环干扰比较大,现在用最小安全有效剂量进行手术,这样既能满足手术的要求――无痛、肌松,也使病人整个围术期保持比较平稳的生理状态。过去麻醉后病人血压忽高忽低,甚至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病人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现在用小剂量进行腰麻,病人围术期能够保持平稳的生理状态,大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分娩镇痛,是产妇和胎儿的权利
产痛是自人类出现即伴随的母亲的痛苦。减轻或消除产痛是近百年来医学领域不断探索的目标。据记者了解,在医学疼痛指数中,产痛仅次于烧灼伤痛而位居第二。产痛可导致产妇情绪紧张、焦虑、进食减少,宫缩乏力,进而引起产程延长;产妇过度通气、耗氧量增加,引起胎儿低氧血症和酸中毒;产妇肾上腺素升高、抑制子宫收缩、导致产程延长、子宫动脉收缩性胎儿窘迫等。第十届世界疼痛医学大会明确将疼痛列为体温、血压、脉搏、呼吸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产痛已经成为疼痛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即确定了2015年“人人享受生殖健康”的全球共同奋斗目标,提出“分娩镇痛,人人有权享受”的口号。从提高围生医学质量而言,分娩镇痛势在必行。分娩镇痛的方法有:精神预防镇痛法,针刺镇痛法,药物镇痛法,麻醉镇痛法。1979年Revil在首届欧洲产科会议上,确认硬膜外阻滞是产科止痛最有效的方法。毋庸置疑,在林林总总的十多种方法中,只有椎管内阻滞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全程镇痛或无痛,其他各种方法只能是部分时间、某种程度上的缓解疼痛,无法满足产妇的全部要求。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基本上都是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
据徐铭军教授介绍,分娩镇痛是该院麻醉科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从成立分娩镇痛研究小组至今,已获得了多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做了大量的研究,近5年发表分娩镇痛相关论文17篇。徐铭军教授是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分娩镇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大力倡导分娩镇痛,希望将分娩镇痛在中国推动起来。徐铭军教授说;“分娩镇痛在中国的普及存在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技术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意识因素。欧美发达国家分娩镇痛率>85%,我国还不足1%,差距很大。”因此,徐铭军教授计划在全国系统调查分娩镇痛率,分析分娩镇痛的影响因素,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工作。徐铭军教授计划2011年在全国开展“康乐分娩全国行”活动,组织讲师团将分娩镇痛理念和技术在全国各地推广,控制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现状。有些产妇分娩条件很好,就是怕疼痛才选择剖宫产,这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徐铭军教授希望通过普及分娩镇痛来降低剖宫产率。
徐铭军教授于2003年赴法国儒勒・凡尔纳大学妇产中心医院学习分娩镇痛,他说:“最大的收获是理念的改变。现在看来,分娩镇痛非技术因素是阻碍分娩镇痛开展最主要的因素。在法国,几乎每个产妇都享受到了分娩镇痛,首先是他们的产科和麻醉医生的理念是‘分娩镇痛是产妇和胎儿的权利,医生没有权力不给产妇实施镇痛’,这和我国的剖宫产一定要麻醉的道理是一样的。在国内,大家都接受了做手术要麻醉,但是对于正常分娩就没有这个概念,我国的产科医生和护士包括麻醉医生,对分娩镇痛的认可程度还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近两年徐铭军教授一直致力于分娩镇痛观念的普及,在技术层面上,徐铭军教授连续举办了4届部级继续教育项目“全国妇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学习班”,2010年6月邀请13位美国专家,包括麻醉医生、产科医生、助产士,共同举办了“2010年全国高危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学习班暨首医―美国西北大学分娩镇痛研讨周”,从各方面对分娩镇痛进行研讨。徐铭军教授说:“学习班每年都要办,这样可以带动其他城市将分娩镇痛开展起来。”
“分娩镇痛技术现在国内和国外是相差不大的,更大的差异就是理念上的差距。实际上,分娩镇痛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宫缩、产程、产力、母体的安全、对胎儿的影响等,在这些方面确实有很多争议,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分娩镇痛对母亲和胎儿是安全可靠的,分娩镇痛的手段和剖宫产麻醉是类似的。分娩镇痛的给药量是椎管内麻醉的1/10。大家都认为剖宫产麻醉是安全的,而分娩镇痛实际上是更安全的。国内和国外在理念上差异很大,国外是关注疼痛,相对于宫缩、产程、产力、胎儿,国外认为疼痛是最值得关注的;但是国内则认为疼痛是可以忍受的,它不是最重要的,而分娩的过程、结局才是最主要的。国内也认可镇痛对产妇是有益的,但不能丝毫影响分娩过程,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现在正在申请课题,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分娩镇痛,以最小影响分娩的过程,用更新更好的技术去开展分娩镇痛。”徐铭军教授说。
徐铭军教授最后说:“我选择麻醉并不后悔,虽然麻醉医师不像其他的手术医生直接接触病人,容易被病人记住,赢得病人的感激,麻醉后病人是失去意识的状态,家属也接触不到你,相对来说是比较隔绝的,很少受到病人及家属的关注。但当医生就要踏踏实实,为病人谋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徐铭军教授就是用这种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手术台前,缔造着手术室内一个个精彩绝伦的生命之歌!
