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音乐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8-14

舞蹈音乐论文篇1

摘要:舞蹈离不开音乐,好的舞蹈可以生动的表达乐曲的内涵而音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舞蹈与音乐相互融合,互为基础。本文就结合笔者多年的舞蹈教学经验,从分析音乐与舞蹈的辩证关系为起点来谈一谈如何利用音乐激发学生舞感。

关键词: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乐感舞韵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41-01

引言

舞蹈是一门具有特殊情感表现力的艺术,它利用人类的灵活的肢体动作来进行不同的情感表达。在当今这个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社会中,舞蹈既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喧嚣情绪、建立自信的一种渠道。因此,无论是抱以成才希望还是作为一种气质的熏陶,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少年宫或者专业的舞蹈队来学习舞蹈。笔者作为少年宫的舞蹈教师不仅希望学生能在儿童时期形成良好的艺术气质更加期盼此时的舞蹈学习能为树立更多学生从事舞蹈事业坚定的心。下面笔者就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为切入点来分析如何利用音乐呈现出舞蹈之美。

一、音乐与舞蹈之辩证关系与音乐启发性作用之分析

众所周知,舞蹈是通过形式丰富的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与表达情感的。一个拥有优秀生命力的舞者必定也是一位具有乐感的表演者。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与和声不仅是在音乐领域内表达着人类情感更加可以通过肢体、身段与动作而结合的舞蹈来表达内在的感情。因此,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与音乐是最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说是触类旁通的。笔者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支没有音乐的舞蹈往往会略显生涩与枯燥,具有生动表现力的舞蹈应该是准确的音乐节奏与较为精准的肢体动作的结合引发的情感宣泄。因此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作用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二、如何在舞蹈教学用利用音乐增加“舞感”之途径解析

1、音乐贯穿于舞蹈教学始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

对于少年宫的舞蹈学习班来说,舞蹈的教学除了要奠定扎实的肢体基本功外,还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形成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没有音乐伴奏下的舞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现出人类的情感,但这也需要多年的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持久训练。在初级舞蹈的教学中,将音乐贯穿与教学始终则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舞蹈音乐单独作为授课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讲解。比如说我在教授形体舞时,因为形体舞的动作通常具有一定的含义是舞蹈感觉与肢体语言的结合。我就结合着形体舞的综合性特点给学生辅助的播放芭蕾音乐、民族舞音乐和现代舞音乐,让不同的音乐给学生创造出不同的舞蹈环境,学生的形体塑造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舒缓时而奔放,这就是肢体与舞蹈的配合。

2、借助音乐对舞蹈教学环境进行渲染升华学生舞蹈感知力

舞蹈的教学对环境因素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要有良好的硬件环境外舞蹈的音乐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旋律优美的音乐舞步更加平和与舒缓而旋律豪迈奔放的音乐则令舞步更加钢硬、坚实。因此,不同的音乐表现着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舞蹈也回应的不同的音乐。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一定要搭建一个音乐平台,一个音乐氛围。比如说我在教学中就将音乐大声的放出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自主的跳出不同的舞步,我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出一批机械的舞蹈家而是令学生更加自由的感受舞蹈。

3、舞蹈节奏与音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肢体表现力

不可否认,在舞蹈的学习中基本步伐与舞蹈动作的学习是什么的辛苦与枯燥的并且单靠教师示范一些基础动作也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将动作的教学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则更避免学生失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在训练学生“转”这个动作时,我就将该动作搭配音乐中的后十六音符来进行,后十六音符包括一个八分音符和两个十六分音符,重音、长音加短音的结合令动作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4、美感与乐感相结合提升学生舞蹈综合能力

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舞蹈更加强调形象美、动作美、线条美与姿态美的结合,良好的乐感可以帮助舞蹈美的激发。从训练学生舞蹈的舞韵的角度来说,动作的快慢、肢体用力的时间与火候、舞步的节奏乃至的呼吸、精细的举手头足都可以利用音乐中的节奏感进行训练。比如说名曲春江花月夜,无论是古筝还是琵琶的演奏都可以令听者感受到闻花、照影、鸟鸣与飞翔之感,利用这些来也可以提高我们舞蹈的美感。乐感与美感相结合才能成就一只有灵魂的舞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文化与艺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舞蹈的学习以不单单是锻炼和欣赏更是一种陶冶情操、进行自我修养的方式。在舞蹈的教育上现阶段也存在着例如重视舞蹈表演,轻视舞蹈内涵教育;重视舞蹈技巧教学,轻视文化理论学习等诸多的问。因此,作为舞蹈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提高整个中国舞蹈的教学水平,这也必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师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文波.现代化与舞蹈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2010

