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整理7篇)

时间:2024-10-27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葫芦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植物。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三、学习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四、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五、学习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动画的特点,在上课伊始,利用课件出示跳动的葫芦,让学生欣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同时让学生说说所见到过的葫芦有哪些了解。同时,老师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学习“葫芦”二字。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了解更多的有关葫芦的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有关葫芦知识。告诉学生:葫芦的茎又细又长,会绕着竹竿或木杆向上爬,这根茎也叫藤。藤的两侧长着许多心形的叶子,开的花是白色的。结的果实叫葫芦。它的形状像两个球连在一起,中间细,表面光滑。它可以用来盛东西,也可以放在柜子里供人们观赏,多可爱啊!特别是当介绍到许多人还把葫芦制成工艺品时,学生对葫芦一定会充满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根据课标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同时让学生在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基础问题。因此,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课件听读课文后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感知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首尾对比,照成悬念

教学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阅读中间两段感悟理解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样就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在把课文读通读顺后,我用简捷的语言引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请学生找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出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通过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葫芦突出葫芦的可爱。在此基础上我提出如果你也有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啊?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说的欲望之火,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追问课文中这棵可爱的小葫芦到底怎么样了?自然过渡到学习第四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惋惜、难过。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直观形象,在对两幅插图对比中感悟种葫芦的人伤心之情,达到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同时也起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难过之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理解过程,深究原因。

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自由读、画出种葫芦人与他的邻居的对话;汇报所画的句子;同桌分角色练读;分角色汇报读等环节理解感悟葫芦变黄而且落了的原因。此环节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读、画、说是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探究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说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在此出示输送养分的课件。出示直观形象的课件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葫芦的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以缓解学习造成的疲劳。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篇2

拿到《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我在心里就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他要的是葫芦,我要的是什么?个人觉得在呼唤素质教育,落实课改精神的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不断成熟并最终走向成功。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节课我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导入新课——听音乐定位角色引导闯关、学习新课——读课文定位思考开始闯关、巩固新课——做练习定位演练结束闯关。

一、导入新课

我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故事情节,目的是想使学习情境(课文内容)、学习意境(主题思想)、学习心境(学生个性)三者合一,通过分享经典动画片《葫芦娃》这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主题曲,在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保持教学的整体性与综合性。随后解读题目,抓住“我”和“葫芦”进行角色分配,老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学生扮演葫芦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语文闯关。

二、学习新课

进入新课学习后,学生开始面临一个个要解决的关卡。

第一关是字词盘点,这一关我要追求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初步的识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拆一拆、猜一猜、记一记,但是这还不够,因为自主的识字习惯才是关键点。这篇课文的8个生字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为了强化记忆,我让学生运用识字方法,在自主汇报和相互交流中进行再记忆。其中“言、治、挂、哇”可以联系前一篇课文《坐井观天》中的生字“信、抬、蛙”采用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进行识记巩固。课文4个词语中有两个注意点:轻音和前后鼻音,我让学生在上节课重点学习的基础中进行一次再回顾,加深记忆领悟。

第二关是阅读感悟,这一关我要追求的目标是训练学生朗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本单元的主题是“怎样看问题、想问题”,为达到这个目标,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1、师生合作读课文,读文后简要回忆上节课的课文内容——葫芦的生长过程,再利用“感谢谁?”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强化理解事物间(叶和果)普遍联系的客观作用以及相关“我”也就是种葫芦人的主观作用。

2、图文结合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着重利用课文中的两幅插图通过让学生找变化和思考“谁是罪魁祸首?”问题的方式引出主要内容(课文二三段),让学生朗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形成自我感知。

3、通过学生畅谈交流“我错在哪里?”概括学习所得后,借助或依靠教师总结概括展现出文章主旨,深化学生的感知,将个人所得汇合成集体所得。

4、随后引导学生从我的愚蠢中感悟课文中心:要了解普遍联系、要学习科学知识、要听从别人劝告。

5、最后回归题目,总结课文内容。

三、巩固新课

第三关是扩展练习,这一关我要追求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拓展思维技能的潜力。巩固反馈,学以致用,课时结束后,我设计一系列相关练习,旨在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效果,有简易的连线题,有重点练习的巩固与强化题、还有文中内容创新的填空题,最后还有课后系列作业。

为了适应二年级学生实情,同时也为学生智力发展奠定基础,我将创新题降低难度,有教师出示,给出内容模版,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填空,这样学生可以从中体验成功的同时获取续写课文的点滴知识。

因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重点之一就是成语,所以我在最后结尾借鉴设计了一个找成语送给种葫芦人的作业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成语、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同时促使学生结合自身以及实践思考成语故事中的道理。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篇3

