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地震灾害的特点范例(12篇)
时间:2024-03-12
时间:2024-03-12
【关键字】地震;边坡稳定性;评价
1引言
边坡稳定性指边坡岩、土体在一定坡高和坡角条件下的稳定程度。按照成因,边坡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两类。不稳定的天然斜坡和设计坡角过大的人工边坡,在巨大的外力作用下常发生滑动或崩塌破坏,从而导致大规模的边坡岩、土体破坏与建筑物倒塌。诱发滑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暴雨,海啸,地震等,而这其中由地震引发边坡滑动导致的滑坡灾害最为普遍,尤其是在山区和多丘陵地带。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曾经遭受过不少大地震的冲击,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然而地震灾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当中有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造成的灾难最为严重。但以目前的技术和理论我们还无对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做出准确评估,只能对其进行大概的估测和评判。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几种比较典型的边坡稳定性评测方法,并对其各自的特点进行了评析和比较。
2目前典型评测方法
2.1拟静力法
拟静力法又叫做拟静力安全系数法,其方法思想是将地震作用简化成为单纯的水平或垂直方向上不变的惯性力,然后再根据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到边坡拟静力安全系数。由于边坡材料不同,摩擦系数也就不同,技术人员可以到现场或者取部分边坡材料样本到实验室进行坡材料特性的测定。拟静力安全系数法的关键实在模拟因子的选取上。对此美籍奥地利土力学家,现代土力学的创始人Terzaghi对模拟因子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根据地震级数的不同,相对应的确定了每一级地震所对应的模拟因子,如一般性地震,破坏性地震和灾难性地震对应的模拟引因子分别是0.1,0.2和0.5。拟静力安全系数法十分简单明了,便于工程应用。但是它存在着不少缺点:(1)只能针对固态滑体不能考虑液化情况;(2)其模拟因子的采取值受地震级数限制,地震级数过高后,不能进行评测;(3)由于该方法是对地震活动进行了简单的抽象并不能把地震包括的众多因素全部考虑进去也无法把滑体材料的动力特性考虑全面,因此无法评测边坡在地震中的动力特性。
2.2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一种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的数值分析法,也是目前地震下的边坡稳定性评测过程当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连续体离散化,把一个整体划分成有限个独立的个体单元,所有的个体通过结点进行连接和制约,用该模型来模拟原来的整体。有限元分析法应用于边坡稳定性评测领域最早出现在1967年,这也是该方法最早应用的领域,目前该方法已成为了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使用的最多的一种数值分析方法。虽然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他也有一定的缺陷。由于该方法针对的是某一位移连续的整体体,所以对于不连续的位移的物体其分析与评测还不够理想。
2.3无单元法
无单元法最早是由兰卡斯特大学提出的,通过使用插值函数来进行曲线曲面的模拟。该方法的思想是运用滑动最小二乘法产生的光滑函数来近似场函数,把要进行计算的区域离散成若干个节点,进而根据每个结点的函数集成方程组进行计算。之后该方法又经过众多研究人员的完善和发展被应用在了很多领域。该方法与有限元法不同,它不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划分,结点分布自由,具有灵活、简单、准确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岩土工程的分析。因为使用的是线性差值算法,法分析方法在对具有多种非线性因素组成的问题的时候还是具有一定不变。
2.4蒙特卡洛法
蒙特卡洛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因此该方法有名统计实验法。该方法的思想是从统计学中概率的角度来对大量的样本进行随机的样本抽取,然后在再将抽样结果带入功能函数,计算统计出函数值小于零的个数,由此来确定失效频率。在边坡稳定性分析当中很多外部因素和参数都是未知或者很难进行测量的,特别是对于工程浩大的边坡问题的研究,对其分析更是复杂。此刻需用蒙特卡洛法来对问题进行分析,把复杂的现实条件综合成参数集,通过样本抽取和概率统计的方式来计算参数的特征均值,求的相似解。
2.5随机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作为在边坡稳定性问题当中使用最早和最广泛的方法,通过长时间的应用和发展又有了新的改进。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监测仪器,分析设备越来越强大,其准确度也越来越高,这也就使得我们具有了分析复杂数据的能力。由于岩体的材质不同,各种特性参数各异,物理特性千差万别导致岩体力学参数难以确定,如若还采用传统的有限元法则不能对岩体的真是情况进行描述准确描述。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有关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探索基于数值解法和随机模型二者相结合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集合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随机有限元法,目前已开始在边坡稳定性领域开始进行应用。
3未来边坡稳定性评测方法的展望
通过以上的有关边坡稳定性评测方法的举例和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对于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不断时间,各种理论成果也是竞相开放,评测研究方法也已基本定型,各种评测方法也已基本成熟。虽然目前的几种边坡评测方法以基本能够完成工程项目的评测,但是在准确度上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就目前来看在边坡稳定性评测方面,理论应用和科学计算及数据模拟方面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亟待解决的则是对于现场数据采集的问题。由于岩体和建筑(主要是天然岩体)自身的复杂性,因此导致在进行数据采集方面往往不能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这样的后果是,即使目前其余设备再先进,理论再成熟也不能完成对真实情况的分析和模拟,最终导致整个评测结果的可靠性大大降低。所以,未来的边坡稳定性评测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提高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上的提升,只有这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才能使边坡稳定性评测方法上有质飞跃和发展。
4总结
近年来地质灾害不断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重大破坏,而由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问题造成的破坏占了整个地震带来的灾难损失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对于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安全的评测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地震下边坡稳定性安全的评测方法都已较为成熟,如何对于现场数据进行准确的采集仍是今后评测方法应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文畅平.基于属性数学理论的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中国铁道科学,2010(5).
[2]王威,田杰,王志涛.基于分形插值模型的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6).
