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整理10篇)

时间:2024-10-05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

合上书,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述说着一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作者写了一支氏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来与去。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书中主要出现了两位萨满,他们有同样神奇的功力。比如神奇的预知能力,每当氏族中有人去世,萨满总是第一个知道的。还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当氏族中或别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会请萨满去跳神。萨满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会离那个人而去。但是神总要带走一条生命,一条生命留下了,另一条生命就要替他走。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时,代她走的是一只驯鹿仔。妮浩就没这么幸运了,每当她跳神救回一条命时,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用自己的亲骨肉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选择去跳神。萨满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也许在他们眼中,众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温克人崇敬火神,无论去哪里都带着火种。他们不能往火中吐痰,洒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净的东西。当鄂温克人打到熊或堪达罕的时候,萨满就要祭玛鲁神。还有“白那查”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山神的树,就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下跪磕头祈求山神保佑。从山神旁边经过,不能大吵大嚷。鄂温克人崇敬各种各样的神,但这些神归根结底是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正是这信仰才让鄂温克人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

命运,在书中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比如达西死后,玛利亚就怀孕了,或者妮浩给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结果他们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样脆弱,而且死亡也与相同的植物有关,又或是主人公的爱情,始于熊,终于熊……读着读着,会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该走的路,就离开了。一个人的故事结束时,总会想如果他的命运不是这样,故事又该如何发展。但命运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该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偿一命,这些情节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总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还有许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发现,也不被打扰,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就像这世世代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奔腾的河水带走了时间,冲刷了历史的印记,带不走的,是坚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2

用作者“我”的自述,“我”的第一段爱情是饥饿为媒。

因去寻找逃走的娜杰什卡、吉兰特而意外迷路,在躲避黑熊追踪中跑进一片丛林,遇到一个悬在树杈上的靠老宝,靠老宝是鄂温克游猎民族搬迁时留下的“储存室”,不方便带走的食物和用品存放在两米高的树杈上,方便需要时回来取,也方便路过需要的猎民补给。

此时的我裸着上半身(因为姑姑曾告诉我她遇到熊攻击时露出乳房,熊就不会攻击自己。我用这一招躲过了黑熊的第一次攻击,却也因此落下了自己的上衣。)正巧撞见来取东西的拉吉达,狂乱中晕倒在他的怀抱里。

热血帅小伙拉吉达接住了半裸的个姑娘,也决定要接住她的人生。这就是“我”与第一任丈夫拉吉达的爱情。

“我把头埋进拉吉达的怀里,告诉他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么温暖过。拉吉达对我说,他会让这种温暖永远伴随我。他亲吻着我的`乳房,称他们一个是他的太阳,一个是他的月亮,他们会给他带来永远的光明。”

美好的爱情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营造爱、体验爱、沐浴爱。直到有一天,拉吉达外出寻找丢失的驯鹿时,因为太累在马背上睡着,在睡梦中被冻死了。我体验了母亲失去父亲那般的痛苦。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3

额尔古纳河,我查看了一下地图,是中俄边境线,右岸是我们的祖国,左岸便是俄国。

书中的鄂温克族的人们,随着驯鹿群沿着河流迁徙,他们喝着山间的泉水,吃着熊肉、灰鼠肉,穿着鹿皮衣,带着狍皮手套,他们的火种保存在桦皮筒中。他们繁衍着后代,热情而又离奇的生存着。

读书的时候,我拥有了另一双眼睛,以及另一个感受世界的大脑,将这个鄂温克族女人的生活重新活过。

我仿佛看见了他们希楞柱缝隙里的星空,看到了山间的百合和结婚时他们佩戴的野花。我仿佛听见冬季林间呼呼的风声以及他们在深夜制造的风声。

我仿佛和女主并肩站在一起在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中等着拉吉达回家。我仿佛看到瓦罗加的长发,和他读诗时的迷人模样。也仿佛看到伊万抗日的`英勇。

我好像看到了达玛拉穿着尼都萨满做的惊艳羽毛裙,跳了一天的舞。我好像看到马伊堪迷人的眼眸及绝世的容颜。

我感受到了另一个新奇的世界,我想去摸一摸驯鹿的皮毛,喂它们吃盐。我想骑在驯鹿的背上,走遍额尔古纳河的山涧。我想晒着肉干,吃着柳蒿,我想像着自己变成了一个鄂温克族的女人,勇敢、健壮、美丽又善良。

