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10篇)

时间:2024-10-0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可以先画线段图。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

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学生同时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复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求比值出现知识遗忘。特别是对于如何求两个小数或两个分数的比值,而这部分知识是本课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所以在复习中必须舍得花时间,夯实基础后才能继续推进新授学习。

在总结比例概念的时机上,我对教材稍做修改。因为仅从一个例子就要求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含义,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完2.4:16.=60:40后,请学生们把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也根据比值相等的组成等式.在此基础上再提问“怎样的式子叫做比例?”明显感觉学生们能够根据实践经验较准确地抽象出概念。同时,建议在巩固练习中补充概念的判断题,如:6:10和9:15,(虽然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但因为没有组成式子,所以不是比例。)

做一做第2题隐含着初中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教参给出了4个比例,“2∶4=1.5∶3、4∶2=3∶1.5、2∶1.5=4∶3、1.5∶2=3∶4。”其实应该共可写出8个比例。交换等号两边的比,还可以组成4个不同的比例1.5:3=2:4、3:1.5=4:2、4:3=2:1.5、3:4=1.5:2。为什么仅仅相换了等号两边的比,就应该算作不同的比例呢?(必须结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来解释)怎样才能将4个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写出8个比例来呢?(我觉得在学习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更容易理解)。因此,将此题下移至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完成。

练习六第1题必须特别关注,因为其中第2、4小题体现了正比例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判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还补充要求他们回答相应两个量的比值表示的含义。如第2小题,有的学生用箱子数量:质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应该为每千克的箱子是多少个。也有的学生用质量:箱子数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则为每个条子的质量。通过练习,强化数量关系,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练习六第2题,如果将4个数两两排列求比值,有12种情况,再从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太麻烦,有没有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呢?有!孩子们发现:将的数与第二大的数组成比;将剩下的两个数也按大数比小数组成比,就能够较快判断出所组成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抽样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理解抽样问题中的某些基本原则,并能够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意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样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样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示例

示例:一个盒子里有4个红球和4个蓝球,要摸出至少两个同色的球,最少需要摸几个球?

1.猜想答案。

鼓励学生猜想至少要摸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抽样2个球,有多少种可能?

结果:可能抽中2个同色的球。

(2)抽样3个球,有多少种可能?

结果:一定可以抽中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抽样球的数量与颜色种类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可以发现:只要抽样数量比颜色种类多1,就可以保证至少抽出2个同色的球。

二、练一练

问题1:

(1)独立思考,判断是否正确。

(2)和同学们交流,并解释理由。

问题2:

(1)请您说明至少抽多少个球,您可以保证至少抽出2个同色的球?

(2)如果抽样4个球,可以保证至少抽出2个同色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训练

完成课本练习12的问题1和问题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A类:1、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

B类:1、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C类:1、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感受几何图体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2、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情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预习作业】

1、预习78页,回忆思考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完成表格

2、回顾与交流的第2题

3、78页巩固应用的第2题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谈话引入。(A1/3分钟)

师:在生活中大家一定见过很多优美生动、栩栩如生的图案,这些美丽的图案看上去很神秘,复杂。如果你仔细的观察,你会惊喜的发现其实他们的组成也有一定的规律,你知道它们其中的奥秘吗?(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图形变换所得到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再去学习了解它。揭题:图形与变换

现在请大家欣赏这些漂亮的图案,第二板块:、自主探索,整理概括。(A2、B1、B2、C2/17分钟)

师: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你知道哪些图形变换的信息?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

交流预习作业1.

1、小组交流:

1)他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呢?

2)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同桌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交流预习作业2

[第三板块:综合运用,拓展思维。(B1、C1、C2、/15分钟)

师:

1、请打开预习作业3

2、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完成下列各题。

3、说出下列各题的变换过程

四,全课总结回顾。欣赏优美图案(C2、C3/5分钟)

今天我们用40分钟的时间复习了图形与变换,回顾整节课,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最深刻呢?

师:生活中有很多的图案都是经过变换所得到的,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大脑,会有更多美丽的图案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好数学,用知识去美化、点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五:课后作业——设计优美图案。

图形与变换

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平移:方向与距离

旋转: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学情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知识后的一个实际运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用于学生画图的水彩笔、尺子、方格纸。贺卡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温固互查

二人小组互述:

刚才还看不清,现在为什么看清楚了?(投影出示:一张台历纸)

二、自学质疑

1、仔细阅读教材28页,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2、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码?试一试,与同伴交流。

3、如果有图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3、通过上面的研究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合作解疑

1、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2、讨论交流:怎样画图才能画的与原图像?

四、巩固拓展

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2、下面的每个方格表示1cm2。先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回答问题。

3、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4、你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五、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自己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同伴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的。我可以得到()颗星。☆☆☆☆☆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画一画》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第3节《画一画》教学(第44页)及相应练习的内容。

【教材分析】教材安排《画一画》这一内容,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比例,以及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从而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用图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鼓励学生发现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图,进行一些估计,解决一些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正比例函数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情分析】《画一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这两节内容以后安排的,学生已经结合大量的生活情境认识了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且体会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了正比例及其意义,能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是不是成正比例,感受了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能力目标:

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教学难点:

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突破重难点设想: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积极参与观察、操作、讨论、交流、验证等探究活动,经历整个知识的探究与形成过程。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作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学会了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那么我们能否用图象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先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及巩固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再直接揭示学习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正比例图象。

