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反思(整理10篇)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此文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节选。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犯进中举喜极而疯的过程。表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小说的主要特色表现为讽刺手法的运用。1.夸张(范进的疯)2.对比(胡屠户对范进前后的态度变化)3.细节的运用(如对胡屠户的描写)。
从范进的角度进入文章,具体内容了解范进其人,思考他的疯是悲剧还是喜剧,并且思考他为什么热衷于功名,通过他的故事我们能看出作者对他的什么态度,这反映了一个怎么样的社会事实?
在上课时学生兴趣高、思考的也深入。现在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上课我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有关范进的描写,分析他的特点。一个学生回答他有点傻,我开始追问从哪里看出他傻?生答他中举了,乡邻去叫他,他不相信。我又请其他同学谈对他表现的看法。另一个女孩说是,他屡次失败有些麻木了。我补充还有点绝望。紧接着我问:为什么绝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考试呢?孩子们说他还是喜欢功名。紧着着大家又读了他借盘缠也要去考试的一段。接下来我们读了范进发疯的一段。我问学生: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我继续追问你对范进是什么感情呢?(其实现在想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是重的).学生们说他既可笑又可怜。我又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有的学生说是不是真的。因为作者要借他的故事讽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的学生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范进考了这么多年,突然考中也许有这样的表现。我给学生们说了故事原型(教学通讯中的神医一文中的节选),然后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故事曾经上演。作者对故事进行了加工和夸张。这种用夸张手法写范进喜极而疯又被一个巴掌扇醒就是讽刺小说常用的手法。讽刺小说就是把生活中丑的事、丑的人、丑的行揭露出来进行讽刺和批评。这篇小说批评的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接下来继续让孩子们找范进其他的特点,学生又补充了懦弱无能。这样让学生综合看: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麻木无能、全心追求功名?紧接着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非要去科举考试呢?因为考试一旦成功就能改写命运。(因为临近下课,我说了过多的内容)。现在整理中我想如果再上更合理的顺序是:范进其人?你对他是什么感情?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第二天继续讲《范进中举》,主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先让学生找了有关胡屠户的描写,再分析其特点。学生兴趣很高,找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我点出作者主要了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塑造这一人物。做的不好的地方我说的多,应该让学生放开了找,放开了说。接着又说了说乡邻和张乡绅。我总结这就是范进生活时代的社会环境,作者就是要讽刺那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难怪范进一辈子都不放弃考试。
最后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下讽刺小说,让他们知道讽刺小说以“丑”为内容,以嘲讽和批评为目的。而本文运用了“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方法,达到讽刺效果。
因为目标的清晰,所以觉得整个《范进中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因为吴敬梓是乾隆时期人,所以有的人喜欢把《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比较。两部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的意味,有人说曹雪芹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家,而吴敬梓属于现实主义批判作家。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因为吴敬梓的文笔嬉笑怒骂,读他的作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展现我们的面前,范进、周进、权勿用、张铁壁、杜少卿、匡超人、严监生、马二先生……每个人物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范进中举》的思路非常清晰,课堂教学中大的环节很好把握。首先,简单介绍科举考试,重点介绍八股取士,以及吴敬梓自身的遭遇,让学生明白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戕害。尤其是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引用王冕的故事意在说明一代读书人有厄,从此将世道人心看轻了。这王冕的这些话语其实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批判的现实社会中缺少灵魂,连苏东坡都不知道是谁,把“先师”理解为是尊称的这些不学无术,做起诗来也是八股的酸腐读书人。但同时作者也在寻找理想中的名士,隐居玄武湖畔,不慕名利的庄绍光,提倡一夫一妻的杜少卿,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读书人的精神追求,但结尾就楼上的“变徵之音”让读者感受的还是世道的沦落与悲凉。
带着对这本书的整体把握与种冷静的态度去读《范进中举》,其实《范进中举》中的每一个笑点都是泪点。他让人们在热热闹闹中感受着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可悲。可以说《范进中举》是一部热闹的悲剧。
第一课时,课堂上抓住“中举”,以中举前后的变化来抓住整篇文章的情节。由前后对比来分析以胡屠户、张敬斋、乡邻三个方面对于范进态度的转变。进而分析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乃至当时的社会风气。第二课时,重点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外貌,以及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和病态。那么范进为什么会疯?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此时教师可以补充范进他的科举历程,甚至可以补充《儒林外史》中周进撞号板痛哭时的场景。“疯”的背后是科举对于人生的意义,当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耗费在某一项事业中而失去了正常的伦理、生活、情感进而导致心理扭曲时,这无疑是可怕的。我们可以断定范进一定得了“科举考试综合症”。
其实在教学中,在与学生讨论中,有很多细节看似不起眼,但细细推断却很有意味。
一、报录人的主意