舞蹈音乐论文篇2

摘要:本研究从音乐与舞蹈的联系出发音乐与舞蹈从产生就是密不可分,本研究阐述出音乐与舞蹈的内在联系,为音乐与舞蹈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音乐;舞蹈;旋律;节奏;关系;作用

一、音乐与舞蹈的概念

音乐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一种艺术,用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生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演唱、演奏,能为听者产生艺术效果。和声、节奏、旋律、管弦乐为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音乐分为乐与器两大类。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原生态音乐、乡村音乐等。又可以按照形式、体裁分为协奏曲、交响曲、合唱、室内乐,歌曲以及丝竹、吹打、说唱音乐等。在戏曲、歌剧、舞剧、电影等各种艺术中,音乐是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舞蹈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艺术的一种,通过动作姿态、节奏、表情等基本要素,在与音乐、诗歌结合在一起,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音乐、舞蹈的概念进行逻辑分析,不难发现,在艺术的表现中,音乐与舞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的。从广义上讲,不到必须在节拍控制下才能起舞,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连最基本的节拍都没有,舞蹈根本无法进行。例如东北二人转、街舞等等。而音乐是通过节拍、节奏、旋律三大基本要素来表达情感。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层次要比舞蹈更深刻,影月中有舞蹈难以表达的情感。舞蹈在不断跟随音乐的脚步。

二、音乐与舞蹈的相关文献综述

唐磊在《浅谈音乐在舞蹈创编中的三中表达方式》一文中指出“在整支舞蹈中,音乐是核心和灵魂,舞者在其中中演绎、诠释着整支音乐。人们在音乐伴奏下舞蹈,在通常情况下,舞蹈是根据一段音乐,在音乐的情感与意境中进行创作的。运用各种肢体动作诠释着这段音乐的节奏与活力。舞蹈从创编的开始就与音乐密不可分。任何舞蹈都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中具有重要位置。”

杨红丽在《浅谈音乐对舞蹈学习的积极影响》一文中指出:“音乐对舞蹈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文中强调指出舞蹈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对提高学生舞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舞蹈动作的刚柔屈伸、仰俯缓急与音乐节拍、节奏是高度一致的,学生在学习任何舞蹈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音乐的伴奏,音乐不仅在节拍、节奏上掌控限定舞蹈动作,更能通过舞蹈动作,诠释出音乐所想表达的思想内容。”由此可以看出,音乐与舞蹈就像是孪生兄弟艺术,两者缺一不可浑然一体。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舞者激情迸发,也使舞姿更具渲染力和感染力。

三、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以及作用

张凌在《浅谈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中详细阐述:“音乐与舞蹈都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但是在审美视角、表现手段、感受特点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

宝婵在《浅谈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中:“舞蹈被解释为可视的音乐,而音乐的旋律、节奏则是舞蹈的气质以及风格。”

董杰在《试论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产生存在的,在古代是贵族等上层文化建筑的一种艺术。音乐烘托出舞蹈的气氛、帮助组织舞蹈动作,激发出舞者演绎的激情。”

本研究认为,音乐承载着观众与舞蹈之间的情感纽带,是支撑着观众与舞蹈之间的桥梁。舞蹈是通过舞者的各种身体动作以及眼神交流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音乐是通过歌曲或乐器产生不同节拍、旋律、轻重缓急的节奏,让听者用心去感受这种意境。音乐与舞蹈都是要让欣赏者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在听觉与视觉中相互呼应、转换,所以没有音乐的舞蹈是有先天缺陷的,而不能让欣赏者产生舞蹈意境的音乐则会削弱音乐的艺术表现。所以说音乐与舞蹈是共存的,是相辅相成的,舞蹈是音乐的画面客观表达,而音乐则是舞蹈的声音传递。盲人听得到音乐的旋律却看不到舞蹈的精彩,聋哑人看得到舞蹈的肢体动作,却听不到音乐旋律的传达。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完满的,与生理缺陷一样,同样削弱了艺术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M]1999.缩印本

