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整理19篇)

时间:2024-02-29

中班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的多与少。

3、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教师与同伴的发言。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水果展示台,大数卡(5、6、7),大红布一块。

2、7个小桔子,6个苹果,5个大梨子;毛绒玩具:兔子。

3、水果标记卡,大范图一张。

4、学具:幼儿用书第23页《谁拿的水果最多》。

5、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给水果分类

1、师:秋天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丰收了。兔子先生说:“我的水果店要开张了,可是这么多的水果混乱的放在一起,既不整齐也不好看,拿起来也不方便,顾客肯定不愿意到这儿来买水果,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2、幼儿根据水果图片标记分类摆放。

(评析:导入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尝试对水果进行分类,这个环节是非常简单的,分类对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是力所能及的'。在活动一开始时,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幼儿将混乱的水果进行分类及整齐的排放,孩子们做的非常好。)

二、集体感知水果的数量

1、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店里有桔子,苹果、梨子,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三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并把水果匹配数字。

2、“为什么不是大的更多呢?它排的队伍最长呀?

小结:数量的多少不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或大小来比较,是根据数量的个数来比较。

3、比较多少除了刚才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了吗?(一一对应)

总结:比较水果的多少,可以有三种方法:数数、一一对应和数量比较。

(评析:在感知数量、比较数量的环节中,引导幼儿了解了三种方法:计数比较(幼儿集体探索出来的)、一一对应比较和相应数字的比较(教师引导);

其中,一一对应比较是一个难点,这一比较方法的前提是每种水果需要垂直对齐,通过辨别最长和最短来比较最多和最少,而幼儿对一一对应的概念似乎非常模糊,从幼儿的即时反应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这一比较、感知的方法并不能理解;

数量和数字是幼儿熟知的内容,但有部分幼儿对数字的大小概念并不清楚,因此幼儿只能通过数字感知数量,而不能通过数字大小对其进行比较)

三、幼儿集体操作:《谁拿的水果最多》

图片有谁?它们手里拿得是什么水果?有几个?请你在下面的记录格里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好吗?

幼儿操作,师作辅导。

集体讲评,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幼儿的结果,集体核对。

(评析:此环节是对本次活动的效果做了检测,也巩固了以前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的多与少。

3、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教师与同伴的发言。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展示台,大数卡(5、6、7),大红布一块。

2、7个小桔子,6个苹果,5个大梨子;毛绒玩具:兔子。

3、水果标记卡,大范图一张。

4、学具:幼儿用书第23页《谁拿的水果最多》。

5、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给水果分类

1、师:秋天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丰收了。兔子先生说:“我的水果店要开张了,可是这么多的水果混乱的放在一起,既不整齐也不好看,拿起来也不方便,顾客肯定不愿意到这儿来买水果,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2、幼儿根据水果图片标记分类摆放。

(评析:导入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尝试对水果进行分类,这个环节是非常简单的,分类对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是力所能及的。在活动一开始时,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幼儿将混乱的水果进行分类及整齐的排放,孩子们做的非常好。)

二、集体感知水果的数量

1、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店里有桔子,苹果、梨子,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三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并把水果匹配数字。

2、“为什么不是大的更多呢?它排的队伍最长呀?

小结:数量的多少不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或大小来比较,是根据数量的个数来比较。

3、比较多少除了刚才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了吗?(一一对应)

总结:比较水果的多少,可以有三种方法:数数、一一对应和数量比较。

(评析:在感知数量、比较数量的环节中,引导幼儿了解了三种方法:计数比较(幼儿集体探索出来的)、一一对应比较和相应数字的比较(教师引导);

其中,一一对应比较是一个难点,这一比较方法的前提是每种水果需要垂直对齐,通过辨别最长和最短来比较最多和最少,而幼儿对一一对应的概念似乎非常模糊,从幼儿的即时反应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这一比较、感知的方法并不能理解;

数量和数字是幼儿熟知的内容,但有部分幼儿对数字的大小概念并不清楚,因此幼儿只能通过数字感知数量,而不能通过数字大小对其进行比较)

三、幼儿集体操作:《谁拿的水果最多》

图片有谁?它们手里拿得是什么水果?有几个?请你在下面的记录格里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好吗?

幼儿操作,师作辅导。

集体讲评,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幼儿的结果,集体核对。

(评析:此环节是对本次活动的效果做了检测,也巩固了以前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特征。

2、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

活动准备:

1、大、小标记图片、大小娃娃各一

2、各类大小不同的物品:幼儿人手一份、教师处若干

3、一把大椅子和一把小椅子、大小娃娃家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我说‘请起立’,你就说‘我起立’;我说‘请坐下’,你就说‘我坐下’,试试看好吗?”

2、“今天,有两位客人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

1出示大娃娃。“这是大大,我们拍拍大大,对它说句话好吗?”(大大你好!大大我喜欢你!大大欢迎你!)“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大大力气大、大大是个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动作)

2出示小娃娃。“这是小小,我们也和小小打个招呼好吗?”(小小你好!小小我请你喝水!小小我跟你玩!)“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小小力气小、小小不锻炼、小小吃小面包’…”

3、游戏:给大大、小小坐椅子。

“这儿有两把椅子,看看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把大、一把小)“我请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谁来帮助它们?”小结:大大坐大椅子,小小坐小椅子。

4、幼儿送礼物要求:幼儿能在目测比较出礼物的大小后,将对应的送给客人,并能讲一句话。

(1)教师提供,个别幼儿进行。

1相同的`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相同的三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3从许多同类的东西中(每类3---4个)找出大小不同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每个幼儿将自己小篮里的礼物送给大大和小小。

(3)将大大小小送回相应的家,幼儿在娃娃家游戏。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中班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并能用三个或更多的物体比较高矮。

2、能认真地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P11

2、三个不同高度的帽子。

3、一个大方块。

活动过程

1、玩比高矮的游戏。

(1)、两个小朋友上台,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谁啊?我让她们都站在这平平的地面上。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引导幼儿比较。

"又来一个小朋友,我也让他站在这平平的的地面上,并站在这两个小朋友的中间,这里就有1、2、3三个小朋友。看看她比哪个小朋友高?比哪个小朋友矮?(原来她们是比过以后才能知道高矮)。"

(3)请一个小朋友站在一个大方块上,与其他两个小朋友比一比,现在谁高谁矮。

(4)请幼儿认真观察、思考:谁最高?谁最矮?为什么?想一想比高矮,怎样比最公平?