范进喜极而疯,众人不知所措时,一位报录人说:“在下有一个主意……让范老爷最怕的人打他一个嘴巴”。报录人为什么能出这样的主意?说明报录人不止一次看到过喜极而疯的人,报录人的这一个主意,一下子把“范进式行为”由个案上升到普遍性,这样批判和抨击的力度自然会增大。
二、胡屠户的一巴掌
为科举而痴狂的人何止范进一个。为什么会如此痴狂,答案很简单,从范进中举后的各种好处可以得知。但这种痴狂到了一定极端,就会痰迷心窍,这时需要有一个大骂该死的畜生,将其打醒。胡屠户的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而作者的一巴掌却打在利欲熏心的读书人脸上。
三、胡屠户的担心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打了范进后的种种反应,不仅仅反应了胡屠户的势利与虚伪。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当时很多人认为考中举人进士的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所以这种愚昧的思想,不仅胡屠户有,它是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神权”、“君权”、“族权”对于普通百姓思想的戕害。皇帝是真龙天子,辅佐皇帝的各级官员自然是星宿下凡,统治者有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四、张敬斋送的银子
明清时期,银子虽然是流通的货币,但普通老百姓用到银子的机会很少。《红楼梦》中三十九回刘姥姥面对看到贾府的螃蟹宴不禁感叹“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平均每月应该不到二两银子。而张敬斋一出手就是五十两,这个礼就是相当重了。
五、众人躲避官员
张敬斋来访,人们不是夹道欢迎而是“邻里各自散了”,就连胡屠户也是“忙躲进女儿房里”。这让我想到了古代官员出行,鸣锣开道,号板上写着“迴避”二字,老百姓望风而逃。慌忙地回避可以看出他们的复杂心理,一方面千方百计想挤进官场,一方面身处官场之外对官员又充满着恐惧与自卑,这应该是自古以来的等级制度在作祟。
……
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形象,了解社会风貌。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但吴敬梓的刻画却是入木三分。
一、教学困难分析
1、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当中,《范进中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但即便如此,我觉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课文的主题批判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以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可是学生对科举制度并不熟悉,为什么范进在穷困潦倒、困顿之极的情况下还要去参加科考?为什么一旦范进中了举,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岳父在内都一改过去的冷漠或责骂,对他恭恭敬敬的?这些背景知识学生并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这就是教学的困难之一。
2、小说具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概括情节一般没多大困难,可是一到分析人物形象,问题就来了。有的照搬现成的资料;有的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有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的故意曲解文本。为什么会发生上述情况?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深入研读课文,二是没有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此外,在评价范进人形象时,很多人容易看到其可怜、醉心功名的一面,而对虚伪圆滑的一面有时看不出来。这可能是因为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全面。
3、《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学生读了课文后觉得可笑,可是要说为什么可笑,就不容易回答上来了。我觉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4、当今社会还有没类似科举制度的情况?怎样科学地评价我国现在的高考制度?这些问题我觉得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
二、我的教学对策
1、提前让学生预习,充分地熟悉文本。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备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这部名著,全面了解课文中范进的人生历程。
3、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先分析范进,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大致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是分析人物描写。
二是分析环境描写。
三是分析细节描写。
四是分析人物事件。
需要强调的是,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应该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分析的时候,可以采取人物比较的方法。例如本文,可以把范进和张乡绅进行比较。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可以把范进和孔乙己进行比较分析。
4、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首先应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讽刺,常用的讽刺手法有哪些。教师可以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是清代著名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围绕范进中举这一情节,描写了周围各色人极尽趋炎附势的丑态,看似荒诞的故事,却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心灵的毒害。范进中举发疯就像现代小说的黑色荒诞一样,揭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残害民族国家的罪恶。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人物性格;其次,要仔细揣摩作者独到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文笔辛辣、犀利,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文中作者塑造了范进这个典型形象,引人深思。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文化背景中,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命运。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不是他们个人,而是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制度
