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收集5篇)
时间:2024-08-18
时间:2024-08-18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名族性;多样性
随着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和西方国家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其中的饮食文化则成为了最热门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同样是饮食文化,有共同点,亦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人的饮食的目,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可以说,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营养。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不会过分追求食物的色香味,更注重的是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西方人熟知营养搭配的原则,以保证营养的充足和平衡,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如果能在享受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的同时还能获得充分的营养,这无疑是最好的。
二、文化内容的差异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又加之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死的,更不能食用。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趋向融合。而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从动物身上取料炼而制。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三、文化方式的差异
1.用餐工具
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2.用餐方式
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互相夹菜、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表现出中国人团结、和合、交融的群体意识文化精神。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独立、冷峻、自由的个体意识文化精神。
3.赴宴方式
在中国,客人大多不会提早到宴会的现场,他们经常会迟到。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国家中,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10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4.用餐礼仪
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常首先入座并坐首席,主人发话了客人才可以动筷。由于传统习惯,中国人喜欢热闹,主人常常要给别人夹菜,时时招呼大家不要客气,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并会说些诸如“菜不丰富,请大家吃点”等客气话,宾客间也习惯频频攀谈。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西餐比较讲究安静,席间宾客很少大声喧哗,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包括喝汤和咀嚼食物都几乎不发出声音,这样的安静和中国人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结束语
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当然,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许多外国快餐店进入中国,并且受到欢迎,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中餐凭借悠久的历史和精巧的烹饪方法制作工艺也在逐渐的影响西方饮食;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的合理融合,让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E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1.饮食观念的差异
1.1中国的饮食观念
我国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就重视农业而抑制工业,而且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支撑着整个国家过了2000年。艰苦耕作的农民们或者因为国家政策要交税,或者因为受到地主的剥削,或者因为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收获的粮食很实在很难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解决温饱问题是很多中国人的主要矛盾。发展到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大家注重的不仅仅是温饱问题的解决了,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质量了。于是,随着这浪潮,出现了很多专业的厨师,开始研究饮食文化,开始研究烹饪,开始研究食材的搭配等,所以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中很注重色香味俱全的搭配的,视高质量饮食为一种享受,而非仅仅只有充饥的功能。
1.2西方的饮食观念
至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一直都不比东方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人们的生活节奏又大大的提高,这造成了西方国家的人们对饮食熟视无睹,认为饮食仅仅是充饥果腹的手段而已。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他们采用了更科学、更规范和更合理的方式为自己的三餐搭配,很注重营养充足,适量搭配的健康饮食。特别是现代出现了营养学时候,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的理性分析倾向,甚至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1.3小结
总的来说,如果在西方国家注重营养搭配的基础上,再发展味觉上的享受,这才会使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完善,而且将有利于将西方人所说的Chinesefood推向国际。
2.饮食内容的差异
2.1中国的饮食内容
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在,国家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但仅限种植业,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食,都是中国的主食,可见,我们中国都是以素食为主。其实从东方人的体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饮食比较素,东方人都是以身材矮小、骨细肩窄为主。而且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时代,很多平民百姓都买不起肉食,特别是在凭粮票购买粮食的时代,更加少有肉食,大概是在春节等重要的节日中,人们才舍得买肉食。但是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人民的餐桌上找到越来越多的肉食,特别是过年过节,或者是招待客人的时候,鱼虾蟹、鸡鸭鹅、猪牛羊都常常出现。
