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观后感(整理7篇)

时间:2024-04-07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篇1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我国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展现了北宋汴京都城繁华热闹的场景,是集宫廷、市井、农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壮观画卷。其题材广泛,布局精妙,细节描绘生动,为后世艺术爱好者所借鉴。今天,我有幸欣赏到这幅画作,并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示。

在这幅画中,我不仅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繁华热闹的景象,还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内涵。例如,画中的元素包括官商、民众、学士、宫女、佃户、老弱妇孺等,精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而画中的一些细节,如开封府的城门楼、黄河大桥、窗里窗外的景色、人们的风俗习惯、饮食娱乐等等,再现了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场景和画中人物的细节描写,让我感觉好像融入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着旧日的风貌与景象。

从这幅画中,我还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的'元素。首先,这幅画作是展现了唐宋文化之间的过渡时期。宋代文化融入唐代文化的基础上,趋向更加精致和理性,张择端在创作中也深刻地揭示了这个过程,展现了大量的元代文化特征。其次,画作本身也回望了历史,而这种对历史的回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而画中的人物和场景,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现象与哲学思想,如“中和之道”、“一切从人着眼”的思想等等。

在欣赏这幅画作的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与价值。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根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能够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更新与发展,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弘扬这种文化,把它带给更多人,让更多人认识这种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总之,在欣赏了这幅作品之后,我感到无比的震撼与感动。这幅画作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价值。它在细节上描绘的画面,让我与古代中国的风貌更加亲近;它所展现的文化精神,鼓舞着我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幅画作所带给我的启示,将伴随我一生。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篇2

初七,我与爸妈,爷爷奶奶来到红谷滩观看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以往,我只在书本上看过静止的,没想到现在有动态版的,便心血来潮,拉着全家人一起来欣赏。

《清明上河图》原画长528cm,高24.8cm,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描绘的是明朝中朝苏州繁荣的景象,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是由宋徽宗所提的名,据说当张择端献给皇帝时,皇帝一看十分喜欢,觉得这幅画突出了他的国家国泰民安,百姓们都安居乐业,京城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官员清正廉洁,因此将画作提名为《清明上河图》。

此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汴京郊野的春光。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红霞,薄雾环绕包围着村庄小屋,柳林以及小河。山路上缓缓走来一排驴队,驴背上驮着炭,两个脚夫赶着它们向城市走来。来来往往的人们穿梭在柳林之间,有的是进京赶考,有的是进城赶集。其中有一个迎亲队伍,前方坐在骡子上的是新郎,中间的两抬花轿,第一个坐着的是新娘,后一个或许是从娘家跟着小姐来的陪嫁丫鬟。花轿上并无太多装饰,十分简朴。

第二部分画的是繁忙的汴河码头。这里是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紧张忙碌,是一个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汴河上各式各样的船密密麻麻的布满了河流。有的停在码头,等待货物,有的行驶在河上,将货物运往京城,有的大船则因超重请了许多纤夫拉船前行。中间有一条货船即将通过大桥,船上的船夫们有的在船头控制平衡和方向,有的在船顶拉风帆,还有的则在船尾划桨,使船前进。夜幕降临时,忙碌运货的船只消失了,有的只是一些供人休闲的船只,船上挂满了灯笼,河面倒映着璀璨的灯光,甚是好看。船上有的人在跳舞,有的人在下棋,有的人在喝茶聊天,一派清闲的景象。虹桥上也是十分热闹,有的人在桥上探头看着河上人们的忙碌,有骑马的,挑担的,有赶驴进货的,有推独轮车的,也有观赏景色的。

最后一部分也是最热闹的地方,以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子各具特色。茶坊,酒楼,肉铺,车店诊所,香料店遍地开花。有算命的,有卖酒水的,也有卖杂货的.,各行各业,样样俱全。大的商铺门口张灯结彩,挂着灯笼,灯笼上写着代表着店的字,十分显目。街上有的各种人群,做生意的商人,看风景喂鱼的绅士,沿街乞讨的老人,驾车游玩的土豪,热闹非凡。

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不仅绘色绘形地展示了古代人的聪颖以及精湛画技,还展示了古今现代科技和人们的想象。它结合了两者的精髓,将一幅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更加清晰,更加有趣。通过这次的观看,欣赏,不仅让我知道了当时古代人的聪明才智,还让我了解了许多当时的文化,风俗以及清明节的由来。《清明上河图》真是一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的国宝级画作啊!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篇3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大家都听说过《清明上河图》吧!我也不例外,早已久仰大名,但一直没见到过。更没见过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没想到今年寒假能有幸在我的家乡定州贡院见到。

