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

时间:2024-07-04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篇1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遍,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边听边思考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有什么区别,并做上记号。

(伴随着优雅的古典音乐,老师开始读,学生听并记录。)

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谁听出读文言文与读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文言文比我们读平时的课文要慢些。

(师点头认可。)

生:我听出了句子中间有一些停顿。

师:你听得真仔细。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读文言文停顿较多,但停顿时要“音似断非断,声断气不断”。下面老师来领读一遍。

(师领读,生模仿。)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读。

生:想。

师:好。现在同学们自己练读,边读句子边揣摩句子的意思。

反思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读通,是指读得正确、流利,表现在不读错字,正确地隔词断句,读出连贯的语气。初学文言文,学生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读不通顺。这时老师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韵味,对文言文的语法有个整体感受。同时,通过范读,老师把词句的停顿、语词的轻重、语气的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学生。接着老师的领读,引导学生切切实实掌握每一句的读法,准确把握节奏和轻重音,为读通乃至背诵奠定基础。

在本片段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范读后找出读文言文与读白话文的不同,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去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理念。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篇2

一、谈话

师: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狐狸和乌鸦

生:狮子和蚊子

生:狐狸和葡萄

师: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书中的第24课有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则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

师:这里的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苗是禾苗,助是帮助,长就是长大啦。

师:对。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我要给它浇浇水,施施肥。

生:我还要给它拔拔草呢。

生:我想我只要把禾苗稍微拔起一点点就行了。(众笑)

师:古时候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他为了让禾苗长大,用的办法和我们刘青松小朋友想的办法是一样的,拔苗。拔苗又叫

生:揠苗。

师:揠苗助长又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打开课文,自己轻声读读,读到你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师:谁来读?你觉得哪儿特别有意思?读给大家听。

(学生分别选择了文中的自然段阅读。其中樊知阳小朋友把纳闷的纳读成耐,让小朋友一起帮助他读了第三遍后读正确。)

三、究因

师: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劲去拔禾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那还得从他种了禾苗后说起。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一生朗读。)

生:他种了禾苗后十分焦急。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圈画,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急着想让禾苗长大的?(学生认真的读书,圈画。)

师: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很急的呢?

生:他天天到田边去看禾苗呢。

生:还有巴望也看出他很急。

生:他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

师:是总觉得禾苗一点没有长。

生:还有十分焦急中也看出来的。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读到巴望这个词,你好象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儿?

生:我好像看到他在田边转来转去呢。

生:我也好像看到他弯下腰在一棵禾苗前面眼巴巴的看着。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好像看到了书中的人的样儿,这就叫读进书里去了。我们朗读这一段时,就要边读边想像他着急的样儿。(指导朗读第一句。)

师:自己再读读这一段,读到哪儿你又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读到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我好像看到他天蒙蒙亮就去看禾苗。

师:今天去了明天去吗?明天去了后天还去吗?大后天呢?

生:去的,都去的。

师:你们听到他和禾苗说了什么了吗?

生:他说:禾苗呀禾苗,你怎么长这么慢呀,我都快急死啦。(众笑)

生:我听到他在大声说:禾苗呀禾苗,你再不长,我可要采取措施啦。(众笑)

师:农夫的样子都被我们看到了,他对禾苗说的话也被我们听到了!下面看老师写十分焦急的焦,看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生:(恍然大悟)像流下来的汗。

师:像谁干什么去流下的汗?

生:像农夫着急的去看,跑得很快流下的汗。

师:真像,还像什么?

生:还像火。

师:这把火在哪儿烧呢?

生:在这个农夫的心里。

师:对呀,他急得呀,心里火急火燎的。还像什么?

生:还像小禾苗,上半部分好像农夫在田边转来转去。

师:嗯,还像什么呢?

生:还像农夫去看禾苗,他跑得飞快,两只脚都变成四只脚啦。(众笑)

师:咱们祖国的汉字多么形象,能让我们产生许多联想呢。在书上描红写一个焦字。注意写好这四点。

师:我们再来读这一段,看谁能把他焦急的样儿读出来。谁来读?(一生朗读。)

师: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这一句读得还不够。禾苗是真的一点也没有长高吗?