2.2西方的饮食内容
在西方国家则比较重视牧业,特别是某些国家更加以动物发展出另类的文化,例如美国的牛仔文化,西班牙的斗牛文化等。而且西方很重视航海文化的发展,因而渔业也发展得很好,这两点决定了西方人以进食动物为主。再次,西方人因为注重营养的摄入以保证体能的充足,他们都很注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所以西方人的体型都是高大肥胖、骨大肩宽为主。但是由于现在西方人摄入太多脂肪,营养师建议他们的餐桌上应多增加蔬果类的食物,以增强消化。
2.3小结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饮食内容都有发生变化,素与荤的搭配也日催合适,健康饮食的观念也以深入民心。
3.饮食方式和餐桌礼仪的差异
3.1中国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因为中国以素食为主,大多书人都以筷子、勺子为主要的餐具,方便使用。很多外国人都不会用筷子,因为这与手的灵活度有关,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属于心灵手巧的类型的,而外国人则比较豪放,所以比较难学会用筷子。
而平常饮食的方式,我们则大多以围餐为主,即放几盘菜在中间,大家喜欢吃多少便夹多少,尽量做到不浪费的原则。因为我们中国以前经济较落后的时候,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养成了中国人节俭的优良习惯,所以围餐就是尽量避免个人饮食的浪费。再次,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一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互相夹菜,有利于维护家里和睦的气氛,无论是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丧事,一家大小都会坐在一起吃饭。长久以来,围餐已经成为家庭聚会的主要形式了。但是围餐也有不讲究卫生,容易传播疾病的缺点,所以现在如果是在公共食堂,大家都以一人一份饭菜为主,卫生观念以逐渐提高中。
3.2西方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西方国家的人们因为以肉食为主,所以他们以刀、叉、勺子为主要的餐具,而且刀子也分为切包和切肉的不同,勺子也分了汤和食物的不同使用,他们的排放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但这也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
而进食的时候虽然都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但是都以一人一份食物为主要的形式,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西方国家的文化讲求的是自主独立,讲求个性,若不断给客人夹菜,客人会觉得主人在强迫,没有礼貌。虽然缺少了互相夹菜的温馨,但是也多了一份卫生健康的保证。西方人的餐馆都是很安静的,因为他们觉得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很可能会打扰其他人进食的心情,侵害了其他人享受安静环境的权利,所以西方人在餐馆进食时要不不说话,或者很小声地交谈,尽量做到不打扰其他人。
3.3小结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各有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生活习惯、文化氛围都造成的。现在随着世界全球化得趋势,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也开始走向日趋融合的方式,中国人经常吃西餐,西方人也开始青睐中国的食物,方式也随之得以变化。
4.烹饪方式的差异
4.1中国的烹饪方式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民间艺术,因为中国烹饪追求的是随意性,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追求规范化。之所以称中国的烹饪时民间艺术是因为烹饪这艺术存在于家家户户中,食材的搭配、调味料的搭配都是随个人喜欢的,所以可能会出现明明是同一道菜,但是在不同地方食用会出现不同的风味。这些都造就了我们中国的八大菜系的形成,这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都各有特色,各具自己独特的风味。
4.2西方的烹饪方式
在西方,烹饪是机械化的,严格按照营养学来进行科学搭配,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了一种机械化的技术性工作。由于食客也只注重营养的摄取是否足够,这更放宽了厨师的烹饪技术限制。
4.3小结
在烹饪方式方面,中国注重的是随意性、和合性,而且烹饪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西方注重的是营养的搭配,因而具有机械性,搭配单一乏味,缺少趣味性。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73-02
在国际交往众多的今天,我们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各种不同于我们的文化,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中西方在此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西饮食文化各方面具体的差异和产生原因我们会一一进行分析。
一、饮食观念
1.“民以食为天”、“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从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多么地重视吃,把吃饭看做是人生至急、比天还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我们的语言和组词方面:无论何时见面打招呼都是“吃了吗?”说人不忠诚是“吃里扒外”、说谁社交能力好是“吃的开”、说经历磨难是“吃苦”、感情中的嫉妒是“吃醋”等等。中国人重视吃、喜欢吃,无论各种场合都能找到吃的理由:人,出生要吃、满月要吃、生日要吃、升学要吃、毕业要吃、升职要吃、结婚要吃、去世要吃;出远门要吃(饯行)、回家要吃(接风)等等。
中国人不仅喜欢吃、重视吃的场合,还强调吃的美味。“民以食为天”但“食以味为先”。中国烹调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国饮食独特魅力之所在。中国烹调美味的产生是各种调料、辅料,配料相互搭配、相互调和的结果。中国的饮食观其实是一种美性饮食观,讲究五味调和,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当然中国美食在过分追求“味”的同时,很难兼顾营养,这也是我们感性饮食观的外露。
总之中国人重视吃、强调味,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吃已不仅是填饱肚子维持生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中国人重视吃,是因为它是生存的第一要务,也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食不果腹,才会把吃看得重于一切。中国哲学强调“和”,阴阳调和、五味调和,讲究的是统一、融合和和谐。不仅是“色、香、味、形、器”的“和”,还要“阴阳五行、四季”的“和”,吃饭不仅要味道鲜美还要和四季时令结合,至此才创造出中国的美性、感性饮食观。
2.西方国家虽重视吃,但其不管是在吃的重要性上还是对“美味”的重视上和中国相比都相去甚远。饮食对他们来说大多还是作为生存的必要手段或者是一种交际方式而已。林语堂先生语:“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足以抵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1]所以,即便他们的食物单调乏味,为了生存他们还是会理性地吃下去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他们会关心所吃食物是否有营养,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充分吸收。尽管中西方都有食物的搭配,但中国强调的是“美味”,一种感性的享受;西方强调的是营养,一种理性的生存方式。
