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收集7篇)

时间:2024-04-18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

《尚书》被称“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诵其以知先贤治政之本,以知朝代兴废之由,以知个人修身之要。当戏幕拉开,伏生带着她向我们走来。

汉文帝听闻山东的伏生可讲学《尚书》,派晁错前去受教。来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

他已老了,忆起往事仍泪水纵横,然典籍可传的喜悦与欣慰又使他止哀,说起大禹定九州和牧野誓师的周武王。他眼早已有些花了,可他分明看见甬道前处是有人挥臂高呼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这景象他梦里应是见过,这话他也不知传授讲学过多少次了。他记得大禹定九州,哪九州也清楚得很。他是山东人,是九州人,是华夏人。华夏,自古就为一体。他听到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声音这样说,默默点了点头。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他险些被声势浩大的军队唬了一跳。周武王挟着天意,在电闪雷鸣中浩荡前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意不即天意吗?此乃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他还见到了两千多年后的“藏书秘府”,那的小孩和自己幼时衣服不同,话却是一样。

年已九旬的伏生缓缓抬起头,掺杂纠纷浑浊的眼中光明明灭灭。一生的颠沛、一生的苦难、一生的尊崇、一生的护佑在干涩的眼眶里凝化成了苦之又苦的泪,泪中包裹着楚人一炬留下的焦土,包裹着故宅的残垣,包裹着荒野的遗骸,包裹着先贤字句与华夏人的根与魂,浸润了历史的扉页,经由千朝万代的笔墨重了又重,晕染到了现在,延展到了未来。去事实上的伏生并没有见到多年后的今天,也不知道后来的《书》经历了什么,他以一生所护的.《书》是否能一直执在后人手里心里。那时的他似乎没想那么多,又或许早已决定义无反顾。这个决心沉重,沉重到他的妻与子都被埋葬在重重荒野之下。当他几经辗转流离剖开宅中壁的时候,破碎的是墙壁,是他的家人故宅,袒露的是二十八篇典籍,是经历史淘洗、时代冶炼仍旧熠熠生辉绵绵不断的华夏文化。

王鼎钧在《碎琉璃》中有言:“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伏生在被历史洪流冲走时,把《书》还给了天下,他没有被冲走,他的名字与《尚书》与世长存。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伏生来去间,《尚书》也在当今时代破壁而出。当晁错离开,戏幕落下—他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以蹒跚的步伐走回历史。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2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典籍里的中国》绘声绘色地向我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传奇一生,我深刻体会到《徐霞客游记》不仅是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精心描绘,更是徐霞客奋斗一生、拼搏一生、奉献一生的智慧结晶。这本书凝聚着徐霞客朋友的无私帮助,过路人的热心付出,父母的殷殷教诲。

徐霞客曾生肺腑之言:“父爱如山,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母爱如河,让我行万里路,而心中有恨。”徐霞客父亲对他疼爱有加,让他受益终生,“丈夫当朝碧海暮苍梧”的志向就此萌芽。他的`父亲逝世后,他痛不欲生,但他的母亲引导他走出悲痛,鼓励他踏遍祖国大好河山,指引他探寻长江源头,告诉他大丈夫志在四海。于是他怀着坚定不移的志向满怀信心地上路了,母亲的鼓励帮助他化险为夷,指引他找寻到正确的方向。没有徐霞客父母的谆谆教诲,哪里还会有举世闻名的“千古奇文”——《徐霞客游记》呢!

《徐霞客游记》里最为人所知的莫如是“万里遐征”这一篇章了。“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并论,不知其源之远。”徐霞客的实践精神和追根求源的探索品质让人佩服。面对强盗的掠夺,他宁愿交出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与歹徒斗智斗勇,誓要保全他苦心记录下的日记。“这对于你们来说一文不值,对我却价值千金。”一语既出,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苍梧山,站在山巅,他动情呐喊“我做到了,我做到了!”让人心潮澎湃,感人至深,我也不禁跟着欣喜若狂。

为溯源长江,即使恶病缠身,他仍不顾生命危险,坚定信念,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地向着长江源头迈进。路途中却因体力透支未能喝到长江源头的水,但他仍矢志不渝,一定要再找个机会去长江溯源。然而,触目惊心的一刻发生了:在下山途中,他腿疾再犯当场昏迷。旅程竟在云南终结。醒来后他还铿锵有力地说就算是爬也要爬过去,可惜好梦难圆,他终因疾病未能完成自己伟大的梦想,即便如此,他也已经完成了一生中最光荣的使命。

“何处不可埋吾骨也!”他身上体现出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他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高山如父,江河如母”,徐霞客以笔代心,以足为誓,以践为本,开创前人未走之路。“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亦当从小立志,立大志,立长志,立远志,沿着先人的脚步,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3

多维度的舞台空间,沉浸式的呈现视角,是《典籍里的中国》一登场便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节目创新设计270度立体舞台,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增强现实(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开拓架构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多空间、沉浸式“故事讲述场”。