但他们的民族终究还是走向了现代文明,历史的河流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人,裹挟着河流中的砾石及金石汹涌的前进。

当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出现使鹿民族鄂温克族的时候,当鄂伦春小伙转赠狍皮帽的时候,当达斡尔族重新训鹰的时候,当爱吃鱼的赫哲族穿着鱼皮衣的时候,这些英勇的民族带着他们的民族特色惊艳了世人!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4

偶然进了东方甄选的直播间,董宇辉老师正推荐一本书。我搜索了一下这本书的介绍,于是随手下单了这本书。

我一直对各种民族文化感兴趣,而这本书介绍的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族,书中原始的生活方式,神秘的部落习惯,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还有颇具灵性的各种生灵,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

书的目录注明了故事讲述的三个时段,分别是清晨、正午和黄昏。开篇点名了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个九十岁的鄂温克女人。讲到“我”的父亲林克和母亲达玛拉、部落的打猎习惯、“我”的出生,自己姐姐列娜的一次生病、尼都萨满的跳神。就这样慢慢铺展开来,我也被深深吸引…

父亲林克和母亲达玛拉相处的细节,让人忍不住羡慕这对夫妻。所以,当读到林克死亡的那一部分,也是真的让人难以接受。可是,艰苦的自然环境让这样一个原始民族命运多舛,生老病死是最司空见惯的事情。从林克的死开始,书中相继讲到了众多人的死亡。

先说林克的死。林克的死让我感到心痛和震惊。一个优秀的猎人,一个智慧的鄂温克男人,为了去换一些健康的驯鹿,在经过一片密林时,被雷电击中,倒在了劈断的树木旁。可怜了他挚爱的妻子达玛拉,悲痛欲绝,形单影只。感情甚笃的林克和达玛拉,几乎每晚都会制造出热烈而神秘的风声如今失去了林克,她将要怎样度过余生?

我以为达玛拉会就此消沉,行尸走肉,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事实上,她的确如枯萎了的花朵,了无生机。但是另一个人的殷勤,让她又在纠结中焕发了一点生机。那就是尼都萨满,他是林克的哥哥。以前作为萨满的尼都,身材微胖,刻意打扮得比较女性化。但是自从达玛拉失去了丈夫,他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身影总是追随着达玛拉。一开始这让我难以接受,要知道,达玛拉和林克是那么相爱的一对。书中的“我”,达玛拉的女儿,也难以接受,她说,她可不希望达玛拉和尼都萨满在夜晚制造出那样的风声。整个乌力楞的风俗也是不允许他俩走在一起的,因为他们的风俗是,弟弟可以继承哥哥的遗孀,哥哥却不能和弟弟的遗孀重组家庭。

直到后来,通过作者的描述,我才多少理解了一点这种感情。“我”的姑姑伊芙琳讲述了达玛拉和两兄弟之间的感情纠葛。原来,年轻的林克和尼都萨满同时喜欢上了美丽善舞的达玛拉,达玛拉的父亲问达玛拉的意见,达玛拉的回答是,两兄弟都行。她像一只悠闲的花蝴蝶,总是自在地跳着舞,并不急于选择两兄弟中的一个。这可让两兄弟的父亲犯了难,于是他让两兄弟比试射箭,谁赢了谁就赢得达玛拉。平日里的两兄弟都是神枪手,尼都萨满那次却输的离谱,于是林克赢得了达玛拉。从那以后尼都就再也射不准任何东西,后来,上一任萨满去世三年以后,尼都的举止变得越来越怪异,最终他成了新一任萨满。

读到这里,我开始同情尼都萨满。也有点理解了他和达玛拉之间的暧昧。他用动物的羽毛做了一条绝美的裙子,根据羽毛的颜色和大小缝制在不同的位置上,尼都萨满成了最具巧手和匠心的人。达玛拉接受了这条裙子,但是她不敢穿出去,每当她拿出这条裙子,眼神才会出现光芒。哀叹着自己不能穿上它去跳舞。最终他俩还是孤独地走完这一生。达玛拉在儿子鲁尼的婚礼上,穿着那条裙子,跳舞跳个不停,直到人群散去。第二天她被发现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气息。而尼都萨满,在日本人来后,跳完最后一次神,永远的倒下了。

