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梳理(精选6篇)

时间:2023-07-26

高二年级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整理 篇1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笔记 篇2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XX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XX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高二生物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整理分享 篇3

1、有氧呼吸:

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

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

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

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

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

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高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

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义:

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

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

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

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二年级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整理 篇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高二生物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梳理》,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考点 篇5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它包括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1000米处,其中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100m厚的范围内。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由此可见,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可以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O2、CO2、N、C、K、Ca、Fe、S等,它们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或中介。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笔记 篇6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