“它的多维空间、沉浸式的体验,很有创新效果。技术呈现直接升级了我们的审美体验,带来一种审美沉浸,具有很强的带入感。”《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说。

不仅舞台空间展现出时空变换,撒贝宁也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串联起不同的时空情境,与“古代读书人”伏生展开穿越古今的梦幻对话。跟随撒贝宁的视角,观众也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看见了《尚书》的传承之路,听见了书中的历史回声。

“这次节目电影化和戏剧化的升级是升维的,其最大特点是跨艺术门类融合与媒体融合双向引领。”对于节目创新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提到,“节目打通了多重时空之间的关联性,包括点评时空和戏剧时空的欣赏关系,创作时空和表演时空的因果关系,以及历史揭秘和当代延续的传承关系。”

从舞美、服装、道具等细节的精雕细琢,到演员表演的入木三分,再到舞台技术的独特效果,让观众沉浸其中。

“《典籍里的中国》让戏剧和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都有了新的发展与解读,倪大红的表现彰显了演员的演技和魅力。”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郝戎讲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撰文评论《典籍里的中国》为观众打开了一条“时空隧道”,让年轻人一头扎进了古籍里的`多重世界。“几场戏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戏剧性很强,同时又传递出《尚书》蕴含的精神。”

《典籍里的中国》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打造。从观众好评,到专家热议,这档迅速“出圈”的节目也彰显出国家媒体在文化节目领域的“内容生命力”。

从《故事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到《主持人大赛》《开学第一课》等,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坚持打造“有文化、有品质、有规模、有声势、有影响”的文艺节目,推动文艺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年春节档,总台又献上了一系列底蕴深厚、引人回味的文化盛宴。据悉,在第一期《尚书》之后,《典籍里的中国》还将聚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文化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4

大家了解《本草纲目》吗?《本草纲目》是一部影响世界科技进步的奇书,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专著,其内容还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化学以及天文学、气象学等领域。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我之前也不怎么了解,但是在这周我看了一个名叫“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类节目,了解到了《本草纲目》《楚辞》《史记》《论语》等等著名的中国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是撒贝宁主持的节目。每一期都会挑中国古代典籍进行戏剧演绎,介绍主要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其中有一期节目,讲的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他父亲是一名名医。李时珍也十分想像父亲一样为百姓治病,但是他的父亲一心想让他读书,便对他说:“行医难,你不要像我一样,做一只逆流而上的船,你好好的.读书,考取功名吧!”然而李时珍并不罢休。他三次向父亲请求,答应他去行医,他的父亲最终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问他:“你为什么要行医?”李世珍说:“我想造福百姓,给他们治病。”李时珍的父亲后来终于答应了。李时珍也随父亲四处行医,但是后来他发现,历代的本草书有许多地方有错误。他就下定决心,要修订一本新的本草书,以防百姓看病时抓错药。李时珍四处行医积累医药学知识,在民间搜索药方,历经年,终于写写出了一本部、52卷、近0万字的《本草纲目》,这本书首次将本草用纲目分类。当他要去印刷时,当地最大的书商对他说:“这本书有0万字,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我虽然想帮助先生,但是真的无能为力呀!”李时珍说:“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书商想了想,说:“如果能求到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王世贞先生做的序,那同行肯定会竞相印刷。”李时珍听了之后,奔赴千里之外,去找素未平生的王世贞作序。他到了王世贞家,经过多次求见之后,才顺利地见到了王世贞。王世贞看了书之后,也被震憾,答应为他作序。但是李世珍担心这本书还有纰漏,又拿回去经历了十年,改正了一些缺漏,再让王世贞作序。终于书商胡承龙愿意印刷此书。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书刚刊印好,李世珍却撒手人寰。

在当时情况下,写《本草纲目》十分困难。但是李时珍不畏困难,逆流而上,最终终于刊印出版。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是他没有这样坚强的意志,我们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纲目》这样的著作了。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坚持究竟是什么意思,李时珍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坚持就是不怕困难,不放弃!坚持,就是将自己喜欢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5

一声惊雷忽至,万千典籍破壁而出,被冠以“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得以舒展,在幽黯中熠熠生辉,隐遁千年的文化密码得以破译,在挣扎沉浮的文学史上汇拢交织。

《典籍里的中国》首期节目的主角,选取了《尚书》这部文化元典。通过现代读书人撒贝宁与优秀演员倪大红饰演的浮生一角跨越时空的对话,带领观众一同走进尚书。看完这期节目,很难不为之动容,我不知多少文物没能躲过战争、盗窃的毁坏,在寂静无声的岁月里慢慢被人遗忘,多少古籍难以跳出盛极而衰的宿命,荒芜的沙漠里、清冷的殿宇里藏着多少流传千年光华璀璨的中华文明瑰宝,又是否有人听见他们的哭泣。所幸《尚书》遇到了浮生,与其说是浮生不顾一切保《书》,不如说他与尚书相互救赎。幼儿时代的浮生出口成诵:“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对《书》绵延出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在烽烟滚滚战角吹响中,用尽一切护《书》周全。他的儿子因保书,以命拼搏后被乱兵杀死,他的妻子不肯燃书取暖,最终倒在丈夫怀中病亡,永远地留在了那片荒野。“我妻、我儿我全家舍命护《书》,伏生先生发此慨论当之无愧。