寓言《我要的是葫芦》讲述了一个农民种了一棵葫芦,叶子被虫子吃了很多,邻居劝他治虫,他不光不听,还说:“我要的不是叶子,而是葫芦”。最后,叶子被吃光了,他却连一个葫芦也没得到。

学习目标是: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中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教学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3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生字,会写“挂、哇”2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和第4自然段。

3、通过看图和学文,引导学生感悟葫芦的可爱,也为小葫芦的变黄、脱落而可惜。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通过品词品句来感受葫芦的可爱,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教学思想,以“读”为主线,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因此,课一开始,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猜谜语的特点,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其实学生都能很快猜出谜底,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我接着让学生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葫芦的有关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了有关葫芦知识,特别是当介绍到许多人还把葫芦制成工艺品时,学生对葫芦已经充满了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字词教学注意音形义的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孩子们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自学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邻”和“盯”是两个形声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盯”的偏旁猜猜它的意思,有意识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形声字的特点,因为在汉字当中,形声字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学习、记忆汉字的一种方法。“哇”,不仅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语气词,同时与前面学过的语气词联系起来,既学到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靠读。因而,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

如在激趣导入后,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其次,在反馈时,进行朗读接力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请“小评委”进行评议。第三,深入细读,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完后数数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划出喜欢的句子,圈出喜欢的词语。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些什么,随机从“细长”、

“雪白”、“多么可爱”、“每天”、“几次”等词语进行体会,同时辅以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然后再采用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不但体现新的理念,更要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比如: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就注意了学生“芦”的读音,“芦”字单独出现出读二声,而与“葫”组成“葫芦”时读轻声。这个过程,不仅要让学生会读这个词语,更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样读的美。

又如:引导学生从“细长的”体会到葫芦藤的样子时,我让学生说说还可以说“细长的什么?”这一安排,让学生对细长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挂”用得更准确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挂”还可以换什么词?课文中用这个“挂”字给你什么感觉?从而让学生“挂”字所带来的美。

再如:学完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根据葫芦的生长过程给词语进行重新排列,这一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说话和写话的能力。

(五)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得以驰骋。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这些可爱的小葫芦在一起会做些什么?”“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这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叶子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课件)葫芦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植物。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件)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二、教法与学法

(课件)《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在此基础上,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的动画的特点,因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葫芦制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老师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学习“葫芦”二字。(课件)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了解更多的有关葫芦的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有关葫芦知识。告诉学生,它可以用来盛东西,装水、装酒,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放在柜子里供人们观赏,多可爱啊!学生对葫芦一定会充满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根据课标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同时让学生在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基础问题。因此,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课件)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段课本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图。这些插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为直观的教学辅助用具。在此基础上我利用书上的插图,把它变成一本有趣的连环画,借助连环画师生一起来合作,讲故事,这样既带领学生熟悉了课文,又为后面的朗读指导打好了基础。在完成合作讲故事后,让学生就课文质疑。

(三)还原画面,读中积累

在把课文读通读顺,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疑问后,老师接着说“我们听了这个故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学了整篇课文之后啊,相信你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引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考虑到学生学习课文可能存在的阅读困难,教学中将课文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融整体感知、初读反馈、学习字词于一体,展开教学。并巧创情境,以补充连环画为抓手,充分发挥板画的`功能,逗引孩子反复读书,在读中还原画面,在读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告诉我们,该在画面上画写什么,同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圈圈画画,找出描写葫芦藤、葫芦花、葫芦叶、小葫芦的句子,教师进行板画(课件)既找到了这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又进行了学法的渗透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边读书边圈画的好习惯。在二年级,识字写字依然是学习的重点,在本课中,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课件)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其中比较相似的两个字——哇和挂,这两个字在本课中既是要求会认的生字也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在处理上,让学生采用字形和字义联系的方法,利用偏旁来进行区分,并且利用换一换的办法,换不同的偏旁对这两个生字进行扩展,由两个字扩散到水洼的洼、青蛙的蛙、娃娃的娃,为了便于识记,我引入了一首生字童谣,在节奏和律动中我们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了趣味,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件)在学生找到描写葫芦藤、葫芦花、葫芦叶、小葫芦的句子,读出来跟大家分享时,我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且通过给葫芦藤添叶子的环节让孩子体会”长满了”一词的意思,并且以添叶子作为激励手段,鼓励孩子读好“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