生:不是的,禾苗在长,但是天天去看,是看不见它在长的。

师:为什么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再读读。(该学生再读。)

师:这一回好多了。你脸上的表情就告诉了我。咱们一起读。(老师提示):如果你觉得就是这个人,做做动作也可以。

师:说一个人急还有好多成语呢。老师向大家介绍几个(词卡揭示: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一起读一读。

四、感悟

师:农夫是这么的操之过急,觉得禾苗是一点儿也没长大。于是他开始想办

法了。他想啊想啊,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是什么?

生:拔苗!

师:他是怎么拔的,对于这个办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和同桌说说你的.看法。

生:他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的。我觉得他很傻的,禾苗应该在土里自己长大的呀。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

生:我觉得他的做法是不对的,你想让禾苗长大,只有认真去种呀,比如给它施施肥啦,浇浇水啦。把苗拔起来,禾苗不是吸收不到营养了吗?

师:刘青松,一上课你说也想把禾苗稍微拔一点点的,现在听了大家的话,有什么想法没有?

刘青松:我不想拔啦,拔苗要把苗拔死的。

师:已经明白啦。可农夫不明白呀,他以为这是个好办法呢。所以一想出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提示:怎么拔得?),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师:想一想,他累成什么样了?

生:他累得骨头都散了架了。

生:他累得腰都酸了。(师:那叫腰酸背疼)

生:累得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师:那叫有气无力)

师:再来看这个疲字,是不是很容易记住了?(老师范写疲字。用彩笔标出病字头)

生:哦,对的,他累得好像病了一场,一点力气也没有啦。

师:他拔禾苗累得筋疲力尽。再来看看被他拔起的小禾苗,现在你们就是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们会说什么呢?

生:我会说

师:你就直接说吧。(众笑)

生:哎呀,疼死我啦,赶快把我放到土里去吧。(众笑)

师:这棵小禾苗在伤心的哭呢!

生:农夫呀农夫,你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把我们拔起来,你会后悔的呀(众笑)再过一年我们就可以丰收啦。(众笑)

师:不用一年的,只要几个月禾苗就会长大,就会有收获啦。可是农夫急得一天都等不及啦。

生:你把我们拔起来,还想不想丰收啦?(众笑)

师:这颗小禾苗在气愤地说。

他可没听到禾苗的话,还满以为禾苗都长高了呢!回到家,他兴致勃勃地说──,

师:(紧挨着疲字范写勃字,并用彩笔标出勃字右半部分的力)刚才农夫还是筋疲力尽的,现在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呢?

生:他一想到禾苗长高了,就特别高兴。

生:他以为禾苗长大了,力气又来了。

师:那好,让我们把他兴致勃勃说的话读出来,他说话时一定还在用手比划着。大家可以做做手势,再兴致勃勃地说

五、明理

师: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很纳闷,心中会想什么呢?

生:真的吗?一天功夫就会长高一大截吗?

师: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师: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回去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伤心地说什么呢?听了儿子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反馈表演:指名两生表演。)

师引导:儿子看到禾苗全都枯死了,就急匆匆地赶回家去

儿子:爸爸,爸爸,禾苗全都枯死啦。

农夫:不会吧,昨天还长高一大截呢。

儿子:真的呀,不信,我带你看看去。看,这是不是枯死的禾苗。

农夫:哎呀,真的死啦?怎么会死的呀?

儿子:你把禾苗的根拔出来,它吸收不到营养就死啦。

农夫:那赶快在禾苗的叶子上浇点水,让它活过来呀。

儿子:那可不行呀。

农夫:怎么不行?浇点水它就不会枯啦。

(师见儿子愣住了,提醒:快告诉爸爸,禾苗是靠什么吸收水分禾营养的。)

儿子:爸爸,我告诉你,禾苗是靠根吸收水分禾营养的,现在根都死啦,再浇也没有用啦。

农夫:那怎么办呢?

