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年终总结(6篇)
时间:2024-02-06
时间:2024-02-06
【关键词】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广义货币供应量恩格尔系数逐步回归法
一、文献综述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2.7%,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同年GDP的1.8倍,是同年最终消费支出的3.75倍。一般说来,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呈水涨船高的变动关系,人民币在国内显得越来越不值钱,购买力逐渐下降。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价格水平的上涨,价格影响需求,而消费是对需求的直接反映,因此,明确通货膨胀与居民消费结构之间关系的强弱,分析通货膨胀对于消费结构的调整效应,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通货膨胀对消费影响的研究视角各异,大致可分为方法和内容两类。方法上,许光建(2013)阐述了通货膨胀预期对消费的影响作用,并采用时变参数法对我国预期通货膨胀率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发现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一致。赵先立(2012)运用VAR模型分析货币供应量和中国通货膨胀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具有推动作用,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相关关系。内容上,杨继东(2012)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其使用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及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作为衡量消费结构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与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货膨胀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反向变动,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同向变动。纪明(2012)从理论角度分析投资与消费的本质属性,阐述了在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下,产出和投资、消费同步变化,但价格水平基本稳定的观点。从消费部门的角度分析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演化,其将整个经济社会划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部门,伴随着消费结构的提升,投资从农业部门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转化,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二、研究方法
1、指标选取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基本指标,恩格尔系数的高低反映了居民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金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而价格指数是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指标。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
显性通货膨胀率等于价格总指数减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用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CPI’)来反映显性通货膨胀程度,即CPI’等于CPI减1。
隐性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货币持有系数与正常货币持有系数之比减1。本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占有率的变动率(K2I’)来反映隐性通货膨胀的程度,即基于M2的隐性通货膨胀率,按最终消费口径计算。
K2I'=■-1
2、逐步回归法
逐步回归法的思想是将变量逐个引入模型,每引入一个变量后都要对模型和参数进行检验,当原来引入的解释变量由于引入后面的解释变量变得不再显著时,便将其剔除。每次引入新变量之前,回归方程中仅包含显著的变量,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直到既没有新变量被引入,也没有变量被剔除,则得到的解释变量集为最优的。
由于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具有惯性,供给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亦需要一段时间,因此,通货膨胀的调整效应是滞后的。本文分析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及其滞后期变量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滞后期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法对自变量进行筛选和参数估计,同时剔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三、CPI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恩格尔系数影响的实证分析
1、CPI、广义货币供应量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分析
(1)CPI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分析。如图1所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CPI’)1990―1994年呈上升趋势,到1994年达到最高点25%,1995―1999年呈下降趋势,1999年到达最低点-1.3%,2000―2012年呈周期性波动态势,期间在2004、2008、2011年出现三次高点,分别为3.3%、5.6%、5.3%;在1999、2002、2006、2009年出现四次低点,分别为-1.3%、-1%、1.5%、-0.9%。
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占有率的变动率(K2I’)1990年仅为26.49%,到2008年上涨为211.9%,2009年大幅上涨为263.4%,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点288.31%,2011年则有所回落,2012年广义货币M2的占有率的变动率为275.25%。
(2)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分析。如图2所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1990―2012年呈现平稳下降趋势,说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渐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201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39.3%。1990―2012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说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综合看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广义货币M2的占有率的变动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
2、CPI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恩格尔系数的影响
本文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ECU)、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ECR)为因变量,以显性通货膨胀率(CPI’)和M2的隐性通货膨胀率(K2I’)为自变量(两个自变量分别作t-1,t-2,t-3,t-4,t-5,t-6期的滞后分布处理),通过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ECUt=42.492+0.244CPI'■+0.228CPI'■-0.029K2I'■
R2=0.967,DW=1.681,F=131.056(1)
ECRt=54.18+0.229CPI'■-0.067K2I'■
R2=0.968,DW=1.64,F=211.364(2)
模型(1)和模型(2),参数均显著不为0,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趋近于1,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比重很高,DW检验通过,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由模型(1)可知,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显性通货膨胀率的滞后1期变量上升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将上升0.244个百分点;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显性通货膨胀率的滞后3期变量上升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将上升0.228个百分点;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当期M2的隐性通货膨胀率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将下降0.029个百分点。同理,可通过模型(2)所表示的经济意义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影响。
3、CPI的变化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具有正向滞后调整效应
显性通货膨胀对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具有正向滞后调整效应,不利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ECU)与显性通货膨胀率(CPI’)的滞后1期和滞后3期变量同向变化。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ECR)与CPI’滞后3期变量同向变化。
当其他因素不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上升,居民的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金额中所占比重随之增加。
显性通货膨胀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正向调整作用,主要是由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的速度快于要素价格上涨速度导致的。显性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直接反映了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的上涨,导致城乡居民在生活消费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增加,CPI中食品的权重约占30%,进而影响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步变化。
4、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具有反向调整效应
隐性通货膨胀率对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反向调整作用,有利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当期隐性通货膨胀率呈反向变动关系。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隐性通货膨胀率的滞后4期变量呈反向变动关系。
当其他因素不变时,隐性通货膨胀率上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金额中所占比重随之下降,进而有利于降低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当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时,一般表现为社会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如果社会出现产能过剩,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则隐性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且会造成物价上涨。
四、结论
显性通货膨胀与恩格尔系数的同向变动说明如果发生严重的显性通货膨胀,则不利于改善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会使消费结构低级化。特别是食品供求失衡引起的显性通货膨胀,会使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非食品消费的比重则会下降。相反,适度的隐性通货膨胀则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许建光、戴李元: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估算、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3).
[2]马敏娜、王志涛:我国与发达国家CPI编制的差异比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3).
[3]杨继东:通货膨胀与消费需求[J].财贸经济,2012(8).
[4]纪明:需求驱动下的经济增长及增长中的价格水平波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
[5]赵先立:货币供应量和中国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11).
