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4-02-24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篇1

读完《五代史伶官传序》,让我印象深刻。

五代史伶官传序以“陈史”为纲,阐述了五代以来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史书。

读完《五代史伶官传序》,让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以及人们追求某种理想的不懈努力。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这里提出了“家国礼仪”的理念,即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安定,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这本书还描绘了五代以来的世界,如宫廷文化、礼仪、教育、军事等,它们是五代统治者的重要标志,决定了五代的历史走向。

读完《五代史伶官传序》,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智慧,以及他们对历史发展的独特认识。他们把“家国礼仪”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以追求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他们的智慧和思想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读完《五代史伶官传序》,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蕴,也让我从中领略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虽然五代史伶官传序只是一部史书,但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所拥有的智慧和精神,以及他们对历史发展的独特认识,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精神资源。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篇2

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又具有论战性,一反当时流行的宿命论的历史观。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

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篇3

《伶官传序》除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外,还具有精湛的艺术性。这是一篇为历代传诵的名文。它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值得借鉴,对比论证、观点鲜明,是其特色之一。全文仅以一百余字,简要地概括了庄宗的一生,并在盛衰对比中总结他一生的得失,而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他的历史。从他的父亲李克用的三遗恨,写到他继承父志报仇成功的得意,再转写到他失败时的悲哀。一盛一衰、一兴一亡、一正一反、一扬一抑,相互映衬、跌宕多姿、层层深入、酣畅淋漓。既叙述了他个人历史的发展过程,又写出了事件的曲折变化,不仅使中心论点具体正确,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抑扬顿挫、气势夺人,是文章表现艺术的又一大特色。从语言上看,文章多用短句,又注意长短句交互运用,读起来有促有缓、节奏分明。还多用感叹意味的词语,交错地使用陈述句和反诘句,同时,又以对偶警句提出论点和归纳总结。从行文上看,无论是叙述史实,或是评论得失,作者始终贯穿着充沛的扬盛抑衰的感情。时而褒、时而贬、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低昂往复、感慨淋漓,读时,不禁使人感到一唱三叹、理足氣壮。这些抑扬顿挫的笔法,寄寓了作者无限咏叹之意,使人深思猛悟、回味无穷。

回顾历史的长河,无数英雄人物匆匆闪过,不骄不躁是其成功的关键。如果自满是暴雨来临之前的风平浪静,那么谦虚则是海边屹立不倒的灯塔,它给予人们温暖的避风港,在风暴后仍然指引人们去浩瀚的大海里航行。在当下,生活中的诱惑数不胜数,庄宗没能抵抗住骄奢,导致堆砌成的王朝变得千疮百孔,甚至亡国灭身。以史为鉴,若想成功,必须坚持不懈、戒骄戒躁。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篇4

《伶官传序》,启示我们:谦受益,满招损。告诫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谦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我们一善于听取长辈或者老师的谆谆教诲。聆听老师总结的好的学习方法或者应试技巧,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贡问:孔文子何谓之“文”也?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谓之“文”也。听了人家名人的话我,我们作何感想,名人尚且如此,我们作为普通的学生,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多向老师请教请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谦虚一点向学习好的同学问一问。

《伶官传序》还启示我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说:生天忧患,死于安乐。目前我们的条件很好,我们吃山珍海味,穿名牌服饰。就是不思学习,条件好,呼好穿好本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享乐,不思进取,不思学习,我们是否也意识“祸患就在我们身边”,享乐可以使人颓废。如果我们能够见微知著,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前途高精尖会一片光明。

以上就是《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合集的15篇范文可供大家参考,我们应该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希望这些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篇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处于忧患中的人,往往能急中生智,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同样,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弱点,不会任由弱点继续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的斗志而不断进步。相反,缺乏忧患意识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现存的环境,觉察不到弊病和弱点,导致弱点的滋生而阻碍了人的进步。所谓“祸患多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祸患”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中起作用的却是一个字——“积”。现就以个人的品行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常不拘小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像冯大兴、朱泽明,他们竟从一个“堂堂的大学生”,颓废沉沦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实不能不引人深省,这难道不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所造成的吗?假使他们注意了这一点,也断不至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这种“祸患”的导致,不也是“积”字所起的作用吗?诚然,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重要的,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一般都并非仅此一回,也并非下不为例。对自己要求不严,常常是“忽微常积”的根本原因。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篇6

