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观后感英文(3篇)

时间:2024-04-11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英文篇1

去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他讲述了12岁的阿米尔与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后,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睽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爱,恐惧,愧疚,赎罪……都交织在这部小说里。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他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自己。

或许,我们都面临过与主人公阿米尔相似的困境,在生命成长的某个阶段,有过那么一次深刻的错误:曾经我在邻居家里玩,在无意间把他们家的一个精致的陶瓷打碎了,当他们家人找上门时,硬仗着自己能说回道而把一切责任推到了另一个和我在一块玩的小孩身上,却不顾他哭着离开……然而并没有人愿意因为一次错误,就甘心承认自己是可恶的是错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追风筝的人,那天空中漂浮不定,而迟迟不肯落地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让我们内心无法安定的愧疚。我们每个人它的下面奔跑,追逐……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须要战胜的就是自己。需要承担的,我们无法推卸;需要面对的,我们无法选择;需要克服的,我们无法逃避……只有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去做,只有坚信“风筝”总有“落下”的那一刻,“风筝”最终会被追到。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去寻找救赎……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英文篇2

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阿米尔受别人欺负的时候总是哈桑站出来保护他,尽管哈桑比他还要瘦弱。天一性一,懦弱的阿米尔无法成为父亲心目中那样铮铮铁骨的男子汉而被父亲所轻视,但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却不认为阿米尔一无是处,在他的指引下,阿米尔愈加显露出他所具有的写作天才,并且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终成了一个很好的小说家。除了写作之外,阿米尔斗风筝也是个行家里手。同样,哈桑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于阿米尔,并且哈桑还能向雷达一样准确的追到被斗败的风筝然后按当地的规矩将“战利品”占为己有。

在一次盛大的风筝大会上,阿米尔和哈桑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两个少年都十分开心。哈桑也兴奋的朝最后一个“战利品”追去。但在途中哈桑却被一伙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一躏强一暴……尾随哈桑的阿米尔目睹了发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却没有勇气站出来保护哈桑而眼睁睁的看着哈桑被他们强一暴……

风筝大赛的冠军让父亲对阿米尔的态度有所好转,但阿米尔却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一皮袱。再也无法面对哈桑的他为了永远躲开那熟悉的目光,在一天借口陷害哈桑父子俩偷东西,把他们赶出了自家的大门。

随着战争的爆发,阿米尔跟父亲去了美国。在那里他和父亲一道辛勤的工作学习,从一无所有逐渐建立了他们的家业。阿米尔在美国也找到了自己终身的伴侣。许多年就这样过去,过往的一切似乎都被尘封。然而,拉辛汗从阿富汗打来的一个电话却打破了所有的平静。

现在阿米尔意识到过去的从来都未曾过去。他始终无法摆脱对哈桑的歉疚。而现在到了他该为哈桑作些什么的时候了。为了赎罪,为了哈桑,他再次踏上睽违二十多年的故土。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然而此行却让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的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上演,人生如戏剧一样反复轮回,不过不同的是,这一次阿米尔毅然的选择了勇敢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英文篇3

看完之后,一阵心痛涌上,难以自己。这是一部让我有些想哭的电影,只是最终没有哭出来。影片的最后,Hassen的儿子Sohrab终于露出笑容,Amir说,为了你,我一直追下去都愿意。这句话结束电影,正好象征着Hassen和Amir的和好如初,一段公案到此结束。

关于犯罪与忏悔,罪恶与自我赎罪(自我救赎)的电影有很多,罪总是有意犯下的,才需要救赎,也才能被谅解。Amir小时的表现,让人觉得,童言无忌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在这个意义上,救赎也是找回童年本真的一种方式。找回那个被变成大人的自己故意遗忘的世界,就是找到了真的自我。赶Hassen走,也是因为他无法在其面前面对自己,Hassen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自己是一个这样卑鄙、软弱和背叛的伙伴。只有他走了,他才不需要痛苦的面对自我,逃离片刻。

有趣的是,Amir是以作家的身份完成忏悔与赎罪的。这种安排,就让反思和良知落实到了实在人生的现实方面,和作家的身份认知,角色,定位也很合拍。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是作家,没有那么明确的自我意识,救赎还会可能吗?

在深层的意义上,Amir的忏悔对象并不仅仅是Hassen,也包括他自己和他的父亲与家庭,更不能忘记的是他的故土。忏悔的完成,再一次把他和故乡的关系确立起来,从流浪的异乡人,又变成祖国和故家文化角色,的一员。这个深层隐喻,不过是通过童年的旧事来作为媒介完成,最后,他终于和家乡,和自己的故国取得了谅解,重建了精神联系和文化血脉(虽然,他不得不回到美国)。

但是,这一切的完成,都是以他认识到Hassen是他的弟弟作为直接线索的。换句话说,如果Hassen不是他的弟弟,只是那个童年的仆人,他还会赎罪吗?在他心中,他会发自内心的认为他应该忏悔吗(对一个仆人忏悔?)?要知道,Hassen对他的爱和保护,以及甘愿忍受的时候,并不知道Amir是他的哥哥。即使知道,这种爱也不会打折扣,因为他是孩子啊。可是Amir来赎罪,却是长大后知道他们的身份之后。如果没有这一种身份,结局又会是怎么样呢?

或者,没有这种身份,就不会有这部小说,这部电影和这个凄婉动人的故事了。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取经的时候如果继续和大闹天宫一样厉害,真不知八十一难和整个西游的故事该如何完成。但是即使这样设想,问题仍在。严格的说,赎罪的问题,要真正解决,首先得搞清楚这个胡塞尼的身份前构是不是必要的,有多大的意义和重要性,。

这也是我唯一不能释怀和满意的。想一想,如果自始至终,身份问题不存在,那么,报恩与赎罪的巨大的不平等就会自然的凸显出来。一点故日的主仆之情,Hassen却得付出回报生命的代价,而Amir在他死后,只要赏给他孩子几个钱,就会心安理得。太史公在《史记》里也写到这类故事,富人的一顿饭,穷人却得报以一条命(况且,穷人的贫穷,在某种程度上,恰是富人话语奴役的结果)。天道不公,何至于此哉?或许,值得安慰是,虽然故园风雨如磐,处于劫难,风筝总又一次飞起来了,希望和爱还是燃烧了。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