2、再次尝试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四至五人,幼儿自己练习比高矮,并按高到矮(或矮到高)顺序排队。

3、再请三个高矮不同的小朋友,戴着高矮不同的帽子,请其他的小朋友比一比,说一说哪顶帽子高,哪顶帽子矮,怎么比?

(1)请小朋友将帽子摘下来,放在桌子上比一比。

(2)与小朋友讨论比较高矮的'方法:相比较的物体必须都放在同一个面上,也就是说都在桌面上或都在地面上,而且这些地方一定要是平的。

4、做练习:《我的数学》P11,比一比谁戴的帽子高,谁的帽子矮。在高帽子上打勾,矮帽子上画小三角形。后讲评幼儿做练习的情况。

5、小朋友们,想不想让自己比别人高呀?那我们要怎么做呢?(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少吃零食,多运动,才长得高。)

反思: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小百科:高度首先是个物理空间的概念,作为物理空间概念的“高度”含意比较简单,是指从地面或基准面向上到某处的距离。

中班数学教案篇5

目标

在游戏情境中巩固对6以内序数的认识,感知并灵活运用点数对应的方法。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体验自主操作的快乐。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准备

幼儿人手一块挂牌(分成四种颜色,上面分别贴上数字1~6),椅子24把,分成四组,分别充当4辆汽车(其所贴图片的颜色及数字与幼儿挂牌上的一致)。

幼儿人手一份用塑料垫板做成的汽车模型卡(上面共有6个座位,但座位号不全,每位幼儿的汽车模型卡基本上不同)。

幼儿人手6张水果图片(上面花朵的数量基本上各不相同,有少部分重复),贴花纸若干套。

过程

一、准备出发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旅行吧!

(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幼儿每人胸口挂着颜色和数字不同的挂牌,代表车票。)

二、乘汽车

师:停车场到了,停车场里一共有几辆汽车?这些汽车是一样的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有四辆汽车,每一辆汽车的颜色不一样。

师:你能根据自己车票的颜色和数字找到座位吗?大家去试一试。

师:你们都找到自己的座位了吗?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

师(小结):可以先根据“车票”的颜色找到相应的汽车,再根据“车票”上的数字对号入座。

(析:在这一环节,有些幼儿还无法将“车票”上的颜色和数字与“汽车”的颜色和“座位号”建立对应关系,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在观察和互动中感知并理解对应。)

三、编排汽车座位号

师:有一些水果娃娃也想坐上汽车和我们一起去旅行,可是它们的汽车上有些座位没有座位号,要请你们帮忙编上座位号。我们来看看,水果娃娃坐的汽车上面有几个座位?

幼:一共有6个座位。

(教师和幼儿一起验证,提示幼儿从车头往车尾方向数。)

师(小结):原来车上一共可以坐6个水果娃娃。

师:你能帮忙把水果娃娃汽车上的座位号补充完整吗?

幼儿将数字卡贴到相应的座位上。数字卡是用即时贴制作的,只要撕去后面的纸就可贴到用塑料垫板做成的'汽车模型卡上,如果发现贴错了,可以重贴。

师:你们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座位号是不是都贴对了。

(析:这一环节是让幼儿巩固和运用前面已经形成的序数概念,教师可以多提供几套数字卡,以便幼儿发现出错后及时纠正,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幼儿互相发现问题,促进同伴间相互学习和提高。)

四、给水果娃娃找座位

1.第一次操作、探索。

教师出示两张水果图片(其中一张上面有4朵花,另一张有5朵花)。

师:瞧,水果娃娃都穿上花衣服准备出发了,现在我们可以帮水果娃娃找座位了。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两个水果娃娃身上的花朵数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幼:一个水果娃娃身上有4朵花,另一个身上有5朵花。

师:那你想怎样给它俩安排座位呢,为什么?

幼:我想让一个水果娃娃坐4号位,因为它身上有4朵花,让另一个水果娃娃坐5号位,因为它身上有5朵花。

师(小结):原来你们是按照水果娃娃身上花朵的数量来给它们安排座位的。还有许多水果娃娃还没有找到座位呢,就请你们按刚才的方法去试一试吧。不过一个座位上只能坐一个水果娃娃,要让汽车上的座位坐满,让所有的水果娃娃都有自己的座位。

幼儿操作、探索:根据水果娃娃身上花朵的数量在汽车模型卡上找到它们的座位。

(析:在这里,教师并没有指导幼儿具体该怎样操作,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幼儿在观察、思考和实践中感知点数对应。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支持,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幼儿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做好了铺垫。)

2.第二次操作、探索。

(1)发现问题。

师:你的水果娃娃都找到座位了吗?有什么问题吗?

幼:我发现有两个水果娃娃身上都是3朵花,可是3号座位只有一个。

幼:我的汽车上剩下6号和4号座位空着,可剩下的两个水果娃娃身上都是5朵花。

幼:我的1号座位还空着,可是我找不到身上只有1朵花的水果娃娃。

(2)交流讨论。

师:有些水果娃娃不小心穿错了花衣服,那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水果娃娃都找到自己的座位呢?

幼:我们可以想办法,给穿错花衣服的水果娃娃重新设计一件新衣服。

师(小结):那你们就按自己想的办法再去试一试,只要水果娃娃身上花朵的数量和座位号相同,水果娃娃就有座位了。

(3)幼儿操作、探索:在水果娃娃身上减去或增加贴花。

(4)再次交流讨论。

师:现在你的水果娃娃都找到座位了吗?你想了什么好办法?

幼:我把一个水果娃娃身上的花拿掉1朵,变成了4朵花,它就可以坐到4号位了;给另一个水果娃娃身上添上一朵花,变成了6朵花,它就可以坐到6号位了。

幼:我发现最后只有5号座位是空着的,可剩下的这个水果娃娃身上只有3朵花,我就给它添上了2朵,变成了5朵花,它就可以坐到5号座位上去了。

幼:剩下最后一个水果娃娃身上有3朵花,我给它去掉2朵,变成了1朵花,它就可以坐到1号座位上了,汽车上的座位就全部坐满了。

(析:幼儿通过第一次操作、探索发现了问题,对此教师没有急于解答,而是通过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集体讨论,帮助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探索。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幼儿灵活地运用点数对应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中班幼儿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此环节中,教师需重点关注能力较弱的幼儿,使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一起去旅行

师:你们帮助所有的水果娃娃都找到了座位,开心吗?原来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很开心,那现在我们就和水果娃娃一起出发吧!

