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的教学反思(整理2篇)
时间:2024-11-02
时间:2024-11-02
本堂课教学时间足够,30分钟可以完成;主体内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应用。
升华和凝华概念,主要是生活中学生即使看到过或者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他都不一定知道这是升华或凝华,因为是否有中间状态液态是本节需要突破的知识。
升华定义用碘来做,先铺垫碘的熔点(113摄氏度左右)和沸点,然后再利用热水(开水最好)做碘升华实验。效果比较明显,能看到碘蒸汽,但试管中看不到碘的固态。(用碘加热,比实验室现成的装置感觉更有说服力)
凝固实验,可以利用刚才加热的碘,放入冰水中,但现象太快,学生是否能看到液态的碘不得而知,固态碘颗粒倒是很容易看到。
我另外做的一个实验,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将冰块和盐混合(主要是得到低于零摄氏度的水),也可以直接冻冰盐水。我用的冰块和盐混合,放入金属盆中或易拉罐中,在盆的周围看到明显的霜。肯定不是水凝固的冰。老师可以先做铺垫,冰是一块块的透明的,而本实验现象看到的白色的小冰晶。
这节课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另外一个是用物态变化的观点来解释各种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
教学中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试验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掌握升华和凝华概念,关键是做好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由于升华和凝华的一般过程很容易被直接观察到,在实验之前老师要跟学生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在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时,学生也要扎实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在前面这部分的学习当中,我觉得我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学生掌握的还可以,但发现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各种升华和凝华现象以及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时,学生有困难,说明学生缺少对身边事物,以及一些现象的观察。
上完这节课也发现了些问题:在用物态变化的观点来解释各种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时间上花的太多,造成后面时间不够。还有觉得自己在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时候缺少逻辑性和层次性。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紧密性,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探究出科学结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法。我还认为本节课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1、在引入新课时,展示冰雕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研讨新课的实验探究中,运用多媒体层层引入,让学生逐步地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3、出示升华、凝华现象的一些图片,加强教学直观性。
4、在课堂反馈练习中,以动画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采用碘升华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的熏陶。
三、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性。
本节课采用新旧樟脑片,新旧灯丝的实物对比分析,得出了升华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四、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利用升华吸热可以运输食品。
2、利用升华吸热实施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3、分析舞台白烟的形成过程。
4、干冰灭火器的原理。
5、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表面涂有易熔化、易汽化、易升华的物质,可以降低飞船温度。
6、冰箱中霜的形成。
7、窗花的图案为什么会形态各异,它形成在窗户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8、“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谚语的物理意义?
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在研讨新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习题选择上,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拓展练习中,让学生选择买冻肉好?还是买鲜肉好?此问题属开放性习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让学生用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编小故事,从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对此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让学生进行气象知识小交流,注意学科渗透。
上一篇:《yw》教学反思(整理4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