看到后面,我发现在这样的游牧部落里,不断地有人逝去,死亡随时可能发生。老达西死于狼害,列娜死于转场途中的严寒,金得因不满被安排的婚姻而自杀,鲁尼妮浩的孩子死于妮浩萨满的跳神,“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死于外出寻找驯鹿的途中,第二任丈夫瓦罗加死于黑熊…他们的成人死后要搭建风葬场,未成年的孩子就用白布袋装好扔到向阳的山坡。

有一个人的死亡最让我感到难过和遗憾。她就是“我”的姐姐列娜。列娜很小的时候就差点死去,是尼都萨满通过跳神挽救了她,而代替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是一只驯鹿崽。母驯鹿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乳汁一下子枯竭。可是列娜长大一点后还是死了。她是在转去新牧场的途中因为瞌睡而从驯鹿身上掉落,在睡梦中被冻死了。驮着她的那只驯鹿正是曾经替她死去的驯鹿崽的妈妈。我之所以觉着列娜死的可惜是因为,从文中能看出列娜是个乖巧善良讨人喜欢的姑娘。她担心尼都萨满跳神报复自己的父亲,而盯着尼都萨满一夜未睡,导致第二天缺觉才从驯鹿身上掉下。她还是罗林斯基最喜爱的小女孩。罗林斯基是俄罗斯商贩,温厚和气,每次来到他们所在的'乌力楞,都会单独给列娜带一份礼物。而列娜每次都把这些小礼物分享给“我”。一直到“我”九十岁了,还保留着罗林斯基送给列娜的小镜子。

我为列娜的离开而难过。可是后面不断有人离开。他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喜悦的,死亡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每当有人去世,我心里总是唏嘘而沉重。可是,或许死亡对他们来说没有那么可怕。伊芙琳喝醉了酒在河边遇到一条蛇,那条蛇在伊芙琳耳边发出了达玛拉的声音。它是达玛拉的转世。在他们的认知中,人死后会托生成其他生物,重新生活在这个世上。

书中的动物仿佛都有灵性。拉吉米乘坐的马因为在树林中受了惊,一路颠簸,把拉吉米的睾丸震碎,回到营地后,那匹马就不吃不喝,只是流泪。于是达西和拉吉米就含着泪把马儿杀掉并掩埋。林克死去,他的猎狗回来报信,神情哀伤而低落。在林克的风葬场,它一遍一遍的用爪子刨地,仿佛给自己挖掘坟墓,要随主人而去。我相信即使尼都萨满真的用砍刀结束它的性命,它也不会躲的。

还有驮着玛鲁王的驯鹿。它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或许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它颇有长者风范和王者威严。老达西因为与狼恶战,众人不见他的踪影。是玛鲁王途径战场发现了达西和猎鹰的残骸,顺嘴就叼了猎鹰的一只残存的翅膀,回来跟人报信。

这些密林深处的可爱的人,每一个都是鲜活的、形象各异的。我一次又一次被打动。他们有为了抚慰金得的寡妇而主动站出来娶她的小达西,有为了挽救他人性命而跳神却失去自己孩子的妮浩;也有尖酸刻薄的伊芙琳,到处惹是生非的“马粪包”。人物形象各异,却在艰苦的自然环境里保存有最纯真赤诚的东西。那就是,对自然和神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天地万物的感恩,和对同类的无私。

你看他们的感情是多么纯粹。在“我”的婚礼上,失踪许久的伊万突然出现,众人欢欣雀跃、激动难捺。拉吉米重新吹起了口琴(木库莲),达西跟着他向伊万的马儿走去,他们的脸上挂着泪痕,甚至,连那匹马的眼睛也是湿润的。

书中有一个人令我十分羡慕,那就是就是文中的“我”,故事的讲述者。她遇到了生命中两个爱她的男人,就是她的两任丈夫。与第一任丈夫拉齐达相识于危难,“我”在密林中迷了路,误打误撞,饥寒交迫,差点被熊吃掉。在这种情况下与拉齐达相遇。拉齐达竖起来梯子,使“我”能从树上下来。虚弱疲惫的“我”软绵绵的一下子落入拉齐达的怀抱。他说那双清澈又湿润的眼睛让他心动。拉齐达长相清瘦英俊,类似父亲林克,喜欢开玩笑。俩人结婚后就来到了“我”所在的乌力楞居住生活。然而情深不寿,拉齐达因为骑马寻找驯鹿死于途中。“我”和达玛拉一样,成了寡妇。“我”的第二任丈夫是瓦罗加,他是一个酋长。带领族人搜寻日本逃兵时与“我”相识。瓦罗加清瘦,气质非凡,目光温和而忧郁。他被“我”复杂的神情所吸引,“我”的眼睛忧郁而清澈,仿佛是可以休憩的湖水。当他向“我”求婚时,“我”竟幸福得晕了过去。书中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女人如果因为一个男人幸福得晕厥过去,她这一生就没有白活。”“我”何其有幸,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余生竟有这样一位爱她的人来到身边!拉齐达和瓦罗加,他们都是她的爱!