【关键词】重度;妊娠高血压征;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体会
【中图分类号】R714、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258-0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PIH)在产妇中的发生率约为9%~14%,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全身小动脉收缩时妊高征的基本病理改变,它可能导致妊高征性心脏病、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溶血等。剖宫产作为终止妊娠的重要方式,可达到从根本上治疗妊高征的目的。我院自2007年~2008年共收治重度妊高征28例患者,并成功实施解剖宫产术,现将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8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初产妇25例,经产妇3例,年龄24~32岁,均符合以下特点:产妇的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尿蛋白定量>2、0g/24h或定性测定>++。
1、2 麻醉处理: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如手术室后面罩吸氧,头垫高10~15cm,监测心电图、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上肢静脉,缓慢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氏液,取左侧卧位经T12~L1椎间隙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cm备用,平卧后患者取头高脚低位,床左倾30°,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未见腰麻现象发生后,给予0、5%罗哌卡因10ml。术中密切监测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各种血管活性药物抽好备用。麻醉平面满意后开始手术,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2 结果
所用患者均成功完成剖宫产手术,术中产妇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较平稳,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4cmH2O;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均为8~10分。
3 讨论
3、1 妊娠高血压征剖宫产选择硬膜外麻醉可避免全麻诱导时的血压剧烈波动以及气管插管困难,对胎儿的呼吸循环影响轻微;通过调整产妇致左侧斜卧位,加快输液和使用麻黄碱达到预防和治疗低血压的目的。因硬膜外麻醉产妇未使用术前镇静药物,术前紧张和硬膜外穿刺的刺激也可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建议在麻醉前应加强产妇的心理疏导,避免精神神经因素引起的血压升高给产妇带来的不利影响。
3、2 术后及时镇痛有助于维持产妇的循环稳定和减少并发症,如产妇自控镇痛等,以减轻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并继续进行综合治疗,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3、3 妊高征的小动脉痉挛可导致众多孕期并发症,如子宫螺旋动脉和蜕膜血管腔狭窄导致胎盘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发生动脉栓塞导致胎盘早剥或早产。因此妊高征剖腹产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高,但本文28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的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均未发生窒息。
3、4 硬膜麻醉止痛效果可靠,而且对胎儿呼吸、循环无明显抑制,同时由于阻滞区域的血管扩张作用,既可使回心血量减少,降低心脏前负荷,又可通过减轻心脏后负荷使心搏出量增加,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应是妊高征剖腹产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08~809
[2] 韦淑琴,郑建华,等、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的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361~362
[关键词] 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布比卡因;浓度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092-02
