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电视观后感(精选4篇)
时间:2024-06-07
时间:2024-06-07
很长时间看电视剧没有流眼泪了,但《红旗渠》这部三十一集的电视剧,却让我几次落泪,不得不写下一点儿自己的感想。
电视剧《红旗渠》以质朴清新的气质亮相荧屏,让新时代的人们再次感受五十多年前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动人故事。
红旗渠的修建始于1960年,那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林县人民更困难,难就难在水上。人不吃饭,可以活上三天,但喝不上水,一天都活不成。水在林县,确实是关系人民群众生死悠关的大事。
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在没有上级资金支持的条件下,林县县委从人民的需要出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体现了今天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红旗渠精神。
“引漳入林”,是改变林县千年缺水,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但又是困难重重,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工程,没有一股热情和毅力是做不来的。
红旗渠的精神,体现在筱怡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到工地上齐声背诵《愚公移山》的声音里。
也体现在白发苍苍的路教授亲赴一线,收水莲为徒,完成学生吴念祖因壮烈牺牲而没有完成的作业的路程上。
剧中,令人感动的场面很多。出了事故后,县委书记在人们情绪低落时,在追悼会上,搬出“千古罪人林捷”的活人碑,表现的就是一种担当精神。
在修渠遇到困难,面临要不要继续下去的艰难选择时,县委一班人坚定信念。县委书记林捷立誓:“如果失败,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百姓谢罪。”表现的就是不达目的,永不放弃的钢铁意志。
当“挪用公款”被问责,作为县委书记的林捷被带走时,竟然没有时间吃妻子包的送行饺子。(估计要被判刑)对于这一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犯罪行为,大家不是推脱,县委一班人包括银行行长都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他们这样做,“不是出风头,不是争名誉,而是担罪责!”
所有这些,都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
从古代开始,就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让人立志的故事,以前我们听的是神话、是传说,但这部电视剧却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中国现代的“愚公”,他们挖山凿渠,奋斗不止,他们不惧牺牲,无私奉献,不是为了自己,为的是人民,目标是未来。
这不再是传说,而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血、有肉,有脾气、有性格,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种精神,在群众那里,就是不向命运低头,是敢于奋斗,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党员干部身上,就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全心全意办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使命使然。
演员于震饰演的林县县委书记林捷,是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典型代表。他所表现出一股正气和霸气,不畏来自上面的压力,有担当、敢负责,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令人钦佩,特别是“战争年代喝了人民一碗水,今天要还给人民一条河”,这句不忘初心,一心一意为群众的铿锵言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技术员吴念祖献身水利事业,执着、严谨、认真的精神风貌,水生、老石叔、水莲、桑红、大海、冯老师、孙副县长以及河娃等一大批人物形象,不落俗套,真实可爱,活跃于人们的印象中;就连余副书记、童主任、忽悠等几个被鞭笞的人物,虽然可气,但也真实、立体、鲜活,仿佛就是生活在你身边的人物。这些是这部电视剧在塑造人物上可喜的收获。
勿庸讳言,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不仅有同自然界的奋争,也有与不同思想和认识的奋争,这里面没有阶级的对立,但同样也是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它所阐述的同样是一部党领导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奋斗史。
这条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物质意义上的石砌水渠,更是一条承载着价值追求的精神之渠,它激励我们几代人的前进与奋斗,这种精神,将生生息息,永不断流!