虽然以前一直没机会参观贡院,但这次我没有心思参观贡院里的景点,进了贡院,就直奔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展厅。

到了展厅,里面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过了一会儿,眼睛适应了黑暗,只见一块帷幕横亘展厅东西,长约一百多米,宽约三米多。听妈妈说,《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年间汴京城的城市生活面貌,用高科技将画中的场景投影在帷幕上。画中的人物、鸟兽、车都可以走动,全都“活过来”了,看着看着,我仿佛“穿越”来到了大宋朝。集市上可真热闹!有卖鱼、肉、蔬菜、鸡蛋的;有卖刀、剪、杂货的;有卖茶水的……一只骆驼商队满载而归,骆驼主人很高兴,估计在想:太好了,这笔生意谈成了!而孩子们互相追逐打闹,稚嫩的小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酒馆内,有人大喊:“店小二,再给我拿一壶酒来!”再往上看去,有两三位漂亮的女子坐在房间内弹琴,她们那纤细的手指在琴弦之间优雅地来回拨动,我好像真的听到了那悠扬的声音。街道上有人抬着轿子或赶着马,好像要去办什么事。街道一旁大树下有人在乘凉,还有几个五大三粗的壮汉在比武,周围一群人围着观看喝彩,好不热闹!

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有条不紊,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致生动,前呼后应,一气呵成。《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辉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通过这次参观,让我对文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定州增添了辉煌的一笔!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篇4

在这个暑假,我去了很多地方。但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就是最有特色的清明上河园。

张择端画家用他手下的画笔淋漓尽致的刻画了当年北宋时期城市生活的面貌,让人觉得栩栩如生。进入清明上河园,仿佛当年北宋的城市素颜又重新浮现在眼前。整个园内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引入我们走向深处……

初入园内,高大的古老建筑以及数不清的身着古装的人们令我眼花缭乱。精彩的表演更是让人时不时的叫好:杨志卖刀。梁山好汉劫囚车。包公巡河等。惊险。刺激。搞笑的表演引得观众席上的掌声频频响起。笑声。掌声。欢呼声。叫卖声交织成一首动人的进行曲,给清明上河园增加了色彩。

在我认为,最有趣的莫过于清明上河园的斗鸡表演了。只见工作人员抱来三只强壮的大公鸡,分别取名于一号鸡。二号鸡和三号鸡。比赛还没开始,一号鸡已有些不耐烦。展开双翅,用恶狠狠的眼神看着二号鸡。二号鸡也不甘示弱,伸长脖子,朝天长啸。想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而三号鸡却对它们的这些威胁不理不睬的

终于,比赛要开始了。首先上场的是,一号鸡与二号鸡对阵。两只鸡先是盯着对方,迈着沉稳的步子走了几圈后。两只鸡突然腾空一跃扑腾着翅膀对战起来。在大战几个回合后,还没有分出胜负。这时,一号鸡突然向二号鸡冲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二号鸡趁机往旁边巧妙地一闪,伸《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张择端是琅琊陈武人,宣和年间任翰林待招。擅长画风俗画,其作品界画精确。栩栩如生。《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景色,犹如一首韵律的乐曲,演绎了900年前汴梁城的都市生活。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我家的《清明上河图》节选了画作的主要情景:汴河虹桥两岸繁华的.市景。画作里包含了河面的商船,闹市区的商铺以及往来行行色色的人:有的临街叫卖,向过往行人推销商品;有的人赶着马车,飞快地在街道上奔驰;还有的坐在饭馆,边喝茶边欣赏岸边的风景。在微波粼粼的河面上,几艘帆船缓缓驶过,船上的人还向岸上的人们挥手致意。几个水手正在折起桅杆,准备通过桥洞,而桥上的人也仿佛朝着船上大声地喊着:〝祝福他们一路顺风,早日归来!〞一棵千年老树挺立在岸边,树技迎风摇曳。在这幅画里,画面布局合理。人物众多。景色迷人,情景惟妙惟肖,真是一幅绝妙的佳作呀!

