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的观后感(精选9篇)
时间:2024-04-03
时间:2024-04-03
飯後徘徊在棕樹街的晏架街遊樂場邊上,足球場上空無一人,旁邊的籃球場卻熱鬧非凡,傳來籃球摩擦綠色地面的吱吱聲響。
思緒萬千。
想起來香港也第六年了,時日如飛。六年前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儼然已經不是同一個人。對這城市的感情,也是愈發糾結和複雜——
我,屬於香港嗎?
我對香港的感情,自然和電影脫不了關係。老師篤定地說,我拍的東西比香港人還要「香港」。我卻充滿著懷疑,究竟我愛的是電影中的「香港」,還是我生活著的這個城市?何況,我還愛現在電影中的香港嗎?
雨傘之後,對香港的感覺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經常性的,會深深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外人。不敢也不想公開評述一些事件,因為很容易就政治不正確,也討厭無謂的謾罵爭執,非黑即白的標籤。感覺很容易就被人說我其實是個「外來者」,那標籤竟然像一份原罪。
我一直有原罪。那原罪好像是一份自卑,一份抬不起頭的孱弱。我從小嚮往著都市,從縣城中跑出來,流浪了十幾年,那份原罪沒有消逝,反倒變得強烈——我究竟屬於哪裏?
想起自己對於故鄉,也總有牽扯不斷的思緒。在朋友中,我大概是最經常回家的人,對爸媽的牽掛,也好像比其他朋友來得強烈。好多人在外打拼,過年也無暇回去,但每年過年,雷打不動我卻一定要回到家中,任何工作也阻擾不了。
那時的我如此強烈的要離開故鄉,而離開後,我卻一直放不下故鄉。想起賈樟柯說:離開故鄉,才開始擁有了它——那句話打中了我的心。
我深知我多麼熱切地希望有一個「家」,有一片土地,有一個人,能讓我依戀與牽掛。「電影」是追求自由的一種方式,而自由之外,心中的另一面,我卻無比希冀著「家」這個踏實、安全的地方。
未來的那個「家」會在香港嗎?也許心裡常常冒出的`是否定的答案。電影在哪裏都可以拍,但家卻只有一個。銅鑼灣書店的李波被逮捕後,香港不安的氣氛越來越濃烈,自己卻只有一份無力感。
這一年在香港,無論大環境、創作還是感情,似乎都遭遇了太多難題,但我還沒有放棄。
我相信的是,我還能繼續往前走,我也還有愛與等待的能力。
我總有一天能找到「家」的方向。
这周和前几次不一样,没有去景区玩,而是选择去看电影。这是突然做的决定,原因有两个:一是缘于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同学的状态:说《爱乐之城》这个电影很不错,强烈推荐去看;二是这个影片在前几天的奥斯卡电影节中荣获了6个大奖,性价比应该是非常高;三是这段时间学习也很紧,正好趁周末给自己放松放松,好好享受一下。
我的影评:
我从来没有对电影做过影评,但看了这部电影后,有点自己的看法。梦想(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但只要我们的坚持不灭,哪怕还剩那么一点希望,也绝不要放弃,也许这就是梦想成功前的最后障碍。如果心中还有爱相伴,梦想的路上也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观后感:
首先,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好看,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不管从总体的结构设计,荧屏效果,音乐配乐,还是人物细微表情,情感的展现,都让我深深的折服。其中,最的就是里面的音乐设计,很应景,也很合适。
其次,从内容上来说,电影主要包括两个题材:梦想+爱情。小时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都有自己的梦想。慢慢长大后,很多人却找不到自己的梦想,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在努力。其结果可想而知,最后能真正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的人太少。就像电影中展示的那样,我们在追寻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有时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崩溃,想放弃。很多人因此退步不前,久而久之,最初的梦想就这样失去。还有很多人,可能受外部环境等一些其他的因素影响,一直被动地做着选择,与自己原本规划的人生大相径庭,就这样一直下去,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工作而工作,很无奈地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不是自己梦想做的事。最后不得不放弃。这里,我庆幸我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现在也正在为之努力,并且我现在还处在一个合适的阶段。这里面的艰辛,需要付出别人更多的努力,但只要自己坚持,按着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做,再大的困难也要去闯一把,不给自己留下后悔的机会。就像电影中男主角一样,虽然经历了种种困难,最后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也是一个现实的故事。总之,梦想还是要有的,也许坚持了就实现了呢?