在音乐声中,师幼一起去户外做游戏。

中班数学教案篇6

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是教师创造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来源,将主题活动与日常生活、数学知识间建立联系,会使数学学习更有意义。

班级中正在开展主题活动《我和植物做朋友》,孩子们负责幼儿园小种植园的种植和照料工作。种植园刚刚翻修完成,孩子们特别喜欢。他们发现种植园还没有围栏,纷纷说:"老师,原来的种植园有围栏。""别的菜园都有围栏。""有了围栏野猫就不会踩了。""我们可以保护蔬菜啦。"孩子们有了制作围栏的愿望,同时教师考虑到教育的要求和价值,便生成了活动"设计种植园的围栏"。在第一次设计中孩子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围栏,我们也惊喜地看到规律的出现,这也说明生活中的感性经验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我及时抓住了契机,引导幼儿发现有序与无序的不同。孩子们表示更喜欢有规律的围栏--既整齐又漂亮,想将种植园围栏也设计成为有规律的,从而引出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物体排列,感受规律的美。

2.愿意运用两种物品创造规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愿意创造规律,运用规律排序,发现美。

难点:理解规律排序中规律组在序列中重复出现的含义,连续排列的整齐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老师一同收集生活中的规律,拍摄成照片;幼儿在游戏中随意排出过一些规律;有参与种植园围栏设计的愿望。

物质准备:用生活中蕴含规律的照片制成的PPT,电脑,相机,"魔法圈"(用颜色鲜艳、可变形的毛根弯成)。

操作材料:洞洞板及棋子、易拉罐、正方形积木、节奏棒、纸盒等。

活动过程:

1.通过分享照片,激发幼儿参与设计有规律围栏活动的兴趣,初步认识、理解规律排序,并感受到生活中运用规律排序的常见与美感。

(1)出示种植园照片,引发幼儿参与设计的兴趣,明确活动任务--设计有规律的围栏。

师:小朋友们,咱们这几天在忙着做一件什么事情呀?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因为我们的种植园还没有保护植物的围栏,所以要设计种植园的围栏。

师:对,我们要一起设计、制作围栏。在你们第一次设计中,画出了许多围栏样式,你们更喜欢哪一种?

幼:有规律的围栏。

师:所以我们今天要设计有规律的围栏。

(2)引导幼儿逐一观察收集的有规律物体的照片,发现照片中两种物体之间的排序方式。

师:在你们动手设计之前,咱们一同来欣赏一下活动前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到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滑梯上的栏杆是按什么方式排列的?在这个排列中重复出现的是什么?

幼:是按照一个蓝的一个黄的、一个蓝的一个黄的方式排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滑梯的栏杆是由一蓝一黄栏杆组成一组规律,后面一直重复前面这组规律,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

(3)通过对全部照片的观察及交流,了解两个不同物体是可以有规律排序的,并能发现规律排序的美,愿意创造规律,设计种植园围栏。

师:小朋友们看了这么多生活中有规律物体的照片,你有什么感觉?

幼:很好;看上去很舒服;不单调,很整齐。

师:那今天我们也来创造规律围栏。

(教师介绍师幼共同收集的三组材料及操作要求。)

2.完成设计种植园围栏任务:自选两种物品创造规律,尝试学习按规律给两个物体排序。

(1)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运用两种物品创造规律、排序。

(2)教师个别观察指导,随机发现两种物品规律排序的不同方法及问题并记录。

3.通过分享幼儿的围栏设计,进一步发现、理解规律排序的含义。感受到两种物体可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规律并排序,激发幼儿发现、创造更多规律并运用于生活。

(1)分享幼儿的排序方法,进一步发现、理解规律排序的含义。(从中提升规律并验证规律排序。)教师运用相机拍摄下幼儿设计的规律进行个别展示,请幼儿来介绍自己的规律,或者由集体观察、讨论,发现其中的规律。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设计创造出许多种规律。谁愿意向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排列。

看一看这位小朋友用什么方式排列的?有人和他的想法不一样吗?你觉得这是按什么方式排列的?

当幼儿排序出现混乱时:

师:这位小朋友的规律是一根节奏棒和一个盒子,它们组成了一组好朋友。神奇的"魔法圈"要变身啦,我们一起看看后面排的是不是这组规律在重复出现。

(在此环节中通过用"魔法圈"验证规律,帮助幼儿解决按规律排序最核心的知识点--特定单元的反复出现。因为幼儿很容易把特定单元混乱,而彩色毛根弯成的圈非常形象地明确了规律组,方便幼儿自我检验,使排序不混乱。还可以让幼儿清晰地看到规律是否排列完整。)富于变化的材料使规律出现多元表征,如同样两种材料--易拉罐和长方形积木,因摆放方式及数量的增减,出现不同的规律。

师:为什么××和××都选用了白色和蓝色的棋子,可他们排列出来的规律是不同的?

幼:因为××的是一个蓝的和一个白色的棋子,另一个小朋友是两个蓝色和两个白色的棋子。

师:那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呢?

幼:颜色一样,数量不一样。

师:哦,原来材料一样,数量不一样也能创造出不同的规律排序。

(对比不同的`规律,发现同种材料,从不同维度,如摆放位置、数量等不同,可创造出多种不同的规律排序。)

(2)知道两种物体可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规律并排序,萌发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和创造更多规律的愿望,继续完成种植园围栏的创建。

活动反思:

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动正是来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利用具体的情景给孩子们布置设计围栏的任务。由真实任务驱动的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生活,不仅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而且较好地实现了集体数学活动的情景化,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经验,真实感受到数学学习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凸显出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幼儿在思维上、数学经验上有所提升"。教师有效把握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注重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直接感知、亲自体验和实际操作,帮助幼儿明确规律排序,扩展幼儿模式识别经验,并发现生活中规律的美,自主地创造规律。整个活动符合幼儿认知的模式及教学的逻辑:观察一创造一比较一再比较中概括。通过环境设计策略,即情景内容源于生活,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因此在整体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任务意识明确,愿意创造规律并专注投入地运用规律排序,设计围栏;通过直观概括策略,运用"魔法圈"圈出规律组进行序列中单元的判断,使幼儿理解规律排序;通过多元表达策略,使幼儿在表达交流中形式多样,可以是语言、动作、符号,也可以是师生间的、同伴间的交流,从而达到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的有效结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在规律排序活动中不仅仅关注排序结果,更注重透过幼儿多样化的表达,了解其对规律的认识及理解程度,乃至思维发展水平,予以适当、必要的支持引导,促进幼儿迁移、概括等数学思维的发展。

中班数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物体,掌握测量的方法。

2、尝试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

3、能积极参加测量活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筷子,铅笔,吸管,粉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小朋友看,我们这里有台电脑,可是在不用的时候,它会有很多的灰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做套子要知道它的长度,那我们应该怎么样知道它有多长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测量员吧。

二、幼儿尝试进行测量活动。

请你取出我给你们准备的东西,来试着量一量你坐的小椅子的边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么样量才是最正确的呢?(幼儿尝试用铅笔进行测量活动)

提问:你是怎么样进行测量的?你量出它有多长?