一、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
1992年12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尝试国债期货交易,设计并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标志着上海国债期货市场进入了试行期。第一批获准参加交易的会员机构有20家,但是没有对个人投资者开放,再加上投资者数量不多且信心和操作经验都不充分,因此,国债期货市场初期交易十分冷清。从1992年12月至1993年10月,国债期货总成交金额只有5,000万元左右。1993年7月10日,财政部决定对国债实施保值补贴,同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重新设计了国债期货交易品种、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正式向社会投资者开放,并进行了广泛的推介,疲软的国债期货市场开始活跃。1993年12月15日,北京商品交易所开始创办国债期货,共推出四个国债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家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商品期货交易所。接着,全国其他交易所纷纷开办国债期货业务,国债期货交易蓬勃发展初现端倪。这一时期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萌芽和发育阶段。
1994年是国债期货市场最为繁荣的一年。截止1994年9月12日,全国开办国债期货交易的场所达到14家。1994年下半年,国债期货更是飞速发展,成交量成倍放大,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纷入市。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是445亿元的现货市场成交量的六七十倍。国债期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相关国债现货市场的活跃。1994年国债现货市场总成交量比1993年翻了十多倍,现货流动性大为增强,一级市场发行再次畅销,国债终于恢复了其“金边债券”的美誉。这一时期是我国国债期货繁荣发展阶段。
然而,繁荣背后孕育着危机。1994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出现了“314”风波。“314”国债期货合约在数家机构联手做多的操纵下,出现了日价位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在离最后交收日仅两个交易日时,持仓量仍高达78.87万张,远远超过了对应现券的发行量。上交所为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只能采取强制平仓的措施才使该事件平息。这一事件给整个国债期货市场留下了隐患,使得国债期货市场逐步演变成超级机构运用巨资互相抗衡以获取巨大投机利润的沃土。
进入1995年,国债期货市场交易更加火暴,持仓量不断增加,市场风险也不断累积。1995年2月,沪市发生了著名的“327”逼仓事件。“327”品种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称。市场在1994年底就有传言说“327”等低于同期银行利率的国库券可能加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可能,因为一旦加息国家需要多支出约16亿元来补贴。于是期货市场形成了“327”品种的多方与空方。1995年2月23日,提高“327”国债利率的传言得到证实,这一消息对空方造成致命的打击。万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在没有相应保证金的情况下,违规大量透支交易,于收盘还有7分钟的时候,疯狂地抛出1,056万张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将“327”合约价格从151.30硬砸到147.50元,使得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24日,上海国债期市停市,上交所发出《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就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加强持仓量限额管理及期货资金使用管理等问题做出了严格规定。2月26日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国债期货交易所立即采取提高保险金比率、密切注意持仓大户交易情况、严格执行每日结算制度和强行平仓制度等对策。上交所从2月27日开始休市,在监管部门及上海市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对“327”国债期货事件进行了调查。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虽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焰,但终因当时的市场环境所限,上证交易所依旧风波不断,4月份再次掀起投机狂潮,透支、超仓、恶意操作等现象层出不穷。5月10日,上证交易所又爆发了“319”逼空事件。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宣布我国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5月31日,全国14家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平仓清场完毕,历时两年半的国债交易戛然中止。
二、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我国国债期货从上市到暂停交易近30个月的发展过程,可谓是历经坎坷。
(一)国债期货的功能定位偏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9月的有关三年以上居民定期存款保值贴补的规定,国家对一些三年、五年期的国债实行保值补贴政策。当时的国债收益率受到带有明显政策性因素的保值贴补率的左右,因此投资国债期货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政策风险。
在高通胀的情况下,实施保值贴补政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每月公布一次的参照当期通货膨胀指数制定的保值贴补率实际成为国债期货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价格风向标,最终,标准意义上的国债期货的无套利定价规律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国债期货交易成了竞猜未来通货膨胀率或保值贴补率涨跌情况的投机或者行为,而整个市场的风险也随之不断扩大,对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产生了直接的冲击。
(二)国债现货市场不完善。当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在规模、容量、流动性、品种及期限结构等方面均有不足。
首先,当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不足。到建立国债期货试点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仍处于较低水平。1994年和1995年国债发行总量不过一千多亿元,其中约四分之三不可上市流通,直接导致交投畅旺的期货市场可供交割的国债数量十分有限。没有合理的市场规模,就没有合理的市场价格。在市场容量很小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价格的人为操纵,进而导致“多逼空”现象的发生。
其次,国债品种太少,期限结构失衡。1995年3月初,在国债市场上流通的国债只有1992年、1993年三年期和五年期及1994年两年期五个品种。品种的缺乏使投资者的选择空间狭小,而且这些有限品种的期限结构也不甚合理,即以中长期品种为多数,短期和十年以上的超长期券种不足。短期和长期品种的匮乏,造成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曲线具有很大的扭曲度,且无法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形成连续的远期利率体系,从而使得国债利率作为基准指导利率的作用被削弱,在此基础上,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也大大弱化了。
(三)风险监管体系不完善
首先,政府方面。国债期货市场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主管机构,长期处在多头管理的体系当中,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突出表现在:政出多门、监管效率低下、缺乏对违规事件的预见性防范、市场严重分割、交割规则不一致以及市场政策缺乏稳定性,等等。当违规事件发生后,政府更多采用行政手段加以制止,而不是通过经济、法律手段,甚至到最后一纸指令把国债市场关闭了事,这些生硬的行政手段表现出政府在管理上的不成熟。
