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优秀教案(整理7篇)

时间:2024-08-20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生:1894年,在檀香山

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

(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府,改革土地制度。

师:分析革命纲领:通过前两句,可以得出结论,革命派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谁?

生:清政府

师:推翻清政府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生:民主共和政府,并且要进行土地改革。

师:同盟会创建不久就有了自己的机关刊物,是什么?

生:《民报》

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先生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

生:“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为“三民主义”。

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是由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而来的,下面我们就将他们的内容作一下比较,看有无实质性的变化,先看民族主义方面,三民主义比同盟会革命纲领多了一句什么内容?

生:解除民族压迫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②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一次大战的后果是什么?

(讲授新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了解这一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第一,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第二,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着武装;第三,列宁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布尔什维克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生回答略)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第二,由于人民群众掌握着武装;第三,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18年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4.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是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府,这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府。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对外政策的法令是《和平法令》。经过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人民赢得了和平。对内则通过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人民获得了土地。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苏维埃政府做到了,这是多么的使人欢欣鼓舞啊。

5.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

对苏俄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帝国主义国家是极端仇视、害怕的。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推翻苏维埃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我们请同学们分析概括一下,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呢?(学生回答略)这些困难威胁到了新生的政权,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巩固政权的艰苦斗争。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其意义重大。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

书上有一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对照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回答略)我们以前讲过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代替了封建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则是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所以我们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尼德兰的地理概念;尼德兰人民争取独立的历史过程;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获取知识的途径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通过对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是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封建专制和西班牙统治者的暴行的认识,引导学生发展痛恨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情感。

(2)通过了解尼德兰人民独立斗争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珍爱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感情和不畏强暴,敢于对恶势力抗争的精神。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并列,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而且,它更加广泛、深刻,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还同他们的经济、政治利害息息相关。而尼德兰革命既是世界历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革命的成功同时宣告了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胜利。北方独立后,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的能力。

(2)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与尼德兰革命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

(1)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另一场反封建斗争,其影响比文艺复兴更为广泛、深远。

(2)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果——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重点的突破方案

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

①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②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

③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

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⑤宗教改革的意义

⑥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⑦尼德兰革命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和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难点分析

本节的难点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高中学生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的能力还较差,还不能较好地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一原理认识历史。因此,在理解上述问题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难点的突破方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

①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宗旨及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

②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③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④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以及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有目的的自学本课内容。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采取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讲解的方式解决。教学设计示例第四节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教学手段:使用投影仪出示学习标准,引导学生自学的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文艺复兴的性质、作用二、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⑴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⑵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

⑶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

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⑸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及其宗旨。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

⑹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为什么当时进行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改革的形式?

⑺英、法宗教改革的特点以及意义

⑻英国国王为什么进行宗教改革,英国的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⑼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⑽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⑾编写尼德兰革命大事年表、

⑿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⒀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

⒁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学生在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

在解决“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路德教与加尔文教教义的不同入手。

关于“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尼德兰地区的主要矛盾: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与西班牙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教派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既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反映。西班牙在尼德兰残酷地迫害新教徒的行为,不仅激化了宗教矛盾,也使民族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关于“尼德兰的分裂的原因”。应引导学生从尼德兰地区居民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南北方的宗教信仰、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

三、小結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习本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制定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加以引导、点拨和适当的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板书设计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派

4、法国的宗教战争

5、英国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尼德兰革命

1、主要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革命

3、革命的影响

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兴中会创立、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三民主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等基础知识;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归纳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掌握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教学要点]

重点:1.通过同盟会成立过程及其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2.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

“三民主义”的含义;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用“中山”命名的地名街道或物品。中山市、中山路、中山装、中山公园、中山大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以及他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新课探究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简介2、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3、孙中山早期创立的革命组织

名称成立时间地点领导者目标或纲领刊物性质或地位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1905年日本

东京孙中山(总理)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以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平均地权”。

评价: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

二、辛亥革命

1、武昌首义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蒋翊(yi)武、孙武等人准备发动武昌起义,但计划泄露,形势危急。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首先鸣枪起义,占领军械库,11日占领武昌,控制武汉三镇,武昌起义胜利。武昌起义标志辛亥革命的开始。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篇5