儿子:下回再种就不能拔苗啦。

师:听着儿子的话,看着眼前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拔得那么辛苦,农夫好伤心,好难过,他叹了一口气说

农夫:哎呀,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呀(众笑)拔苗是不能让禾苗长大的呀。以后种禾苗我可得吸取教训啦。

(学生鼓掌)

师: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所以坏了事儿。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办其它事情也一样,都急不得。

现在这个农夫是懊悔不已呀,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可是你们知道吗,农夫种的禾苗最后又都死了,禾苗怎么会死的呢?请小朋友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生: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啦,他吸取了教训,不去拔苗。他想,儿子不是说过不能急吗,就让他慢慢长大吧。于是农夫不去管不去问,田里长了许多杂草,禾苗的叶子上都是虫子啦。最后,禾苗又死啦。

师:真棒,你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不能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师:明白了,办事情不能太性急,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端,为了怕犯错误,就连正常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六、拓展

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听老师吟诵古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师:今天学的寓言就是根据这篇古文来的。自己对照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读一读,再看看下面的解释。一定能读懂许多。

(学生练读古文。)

师:你读懂了哪些呢?

生:我读懂了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生:我读懂了茫茫然归,就是很疲劳地回家了。

师:小朋友的收获真大,不仅读了课文,还读了古文呢。下面我们一起读。读的时候大家还可以晃晃小脑袋。(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矣。)

师:同学们,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充满智慧的人民又创造了许多现代寓言故事。(展示书籍),这些优秀的作品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和话语。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教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要给学生终身收益的东西。什么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呢?我以为,文化的品质与素养应该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寓言文化就是诸多文化现象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最具智慧的文化经典,它能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表现世界。《揠苗助长》便是其中一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一句话:要把孩子教聪明了。这里的聪明,我认为便是智慧的悟性。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启迪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灵感,在塑造优秀品质,陶冶优雅性情,培养宽广胸襟的过程中,让眼界更为开阔与高远,让心智更为聪颖与灵慧。

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儿童也有探求哲理的潜在欲望和能力,只是这种欲望和能力,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支撑。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本课教学中,创设的一个个活动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的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总觉得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想像焦字的四点像什么?或者角色互换,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课堂教学的实效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就是小小哲学家,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寓言故事。能很清晰地明白农夫错误的原因,并从中明白故事的道理。因此学生只有在活动和情境中,与教材对话,与角色对话,才能产生积极的内部言语,在这些语言的逻辑思维活动中,获得大脑两个半球的交替兴奋,从而形成自己生动的思想,成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

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与感染。教学中补充成语,感悟汉字的形象性,阅读孟子写的原文,明白多国家、多民族寓言的丰富性等等,无不蕴涵着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篇3

《年月日》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九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时间单位“年、月、日”之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联系;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判别平年、闰年的方法;每季度所包含的月份等知识。以下是“《年月日》教学实录与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师:大家知道今天是哪一天吗?

生:12月15日。

师:一年之中,大家最喜欢哪一天呢?

生1:六一儿童节。

生2:过年的时候。

生3:过生日的时候。

师:你能告诉老师,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吗?

生3:我不知道。

师:别的同学,谁能告诉我?

生4:我是12月2日出生的。

师:太棒了!他说得非常完整。

师板书1912月2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刚刚这位同学所说的日期中,包括哪些单位呢?