全剧开篇,告诉了人们:干旱,曾让林县人祖祖辈辈刻骨铭心。1959年,林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境内4条河流干涸,水庫见底。同时,由于缺水发生了三件痛心事:一是水生娘因打碎水罐而自尽。二是水利局技术员吴念祖妻子因缺水病故。三是当地百姓、家族因缺水、找水、争水产生矛盾冲突,瞎子叔因找水摔伤死去。
面对天灾人祸,以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县委班子,经过反复调研,代表人民的利益,县委提出从山西平顺的浊漳河修渠引水,时称“引漳入林”工程,后更名为“红旗渠”工程。
引漳河水入林县,修建红旗渠,是一个巨大而又艰难的水利工程。当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地形险峻,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施工险象环生,如7800米的渠首拦河坝工程,太岁山炸一座山,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狼崖洞,后改为“青年洞”。
当时,林县的家底,只有300万元储备金,技术条件与机械设备落后,仅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物质匮乏,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没有白灰、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平仪,青年突击队自己做。工地搭建的席棚不足,许多建设者就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缝中;粮食不足,就吃杂粮、挖野菜、捞水草;许多林县人外出务工,攒下几元、几十元钱,寄回来支援修渠。总之,林县人民为修建红旗渠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先后有30多万人次上山劳动,8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尤以共产党员、水利技术员吴念祖,从一开始的没计、测量,到牺牲时仅有27岁,一直战斗在工地上。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林县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坚韧不拔。这一点既表现在学生们到红旗渠工地齐声背诵《愚公移山》篇章的镜头,也渗透在恩师路长信教授,在学生吴念祖牺牲后亲赴红旗渠工地,担当起技术总监,并收水莲做学生等催人泪下的场景中。
剧中还演出了一些人对修建红旗渠的干扰,表现出红旗渠修建不仅要克服自然环境险峻、物质条件匮乏等困难,还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解决观念落后等问题。这种干扰更凸显了以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县委多位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与责任担当。特别令人感动的一幕是林捷坚持修建红旗渠二期工程,让石头爷刻一石碑“林捷千古罪人”,并立誓:如果失败,将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50万人民谢罪。
剧末,林捷因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用于修建红旗渠工地而被审查,当时县委班子成员、银行行长、水利局长等多位领导以主动揽责来保护林捷,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林捷的人格魅力和林县县委的凝聚力,以及共产党人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
剧中还介绍了红旗渠总投资6866万元,未发生一起贪污和挪用修渠物质和资金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自筹资金占总投资的85%,巨大的工程,少许的资金,靠的是全县人民,勒紧裤带,省吃俭用的义务奉献,干下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工程。这不正是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真实体现。
剧尾还介绍了红旗渠,从1960年的2月到1969年7月,先后有30多万人次的林县儿女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风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年多,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04万立方,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由原来的2万亩水浇地,发展为54万亩,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早、水贵如油”的历史。
红旗渠,在太行山上蜿蜒流淌至今,今天看来,它是滋润百姓的“生命渠”,是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更是永不断流的“精神渠”。红旗渠精神已深深沉淀并铸造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岸脊梁,将不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也许就是本剧带给观众的重要启示。
前些天,我观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30集电视剧《红旗渠》。这部电视剧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克服艰难险阻,修建红旗渠水利工程的生动故事。电视剧《红旗渠》,以质朴清新的气质亮相荧屏,让新时代的人们再次感受50多年前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动人华章。
我虽然看了有一段时日,但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心灵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用今天的话说,这一工程是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也可以这样说:在20世纪60年代,地球上增添了一条蓝色飘带,太行山上出现了一条“人工天河”。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而且是世界上的“八大奇迹”之一。
全剧开篇,告诉了人们:干旱,曾让林县人祖祖辈辈刻骨铭心。1959年,林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境内4条河流干涸,水库见底。同时,由于缺水发生了三件痛心事:一是水生娘因打碎水罐而自尽;二是水利局技术员吴念祖妻子因缺水病故;三是当地百姓、家族因缺水、找水、争水产生矛盾冲突,瞎子叔因找水摔伤死去。
面对天灾人祸,以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县委班子,经过反复调研,代表人民的利益,县委提出从山西平顺的浊漳河修渠引水,时称“引漳入林”工程,后更名为“红旗渠”工程。