布比卡因作为局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其具有作用时间长、起效快、安全、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等特点。由于其对新生儿无明显抑制作用,所以在产科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选择剖宫产的产妇逐年增加,为了避免胎儿在娩出前受到不利影响,应该不用或者尽量少用辅助药和全麻药。因此麻醉应该既能达到良好的肌松镇痛,又要做到药剂量尽可能少。目前,对于布比卡因的用量,没有一致的标准,各家用药浓度剂量差异很大,因此,该文通过对2011年1―6月多名产妇的用药,探讨不同浓度的布比卡因,其镇痛、起效时间、肌松、安全性等效果,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剖宫行腰-硬联合麻醉的产妇240例,产妇年龄最小21周岁,最大36周岁,将24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0、25% 布比卡因-0、75%布比卡因0、8 mL+芬太尼0、5 mL+10%葡萄糖1、1 mL);B 组(传统的0、5% 布比卡因)。每组各 120 例,所有产妇均无妊娠并发症,也无局部麻药过敏。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麻醉前对产妇进行常规监测 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鼻导管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用羟乙基淀粉130/0、5 500 mL快速扩容,30 min输完。两组均采用左侧卧位在腰椎3~4(L3~4)间隙进行CSEA穿刺,针口向头侧向蛛网膜下腔注药,注射时间30 s,物使用0、75%布比卡因和10%的葡萄糖溶液配置而成, A组:0、25% 布比卡因,B组:0、5% 布比卡因,药量使用均为8 mg。麻醉过程中要求产妇平卧,身体微向左倾,留置硬膜外导管并固定。
1、2、2 观察指标 ①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达T6是为麻醉达优良效果,详细记录产妇麻醉后达到T6的例数及到达时间,并记录产妇的最高阻滞平面和到达阻滞平面的时间,以及痛觉消失平面到达时间和痛觉消失平面维持时间(以上均采用针刺法进行测定)。②对2组产妇麻醉后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主要为心率缓慢和血压下降,这里心率少于55次判断为心率缓慢,血压比基础值下降30%判定为低血压。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处理。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麻醉持续时间B组要明显长过A组,其他方面(如起效时间、达到时间以及最高阻滞平面)基本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4,P
2、2 不良反应比较
A组给药后不良反映情况,低血压13例,占总数的10、8%;心率缓慢3例,占总数的2、5%;恶心呕吐6例,占总数的5%;总不良反应比例为18、3%。B组给药后不良反映情况,低血压52例,占总数的43、3%;心率缓慢3例,占总数的8、3%;恶心呕吐14例,占总数的11、7%;总不良反应率为53、3%。B组给药后低血压,心率下降显著,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重度妊高征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产科危重症,其危险性极大,由于该病症是产妇生理发生改变,因此对患有此病症的患者进行麻醉,需要高度警惕。传统硬膜外麻醉,麻醉穿刺成功后过15~20 min才能进行手术,且用药量大,又易导致阻滞不全现象(发生率约为l5%),且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可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全麻对母婴均有不利影响,此情况必须采取辅助药物镇静、镇痛,其对胎儿不良影响较大,很不利于麻醉管理,因此,必须使用合适的麻醉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阻滞的双重优点:阻滞完全,起效快,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稳定,并能根据需要延长麻醉时间,且相比其他药物对胎儿伤害极小,因此目前临床上广泛采取此方法。布比卡因是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其较低胎盘的转运率,较高的担保结合率,低浓度的布比卡因对胎儿几乎不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布比卡因腰麻具有麻醉完善,起效快,毒性作用小,较高可靠性及可控制时间等多重优点,所使用的要穿针为笔尖式,较细,对硬脊膜损伤小。因此剖宫产中广泛使用布比卡因作为。
大部分剖宫产都为急症手术,因此对麻醉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不但要求安全性高而且要求起效速度快,同时注意避免静脉给镇静止痛药物而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布比卡因腰麻是目前剖宫产应用最为广泛的麻醉方式,其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善,操作简便易行,平面易控制,阻滞完善,阻滞完善,起效可靠,合并症少等优点,尤其是对胎儿的呼吸及循环影响小。但腰麻用药的剂量过高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剂量过低则会造成麻醉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剂量相同的前提下,选择药物的浓度成为需要探讨的一个新的课题。
剖宫产手术时因对血压时刻监测,一旦发现低血压应立即采取措施的防治。低血压可以造成产妇头晕、恶心、呕吐,而且会造成胎盘血流量的降低,抑制胎儿的循环呼吸。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多发于剖宫产手术椎管内麻醉产妇,其为低血压产生的原因之一,容易对胎儿和产妇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为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减少胎儿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应该使子宫保持左倾位,造成腰麻合并低血压的另一个原因与机体代偿调节跟不上有关,有关脊麻后一过性血压下降的情况可选择脊麻超前扩容的方法,先输入平衡液或代血浆500 mL,必要时给予麻黄碱。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布比卡因浓度仍为传统的0、5%,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0、25%浓度的布比卡因在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于0、5%浓度的布比卡因效果基本相同,同样可以达到肌松、镇痛的要求,在持续时间上明显要短,因此有利于产妇下肢运动的恢复,能够使产妇更早的活动,有利于产妇健康。在不良反应方面,0、25%浓度的布比卡因总不良反应为18、3%,远远低于0、5%浓度的布比卡因,因此更加安全。所以,剖宫产作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时腰麻药选用浓度为0、25%的布比卡因更加适合。综上所述,0、25%布比卡因适合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