其次,交易所方面。我国的一些国债期货交易所业务推出相对仓促,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充足的经验,在交易制度与风险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交易所过多且设置不合理。当时开设国债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共有14家,而证券市场发达国家一般也只有1~3家交易场所。由于没有统一的监管和法规,各交易所在国债期货的交易规则和合约设计上各自为政,短期行为充斥,市场分割严重,流动性不足,难以反映真正的市场供求关系。第二,交易所自身监管体系不完善。①保证金制度不合理。我国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保证金比率是2.5%,深圳证券交易所为1.5%,武汉交易中心规定是1%,这样低的保证金水平与国际通行标准5%~10%相距甚远。保证金偏低,从而把潜在的风险放大了好多倍。②涨跌停板制度不合理。“327”风波后,各交易所按证监会的要求设置了涨跌停板制度,但是涨跌停板的基点是以前日收市价而不是结算价,使价格依然容易被大户操纵,从而管理措施难以奏效。除上述两点外,不完善的体系还表现在:信息披露不规范、持仓限量制度执行不严格、没有完全实行逐日盯市制度、结算所设在交易所下面、没有建立风险基金、专业人员素质不高、国债期货在证券交易所推出、存在着用现货机制管理期货的误区,等等。总之,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在缺乏知识经验、手段、竞争激励的情况下,没有建立起适合国债期货运行的机制,并且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始终没能形成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
(四)利率机制非市场化。利率期货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对利率风险的规避,当国债持有者意识到利率变动会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时,就会采取在利率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操作,来锁定未来的收益。然而,我国在推出国债期货试点时,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国债发行利率是按照银行储蓄利率确定的固定利率,国债的收益率基本保持不变。这样,投资者不用承担利率风险,自然也就没有在国债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需要,所以当时参与国债期货市场活动的大多不是保值者,而是大量投机分子,于是交易中出现投机资本过多、投机气氛过浓的现象。市场中大量的投机者单纯进行差价投机,使得国债期货市场变成了多空双方对赌的场所。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65-02
中介目标是央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连接点和传送点,不同的中介目标会使货币当局采取完全不同的行动来实现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如何,也往往取决于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最初的以信贷总量、现金总量计划为代表的规模管理,到1996年将货币供应量M1、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组成部分,再到1998年正式取消贷款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正式成为我国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过程。但是,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遇到了很大困难,一些发达国家也先后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而选择了利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有关当局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决心[1]。
一、样本数据及变量的选取
(一)样本区间:1998―2005年的季度数据
我国自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84年到1997年为一个阶段,1998年到现在为一个阶段。因为1998年1月1日央行取消贷款规模限额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正式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唯一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成为央行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控制变量,因此,本文以1998年到现在央行公布的季度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变量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代表变量为M1、M2。1996年,我国正式将货币供应量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M1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可控性不足,而M2的可控性相对较强,本文将M1、M2分别作为中介目标的代表进行分析。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代表变量GDP。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可归结为促进经济增长。GDP的增长最能反映一国经济的运行态势,因此,将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利率代表变量:银行间七日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决定着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在我国目前的利率体系中,同业市场拆借利率由于能够十分灵敏地反映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因而可成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因此,本文选取了成交量最大的七日拆借的加权平均利率为代表进行分析。
(三)数据处理
因为GDP、M1、M2的名义值包含了当期的物价因素,不能很好的反映真实经济运行状况,因此,我们用1998年1月为基期的CPI季度定基比指数对数据的名义值进行调整,将得到的实际值作为考查指标。
同时,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季度数据,因此,在进行分析之前先采用移动平均季节乘法分离出季节影响。本文在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都是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在对利率和GDP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分别对利率和GDP进行了对数调整来增加其可比性。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
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PP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每个分析变量都无法拒绝有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能拒绝原假设,都是平稳的,因此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检验
协整是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表示。本文采用的是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由于RGDP、RM1、RM2、LnRGDP、LnR都是单位根过程,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Engle-Granger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RM1与RGDP回归的OLS估计为:
RGDP=5776.187+0.335498RM1+ζ1
(3.818613)(14.94971)
R-squared0.881654
RM2与RGDP回归的OLS估计为:
RGDP=5938.722+0.123013RM2+ζ2
(4.818430)(18.25647)
R-squared0.917423
LnR与LnRGDP回归的OLS估计为:
LnRGDP=10.73381-0.573347LnR+ζ3
(147.1241)(-8.046663)
R-squared0.763373
分别对残差ζ1、ζ2、ζ3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
因为所得的残差ζ1、ζ2在5%的临界值水平下都是平稳的,所以,可以认为RM1和RGDP以及RM2和R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残差ζ3在5%的临界值水平下是非平稳的,也就是说LnR和LnRGDP之间并不存在协整关系,它们之间并无长期均衡关系,同业拆借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并不具有稳定的相关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进而实现对经济的长期稳定调控。这就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GDP之间仍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介目标的变动能显著地影响到最终目标。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还比较简单,这使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可测性。因此,当前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合理的并应该继续坚持。
第二,目前,我国低下的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程度造成了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同业拆借利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而目前并不具备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条件。
第三,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正在减弱。不仅如此,利率管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控的主要原因。因而急需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同时应通过改革的推进,积极创造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操作条件。
政策建议:第一,针对货币供应量自身存在的弊端,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度调节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针对当前的金融创新趋势,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相应合理的修订,增强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控性和可测性。第二,单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确定主要目标的同时,要根据经济变化设定多个相关观测变量,以更好的对经济进行宏观控制和预测。第三,在现阶段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同时,要加快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利率能够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促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利运行,进而提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程度,便于中央银行及时进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丁文丽,刘学红.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2,(6)44-51.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2006,(1):51-63.
订货会的主要工作是订货。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一个季度的销售、终端提于升很大程度上与订货会客户订货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实际的订货中,国内很多品牌公司的省级商、终端加盟商的订货往往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1:1:1订货模式;
2大类比例把握不好;
3只凭眼光看款,让订货会变成了“看货会”;
4色彩把握不好,让今后的整体店铺陈列效果不好;
5总量把握不好(怕库存或盲目下量)。
这些订货都给今后的实际销售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如何让客户订出一盘合理、优化的货品,是订货会中最重要的目的。要想让客户订好一盘货,公司需要做好“2T”――Target(订货指标)、Teach(订货指导)。
Target(订货指标)在订货会之前,公司营销部需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每一位省级商、每一个终端加盟店铺的订货数据分析与订货指标。因为销售数据是订货最有价值的参照要素,公司需要列出去年当季的每一位客户实际销售数据进行分析。需要分析的数据有以下6点:数量、各类别款式数占比、各类别件数占比、各类别尺码占比、颜色占比、各类别单款销售最高量等。有些管理经验相对不足的经销商,由于当初订货本身存在的问题较多,因此最终的实际销售也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公司在分析订货数据时,需要结合销售较好的省级商、加盟店,然后结合公司设计部在产品开发时的调整进行一定的修订,然后将每一位客户的订货指标按图1的方式填写。
在图1中,先填写最下面和最右面一栏,即该省(加盟店)总共需要订多少件、订多少款;然后填写里面的内容,即每个类别分析订多少件、多少款;最后填写A、B、c三个量,^是指畅销款、B是指平销款、c是指基本款,即每个类别都应该有单款数量差,至于A类款最多订多少,则需要参照每个客户去年当季各类别的单款最高量了。
比如某店铺,总量指标为1000件、70个款,其中外套类为200件、15个款,外套中的A类款3个、平均每款40件,B类款6个、平均每款15件,c类款61,平均每款6件。该客户在订货时,首先需要做的是找出他认为最适合他的店铺的15个外套款,然后分别挑出A、B、C类款,再把数字分到每个款式里。
Teach(订贷指导)光有合理的指标还不足以让每一位客户订出一盘合理的货品,因此,客户订货期间的订货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聘请培训师公司营销人员对客户的订货指导,往往让客户认为存在一定的目的性而产生抵触,而有些公司的营销人员在订货指引的表达上也存在不足,聘请职业培训师进行指导通常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安排订货指导小组公司的订货指导并不是在客户交单的时候,而是从客户在订货单上下第一笔时就开始的,并且需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沟通、纠偏、指导。需要注意的是,订货负责人员要紧盯客户订货的结构、数量,但不应对订货的款式进行指导,不应凭自己的喜好或为了完成指标,就让客户对自己指定的款式下大单。
五轮订货制在订货流程的安排中,可设置删款一订货――数据统计―修订一交单的五轮订货制(如图2所示)。
删款:客户删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让试衣模特静态试衣,由客户在订货单上画ABC或其他标识;二是陈列在货架上,让客户在认可的款式吊牌上贴标识。最终将每个类别客户普遍不看好的款式先删除。
订货:当客户进行过一轮删款后,各个类别的款式更为集中,开始发放订货手册让客户正式下单订货。
数据统计:第一天订货结束后,公司安排指定人员将客户的每份订单输入电脑,并进行数据分析,指出每位客户订货存在的问题并在其订单上标识,同时分析出订货各类别款式数量排名等有价值的数据。
修讧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指引客户对其订单进行修订。