她一定是个经历丰富、坚毅迷人的妇人。正如开篇所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她是鄂温克民族变迁的见证者,经历了几代人的生老病死、目睹了各种人物的美丽与哀愁。她的内心丰富而坚定,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心存热爱,所以她清澈的眼神才能打动她的两任丈夫,所以在族人集体决定迁往集中安置点时,她内心笃定,执意留下,坚守着这片她热爱的土地。

故事的结局令人忧心,这样一个与大自然相依相存的游牧民族,最终离开密林与河流,脱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来到定居点生活。生性自由的他们,囿于围墙院落,是否能适应被束缚的生活?那些习惯了在山野中悠闲觅食的驯鹿,是否能接受人类的圈养去食用寡淡的饲料?现代文明的入侵无不冲击着这个古老的民族,让人不得不担心这个民族的未来。可是社会要发展,时代在进步,这种冲击是必然的。事实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时代的产物,故事的发展也一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围绕着额尔古纳河,那里正是中俄的边界线,他们的祖先曾经历中俄冲突,所以才来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繁衍生息。他们也经历过日本入侵、文革的动乱、大兴安岭的开发…族人中还出现一位走出密林去北京求学的画家。他们如同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时代的印记。如今多年过去,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冲击与未知、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的种种思考与质疑,在尘埃落定的今天,在鄂温克人现状的生存环境中,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停息,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这样的冲击一直在持续发生。

故事完结,我回味良久。这本书让我成功的戒掉了频繁刷短视频平台。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形的,充实的,潜移默化,沁人心脾,让空虚的内心丰盈起来。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分享。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5

通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族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如此和谐,他们不仅是大自然的利用者,更是大自然的守护者。也是一部关于鄂温克族人的生存挣扎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之作。

当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那些坚守传统的民族应该如何生存?他们的文化与传统是否应该得到保护?当我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时,是否也应该考虑到那些坚守传统的民族?这本书让我深感鄂温克族人的坚韧与智慧,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她们的信仰却坚定不移。她们信仰萨满,认为万物有灵,与大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生存的依赖,更是精神的寄托,也让我对生活、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与感激。信仰让她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感激,也让她们在困境中找到了力量。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充满思考和感悟的书。它不仅展示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和信仰,更引导我们对生活、自然、文化和生死进行深入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成为我个人的珍藏,也会成为许多读者心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前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6

小说读罢,放下案头。读这个小说用了半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好的小说魅力就在此,总让人迷恋其中,不舍离开。

因为自身去年也曾去过离额尔古纳河不远的地方,小说中提到过的金河、满归我都亲自到过,自身在大兴安岭深处了呆了好几天,虽说现在没有了原始森林那些粗壮的树木,甚至小说中提到的各种狍子、鹿甚至水獭都没有看见过,但走在大兴安岭林区中间,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人的一种静谧感。以至于读了迟子建的小说之后,产生深深的共鸣。

小说中通过一个年逾古稀的老酋长的女人的口吻,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渺小的鄂伦春氏族的集体生存的画面,虽然“我”的描写并不是很圆润,但她却是在讲她百年来的见闻,而这个见闻正是这个以游猎为主的民族的生存变迁历史。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小说也是加入了创作的成分,但我更加愿意相信小说流露出来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小说里的人物尽管受了些现代文明的影响,在原始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但他们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状态。而这种生活状态下所表达出来的人性,必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没有经历过任何现代文明粉饰过的,他们既敢爱敢恨,达西可以抛弃家人跟一个刚刚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伊芙琳可以把自身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展现在对手面前;他们也可以在了解自身过错之后而挥刀自宫(抱歉,小说里的鄂伦春人名字都记不住,但看到之后会对上号);妮浩萨满明知道救人会失去自身的孩子仍然不忘记自身的操守……总之,他们就是把对自身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而又会在整个大家庭中充当自身的角色,服从组织的安排,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就像作为族长的拉吉达让伊芙琳在平分出来的肉先挑,她挑了两次之后再也不好意思拿好的了,而每个人的任务分工都很明确,男人们总是愿意出去打猎而把猎物等量的分给氏族里的每一个人。