生:包括年、月、日!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知道有12生肖年。

生2:我知道明年是猪年。

生3:我知道有闰年,平年。

师:太棒了,我们还没学过的知识他也知道了。那到底年月日的知识还有哪些呢?老师把它们放进了大家的学习袋里面。等一下请小组长把学习袋中的年历卡和统计表一拿出来,仔细观察年历卡,把和每个月的天数找出来,填在统计表一中。在填写统计表一之前,谁能告诉我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月有多少天呢?比如说20的4月(课件出示)。

生1:看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几号。

师:正确,说得真棒!下面就请同学们和小组同学合作,完成统计。完成后仔细观察一下你统计的数据,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合作,统计年和20每个月的天数,并发现规律。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完成的小组请举手。

(基本上全部小组都已经完成后)师:你从自己的统计表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

生2: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二月只有28天。

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你发现了二月只有28天,而其他的月……

生2:其他的月都是30、31天。

师:非常好!那大家发现了哪些月份有31天,哪些月份有30天吗?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自己发现的31天和30天的月份。

师:哦!看来大家都发现了,那老师来把它们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一起帮老师说。

生齐说,师板书: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

30天四、六、九、十各月

28天二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有31天的月叫做大月,那有30天的月叫什么呢?

生:小月。

师:那二月只有28天,叫什么呢?(生窃窃私语)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我们等一下再来研究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大月小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快速地把它记下来吗?

生1:可以数拳头。

师:你能把你的拳头举起来数给大家看吗?

引导学生用拳头法记忆大月和小月。

师:你还有哪些方法呢?

生1:看日历。

师:不错,可以从日历中得知每个月有多少天,再根据天数判断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还有吗?

生2:一、三、五、七都是大月。

师:哦,你发现了七月以前的大月都是单数的月。很好!

生3:我发现八月以后的大月都是双数的月。

师:你发现得真好!老师这里还有一句歌诀,可以很快的记住一年中的大月,请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出示: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师:谁知道腊是什么意思?

生:12月。

师:对了,在我们的国家,人们习惯把十二月叫做腊月,所以,一三五七八十腊七个字,每个字代表一个月份,这些月份都有三十一天,所以都是大月。请同学们一起把歌诀读一读。

生齐读歌诀。

师:你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老师来考考你们,举起你的右手,当老师说道大月的时候,请同学们握拳,如果老师说道小月,就把手掌张开。

老师随机说月份,学生用手掌和拳头表示大月和小月。

师:下面来说个轻松点的话题。现在有一个国际性的体育运动会正在举行,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1:多哈亚运会。

师:哇!你真棒,注意留心了身边发生的大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更加盛大的运动会将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知道是什么运动会吗?

生:奥运会!

师:什么时候举行呢?

生:。

师:真棒!大家都会关心国家大事了。20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下面,我们就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先一起来研究一下年的年历卡。

(课件出示2008年年历卡)

师:请同学们把2008年每个月的天数也填入统计表一中,看看你能不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统计2008年各月的天数,教师巡视。

生:老师,我发现2008年其它月份的天数和2006年、年的是一样的,只有二月不同,二月有29天。

师:说得真好。我们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有同学说有平年和闰年的分别,二月的天数就是我们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的依据。二月有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老师把从到2008年每一年的二月的天数都找出来了(课件出示),请大家对照这些天数,完成统计表二,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发现。

生统计后回答。

生1:我发现20,,2008年是闰年,其他的是平年。

生2:我发现每隔三个平年就有一个闰年。

师:也就是说,每四年里有一个闰年,三个平年。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的区别吗?(课件出示科学小知识:你知道吗?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准确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做365天,叫做平年。这样一年就少算了5小时48分46秒,四年就少算了23小时15分4秒,即大约1天,每四年就要增加一天,科学家把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样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样的年份叫做闰年,每四年中有一年是闰年。)

师:那如果只给出我们一年的年份数,能不能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生沉默。

师:老师做了一个试验,我把到2008年的年份数除以4,得到这样的一些结果,请大家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平年的年份数除以4后有余数,闰年的没有余数。

师:说得真好!所以,通常,年份数是4的倍数的年是闰年。那你们知道怎样根据年份数来判断平年和闰年了吗?