二、饮食对象
1.“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生存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2],“其生存环境不仅决定了可能获得的食物资源种类,而且对于该食物的获得方式和消费方式等也影响至深”[3],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基础之上的,所以历来大多以谷物或其他素食为主,肉类为辅。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中国的饮食对象范围在无限的扩大,食物的种类可以说无所不包,烹调方法:炒、煎、炸、蒸、炖、烤、爆、焖、拌等五花八门。食材的丰富、烹调方法的多样化,使得中国人对吃更是乐在其中,并且不辞辛苦地不断追求创新,把吃文化的享受发挥到极致。
中国饮食对象的广泛性是和感性、随意、享受的饮食观念相适应的。哲学观念上的“和”,在这里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一切皆可为我所用,为我所食。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传统农业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小部分。所以西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辅以少量的谷物。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的,但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他们食材虽营养丰富但种类单一,制作简单。他们吃的目的不在于享受,而只是为了生存和交际,所以他们会很乐于吃“大块牛肉”和“整块鸡”。
理性、注重营养、简单,这依然是西方理性哲学思维的表现。
三、烹调操作准则和程序
1.由于中国饮食对象的范围广,烹饪手法多样,所以烹饪准则和烹饪程序也不确定,且同样变化多端。就算是全国知名的菜,其菜谱上的描述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模糊。不管是原料、调料或者是辅料,很多时候都是用“一汤匙”、“小半碗”、“适量”、“少许”等等这些模糊概念来描述的。同样一个菜,因为配料、调料或辅料选择的不同,不同的人做出来有不同的味道,即使同一个人每次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烹调程序上同样可以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没有严格的操作标准。那么在中国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不同地区的人更会做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特色,中国饮食也才因此有了不同的菜系。为了追求味道的独特和鲜美,厨师们甚至会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食客和不同的场合把同一道菜做出不同的变化。
宏观、模糊、变化就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饮食操作准则和程序上的随意和不确定性就是其内在影响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操作程序和烹调准则上的随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味”,对味的强调和追求依然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阴阳调和、五味调和,食材原料、辅料、调味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而为一,包罗万象。
2.西方国家在饮食习惯上强调的是营养,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在饮食对象上相对中国而言又比较的单一,他们吃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充饥和交往,所以他们的烹调程序可以、也能够严格地依照一套标准的步骤进行。“中国人既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至乐之中自然以享受为第一要务;而西方人仅把饮食当做注入一个生物机器里的燃料,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4]相对于中国的菜谱,西方的菜谱整体上看是科学和精确的,配料、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甚至他们的厨房里备有天平、量杯、刻度锅、定时器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容器,厨房不像是一个制作、享受人间美味的地方,反倒像个辛苦工作的实验室。比如肯德基和麦当劳,虽然其连锁店遍布全球,但其所有的食物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能吃到的地方都是一个味道,因为他们是严格按照全球整理的一整套操作标准进行烹饪的。这种烹饪手法做出来的食物,几乎都保持着食物本身的味道,即使有不同食物间的搭配,也只是在容器之上的搭配。
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在这里的表现形式就是机械、严格的烹饪操作程序。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强调个体和独立。西餐中大部分正菜原料互不相干的搭配风格把这种哲学内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四、饮食习惯
1.中国人用餐,不管是什么样的宴席、怎样的目的、什么样的场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围桌而坐。所有的食物,冷菜、热菜、主食、副食、汤、甜点、水果等等,全都放在桌子中间供大家共同享用。同时,会根据用餐人身份、地位、年龄等的不同,尊卑有序地安排不同的座次。大家在宴席中相互敬酒、相互劝菜。此种用餐习惯看起来团结、热闹、祥和,也便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围桌宴饮符合我们中国人“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单道菜品的“味道”、整桌食物的“搭配”,以及用餐人员间的“团结、礼让”,都是中国哲学思想“和”的体现。我们一向以“和”、“合”为最美妙的境界,我们重视整体、强调全局,个体和局部被融合在集体之中,“和”的哲学思想导致了如此的饮食习惯。
2.西方人用餐的主要目的是充饥,其次是交谊。通常情况下的用餐都是分食制,大家各自用餐互不干涉。而西式宴会的核心目的就在于交谊,所以此种宴会讲究温馨、优雅和富于情调。西方人最钟情于自助餐,所有的食物依次排开,大家各取所需,在整个用餐过程中大家可以自由走动,或是取食或是独处,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地选择交谊的对象。如果在多人餐桌共同用餐时,西方人更注重的是和相邻人的交谈,而不是全桌人的交流。
与讲究“气”,追求“和”的中国哲学思想不同,西方哲学讲究实体和虚空的分离,强调的是形式结构,他们尊重个体,崇尚个性突出,不喜群体性的交流,这也是自助餐流行的深层原因。
五、餐具、用餐环境及其他
饮食对象的差异以及用餐习惯的不同,也导致了饮食餐具的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五花八门,用餐时又是围桌共食,所以筷子的发明和使用简直就是绝配了。筷子虽简单,但却几乎能应付一切食物。中国人用餐,讲究的氛围就是热闹,要场面、好面子,吃饭或喝酒时喜欢大声说话。
我国几千年来以农耕文明为主,形成了以食用粮谷类食物为主、蔬菜水果为辅、肉蛋类为补充的饮食结构。《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宜”,意思是说,日常饮食中,谷类食物是人生存的基础,水果可以辅助每日饮食,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蔬菜可以作为填充,实现饱腹感,如果还能有点肉吃,那就更好了。