作者并不是采取很尖锐的批判的态度,而是采取客观的、冷静的描写方式,在这种描写当中,让读者在笑的同时感受到深沉的悲哀。学习本文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了解清代的社会文化和读书人的社会状况。可以说,从范进的身上,我们可以察觉到明清之际中国衰落的些许原因。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窒息、被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另外,还要学习本文高超的讽刺艺术。
学习本文宜采用整体感知──前后对比──局部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理解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语言,通过对比、夸张来达到讽刺效果的艺术特色。
1、鲜明形象的人物语言。本文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的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从中举前“唯唯连声”到中举后自恃高人一等;张静斋拜见范进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话语,充分表现出这个做过官僚的乡绅的圆滑与世故。
2、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情节夸张但不失真,“中举发疯”的人士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庸俗典型的世俗性格跃然纸上。
《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本文的第二个立足点。
学校倡导学习洋思教学,上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展示,然后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书面完成以上任务。同时请三个小组主动上台,各板书完成一项任务,完成后出一个代表负责讲解这一项内容。有什么不完整之处,请台下的其余小组补充。一时间教室里极其热闹沸腾,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说的,写的,讲的,起来补充的,学生们的阅读讲解激情被唤醒了。
他们的讲解居然象模象样,到了最后我仅仅补充了一小点内容。下课后,我一身轻松,此时明白:洋思中学的经验,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这使我想起了前两天看过的一篇小文章《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遥远,虽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员总共五人,兼共各种角色,重复出现,一会儿就让人觉得“词曲穷尽”。为了调动大家的兴致,演员们挑选了极简单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游客传授,不一会就有游客跟着唱歌跳舞,此时演员邀请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场面更加热烈,没有人再觉得身心疲惫……反思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关注学生的现实处境,不也同样能够产生“游船效应”吗?
教学目的
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
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
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mX、cUTEfTP。
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二、明确任务
1、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2、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3、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三、协作学习
1、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2、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⑴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⑵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⑶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⑷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⑸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范进中举》作为传统篇目,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初二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用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要问题才能使课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和一个拓展。三个问题:1、范进中举,为何会疯?(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之大。)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并思考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危害。)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特色,找出喜欢的语段加以赏析。(我用范进赠钱、屠户拿钱做为范例。)一个拓展:古代像范进这样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打算。(引导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
反思课堂,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
第一,课堂上自己讲、说的还是太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充分。尤其是第三问题时,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很多,可读性很强,课上安排读的训练太少,学生理解不够深。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是我讲,学生被动接受地。
第二,拓展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几个同学,我想不是学生没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笔来写,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丰满的想法。
第三,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关于教材插图运用的探究
《范进中举》插图
《范进中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节选自《水浒传》的白话小说。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一是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二是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难点在于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设计课堂问题时力求有梯度,有深度,有趣味,为了做到这几点,我以课文插图为抓手,把插图的运用作为重要辅助,来精炼课堂问题,突出教学重点。