最后,比较遗憾的是:男女主角没有在一起。但值得高兴的是,男主角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女主也成功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回眸的一笑,也许所有的事情,遗憾,都在这微笑中释然了。同时,也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意味深长......
这电影看得值!希望以后能多多遇见像这样的好电影~
《爱乐之城》讲述的是一对患难情侣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程中偏离初心,但最终都完成了梦想蜕变,却彼此走散的故事。起初,我只看了影片的前五分钟,觉得不是很合我的胃口,后来得知它竟斩获了8项国际大奖,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部影片,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好励志!
男主角酷爱爵士乐,但是,爵士乐在那个城镇却没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哪儿的人门并不喜欢爵士乐,但男主却坚持追求自己所爱,尽管他生活困难,尽管他被一个又一个的酒吧老板拒绝,尽管他被现实无情的打击,但他从未失去希望,从未放弃梦想。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与女主交往一段时间后,男主签约了一支乐队,在那里,她弹奏的不再是他一直钟爱的爵士乐。再加入这只乐队后,男主越来越忙,虽然知名度提高了不少,钱也赚的不少,但是男主渐渐丢掉了他的梦想,迷失在这座爱乐之城中了。我不禁大惊,生活那么多的磨难都没有打垮他,那究竟是什么让他向现实妥协呢?是对女主的爱?是为了两个人的生计?我不知道,但我明白,一个满怀梦想的人却放弃了梦想的权力,他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我只能在心底慢慢祈祷,希望他能重新拾起梦想。
女主角米娅是个编剧兼演员,虽然他有很高的表演与写作的天赋,但由于背景一般,始终没有机会成功参演。但米娅有着比男主更执着的追求,她从始而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她不断的投稿、投简历,虽然没有回应,但她并没有灰心。终于,在男主的鼓励与帮助下,她成为了有名的演员。
最终两个人的.事业都很有起色,但两人的感情之路也走到了尽头。
在影片的结尾,米雅领着她的丈夫无意间进了男主开的俱乐部(这一直是男主的梦想),在两人目光对视间,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电影对往事做了假设,假设米娅与男主一路走来从未分开,甚至还有了孩子。但其实,错过的东西再怎么追也只能是枉然。错过是人生最大的憾事,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曾经拥有”,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从中学习。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追梦路上必然会荆棘不断,我们在斩断荆棘的路上,一定不要忘了自己向往的远方,因为你一旦忘记了自己向往的东西,你便失去了破荆斩棘的勇气与动力,否则,你的心灵就会迷失,也许你将永远被困在一座城中。
当然,本片最大的亮点是男女主角对梦想的坚守与付出,我以为,每个人至少要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持。梦想是现实最大的动力,有了梦想,我们就有了走下去的勇气。而你,你会为你的梦想付出一切吗?
看这部电影之前,一位女性朋友忠告我带上纸巾,免得哭鼻子时没纸。结果,这包纸巾根本就没开封。我期待这部高分电影带来一个惊喜,结果拆开音乐剧的包装,只看到一出彻头彻尾的陈词滥调。
我能理解为什么朋友喜欢这部电影。电影的男女主角都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想着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洛杉矶赢得世界的关注。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坠入爱河。当事业开始起飞时,男女主角又不得不各奔东西。中国观众早已熟悉类似的主题,比如“北漂”。不少观众可能正经历类似的遭遇:胸怀梦想而生活拮据,充满热情却不被人理解。看到男主角被亲人质疑时,我们都想冲着屏幕喊:
“走开,别管我们年轻人的事!”