[参考文献]
[1] 刘先保,詹鸿、有关剖宫产手术麻醉新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6):936-938、
[2] 娄锋、产科麻醉与镇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31、
[3] 庄心良,曾田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02-1314、
[4] 吴长毅,张利萍、依据身高调整择期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时布比卡因剂量的临床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6):513-515、
[5]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4-615、
[6] 吕洁,陈霞,刘秀芳、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6):474、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间隙;剖宫产术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6-0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6月收治的择期剖宫产ASA I-Ⅱ级足月孕健康临产妇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观察组年龄、身高、体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心肺肝肾功能异常以及椎管内麻醉禁忌者。
1、2方法:对照组经L3-4穿刺,18G硬外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插入25G腰穿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回流后注入0、75%等比重布比卡因9-12mg,拔出腰麻针经硬膜外向头端置管3-5cm,仰卧位后调节痛觉阻滞平面达T6水平。 观察组穿刺点为L2-3间隙腰硬联合穿刺。其腰麻药0、75%等比重布比卡因9-12mg。
1、3观察指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注药5min,10min时头侧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注药至切皮和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I-D时间);麻醉效果评定:优,患者无不适,肌松好,手术顺利;良:患者有轻微不适伴轻度牵拉反射,但可配合手术;差,有明显牵拉痛。肌松差,需辅助镇静、镇痛药物才能完成手术。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低血压,呼吸抑制,头痛等。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平面以及I-D均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CSEA是将硬膜外麻醉(EA)和腰麻(SA)融合为一体的麻醉方法,具有用药量小、起效迅速、镇痛完善、肌松完全及可控性强等优点,充分发挥SA和EA的优点,避其缺点,可明显降低头痛发生率,减少产妇的痛苦,尤其是急诊剖宫产。CSEA技术自被应用于产科麻醉来,现在剖宫产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剖宫产手术要求麻醉起效快,肌松好,镇痛完全,用药量小。而术后镇痛对患者极为重要,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和情绪,对患者的恢复及哺乳极不利。临床证实CSEA不仅可用于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能迅速解除临产妇的痛苦,减少胎儿宫内窘迫时间,而且可在产妇平卧后即可开始消毒手术,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为手术快速娩出胎儿赢得了时间。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的物种类和剂量仍不尽一致,而选择小剂量布比卡因单纯腰麻不仅可以满足麻醉平面的要求,而且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增快,有利于产妇提早下床活动,对尽早哺乳提供方便。但有文献报道,CSEA时产妇更易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以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甚至可引起胎盘灌注降低,使胎儿宫内窒息、酸中毒、神经发育受损等,因而预防剖宫产产妇低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探讨CSEA的不同传刺间隙,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响林,胡伟良,原桂华、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间隙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09, 25(4):591-592
上一篇:科研课题的研究(精选8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