[关键词]旅游灾害;目的地形象;危机管理;四川地震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10―0026―06
1引言
旅游业是一个环境敏感性产业,这种敏感性表现在易受境内外各种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严重的衰退和滑坡,产生所谓的旅游危机。世界旅游组织把旅游危机事件定义为“影响旅游者对某区域(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信心,扰乱旅游业正常经营秩序,对旅游业发展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的事件”。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2年印尼巴里岛恐怖爆炸事件、2003年伊拉克战争和中国的SAILS危机等。
我国的旅游危机管理学术研究起步较晚,笔者用“旅游危机管理”作为主题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到1999年到2007年相关文章157篇,发现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起,学术界开始注意旅游危机管理,但此时文献数并不多,数量呈逐渐微弱递减的趋势,缺乏连续的研究;直至2003年中国SARS的爆发,此时也正值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旅游危机管理研究文献逐渐增多。
2008年5月,中国“汶川5・12”特大地震使四川旅游受到重创,本文试着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出发阐述目的地形象理论,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影响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四川地震的旅游危机管理战略,指出目的地在旅游灾害影响下的危机管理和相应措施。
2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
2.1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各种感知印象、看法、感情和认识的综合体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体系内涵中,既有受到旅游目的地本身资源和设施等的物质基础制约的“硬件”形象;也有由旅游服务产品、管理体制与水平、旅游相关利益者态度和友好性等旅游文化基础影响的“软件”形象;还有在旅游体验的实地验证基础上,由个体年龄、学历、旅游经历、情感态度、喜好兴趣等方面的旅游者特征影响的“用户”反馈形象。
2.2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机制
本文引用国外学者法克耶和康普顿(Fakeye&Crompton)提出的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分为“原生形象”、“引致形象”和“复合形象”,以及国内学者王磊、刘洪涛、赵西萍定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包含发射性目的地形象(简称PDI)和接受性目的地形象(简称RDI),总结出适合本文研究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体系及其形成机制模型(图1)。第一层次,目的地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秉赋特点、地理位置和天然形象等实际条件,向旅游者发射天然性形象,产生了实际发射性形象(简称RPDI);接着经营销者提炼,向旅游者发出传播发射性形象(简称SPDI)。第二层次,在无旅游动机的情况下,旅游者从已有的旅游经历、教育、接受的相关信息上形成对目的地的原生形象;接着,旅游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旅游动机,有意识地搜集目的地信息,并对此进行选择比较加工,产生了由旅游者提炼的引致形象。第三层次,旅游者受到旅游动机驱动进行旅游决策,产生旅游行为,获得实地旅游的体验,形成复合形象。复合形象可根据个体差异分解为个体化目的地形象;经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时间累积形成社会化形象。
2.3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因子系统
本文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影响因子分为目的地系统因素、旅游者系统因素、两大系统相互认知因素和时间系统因素。不同的系统又有众多不同的因子影响(图2)。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设施、产品和服务是重要的目的地基础因子,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个性特征,但不对目的地形象起决定作用。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个人因素、旅游经历是旅游者的基础特征因子,比如旅游经验多的人的旅游效果容易接近旅游预期,旅游能力强的人是潜在旅游者的挖掘对象。两者相互感知系统包括目的地对旅游者的感知和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时间系统主要受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可分为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等。
3旅游灾害危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
3.1旅游灾害(tourismdisaster)与旅游危机(tourismcrisis)
旅游灾害(tourismdisaster)是“在组织外部原生的,旅游目的地在很难控制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不可预期的灾难性变化”,可分为自然灾害(naturaldisaster)、人为灾害(human-causeddisaster)和人文科技错误所导致的灾害(catastrophes);旅游危机(tourismcrisis)是“由个人、团体或组织面对他们不能按常规程序处理的情境和由突发改变造成的压力”。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是以四川地震为案例的自然灾害,以及在处理灾害的同时所产生和面对的组织管理上的危机。
3.2旅游灾害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路径模式
旅游灾害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但其通过损害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预期和行为模式,直接导致旅游市场的波动。由此产生新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通过反馈评价和传播,形成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这样一种影响途径,就形成了旅游灾害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路径模式(图3)。目的地破坏、信息传播、旅游者认知、目的地营销和旅游危机管理等一系列活动都将影响不同层次上的旅游者目的地形象感知,从而产生新的旅游形象。
3.3旅游灾害对目的地形象影响的战略评估
根据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可以把旅游灾害的影响分为三类;旅游灾害对不同层次的形象类型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形象因子又影响着旅游者做出不同的购买行为,引起旅游需求的变化。
3.3.1基础物质环境破坏对RPDI、SPDI的影响
旅游灾害产生后,最主要的是给基础物质环境带来破坏。道路被阻、房屋倒塌、基础设施瘫痪、断水断电等直接影响目的地地面环境和旅游物质载体,摧毁了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大大减弱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影响目的地的RPDI、SPDI。旅游业者只有通过景区重建、更换、产品替代等办法进行修复。人为灾害如种族斗争、政局动荡和恐怖事件也会带来一定的物质破坏,相比较而言,对物质的直接破坏显然要比自然灾害要小得多,故对RPDI、SPDI影响较小。
3.3.2信息传播对原生形象的影响
旅游灾害事件发生后,会通过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到达旅游者(公众);信息资源的数量与类型是目的地原生印象重要的影响因素。信息资源数量多、类型多样易产生全面准确的印象,信息渠道多样化也会大大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原生形象在灾害引起普遍关注的时机也隐藏巨大的发展机遇,信息处理得当可以激活原来并不出名的旅游形象。
3.3.3旅游者认知水平对引致形象的影响
个体认知水平差异,如年龄、学历、性别等,都会对旅游灾害事件的感知产生差异,如年长者对政治事件的敏感度高,对安全环境的要求细致严谨;女性对风险认知度较高,对整个家庭的旅游决策起重要作用;而公众导向也是影响旅游者认知水平、激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正确明智的引导能产生预期不到的正面效果,相反,滞后混乱的报道也会引起更大的危机。