生活出现巨大的裂缝,这本是吹起激昂号角的时候,男女主角的应对却一点也不主动。男主角莫名其妙地加入到一个成功的乐队,放弃自己对爵士乐的坚持,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他最终靠着乐队的收入开了自己梦想的爵士乐吧,但在我眼中,这一成功充满了讽刺的味道。如果说男主角的成功还能起到点反省作用的话,女主角的奋斗简直玛丽苏到家。她之前的面试毫不成功,社交中也清高自傲,创作的话剧恶评如潮。当然,剧本不敢随意枪毙女主角,所以还是生硬地安排一个星探“发现”女主角的才能,给了女主角一个面试的机会。面试的题目是讲一个故事。女主角思忖良久,开始讲:
“我的阿姨跳进了塞纳河……”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女主角接下来絮叨了一堆关于梦想的大道理,似乎所谓的梦想就是做跳入塞纳河这样常人不做的`事情。但没关系,电影里的女主角还是因此获得机会,并成为大明星。
整个电影就像女主角讲的故事一样,看起来饱含深情,细想起来却没什么道理。男女主角的爱情也是如此。两个“北漂”的爱情故事,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题材。电影中男主角对女主角说,“你最初爱上我,或许是因为我那时的落魄,能让你对自己的感受好一些”。我当时以为电影会以此为契机,探索更深刻的面包与爱情的道理,没想到电影接着在世俗故事里无法自拔,再不愿深入讨论。电影的最后,女主角成为大明星,和丈夫一起来到男主角的爵士酒吧。男女主角幻想着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这原本是升华电影主题的一个好机会。可惜的是,幻想的生活中,两人的爱情继续依然要建立在物质成功之上。似乎除了成功,生活再没有其他可能。如果我是剧作家,我大概会把幻想的桥段换做两人在贫贱生活中相濡以沫。毕竟,那才能衬托出所谓成功的本质。
但导演一定不想这样。他想要的,大概只是载歌载舞的励志MV。
之前看了影评什么的,说这事一篇致敬很多很多著名电影的好电影,忽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观影感情了,其实还是不太能够接受一言不合就尬舞,一言不合就唱歌的电影的,可能我是一个没有太多文艺气息的人吧,这方面我实在觉得没什么意思,不过看着热闹,颜色变换啊,场景设计都很漂亮,看到影评有人说致敬和抄袭怎么区分,这个就太难了,个人觉得没差别,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的好就是致敬,抄的不好就可能被人说抄袭了吧,还看是否是崇洋媚外的因素吧,如果是一个中国不知名导演什么的估计会被说抄袭,可能就是这样了吧。
来说说电影吧
关于电影,其一,跳舞真的特别棒,一言不合就尬舞,影片一开头就是一群人在路上堵车,所有人都下车跳舞,在路上,车上,马路牙子上,各种能跳的地方,都在舞动身躯,自己自愧不如,完全没有舞蹈天分,只是一个四肢僵硬的胖子。诶,好不夸张,从毕业到现在,短短半年,我胖了20斤,可见自己对自己有多么的放松懈怠,并且疏于管理,多么的没有自律性!
