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柳如是观后感700字(3篇)
时间:2024-04-13
时间:2024-04-13
今晨在寝室点开豆瓣时发现首页推荐中写了部电影《柳如是》,很有兴致上网将其看完了。
柳如是,柳如是,秦淮八艳之首,巾帼不让须眉。
画面的质感很好,看着仿佛江南的水汽晕染而成,精致而微微发黄。电影镜头缓缓推动,似一幅画卷缓缓摊开,美。
影片从秦淮选花魁开始,陈子龙为躲避追捕无意间闯入醉仙楼结识杨影怜(即后来的柳如是),柳如是为子龙拭伤口时不慎将一滴血遗在衣领上,她灵机就势将血绘成一朵梅花,成功骗过官兵,救下了陈子龙。就在这晚的宴会上她成为花魁,花正是梅花。而梅花也成为了一个隐喻,柳隐一生的写照。
之后便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柳如是和陈子龙如胶似漆,缠缠绵绵。如果不是战争,如果不是身处乱世,他们之间不过就是很普通的才子名妓故事。然而,时事造就了一切。陈子龙成功考中进士,准备赴京城一展宏图,而碍于柳如是青楼出身,准备放弃她。在事业功名、家族舆论面前,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脆弱。纵使柳如是一心爱他,为了他从良,到头来,她还是被抛弃了。于是柔弱的杨影怜不见了,代之的是柳如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她独自一人去了杭州的岳武穆祠,那个她和子龙曾约定一起去的地方,在那里她得知的如今的明朝形势,外有满清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揭竿而起。在那里,她写下了“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的诗句,在那里她和钱谦益有了严格意义上说第一次的见面(选花魁那晚,只是钱谦益看到了柳的剪影,而柳不知钱)。再后来,在另一位早已退隐的名妓家中以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得到了钱谦益的赞赏,两人正式见面。当得知“海内如今传战斗”和“桃花得气美人中”同出自眼前这位巧笑嫣然的女子之手,钱对柳另眼相待,暧昧气氛在两人之间涌动。
再后来,钱谦益不顾外人的蜚短流长,以匹嫡之礼迎娶了柳如是。虽然说正值青春美貌的柳如是嫁给了垂垂老矣的钱谦益在很多人看到觉得柳不值得。然而在我看来,在当时的情形下钱无疑是柳如是最好的选择。其一,钱谦益乃是文坛大宗,满腹诗书,才气纵横,记得看过一部电影,里面女主角曾说过:”我不佩服你,我又怎会爱上你“,女人很多时候需要一个让她崇拜的爱人,而钱无疑符合这一点;其二,柳如是虽为名妓,但总归出身青楼,那些世家子弟,才子迫于家族势力很难去娶柳如是,而钱谦益敢为柳如是背上骂名,这份但当就足以让柳如是托付终身;再一点,钱懂女人,他能够给柳如是她想要的生活,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上的,他可以让柳成为一位有尊严,受人尊敬的女人,而不是见不得人的小妾。而这一切非时间不能造就,就如影片中柳如是笑言:“我爱你的白发”。
再后面就是明朝覆灭,钱为了无辜的百姓不遭屠杀也为了活着(柳劝他自尽时,他喃喃道:这水真冷),他降了清廷。而这为柳如是不能接受,她决定离开。然而在仙霞关前老翁的一席话她似乎明白了钱这样做的理由,不管这是谁家天下,战争,受难的总是百姓。于是,她回到了钱的身边。然后钱谦益虽保住了很多百姓的性命,却又背上了贰臣的骂名。他开始后悔没有自尽以殉国。所以当陈子龙出现,他便不顾一切的去暗中资助子龙,并开始修葺明史。这为他惹来了杀身之祸。此时,柳如是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到狱中探望钱时,两人含泪相对,钱再让柳问其当年嫁给钱时的三个问题:“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钱谦益仍旧连答:“我不怕!”“我不怕”这三个字在我听来无疑是这个男人对于这个女人爱的最好表达,也让人为他们之间爱情动容。
得蒙朋友奔走救助,钱成功的出狱了,钱谦益和柳如是带着他们的女儿在红豆山庄静静的生活着……
影片最后,是柳如是的扮演者身着现代服装在美术馆中欣赏着那幅柳如是的画像,一切都仿佛南柯一梦,那么虚无又那么真实。让人沉思……
作为一个对历史微微熟悉的人,我当然知道影片中很大部分是杜撰的,柳如是历史上的结局并不像影片中的那么完满,而是钱死后,她被赶出钱家,最后孤独死去……但就影片而言,它仍是带给我些许感动,三个我不怕,足矣!
