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课》观后感300字(精选10篇)
时间:2024-04-24
时间:2024-04-24
新学期,新气象,新目标。今天,我观看了学校组织的《开学第一课》,它的主题内容是:家风家训家规,实践核心价值。
赵一曼,中国革命的杰出女性代表,面临侩子手的大刀,她依然大义凛然、镇定自若。临刑前,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遗书,字里行间,无不感动和激励着千千万万后来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遗书的最后一句:“记住,妈妈是为祖国牺牲的。”多么坚定的革命者,多么优秀的母亲!此等家风,焉能不兴?
还有一位战士,在战场与战友口头相约,活下来的人,一定要为牺牲的战友尽孝。后来,他活下来了,为了这份承诺,这位战士花了大部分时间和金钱,除了赡养自己的父母,还去做了战友家的儿子,替战友供养双亲。
这些鲜活的事例,使我懂得什么是家风、家训和家规,让我知道了家风、家训和家规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
我们家也有家风、家训和家规。总结一句话是:不做物质的奴隶,只做精神的主人。不触碰法律底线,只争道德的高点。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而奋斗!
今天我在学校里看了20xx年【新春第一课】让我最感动的就是袁振江,因为他只不过是一个骑着三轮车捡废铁的,一个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但他不用这些钱,而是把这些钱捐给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长觉得很奇怪,信上面写的人不是校长的亲人,也不是校长的朋友而是一个叫高振宁的人,于是他就把这封信给了邮局查找这个人,邮局里的人苦苦寻找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人。让邮局里的人觉得奇怪的`是在这个家里只有两位老人,当记者问老人的名字时,老人说:“自己其实不是高振宁而叫袁振江,高振宁是他的化名,因为他的女儿叫袁亚宁和他一位朋友姓高,所以他才叫高振宁。”然后记者又问:“为什么要给这所学校捐这么多钱?”老人回答道:“因为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后来老人又几次给这所学校捐钱,校长特别感谢他,于是校长就亲自去把老人接到这来。老人走进学校看到宽敞的操场和开心玩耍的同学们,老人心里高兴极了。这一天老人和孩子们共同上课,共同玩耍,当老人向同学们告别时,全校同学们都站着挥手告别。这个故事让我深深的感动着,并告诉我做人要善良,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观看完《新春第一课》,视频中的几位人物都让我感触很深。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铁血救国的巾帼英雄赵一曼。她用生命去奉献革命,用一生去谨守家训。
赵一曼,一位抗日女英雄。她原本可以放弃革命信仰,与丈夫陈达邦一起去追求幸福自由的生活,享受甜蜜快乐的时光。但她并没有这样选择,而是与刀枪为伙伴,军装为制服,雷弹为知音。真是让人敬佩!
她29岁那年,因叛徒的出卖,被敌人抓进了牢房,日夜承受着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直到死她都没向敌人吐露半个字。
经过九个月的煎熬,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书写完遗书,然后扔到了牢房外。三天后她被迫上了囚车,可想而知,一位临终的母亲想到自己的孩子才一岁多,而自己却要与他永远的别离,这种滋味比千刀万剐还要痛苦。
虽然现在生活太平,但我们仍要谨遵家风家训,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要成为败家子。这不禁让我想起另一位抗战经典人物:江姐,她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那他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告诫自己,要为信仰与理想而活着,为它去奋斗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铭记历史人物,珍惜美好生活。人的一生应当为信仰而活,活得精彩,活得充实。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和同学们观看了《新春第一课》。其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对姐妹的事迹。
姐妹俩的爸爸长期在外打工,妈妈有精神疾病,仅靠长期在外的爸爸和种菜的奶奶来维持生活,十分清贫。姐妹俩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却十分热爱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看完姐妹俩的故事,我不禁感慨万分。想想自己的学习环境:明亮的灯光,干净舒适的桌椅,高级的文具;再想想她们:昏暗的灯光,陈旧的桌椅,更谈不上什么高级文具了。每天上学,我出了小区过了马路就能坐上校车,而她们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和她们相比,我觉得我真是太辛运了。我以后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学习姐妹俩好学、不怕苦的精神。
我有时候学习还要妈妈坐在旁边陪同才肯写作业,有时候妈妈唠叨多了还感到厌烦。而她们没有家长督促就能自觉完成作业并且取得好成绩,我觉得我真应该学习她们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每次我取得好成绩,奶奶都会给我零花钱。但是姐妹俩呢?姐姐还攒了900元前给妹妹买文具和书。我认为好好学习是一个学生的职责,不应该因此接受奶奶的零花钱。
《新春第一课》看完了,我以后也要学习姐妹俩坚强独立、勤奋好学的精神。
20xx年的《新春第一课》在春意盎然的开学第一天开讲啦!这回的主题为“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有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有信守承诺二十六年的转业军人李元成、还有现代中学生自己的家风。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体现了温良谦让、诚实守信、百孝为先的中华美德。其中令人感触最深的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她怀着一颗爱国的赤胆忠心英勇就义,不论是敌人的威逼利诱还是严刑拷打,她始终一声不吭、慷慨从容。在她给儿子留下的一封遗书里没有儿女情长,有的只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教育儿子精忠报国的伟大胸怀“记住,妈妈是为祖国牺牲的。”这句话感动了千千万万人。正应了那句古话“谁说女子不如男”。充分展现了我中华大国的民族大义,爱国家风!还有自强不息的黄炼娟、老当益壮的杨启发爷爷都以自己的家风家训教育着现代的年青人。