一、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可能会感到十分陌生,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于“宋明理学”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另外一方面,思想史内容本身就不易理解,突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所谓“气”、“理”、“心”等抽象名词和大段的理学人物及其观点论述,对于毫无思想演进和突破的高二学生来讲,基本上是“对牛弹琴”和“雾里看花”。

但是也不是说本课的所有内容对该阶段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这里仅举一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名文,即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就和本课的关系甚大。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讲述的其实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内外相较而言,刘禹锡更看重的恐怕是“心”的感悟和修为,因此才会感叹“何陋之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明显受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思想的冲击,更确切的说这正是本课隋唐时期“三教合流”内容的真实反映,如果我们从前至后读一下“曹操——陶渊明——王维”这一线的诗文,我们对这一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就会更有体悟。而《爱莲说》其实是作者周敦颐借用“莲花”这个载体来阐述自己的理学观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天地之理、万物之理和人伦之理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充分地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旧有认知来展开教学,建构起学生旧有图式和抽象的宋明理学的图式之间的律动关系,恐怕是本课教学成败的一大关键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按照逻辑发展的顺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是讲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即魏晋南北朝以至于隋唐以来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岳麓版和人教版称之为“三教合流”仅仅说了一个层面,学者陈来将之称之为“唐宋的社会历史特质”恐怕更具有说服力。从政治环境来看,是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一个低潮走向了另外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这一点,北宋的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就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见人民版教材“资料卡片”)。如果再具体点说,那就是随着科举制的采用和推广,旧有的“门阀体制”面临崩溃,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贵族时代”已经结束,最高统治者充分利用儒学工具,从上至下对国家和士大夫进行了无声般的严密控制,这是北宋统治者历经汉末至隋初的3xx和唐末军阀割据和农民大起义做出的重大历史“决策”。从社会环境来看,是知识分子从热烈的匡扶社稷走向冷静的自我人性剖析。汉代至唐宋之前的这段历史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之一。胡族的入侵、家园的沦丧、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使知识分子们对汉代旧有的儒家正统地位产生了动摇,相对于出仕做官,知识分子们更偏好于隐逸和自修。从文化思想上来看,是从儒家一尊到“三教合流”。汉魏之际正是佛教东来、道教大兴的时期,这种文化思潮的演变正好顺应了知识分子追求上的改变。这种全方位的改变到了中唐时期使一部分有良心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儒学本身,因此产生了所谓的文化上的三大动向,即新禅宗运动、古文运动和新儒家运动。这三大运动其实直接导致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第二模块是理学本身,或者是指狭义上的理学,有人称之为程朱理学或新儒学。透过名称本身我们就可以明确,本模块的学习重点是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至于北宋其他三子的内容,我们稍作分析即可。

第三模块是心学。心学其实也是属于理学的范畴,只不过是对程朱理学的一种反叛和深化,我们只需阅读一下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经历就可以明了理学和心学的关系。在这一模块内容的讲授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心学和理学观点的对立性和对比性。

其实从宋明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陈来的《宋明理学》一书不仅是在总结以往的学术研究的成果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单就其理解和阐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上来讲,本书都不可不参考。

三、本课教学内容主要为解决什么问题

本课的中心内容其实是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宋明理学在整个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换一句话说就是从整个时代发展的脉络和儒学大背景下来透视宋明理学的发展。其实在这个大题目的内部缠绕着几个小的子问题,即儒学(宋明理学)与佛道学的关系问题,理学和心学的关系问题以及理学内部的内在理路问题。这几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理学家们和他们的观点就会被孤立地被理解,显然会人为地加大知识点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主要理学家的主要观点需要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教师的作用则是负责引导学生分析宋明理学的背景和内部及外部的发展线索,以及解释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名词现象。