3.3.4目的地营销、旅游行为对复合形象的影响
旅游灾害根据旅游危机生命周期的影响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一般,旅游灾害发生后,会引起受灾地区旅游流的直接剧烈的变化。但经过一个恢复期,受多种因素影响会有低于、回升、超出灾前水平的情况出现。在恢复期目的地营销至关重要,抢占先机,获得大量潜在顾客是恢复旅游流和旅游收入的重要保障。成功的目的地营销会促成旅游行为获得旅游体验,并得到反复回馈,最终形成成熟的旅游地复合形象,即知名度、美誉度。
4四川地震的旅游危机管理
芬克(SteverFink)将危机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征兆期,有线索显示危机存在;第二阶段是发作期,有伤害性的事件发生从而产生危机;第三阶段是延续期,危机的持续影响,同时也是努力清除危机的过程;第四阶段是痊愈期,危机事件已经完全解决。地震作为一种剧烈的自然破坏,由于其难预见性的特征,地震灾害的征兆期为0,故不作讨论,发作期的时间也非常短暂,而延续期和痊愈期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缓长。
4.1地震发作期(2008年5月~2008年6月)
地震灾害发作时,对目的地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对物质环境方面的破坏影响RPDI、SPDI形象因子,从而影响旅游者的决策行为(见表1)。四川地震重灾区是四川省重要旅游资源聚集区,北部有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中部有藏羌文化走廊和剑门蜀道三国文化走廊,南部有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和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受损最重的处于西环线环绕的部分山区河谷地带的休闲避暑产品,都江堰、青城山著名景区的破坏,还有西环线及部分旅游公路设施、宾馆饭店设施和通信设施等。
地震给四川旅游业的生产能力带来毁灭性重创,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危机的主要来源是目的地发射性形象遭到严重破坏。旅游景区处于歇业关停状态;旅行社遭遇大规模退团,绝大多数旅行社关门歇业;旅游从业人员全部或部分失业。目的地的“吸引物形象”和“安全性形象”是旅游者最为关注的因素,旅游者因担心资源破坏价值降低或为了规避风险,选择不出游或者以其他目的地替代。此时,危机管理的措施应放在灾区救援和景区排险上,以重建“安全性形象”,恢复旅游者出游信心。
4.2地震延续期(2008年6月~2008年10月)
在地震延续期,危机影响持续,危机管理工作全面展开。由于旅游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减少目的地形象变化的负面影响,加强正面影响,这是“旅游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此时,信息的和传播是重塑目的地形象的一个重要步骤,及时公布目的地的最新情况和恢复进展可以使旅游者的接受性形象向正确积极的一端发展。
“自然界导致的危机是由不可避免的原因形成,而人为导致的负面事件会使人们在更长时间内丧失信心,负面后果比较严重”,这在区别目的地感知上有较大的作用。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期的自然灾害,与人为导致的危机,如骚乱恐怖事件相比,在重建信心上有很好的优势。挖掘潜在顾客以恢复原生形象和引致形象,目的地可以通过必要的市场调研,了解旅游者的认知反应和潜在顾客的景区选择意向,有针对性地提高重塑形象的效果(见表2)。
4.3地震痊愈期(2008年10月―2010年)
汶川地震的痊愈期指2008年10月到2010年灾后重建任务完成。在痊愈期,危机管理层面扩大,目的地形象重建活动全面展开。结合旅游各种活动,新的复合形象开始形成,并最终成为成熟的社会化目的地形象,将长时间影响人们心目中的感知。此时,旅游危机管理需要进行细致的沟通战略。媒体的沟通可以达到鼓励旅游流和缓解危机的作用,或者走向反面,把自然灾害转变成更大的危机,薄弱的沟通战略能恶化灾害带来的破坏。
4.3.1旅游危机管理主体的目的地层面互动
在目的地层面活跃着不同的旅游主体,各主体间的互动成为痊愈期危机管理的沟通战略的核心。这些主体主要包括政府(governmentofficials)、旅游运营商(tourismbusinesses)、媒体组织(reporterorganization)、公众(publicresidents)。政府主要有国家旅游局、省级旅游局、地方政府机构和旅游协会等;旅游运营商包括景区景点管理商、旅行社、酒店等相关企业和航空公司等;媒体组织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广告推介活动等;公众可分为受灾群众、旅游从业人员、入境旅游者、国内旅游者和居民。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和频率都影响沟通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川地震发生后,在发作期,主要是政府和公众间的合作沟通较多,主要是救灾救援和安全安置工作;在延续期,政府和媒体间互动较多,通力合作向外真实有效深入的信息,消除旅游者心目中的疑虑;在痊愈期,政府和旅游运营商的交流活动更频繁,恢复旅游市场成为工作重点。此外,各个时期的重建工作都和公众的沟通联系紧密。
4.3.2灾害发生后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塑造
自然灾害发生后,危机管理的核心是塑造目的地品牌形象,发挥其品牌优势,激发潜在顾客的旅游动机、重建旅游信心,以达到危机过后旅游需求旺盛,转灾害危机为机遇的效果(见表3)。
4.3.3痊愈期的旅游生产能力重建及形象提升
痊愈期的旅游危机管理时间相对缓长,急剧破坏的短期影响已经趋于修复,而长期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灾后重建来修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旅游生产能力的建设(见表4),这也是未来提升目的地形象的基础。
关键词: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垂向隆升;遥感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1-0160-0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引发了多种地质灾害,单位面积内地质灾害数量惊人,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于此次罕见的大地震,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该区域已有地质资料及地震资料,结合崩塌、滑坡体调查分析、遥感影像解译分析、GPS测量和野外调查成果,剖析了此次大地震的一些现象,以便于为今后的地震预测预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技术服务。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中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映秀镇附近,余震不断,并向其东北方向迁移,波及等16个省区。影响范围波及到四川、甘肃、陕西、重庆、新疆、、蒙古、朝鲜半岛、东南亚,震感范围十分广阔。
一、四川汶川大地震与断裂构造带活动密切相关
从甘肃天水-陕西汉中-四川汶川-四川汉源存在一条规模巨大的裂生线型深大断裂带,它属于一条大陆岩石圈消减带,正是西部海西期地槽构造层(松潘-甘孜褶皱带)与东部晋宁期地台构造层(扬子地台)的分界线,也是基本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线。它主体表现为逆断层特点,具明显的逆冲、右旋、挤压断裂特点。这条规模巨大的裂生线型深大断裂带就是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大断裂,长约500公里、宽约70公里,走向为北东-南西。从遥感影像(图1)上清晰可以看到,这条断裂可以分为三组:东南部为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带(都江堰-和县断裂);后龙门山大断裂(西北部为理县断裂);主中央断裂带(中间为映秀-北川断裂)。
这三组断裂在影像上十分清晰,呈近乎平行等间距分布,次级断裂十分发育,显现“束”状特点。据历史资料分析,在这三组断裂带上,大小地震活动非常频繁,尤其是在都江堰西北至北川一带以及理县一带,6~7级以上地震次数多,强度大。
四川汶川大地震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作用引起东缘龙门山构造带运动,使构造应力在北川-映秀地区强烈释放,导致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发生了破坏性巨大的浅源地震。
二、四川汶川大地震与垂向隆升作用引起的岩石破裂作用密切相关