记得在伏生先生听闻汉文帝派晁错前来学习尚书时,只短短几秒钟,先生眼神中流露出来的.真情,我却切身的感知到。他听到自己读了一辈子的尚书能够被当今皇帝重拾时,他的心中就盈满了泪水,往昔豪情流涌,踽踽独行于世”的苦恨在刹那间都被化解;当他邂逅当世后人尊崇这部典籍的字字句句时,“不绝如缕,薪火相传”便有了形状,他看得见摸得到历史的厚重。那忧愁一生的心头肉被如此尊奉着,老泪纵横,只扶着鸠杖跪地掩面叹息,颠簸不破的历史压满他的心枝。

表演结束后,蒙曼女士提出她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我想,中国是五子之歌中咏诵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青石刻经青史永存的坚守与传承;是几经波折离厄重重后“荜路蓝缕,创造文明,开天辟地”的勇气;更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披山通泽决河定州的信念、是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戈,予其誓”的为民立命的仁心和浮生先生究其一生让历史脉络,历历重现逆流而行一段文化苦旅的笃定。

“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朝代兴废之由,个人修身之要。”可“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愿浮生与《书》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优秀文化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典籍,我何时真正的崇敬?何时真正的潜心学习?这些都是世间大道,而我却在“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环境下,没有对他们引发崇敬之情,没有用心去体悟,在茫茫人海中,犹如浮萍,随波逐流,向细枝末节处找寻人生的答案,愧对古圣先贤,愧对列祖列宗。

《典籍里的中国》的热播,是中华之幸,民族之幸。经典犹如大树之根,不知其根,也就不知其意,不知其意也就肆意妄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来得多么不容易,来得多么坎坷,又来得多么深沉。这一份厚重的礼物,让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汗颜,我们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古圣先贤,但是古圣先贤却记得我们,记惦着他们的子孙!通过《典籍》的方式对我们谆谆教诲,让大家追根溯源,回归人生的大道。

在《论语》述而篇中:“志于道、据于德、行于仁,游于艺”,这就是我们人生的脉络。但我们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中,忽视了根本,只是在“游于艺”,向钱、物而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人生价值排序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很多家庭有了钱后,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层面出现了的问题,随着社会物欲的影响,不断地摇摆不定,人生找不到方向,这就需要我们重回经典,在经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以道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不需要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古圣先贤们在宣传大道的时候,有多少君王和百姓不认可他们,他们仍然道心不改,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因为他们懂得“大道不孤”。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向他们学习,坚持维护社会和谐和服务广大人民之大道,初心不改,不用抱怨,不用悲伤,不要让负面的能量侵入内心,而要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人。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具体,甚至有人在某一方面的`建树而沾沾自喜,我们当有“君子不器”之心,包容万物,合二为一,以他人之长处,滋润自己内心,长养自己的德行,克己复礼,严于修身,养一身浩然正气。像古圣先贤一样,为道可以忘我、忘躯。

向道而行,踏芒而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已经在古圣先贤们的身上得以体现,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让自己内心的良知越来越升发,心境会越来越开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我们的人文自信。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7

历史长河未息,时间长流不止,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溯源华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中绵续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讲述的是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尚书》。《尚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被后世代代传诵,离不开一个人——伏生。

图片

从小读《书》的他深知其中好处,秦起焚书之火,伏生家藏一本《书》。不久战乱,他携妻子带着满满一车书简逃难。路遇兵劫,爱子舍命护书被乱兵杀死;天寒地冻,妻子嚎哭哀求,宁愿受冻也不愿烧《书》取暖。几经辗转,来到家乡的伏生不得已将负载着妻儿性命的《尚书》藏于古宅壁中。颠沛二十年,再寻书时却已残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开始讲学传授,被晁错记录下来,才逐渐成为现在的《尚书》。

为什么《尚书》值得伏生一辈子守护?为什么典籍值得我们传承?从《尚书》中,我们看到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豪情壮志;也能体味民意即天意,顺民心者得天下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我们汲取“满招损,谦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样永不随时间流逝褪色的治国之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是我们能从中找到的连接着每一个人的文化纽带,牵动着每一颗心的民族认同。就如钱宗武所说,“读《书》,知先贤之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师所言:“什么是中国?中国不仅是孔子、伏生,还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

“典”即规范、典范,传承这种规范才能照亮未来。余秋雨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终极目的。不是军事的国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现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它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激发蕴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文化溯源。我们只从何而来;典籍研读,我们知未而来;投注当下,我们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涩难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们必须要挑起承载中华文明的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传其书、明其义。除此之外,还要守正创新,守护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看穿历史的智慧和创新求变的勇气,让典籍的内核以现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进而传承。这也许就是《典籍里的中国》之意义所在。

让我们怀揣着对先贤圣人的崇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践行君子之道,携一缕古典芬芳驾文化之舟驶向未来!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