据考证,《清明上河图》中所提到清明二字,并非指节气,而是指北宋宣和年间的政治清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生活富裕,商业繁荣,我想,这可能是自汉唐以来,由海上新〝丝绸之路〞所带来经济繁荣最直接的景象。今天,〝一带一路〞政策将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我们要努力学习,开创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篇5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这幅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迷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雾,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令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有间"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来往,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紧张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因状若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或用竹篙撑,或用长竹钩住桥梁,或用麻绳挽船,或忙着放下桅杆以顺利通过桥拱。邻船的人也指指点点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紧张议论,期盼大船顺利通过。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的专门经营,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轿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计描绘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景物繁多,巨细无遗,却并不显得琐碎繁缛,表现出画家对大场面宏观把握的能力,以及于真放中见精微的绘画境界,令人无法不钦佩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生动传神的表现力。

《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篇6

《清明上河图》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北宋年间的卞京,城内河流贯通,交通发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略的看一看,杂乱无。细细的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等。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景色的。河上来往的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快要撞到桥上了,这一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张择端将其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其生活气息。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我不得不佩服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与经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发挥这种想象力与创造力,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并且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保护好这些绝无仅有的财富。几个星期的美术鉴赏课程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平凡的美丽。而这些东西显然是平时的课本上无法领悟到的。当我们都学会去欣赏身边的美丽时,我们的生活也必将如艺术品那般生动。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篇7

与东野圭吾的小说比较,分析《清明上河图2》的叙事策略。

《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小说共六本,作者冶文彪经过多年构思,把“清明上河图”这幅图上面的824个人物逐一写活。这是一套历史小说,也是一本悬疑推理小说。

作为历史小说,本部小说全面反映了北宋末年的市、农、工、商、兵五大群体的生存状况;宋、高丽、辽、西夏、方腊六方势力的纠葛斗争,是一部全面了解北宋历史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作为悬疑推理小说,本套书写了“梅船案”“飞钱案”“化灰案”“变身案”“萝卜案”等大大小小80多起案件,这些案件又交错纠葛,互相关联,极具可读性。

如此鸿篇巨制,需要怎样的叙事策略才能完成呢?本文试着与东野圭吾的小说比较,分析《清明上河图密码2》的叙事策略。

两种叙事模式的运用——“最不可能”模式和“最有嫌疑”模式。

前一种模式中最不可能是凶手的那个人却是案件的罪犯;后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最有嫌疑”的人是清白的.,他们干扰了读者对真凶的判定;二是“最有嫌疑”的人就是罪犯,虽然凶手已经很明确,但在破案的过程中结局还是会被悬念推延,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比如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开始便采用“最不可能”模式设置悬念。当大阪的一栋废弃建筑内发现了一具男尸时,很少人能想到凶手是死者的儿子——桐原亮司,当时亮司还是一个孩子。然后故事一步步发展,最终指向真相。

而东野圭吾的另一部小说《红手指》中,就采用“最有嫌疑模式”,开始犯罪嫌疑人基本已经清楚。那个年仅6岁的女孩春田井优菜被人杀害,凶手就是附近居民区的一名初中生,这个孩子叫直巳。接下来的故事是交代孩子的父母昭夫和八重子怎样试图为儿子掩盖真相。

而这两种叙事模式在《清明上河图2》中都娴熟运用,时而单用,时而交织。《清明上河图密码》由三商案、百万案和飞钱案三部分组成,每一个案件又互相关联,作者通过这部书要反映北宋的商业概貌。这一部的主人公是“牙绝”冯赛。他在故事开始时就卷入到一系列案件中,一方面他负责引荐或者担保的业务频频出现问题——猪奔、鱼竭、炭危;另一方面他的妻妾和两个幼女均被绑架。

叙述商业危机这条线,作者采用“最有嫌疑”模式,开始就交代造成这一切的是汪石等人,然后开始追查汪石的下落和作案动机。

而妻女被绑架案则采用“最不可能”模式和“最有嫌疑”模式结合。冯赛妻女被绑是他小妾柳碧拂的弟弟柳二郎通告的,紧接着柳二郎就被吴蒙等人拘禁了,后来又因为冯赛的原因被扣押在官府,所以他是最不可能作案的;而柳碧拂也是被绑架者之一,貌似也不可能作案,但是抽丝剥茧最后案件的主要谋划者指向了这姐弟俩。

这部书的另一个人物一直没有出场,但一直被作为嫌疑人追查,这个人就是冯赛的弟弟冯宝。这个各种证据表明在几起案件中都参与了的牙人冯宝,随着情节的推进逐渐被洗白,原来是柳二郎拿了冯宝的牙牌到处犯事。

正是因为“最不可能”模式和“最有嫌疑”模式的交替使用,使得这部小说悬念迭生,也正是有了悬念的存在,这部小说才更吸引读者。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