(一)汶川地震极震区崩塌、滑坡显示地震垂向力作用明显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呈现单位面积内数量之大是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一大特点。地质灾害类型以崩滑为主,崩塌远多于滑坡。“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近15000多处滑坡,仅汶川县境内,滑坡就多达164处,崩塌1732处。汶川地震区的龙门山构造带是由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左行雁列的紧密褶皱和3条主干大断裂及次级断裂系组成,自东向西包括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带、主中央断裂带和后龙门山大断裂构成的复杂褶皱冲断带。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密度最大的地区主要在汶川、什坊、绵竹、安县、北川和青川等地,主要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和后龙门山大断裂带展布(图1)。从密度上统计,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汶川映秀-安县高川-北川陈家坝-平武南坝一线,滑坡密度大于50%以上,最大可达70%。
此次地震引起的滑坡与常见的滑坡有显著不同的特点:
1.汶川地震滑坡的滑床往往不具有连续的、完整的滑坡面,剪出口滑坡特征不明显,呈现明显的“尖点凸起”或“边缘突出”特征,清晰反映出上部滑坡体被地震震动解体,甚至是抛掷后与下部滑床边缘发生碰撞。根据强震地面运动记录和实地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汶川地震极震区,触发滑坡的地震垂向力作用十分明显,大量滑坡经历了初始斜坡-地震抛掷-撞击崩裂-高速滑流的作用过程。在汶川地震区,震中距小于10公里的极震区,即龙门山主中央断裂构造带汶川映秀-北川-青川约300公里的地震带上,垂向地震加速度大于水平地震加速度。统计显示,在极强震区,大量滑坡体呈现上部山体被抛掷后迅速下坠并撞击下部基岩凸起或台阶,形成光圆的凸起或台缘。北川陈家坝太洪村滑坡是一个典型范例,山体在地震力作用下,上部崩滑体被分离母体抛掷,然后在台缘与下覆基岩发生碰撞崩裂,转化为高速碎屑流。这是极震区滑坡的一大共性。
2.此次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在山体上呈现群滑特点明显(图2),影像上浅色区域顺坡向放射状排列的滑坡群十分清晰。一般情况下,一般外力引发的崩滑大多以单体居多,影响深度有限,崩滑以原岩结构不受破坏,且滑坡多余崩塌为特点。而汶川地震引发的崩滑,导致崩滑的地震波来自地壳内,这种自内而外的伤筋动骨的破坏远比一般外力对山体表层的破坏严重的多。这就说明,此次地震引发上下震动的作用力远比水平作用力要强的多。
综上所述,汶川地震及震区崩塌、滑坡的产生显示出此次地震垂向力作用明显。
(二)汶川大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垂向隆升作用引起的岩石破裂作用密切相关
从川陕甘青地区新构造-地震-遥感影像图(图3)分析,川陕甘青地区存在上述甘肃天水、陕西汉中-汶川-汉源这条规模巨大的近南北向的裂生线型深大断裂带,从已发生的地震分布来看,该带正好为一条南北地震带。该南北地震带在中部与那曲-西安东西向地震带穿插,南部与甘孜-甘洛北西向地震带相交插。
这条南北地震带是从在宁夏-陇东-川西-云南贯穿中国大陆,走向大致为南北的地震密集带,是中国三大强震带(天山、台湾、南北地震带)之一。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重力梯级带,其西部地壳厚度大而东部厚度小;也是地震频度和地壳活动性差异分界线,其西部地震活动频发,地壳具有很强的活动性,以东除华北外地震要平静得多,活动性锐减;其两侧宏观应力场差异巨大,以西整个岩石圈处于印度板块与西北利亚板块之间的南北挤压环境中,岩石圈没有达到均衡,以东岩石圈处于西太平洋扩张的东西拉张环境中,基本上已达到均衡,正是由于应力场由压缩转变成拉张产生剪切应力造成南北地震带。
“5.12”汶川大地震是南北地震带在映秀-青川地段垂向隆升作用所引发,发震机制明显显示为岩石圈岩石破裂而不是断层错动引发。主要理由如下:
1.汶川大地震区位于南北地震带中段的龙门山,震中及余震分布在映秀与青川之间北东向近360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地表观察不到映秀-北川断裂在地震中重新移位与复活现象,但南北地震带西侧地面有明显抬升。
2.映秀-北川断裂带上,汶川地震破裂面近乎直立,而映秀-北川断裂是中生代缓倾斜断裂,因此此次地震引发的破裂面很可能是一种与老断层关系不密切的新的断裂面,这也就说明此次地震引发的破裂面与垂向隆升作用关系密切。
3.在宁夏-陇东-川西-云南贯穿中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东、西部GPS观察水平运动速度矢量很小,在与南北地震带正交的中部和北部GPS观察水平运动速度矢量很小,这说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压,使青藏高原向东侧流动和挤压,使龙门山构造带主边界断裂映秀-北川断裂由西向东逆冲运动不显著,也就是说水平应力作用不是主要的。
4.从该区新构造运动图(图4)上可以看出,南北地震带以西由于新构造运动,成为板块碰撞带强烈隆起区;以东形成滨太平洋弧后差异升降区,以四川盆地为代表,尤其以成都附近明显。主要地震分布在两大差异升降区过渡地带的南北地震带上,即西部强烈隆起区的东侧边缘地带。
三、结论
在汶川地震极震区,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清晰反映出上部崩塌、滑坡体被地震震动解体,甚至是抛掷后与下部滑床边缘发生碰撞,触发崩塌、滑坡的地震垂向力作用十分明显;汶川大地震区位于南北地震带中段的龙门山,地表观察不到映秀-北川断裂在地震中重新移位与复活现象,但南北地震带西侧地面有明显抬升,地震破裂面近乎直立;南北地震带东、西部GPS观察水平运动速度矢量很小,在与南北地震带正交的中部和北部GPS观察水平运动速度矢量很小。
通过上述分析,此次地震垂向隆升作用力表现明显,四川汶川大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垂向隆升作用引起的岩石破裂作用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星球地图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汶川地震区域简明地图册[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8.
[2]殷跃平.汶川极震区:滑坡诱因主要是地震竖向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05-07.
[3]袁学诚.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模型显示汶川地震另有原因-发震机制:不是断层错动而是岩石破裂导致[N].地质勘查导报,2009-05-09.
[4]乔彦肖.四川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动因机制分析[J].河北遥感,2008,(4).
关键词:安全医院?结构安全?非结构安全?抗震设计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气候恶化,生态失衡,地震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工业、交通事故不断,传染病肆虐,社会矛盾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对医疗设施的应急反应提出新的要求。安全医院成为新一时期医院建设高度关注的重要领域。
一、安全医院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和泛美卫生组织对安全医院的定义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和紧接着的阶段依然能够在自身的基础设施之上提供服务并全面运转的医疗机构”。总的说来,在应急救援系统中各级医院设施要在发生各类突发事件中,有备无患;医院的建筑结构与各系统能在第一时间响应,投入紧急救援;工作人员应训练有素,具备从容应对的能力,能及时发挥救死扶伤的关键作用。
在减灾行动中,医院由于其本身具有提供事关生命的功能服务特点,他们高水平的到位率以及他们在发生灾害情况下所承担的角色,对医院的安全性规划与设计提出相应的高要求。
重大灾害的应急救援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即所谓急救的黄金时间。例如,美国马里兰州急救系统将灾难急救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三阶段时间概念。
第一阶段,灾难发生后6h以内;第二阶段,灾难发生后6h~48h;第三阶段,灾难发生后48h以上。
因此在发生突发事件形成灾害的情况下,医院需要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并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投入救灾抗险的行动之中。
二、安全医院的内容
在发生各种突发事件时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医院做出应急反应,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医疗救治需要多专业、多学科、多部门全面协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协同配合过程,其内容也包括多个方面,有信息系统安全、结构安全、非结构系统安全、生物安全与环境安全,这几个方面都相互影响,规划设计处理得当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支撑,处理不当有可能相互牵扯影响功能发挥。