生:用年份数除以4,看有没有余数。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课件出示五个年份,最后一个年份为1900年)请同学们选择五个年份中的一个来判断一下,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生练习后,集体汇报。

生:1900÷4=475,没有余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师:你的计算非常正确,可老师观察了1900年的年历,发现这一年的二月只有28天,而不是闰年应该有的29天,这是怎么回事呢?(生面面相觑)原来啊,每年365天,是少算了5小时48分46秒,四年就少算了大约1天,但实际上不到一天,而是23小时15分4秒,这样每四年增加一天,就多加了44分56秒,长此以往,就又造成了很大的误差,所以国际上就规定,整百的年份要是400的整数倍的才是闰年。根据这个判断标准,1900÷400=4……300,有余数,所以1900年是平年。我们再来判断几个整百的年份。

练习整百年的平闰年的判断后集体交流。

师: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都会判断了,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课件出示).202月13日是小红的第九个生日。这一年,爷爷再过几天,才过第十五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仔细想一想,下次数学课的时候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上周五的基地校研讨课得到了学校老师,特别是谢主任以及同年级的小玲和月华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先在此对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月日》这节课最主要的知识点就是大月和小月以及平年和闰年,在接到要上基地校的研讨课后,和同年级的两位老师商量后,很快就决定了课题。之后仔细研究了教材,参考了一些资料,在上周一的时候完成了初步的设计稿。当时的设计方向是在让学生掌握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并使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当时设计了四个主要的环节:

1.从孩子们的出生日期上引入课题。

2.计算一个孩子还要多久过生日。

3.计算离2008年奥运会开幕还有多少天。

4.巩固练习。

初步的设计出来后,同年级的几位老师一起研究了一下,一致认为计算的环节设计得过多,担心无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内容,于是把第三环节的计算部分删除了,尽管如此,在周三的试讲中,我还是没能把设计的内容全部上完,于是试讲完后,谢主任、小玲、月华和我集中在一起,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1.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所以引入部分要灵活多变,最好可以换另一个日期来引入。

2.设计的计算需要大量时间去完成,为了节约时间,只能把计算的过程舍弃。

3.在引导学生填写统计表时,一定要说清楚要求,最好做一下示范,让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示范去完成填写。

星期四,我又进行了第二次的试讲,这一次,内容基本讲完了,但是练习还是没有全部完成。我们又做了一些分析,适当的进行修改,完成了最后的设计。

我的思考:

这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自主探讨的学习方式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我先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日期引入课题,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之后,适当的引导学生进入主题的学习,整节课大部分的内容都由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对课堂的掌控上。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为他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课堂显得有些凌乱,但作为老师的我,没有把握好引导的角色,最后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课后,与振能小学的老师进行了交流,也是说设计的内容很难上得完,我想,既然一节课上不完,我们能不能把它拆成两节课来上呢?那样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呢?

基于教学反思实录实习生教学反思研究

《幂函数》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实录及教学反思

《短歌行》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2)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5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2)品味作品的语言及文中词语的妙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3、人文情感:感受母亲的深情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还记得咱们背过的那首《游子吟》吗?咱们齐背一遍。

师:“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朝诗人孟郊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慈母的形象。(板书慈母)当这两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脑中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生:妈妈关心我的情景。

师:能说具体点吗?妈妈在什么情况下帮助你?生:妈妈在下雨天给我送伞。

师:你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生:我生病了,妈妈领我上医院的情景。

师:你有一个关心你的母亲。

生:在我遇到难题妈妈帮助我的情景。师:你有一个理解你的母亲。

师:从大家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慈母情,(板书:慈母情,故意少写一个“深”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梁晓声的母爱世界,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齐读课题。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少了个“深”。

师:不加这个“深”字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就体现不出慈母对我的情谊到底有多深了。师:有了这个“深”呢?生:有了这个“深”,我们就知道了慈母对我的情谊很深。

师:看来同学们从一个“深”字里体会出不少东西,这很好。在学习课文之前,对题目的理解很重要,题目理解准确透彻了,下面的内容就读懂了一半。

那么,这份慈母情到底有多深呢?到底是一件什么事让我感觉到慈母的深情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来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了,把生字读准确。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生自由读书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实在太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了,于是他就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去找母亲要钱,可是他看到母亲工作很辛苦,旁边的女人不让母亲给他钱。但母亲给了我钱。于是就用母亲给他的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后来母亲又给了他钱买书,于是他拥有了第一本小说。师:你说得比较具体。