关于影片,其二,四个住在一起的姑娘互相鼓励出门参加party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啊,这就是我期待的参加工作之后结婚之前的生活状态,有闺蜜,有聚会,可以一起逛街,一起买漂亮裙子穿的那样,房子可以装饰成每个人喜欢的颜色,每个人喜欢的风格等等。期盼的不行不行的。这里的场景变换和四个姑娘色彩鲜艳的裙子以及背景都特别有冲击感,美艳动人——
关于影片,其三,两个人在爱情之中,都变成了对方,刚开始是女主跟男主说,你要顾及别人怎么想的,然后怎样怎样,后来变成了男主和女主说你要看看别人怎么想。所以,可能两个相爱的人最后都会努力变成对方喜欢的样子吧——可是彼此之前在一起,还是因为当时喜欢对方的那个样子啊——本来两个人就不可能永远不变,一直是最初在一起的样子,彼此之间磨合的过程也就是彼此为之改变的过程。
关于影片,其四,我常在想,到底两个人怎么才能白头到老,可能两个人彼此爱慕还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正好想相守一生的年纪,不远不近刚好的.距离,繁华大都市也好,闭塞的四五线小城市也好,斜晖余夕中或站立相拥或携手同行,怎样都好——只要是你,怎样都好,还是希望每个人能和想共度一生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关于影片,其五,结尾处,两人相遇于,彼时女主为男主创作logo的音乐club,可此时,女主已然为人妻为人母,拥有幸福生活,只是没有男主,而男主也在自己喜欢的jazz上有了一定成就,并且身边有很多喜欢爵士音乐的伙伴。这不能说他们的人生是不美好的。相反,这才是人生,大多数书上和影片的大团圆结局也仅仅是人们的期盼和美好祝愿,并不是真实生活的样子。他俩在最后结局隔着吵闹人海的相视一笑,有了太多的意味,令人唏嘘,不仅仅是对过去的释然,我想更多的饱含了对彼此现如今成就的欣喜吧,虽然现如今我身边不是你,你身边也再没有我的位置,可是,还好,你还是你,我也还是我,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最想要成为的样子,所以,饱含祝福吧——
关于影片,最后,我想,我还是喜欢的。
2月14日情人节,被称作“奖项收割机”的爱情歌舞片《爱乐之城》在国内上映。值得一提的是,在即将于月底颁奖的奥斯卡中收获14项提名的它,是17年内首次在奥斯卡颁奖之前于国内上映的提名电影,给了中国影迷先睹为快的机会。尽管今年情人节是工作日,但不妨碍众多观众走进影院。上映首日,《爱乐之城》票房表现不俗,截至14日20时票房已过8300万元,随时将刷新歌舞片在中国1。3亿元的票房纪录。而它更成为近期口碑最高的一部电影,在网上几乎没有遇到差评,甚至有影评人称其为《泰坦尼克号》后又一爱情经典。歌舞片一向带着浓浓的怀旧气息,本片充满各种向经典致敬的画面,这部将怀旧和爱情共冶一炉的电影,其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还是个年轻的“85后”,出品不多但皆属精品。
《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是个年轻的“85后”。年少时曾苦练打鼓的他自称因为不是做音乐的料,所以转行当了导演。
音乐成为他电影的一大助力。上一部爵士乐题材的作品《爆裂鼓手》取材于他和朋友的故事,用极慢的'步调探索了痴迷和对卓越的追求,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大放异彩。而在《爆裂鼓手》前他已经在探索全程歌唱的音乐电影。20xx年查泽雷根据米高梅的音乐电影拍摄而成的毕业作品《公园长凳上的盖伊和艾德琳》是一部黑白浪漫歌舞片,谈到这一作品,查泽雷说,这是他对歌舞片的“小试牛刀”,对他来说也是一次机会,可以借此回顾电影的历史,从而展望未来。
看得出来,查泽雷是有怀旧情结的人,尤其对半个世纪以前的音乐片风格情有独钟,而《爱乐之城》也被影评人称作是一部向经典电影致敬的颂歌。接受记者专访时,查泽雷说他努力把新时代的潮流和旧时代的精髓融合在这部歌舞片中,“希望它既能展现真实生活,又能展现50年代宽屏电影和特艺彩色电影的伟大力量。”