交单:修订结束后,客户正式交单,并设置订货总审核人员进行审核把关。
鞋子买卖合同范文一
合同编号:
买方:
签约地址:
卖方:签约时间:
买卖双方经协商一致,卖方同意出卖、买方愿意受买下列标的物,并遵守下列各项条款:
一、标的物详情(以下包括:货物品名、货号、鞋材质约定、码段、数量、单价、金额及交货期;标的物具体信息含配码、材料标准等详见附件同合同编号的《订单》):
二、生产:按双方确认样要求生产。大货生产时,如未经买方书面同意确认,卖方大货所用材料同确认样不符,买方有权拒收大货,并保留向卖方索赔最高不超过总预付货款2倍的违约赔偿。卖方不得在未经买方允许的情况下,将订单外发其它加工厂生产。
三、合同签订后,除买方根据市场情况,紧急书面通知卖方(并经卖方同意)减少或取消订货的外(所减少或取消部分订货货款按本合同议定价在总货款中扣除),买卖双方应完全履行本合同。
四、包装:严格按照买方要求操作。货物发送至买方指定点后,经买方检验,如发现包装过紧导致鞋子变形,影响销售,买方有权要求卖方赔偿相应损失或全额退赔;因包装过松、浪费体积所产生的一切额外运费损失均由卖方承担。
五、质量要求:根据买方确认样品为准,其它技术标准及供方对质量负责的期限或质量保证期:卖方按国家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规,在三包期内对产品实行质量三包交货后半年内,出现消费者大面积(15%以上,含15%)投诉本次大货较重大质量问题,经相关质量检验部门证实产品本身确实有较大质量问题,卖方有义务配合买方进行必要的产品召回责任,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费用。
六、交货地点:卖方仓库。在某个批次货物验货通过后,买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直接从卖方仓库装运货物出货。卖方负责货物装箱工作。卖方在货物装箱时须要保证满箱出货。
七、交货日期:本合同及同合同编号的《订单》所提及的交货期均为该批次货物的装柜离厂时间。201*年*月**日前交货,所有货物严格按照订单关于货期的要求按时交货。任何一个批次如因推迟交货影响上市销售,卖方赔偿买方该批次合同金额的5%,如合同交期延15天以上,买方有权拒绝出货,取消合同,卖方需退回买方已付的订金。
八、验收标准:买方按确认样及相关标准和要求验收所有货物。相关标准以国际鞋类贸易正常检验标准为准,如客户对某个批次(或全部批次)大货有另行质量要求或其他要求,买方需在该批次(或指定批次)交货期前20天书面(含传真、双方正式往来的邮件)告知卖方确认。验收方式:
(1)卖方根据合同或《订单》所约定交货期自行安排生产计划,并将生产计划告知买方,买方根据卖方生产计划表,在大货生产时,有权安排人员进车间对所生产大货质量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反馈至卖方代表处,卖方应根据抽检结果及时调整相关质量管理,以避免最终大货交货的质量问题。(2)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买方有权安排正式质量检验人员于出货前7天内对该批次大货进行检验。买方正式验货前,应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通知卖方,以便卖方安排相关事宜。对于验货结果,买方应在12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告知卖方确认。卖方根据验货结果迅速对大货瑕疵进行修正、替换工作。在卖方完成相关改正工作后,买方会重新安排验货直至验货结果符合质量标准。
(3)没有买方书面(含传真、双方正式往来的邮件)的通知确认,所有货物不得认定为已验货通过,不得装运出货。卖方因违反此条款导致买方和第三方经济损失的,一律由卖方负责赔偿。
九、合同(总货款)金额:(大写)元整(¥),20%订金为(大写)元整(¥)。付款方式:合同双方签字,在乙方预付给甲方合同金额20%订金后生效,验收交货时乙方必须在每次发货之前将该批货款打入甲方账户(注:乙方支付给甲方的20%订金只能在最后一批货品发放时作为货款使用),如甲方通知乙方交货,乙方在一个星期内未回复,且未付清款项,甲方有权对乙方委托甲方生产的货品自行处置,且乙方支付甲方的订金作为乙方对甲方的损失赔偿,乙方不行以任何理由干涉甲方对货品的处置和要回订金。
十、违约责任:延期交货的违约责任,依照合同交货规定条款办理;因卖方交货严重延期(经买方或买方客户多次邮件、传真或电话催促卖方代表人,卖方仍无法确定交货期)或拒绝交货导致买方巨大经济损失的,买方有权向卖方索要不超过《合同法》规定违约上限赔偿。其他违约责任依照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一、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依法处理。
十二、买方交给卖方的附件《订单》、《包装明细》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合同执行期间,买卖双方代表签署的其他同本合同相关的书面、正式的文件(含经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的传真件)同样为本合同的有力补充。本合同、作为附件的《订单》以及其他书面文件中有相互冲突或矛盾的条款,一律以最接近最终交货期的商定条款为准。
十三、本合同一式两份,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以下无正文)
买方:卖方:
代表人:代表人:
地址:地址:
电话:电话:
日期:日期:
鞋子买卖合同范文二
甲方: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为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经友好协商,就互联网网店代销加盟的合作事宜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甲方授权:1、2、
第二条乙方代销加盟的具备条件:
1、乙方需有三心及以上网店信誉或有实体店铺(注:有开通消费者保障计划、旺铺并专职经营店铺拥有申请优先权);2、乙方能够承受在压力下工作的毅力和耐心,并对网上零售有足够的热情和信心,且为人正直、诚信守诺,社会责任感强;3、乙方能独立装修,运营(淘宝、拍拍等)网店,能独立策划促销活动;
4、乙方的销售价格不能低于甲方商城销售价格,以及乙方的分销客户。否则取消乙方的分销权
甲方,拥有合法的被授权品牌及其在此品牌下的所有具有合法知识产权的商品销售授权;
甲方必须授权乙方在省的权,省第三方必须经过乙方来分销,保障乙方的利益
第二条甲方的承诺
1、甲方提供乙方最低代销价,保证乙方销售的产品其货源稳定性,及配送的及时性,并确保产品的价格稳定、质量合格、
品质优秀;
2、甲方相关动态会及时以电话、邮件或站内信、即时通讯的方式通知乙方;
3、甲方提供七天无理由退换货,产品出现售后问题甲方全力处理;
4、甲方在提供数据不能含有水印,产品不能在快递单留有甲方的商城地址厂家地址或者联系电话等一些损害乙方利益
5、乙方销售量达到件甲方返还%以奖励方式给予乙方
第二条对乙方的管理条例:
1、乙方上传甲方商品数据时,乙方需自行重新设置商品名称,名称中尽量避免写上编号,并及时策划对商品的活动推广。商品名重新设定商品名称,是为了避免同商品的雷同率,做出自我的风格才是最好的;
2、甲方售后服务专线,甲方设有售后服务平台,所有售后问题均交由甲方处理,乙方需积极有效配合,以达至甲方用心、乙方放心、买家满意的最终目的;
3、乙方应该做到三不:不串货,不乱价,不下架。不串货:乙方在代销甲方的商品时,其商品不得找其它供货商进货;不乱价,乙方应建立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不得以低价格恶性竞争,保障乙方的利润;不下架:乙方不得私自下架甲方提供代销的商品,须在3天之前提交申请并通过,方可下架商品及取消资格;
4、数据上传:甲方新数据,均会以邮件或站内信、即时通讯的方式通知乙方,新数据日起,务必一星期内及时上传新数据;务心上传甲方80%的商品。
5、乙方的货款可以到甲方商城交易付款,支付宝付款以及银行转账付款,当天货款当天结算
第四条协议的终止
1、乙方违反以上协议时,甲方有权取消其代销权利并终止本协议;
2、乙方有以下情况,甲方有权取消其代销权利并终止本协议;《1》未上传数据超过七天;《2》乙方一个月内未卖出一双;《3》严重串货者;《4》未遵守相关制度;
3、甲方出现下列情况,乙方有权终止本协议:《1》甲方提供虚假产品资料、服务等;《2》甲方未能履行和乙方签订协议中的服务承诺;
4、经双方友好协商,双方同意解除合同,终止本协议。
第五条其它事项
1、以上条款乙方必须遵循守则,请慎重考虑,加盟后,甲方所有规定及协议均同时生效;
2、乙方通过审核并签认本协议日起,。合同期为年,期满另续;
3、在合作中,乙方对甲方的服务或问题产生不满意,可把问题总结文档形式提交给甲方售后部(NCAA售后),甲方会及时处理及给您满意的答复;
甲方(签章):
代表(签字):
乙方:签字:日期:年月日期:年月日
鞋子买卖合同范文三
买方:合同编号:FW10203签约地址:
卖方:签约时间:
买卖双方经协商一致,卖方同意出卖、买方愿意受买下列标的物,并遵守下列各项条款:
一、标的物详情(以下包括:货物品名、货号、鞋材质约定、码段、数量、单价、金额及交货期;标的物具体信息含配码、材料标准等详见附件同合同编号的《订单》):