小说中描写的鄂伦春人生活是那的和谐,虽然没有强大的物质生活保证,可是他们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那贪婪,一味的剥夺他人的生存空间。他们会把用不了的东西存在树上而不带走,他们烧火用的木材不是筏自新鲜的大树,而是捡那些已经枯萎落下的枝干。他们已经达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么的可歌可泣。

还有一个比较震撼的就是他们可以很从容的面对生死,尽管疯狂的爱过恨过,可是死对于他们来说感觉很平淡,或许是死亡经常毫无征兆降临的缘故吧,“我”的第一任丈夫死了以后,本以为不会再爱了,可是仍然和瓦罗加依偎在了一起,时间是一切解决不了问题的良药,我们也应该从他们中间学习些什么?大家总感觉死亡离大家很遥远,有些人因为害怕死亡而不敢做一些稍微有点危险的事情。生命的本质不应该在此,活到哪里就到哪里。而且,生命是宝贵的,人们不应该轻易的放弃自身的生命,更不应该随意的剥夺他人的生命。

鄂伦春人会在文明发展的大潮中充当千年一粟的角色,他们的语言会消失,他们的生活方式要不了几十年就会从地球上消失而仅仅存在于教科书当中,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年轻人总是喜欢接收新鲜的事物,而那些保存了民族文化最真实的老人们则会逝去。迟子建一个时代的作家的作品大部分是描写了时代烙印留下来的东西,如文革,如开放,而她却把游牧民族的活化石递到世人眼前,她为我们保存了这最后一点纯真,单从这点来说她就很伟大!人性总是相通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很多事情搞得那复杂,相互谦让和谐相处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还有那一批人,他们对于这个花花世界并不感冒,他们更热衷于自身的生活方式,哪怕再苦哪怕再悲,而我们不能称之愚昧,因为这两条线永远是平行的,我们得到的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7

在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的北缘,有一条美丽的额尔古纳河将中俄两国分隔开来。一般来说,国界要么是高耸入云的高山,要么是山谷河流。他们大多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烟稀少。但是额尔古纳河就不一样了。河流蜿蜒在绿色草原湿地中,两岸风光无限,尤其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中国一侧。

中俄边境最美的是额尔古纳河。我们从边城满洲里出发,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公路向东行驶,因为这条公路靠近界河,有几百公里的路程,而且路上有木桩和铁丝网路边。河水,水鸟飞上飞下。但是看不到人,即使有时候有好几个蒙古包,也只能看到羊群,看不到人。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寂静的世界。

“这条路下面的铁丝网是不能越过的,这是边境警戒线,羊可以进去吃草,人不能进去。”导游说。这里没有山脉或峡谷。数百公里的额尔古纳河骤然绕过草原,时而进入森林,时而沉入湿地。景色是那样的静谧,是那样的迷人。我们的车轻飘飘的飞着,无人区,天高云淡,像音乐。行走在这样的世界里,人太渺小了,我被波澜所感动,不知为何。

爬上一座小山丘往下看,下面是湿地和森林,只是河水曲折蜿蜒,湿地和森林已经分不清了。清澈碧绿的河水折迭流向远方,近处的`河水环绕着一座马蹄岛,是额尔古纳湿地的标志性建筑。我们顺着白桦林中的木栈道而下,与河水平行了一会儿,又回到了河岸。一直穿行在白桦林中,望着林间缝隙中的小河,别有一番风景。关键是只有一半的湿地和河流是我们国家的。额尔古纳河左岸是俄罗斯的,那里没有人。

似乎所有激动人心的事情都发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道路、森林、旅游设施,还有离岸边不远的额尔古纳小镇,五彩缤纷的建筑。但这一切都不影响额尔古纳河的宁静。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8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罢“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第一句话,我的心灵就被这厚重而安详的语言吸引住了,我不由自主地走进那“雨雪交加的山头上”,一眼就看到了夜幕里正围着篝火跳舞的一群人。

他们住在北方辽阔的山野中,白天游猎,夜晚跳舞,睡在特色的帐篷“希楞柱”里,一抬头就可以通过顶部的孔看到闪耀的星星。他们是鄂温克族人最神秘的分支,是土地的孩子。但如此简单欢快的部落,也总是遭到各种灾难:瘟疫、野兽、暴雨。特殊时期的多灾多难压迫着这些朴素的人民,看着身边亲友逐渐离世,他们该如何有信心生活下去?