安全医院研究包括医院设计的全过程,既包括传统的安全概念范围作安全防范,如医疗设施内消防安全、患者安全等,也包括非传统安全的防范,例如:自然灾害、工业交通事故、传染病、恶意暴力攻击等。涵盖环境安全、建筑安全、结构安全、给排水安全、电气安全、信息安全、医疗气体安全、射线防护、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
下面就我们近年承担的“国内综合医院的安全性设计与研究”课题,针对有关地震安全的内容进行简述。
三、医院建筑的结构和非结构安全
针对地震灾害发生时的风险分析,需要将医院建筑中的结构系统与非结构系统加以分析,分别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医院建筑的安全设计涉及面非常广,结构系统部分通常由结构工程师通过计算分析进行设计,而非结构部分,则由建筑师、机电工程师或室内设计师设计确定,由结构工程师协助核算,有些设备则由使用者自行购置安放。
结构部分:房屋中承受重力荷载、地震荷载、风荷载、雨荷载以及其他类型荷载的部分;梁、板、柱、桁架、支撑承重墙(承受房屋重量和(或)侧力的墙体);基础(如筏式基础、独立基础和桩基础)等。
非结构部分:房屋中结构部分以外的其他各个部分,以及房屋内部的陈设;隔断墙、墙体饰面、天棚(吊顶)、门窗灯具等各种陈设;计算机、空调机、电视机等各种电器设备和办公用设备;公用系统各类管线以及系统设备,如锅炉、压力容器、变压器、发电机、中央空调机组、换热器、水泵、医疗气体机组等。
(一)医院建筑的结构安全
与其他公共建筑的结构安全性要求相类似,建筑结构的安全设计需要依照我国的相应规范执行。
采用不规则的平面与体型的建筑,将可能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与扭曲,对建筑物造成不利影响而引起破坏。因此,在平面与体型规划与设计中应尽量选择规则平面,采用简洁体型并使其刚度均匀,不发生突变以避免在发生地震时产生破坏(图1、表1)。
至今为止,建筑抗震设计仍然只由结构专业工程师负责,而实际上对于单体建筑抗震设计而言,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应当共同承担责任,在房屋体型的确定与非结构设计方面,建筑师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
医院建筑由于其功能的特殊要求,需要具备有较大的改造灵活性。在近期的医院建设中已较少采用砖混结构(小规模的单层、二层乡镇医疗设施除外),多数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近年来也陆续出现一些采用钢结构的医院建筑,如北京医院新建的病房楼工程、北京人民医院新病房楼等。
为了缓解地震力对医院建筑的冲击,在日本、美国等多地震国家出现了一批采用减震垫设计的医院建筑。与传统隔震技术相比,新型橡胶垫隔震技术对保护建筑物结构与非结构系统、保护建筑安全发挥良好性能。
我国采用减震垫技术的医院实例,如北京301医院的9051工程,该工程病房楼采用国产减震垫,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我国首座采用此技术的医院(图2)。
(二)医院建筑的非结构体系安全
建筑的非结构部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侧位移敏感的非结构部件,如天棚、高的隔墙、竖向管道、建筑的饰面。由于他们与房屋建筑的结构有多种连接,所以它们随着房屋整体变形而变形,其破坏取决于房屋的层间位移。另一类是对加速度敏感的非结构部件,包括机械和电气非结构构件、锅炉、压力容器、变压器、发电机、空调机组等。办公室的分隔墙、重的家具、贮架、书架,通常置于楼地面上或与楼地面连接。
1.医院建筑的非结构构件
隔墙、女儿墙和突出构件、围护墙、玻璃窗、幕墙、楼梯、灯具等。
公用设施,如电气照明系统、供水排水系统、采暖空调系统、医疗气体系统、计算机通风、IT系统、电梯等。
以上设备的损毁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建筑中断,造成财产损失,在以往历史经验教训中,非结构修复费用约为房屋总修复费用的40%~70%,必须予以重视。
例如,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时只有2%的房屋遭到严重破坏,损失约20亿美元,但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却高达440亿美元。
2.医院中关键医疗装备的安全
除了上述与维持建筑物正常运营的结构与非结构构件之外,医院中的一些重要医疗装备也是医院持续发挥生命维持与救治所必不可少的。为此需要了解哪些是紧急情况下医院需要展开进行的主要医疗活动,来确定关键医疗装备重要性的顺序。
表2是1996年墨西哥国际医疗设施减灾会议中由R.Boroschek等人提出的。
对于发生抗灾救治所涉及的功能活动科室必要时需要临时调整一些门诊、办公室甚至会议室、入口厅等作为紧急救治使用。
根据以上可以大致了解医疗中需要重点防范震害的关键医疗设备的先后顺序。
对建筑非结构体系的抗震设防,2010年新版《建筑设计规范》分别在13.3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以及13.4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中做出了规定。
参照美国统一建筑规范UBC的规范,在13.4条文中列出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不考虑抗震设防要求。
①重力不起过1.8KN的设备;
②内径小于2.5mm的燃气管道和内径小于60mm的电气配置;
③矩形截面面积小于0.38O和圆形直径小于0.70m的风管;
④吊杆计算长度不超过300mm的吊杆悬挂管道。
对照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①医院中有许多大型医疗设备整体或分件组装,单体或部件重量小于1.8KN,例如以上设备仪器有的虽然整体或部件重量小于1.8KN但在应急救援中,需要及时投入使用,不能中断,有必要采取抗震措施以保证维持其基本正常运行。
还有些大型高端医疗设备,如受损代价昂贵,建议在布局以及综合考虑隔震装置,减少震害造成损失。包括如直线加速器,γ刀,电子显微镜等等。
②医院内配置有医疗气体系统管道,包括氧气、吸引在手术区域,还有氦气、笑气、二氧化碳等,这些医疗气体系统用于支持开展手术、急诊抢救以及重症监护,各类管道内径大多数小于25mm,但作为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份,受到损毁将严重影响医院救治功能。
③医院中的风管尤其是生物洁净区域的风管,面积或圆形截面小于规范规定,但这些部门的生物洁净空调是保证维持医疗抢救、施展外科手术、手术生物安全环境的需要,受到损毁将影响手术的正常开展。
④医院建筑中,各类工程管网类别较多,医疗功能部门密集的医院科室部门层高要求门诊、住院部门高度高、管网密集,以吊杆悬挂管道的吊杆长度往往超过300mm,如不设防将构成地震时对上述各个系统安全的威胁。
根据以上分析,医疗设施特别是综合性大型医院、三级医院因为具有抗灾救灾功能,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已列入防灾救灾建筑类别,对于其所配置重要医疗设备、仪器以及工程管网建议分别采用抗震防震技术措施,减少发生意外灾害时的潜在破坏风险,提高其安全性。
一些抗震防震的构造做法,见图3~图6。
四、结束语
关键词:鲁甸6.5级地震;人员死亡;失踪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5)03-0432-10
0引言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10秒,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27.1°N,103.3°E)发生Ms6.5地震,震源深度12km。该地震是云南省2000年以来的第二大地震(最大地震为同年发生在景谷县的6.6级地震),也是昭通地区40年以来的最人地震。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与云南其他地区同等级地震相比较,该次地震创下了人员伤亡之最(表1),也是国内自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之后死亡人数第三多的地震,而且远远高于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的死亡人数。
鲁甸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区,属国家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房屋建筑建设标准低,加之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震造成房屋建筑破坏严重,并诱发了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由此引发了极其惨重的人员死亡、失踪等震害。
笔者以灾区当地民政等政府部门详细统计得到的人员死亡、失踪等震害资料为基础,对地震造成的人员震害特点及引发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造成人员死亡、失踪数量巨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对当地地震破坏研究、灾后恢复重建、抗震设防和防灾减灾等一系列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1震区概况
1.1自然地理环境