二、生产:按双方确认样要求生产。大货生产时,如未经买方书面同意确认,卖方大货所用材料同确认样不符,买方有权拒收大货,并保留向卖方索赔最高不超过总预付货款2倍的违约赔偿。卖方不得在未经买方允许的情况下,将订单外发其它加工厂生产。
三、合同签订后,除买方根据市场情况,紧急书面通知卖方(并经卖方同意)减少或取消订货的外(所减少或取消部分订货货款按本合同议定价在总货款中扣除),买卖双方应完全履行本合同。
四、包装:严格按照买方要求操作。货物发送至买方指定点后,经买方检验,如发现包装过紧导致鞋子变形,影响销售,买方有权要求卖方赔偿相应损失或全额退赔;因包装过松、浪费体积所产生的一切额外运费损失均由卖方承担。
五、质量要求:根据买方确认样品为准,其它技术标准及供方对质量负责的期限或质量保证期:卖方按国家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规,在三包期内对产品实行质量三包交货后半年内,出现消费者大面积(15%以上,含15%)投诉本次大货较重大质量问题,经相关质量检验部门证实产品本身确实有较大质量问题,卖方有义务配合买方进行必要的产品召回责任,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费用。
六、交货地点:卖方仓库。在某个批次货物验货通过后,买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直接从卖方仓库装运货物出货。卖方负责货物装箱工作。卖方在货物装箱时须要保证满箱出货。
七、交货日期:本合同及同合同编号的《订单》所提及的交货期均为该批次货物的装柜离厂时间。2012年1月31日前交货,所有货物严格按照订单关于货期的要求按时交货。任何一个批次如因推迟交货影响上市销售,卖方赔偿买方该批次合同金额的5%,如合同交期延15天以上,买方有权拒绝出货,取消合同,卖方需退回买方已付的订金。
八、验收标准:买方按确认样及相关标准和要求验收所有货物。相关标准以国际鞋类贸易正常检验标准为准,如客户对某个批次(或全部批次)大货有另行质量要求或其他要求,买方需在该批次(或指定批次)交货期前20天书面(含传真、双方正式往来的邮件)告知卖方确认。
验收方式:
(1)卖方根据合同或《订单》所约定交货期自行安排生产计划,并将生产计划告知买方,买方根据卖方生产计划表,在大货生产时,有权安排人员进车间对所生产大货质量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反馈至卖方代表处,卖方应根据抽检结果及时调整相关质量管理,以避免最终大货交货的质量问题。
(2)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买方有权安排正式质量检验人员于出货前7天内对该批次大货进行检验。买正式验货前,应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通知卖方,以便卖方安排相关事宜。对于验货结果,买方应在12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告知卖方确认。卖方根据验货结果迅速对大货瑕疵进行修正、替换工作。在卖方完成相关改正工作后,买方会重新安排验货直至验货结果符合质量标准。
(3)没有买方书面(含传真、双方正式往来的邮件)的通知确认,所有货物不得认定为已验货通过,不得装运出货。卖方因违反此条款导致买方和第三方经济损失的,一律由卖方负责赔偿。
九、合同(总货款)金额:贰佰柒拾捌万壹仟叁佰陆拾元整(¥2,781,360.00),20%订金为伍拾伍万陆仟贰佰柒拾贰元整(¥556,272.00)。付款方式:合同双方签字,在乙方预付给甲方合同金额20%订金后生效,验收交货时乙方必须在每次发货之前将该批货款打入甲方账户(注:乙方支付给甲方的20%订金只能在最后一批货品发放时作为货款使用),如甲方通知乙方交货,乙方在一个星期内未回复,且未付清款项,甲方有权对乙方委托甲方生产的货品自行处置,且乙方支付甲方的订金作为乙方对甲方的损失赔偿,乙方不行以任何理由干涉甲方对货品的处置和要回订金。
十、违约责任:延期交货的违约责任,依照合同交货规定条款办理;因卖方交货严重延期(经买方或买方客户多次邮件、传真或电话催促卖方代表人,卖方仍无法确定交货期)或拒绝交货导致买方巨大经济损失的,买方有权向卖方索要不超过《合同法》规定违约上限赔偿。其他违约责任依照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一、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依法处理。
十二、买方交给卖方的附件《订单》、《包装明细》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合同执行期间,买卖双方代表签署的其他同本合同相关的书面、正式的文件(含经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的传真件)同样为本合同的有力补充。本合同、作为附件的《订单》以及其他书面文件中有相互冲突或矛盾的条款,一律以最接近最终交货期的商定条款为准。
十三、本合同一式两份,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买方:卖方:
代表人:代表人:
地址:地址:
关键词:新凯恩斯经济学;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4-0043-06
一、引言
自凯恩斯出版《通论》创立宏观经济学学科以来,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分析工具。不同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体现着不同的政策含义。因此,对其估计有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通过对曲线形状的估计,可以检验不同理论,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理论中选出最符合实际的一个;在实践上,对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形状的了解可以为我们制定合乎实际的政策提供依据。
国内学者郑超愚(2004)结合总供给函数的通用形式和货币主义性质的总需求函数,建立了面向中国经济的非正统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考察了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货币经济周期和动态均衡性质,揭示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逆周期波动性质。龚敏、李文溥(2007)采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AS-AD模型)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考察了1996~2005年期间驱动中国产出和价格水平变化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作用,结论是近年来的“高增长、低通胀”是在有效供给能力改善的强有力推动下实现的。万光彩、刘莉(2007)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通过引入可变的技术进步变量,指出除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外,技术进步也是影响总供给曲线的重要变量;同时将总需求曲线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下,阐释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现象。徐高(2008)运用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的长期识别条件,在一个二元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将影响中国真实GDP和通货膨胀的冲击分解成了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利用分解的结果估计了中国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斜率为负(真实产出与通货膨胀负相关),而短期总需求曲线斜率为正(真实产出与通货膨胀正相关),这与现有的宏观理论完全不符,称之为“斜率之谜”。而高士成(2010)运用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的长期识别条件,采用SVAR方法讨论了中国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斜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短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需求冲击,同时,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也与理论基本相符,不存在斜率之谜。