走过历史的长廊,多少英雄因为过早的骄傲,最后却剑在鞘却不能快一步拔出,孤军深入,却已遭四面埋伏,八面围攻;多少学士功成名就后弃书如草芥,官场奔波,戏场流连,再也不能言百姓之疾苦,从此遭天下人唾骂。

日升日落,溪水总是潺潺地流着,不管从山间跌入山谷还是从石缝挤向石礁,他始终和着前进的步伐;而自满,就正是当溪水不再流动时,那一切静止不动的景象,如同一湾死水,臭臭的,满满的了无生趣。

当追求的脚步骤然停顿,人生便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就像流水一样,停顿不前,终会失去原来的色彩。

溪水应该有无穷的动力,而人生的意义就是永不放弃!

《伶官传序》里的庄宗李存勖沉迷伶人飘飘欲仙的乐曲里,他始终未料到亡国之音来的那么突然。如果说自满是人生旅途中的陷阱,是外表平静如镜,深处动乱不定的漩涡;那么谦虚那么是通向希望城堡的捷径。是祸患来临时自身的避风港湾。居里夫人在困难的科学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去静静品尝丰收的硕果。当她发现了第一克镭时,宏大的成就已使她闻名于世,她将获得很多很多。可她依然没有走出实验室,依旧注视着别离镭的仪器,注视着那永不停歇的时钟。直到死神来临,她默默地倒下了。她用毕生精力发现了三克镭,燃烧了自己,温暖了人们。

满招损,谦受益。一切得于《伶官传序》。伶人和伶人的歌,会在你忘乎自己的时候扬扬而来,而聪睿的你应该知道要怎么办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篇7

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全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篇8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的一篇政论小文,讲的是后唐主李存勖,初登基时为报父仇,励精图治,终于手刃敌酋。一时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举天下之豪杰,未有与之抗者”。可这位大英雄却耽于逸豫,宠信伶人,最后只落得个国破家亡、死于非命的下场。

悲哉,李存勖,九泉之下如遇夫差先生,当相对一哭矣!此二君皆玩物丧志者之典范也。一个玩伶人,一个玩美人,只玩得废寝忘食,“走火入魔”,把雄才大略、冲天之志都玩到了九霄云外,最后却玩出了个国破身亡的结局。历代君王中玩物丧志者数不胜数,而普通人里玩物丧志者也比比皆是。玩赌博的丧家财,丧人格;沉湎于脂粉的丧豪气,丧志向;就是小孩子,也有贪玩把功课丢了的。可见“玩物”可以使人沉迷,沉迷而后“忘志”,“忘”得久了,即便要找怕也难了,实所谓“玩物丧志”。

可见,“丧志”多因“玩物”。那么,“玩物”是否就都一定“丧志”呢?爱因斯坦曾说过:“拉琴于我思考大有裨益。”这哪里是“玩物丧志”?“玩物得志”差不多!怪哉,同为“玩物”,结果怎么大不相同呢?

这得从“志”说起。这个“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某种目标,二是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如李存勖、夫差之辈,在达到了某种目标之后,在外物的引诱下,就放弃了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没有树起新的目标,因此“丧志”。而爱因斯坦则相反,他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并靠着它不断建立起新的奋斗目标,虽玩物,不丧志。可见,玩物只是外因,关键在于“志”是否坚定纯洁。志向坚定纯洁,则玩物可以有助奋进;志向不坚定,则难免落得玩物丧志的下场。古今成败之事,都不违反这个规律。

所以,我们批判“玩物丧志”,不仅是要约束“玩物”,更重要的是要坚定志向。有了坚定的志向,则无往而不胜,一点小小的“玩物”又能奈我何呢?一句话,坚定志向,就不怕“玩物丧志”。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