鲁甸县所处昭通地区地处金沙江下游,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倾斜地带,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貌,地形崎岖,复杂地况国内少见。由于地处低纬高海拔区,昭通全境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山地与河谷高差悬殊(相对高差3773m),地形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山地占总面积的43.7%。
鲁甸震区同昭通其他地区一样,自然环境恶劣,山高坡陡、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3356m,最低568m),地形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山地占总面积的54%。地势总体上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平,地形起伏较大,呈明显的立体型地形;地貌错综复杂,有深切中山、中切中山、岩溶高原、混合丘岭、高原湖积盆地、断陷河谷坝等。
1.2地质构造环境
从区域构造看,鲁甸地处于扬子准地台(I级)凉山一滇东台褶带(Ⅱ级)的滇东北台褶束(Ⅲ级)内,区内发育NE向、NNW-NW向和近SN向多组断裂构造(图1)。NE向莲峰一昭通断裂带贯穿整个震区,由莲峰、鲁甸一昭通两条NE向平行展布的断裂组成,为本区的主体构造;由于该断裂带正位于大凉山次级活动块体SE向运动前缘和前锋位置,从活动块体构造部位上看,它处于重要的构造变形部位,起着吸收和调节块体SE向运动的作用。NNW(NW)一近SN向则木河断裂一小江断裂带构成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带,具左旋走滑运动性质,全新世活动明显。
鲁甸震区内构造复杂,主体为NE向断裂和褶皱,其次为NW向和SN向断裂、褶皱。断裂构造主要有NE向鲁甸一昭通断裂和NW向包谷垴一小河断裂(图1),前者以右旋走滑逆冲为主要特征,后者以左旋走滑兼逆冲为主要错动方式。
1.3地震破坏情况
(1)地震烈度
鲁甸地震造成云南省(包括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和贵州省等灾区共70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地震最大烈度为Ⅸ度,烈度等震线形状总体呈椭圆形,长轴呈NNW走向分布,Ⅵ度以上灾区面积约为10350kO。极震区烈度达到Ⅸ度,宏观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超当地Ⅶ度设防烈度
(2)地震加速度
地震发生时,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的强震动台站记录到了主震记录,加速度峰值为948.5cm/s2(图2)。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08)对应的不同烈度与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关系(表2),该点单台仪器烈度达到了X度,比区域宏观考察烈度高了1度。
2人员死亡分布及其特点
2.1人员死亡概况
鲁甸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其中确定身份者615人。图3分别给出了确定身份遇难者的人数总体分布、性别分布和户籍分布等基本情况。
2.2人员死亡分布及其特点
(1)时间分布及其特点
图4给出了鲁甸地震人员死亡随时间变化情况:①人员死亡时间分布呈“动态”变化过程;②人员死亡发生时段为8月3-6日的4天;③人员死亡可分8月3-4日和8月5-6日两个时段,且各时段内后一日的死亡人数均大于前一日。
图5给出了鲁甸地震各灾区人员死亡随时间变化情况:①鲁甸、巧家灾区的人员死亡时间分布呈“动态”变化过程;②会泽、昭阳区灾区的人员死亡时间分布呈“静态”,即全部发生在主震当日;③鲁甸灾区的人员死亡可分8月3-4日和8月5-6日两个时段,且各时段内后一日的死亡人数均大于前一日;④巧家灾区的死亡人数随时间总体呈现减少状态。
(2)空间分布及其特点
前文所述,鲁甸地震共有Ⅸ、Ⅷ、Ⅶ和Ⅵ共4级烈度等震线,人员死亡主要发生在Ⅷ度区及其以上区域(图6)。人员死亡具体分布情况:Ⅸ度区共13处,死亡422人;Ⅷ度区共19处,死亡176人;Ⅶ度区共5处,死亡16人;Ⅵ度区共1处,死亡1人。
人员死亡空间分布特点:①地震烈度越高,人员死亡数量越大;②总体分布呈现NW和NE两个较为明显的优势方向,但总体以NW向分布为主要特征;③死亡地点部分沿活动断裂两侧及其附近分布,部分沿河流两侧坡地分布,少部分分布在高山坡地;④Ⅸ~Ⅷ度区东南部人员死亡地点分布较多且集中,直接反映了红石岩堰塞湖的巨大影响作用。
3人员失踪分布及其特点
3.1人员失踪概况
鲁甸地震共造成112人失踪,其中鲁甸109人,巧家2人。图7给出了人员失踪的性别分布、户籍分布等基本情况。
3.2人员失踪分布及其特点
(1)时间分布及其特点
图8给出了鲁甸地震人员失踪随时间变化情况:①人员失踪时间分布呈“动态”变化过程;②人员失踪发生时段为8月3-9日的7天,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前4天;③时段性明显:主震发生当日至6日和8月7-9日两个阶段。
图9给出了鲁甸地震各灾区人员失踪随时间变化情况:①鲁甸灾区的人员失踪时间分布呈“动态”变化过程;②巧家灾区的人员失踪时间分布呈“静态”,即全部发生在主震当日;③鲁甸灾区的人员失踪集中在8月3-6日。
(2)空间分布及其特点
鲁甸地震人员失踪主要发生在Ⅷ~Ⅸ度区域,其中:Ⅸ度区共17处,失踪55人;Ⅷ度区共7处,失踪57人(图10)。
人员失踪空间分布特点:①地震烈度越高,人员失踪地点越多;②总体分布呈现NW和NE两个较明显的优势分布方向,但总体以NW向分布为主要特征;③人员失踪地点大部分沿活动断裂两侧及其附近分布,部分沿河流两侧坡地分布,少部分分布在高山坡地。
4人员震害原因分析
4.1人员死亡原因
鲁甸地震人员死亡原因如图lla所示,房屋倒塌致死占比高达68.46%,是造成人员死亡最直接、最主要原因;山体滑坡、崩塌滚石等地震地质灾害致死占21.3%,是造成人员死亡的重要原因;抢救无效、逃生坠楼等人为原因也造成了一定数量的人员死亡;另外,其他原因(具体不详)也造成了个别人员死亡。
4.2人员失踪原因
鲁甸地震人员失踪原因是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占比分别为64%和36%,其中前者为主要原因(图llb)。
5影响人员死亡、失踪数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地震人员死亡、失踪数量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这些因素有些直接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有些则起到间接推动作用。本文将从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其他因素等方面对造成鲁甸地震人员死亡、失踪数量巨人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讨论。
5.1直接因素
(1)房屋建筑破坏严重
鲁甸地震发生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包括鲁甸在内的11个县(区)巾有10个是部级贫困县,是中国的集中连片贫困区。由于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房屋建筑建设标准低,特别是广大农村民居仍处于不设防状态,普遍使用“墙抬梁”等毫无抗震能力的土木或砖木结构房屋,且多建于山体边坡及地质体相对不稳定地带,在地震中破坏严重,造成了巨大的人员震害。另外,土木结构房屋倒塌后形成的“粉碎性”废墟生存空间小,压埋人员呼吸困难,救活率低,也会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震害。造成主要人员震害的各烈度区房屋破坏情况如下。
Ⅸ度区:土木和砖木结构等简易房屋大多数倒塌或局部倒塌,未倒塌者也摇摇欲坠,毁坏率达90%和97%;砖混结构多数承重墙体出现较严重的水平或“X”型贯通裂缝,部分倒塌、局部倒塌或倾斜,少数基本完好,毁坏率达19%以上;框架结构个别倒塌或局部倒塌,少数框架节点开裂、甚至断裂,造成整体倾斜,部分房屋梁柱出现细微裂缝,多数房屋填充墙明显出现水平或“X”型贯通裂缝,毁坏率达8%以上。
Ⅷ度区:土木和砖木结构多数倒塌或局部倒塌,绝大多数房屋墙体开裂严重,毁坏率达70%以上;砖混结构个别倒塌、倾斜或局部倒塌,少数承重墙体出现水平或“X”型裂缝,多数门头、窗间墙或窗角开裂明显,个别房屋墙体裂缝较宽,且完全贯通墙体;框架结构大多数梁柱构件完好,少数填充墙出现水平或“X”型裂缝或局部脱落。
(2)地震地质灾害严重
鲁甸是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最弱和超载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地震诱发严重的滑坡、崩塌、滚石等地震地质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在对收集的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图像融合和灰度匹配基础上,辅助震前国产卫星影像,对无云遮盖区域内的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遥感解译,共解泽滑坡崩塌点950多个。这些滑坡除少数为大型滑坡外,其余大多为中、小型滑坡,且以崩塌为主。滑坡主要为地震造成的新生滑坡,少数为继承性滑坡。山体滑坡主要分布在Ⅷ度及以上区域,总体呈NW向为主、NE向次之的分布特征,大滑坡均分布在河谷的多组断裂交汇区。