(三)深化理解体会感情、引起阅读期待:

师:作者向母亲要了多少钱?生:1元5角钱。

师:同学们,一元五角,对你来说多吗?但这一元五角对当时我的一家意味着什么?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家当时的经济情况(出示补充资料:母亲每月起早摸黑工作30天,才得到27元工资,平均每天只挣9角钱。我们兄妹共五人,加上母亲共6口人,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1角5分钱,一元五角相当于我10天的生活费。)可见,拿出这1元5角钱对我们家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师:可作者实在是太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了,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想得整天——生:失魂落魄。

师:(随手板书“失魂落魄”)“失魂落魄”什么意思?生:就是象丢了魂似的。师:丢了魂是怎样的表现?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生:干什么都没有心思。

师:是啊,想这本小说想得整天心神不宁,行为失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明知家里困难,还是伸手向母亲要了这多么钱,可是后来发生了什么呢?这篇课文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我们看看书中是怎么写的:(出示资料):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天以后,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也就在那一年,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后来,我终于成了大作家。

师:在这之后,爱读书的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他以后的几十本小说都是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母亲不再给他买书的钱了吗?生:不是,是作者看到母亲挣钱太辛苦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母亲挣钱很辛苦呢?不要急着回答,请你回过头来,用心读一下课文,对感人至深的部分,画下来,细细品读。对于那些能够让我们的心灵为之一震的句子、词语甚至标点符号,我们最好能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想一想,感动你的到底是什么,你会透过这些做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把体会用一两个关键词写在书的空白处。下面,请大家默默读书,静静思考。、角色转换,移情体验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收获,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母亲挣钱非常辛苦?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从这句话中的“震耳欲聋”这个词语我知道了母亲工作的地方噪音很大,母亲天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很辛苦。师:你很会读书。(随手板书“震耳欲聋”)“震耳欲聋”什么意思?生: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师:你在哪里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生:建筑工地。

师:你有什么感觉?生:很刺耳。

生:很烦躁,想马上离开。

师:我们只听一会儿这样的声音,就很烦,想马上离开,可母亲呢,他在这里工作一天吗?生:不是

师:一年吗?生:不止。

师: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样震耳欲聋的环境里工作,可想而知有多辛苦。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从“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这句话中知道了母亲工作的屋子很暗。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白天还要亮着灯。

师:你读书能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很了不起。

师:母亲工作的环境还有什么特点?你从“褐色的口罩”中体会出了什么?生:母亲出了很多汗。

师:出汗能使口罩变成褐色,说明什么?生:空气太脏了。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夏天,七八十人挤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七八十个灯泡在头顶炙烤着大家,再加上震耳欲聋的噪音和那令人窒息的灰尘,在这样的屋子里干活会是什么感受?生:很难受。

生:难以忍受。

师:可是,我的母亲又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接着来交流。

生:“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的背弯曲着,头挨在缝纫机上很辛苦,可能是屋里的灯光太暗了。

师:你能读出母亲的辛苦吗?生读。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母亲很辛苦。师:(出示这句话)你们都找到了这句话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生:我感觉母亲一直弯着背。师:来,我们一句一句来读。生读第一句。

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背?生:弯曲的背。

师:母亲的背为什么变得这样弯曲?生:一直弯着工作背累的。

师:你还看到了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生:一双疲惫的眼睛。

师:母亲的眼睛为什么这样疲惫?生:可能几天几夜没合过眼吧。

师: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读出你的感受。齐读。师:这是一个慢镜头,语速再慢点。“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读指名读,一生读得很动情。

师: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发现每句话的后面都有一个“我的母亲”。

师:这是不是重复了呢?显得多罗嗦呀,你们在写作文语句重复时,老师嫌罗嗦,都把它删掉,这里能不能把它删掉呢?改成这样行不行?