《黄帝内经》中之所以会提出这种古老的膳食建议,是基于当时当地的地理、气候、自然、人文环境。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我们把视野放大后发现,从广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再到今天的欧美地区,同样因为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许多饮食习惯。例如,在缺乏大面积耕地地区,或气候条件不适宜的地区,无法像我们汉族中原地区这样形成浓厚的农耕文化,相对应的,他们形成了畜牧文化或渔业文化,这些文化的特征也在今天这些地区的饮食情况中有所体现。
如在欧美国家,饮食上虽然同样有粮谷类,但是饮食方法上却和东方有所差异,他们很少会蒸煮,更多地会选择烤成面包;在副食的选择上,更多的选择牛肉、鱼类、奶类作为补充;在一些沿海国家,还会形成以食用丰富海产品为特点的饮食习惯。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频繁,西方的饮食方式也开始渗入到我们生活中。但在有些人看来,西方的饮食是不健康的,亚洲人不适合西方的饮食,或者西方的饮食不营养,热量高等等。
其实,在饮食问题上,食物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是一件好事。食用异地饮食并不会因为人种不同,而对身体健康带来什么伤害。例如,一个东亚人如果从小生活在欧洲,也会形成区别于东亚人的饮食习惯,而这种饮食习惯,并不会因为人种的不同,让这个孩子无法正常成长,或出现健康危机。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互补与兼容。[1]
[关键词]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文化,关联极其密切。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中国文化自文明产生以后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综观我国五千年文化史,虽然封建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过人要吃饭总是天经地义,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这样促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国手工业的发达,使得中国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仅要获得良好的感观享受,还要获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饪技术发达、食谱广泛、饮食含义丰富。[2]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饮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们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营养。中国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在一些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欢喝果汁,平时吃饭也很喜欢吃蔬菜沙拉,很少与炒菜沾上边,并且生吃蔬菜加上点沙拉酱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维生素。
二、中西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1、位置安排礼仪
中西方都讲究宴请的座位安排。中国的入座的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请年长者就坐根据辈分依次入座,中国人比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为这个也象征的权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视的或者地位道高权重的会上上座,就像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一般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都会说:“来来,请上座。”当我们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也不要弄出响声来更不要到处随便走来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礼仪也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这个场景我们也可以经常从电影里看到,西方绅士的男生和美丽的女士去约会就餐的时候,都会很绅士的拉开椅子让女士就座。就坐时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
2、用餐礼仪
中西方对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对用餐,那差异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顺序上双方就有差异,中方的上菜顺序是汤、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顺序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异,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西方的讲究比较多,有时候比较重要隆中的场合,餐具会有很多,他们会很仔细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异,中方:中国宴席中场停止了,我们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汤匙上,如果将筷子横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进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场休息,刀叉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含义,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三、着装礼仪
除了以上说的礼仪差异之外,在着装方面中西方也有差异。在中国,人们在宴请别人或者自己被宴请的时候都可以穿着随便点,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裤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较高级的宴会,对人们的着装都是有要求的,我们平时看电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装不正式是不给入内进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级的宴会,男士都要穿西装皮鞋和打领带,女士需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闲服去就餐的。这些虽然都是细节,一旦出错了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结语: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文化发生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就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它让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靠近了,让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其实也就是各国的文化的缩影,正向面对这些差异,会让我们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陈歆.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上一篇:中西文学比较论文(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