地震造成的最大滑坡位于鲁甸县火德红镇李家山村和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交界的牛栏江干流上,两岸山体崩塌堵塞河道并在该处形成堰塞湖,堰塞于红石岩水电站取水坝下游600m处,堰塞湖库容2.6亿m3,堰塞体方量约(1200-1700)×104m3,坝高110m、宽70m。红石岩堰塞湖属大型堰塞湖,危险级别为极高危险级,风险等级为I级(最高级别),具有巨大、极险和艰难3个显著特点,其规模为汶川地震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1.3亿m3的库容的两倍。该堰塞湖致使附近村寨农户部分房屋整体性连片式被摧毁或掩埋,其中鲁甸县淹没528户、巧家县淹没48户、会泽县淹没82户。
(3)人为因素
图11中,60名人员的死亡归结为人为因素,其中59人由于抢救无效身亡、1人由于逃生时从楼上坠下身亡。一定程度上,抢救无效身亡一方面可能反映了震后接受救援及接受医疗救治的时间不及时;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救援人员的救援水平及医疗人员的医疗水平;同时更加直接反映了灾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和伤员的自身身体条件及心理素质等。坠楼身亡则直接体现死者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极其薄弱。
5.2间接因素
(1)地震因素
一般而言,地震震级越大,烈度越高。一个地区的烈度越高,表明该地区地表震动越强烈,遭受地震破坏的影响程度可能就越大。根据前文介绍,鲁甸地震首先具有震级强、震源浅、地表震动强烈等特点;其次,鲁甸地震的能量释放时间过程比较简短,绝大部分能量集中释放于前10s,且前2-5s内就释放了整个地震能量的70%;同时,鲁甸地震的破裂是从震源处开始,向浅部地表扩散的,且破裂速度逐渐加快;另外,鲁甸地震具有明显的共轭破裂现象。这些均为造成大量人员震害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来源和动力支持。
另外,从鲁甸地震的发震时间看,正是当地群众做晚饭时间,地震发生时多数人已回到屋里。从图11可以看出,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死亡和失踪占比达到68.46%和64%也映证了这一点。
(2)人口密度
地震人员死亡、失踪数量与当地的人口密度正相关。如果一个地区人员分布越密集,人口密度越大,则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数量可能就越大。就鲁甸地区而言,2013年的人口密度为277人/kO,和全省120人/kO、全国141人/kO的平均人口密度比,远超出了二者的平均水平
对比同样是发生在昭通地区的2012年彝良5.7、5.6级地震,该地区2011年的人口密度为230人/kO,共造成81人死亡、832人受伤,而发生本次地震的鲁甸地区人口密度更大,因而导致人员震害更严重。
(3)地形地貌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规定城市各类建设用地最火坡度不能超多25。。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如果房屋建筑处于坡度>25°的陡坡山地坡面,同样是不合理的。鲁甸灾区村落大多分布在山区(坡度>15°),其中Ⅶ度及其以上灾区位于山区的居民点数量为220个,占全部居民点数量的60%。灾区内Ⅷ度及其以上区域,76%以上的面积地形坡度>15°,其中46%的灾区面积坡度>25°;Ⅶ度区域69%的面积坡度>15°,其中37%的灾区面积坡度>25°。灾区这种山地分布广、坡度人的情况,房屋建筑选址普遍不合理,只能建于山体边坡甚至陡坡坡面,加之海拔高、落差火等,在地震作用力下产生严重破坏是情理之中的。
(4)地质构造条件
从区域构造环境看,鲁甸所处的昭通地区处在人面积间歇性强烈抬升并有一定差异性的新构造运动背景之下。从新构造运动本身的特点来看,高山深谷地区往往是新构造强烈的地区。由于地壳的剧烈抬升,河流相应地强烈下切,使得灾区绝火部分地区山坡坡面岩体基本处于或接近于极限平衡状态,只要稍遭破坏或外力影响,很容易失稳,引发滑坡、崩塌和滚石等次生地质灾害。同时,由于山坡失稳,使原来有利于边坡稳定的因素,如岩性与构造等,向着更为不利的方向转化。
就鲁甸地震的孕震环境,众多学者进行了详细研究。徐锡伟等、王未来等、房立华等、程佳等、李西等、刘丽芳和徐甫坤、徐甫坤等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包谷垴一小河断裂,常祖峰等则认为发震构造可能与鲁甸一昭通断裂有关。
刘成利等和许力生等的研究结果认为鲁甸地震的发震过程(即震源结构和破裂方式)非常复杂:首先,鲁甸地震发生在一个共轭断层系上,其震源不是一个单一的平面断层,而是由相互交叉的两个断层构成;其次,地震破裂开始于东北至西南展布的断层,起初为双侧破裂,但很快演变成以向东北方向破裂为主的单侧破裂,结束于西北至东南展布的断层;同样,起初为双侧破裂,但很快演变成以向南南东方向破裂为主的单侧破裂。由此可见鲁甸地震发震构造条件的复杂性。
(5)气候条件
鲁甸地震发生时,正值当地雨季,天气情况较差,持续的强降雨进一步加剧或引发了次生地质灾害,从而间接加重了地震灾害损失程度。
(6)生态环境
由于鲁甸地震灾区门然地理、地质环境本身就非常脆弱,加上人类活动诸如砍伐森林、修建交通、开发水电、开采矿产等使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导致该区域植被覆盖较差,地层,大部分地区出现石漠化并不断加深和扩人,其中震中及其周边地区尤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
6讨论与结论
虽然无法避免地震的发生,但是可以用人类的力量来预防和降低地震灾害对人类的破坏和损失程度。根据上述对鲁甸地震人员震害特点及其原因的分析,以及对造成人员死亡、失踪数量巨大的因素的探究,笔者有很多收获和启示。
(1)房屋建筑选址非常重要。针对灾区地形地貌条件差、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壳稳定性差且强震活动频繁等现实状况,首先应该建立规范的农村房屋建设审批制度,把第一步工作先做到位,进而有效指导;其次,科学合理选择建设位置,有效避让活动断裂带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从源头上杜绝一切可能的不利因素。
(2)房屋建筑质量至关重要。首先,“墙抬梁”等毫无抗震能力的土木或砖木结构房屋应该彻底取缔;其次,对于目前还在使用的抗震设防不达标房屋建筑,必须进行加固改造,如当前云南地区实施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与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要深入推进;再次,要提倡建设砖混结构及其他具有地域特色的较强抗震能力的房屋结构类型,且要经过规范设计,并适当提高设防标准;另外,要确保房屋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施工等环节。
(3)加强地质灾害防御。一方面,要充分掌握全区地质灾害分布的地点、规模、危害程度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特别是重点防范对象的日常监测、治理等工作;同时,要运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灾害风险等级的防范控制等。
开幕式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任佳研究员主持。受云南省人民政府尹建业副省长的委托,云南省政府杨斌副秘书长到会講话。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李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民族研究》主编王延中研究员分别致辞。杨斌指出,云南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应该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防灾减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依靠全球化的视角、开放的理念、统筹的行动、创新的机制来推动。李涛代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指出云南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应为防灾减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王延中在致辞中指出,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逐步加深,灾害人类学与防灾减灾问题研究也因此受到了普遍关注。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新兴学科,灾害人类学以其特有的研究视角、方法技术及叙事方式为灾害研究开启了一条新的路径。他还强调,要加强灾害综合研究及其国际合作,在技术、信息等层面寻求新的突破,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等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灾害研究中的人才与资源优势。