(出示改后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比较着读一读,看你又有什么样的体会?给学生一点时间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师:三声“我的母亲”,声声带情,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不必说出来,朗读是表达感情的最好的方式。不要着急读,先酝酿一下感情,(配音乐)想象一下,现在你就是那个去跟母亲要钱买书的孩子,当你看到自己亲爱的母亲就是在这样一个阴暗、脏乱的厂房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拼命忙碌着争钱养活我们一家兄妹,你的内心会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把自己所有的感动,融入到朗读中,谁来试试?一生读,很有感情。

师:你读出了对母亲的心疼。又找一生读。

师:我看到了你眼中的泪花,你读出了对母亲的感激与崇敬。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带着你的感情。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母亲的辛苦?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母亲很忙碌。

师:(出示这段话)大家再来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这段话有什么特点?生:用了四个“立刻”

师:你从“立刻”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母亲工作很忙。

师:是的,母亲为了能多挣一分钱,在争分夺秒地工作。你能读出这种争分夺秒的感觉吗?生读得不够快

师;母亲工作舍得喘口气吗?再来读,要一口气读完。生读得稍快。

师:读得还不够快,再来一遍。

师: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个“立刻”后面都有一个“又”。师:从“又”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生: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师:这从“立刻”中就能体会出来。生:体会出母亲以前就是这样干的。生:母亲一直就是这样干的。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一直就是这样工作的,母亲的工作师多么的单调、枯燥啊,来,让我们读出这种枯燥与单调。

生读得不太到位。

师:这次,应该把哪个自重读?——“又”师起头,生读。

师:母亲为了我们兄弟姐妹能吃饱饭,能上起学,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地操劳着,这哪是在工作呀,这分明是在拼命呀!可是,当他听说我要钱买在别人看来是所谓的闲书时,她又是怎样做的呢?从书中找一找。

生: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读的!”师:哪个字令你感动?生:“塞”。师:为什么?生:因为母亲怕我不要钱,所以硬塞给我。

师:你真会读书。那母亲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生:她想,我要支持孩子看书,看书对他有好处。师:可是孩子们,你们想过没有,把这1元5角钱给了我,对于母亲来说,就意味着什么?(出示句子:母亲把将近两天的生活费给了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要更加____________地干活,要更加____________地生活。)生:更加拼命地干活,更加节俭地生活。生:更加辛苦地干活,更加拮据地生活。师:能不能用上四字词语?

生:更加起早贪黑地干活,更加节衣缩食地生活。

师:这就是我可敬的母亲,她为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不知疲惫地操劳着,而对于我要钱买书又是多么的干脆,此时,你想对母亲说点什么?生:母亲,您辛苦了,您休息一下吧。师:你懂得体谅母亲,你长大了。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您。师:你学会感恩了,你也长大了。

师:现在,你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了吧?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深情体现在哪里?(师生一起回顾,板书:辛苦挣钱,慷慨给钱)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师:其实,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作者只是写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普通的小事。你们也时时被爱的氛围所包围,只要你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语言去表达,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现在,请大家欣赏一首小诗,《母亲》母亲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师:请你仿照这首小诗,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和感恩。(出示)

当我__________的时候,母亲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

当我__________的时候,母亲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阅读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全文,将自己的感动记录下来。2、留意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板书:辛苦挣钱慈母情深慷慨给钱

教学反思:

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展现出人世间最平凡而又伟大的挚情。沉醉于这份平凡,感动于这份真实。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课文挺长,因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显得有点琐碎、凌乱。选择怎样的角度切入、如何寻找出一条主线索,是我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泪流满面,读到最后甚至是泣不成声。现在已经忘了是因为同情这样的家庭,还是为了“母亲”的质朴伟大,或是“我”的成熟懂事。只记得读完后,这位“母亲”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老师必须在课前给学生交代历史背景,讲一些那种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