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精选11篇)

时间:2024-06-08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篇1

八千孤儿入蒙的往事,感情调动到位,泪点甚多。剧作工整,很多前面出现的小细节,到后面发现都被用到,原本随口带过的东西其实都是铺垫。草原风土人情的展现融入叙事之中,并不刻奇但又处处点到。接纳一个孩子,对领养父母和孩子双方来说都有很多艰难,一个倔强的女孩如何一步步接受养父母,如何放不下对过去的追问,又如何最后埋葬过去以新身份新生,影片主线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情感的复杂、爱的'深沉。

老年寻亲路上的胶片相机最后意外曝光并没有留下记录,胶片本身就是旧物(又跟胶片电影时代有所暗指),连着旧事本身都已消散,不留痕迹,跟埋葬往事把自己抹去的女主、相认又分离发生过又没有记录的现实,都相互映衬,体现了影片的作者性一面。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篇2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

《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遗愿,抱病踏上了寻亲之路,也揭开了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遗忘的历史。

但电影并没有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个时空的,除了杜思瀚对母亲的爱之外,还有他对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种情绪一直到最后才最终揭晓,也为观众解答了当年杜思珩被送进孤儿院之迷。

124分钟的电影里喜欢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内蒙古的成长生活,真实取景让人对内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体验,草原的空旷和苍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纯净的白云和蓝天、甚至凶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尘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片纯净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风土人情,喜欢内蒙文化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篇3

首先,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这个事情,有点惊讶。可能因为生活在北方,从小到大,没有听说过这件事。这让我对中国建国初期的艰苦阶段更加了解了。苦难时期民风淳朴,全国人民互帮互助,无论什么时候,都很让老百姓感动。也不愧是优秀的尔冬升导演。整部电影几乎都是蒙古族素人出演,可谓是原汁原味的蒙古味道了。

大草原上的美食,娱乐,居住,等等,都蕴含了马背上民族的各种情感。我还是第一次一次性听这么多蒙语,感觉像到了另一个国度。尤其是马苏,不光演的.好,我以为她的台词都是对嘴型后期配音的,没想到是原声啊。还有王锵饰演的那木汗也太可爱了,骑着马奔驰在大草原上,活脱脱的一个白马王子。

此起彼伏的绿色地毯,一直延伸到远处看不见,慢慢的与蓝天白云相接。草原人民眼界开阔,心胸自然能够包容天地。这不是他们的善良,而是他们的大爱。尔冬升导演镜头下的大草原,美丽辽阔,活力热情,又让我对草原的向往,多增添了几分。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篇4

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南方孤儿们而言,虽然背井离乡一辈子都难以见到亲人必将是童年里最灰暗的记忆,但相比于饿死在亲人的怀里,能在异地他乡健康成长,就显得格外幸运。虽然学着融入新环境,适应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他们来说很难,但接纳新的家人,是爱跨越山海,连接草原和沿海的双向奔赴。

作为影片的.高潮,草原哥哥那木汗为了救这两个熊孩子而被流沙吞没,那木汗舍己救人的角色恰恰体现出草原儿女蒙古马般的奉献精神,这也侧面说明在那个时代,能救这3000孤儿性命的也只能是我们宽阔的草原和内心极为淳朴善良的牧民们。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的发音含糊不清的诀别和嘱托,寥寥几字,重如千斤,他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一个内心没有光的女孩。

似乎也能理解了,一个背井离乡充满仇恨和执拗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一个从小丢了伞被迫流落到草原的孩子,要怎么去给别人撑伞呢?

相认那一刻,当亲生哥哥杜思瀚泪眼婆娑抓着杜思珩的手时,他内心千帆过尽,而她内心却已经毫无波澜。其实他们当时是处于不同的情绪维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在团圆的感动之中,但于杜思珩来说,从不愿相见到最终得见,于她而言最多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或许当她决定要遵守哥哥那木汗遗愿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家庭对她的羁绊就已经消失了,她也终于和曾经的家庭告别,与至亲和解,不见,不念。

所以,爱的尽头是和解。是学会与世界和解,与他人和解,更是与自己和解。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篇5

《海的尽头是草原》影片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蓝本,用细腻的镜头感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往事,感受到那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的大爱。

尔冬升导演这次还是以平常人的视角,用现代和回忆双条线交叉进行,为我们娓娓道来同胞兄妹的分合聚散。

影片除了让我们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的壮阔美丽之外,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草原人民那种善良淳朴,这次最大惊喜就是马苏。没想到这次她会灰头土脸真实演绎了一个付出全部爱和真心的'内蒙额吉。而且全程用蒙语。原来不明白片名的意义,看完之后才略晓其中含义——海洋有时波涛汹涌,让人容易产生不安恐慌,就好比入蒙之前发生的状况。

只有无私的大爱和胸怀才能驱散这种阴霾。就像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一样。真的是56个民族永远团结如一家。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篇6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遗愿,抱病踏上了寻亲之路,也揭开了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遗忘的历史。但电影并没有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个时空的,除了杜思瀚对母亲的爱之外,还有他对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种情绪一直到最后才最终揭晓,也为观众解答了当年杜思珩被送进孤儿院之迷。

124分钟的电影里喜欢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内蒙古的成长生活,真实取景让人对内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体验,草原的空旷和苍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纯净的白云和蓝天、甚至凶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尘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片纯净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风土人情。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篇7

“要把工作组织好,把孩子安排好。”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一声郑重承诺在新中国史册书写出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

连日的暴雨,倒塌的房子,无家可归的灾民,被抛弃的孩子,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是新中国史册中凝重的一笔。