三、讨论测量的方法。

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种测量的'方法,那到底什么方法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示范测量黑板: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测好一段就用粉笔做一个记号,首尾相连。最后数一数就知道我们测的东西到底有多长了。

四、幼儿自主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粉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并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除了刚才我为小朋友准备的东西?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跨步

现在我们一起来用脚大跨步的走,测一测从我们坐的地方到门口有多少距离吧。

教学反思:

1、老师的亲和力强,综合素质高。

2、活动设计层次分明,完整性较好。

中班数学教案篇8

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是教师创造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来源,将主题活动与日常生活、数学知识间建立联系,会使数学学习更有意义。

班级中正在开展主题活动《我和植物做朋友》,孩子们负责幼儿园小种植园的种植和照料工作。种植园刚刚翻修完成,孩子们特别喜欢。他们发现种植园还没有围栏,纷纷说:"老师,原来的种植园有围栏。""别的菜园都有围栏。""有了围栏野猫就不会踩了。""我们可以保护蔬菜啦。"孩子们有了制作围栏的愿望,同时教师考虑到教育的要求和价值,便生成了活动"设计种植园的围栏"。在第一次设计中孩子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围栏,我们也惊喜地看到规律的出现,这也说明生活中的感性经验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我及时抓住了契机,引导幼儿发现有序与无序的不同。孩子们表示更喜欢有规律的围栏--既整齐又漂亮,想将种植园围栏也设计成为有规律的,从而引出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物体排列,感受规律的美。

2.愿意运用两种物品创造规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愿意创造规律,运用规律排序,发现美。

难点:理解规律排序中规律组在序列中重复出现的含义,连续排列的整齐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老师一同收集生活中的规律,拍摄成照片;幼儿在游戏中随意排出过一些规律;有参与种植园围栏设计的愿望。

物质准备:用生活中蕴含规律的照片制成的PPT,电脑,相机,"魔法圈"(用颜色鲜艳、可变形的毛根弯成)。

操作材料:洞洞板及棋子、易拉罐、正方形积木、节奏棒、纸盒等。

活动过程:

1.通过分享照片,激发幼儿参与设计有规律围栏活动的兴趣,初步认识、理解规律排序,并感受到生活中运用规律排序的常见与美感。

(1)出示种植园照片,引发幼儿参与设计的兴趣,明确活动任务--设计有规律的围栏。

师:小朋友们,咱们这几天在忙着做一件什么事情呀?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因为我们的种植园还没有保护植物的围栏,所以要设计种植园的围栏。

师:对,我们要一起设计、制作围栏。在你们第一次设计中,画出了许多围栏样式,你们更喜欢哪一种?

幼:有规律的围栏。

师:所以我们今天要设计有规律的围栏。

(2)引导幼儿逐一观察收集的有规律物体的照片,发现照片中两种物体之间的排序方式。

师:在你们动手设计之前,咱们一同来欣赏一下活动前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到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滑梯上的栏杆是按什么方式排列的?在这个排列中重复出现的是什么?

幼:是按照一个蓝的一个黄的、一个蓝的一个黄的方式排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滑梯的栏杆是由一蓝一黄栏杆组成一组规律,后面一直重复前面这组规律,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

(3)通过对全部照片的观察及交流,了解两个不同物体是可以有规律排序的,并能发现规律排序的美,愿意创造规律,设计种植园围栏。

师:小朋友们看了这么多生活中有规律物体的照片,你有什么感觉?

幼:很好;看上去很舒服;不单调,很整齐。

师:那今天我们也来创造规律围栏。

(教师介绍师幼共同收集的三组材料及操作要求。)

2.完成设计种植园围栏任务:自选两种物品创造规律,尝试学习按规律给两个物体排序。

(1)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运用两种物品创造规律、排序。

(2)教师个别观察指导,随机发现两种物品规律排序的不同方法及问题并记录。

3.通过分享幼儿的围栏设计,进一步发现、理解规律排序的含义。感受到两种物体可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规律并排序,激发幼儿发现、创造更多规律并运用于生活。

(1)分享幼儿的排序方法,进一步发现、理解规律排序的含义。(从中提升规律并验证规律排序。)教师运用相机拍摄下幼儿设计的规律进行个别展示,请幼儿来介绍自己的规律,或者由集体观察、讨论,发现其中的规律。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设计创造出许多种规律。谁愿意向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排列。

看一看这位小朋友用什么方式排列的?有人和他的想法不一样吗?你觉得这是按什么方式排列的?

当幼儿排序出现混乱时:

师:这位小朋友的规律是一根节奏棒和一个盒子,它们组成了一组好朋友。神奇的"魔法圈"要变身啦,我们一起看看后面排的是不是这组规律在重复出现。

(在此环节中通过用"魔法圈"验证规律,帮助幼儿解决按规律排序最核心的知识点--特定单元的反复出现。因为幼儿很容易把特定单元混乱,而彩色毛根弯成的圈非常形象地明确了规律组,方便幼儿自我检验,使排序不混乱。还可以让幼儿清晰地看到规律是否排列完整。)富于变化的.材料使规律出现多元表征,如同样两种材料--易拉罐和长方形积木,因摆放方式及数量的增减,出现不同的规律。

师:为什么××和××都选用了白色和蓝色的棋子,可他们排列出来的规律是不同的?

幼:因为××的是一个蓝的和一个白色的棋子,另一个小朋友是两个蓝色和两个白色的棋子。

师:那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呢?