(1)课件出示教材44页表格。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如表。组织学生把上表填写完整,并判断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是否成正比例。(学生口头回答,教师课件完成)

(2)观察、交流。

①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预设

生1:我发现看电影的人数和所付票费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人数扩大到原来的2倍,票费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票费随人数的变化而变化。

生2:我发现看电影的'人数和所付票费的比值是一定的。

生3:我想到了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生4:我想到了是否可以用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

②课件出示教材44页下面的图。师:根据表格,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说说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结合数对知识,说出图中各点的含义,如点(4,8)表示人数是4时,所需票费是8元]

(3)操作、汇报。连接图上各点,你发现了什么?(所描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4)明确正比例图象的特点。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象是一条直线。2.点A是直线上一点,这一点表示什么含义?小明说点(100,200)也在这条直线上,你认为他说得对吗?(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填表判断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是否成正比例,再将这组数据用“描点法”画在方格纸上,用图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并掌握正比例图象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反馈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45页“练一练”1题。

(1)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如表。说一说你从表中获得的信息,并把上表填写完整。(指名汇报)

(2)把表中的数据用下图表示。

(3)先根据上表描点,再顺次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点(8,40)在这条直线上吗?这一点表示什么含义?

(5)根据图象判断,5个人乘船所需的船费是多少钱?付船费35元,乘船的人数是多少?(5个人乘船所需的船费是25元;付船费35元,乘船的人数是7人)

2.出示课堂活动卡。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教材45页“练一练”2题。

【板书设计】

画一画

方法:填表格→描点→连线

应用:直线→找点→求值

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教学反思】

一、对正比例图像的学习,把它看做是理解正比例意义的一种途径,通过分析图像,更好的理解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描点、连线和机械叙述等技能训练上,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图像,加深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减少学生枯燥的学习,节省了时间。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图像形成的全过程。课堂中引导学生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通过观察帮助学生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利用图像由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的方法,使学生能逐步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课堂效果反应良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以花瓣图案为例,来说说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

3、小组内进行交流。

4、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教师演示)

生: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B。再绕点O旋转

5、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作出图形A沿虚线的轴对称图形B,再

6、教师小结:

现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课堂练习。

1、下面的图案分别有哪个图案旋转而成的?

2、下面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3、利用平移或旋转,对称制作出漂亮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丰富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1.提出要求

①分别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

②看图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④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并板书。

a相交(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相交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b不相交(当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巩固练习,反馈校正

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练习十九”

1.完成第2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先分小组说,再全班交流

2.完成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独立思考,最后指导学生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知识说明。

3.完成第4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一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通过两个点呢?再指导学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最短的知识说明

4.完成第5题:指导学生说思考过程时,师着重指出:因为从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因此从A或B点出发,连通主管道的小管道应该与主管道相应部分垂直。最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三、拓展延伸,整理反思

1.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角?你能填写下表吗?学生独立做好后全班交流。

2.师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上面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第6题学生独立填后反馈校对。

4.画角、量角器量角

(1)让学生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师让学生尝试画45度和135度的角各一个,在用量角器量,并让学生对比,这两个角画时和量时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第7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成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2.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并能自评。

3.在上册已经认识了百分数,并理解了单位“1”,会解答与百分数相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3.读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我们身处农村,你知道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什么吗?

学生个性化回答。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成数”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阅读了本篇文章),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教师预设:

1.什么叫成数?

2.几成是什么意思?

3.如何来计算成数?

4.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应用?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很有针对性),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成数的意义、计算、应用)方面的内容,并据此提出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预设:

自学课本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将课本中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1、什么叫成数?举例说明“几成”的含义。

2、成数除了农业上广泛应用,你还在什么方面见过?举例说一说。

3、例2中的“二成五”是什么意思?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该怎样解答?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预设):

成数除了农业上广泛应用,你还在什么方面见过?举例说一说。

例2中的“二成五”是什么意思?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该怎样解答?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预设:

(1)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十。“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百分之三十五。

(2)成数在其他领域也应用广泛,如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二成,20xx年某市出境游人口比去年增加两成。

(3)“二成五”表示25%,就是今年用电比去年少25%。把“去年用电量”看作单位“1”的量。求今年用电多少就是求去年用电量的(1-25%)是多少。

列式为350×(1-25%)=262.5(万千瓦时)

还可以先算出节约的电量350×25%=87.5(万千瓦时),那么今年用电量就是350-87.5=262.5(万千瓦时)

答:今年用电262.5万千瓦时。

2.教师点拨或精讲预设:

同学们你们真棒,我们为他们精彩展示和评价鼓掌,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如果“成数”与“折扣”相比,折扣仅仅应用于商业,而成数的应用更加广泛。都可以转化为百分数,成为解答百分数的问题,与百分数问题的解法相同。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运用拓展:(13分钟)

1、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对于学生中优秀的自编题予以展示。

2、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预设):

(1)填空:

一成==()%

三成==()%

四成五==()%

八成五==()%

(2)填表。

(3)说一说下列各语句的意思。

1、今年我省粮食比去年增产二成。

2、今年进口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五。

3、今年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五成。

(4)计算

某市20xx年出境游人数为15000人次,20xx年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王大爷的这块地去年产玉米3000千克,预计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预计今年可产玉米多少千克?

某水泥厂5月份销售水泥875吨,比4月份减少二成。4月份水泥销售量是多少吨?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四)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