具体来说,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读图明义
从课文插图导入,要求学生明白插图内容,引导思考提出关键问题: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带着这个问题,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初步了解,中举前后,范进的境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前后的巨大落差是范进发疯的潜在原因。
二、图文共融
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图片,把图片上的人物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很容易找到范进和胡屠户,由此引入人物形象分析,从深层次寻找范进发疯的原因,学生得出了范进发疯是他生活的社会环境造就的。这样,插图与课文内容融入到了一起,学生对范进发疯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以图助读
在对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范进的形象很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品读这一形象,就可以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帮助。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先找出课文中和插图内容相照应的段落,然后再次观察图中人物形象,在对这些人物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情读,情读可自己读,分角色读,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被引入到了课文内容之中,成了小说故事的参与之者,深入到了人物情感的体验之中,无论是对人物形象,还是主题思想,还是讽刺艺术,都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所以,把教材插图引入到教学之中,是一种探究式的阅读教学,它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教师解读文本为学生自觉的赏读文本、探究语言,让学生、教师与文本形成整体,进行交流、碰撞、沟通,从而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课堂也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不足之处:1.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有重复拉杂现象,其实也可以把分析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融入到一起;2.学生预习不够充分,检测环节用时过长,再加上后边又单列出讽刺艺术的分析,本节课时间显得不足,故高潮部分(范进中举的描写)显得仓促。
改进想法:可以再突出插图的作用,把本节课的讽刺艺术放到下一节解决。
自科举制度开始,读书人便有了强烈的读书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挑灯夜战为光宗耀组,读书人忙得不亦乐乎。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和日趋酷烈,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桎梏。范进中举发疯,就充分暴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对国家民族的残害。
范进发疯是必然的。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会对鲜明乡形象的人物语言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六下深刻印象,会认识猥琐而悲哀的范进、粗俗市侩的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我们既要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陈腐,又要看到我们所出社会的光明和幸福。摆正我们的进取心态,高扬自己的理想大旗,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幸福乐园。
“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范进中举》的作者在其作品中还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因而我必须引导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上大胆叙说,培养了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树立了优良的读书观,同时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也存在缺点。如学生练笔仓促,说明本人在课堂上对此类问题投放的时间过少,也就是还不够重视课堂上的训练。今后一定加强改观。
课上完之后,感觉有很多问题在自己的预想之中,也有的在我意料之外,主要是不足,课后也和老师们进行了一些交流,总结整理如下:
一、课堂上讲、说的太多,而忽视了文本的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不论是内容的感知,文字的解析,还是语言的品味和主旨的挖掘,都离不开文本的阅读。这篇小说节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让文章多了几分幽默诙谐味,有很多可读性很强的地方,单本节课上,读的训练太少,因为读的不够充分,很多地方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铺垫去引导,人物的解读特别是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学生还是在我的讲上被动地接受,而非真正地在孔乙己学习后自觉地内化与运用。
二、课堂上“精学”与“精练”的影子太淡。
这节课中,学生课前的学习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对待学生应
该在课前掌握的内容,检查太过于泛化,没有落实到实处,比方说“小说三要素”这类基础但该掌握的知识,我只用提问的形式一提而过,而学生会的不会的一起回答一通,这样的检查实际上只是一种敷衍、一种形式,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的“学”,就不能引发学生在课前“先学”“精学”的主动性,也就难以保证“学”的质量。而“练”这一块,做的也不到位,学生只是一个劲的地跟我说,一节课“笔”是一下也没有动,其实很多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动一动,亲自练练,手和脑同时参与,效果可能会更好,比方我让学生用这样一个句式“噫,好了,以后()。”来猜一猜“好了”下的潜台词这一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四五位同学,我想回应者寥寥无几的原因,不应只是学生想不出来,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起笔,从别人的想法中回到自己的内心里去,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有价值。
三、没有实际的任务支撑起小组的学习。
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总体来说上完这节课,感觉收获还是很多的,现在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是我进一步调整、优化自己教学的一块基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