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反思(精选8篇)
时间:2024-07-04
时间:2024-07-04
我今天在上完《岳阳楼记》这篇课文之后,感觉得教学效果还可以,为此,把自己的教学反思写出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运用了“组合”学习法,注重各种形式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注重新课的导入。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读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使课堂疏密相间、跌宕有致。
二、《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很著名,我参考的资料太多,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历史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学目标要求也会多,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平时备课,要从学生的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我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吸取教训吧。
八年级备课组在教研活动时从我的教学设计进行总体上的评价:
优点:对学习者的分析详细准确;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也全面详尽;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较合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缺点:“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学生包办了的味道。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习。
而预习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文学常识提示以后,就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字、词打上记号,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然后再参与到小组中去,进行上面的活动。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就每个组派人到黑板上板书出来,向老师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要足够,不要慌着去收拢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向来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学习内容。但是,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后,我对自己的古文教学方式和手段做了一些改革,变过去一味的老师传授为自主预习、合作探讨、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在上完名篇《岳阳楼记》之后,我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方式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难解的字词做上记号,带着问题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带问题或学习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互相探讨,力求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提交给老师,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足够,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的学生都努力参与其中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二、朗读与品味意境相结合
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实施三个“加”。所谓三“加”就是加大对课文朗读的力度,加强对重点字词的落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重点字词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衔吞(景),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正好可以点拨文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则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课堂上,我抓了几个重点句进行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检测了预习效果又品味文章的意境。
三、理解内容与学习感悟相结合
简介作者时,作者苦难的童年和年轻时的刻苦学习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品味语言,理解文章主旨时,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探讨的重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完文章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上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便进一步巩固德育效果。
四、难以排解的郁闷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如果说加大读诵的力度和德育还算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文言词语的落实与句子的翻译,无疑还是应试教育的味道太浓,有悖《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却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间,究竟该何去何从,我犹豫难决,彷徨不定。
《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记》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第二课时以读贯穿,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较为复杂的思想情感。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习《岳阳楼记》。而预习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文学常识提示以后,就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字、词打上记号,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文章的大致轮廓。《岳阳楼记》是一篇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散中有整,整中有散,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好文章。
接下来我带领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引导大家认真体会文中那忧人为先、乐己在后的豪迈胸襟。在实施教学中,具体可结合时代背景,在阐述清积极面同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怎样面对挫折的问题上,来理解其消极面。进而引导学生明白怎样面对现实中的困难?我们对困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一、赏景悟情
对于文章三四自然段的处理纠结中的不断变换,最初的计划是让学生在赏析了巴陵胜状,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学生体会到了这段景物的特点“壮美“。继而自读领略三四自然段的美景,有一个词语概括其特点?(凄美,优美)再让学生赏析从哪个语句中品味到的,进行景物的赏析、但是后期发现学生赏析不到位,效果不佳。变改为了读文绘图,正所谓:美景配美词,美词绘美图,让学生展现自己头脑中出现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引导学生去体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打算要重点指导“登斯楼也……”的情感处理,更加突出后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但在课堂实施中却发现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做这样的处理,自己觉得悟情的力量略显单薄。
二、拓展延伸
对于拓展延伸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内心世界我设计了“面对范仲淹如此的感叹和期盼,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的感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
三、人物材料补充
自幼苦读立志天下
青年入仕直言强谏
政治革新屡遭贬责
几起几落百折不挠
军中一范西贼破胆
捐资购田兴学育才
一生济人无银丧葬
先忧后乐心系天下
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范仲淹一生的总结,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范仲淹,进而更好的理解他的胸襟与抱负,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会更加用心的去挖掘教材,让我的课堂更加有效。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向来被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是最枯燥的学习内容上本课,要讲的内容较多,所以我变过去一味的老师传授为学生自主品味、合作探讨、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悟古代优秀作品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自主品味、合作探讨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古文的习惯,提高他们阅读古文的兴趣我今天在上完《岳阳楼记》之后,觉得效果还可以,为此,把自己的教学反思写出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好的:我运用了“组合”学习法,注重各种形式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注重新课的导入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读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使课堂疏密相间、跌宕有致
不足:因为本文太著名,我参考的资料太多,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历史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学目标要求也会多,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平时备课,要从学生的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我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吸取教训吧。
有一幅描写岳阳楼的著名楹联,其上联写道:"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每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写了四位著名历史人物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件著名的事:杜甫的诗、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吕洞宾的轶事。
其中关于范仲淹的文,没有直说他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而是只说其"两字关情"——将一篇三百六十多字的著名文章归结为两个字,而这两个字之所以要紧,只因一个情。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这两字,当然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二字。一篇《岳阳楼记》,虽然字字珠玑,要是没有这两句,不过一篇文字优美的普通抒情散文而已,能否还会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篇章不得而知,但至少不会如此地震撼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的心灵。而这两句表现作者伟大人格、令后人无限景仰和崇敬的名言,要紧的也的确是忧乐两个字。忧天下之所忧,乐天下之所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何等崇高的牺牲精神!何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这正是儒家的理想人格——济世治国平天下。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楹联作者才将范仲淹称为儒,而称杜甫、滕子京、吕洞宾为诗、吏、仙。
上一篇:大学生军训新闻稿优秀(精选2篇)
下一篇: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