[2]唐磊,浅谈音乐在舞蹈创编中的三种表达方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3]杨红丽,浅谈音乐对舞蹈学习的积极影响[J],2009,6(6)

[4]张凌,浅谈舞蹈与音乐的关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2)

舞蹈音乐论文篇3

关键词: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特点

在“黑非洲”这个以部落或部族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大陆,舞蹈作为非洲人民最古老、最普遍、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舞蹈成为非洲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非洲居民,男女老幼都非常喜爱跳舞。每逢婚丧嫁娶或者欢庆佳节,他们常常要通宵达旦地跳舞。舞蹈成为青年男女爱情的纽带。居住在尼日尔境内的富尔贝人中,博罗罗族人每年举办“热尔窝舞周”,它是一个大型集体婚礼活动。入冬时节,博罗罗族人穿上漂亮的衣服,从各地聚集到萨赫勒地区。婚礼活动开始是合唱,然后是化了妆的男子歌舞。青年女子们在一旁围观,她们从舞蹈的男子群中精心挑选心爱的情人。经过七天的歌舞活动,姑娘们选中了心上人,便结为夫妻。①在萨赫勒,丧葬活动与舞蹈也紧密相关。坦桑尼亚的马孔德人,在人死后对死者进行祭礼,祭祀礼仪上,悼念者要不停地唱歌跳舞,歌词和舞蹈的内容是祈求各种鬼怪神灵不要伤害死者。在黑人传统社会里,亲属向死者致哀悼词,由村里的妇女们以合唱形式表达出来。合唱时,音乐是用手鼓伴奏,曲调凄婉动人。②

舞蹈是非洲黑人感情的宣泄和力量的源泉,与舞蹈如影随行的音乐诠释着他们的肢体语言,将他们宣泄的情感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向世人展示非洲民族独有的内涵和风情。那么,归纳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强烈的节奏感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突出特征之一。他们对节奏的敏感度是任何国家的舞蹈艺术所不能相比的,这种节奏可以说是舞蹈动作的声乐化,“任何一个基本音乐的思想基础都是动作和声音动机的一致,首先是节拍、节奏动机的一致”。③这种音乐节奏异常复杂。最典型的节奏是高度发达的节拍交替和节奏交替形式。在非洲各个民族的舞蹈中,大家都可看到节奏与动作的紧密联系性。如加纳北部南多姆族的“塞克佩雷”舞中,音乐由木琴演奏,节奏部分用鼓、铃和铁制响板,并由舞者自己演奏。但各组舞蹈之间的过渡信号则由负责的节奏线结合起来。④在伊卓人的“埃塞尼”舞中,动作按照一首歌曲的节奏线而定,而不按照伴奏的打击乐器而定,并随歌曲的重复而重复。加纳安洛——埃维人的阿格贝阔舞,它包括多种舞蹈步型,每种都由领鼓击出恰当的节奏音型引出,并用那种音型继续下去。每种音型都不间断地重复多次,并用另一组动作同下一种音型联系起来,使舞者达到一个新的起点,可准备跳下一步型。以上这几种舞蹈都是需要演员在公演之前的排练中掌握好的;还有一些舞蹈有更多的即兴表演,舞者可以对基本动作作出不同的加工处理,但要和舞蹈的领鼓手或其他器乐家演奏的节奏线相一致,因为整个舞蹈受这种节奏线的支配。由此可见,鼓在非洲黑人舞蹈音乐中起着引领舞曲节奏的重要作用。它决定舞蹈的韵律,也决定着舞蹈的风格特点。非洲黑人舞蹈表演用的鼓有上百种:木鼓、水鼓、战鼓、葫芦鼓等等。表演时用的小鼓可用手握,大的鼓要使人站在凳子上敲打。鼓的周围常装饰有铃铛等饰物,更增强了舞蹈音乐的节奏感。

律动性强是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点。他们的动作粗犷有力,感情炽烈,善于以夸张的形体动作抒发自己的感情,舞者常常剧烈地甩动头部、起伏胸部、屈伸腰部、摆动胯部、扭动臀部、晃动手脚、跺脚等。南部非洲祖鲁族的“跺脚舞”,就是以强烈的腿部的律动来表达情感的;加纳弗拉人的“迪阿“舞,每个舞蹈者右踝上戴一串蜂音器,右手还握一把剑。当演唱时,演唱者在音乐的强拍上用右脚跺地,在弱拍上用左脚快速地轻踏一下。当右脚跺地时,身体稍向右倾侧,然后弱拍是摆向左边。以腿部动作表现节奏的舞蹈还有“踢踏舞”“大跨步舞”(索托族)等。在加纳的达戈姆巴人的“恩英多古”舞中,主要用腹肌,而加纳的洛比人则强调上半身的动作,可以有旋转或肩的上下运动,或用某些手臂动作和肩胛的收紧放松动作来伸展前胸。还有像尼日利亚的卡拉巴利人的舞蹈,臀部有各种细微的动作。因此,这种大幅度的身体动作造成的强烈的律动感成为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又一特色。