(课件)在把葫芦画好后,我又有了一个“夸一夸”的设计,首先以夸可爱的小葫芦作为示范,让学生仿照夸一夸葫芦叶、葫芦花、葫芦藤,其中既点燃了孩子对小葫芦的喜爱,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同时还为与后文葫芦叶变黄、小葫芦的掉落进行对比作了铺垫。

(四)首尾对比,造成悬念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就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这里教师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课文的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对比,直观形象,在对比中感悟种葫芦的人伤心之情,达到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同时也起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难过之时学生心中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五)随乐起舞,趣味儿歌

在课堂的结尾,教师通过一首儿歌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跟着熟悉的两只老虎的旋律进行哼唱,这样的形式是二年级的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使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语文和音乐相结合相渗透,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的《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要听从别人的正确劝告。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聋校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的能力,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七个生字和新词

2、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3、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技能目标:

1、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能看课文插图说一段话

情感目标:能够听从别人的正确劝告

(3)说重点、难点

教材紧紧围绕“葫芦”来发展情节,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那个人那么喜爱葫芦,为什么却没有得到葫芦,而考虑到学生双耳听力的损失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我把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和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进行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耳聋学生如果将来走上社会不会学习,那么不要说创造,就连生存也会有问题,因此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很重要,我打算采用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朗读可以显形,可以激趣,可以动情,可以启智,可以育人。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以朗读、体会为主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初读课文,理线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兴趣:把课文中的第一和第三幅图并列出现,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有什么不同,课题是我要的是葫芦,从图中可以看出并没有得到葫芦,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产生了疑问,这就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葫芦开始长得怎样?那个人的表现如何?后来葫芦有什么变化?他有什么反映?邻居怎么劝说?她又是怎么回答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辅导个别有困难得学生。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再读课文,谈感悟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很适合学生去体会,去感悟这一单元是在看图学文的基础上安排的讲读课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因此我从以下三点来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先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可爱的小葫芦开始长的很好,最后为什么会落呢?学生畅所欲言,再朗读中间的两个自然段,感悟问题的原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说段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人物的心理、语言。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阅读:(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那个人爱葫芦主要表现在: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朗读句子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他不懂:叶子——蚜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课文中表现在什么地方?(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句子朗读、人物的对话,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都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人物神态、语言比较丰富的课文,对聋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有一定的困难,也就是本课的难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和情感。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朗读,能否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个别读、表演读、模仿读等多种形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树立信心,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用语感来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三、深读课文,话想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而想像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创造,在本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三个想象说话:

(1)小葫芦很可爱,但课文中没有具体说明,让学生说一说小葫芦是怎样的可爱,用语言来描述,使概括叙述具体化。在想象的基础上再想象这么可爱的葫芦长大了一定会是什么样的?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对比

(2)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得人,听了邻居的劝告,你会怎样回答?又会怎样做?将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带入课文意境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受到了教育,如果不听别人的正确劝告,那结果什么也得不到。

(3)如果明年他再种葫芦,葫芦又生了蚜虫,他又会怎么做?。这样的想象会使学生思维空前活跃,感悟更加深刻。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训练、发展了想象,又培养了思维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语感得到了训练,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性得到了培养,从而达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

板书: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小葫芦

蚜虫↓

不治→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篇7

执教内容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课时。本组教材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一组能给人以启迪的故事。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可是在葫芦长蚜虫后不听取邻居的建议,最后葫芦都掉落了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简短的故事里不仅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即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和谐的邻里情。同时还有丰富的语言句式典范,如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反问句“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等,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具体落实。也是课程标准中“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具体表现。

二、说学情

本文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加上第一课时对课文的生字词和内容都有大致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引导孩子探究葫芦落了的原因就相对容易,但故事隐含的深刻寓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老师着重指导。

三、说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以往写字的经验,端正地书写“盯、治”等生字。

2.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其中,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增强,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质疑激趣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内容,首先在开课伊始出示一道填空练习,通过这道填空练习,回顾了葫芦的可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同时又进行了说话练习,起到了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作用。然后再通过课后第一题“这么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落了”这一问题的抛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原因,对话文本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了两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让孩子们对比读,体会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的不同语气;通过“盯”和“自言自语”两个词语去品悟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的虫并不放在心上,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芦”,不听别人劝告的固执。同时利用形声字的规律等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步在孩子们了解了种葫芦人的心理活动后,相机补充葫芦的生长过程的资料,让孩子们懂得叶和果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发展思维,内化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语言训练:

1.说一说:如果你是那个人的邻居,你看见叶子上有小蚜虫,你会怎么劝呢?

2.写一写: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

这样内化了课文语言,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锻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为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的灵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设计将以学生课堂生成为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在实施过程中会根据生成或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力争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