上世纪六十年代,受灾害的影响,上海、江苏等地保育院涌入大量孤儿,他们严重营养不良,受到疾病和生命的威胁。面对面黄肌瘦、哭闹不止的孩子们,奶粉短缺、保育员人手不够的现实困难,受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所托,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的乌兰夫提出将孩子们接到内蒙古,让有条件、有能力的牧民们抚养孩子,周总理欣然答应并再三叮咛要照顾好这些“国家的孩子”。

一趟趟北上的列车,跨越大半个中国,运送三千孤儿进入内蒙,带去希望和未来。广袤无垠的蓝天,浩瀚无际的草原,奔驰的骏马,追逐的羊群,茁壮成长的孩童,都是草原最靓丽的风景。原本相隔千里,毫无血缘关系,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三千孤儿入草原,演绎了一段跨越血缘、民族、地域的历史佳话。

视觉总要比文字更给人震撼的冲击力,言语的记载也不能完全书写出现实的'困难。我从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中窥得一些历史往事,现实的无奈、亲情的羁绊,还有那些被隐藏的情感。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篇8

故事从上个世纪五十年带末说起,由于新中国遇见严重的自然灾害,南方孤儿聚多且营养不足,内蒙古主动承担责任,将三千多孤儿接去大草原。

以小见大的手法,将时代大背景缩影为两个小家庭的岁月碰撞,无论是杜思珩,还是那木汗,选择任何一个平行空间的身份,都会留下刻骨的可惜。她是母亲的.牵挂,那木汗又是她的牵挂,当你留在哪个全天下,都会发生属于这个全天下的磁场效应,惑者上天早有安排,惑者全天下本正是自己创造的。

杜思珩是时代的幸运儿,她有两个母亲的爱护、父亲的关爱和哥哥们的疼爱。在鬓发斑白之时,见到自己的亲身哥哥,岁月蹉跎,心怀坦档,既然选择代替别人活下去,也不曾退缩,只是多了份平行全天下的痛苦与思念。

三千个像她同样的孤儿,都是如此的幸运吗,答案肯定是不。但我们祈祷,他们世世幸福,平平安安。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篇9

《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六十多年前“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真实事件的电影,感谢尔冬升导演,将一段关于爱的尘封历史以这样鲜活动人的方式展现给2022年的观众,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真挚动人。打动我的,不仅是片中辽阔壮美的内蒙古草原景色,无边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热闹的那达慕,更是片中草原牧民对孤儿们那无私的爱。“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多么朴实有多么有力的口号,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责任。

陈宝国老师扮演的双胞胎哥哥是本片的线索人物,他对同胞亲生妹妹的寻找和追忆,一路带领着观众回顾那段动人往事。我们今天可能无法想象那个年代艰苦的生活条件,漫天风沙、豺狼出没、物资匮乏,对于当年草原牧民们来说,他们还是尽全力用最好的牛奶、粮食和爱哺育了这些新中国的孤儿们,让他们成为建设者和栋梁之才。

影片中大部分对话都是蒙语,有很多蒙古族演员出演,但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汉族演员马苏扮演的萨仁娜额吉,全程几乎都说蒙语,无论造型、神态还是动作都非常贴近蒙古族妇女,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温柔无私奉献的母亲,特别令人惊艳。

扮演她儿子那木汗的王锵,则将一个寡言沉默却勇敢有担当的哥哥演得非常动人,他为了救妹妹不幸被卷入流沙的情节非常催泪。再次感谢尔冬升导演,让我们了解到那段尘封已久却无比感人的历史往事,只有不忘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篇10

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远赴内蒙,寻找当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为主线,用一种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在现实和历史的不同维度中展开叙事: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是两条不同时代的横向线;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线。三条不同的路,纵横捭阖,像撒向历史长河中的一张网,就这样网住了一对兄妹和两个母亲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调色,以区别这三条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使用了一种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长之路,使用了一种饱和度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则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叙内容,加之登场人物繁多,使用这样贴心的调色,就不会让观众晕头转向了。

这是一部关于“原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困扰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结,终于在见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开了,但此时的她早已选择了放下。养父养母在悲剧发生后并没有迁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对她不离不弃,这种伟大的“原谅”,让杜思珩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草原。因为抛弃女儿,杜思珩的亲生母亲愧疚了一辈子。然而千头万绪,当初的“抛弃”是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够活下去,这是一种既残酷又悲悯的爱。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篇11

《海的尽头是草原》,带给观众的是一次美好的观影体验。通过回忆的画面,让观众再次重温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情境,了解了上一辈的长者为孤儿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通过写实的镜头拍摄,将天高云低、草丰水美的草原风光尽情展现:蔚蓝的天空、透明的云朵、碧绿的草场、温暖的毡房;暮色里一盏马灯点亮,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如油画一样的色调;赛马场上伴随着豪放的歌声策马驰骋的奔放骑手;马背上一起长大,打打闹闹直到白头的兄弟伙伴。一幅幅画面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也更理解草原上成长的人们会拥有博大的胸襟、自由的情怀和无畏的品格。影片还通过闪回、倒叙、插叙等手法留足了悬念,让观众的心跟随寻亲的步伐跌宕起伏。

观影全程会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我们为特殊年代下的无奈、负疚、遗憾而心怀唏嘘,但更庆幸自己身处这富足、安宁、衣食无忧的美好时代,不必再去经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不用再去面对进退两难的决择、更不必去背负歉疚终生的煎熬......

观影之后的回味,则是深深的感动。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海、内蒙古,只是两个地域的名字,无论时间、空间相隔多么久远,也无论汉族、蒙古族风俗习惯如何不同,只要我们同样心怀美好,便会收获同样的爱,这份爱,会跨越地域、跨越种族、跨越血缘,跨越时空......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