相对于VAR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不仅对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决策方式及各经济主体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清晰的描述,而且对经济的长期均衡状态及短期的动态调整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既保证了宏观和微观分析的一致性,又使长期与短期分析得到了有机结合。DSGE模型的结构性特点使其能够避免卢卡斯批判,从而在政策分析和评价中发挥巨大作用。
前瞻性、具有微观经济基础的新凯恩斯模型成为近年来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Clarida、Gali和Gertler(1999)首次将新凯恩斯模型应用于货币政策分析,简约模型的新凯恩斯框架包含三个等式:第一个被Kerr和King(1996)、McCallum和Nelson(1999)称之为预期IS曲线,它是由居民效用最大化即欧拉等式的对数线性化得来的;第二个是前瞻菲利普斯曲线,由垄断竞争企业通过Calvo(1983)或Rotemberg(1982)模式调整价格以达到最大化利润得到的;最后一个等式是泰勒规则,即央行调整名义利率应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变化的反应函数。新凯恩斯经济学模型通过这三个等式刻画了三个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行为:实际产出、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由于新凯恩斯经济学重点是名义变量行为,又特别注重货币政策规则,因此学者们常将其与传统IS-LM曲线联系在一起,因而新凯恩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属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
本文在新凯恩斯DSGE模型基础上,估计了中国的总需求、总供给函数,回答了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之谜”问题。同时,本文基于DSGE模型创新性地将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分解,详细分析了各种冲击对中国总需求、总供给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对中国2010~2011年的经济波动原因从总需求总供给角度进行阐释。
二、模型构建及估计策略
本文采用Clarida、Gali和Gertler(1999)的新凯恩斯经济学DSGE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模型包括居民户、最终产品生产商、中间产品生产商及中央银行等主体。
(一)居民户行为
居民户在期初拥有货币Mt-1和债券Bt-1,接受中央银行给予家庭的一次性转移支付Tt,居民利用其中一部分货币购买新债券价值为■,rt为t到t+1期名义利率,居民户提供ht的劳动力给中间产品生产商,获取劳动报酬wtht,wt为名义工资,同时居民户以价格Pt消费最终产品Ct,在t期末,居民户从中间产品厂商那里获得红利Dt。
居民户行为受到的预算限制:
Mt-1+Bt-1+Tt+wtht+Dt≥PtCt+■+Mt(1)
居民户最大化预期效用函数:
E0■?茁t?琢tln(Ct)+ln(■)-■h■■(2)
其中,?茁∈(0,1),为家庭的随机贴现因子;?浊≥1,为消费的消费替代弹性;偏好冲击?琢t服从自相关过程:
ln?琢t=?籽?琢ln?琢t-1+?着?琢t(3)
其中?籽?琢∈(0,1),?着?琢t是具有0均值、标准误为?滓?琢的正态分布。
居民户最大化行为得到其一阶条件为:
h■■=■■(4)
■=?茁rt(■■)(5)
(二)最终产品生产商行为
厂商使用连续的中间产品Yt(i)生产惟一的最终产品Yt,中间产品的名义价格为Pt(i),最终产品厂商采用如下常替代弹性的生产技术:
■Yt(i)■(di)■≥Yt(6)
其中,?兹t为可变中间产品的需求弹性,称为成本驱动冲击,服从自相关过程:
ln?兹t=(1-?籽?兹)ln?兹+?籽?兹ln?兹t-1+?着?兹t(7)
其中?籽?兹∈(0,1),?兹>1,?着?兹t是具有0均值、标准误为?滓?兹的正态分布。
最终产品生产商最大化其利润行为:
Yt(i)=[■]■Yt(8)
得到最终产品价格Pt与中间产品价格Pt(i)之间的关系为:
Pt=■Pt(i)■di■(9)
(三)中间产品生产商行为
中间产品厂商采用如下常替代弹性的生产技术:
Ztht(i)≥Yt(i)(10)
Zt为总技术冲击,服从随机游走过程:
lnZt=lnZ+lnZt-1+?着zt(11)
其中,z>1,?着zt是具有0均值、标准误为?滓z的正态分布。
中间产品生产商面临最终产品的价格调整成本为:■[■-1]2Yt(12)
这里?准≥0代表价格调整成本尺度,?仔≥1度量稳态通货膨胀率。
此中间厂商名义价格调整方式最初由Rotemberg提出,即公司必须选择一系列价格Pt(i)最大化其总市场价值,即E■?茁t■■,这里?茁t■度量居民户实际利润的边际利用价值,而实际利润可表示为:
■=[■]■Yt-[■]■■■-
■[■]2Yt(13)
上述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兹t-1)[■]■■=?兹t[■]■■■■-
?准■-■+?茁?准Et{■■[■-1]×
■■}(14)
若?准=0,则Pt(i)=■■意味着中间产品生产商没有价格调整成本。
(四)对称性均衡
所有中间产品生产上做出惟一决策,即Yt(i)=Yt,ht(i)=ht,Pt(i)=Pt,Dt(i)=Dt,市场出清条件意味着Mt=Mt-1+Tt,Bt=Bt-1=0,居民户的预算限制(1)式可重新写为:
Yt=Ct+■(■-1)2Yt(15)
消费者欧拉等式(5)重新写为:
■=?茁rtEt(■■)(16)
中间产品生产商一阶条件(14)式可重新写为:
?兹t-1=?兹t■(■)?浊-1■-?准(■-1)■+
?茁?准Et[■■(■-1)■■](17)
这里?仔t=■表示通货膨胀率。
(五)有效分配和产出缺口
假如存在一个社会分配者,他分配居民户的劳动nt(i)去生产中间产品Qt(i),得到最终产品Qt,以最大化居民户福利,即:
E■?茁t{?琢tlnQt-■[■nt(i)di]?浊}(18)
Zt[■nt(i)■di]■≥Qt(19)
其一阶条件定义产出Qt的有效水平值为Qt=
?琢■■Zt,得到产出缺口为:
xt=(■)1/?浊(■)(20)
(六)线性对数化模型
(4)、(5)、(7)、(11)~(13)式描述了5个内生变量Yt,Ct,rt,xt,?仔t和三个外生冲击?琢t,?兹t,Zt,定义产出增长率:
gt=■(21)
若不存在技术冲击,则所有变量都趋向于其稳定状态增长路径,即:
yt=y,ct=c,rt=r,xt=x,?仔t=?仔,gt=g,?琢t=1,?兹t=?兹,zt=z,
令
yt=ln(yt/y),ct=ln(ct/c),rt=ln(rt/r),xt=ln(xt/x),?仔t=ln(?仔t/?仔),gt=ln(gt/g),?琢t=ln(?琢t),?兹t=ln(?兹t/?兹),zt=
ln(zt/z)。
以上模型的对数线性化形式为:
?琢t=?籽?琢?琢t-1+?着?琢t(22)
lnet=?籽eet-1+?着et(23)
zt=?着zt(24)
xt=Etxt+1-(rt-Et?仔t+1)+(1-?棕)(1-?籽?琢)?琢t(25)
?仔t=?仔+?茁Et?仔t+1+?鬃xt-et(26)
xt=yt-?棕?琢t(27)
gt=g+yt-yt-1+zt(28)
其中?棕=■,?鬃=?浊■,et=■?兹t,?籽e=?籽?兹,?滓e=■?滓?兹。(22)~(24)式描述了偏好、成本推动和技术冲击行为,(25)式为预期IS曲线,(26)式为新凯恩斯Phillips曲线。
(七)央行行为
假设中央银行按照Taylor(1993)规则操作货币政策,即:
rt=rt-1+?籽?仔?仔t+?籽ggt+?籽xxt+?着rt(29)
泰勒规则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即联邦基金名义利率要顺应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以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稳定性。如果产出的增长率超过潜在水平,或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超过目标通货膨胀率,则会使实际利率偏离实际均衡利率,货币当局就应运用政策工具调节名义利率,使实际利率恢复到实际均衡利率。
本文采用极大似然方法估计上文线性化DSGE模型的结构参数。首先运用Blanchard和Kahn(1980)的方法求解线性DSGE模型的解,并用状态空间的形式表示,然后运用Kalman滤波得到关于模型结构参数的似然函数,极大化之即可求得参数的估计值。具体地:
将本文构建的DSGE模型的对数线性化表示为状态空间形式:
AEtXt+1=BXt+CVt(30)
其中Xt=[yt,?仔t,rt,xt,zt,gt,?兹t]′,Vt=[?着t,at,et],系数矩阵A、B、C取决于模型结构参数,则用BK方法得到模型解的状态空间形式:
xt=Fxt-1+D?孜t
ft=Hxt(31)