通过这次的学习,给我开启新的一面学习怎样孝顺长辈、宽厚待人、积极向上的大门,以后我一定谨遵长辈和老师的教导,勤奋努力、积极上进,争取做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看了《新春第一课》,我的感触很深。
今年的新春第一课讲的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由于家庭原因,而不得不放弃去大学校读书的梦想,但他们身边依旧有好心人在帮助实现愿望。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最使我感动的是余文灏哥哥,他是一个性格很内向、安静的男孩,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学校主持人。但是第一次上台却说不出一句话,虽然他并没有忘记台词,但却磕磕巴巴,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最终还是落选了,他就再也不敢上台了。老师鼓励他继续加油,他自己也不断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还是当上了学校的主持人,无论在什么大型比赛中都有他的身影。
看了《新春第一课》,我知道了自己生活很幸福,要珍惜这种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父母和老师,因为还有很多人没有这么幸福。我还想呼吁大家,让我们一起帮助这些山区的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今天我看了《新春第一课》,内容主要是“环保”和“生态好市民”,还有许多环保市民的片段。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环保达人”蔡一文。
蔡一文很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告诉她,什么东西用完了不要着急扔掉,动动脑筋,也许还能把一些废品“变废为宝”呢!蔡一文的房间布置是与众不同的,书桌上、窗台上有不可计数的工艺品,而且这可是她用废品做出来的。比如用完的奶粉罐子可以种花;鸡蛋壳、小石头可以拼成小人;碎布加工一下就能做小人的衣服,墙角的小篮子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废品,等着蔡一文把他们“变”成“宝贝”呢!蔡一文不仅会把废物再次利用,还能把水“再次利用”,刷牙洗脸的水还可以用来浇花呢!你瞧,蔡一文多节约啊!
我觉得蔡一文很爱动脑筋,一些废品都能如此巧妙地利用。其实我们也能“举一反三”,比如少点一些外卖减少包装;玩具用完的电池遥控器还能用;出门买东西自己带袋子等等。让我们向蔡一文学习,一起做“生态好市民”吧!
在开学的第一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新春第一课。
今年的“新春第一课”以“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美丽宜昌”为主题。我通过观看,了解了巴楚文化、峡江文化、三国文化三种宜昌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周立荣、胡振浩、汪国新三位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宜昌人先进事迹让我后无不引以为傲,受益匪浅。
令我最为敬佩的是胡振浩老前辈,他唱的歌儿《西陵峡船工号子》令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家乡船工的敬佩。一生酷爱船工号子,从青年唱到老年,从秭归唱到北京,唱遍了全中国,唱响海内外。他还为了宣传家乡的峡江文化,走进了各个中小学,为他们讲述峡江文化的故事,传承峡江文化的精髓。用他的话来说,他就是把自己比作了一只为家乡歌唱的夜莺,整日不停的歌唱着家乡船工的艰辛。他还说:“我没几年活头了,在我有生之年,要把这峡江文化传下去。”
今年的“新春第一课”让我了解了宜昌的民族文化,我相信宜昌的文化会一直传承下去,宜昌也会变得更加美丽!
“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这是本次《新春第一课》的主题。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训,则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李元成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对于自卫反击战前,基于战争的残酷,他曾与战友付先根郑重约定:若有一人在战场上牺牲,则幸存下来的另一人就承担起赡养烈士父母的责任。第二年,付先根不幸牺牲在战场。李元成立即写信安慰老人:先根是为国牺牲的。他走了,我就是您的儿子,先根没有来得及尽的责任和义务,今后由我来完成。
后由于付先根的牺牲,李元成退出队伍,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六位老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付家的小儿子付先强被电老虎夺去了生命,李元成闻讯即刻赶到付家料理后事。对于两位老人而言,李元成比亲儿子还要亲。一句承诺,恪守一辈子,李元成用行动写下了两个字:忠诚!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教室一起观看了《新春第一课》。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的一个大问题——垃圾!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产生很多的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有害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我们只知道这些垃圾都会运到垃圾站,但是到垃圾站以后这些垃圾最终会到那里去呢?这一课告诉我们它们会被送到垃圾填埋场,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地方,在那个巨大的坑洞里面,填满了各种各样的处理后的垃圾废物!
一个垃圾填埋场一般可以用13—14年,但是由于人们每天制造的垃圾越来越多,光宜昌一天就有130吨的垃圾,现在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只能用5—6年了,一块这样的垃圾填埋场需要100年的时间去消化它,那么这100年里这块土地是无法使用的。我想:“当土地都用来埋垃圾了,我们该生活在哪里呢?那时,土地都长不出农作物,空气中弥漫着垃圾的腐臭味,我们还要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和上学!想想都让我打了个寒战,那实在是太可怕了!”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不仅要节约用物,少制造垃圾,还要向那群可爱的环境卫士—三峡蚁工学习,利用休息的时间去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上一篇:《新春第一课》观后感(精选4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