明明歌舞片几乎已过时,讲述的也是关于爱情和梦想的老套故事,为何《爱乐之城》能如何受欢迎?是因为它手法怀旧但心态年轻。负责原创音乐的贾斯汀·赫尔维茨表示,他为影片的音乐加入了现代的情感语言,“同时也希望在音乐的世界里捕捉洛杉矶的现代生活和情感”。而在故事层面,正如《爆裂鼓手》让人耳目一新的“反励志鸡汤”剧情设置,这部电影也跳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式结局的窠臼,别出心裁地安排男女主角只能在想象中团圆的场景。这也被业内人士认为它构成经典的理由之一。如赫尔维茨所说:“这是一部浪漫的电影,但它也有一丝忧伤,它既有爱情带来的喜悦,也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悲伤,一切都交织在一起。”对此,查泽雷表示不会用苦涩来形容这一结尾:“我觉得是伤感,两人遇见彼此就是好事,但当两个人有共同的回忆时,那是非常纯净的,没有什么能够玷污那段回忆。”
这部电影评分好高,听说特别适合艺术者们看,不管是演员还是做音乐的、跳舞的,前期其实付出的确很多,特别是成名之前的黑暗期,很多坚持不下去半路转行的比比皆是,而男女主角的感情线也是很写实,最后他们都实现了各自的梦想,但并没有在一起。电影看了还是有感触的,但并没有很多影评写的那么好,或许也是应了那句话吧:仅献给追梦的人。
我自己本身也是舞蹈行业,也经历过无数个想转行、或者路上跑偏的时期。身边感触最深的是一对情侣朋友,男生是吉他手、女生是主唱,看起来金童玉女,实际上因为两个人性格不羁,年轻也不懂得如何谦让、包容,五年分分合合,最终分道扬镳。
说到爱情挺羡慕西方人的爱情观,在一起和分手,从来都是只关乎爱与不爱。当然这样说有点以偏概全,但是国内而言,如果男人功成名就,大部分女人会选择退隐成为其背后的精神支撑。然而女主还是坚持按自己的节奏去排练、演出,如果这事儿真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动摇?毕竟成全也是爱情啊,但我个人更喜欢这种双方人格独立的爱情关系。
当有一天事业和爱情摆在你面前让你二选一的时候,你选哪个?
其实导演在最后小塞的小酒吧里也给出过答案,另一种结果,一首钢琴曲的时间就是另一种人生。然而这也仅仅是南柯一梦,曲终女主跟她的`丈夫离开了。
电影里面致敬了很多经典电影,不管是背景或是人物打扮色彩很浓郁,还有采用蒙太奇和倒叙插播,有时会让人觉得不知道哪个才是现实哪个才是梦境,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南柯一梦般的艺术快闪。
记得片中男主说过一句大概这样的话:LA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同时它也很残忍,不努力就意味着淘汰。相比起来,我觉得纽约更加纸醉金迷,它现实、但只要你能抓紧机会,你一样也可以功成名就。这种感觉跟国内的北漂、海漂、广漂一样,我们都是普通人,但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老家你能轻松供起首付、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做一份轻松工作足够开支就行,然而你还是拼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每个月交完房租还完卡数所剩无几,但这里有步履不停的电影和音乐会,有迅速抓住行业最新资讯,每天能够离梦想接近一点点。
谨以此片,和那些心怀梦想不放弃的可爱人儿,共勉。
饭后徘徊在棕树街的晏架街游乐场边上,足球场上空无一人,旁边的篮球场却热闹非凡,传来篮球摩擦绿色地面的吱吱声响。
思绪万千。
想起来香港也第六年了,时日如飞。六年前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俨然已经不是同一个人。对这城市的感情,也是愈发纠结和复杂——我,属於香港吗?
我对香港的感情,自然和电影脱不了关系。老师笃定地说,我拍的东西比香港人还要香港。我却充满著怀疑,究竟我爱的是电影中的香港,还是我生活著的这个城市?何况,我还爱现在电影中的香港吗?
雨伞之后,对香港的感觉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经常性的,会深深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外人。不敢也不想公开评述一些事件,因为很容易就政治不正确,也讨厌无谓的谩骂争执,非黑即白的标签。感觉很容易就被人说我其实是个外来者,那标签竟然像一份原罪。
我一直有原罪。那原罪好像是一份自卑,一份抬不起头的孱弱。我从小向往著都市,从县城中跑出来,流浪了十几年,那份原罪没有消逝,反倒变得强烈——我究竟属於哪裏?
