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整理6篇)
时间:2024-08-20
时间:2024-08-20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诵读文章,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审美感受;
2.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中“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对自然风物的赞美之情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中“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对自然风物的赞美之情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对话学生:“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会想到什么呢?(萧条的街道、丰收的麦田、满山的红叶……)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得出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接着引出所学新课:一起就来看看大文豪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请用文章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清、静、悲凉。(原文: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对故都之秋的感受的?
明确:通过对北平之秋的一些景物描写来表达感受。具体景物有: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
(三)深入研读,合作交流。
1.通过PPT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故都秋景的?
明确:
观秋色: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日光、牵牛花与秋草、秋枣——视觉
听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残鸣、秋雨声、人声——听觉
品秋味:脚踏槐树落蕊、品味秋雨、感受秋风——触觉
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1)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描写秋景,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秋景图,使原本抽象的景象更加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富有真实感。
(2)作者所描绘的秋景富有主观色彩,字里行间中充满着悲凉的感情色彩,体现了“悲情”与“凄清秋景”的自然融合,从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再次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是“悲秋”还是“颂秋”?
明确:学生阅读后,PPT展示作者情况及文章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明白郁达夫在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情况下,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对故都自然风物的赞美、眷恋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生阅读《江南的冬景》,体会文章的感情主旨及描写说法。
明确:本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写了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散步图。作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雾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2.小结: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对本课进行总结。
3.作业:
(1)摘抄文章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与同学分享。
(2)写一写你家乡的四季变化。
【教学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
明确:标题: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具体体现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文章结构: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3、如何理解作者“囚绿”之后又“释绿”、“念绿”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请大家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
重点放在“赏绿”、“囚绿”、“释绿”。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到,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文中写绿的最大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
4、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幻灯片展示),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5、课内练笔(幻灯片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例文:
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
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我曾苦苦追寻的绿意,至今我仍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我曾抑郁的心情经由装饰,至今仍充满爱和幸福;你的固执和坚韧,我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至今仍给我以无穷的启迪……
而今,情缘错落,剩下的唯有想念,但是心中始终相信,曾经选择,依然选择,曾经坚持,依旧坚持。只要心有阳光,只要信念永存,黑暗与囚禁将孕育出更坚强的生命!
6、课文小结:
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要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7、写作迁移(幻灯片展示):
请借鉴《囚绿记》赋常春藤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字数不限。
参考题目:《篱墙那边的三角梅》。
【板书设计】
遇绿──喜悦绿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
赞绿──留恋慰安、快乐看到民族希望
囚绿──爱怜追求光明的性格赋予时代精神
放绿──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祝愿
念绿──怀念
赋物以情,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2、知识和能力:
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呢?
二、品析文章标题
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小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方可。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1、《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这样的语句有: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3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句子。
5、情感共鸣句。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迁移练习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独特审美体验。
2、使学生把握本文“雅俗相融”的语言风格,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3、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品味《故教的秋》的雅趣与俗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由学生自身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2、指导学生具体品读课文,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雅与俗,真与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请大家用一句话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今天天气的感受。
问题二:如果请大家任选一种事物来表达这种感受,你会选什么?准备如何讲述?
(给学生一二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个思维的热身运动,唤起学生体验,让学生能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出语文课堂的张力来)
二、谈谈议议,接触文本
讨论:下面词语在你的印象中,是富于诗意的吗?
【课件展示】
悲凉一碗浓茶破屋秋草牵牛花落蕊扫帚的丝纹秋蝉衰弱的残声
都市闲人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
学生议论:“我”眼中的这些词语
教师归结:
1、多数词语较“俗”;
2、多数词语在传递情感方面倾向于“悲”;
3、若要欣赏这些词语的诗意,得具有“与众不同”的品质。
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头”,要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喝这样的酒才过瘾。因此,要想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4、“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三、立足文本,认识作者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北平是一座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如果是你久违了这个大城市,怀念的将会是什么呢?
学生谈论——“我”心目中的大城市
教师:郁达夫又是把“相思”寄托在什么上呢?
【课件展示】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特点:芦花:朴素
陶然亭:幽静
柳影:平淡
虫唱:野趣
潭柘寺钟声:古老、宁静而悠远
别人————索然无味郁达夫————留连玩味
2、“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色彩:逃避鲜艳,追求淡素。
欣赏点:殘败的生命——色调十分地淡,还得加上“疏疏落落”的枯草(秋草)
郁达夫:淡雅之人,雅趣之人
3、“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描写对象:
落蕊——槐树花(不起眼);快要死亡
对比:
一般人——视觉:颜色形状不起眼;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
郁达夫——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教师:现在请大家说说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你认识的郁达夫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讨论发言——“我”心中的郁达夫
补充资料:
四、延伸拓展,余韵袅袅
1、课堂小结:
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以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又不时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如:茅房、耗子、稀饭、馍馍。这些话语本身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很难调和的。但是,郁达夫却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根源在于他的感情把大雅与大俗融为一体了。
2、深入阅读: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江南的冬景》
3、结束语:
在现实的世界里,文学可能比任何力量都更为真实与有力。“作家和读者比任何时候更清楚,文学是一种历史因素,一种社会力量;伟大而美丽的怪诞之处就在于:文学越是文学——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它就越具有历史特点,越能够起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观照自己,从而悟出人生之“道”。
目的: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出示投影片2)
(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
(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出示投影片3)
(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
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
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并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深沉而隽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创造。
2、难点:悲凉的意境与颂秋的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课型
导读课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突破口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七、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利用《学生学习用书》获得初步理解;回忆古诗中有关“秋”的.诗句,为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作准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思路:由眼前朝气蓬勃、满怀希望的春天联想到意蕴丰厚、令人感怀的秋天,并指出,“秋思”是中国文人创作常常涉及的题材,是中国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读课文
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景画?请为每幅风景画命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为什么?
(三)学生听朗读录音、思考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引导要点:
(1)描写了哪些秋景?
(2)怎样描写秋景的?
(3)描写出了秋景的什么特点?
2、教师对问题结果的预设:
1)秋晨小院图。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2)秋槐落蕊图。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3)秋蝉残鸣图。从状态(衰弱)、范围(无论什么地方、家家户户)写出了清、静、悲凉,也写出了内心的喜爱。
4)秋雨话凉图。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长)写出了清、静、悲凉。
5)秋日佳果图。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联系五幅风景画、抓住关键句(文眼),把握意境内涵:清、静、悲凉。
5、归纳本文营造意境的方法:缘情叙景、以景述情。
(五)深入探讨
1、设问:有人说本文是作者对秋的“悲歌”,有人说本文是作者对秋的“颂歌”,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归纳:
引导:
(1)从作品入手(标题目、关键语句、所写景物)。
(2)从作者经历、思想入手。
(3)从社会背景入手。
归纳:本文应是作者“悲凉的颂歌”。归纳时可联系作者在《北平的四季》中的有关语句以加深理解。
(六)拓展体验
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秋景的情景交融的诗句,深化学生的体验。
(七)布置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写法,以“家乡的春”为题,写一篇散文。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整理11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