幼:颜色一样,数量不一样。

师:哦,原来材料一样,数量不一样也能创造出不同的规律排序。

(对比不同的规律,发现同种材料,从不同维度,如摆放位置、数量等不同,可创造出多种不同的规律排序。)

(2)知道两种物体可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规律并排序,萌发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和创造更多规律的愿望,继续完成种植园围栏的创建。

活动反思:

《指南》中明确指出: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动正是来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利用具体的情景给孩子们布置设计围栏的任务。由真实任务驱动的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生活,不仅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而且较好地实现了集体数学活动的情景化,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经验,真实感受到数学学习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凸显出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幼儿在思维上、数学经验上有所提升"。教师有效把握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注重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直接感知、亲自体验和实际操作,帮助幼儿明确规律排序,扩展幼儿模式识别经验,并发现生活中规律的美,自主地创造规律。整个活动符合幼儿认知的模式及教学的逻辑:观察一创造一比较一再比较中概括。通过环境设计策略,即情景内容源于生活,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因此在整体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任务意识明确,愿意创造规律并专注投入地运用规律排序,设计围栏;通过直观概括策略,运用"魔法圈"圈出规律组进行序列中单元的判断,使幼儿理解规律排序;通过多元表达策略,使幼儿在表达交流中形式多样,可以是语言、动作、符号,也可以是师生间的、同伴间的交流,从而达到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的有效结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在规律排序活动中不仅仅关注排序结果,更注重透过幼儿多样化的表达,了解其对规律的认识及理解程度,乃至思维发展水平,予以适当、必要的支持引导,促进幼儿迁移、概括等数学思维的发展。

中班数学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探索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会用圆圈、短线简单的图形记录测量结果。

3、能积极愉快的参与活动,体验测量的乐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各种图示、照相机。

学具:每人一个正方形、彩色回形针若干、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出示大小不等的正方形)今天,赵老师带来了两个正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呀?而且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那小朋友看看,这两个正方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四条边,这两个正方形不一样,是用眼睛看的方法。

师:用眼睛看是一种办法,那还有什么办法也可以知道他们的边不一样长呢?

幼:用尺子量。

二、探索怎样来进行测量。

师:对的,用尺子也可以来测量。可是,老师这里只有一把尺子,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回形针,这个可以测量吗?

幼:可以、不可以……

师:好,现在桌子上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回形针,你们自己去想一想、试一试吧。(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利用回形针怎样来测量的?(请小朋友演示)

三、幼儿尝试测量正方形的边长。

师:今天我们就用一个接一个的方法来测量这个正方形的边有多长?量好后你数一数用了几个回形针就画几个圆圈记录在回形针的上面。(拍照并提醒幼儿:测量时一定要把一条边全部测量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交流:刚才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王老师帮你们拍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生一起观察讨论是否把正方形的一条边全部测量完?用了几个回形针?怎样测量才正确呢?)根据孩子出现的'情况出示图示。

师生共同小结测量方法:原来正确的测量,应该把回形针对齐一条边的顶头,然后沿着这条边一个接一个排起来,一直排到边的另一头。(幼儿跟老师念两边测量的正确方法)

四、幼儿再次尝试测量正方形的边长。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正确的方法再来量量其他的一条边。看看,到底用了几个回形针?但是,这次要用画短线来进行记录测量结果。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拍照)

交流:刚才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王老师帮你们拍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生一起观察讨论是否把正方形的一条边全部测量完?用了几个回形针?怎样测量才正确呢?)教师与幼儿一起测量求证。

小结:原来,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有七个回形针那么长。

五、延伸活动

那赵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棉签、吸管,用它们来测量会用几个呢?会发现什么秘密呢?我们回到教室去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试试看吧!

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对单个的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还不够。然而,帮助幼儿理清这些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把它与相关事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我设计此活动的初衷。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征设计将数学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他们熟悉的情境进行游戏,他们很感兴趣。此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也很完美。

中班数学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的多与少。

3、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教师与同伴的发言。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6、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7、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水果展示台,大数卡(5、6、7),大红布一块。

2、7个小桔子,6个苹果,5个大梨子;毛绒玩具:兔子。

3、水果标记卡,大范图一张。

4、学具:幼儿用书第23页《谁拿的水果最多》。

5、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给水果分类

1、师:秋天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丰收了。兔子先生说:“我的水果店要开张了,可是这么多的水果混乱的放在一起,既不整齐也不好看,拿起来也不方便,顾客肯定不愿意到这儿来买水果,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2、幼儿根据水果图片标记分类摆放。

(评析:导入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尝试对水果进行分类,这个环节是非常简单的,分类对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是力所能及的。在活动一开始时,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幼儿将混乱的水果进行分类及整齐的排放,孩子们做的非常好。)

二、集体感知水果的数量

1、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店里有桔子,苹果、梨子,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三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并把水果匹配数字。

2、“为什么不是大的更多呢?它排的队伍最长呀?

小结:数量的多少不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或大小来比较,是根据数量的个数来比较。

3、比较多少除了刚才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了吗?(一一对应)

总结:比较水果的多少,可以有三种方法:数数、一一对应和数量比较。

(评析:在感知数量、比较数量的环节中,引导幼儿了解了三种方法:计数比较(幼儿集体探索出来的)、一一对应比较和相应数字的比较(教师引导);

其中,一一对应比较是一个难点,这一比较方法的前提是每种水果需要垂直对齐,通过辨别最长和最短来比较最多和最少,而幼儿对一一对应的概念似乎非常模糊,从幼儿的即时反应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这一比较、感知的方法并不能理解;

数量和数字是幼儿熟知的内容,但有部分幼儿对数字的大小概念并不清楚,因此幼儿只能通过数字感知数量,而不能通过数字大小对其进行比较)

三、幼儿集体操作:《谁拿的水果最多》

图片有谁?它们手里拿得是什么水果?有几个?请你在下面的记录格里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好吗?

幼儿操作,师作辅导。

集体讲评,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幼儿的结果,集体核对。

(评析:此环节是对本次活动的效果做了检测,也巩固了以前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数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掌握两种颜色排序的基本方式。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3、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背景图、红色黄色果子、花、爱心各若干、胶水若干、幼儿操作材料等。

活动过程:

一、斑马设计师的家

1、教师:森林里的动物要举行“设计师大赛”,斑马先生身上的这套衣服非常的有特色,受到所有评委和小动物的称赞,被评为“服装设计大师”,请说说斑马这套衣服特别在哪里吗?