第二个问题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价值或者说是它的影响问题。受马克思辩证法的影响,我们历来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候都习惯使用两分法,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单纯用好、恶的两极来概括一个事件的复杂影响显然不是很“够”——宋明理学既是如此。除了从外部理论层面不好概括,其实还有宋明理学的内在问题,即通过七八百年的官方扶植和民间信仰,宋明理学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位中国人的血液里,即使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还是或多或少打着宋明理学的烙印。让我们来用简单的句子来评价距离我们时代较远却又依然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四、设计意图

(一)理学的定义及范畴

1、定义: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2、理学的世界观: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现。

3、理学的内涵:内圣外王;政统和道统。

4、理学的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而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二)理学诞生的前夜

1、时代的变化:政治环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动荡使士大夫从关注社会到关注自己。

思想环境——佛道的大盛和“三教合流”

2、中唐的三大运动:新禅宗运动、古文运动和新儒家运动

(三)程朱理学

1、北宋五子:理学的开创者们

(1)周敦颐:

①理学的鼻祖

②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源——理

③孔颜之乐(爱莲说)

(2)二程(程颐、程颢):

①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仁”——天理的核心,修养的最高境界

(3)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

①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②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太虚——气——万物)

2、朱熹:理学体系的建立者和集大成者

(1)理气关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篇6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史上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要发明及;法国、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通过对工业革命后果和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是与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阶级,从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通过学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事实,进一步理解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同时了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产阶级血腥掠夺的基础上,给被掠夺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过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它是以人类长期积累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作为基础而爆发的,使新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其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政治事件。

在工业革命中壮大了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进一步要求扩大权利,他们不断推行革命或改革,巩固资产阶级在本国的统治。

同时,资产阶级加强了对外殖民扩张,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因此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是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要前提。

重点分析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要说明它的必然性必须讲清其背景和条件。

工业革命的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业革命后不足三百年的今天,人类世界从使用第一架机器发展到原子能、信息时代,这种巨变充分说明了它的巨大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变,而且导致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它使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它使人类历史上最先进阶级——工业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突破方案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前提和条件时,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入手,注意归纳前面讲过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内容。

分析工业革命所需客观条件的同时,注意分析工业技术本身的规律。

让学生思考“比英国更早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为何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较早的殖民大帝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比较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难点分析

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自由主义”的概念,过去学生只知道“自由”、散漫,或人类的“自由平等”等意义上的“自由主义”。

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对学生来说是新概念。

工业革命给资产阶级积累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封建生产关系优越得多,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产阶级统治得到了巩固。

学生容易只看到工业革命物质方面的后果,不注意分析它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没有政治影响,因此,对工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的结论难以理解。

难点突破方案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革命。

讲述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再次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最后集中起来解决“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两个难点。

为解决这一点,让学生回忆“重商主义”的产生条件、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经过思维活动自己得到答案。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条件?如何解释“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丰厚的资本”是怎样积累的?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尼德兰,最早开始殖民掠夺的西班牙、葡萄牙没能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独立后的尼德兰商业资本发达,大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执政制约了改革的发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成资本,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具有条件非常全面,同时,工场手工业时期,国内工业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但仍然无法满足扩大了的市场需求,必须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

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其特殊性,资产阶级颁布法令、动用政权工具来积极推动经济基础的改造,圈地运动促成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为大工业的兴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

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合力的作用。

2、进程和重大发明

学生阅读67—68页有关自然段归纳概括。

教师强调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比较与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第一,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英国的棉纺织业;第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三,工业革命的各个环节互相促进。

主要发明由学生列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兴趣。

3、结果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面貌,成为最早的工业国家,并逐渐演变成“世界工厂”。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学生阅读第68页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为什么是法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比较,有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学生阅读第69页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发展快慢的原因。

最后,学生讨论总结工业革命的共性。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69—70页,归纳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并讨论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教师补充强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

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

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家开始需要“自由”活动,开始不满国王的干预,开始批判“重商主义”,确立“自由主义”的地位,使之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由君主发动,政府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时由于资产阶级的弱小,需要寻求封建政府的保护和扶植,因此,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重商主义使资本家积聚了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让位与自由放任政策,这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决策和经济发展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

对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较深入的理解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初步领悟工业革命的现实意义。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