想起自己对於故乡,也总有牵扯不断的思绪。在朋友中,我大概是最经常回家的人,对爸妈的牵挂,也好像比其他朋友来得强烈。好多人在外打拼,过年也无暇回去,但每年过年,雷打不动我却一定要回到家中,任何工作也阻扰不了。
那时的我如此强烈的要离开故乡,而离开后,我却一直放不下故乡。想起贾樟柯说:离开故乡,才开始拥有了它——那句话打中了我的心。
我深知我多麼热切地希望有一个家,有一片土地,有一个人,能让我依恋与牵挂。电影是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而自由之外,心中的另一面,我却无比希冀著家这个踏实、安全的地方。
未来的`那个家会在香港吗?也许心里常常冒出的是否定的答案。电影在哪裏都可以拍,但家却只有一个。铜锣湾书店的李波被逮捕后,香港不安的气氛越来越浓烈,自己却只有一份无力感。
这一年在香港,无论大环境、创作还是感情,似乎都遭遇了太多难题,但我还没有放弃。
我相信的是,我还能继续往前走,我也还有爱与等待的能力。
我总有一天能找到家的方向。
当塞巴斯蒂安为已经嫁为人妇的米娅弹完最后一个音符,电影院里已是哭声一片;这一对支持彼此追求“诗和远方”的佳偶分道扬镳,让多少观众心痛不已。夺得金球奖七项大奖,又获得奥斯卡奖14项大奖提名的《爱乐之城》果真有如此魅力吗?
若让我来评价这部电影,我只能说,影片前半部乏善可陈,甚至令人恹恹欲睡,后半部情节有稍许惊喜,间或穿插进的歌舞如同影片剧情推进的调味剂,等你看剧情看到坚持不住时,歌舞就碰了出来,让观众从平淡无奇中暂时解脱。歌舞片是好莱坞的“传统保留项目”,若要和《音乐之声》《雨中曲》这些剧情饱满,歌舞流传于世几十载的歌舞片黄金时代的作品比,《爱乐之城》只能算是个“小字辈”。
至于为何该片夺得那么多奖项和奖项提名,哎,大洋彼岸的.审美标准不一直是上蹿下跳的么?一时把大奖给《拆弹部队》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一时又突然青睐法国拍的复古默片。歌舞片是美国电影的传统,并且是已经没落的传统,这些个奖项和奖项提名间大概混杂着向“传统致敬”的意味。
但《爱乐之城》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缘何受到这么多中国年轻人的青睐,让他们在影院内影院外感动到哭断肠?塞巴斯蒂安和米娅的爱情,折断在米娅的成功之路上,历经挫折,米娅成了影星,嫁给大款,过起了奢华生活;他们两个,相遇在塞巴斯蒂安开的爵士酒吧里,塞巴斯蒂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可此时他的爱人已嫁作他人妇。他颤抖着为爱人再奏一曲,此时影片给出了一个令观众肝肠寸断的情节假设:这对佳偶结合,共度一生。
错过,令人肝肠寸断。但细细想来,米娅这样的姑娘能成为心怀各种梦想的男人的佳偶吧?米娅为着塞巴斯蒂安不为人认可的钢琴演奏迷上了他;她弃了上流社会的富裕男友,和一贫如洗的塞巴斯蒂安相依相伴。当这对恋人租住在狭小简陋的公寓中过着贫穷生活时,米娅从未抱怨过爱人,她没觉着爱人经济条件差是“对不起她”;相反,当塞巴斯蒂安为着5000美金月薪和流行乐队四处巡演时,米娅却想放弃他了,因为他“放弃了梦想”。
想想我们周遭的现实,多少女人为经济的困顿抱怨男人,会为着5000美金的月薪帮男人戒断梦想,会把爱人的价值等同于5000美元的月薪?米娅不是,她要“诗和远方”,她自己追求到了“诗和远方”,她也要陪着爱人追求“诗和远方”。很多人说,《爱乐之城》告诉我们,爱是互相成就。很多人哭,因为米娅之爱求而不得。我们常常以爱之名逼爱人与现实苟且,我们常常被所谓的爱囚禁在鸡零狗碎的生活表层。米娅之爱,是爱应有的样子,但世间诱惑太多,此爱难求。
米娅之爱也凸显了《爱乐之城》的高级之处:它在一个看上去很俗套的爱情故事中,加入了这一笔超凡脱俗,叫我们俗世男女反思爱的真谛。塞巴斯蒂安与米娅这对佳偶是否在一起已不重要,因为他们都目送对方到达了他们追求的远方,他们是爱人,也是战友。
上一篇:草船借箭读后感五百字范文(3篇)
下一篇:一年级边城读后感800字(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