群体性和模仿性是非洲黑人舞蹈的常用形式,体现了非洲黑人舞蹈音乐具有乡土气息的特点。在他们的舞蹈中,很少看到独舞的形式,舞蹈反映的内容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舞者往往是围成一个半圆、圆圈或排列成行表演,动作主要模仿农事、狩猎、战争等活动。一位探险家对刚果的战争舞这样描述:“一千个脑袋仿佛是一个脑袋似的,起初他们同时仰起来,显出昂扬的气魄,然后同时低垂下去,发出凄切的哼叫声……”⑤

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中舞者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有时可以决定舞曲时间的长短。音乐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让舞蹈者培养感情。序歌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音乐家常常在演出开始时用序歌或一组这类歌曲来达到培养感情的目的。序歌可以用自由节奏演唱,并可以用一两件乐器伴奏而无需全体合奏,也可以不用声乐引子,而用器乐的前奏曲。在加纳西北部用木琴为舞蹈伴奏的地方,在跳主要舞蹈之前常用木琴演奏一小段前奏曲。同样,乔比人组成大型的木琴乐队,以乐队的引子开始“恩戈多”舞蹈。也可用声乐和器乐结合的引子,如在阿肯人的“凯泰”舞中,序歌可由一两个独唱者演唱,并交替加进笛子重奏,这种人声和笛子的交替一直持续到领唱者引进合唱为止。

总之,在非洲黑人的舞蹈音乐中,音乐和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为舞蹈营造适当的气氛或情绪,能激发起舞蹈者以富于表情的动作来表现表演者的强烈欲望。而舞蹈将音乐的内容表达出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终让人深刻感受到非洲黑人舞蹈音乐的独特魅力!超级秘书网:

注释:

①②金秋著.外国舞蹈文化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35页.

舞蹈音乐论文篇4

论文摘要:舞蹈音乐是舞蹈表演的重要基础和组成内容,舞蹈音乐结构也因此在很多方面影响着舞蹈表演。本文从舞蹈音乐结构和舞蹈表演之间的关系着手,论述了两者如何实现统一,实现舞蹈的完美表演。

舞蹈从一出现便与音乐联系在一起,音乐没法离开舞蹈,舞蹈也少不了音乐。从国内外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舞蹈艺术的进步和音乐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一、舞蹈音乐段落结构和舞蹈段落结构关系分析

舞蹈和音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门类,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诸多的相似性,即两者在段落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舞蹈音乐段落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促进乐思及形象的表达,不同的音乐段落结构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相同的主题,并使得主题的表示形式呈现多样化。而舞蹈段落结构的不同也有助于舞蹈内容的表现,使其展现出一定的情感,从而深化了舞蹈的内涵。

二、舞蹈音乐旋律结构和舞蹈旋律结构关系分析

所谓的旋律是指舞蹈或者音乐表现过程中,作者以流动的时间形态来展现出来的自身的情思或感触,这种情思或者感触最终以音乐的高低起伏、音程的跳动而产生的音乐线条形式得到体现。为此,旋律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了创造者的心情状况。同别的情思表现形式相比,旋律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不能通过具体的含义来体现,而是通过五声、七音或者十二序列音乐曲表现。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使得舞蹈创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能力,通过不同的舞蹈形式来展示音乐的情思,使得两者能够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情思表现体。