引漳河水入林县,修建红旗渠,是一个巨大而又艰难的水利工程。当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地形险峻,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施工险象环生:如7800米的渠首拦河坝工程,在大坝合龙时,因水太激太大,上百名党员、青年跳下水手拉手,筑成一个拦河大坝,确保大坝顺利合龙;太岁山,炸一座山,用了12吨炸药,但一下子牺牲了9人,代价如此惨重;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狼崖洞,青年突击队连续作战几个月,为此,将狼崖洞改为“青年洞”。
当时,建红旗渠林县的家底,只有300万元储备金,技术条件与机械设备非常落后,原始的工具,打的是人海战术,仅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物质匮乏,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没有白灰、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平仪,青年突击队自己做。工地搭建的席棚不足,许多建设者就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缝中;粮食不足,就吃杂粮、挖野菜、捞水草;许多林县人外出务工,攒下几元、几十元钱,寄回来支援修渠。总之,林县人民为修建红旗渠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先后有30多万人次上山劳动,8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尤以共产党员、水利技术员吴念祖,从一开始的设计、测量,到牺牲时仅有27岁,一直战斗在工地上。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林县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坚韧不拔。这一点既表现在学生们到红旗渠工地齐声背诵《愚公移山》篇章的镜头,也渗透在恩师路长信教授,在学生吴念祖牺牲后亲赴红旗渠工地,担当起技术总监,并收水莲做学生等催人泪下的场景中。
剧中还演出了一些人对修建红旗渠的干扰,表现出红旗渠修建不仅要克服自然环境险峻、物质条件匮乏等困难,还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解决观念落后等问题。这种干扰更凸显了以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县委多位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与责任担当。特别令人感动的一幕是林捷坚持修建红旗渠二期工程,遭到一些上级领导和部分干部群众的反对,他就让石头爷刻一石碑“林捷千古罪人”,并立誓:如果失败,将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50万人民谢罪。
剧末,林捷因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用于修建红旗渠工地而被审查,当时县委班子成员、银行行长、水利局长等多位领导以主动揽责来保护林捷,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林捷的人格魅力和林县县委的凝聚力,以及共产党人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
剧中还介绍了红旗渠总投资6866万元,未发生一起贪污和挪用修渠物质和资金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自筹资金占总投资的85%,巨大的工程,少许的资金,靠的是全县人民,勒紧裤带,省吃俭用的义务奉献,干下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工程。这不正是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吗。
剧尾还介绍了红旗渠,从1960年的2月到1969年7月,先后有30多万人次的林县儿女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风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年多,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04万立方,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由原来的'2万亩水浇地,发展为54万亩,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早、水贵如油”的历史。
红旗渠,在太行山上蜿蜒流淌至今,今天看来,它是滋润百姓的“生命渠”,是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更是永不断流的“精神渠”。红旗渠精神已深深沉淀并铸造着中华民族的伟岸脊梁,将不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也许就是本剧带给观众的重要启示。
有幸能现场观看大型话剧《红旗渠》,可谓此生无憾。或许有点夸张,但我想通过这样的夸张来强调其艺术魅力。不,艺术魅力是其直观感受,里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值广泛传播。
红旗渠,用林县人十年铸就而成的人工渠。修渠过程的辛酸是不曾经历苦难的我无法体会的。因此,我在此也只是浅谈感受。
当一块块祖宗牌位整齐的摆成一排,林县人民不停磕头的那一幕,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一直讨厌革命的剧我瞬间聚精会神。是什么事情让他们愿意割舍心头肉,错过开头的我不禁深思。原来,修渠得拆掉阻拦的祠堂和房屋。这样的付出,只为“水到渠成”。
“洁面后涂上自己珍藏许久的胭脂,然后东家串到西家。”这是嗞嗞生前最大的愿望。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对水的渴求,不只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梦,更是全林县人最深切的渴求。嗞嗞,只是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还有无数英雄为林县的兴旺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但这并未消减林县人修渠的决心,反而使其更坚定最初的信念。不为什么,只为那些逝去的灵魂得用永乐,让他们的死变得有意义。死有轻与鸿毛,有重于泰山。为修渠(百姓利益的象征)而逝,死又何惧。
“突然的工程塌方,八人生命被无情剥夺。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家人没有任何人埋怨领导的修渠举措,反而更加支持。可见当地人民,对党和国家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当然,话剧中张贵的扮演者也深刻的诠释了当时中央领导对民生的关注。张贵不畏权贵,坚守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与效仿的。为解决林县百姓温饱,私自动用国库资源,即使领导批评也未曾动摇。以民为本,把名族的利益置于首位。我想,这就是毛主席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