模型状态变量xt=[yt,?仔t,rt,xt,zt,gt,?兹t]′,观测变量ft=[yt,?仔t,rt]′,外生随机扰动项?孜t=[?着t,at,et],F、D、H同样依赖于模型结构参数,观测变量个数与外生冲击个数相等,从而避免了估计中的奇异性问题。下文参数的估计值是通过运用DYNARE工具箱,在MATLAB2010a环境中计算得到的。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中国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的数据,包括产出缺口、通货膨胀率和利率。
1.产出缺口。本文使用工业增加值代表实体经济行为,将其取对数后利用HP滤波法推算出潜在水平,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期产出缺口。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2.通货膨胀率。本文选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作为衡量价格水平变化即通货膨胀率指标。计算公式:通货膨胀率=(月度CPI-1)×100%。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3.利率。本文选取全国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将以上数据做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了我国产出缺口具有明显季节波动特征,同时具有周期性特征。2008年出现一次波谷,2010年中又出现一次波谷;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我国2008年通货膨胀率达到最高点,2009年中降至波谷,2010年波动再次加大,进入2011年又开始逐渐攀升,央行调节利率的幅度及频率相对往年也较高。
(二)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为了得到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将(20)、(21)式代入(19)式,得到:
?仔t=?鬃gt+st+(?仔-?鬃g)(32)
这里st=?茁Et?仔t+1+?鬃yt-1-?鬃zt-?棕?鬃at-et。(30)式中通货膨胀率表示为产出增长率的线性函数,斜率为?鬃,截距为st+(?仔-?鬃g)。当经济在均衡增长路径时变参数st为0,斜率依赖于名义价格刚性,?鬃∞完全弹性意味着一条垂直总供给曲线,相反?鬃0则存在一条水平总供给曲线。
相似的得到总需求曲线:
?仔t=-(■)gt+dt+(?仔+■g)(33)
其中
dt=-■rt-1+■Etxt+1+■Et?仔t+1-(■)zt+
■at-■?着r,t(34)
同理,当经济在均衡增长路径时变参数dt为0,总需求曲线依赖于规则参数,?籽?仔越大曲线越平,但?籽g、?籽x越大,曲线越陡峭。
由估计参数结果得到总需求曲线斜率为-3.76,总供给曲线斜率为0.1,总需求曲线陡峭而总供给曲线平坦,说明中国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影响最大,而总供给冲击作用较小,中国总需求、总供给曲线斜率与宏观经济理论一致,不存在“斜率之谜”。
对于货币政策冲击,rt增大导致居民户调整消费,同时居民户会预期下一期产出缺口为负,通货膨胀率低于稳态值,以上作用使得总需求减少。另外,公司调整价格成本昂贵,公司会降低当期价格,因而总供给变大。
对于央行行为方程估计结果,货币当局当期目标利率波动对上期产出波动及上期通货膨胀波动的反应系数分别为0.3825和0.4214。这表明央行目标利率对产出波动的反应大于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反应,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调节更注重应对产出变化,不注重应对通货膨胀波动。
(三)模型冲击估计结果
模型冲击估计结果(见图2)显示,偏好冲击在2008年有一个较大波峰,成本推动冲击在2008年有一个较大波谷,技术冲击和政策冲击周期波动较有规律。偏好冲击波动的持久性为?籽?琢=0.778,成本推动冲击波动的持久性为?籽e=0.9279,偏好冲击和生产率冲击的持久性较大,反映了样本期内中国经济发生具有较长时间影响的偏好冲击和成本推动冲击。这意味着总供给和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长期持续性特征的影响。
(四)总需求、总供给脉冲响应分析
对模型总需求、总供给(以下依次为偏好冲击、技术冲击、成本推动冲击和政策冲击)进行脉冲响应结果如图3、图4所示。
脉冲响应结果显示,一个正的偏好冲击增加总供给但减少总需求,一个正的技术冲击增加总供给但减少总需求,一个正的成本推动冲击和政策冲击同时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
(五)对我国2010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分解分析
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我国自2008年经济波动加大,因此本文对中国2010~2011年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
分解结果显示,2010~2011年总需求不断增大而总供给不断减小。对于总需求函数,影响其变动的主要是■at,即偏好冲击,■Et?仔t+1及-■rt-1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说明我国总需求对未来通货膨胀率及未来利率波动反应微乎其微;对于总供给函数,影响其变动的主要是-?棕?鬃at,也是偏好冲击,而?茁Et?仔t+1、?鬃yt-1及-?鬃zt的影响非常小。结果显示2010~2011年间影响中国总需求、总供给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偏好冲击,体现偏好冲击的方程为居民户的效用最大化函数,也就是说影响中国总需求、总供给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户对未来经济波动的预期。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对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估计及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总需求曲线陡峭而总供给曲线平坦。模型冲击估计结果显示,偏好冲击在2008年有一个较大波峰,成本推动冲击在2008年有一个较大波谷,技术冲击和政策冲击周期波动较有规律。模型脉冲响应结果显示一个正的偏好冲击增加总供给但减少总需求,一个正的技术冲击增加总供给但减少总需求,一个正的成本推动冲击和政策冲击同时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最后本文对中国2010~2011年总需求、总供给函数进行分解,结果说明影响中国总需求、总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对未来经济波动的预期。
今后中国在操作货币政策时应注重规则使用,同时增加政策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形成与政策制定者相同的预期,从而提高政策效应。
参考文献:
[1]PierpaoloBenigno.NewKeynesianEconomics:AnAS-ADView.WorkingPaper14824,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2009.
[2]PeterNIreland.TechnologyShocksintheNewKeynesianModel.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4,86(4):923-936.
[3]PeterNIreland.ANewKeynesianPerspectiveontheGreatRecession[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011,43(1):31-54.
[4]郑超愚.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动态调整[J].金融研究,2004(3):90-98.
[5]龚敏,李文溥.中国经济波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冲击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2007(3):32-43.
[6]万光彩,刘莉.阐释中国之谜――一个基于扩展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38-47.
[7]高坚,杨念.中国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3-11.
[8]徐高.斜率之谜:对中国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估计[J].世界经济,2008(1):47-56.
上一篇:客户经理年终工作总结(6篇)
下一篇:学农的小结1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