舞蹈音乐给舞蹈创作所带来的动力效果主要可以通过三方面来表达:首先,音乐可以作为一种基本节奏和旋律伴随舞蹈始终,这种形式的关系是音乐烘托舞蹈表演全程,使得舞蹈能够有良好的表现主题,并从始至终引领着舞蹈的发展变化;其次,舞蹈创作可以把音乐作为主要对象,通过音乐来获取舞蹈的内容。这种形式的关系是舞蹈以音乐为基础,并以音乐的情思为舞蹈的表现情思,两者在表现主题上是一致的;最后,舞蹈家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获得创作灵感,展示音乐所激发的自我情感。音乐和舞蹈的这种关系是当前很多舞蹈创作的形式,编舞者根据音乐带来的情感启发,创造符合音乐心境的舞蹈内容,从而具有较强的感情基础。根据上述情况描述,在舞蹈创作旋律方面可以总结为下述几个形式:一是演绎形式,即在音乐十分流畅的情况下,让编舞者随之翩翩起舞,舞蹈内容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呈现相应的发展;二是对抗的形式,即脱离舞语,创造出同舞语相对的具有对抗性的形象语言,最后使得配合后的音乐和舞蹈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效果,这种形式的舞蹈创作旋律具有很强的表现感,能够从对比的形式实现主题的凸显;三是对话的形式,即把音乐仅且当作一种烘托舞蹈的角色,然后有目的地配合舞蹈动作,让舞蹈可以充分的单独展现,这种形式的舞蹈创造是以音乐为起子,启发下一步舞蹈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四是忽略的形式,即音乐和舞蹈彼此单独展现,互不干扰,这种形式的舞蹈旋律创造需要具备较强的情思,能够有效地将舞蹈和音乐区别开来,从而实现彼此的独立;五是变化式,即通过另一种舞语来代替原本音乐所阐述的某种舞语,最终来获得某种特别的效果,但是最终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是想通过音乐旋律来推动舞蹈所展示的情绪,最终又展示旋律的意义,获得旋律和舞蹈之间最协调的合作方式,完美地将舞蹈作品表现出来。

三、舞蹈音乐和舞蹈表演情感布局关系分析

舞蹈的结构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舞蹈音乐情感布局的影响,舞蹈音乐情感布局将直接影响舞蹈表演者期望表达的内容、情绪以及相关的表演时间和顺序,除此以外,也关系着段落结构跟主题思想。一般的群众自娱自乐性舞蹈,从整体而言,除了段落结构并不复杂外,整个舞蹈也只呈现一种情绪,所以它所呈现出来的情感是比较单一的,而仪式类舞蹈,情感的布局往往紧紧的配合仪式内容,舞蹈的情绪将随着仪式的变化而随之变化。比如逢年过节时候展现的节庆舞蹈、一些民间流行的驱魔舞蹈等等。

从舞蹈音乐和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的复杂程度来看,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深受音乐结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如果遇到音乐结构比较复杂的作品,舞蹈内容通常情况下也会随之变得相对丰富多彩,时而欢快时而忧郁,时而温柔时而激情,情感也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它通常在舞蹈段落和段落之间,体现出一种特别的或是对比的情感,这也使得舞蹈表现呈现出较大的情感起伏,给观赏者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一些具有剧情的舞蹈和舞剧往往情感都呈多线索发展,除了段与段之间呈现变化发展外,同一段落也会夹杂着不一样的情感线索,特别是在交响性舞剧当中所展现的对比性尤为强烈,一般在创作舞蹈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采用一些旋律的走向、和声的色彩、节拍的切割、音色的搭配、调性的转换和空间的创意因素来形象和帮助所要展现的音乐的情感内容。而当舞蹈音乐结构比较单一的时候,舞蹈表演内容和形式也趋于简单,简单的音乐结构背景下不大可能衬托复杂的舞蹈表演,否则将会使得音乐和舞蹈表现呈现出较大的反差,让观赏者觉得表现形式不一,主题不一致等反面效果。为此,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要根据音乐结构的复杂程度来进行,不能一厢情愿的分割开来,使得两者不能实现协调和统一,最终破坏舞蹈的表演观赏性。

参考文献

[1]朱红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再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1)

[2]吴祖强舞蹈音乐的结构及其它[j]舞蹈,1962(6)

舞蹈音乐论文篇5

论文摘要:舞蹈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一个完整的舞蹈应具备音乐、灯光、舞美、服装等等元素的参与其中,好的音乐即是舞蹈成功的一半,所以音乐是舞蹈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倘若舞蹈动作元素如同人的骨骼,那音乐就是或肥或瘦,或圆润或富有弹性的肌肤,她使得舞蹈更加立体,饱满,她调动了人的听觉和动觉,创造了和谐的共通空间。