2、教师:斑马先生很开心,想请你们去家里参加舞会。瞧,这就是斑马的家,你发现了什么?它有什么规律呢?(房顶AB,栅栏AABB)。

3、教师出示果子,按AAB排列:果树上长出了红黄两种颜色的果子,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那接下去要放什么颜色的果子呢?

4、教师出示小花,按ABB排列:草地上也长出了红黄两种颜色的小花,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那接下去该放什么颜色的小花呢?

二、我是小小设计师

1、教师:斑马先生为了欢迎你们的到来还特别设计了一些项链,可项链太多了,斑马先生一个人忙不过来,还要请你们自己动手设计一条用红、黄两种颜色的`爱心按一定的规律进行装饰。

2、请2名幼儿到黑板上排列小花。

3、教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排列。

4、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5、请个别幼儿拿自己的项链进行讲解。

三、去斑马家做客

教师:现在就让我们戴着自己设计的项链进入到圣诞化妆舞会中吧。

活动反思:

中班数学《小小设计师》这一活动的教学重点是让幼儿掌握两种颜色排序的基本方式;难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有规律的进行排序。根据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一特点,为了抓住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我创设了森林里的动物要举行“设计师大赛”的情境展开活动,在环节设置上,我采用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法,第一步让幼儿观察斑马身上、房顶、围栏、小路的排列规律,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简单排列的规律特征。第二步让幼儿认识果子、小花的排列规律,难度也由简到难。幼儿有了前面的经验积累,对于难度大一点的练习应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完成的也比较好,最后我让幼儿切实地操作,请他们自己动手设计一条用红、黄两种颜色的爱心按一定的规律进行装饰的项链。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幼儿说说自己是按哪种规律来做的,语言的加入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清晰的思路,增强行动的目的性。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幼儿都能达到我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我的随机教育能力和指导性语言的运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个别幼儿的特殊表现未能加以表扬,让其他的幼儿也来学学他的独特而有趣的排列方法。

这个活动虽然幼儿能理解了规律的意义,但未能进行举一反三灵活多样的操作,在以后的区角活动中继续让幼儿操作排序,给幼儿们恰如其分的指导,融入孩子当中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和开展活动,使幼儿大胆的去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天性,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班数学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的多与少。

3、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教师与同伴的发言。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展示台,大数卡(5、6、7),大红布一块。

2、7个小桔子,6个苹果,5个大梨子;毛绒玩具:兔子。

3、水果标记卡,大范图一张。

4、学具:幼儿用书第23页《谁拿的水果最多》。

5、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给水果分类

1、师:秋天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丰收了。兔子先生说:“我的水果店要开张了,可是这么多的水果混乱的放在一起,既不整齐也不好看,拿起来也不方便,顾客肯定不愿意到这儿来买水果,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2、幼儿根据水果图片标记分类摆放。

(评析:导入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尝试对水果进行分类,这个环节是非常简单的,分类对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是力所能及的。在活动一开始时,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幼儿将混乱的水果进行分类及整齐的排放,孩子们做的非常好。)

二、集体感知水果的数量

1、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店里有桔子,苹果、梨子,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三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并把水果匹配数字。

2、“为什么不是大的更多呢?它排的队伍最长呀?

小结:数量的多少不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或大小来比较,是根据数量的个数来比较。

3、比较多少除了刚才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了吗?(一一对应)

总结:比较水果的多少,可以有三种方法:数数、一一对应和数量比较。

(评析:在感知数量、比较数量的环节中,引导幼儿了解了三种方法:计数比较(幼儿集体探索出来的)、一一对应比较和相应数字的比较(教师引导);

其中,一一对应比较是一个难点,这一比较方法的前提是每种水果需要垂直对齐,通过辨别最长和最短来比较最多和最少,而幼儿对一一对应的概念似乎非常模糊,从幼儿的即时反应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这一比较、感知的方法并不能理解;

数量和数字是幼儿熟知的内容,但有部分幼儿对数字的大小概念并不清楚,因此幼儿只能通过数字感知数量,而不能通过数字大小对其进行比较)

三、幼儿集体操作:《谁拿的水果最多》

图片有谁?它们手里拿得是什么水果?有几个?请你在下面的记录格里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好吗?

幼儿操作,师作辅导。

集体讲评,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幼儿的结果,集体核对。

(评析:此环节是对本次活动的效果做了检测,也巩固了以前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数学教案篇13

活动目标:

1、了解条形统计糖果的方法,初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简单的统计。

2、感受"六一"节收到糖果和自己制作糖果的喜悦心情。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盒子内装三种形状的糖果14块(分别是4;4;6)

2、白纸、糖果师傅统计表、橡皮泥、记号笔(之前用箩筐按组分别装好)

3、教师操作材料:大型糖果统计表、大型错误糖果师傅统计表、糖果师傅图表

4、音乐:"六一"的歌曲

活动过程:

一、引题师:过几天就是六月一日,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对了,六一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你想得到什么礼物?

二、糖果统计

(一)、自己尝试记录师:今天糖果厂的师傅们为了庆祝小朋友的六一节,给我们送了很多糖果(出示糖果)。盒里有三种不同的糖果放在一起,乱糟糟的,请小朋友把糖果按不同种类分一分、数一数,把每一种糖果的数量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在白纸上。

(教师找出不同方法的幼儿来介绍自己的想法)师:你这样记录是代表什么意思?哪种糖果最多?

师小结:小朋友的记录都很棒,可是好多小朋友的记录我们都看不懂。老师有一种记录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看的懂,我们来看一看。

(二)、学习、了解条形记录的方法师:(出示统计表)在这张表格上你看到了什么?(标记和数字)这标记就是我们要统计的糖果。数字就是表示糖果有多少。

(出示分好的糖果)教师用笔记录两种糖果的数量,重点交代画法。第三种糖果请个别幼儿来记录。

师:现在我们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哪种糖果最多啊?你从哪里看出来?

师小结:这张表格我们可以直接从直条的长短比出哪种糖果多,哪种糖果少,或者一样多。真方便!