作为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取名于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柳如是,被赞为是“艳过六朝,情深班蔡”,而陈寅恪甚至以洋洋洒洒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为她立传,如今又有电影版与电视版《柳如是》,进一步的将这个传奇女子的不平凡的一生影像化。其中,电影版《柳如是》在导演高峰与吴琦的共同处理下,以散文化的方式展示了一曲明末清初时期的时代悲歌……
影片根据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改编,并由著名作家、编剧阿城担任艺术指导。当年陈寅恪大赞柳如是深具“民族独立之精神”而为之“感泣不能自已”,留下了数十万字的专著,但毕竟电影不是文学作品,加上影片长度的限制,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再现柳如是的传奇一生(尽管影片在一方面还是借鉴了纪录片的方式)。于是,编导撷取了她生命中的某些片段(如她与冯绍峰扮演的陈子龙之间的相遇相知再到别离的几个瞬间,并通过那带有血渍的手帕来表现出陈子龙对柳如是的款款深情,这段戏很有抒情色彩;又如她与钱谦益之间的相遇、相伴到矛盾等),以点带面的渲染出她那生错时代的悲情——尽管“尚有燕台佳句”,却“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而叙事上,影片也采取了类似于文学作品里的散文的方式,其中柳如是与钱谦益之间的关系便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神”(散文的精髓在于形散神不散),另外再加上柳如是与陈子龙之间的故事。而这样的一个黄昏恋故事,置放在明末清初的背景下,又难免的多了几许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悲与愁——这不仅是体现于钱谦益在面对新王朝时作出了不同于史可法的名流千古的选择(这一段戏带有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还表现在钱谦益与柳如是之间的冲突上,毕竟柳如是具有“民族独立之精神”却遇到了钱谦益这样的一个丈夫。而笔者也认为影片的后半部分随着这些人物之间的面对大时代变迁背景下的选择与冲突,强化了影片的戏剧感与张力,从而凸显了人物的个性、特点,还有他们所做的选择、背后的因素等。(另外,影片还带过了史可法、郑成功、李香君、董小宛等明清之际的历史人物,有兴趣于这段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的影迷,不妨多留意留意。)
虽然说,影片《柳如是》因为篇幅、历史等缘故而未能完整的表现出柳如是的传奇一生(如钱谦益过世后柳如是的遭遇,便在影片里被忽略),但影片里所穿插的古典诗词,还有散文化的手法、时代片段的撷取、富有张力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后半部分的钱谦益与柳如是之间)等,还原了历史的某个横截面,也折射出丝许的张力与时代悲歌。
杜牧在《泊秦淮》中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然而,沧桑的几百年后,秦淮河畔的歌姬退却了六朝金粉气,纷纷投入到报国的行列之中,可歌可泣。
电影《柳如是》即是讲述这一段史实。片中的画舫、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依然诉说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往事,只是,它很快会被一阵强大的风雨打翻。凄凄惨惨戚戚,如同昆曲的调子。
明末清初(1645年左右),满洲八旗入关,游牧民族的铁骑在华夏大地肆意践踏,凌厉的攻势很快逼近南明首都——金陵。有的人降清了,有的人宁死不从,如史可法,如柳如是。
当时,人们去岳武穆祠堂祭拜,祈祷他保佑大明王朝。
柳如是提笔,在石墙写下一首诗“……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
我很喜欢末尾两句,文采斐然,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有一份忧国忧民之情,呼之欲出。大明灭亡后,她和郑成功等人继续反清复明。
又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细细的腰,披上了战袍,柔弱的肩,扛起了巨大的责任。她让我想到鉴湖女侠——秋谨。
两个人生逢乱世,也都是才女。想起杨牧有一把纸扇,扇子是在浙江绍光买的,那里是秋瑾的故居,扇上题诗日:连雨清明小阁秋,横刀奇梦少时游。百年堪羡越园女,无地今生我掷头。
飘风骤雨的动荡时代,他们,她们苦苦挣扎,摸索,抗争,期望有一天,时局可以改变。
很多人批评张爱玲在日本鬼子侵略的时候,还在写“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
很多人批评萧红:“我只想安静的写作,对政治我是不了解的”。
众口一词,大概是因为她们缺少了类似的抗争。
之前和一个学法律的朋友探讨“崖山(宋)之后,再无中国。”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这股正气,从来没有溃散,也不会消失。
在明朝,在秦淮河畔,柳如是的投湖,颇有几分陆秀夫的气节。
扬州的二十四桥仍在,桥边的红药,年年,是在为“正气”而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