舞蹈与音乐都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两者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修养在舞蹈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只重视基本功和技巧的练习,忽略了对音乐修养的加强,那么出来的作品就会是很空洞、生硬,没有内涵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与音乐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可是在当下社会一些舞蹈教学中,由于音乐修养的欠缺,严重的影响了舞蹈的发展和表现。本论文通过探寻在舞蹈教育中音乐修养的加强,使人们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而在今后的舞蹈教育和学习中重视音乐的修养,把舞蹈与音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舞蹈与音乐是水乳交融的姊妹艺术,任何一种舞蹈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创作,没有音乐的伴随就不存在舞蹈。舞蹈与音乐在历史上、结构上、旋律上及各民族舞蹈的结合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的古籍中,多把“乐”与“舞”并提,也就是说,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态,音乐是舞蹈的声音和内容,音乐配合舞蹈,使舞蹈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舞蹈配合音乐,使虚的音乐形象变成较为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音乐都具有抒情性。古人认为,舞蹈和音乐都是人类感情最集中的体现。直到现在,当人们兴奋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来。可见舞蹈和音乐都是抒发人物情感的艺术,舞蹈与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舞蹈与音乐都要表达一个进程,都在时间推移中展示主题,刻画形象。在表达内容和情绪时,音乐需要音符的连续,舞蹈需要动作的连续;其次舞蹈与音乐都是以节奏为基础的,节奏是产生动感的基本要素,是舞蹈动作构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节奏的支撑,音乐和舞蹈都会瘫痪,在舞蹈中,节奏是联系动作的纽带,一般表现为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能量的大小。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体现不同的内容。比如旋转的动作:如果旋转速度很快,就可以表现出人物激动的情感,或暴怒,或狂喜,或哀痛;如果速度减慢,则激动的情感也随之慢慢平静下来;如果旋转的速度减到最慢,那么激越的情绪也就逐渐消失了。可见有鲜明的节奏,和音乐紧密结合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我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说明了音乐对于舞蹈的重要性。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或失败,舞蹈音乐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音乐不仅仅是舞蹈的伴奏,而且还表现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音乐对舞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音乐可以配合舞蹈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刺激观众,两者结合能互为补充从而形成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相统一的整体。比如如果出现低沉缓慢的音乐时,一般是要表现人物比较失落、哀伤的情绪,观众通过凄迷婉转的音乐和舞蹈演员的表演,可以充分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变化。

由于音乐对舞蹈的特殊性,舞蹈编导们可以从音乐中寻找到灵感。舞者在学习或表演时,把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现实的舞姿中,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者通过反复听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然后将脑海中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只有懂音乐的人才会被音乐情绪所打动,所以搞舞蹈的人,一定要学会听音乐即兴舞蹈。在舞蹈中,音乐是连接舞蹈动作的纽带,通过音乐把舞蹈动作串联起来,形成有规律的组合。音乐的风格可以体现出舞蹈的风格,比如藏族弦子舞,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婉转而深情,舞蹈动作舒展、柔美,其音乐与舞蹈风格都是一致的。

通过上述对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和音乐对舞蹈的作用两方面的介绍,说明了舞蹈中音乐的重要性,那么在舞蹈教育中,加强舞蹈专业人员的音乐修养是提高舞蹈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音乐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单是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就包括乐理基础、和声、中外音乐史、曲式分析等。音乐技巧又包括对视唱练耳、声乐基础、钢琴基础等课程。

本人认为,以上这些课程对舞蹈的学习帮助很大,如果舞蹈学习者没有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就不能够从音乐的思维中获得更多舞蹈之外的营养,更无法在创作时很好的把握音乐,所以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必要的,当然还有许多没有提到的课程也很有用,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是通过肢体来表现内心情感的,需要音乐的配合来完成,每一种舞蹈、每一个舞者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动作的创作,加强肢体音乐语言的训练,就是让舞蹈学习者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把脑海里想到的形象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一个具有良好音乐修养的人,一旦音乐响起,随着音调的高低、节奏的长短、速度的快慢,舞者就进入了用肢体语言阐释心中对音乐感受的世界。但是在一些中等专业的舞蹈(艺术)学校并没有开设完整的音乐教育课程,没有把音乐修养提到相应的高度,这就限制了他们对音乐中舞蹈形象的想象和表现,限制了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训练中,应该多注重学生对乐感的培养,在理解感受音乐的同时,发自内心的用舞蹈动作把体会到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