“以一颗朴实的心熬过冬天。”这是他们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哲理。酋长和人民团结一心,几十人的小部落,一直奔波在他们的母亲河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季节变化,世事变迁。无论是女酋长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寻找驯鹿的路上失温冻死,还是第二任丈夫瓦罗加,为了保护族人葬身熊腹,他们从出生到离去,都一直热爱着脚下的土地。正如他们的'前辈,曝霜露、斩荆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群最朴实的人,在最热爱的土地上安静地生老病死,朴实而安详。

书里说: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有形的横着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条无形的竖着供灵魂升入天堂或下地狱。只有在横着的路上踏遍荆棘而无悔,方可在竖着的路上与云霞为伍,这或许是迟子建老师的初心。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着书中的小部落踏踏实实地走着地上的路,经历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式的普通生活,熬过生活的一个个难关。而另一边,作为读者的我,也和小部落一起,走在飘浮在天上的精神之路,与云霞为伍,感受心灵的起起伏伏,感受共鸣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世事浮沉后的处事不惊。

随着伐木声取代了鸟鸣,工业化找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小部落。小部落经历了几年的雨雪,有了安稳的日子,便再也不想继续奔波。

很多人都走了,走向那看起来恢宏的城市。但女酋长没有。她留下来了,坐在希楞柱里,最后一次看着天上的星星,抚摸着最亲昵的驯鹿。

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风与雪的老熟人,告诉了人们一条信念:淡然。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但终会回归风平浪静。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9

小的时候看迟子建的《白桦林》,就被迟子建笔下的挺拔入天的白桦林深深的吸引,一位女作家竟然能写出磅礴的气势,对此我深感佩服。之后就一直找迟子建老师的作品来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最爱的一部长篇作品。

整部作品是由鄂温克族最后酋长的妻子回忆的自述,诉说了这个族最后近百年的原始生活。中俄两国一额尔古纳河为界,这个民族几百年来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过着一种游牧的生活。以驯鹿为生,住着木刻楞房子,用的是桦皮桶,吃的是男人们猎回的动物,“跳大神”的尼都萨满是她们的精神依托,是十足的原始味道。

作品充满着鄂温克族人对生活的规则、天道的轮回、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人对自然的敬畏心、每次去爬山,都会有一个深切的体会,人只是自然的过客,山川河流才是主人。文章把人的爱写的非常美好,其中一个族人不顾他人的不满,依然和一个俄国女人生活在一起。而安草儿是一个相对来说智力不太好的孩子,但却是主人公最爱的一个孩子,也是陪着她的守着原始生活的最后一个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非常多的阐述,人和自然的依伴的关系,驯鹿死后会把驯鹿安葬在山的向阳面,这是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写照,也是鄂温克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他们在享受自然的馈赠的同时又感恩着自然的馈赠,以山林为生的鄂温克人,在吃山鸡前会为山鸡做祭礼。鄂温克族人的爱和恨都是深沉的,每一份都是带着血泪的,深入骨髓的。

文字非常美又不失大气,很多描述时间的词都用了自然的事物来表达,“从月亮东升一直吃到月亮西沉”、“他们黄昏出去,早晨归来”。开头的时候写到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雨雪看老了。这是真正的与自然融于一体了。两者是相互依伴的关系。文中的很多句子会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感受,又充满着人生哲学,比如:“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有路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以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清晨的'露珠湿眼睛,正午的阳谷晒脊梁,黄昏的鹿铃最清凉,夜晚的小鸟要归林。”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多数族人都搬去林外去生活的时候,文章的主人公说,“我不愿意睡在看不见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听不见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的耳朵会聋的”。

读了这本书并没有使我明白什么样的道理,但是却让我有了一块心冷净化的地方,留给我的就是我心中一块祥和宁静的土地。好的作品就是会为你打开一个新世界,让你有一种新的向上的心境。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0