(三)、幼儿尝试操作条形记录表师:庆祝"六一"节,糖果厂的另外四位师傅也来送糖果啦。他们分别是:圆脸师傅、方脸师傅、三角脸师傅、心形脸师傅。他们都说自己的送给小朋友的糖果最多。到底谁送的最多?请我们小朋友用刚才学到的记录方法试一试、画一画。

(幼儿看图目测记录)

(四)教师出示有点错误的统计表,请幼儿一起检查,一起纠正。得出哪位师傅送的糖果最多。对照正确,一起检查幼儿的统计表。

三、游戏:我为"六一"做糖果师:为了庆祝我们的."六一"节,我们自己也来做喜欢的糖果吧。先想好你要做什么形状。音乐一响我们就开始做。音乐停止的时候,马上把多余的橡皮泥放回到箩筐里。再数一数有多少糖果。

师:老师在每一组都准备了一张统计表,你们看一看,这张统计图和刚才我们看过的有什么不一样?(没有标记)小朋友选择跟你做的糖果颜色一样的蜡笔来做标记。并且用记号笔把你的糖果数量统计下来。

(幼儿操作)(统计好后,幼儿相互检查评比小组冠军)

四、结束活动师:六一真好,我们收到了这么多糖果,也做了很多糖果,现在,我们拿着糖果一起去和班级里的小朋友分享、一起庆祝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吧!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积极投入,情节迭起。分析原因,其一是游戏中的规则简单,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和操作。其二是游戏具有趣味性,默数是中班上学期不常用的一种数数方法,所以幼儿很喜欢。听完声音后不能马上回答,而是要捂住嘴巴听到命令后才能报出答案或去踩相应的板板,小小的一个动作既帮助幼儿遵守了游戏规则,又让他们沉浸在游戏情节中。

中班数学教案篇14

一、活动目标:

能排除物体颜色、大小的干扰,进一步感知8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二、重点及难点:

重点:感知8以内的数量

难点:能排除物体大小、颜色的干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三、活动准备:

1、纸箱制战斗机(与幼儿人数相等)内有一个,炮弹8发。

2、恶魔城堡情境、小动物若干。

四、活动流程:

语言引导、激发兴趣→情景练习、感知数量→排除干扰、巩固练习。

五、活动过程:

(一)、语言引导、激发兴趣

说明:请幼儿当小小飞行员上蓝天练本领,登上飞机。

(二)、情景练习、感知数量

1、将炮弹全装上炮筒,并点数有几发。

2、上三发红炮弹、二发绿炮弹,并练习发射姿势。

说明:设计这一环节巩固幼儿8以内点数能力,并能初步排除大小干扰,根据颜色进行操作。

(三)、排除干扰、巩固练习

1、交代任务(去救小动物),起飞。

2、装炮弹、炸城堡。

(1)、看题板:四发大炮弹、三发小炮弹

(2)、听要求:先把大炮弹都装上,再装四发小炮弹

说明:这一环节中难度有了提高,进一步要求幼儿能排除颜色干扰,只根据大小操作。

(3)、装好后提问:“有几发红炮弹、几发绿炮弹”

说明:幼儿须马上转移思维注意点,排除大小干扰,根据颜色进行回答。

3、炸恶魔。

看题板:四个红圆点(三大一小)、三个绿圆点(一大二小)

说明: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最难的,它要求幼儿既能排除颜色干扰,同时又要排除大小干扰,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

4、救出小动物。

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1、老师的亲和力强,综合素质高。

2、活动设计层次分明,完整性较好。

中班数学教案篇15

教材分析:

《大大小小的图形》是百科画册上“圆圆的世界”中一个教学活动。这个活动主要是利用自然物来进行测量。(如:回形针、筷子、脚步、小棍、绳子等)作为测量工具,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明确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根据这一要求,利用测量活动将幼儿生活中的内容数量化,不仅能够使幼儿轻松积累测量的经验,而且能从中体验到测量的乐趣。那么,为了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让幼儿了解测量的知识,积累测量经验,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因此,本次活动我设计为一个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从测量孩子的图形(正方形)开始,利用孩子常见的“回形针”为自然物,在活动中放手让幼儿大胆进行尝试,将幼儿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探索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会用圆圈、短线简单的图形记录测量结果。

3、能积极愉快的参与活动,体验测量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教具: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各种图示、照相机。

学具:每人一个正方形、彩色回形针若干、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出示大小不等的正方形)今天,赵老师带来了两个正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呀?而且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那小朋友看看,这两个正方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四条边,这两个正方形不一样,是用眼睛看的方法。

师:用眼睛看是一种办法,那还有什么办法也可以知道他们的边不一样长呢?

幼:用尺子量。

二、探索怎样来进行测量:

师:对的,用尺子也可以来测量。可是,老师这里只有一把尺子,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回形针,这个可以测量吗?

幼:可以、不可以…….

师:好,现在桌子上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回形针,你们自己去想一想、试一试吧。(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利用回形针怎样来测量的?(请小朋友演示)

三、幼儿尝试测量正方形的边长:

师:今天我们就用一个接一个的方法来测量这个正方形的边幼多长?量好后你数一数用了几个回形针就画几个圆圈记录在回形针的上面。(拍照并提醒幼儿:测量时一定要把一条边全部测量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交流:刚才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王老师帮你们拍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生一起观察讨论是否把正方形的一条边全部测量完?用了几个回形针?怎样测量才正确呢?)根据孩子出现的情况出示图示。

师生共同小结测量方法:原来正确的测量,应该把回形针对齐一条边的顶头,然后沿着这条边一个接一个排起来,一直排到边的另一头。(幼儿跟老师念两边测量的'正确方法)

四、幼儿再次尝试测量正方形的边长: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正确的方法再来量量其他的一条边。看看,到底用了几个回形针?但是,这次要用画短线来进行记录测量结果。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拍照)

交流:刚才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王老师帮你们拍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生一起观察讨论是否把正方形的一条边全部测量完?用了几个回形针?怎样测量才正确呢?)教师与幼儿一起测量求证。

小结:原来,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有七个回形针那么长。

五、延伸活动

那赵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棉签、吸管,用它们来测量会用几个呢?会发现什么秘密呢?我们回到教室去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试试看吧!

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对单个的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还不够。然而,帮助幼儿理清这些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把它与相关事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我设计此活动的初衷。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征设计将数学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他们熟悉的情境进行游戏,他们很感兴趣。此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也很完美。

中班数学教案篇16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让幼儿感知、比较两个同类物体的大小。

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生日蛋糕盒。

2、一个温馨的家,一张大床、一张小床、一个大电视机、一个小电视机等。

3、大小不同的玩具、礼物、饼干、糖果等物品若干。胶泥、胶泥板人手一份,大盘子、小盘子各一个。

指导要素:

重点指导幼儿区分大小不同的礼物,并且在送礼物时,提醒幼儿使用礼貌用语。

活动过程:

1、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大小。

今天,大大和小小过生日,我们一起到商店去买礼物好吗?我们开车去吧!准备好了吗?出发咯!(放音乐)

商店到了,停车。老师:买礼物的时候小朋友要注意,买两件同类的物品,一件大的,一件小的。老师可以进行示范。

礼物买好了,我们到大大小小家去吧!