自然的灵性。自然的神奇。聪明的鄂温克氏族人。这是我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最直接的感受。我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种动物,驯鹿。他们随着它迁移。与它相依相存。他们这样评价他们的驯鹿。“我们的驯鹿,他们夏天走路时,踩着露珠,吃东西时身边有花朵和蝴蝶伴着,喝水时,能看着水里的游鱼;冬天,他们扒开积雪吃苔藓的时候,还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红豆,听到小鸟的叫声。猪怎么能跟他们相比呢”。

我从来只觉得,什么焚香,不过是迷信而已,何况那里的萨满,只是跳跳唱唱。可当我看到,当那虔诚的萨满,跳了整整一天一夜,几天几夜,把重病的孩子就好,让身上的伤疤瞬间消失时,我惊叹了。同时,对萨满那种奉献,妮浩临产前,拖着重重的身子,穿着厚厚的神衣,艰难的跳着,我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坚持。最终,别人的孩子得救了,自己的孩子却没了。满身的鲜血。心里隐隐作痛。由此,我对这看似迷信的东西,不敢再有丝毫的轻视与慢待,更多的满怀深深的敬意。

他们虽打猎,但他们更懂得生态平衡,他们从不砍伐新鲜的树木,只是摘废弃的干柴。他们敬自然,爱待自然,如同自己孩子一般。他们随自然的变化,随动物的习性、习惯迁徙。驯鹿、树木、河流、清风、月亮、星星,他们与它们相依相伴。

他们不喜欢,闷闷的刷满白墙的屋子,他们喜欢晚上伴着星星、月亮入眠。他们对大自然所寄予的一切,是如此的保有虔诚,如此的珍惜。

林克打猎的场景,伊万巨人一般的力量,妮浩充满生机救人于危难之时的舞蹈,西班造的鄂温克文字,希楞柱里那团永远不灭的火,清澈的河流,成群的.驯鹿,一幕幕闪现在眼前……

或许,这样氏族的生活无法与我们现代生活各方面的便利、先进相比拟,但我想,当你最接近于自己心灵的那一刻,所有的便是最珍贵的。

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忙忙碌碌,或许是我们生活的节奏。但当你停下来,静静的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你或许会有时间,感叹时间的流逝,静静的欣赏初春的美景,道路两旁的树木已渐渐发出了嫩芽;静静的看老人拉着小孩,说着笑话,开心的走在回家的路上;静静的看花开花落,一切无法比拟的美。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会想到希楞柱里那一团火,想到那晚上照进来的星星、月亮,想到曾经有这样一个民族,鄂温克族,他们的聪慧,他们生活的种种。他们让我敬畏,保有深深的敬意……

摘选:

西班有两大爱好:造字和制作桦树皮工艺品。他一直喜欢讲鄂温克语,当他知道他说的语言没有文字的时候,就下决心要造字了。他对我们说,这么好听的话没有文字,是多么可惜呀。我们说,文字是那么好造的吗?西班说,只要我用心,就一定能造出字来。玛克辛姆的木工活儿好,西班就让他为自己做了很多木板,一摞摞地放起来。他喜欢坐在火塘旁造字,想好了一个字,先把它用圆珠笔画在掌心中,让我们看他造的字怎么样,等大家认可了,他才郑重地把它刻在木板上。他造的字很简捷,比如河水,就是一条笔直的横线;闪电,是一道弯曲的横线。雨,是一条断断续续的竖线;风,是两条波浪形的竖线。云朵,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半圆;彩虹,是一条弯曲的斜线。他的掌心因为总是描画着字,所以他洗手时格外小心,生怕把刚造好的字洗成了泡沫。西班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把我们的鄂温克语变成真正的文字,流传下去。

妮浩拖着重重的身子,救了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却没了。她唱起了神歌,唱给那即将出世的孩子。他还没有看到世界任何的一点儿光亮就沉入了黑暗。他连被命名的机会都没有,是妮浩那些死去的孩子中唯一没有名字的……

孩子啊,回来吧,

你还没有看到这个世界的光明,

就向着黑暗去了

你的妈妈为你准备了皮手套,

你的爸爸为你准备了滑雪板,

孩子呀,回来吧。

篝火已经点燃,

吊锅已经支上,

你不回来,

他们坐在篝火旁,

就会觉得寒冷。

你不回来,

他们守着满锅的肉,

就会觉得饥饿。

孩子呀,回来吧。

乘着滑雪板去追逐鹿群吧,

没有你,狼就会伤害

驯鹿那美丽的犄角。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