咦!大大小小的家到了,我们先来敲敲门吧!一边敲门一边问:“有人在家吗?”大大小小的妈妈把门打开,互相问候。

(1)认识大大和小小及她们的'一些用品。引导幼儿知道大大用的东西都是大的,小小用的东西都是小的。并引导幼儿比较自己的礼物,比比哪个大?哪个小?

(2)老师:“我们给大大小小送礼物吧!记住:大大喜欢大的礼物,小小喜欢小的礼物。”引导幼儿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送大大的苹果给大大”。

(3)教师检验幼儿摆放的是否正确。

2、创设情境,激发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大小。

大大小小的妈妈说:“今天真热闹,我们真高兴,一起来做饼给大大小小庆祝生日好吗?”

(1)老师示范,引导幼儿:把大饼放在大盘子里,小饼放在小盘子里。

(2)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大小。(放音乐)

3、唱生日歌,为大大小小庆祝生日。(放音乐)

4、大大小小的妈妈给小客人发食物。

5、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放音乐)

评价记录:

1、能否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能否感知、比较两个同类物体的大小。

3、幼儿是否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活动建议:

在娃娃家里摆放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生日蛋糕盒,一张大床、一张小床、一个大电视机、一个小电视机等,继续让幼儿玩“过生日”的游戏,并引导他们区别哪个大、哪个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孩子在视觉上能感知物体的大小,在本次活动中很开心快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家长只是配合,家长没有真正体验、没有对活动进行一些指导语,另外没有设计家庭延伸环节,没有做到培养孩子,教育教育家长的作用。

中班数学教案篇17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的多与少。

3、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教师与同伴的发言。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水果展示台,大数卡(5、6、7),大红布一块。

2、7个小桔子,6个苹果,5个大梨子;毛绒玩具:兔子。

3、水果标记卡,大范图一张。

4、学具:幼儿用书第23页《谁拿的水果最多》。

5、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给水果分类

1、师:秋天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丰收了。兔子先生说:“我的水果店要开张了,可是这么多的水果混乱的放在一起,既不整齐也不好看,拿起来也不方便,顾客肯定不愿意到这儿来买水果,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2、幼儿根据水果图片标记分类摆放。

(评析:导入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尝试对水果进行分类,这个环节是非常简单的,分类对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是力所能及的。在活动一开始时,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幼儿将混乱的水果进行分类及整齐的排放,孩子们做的非常好。)

二、集体感知水果的数量

1、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店里有桔子,苹果、梨子,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三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并把水果匹配数字。

2、“为什么不是大的更多呢?它排的队伍最长呀?

小结:数量的多少不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或大小来比较,是根据数量的个数来比较。

3、比较多少除了刚才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了吗?(一一对应)

总结:比较水果的多少,可以有三种方法:数数、一一对应和数量比较。

(评析:在感知数量、比较数量的环节中,引导幼儿了解了三种方法:计数比较(幼儿集体探索出来的)、一一对应比较和相应数字的比较(教师引导);

其中,一一对应比较是一个难点,这一比较方法的前提是每种水果需要垂直对齐,通过辨别最长和最短来比较最多和最少,而幼儿对一一对应的概念似乎非常模糊,从幼儿的即时反应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这一比较、感知的方法并不能理解;

数量和数字是幼儿熟知的内容,但有部分幼儿对数字的大小概念并不清楚,因此幼儿只能通过数字感知数量,而不能通过数字大小对其进行比较)

三、幼儿集体操作:《谁拿的水果最多》

图片有谁?它们手里拿得是什么水果?有几个?请你在下面的记录格里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好吗?

幼儿操作,师作辅导。

集体讲评,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幼儿的结果,集体核对。

(评析:此环节是对本次活动的效果做了检测,也巩固了以前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数学教案篇18

学习目标

学习按物品的两个特征分类。

尝试自己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大的和小的红、黄、蓝、绿色圆形卡片、三角形卡片及正方形卡片若干块。

小篮子。

分类提示标志。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小组

1、出示形状卡片,请幼儿描述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2、老师先将两个分类提示标志贴在一个小篮子上,请幼儿按照标志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卡片放入篮子。

3、将其他的分类标志两两贴在每个小篮子上,请幼儿按照形状、颜色、大小其中的两个标准进行分类。

4、请幼儿尝试自己制定包含两个特征的'分类标准,并把相应的分类提示标志贴在小篮子上,对卡片进行分类。

活动评价

能按物品的两个特征来分类。

能按自己制定的两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中班数学教案篇19

活动设计背景

亲子活动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衔接,为了鼓励家长参与活动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能区分两个形状物体的大小、会根据物体配对。

2、让家长学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3、让家长学会在家里教孩子掌握大小的方法。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关注程度

2、孩子对物体大小的认知水平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套环、水果玩具、帽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家长带幼儿面向老师席地围坐成半圆形,家长在孩子后面

老师放音乐,家长和孩子一起拍手做音乐游戏。

2、老师和家长手牵手拉成一个圆圈,玩吹泡泡游戏,让孩子感受大小的变化。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辨别大小。老师先将套环按大小从左往右在地上排成一排,点着最大的,边点边说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进行比较。

2、老师把套环打乱,从中找到最大的`套环,依次找出剩余中最大的套环取出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3、家长带幼儿沿场地坐,老师在中间介绍水果名称,引导幼儿认识大水果、小水果。

4、玩喂动物吃水果游戏,每名幼儿选一个水果,大水果送大动物的嘴巴里,小水果送小动物的嘴巴里。

三、结束部分:

放音乐,老师拿出大小不同的帽子,让幼儿找一找把大帽子给爸爸妈妈戴上,小帽子给自己戴上。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孩子在视觉上能感知物体的大小,在本次活动中很开心快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家长只是配合,家长没有真正体验、没有对活动进行一些指导语,另外没有设计家庭延伸环节,没有做到培养孩子,教育教育家长的作用。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