开幕式上,有6位学者做了主旨报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研究员主持报告并做出简要的评议。美国华盛顿大学郝瑞(StevanHarrell)教授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灾害(如清代的水灾害、“”时期的三年自然灾害等)来理解和解释脆弱性、韧性和灾害之间的关系,认为缓冲力和恢复力的消失、脆弱性的增加最终会导致灾害的发生。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安东尼·奥立佛-史密斯(AnthonyOliver-Smith)教授对灾害人类学的生态学范式、重构理论等进行了梳理,认为人类不该回避自身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而引发部分自然灾害的事实,强调以性别、文化、系统安全、重建、气候变化等作为灾害人类学研究的新的聚焦点。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荻野昌弘教授通过对云南新平泥石流、阪神大地震和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比较研究,探讨了灾难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认为要把灾难研究置于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视野之中,防灾减灾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美国加州大学苏珊娜·霍夫曼(SusannaHolfman)教授对人类学视野下的灾难与核心文化概念作了新的探析,从居住空间、人的风险感知、传授灾难知识模式、社会阶层、性别、年龄、职业、宗教、健康、教育等方面阐述了影响灾害易损性的文化因素。西南民族大学杨正文教授以“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对口援建”模式对创新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认为汶川地震在短时期内得到恢复,得益于“对口援建”模式,该模式弥补了国外风险管理的不足。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李永祥研究员对灾害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灾害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特殊场景,灾害研究倡导定性和定量研究、个案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重视田野调查中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强调以人和事件为中心的叙事方式。此后,研讨会围绕以下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1.灾害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西南民族大学张原副研究员以李永祥《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一书为例,讨论了人类学灾害研究的呈现方式,认为整体观、过程论和综合性分析是灾害研究的三大特征,灾害研究只有坚持田野方法、解释框架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才能形成中国灾害人类学的本土经验。中央民族大学张曦副教授认为,社会科学难以对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灾害作出相应的概念界定,因而需要对灾难的表象重新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灾难民族志的写作。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特聘研究员、重庆大学资深访问学者彭文斌从墨尔多圣地文化象征多元构建角度论述了本体论(ontic)的“处世”(beingintheworld)与认识论(theepistemic)的“见世”(seeingtheworld)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灾害与因果报应之间的互动。云南财经大学刘芳教授对“灾害”和“灾难”作了语义学上的辨析,认为灾变是人类学灾害研究的关键词,提出了灾变人类学的分支学科称谓。
2.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观念与防灾减灾。中央民族大学吴燕红教授等认为现有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应将构成灾害风险的诸要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纳人灾害应对能力的评价体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生查母帕勒(ClaraChampalle)和云南财经大学陈刚教授通过对红河流域的相关田野调查,认为少数民族村民的生计是动态和灵活的,他们不断争取资本,以便在受到外部冲击时保持弹性,并适应各种不确定性和变化。云南大学彭多意教授等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贝叶文化应对自然灾害指标体系的分析,揭示出西双版纳傣族应对自然灾害的长效机制,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仍然是应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西南民族大学蒋彬教授从四川汶川阿尔村羌民的日常生活出发,讨论了当地人的灾难观与建立防灾减灾体系的关系。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讨论了苗族“集体受难”记忆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
3.防灾减灾与灾害应对机制研究。云南省政府研究室李永松副研究员从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角度对云南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出了新思路。云南省减灾中心葛茂林副主任针对灾害应对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强省县能力建设的建议。云南省减灾委李体上科长认为应建立防预手段体系来解决云南巨灾面临的主体维度和功能能力维度问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温曼助理研究员基于云南省地震灾害现状,论述了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与能力建设的关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红梅实习研究员剖析了当前云南省暴雨洪涝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田並尚惠教授和高坂健次教授讨论了阪神大地震和日本东北大地震中疏散和撤离的灾民的家庭分离、安全等相关问题。云南大学许庆红博上探讨了民族地区的干旱灾害,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提出了以社区为单位的干旱应对机制。
4.气候变化与灾害应对研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尹仑博士等以云南省德钦县红坡村藏族神山信仰为例,揭示了神山信仰对气候变化应对方式的影响;曹津永助理研究员通过对德钦县明永藏族村的田野调查,指出村民对于气候变化有一整套传统认知和解释系统,应重新构建新的适应体系来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冲击;郭娜助理研究员以越南湄公河流域的实地考察为基础,指出应提升适应性能力建设以应对湄公河流域地区的气候变化。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陈海军与简一弗兰科衣斯·罗塞奥(Jean-FrancoisRousseau)认为,红河地区的干旱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带来了较大影响,缩小了其生计的多样化策略选项。
5.灾害风险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翁小丹教授认为,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应该建立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多层次管理体系。云南民族大学郭锐教授考察了“克缅冲突”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的成因,以及个体、社会、族群与国家互动中人们而对灾变的方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刘婷副研究员探讨了休闲与灾害的关系,认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影响。香港中文大学史乐闻(EdwinAntonSehmitt)博士认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导致社会焦虑感上升的信息形式不止谣言一种,而分清信息存在的意义可以帮助灾害管理者合理利用适当的信息辅助灾后社区重建。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滨田武士博士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岛原子弹爆炸圆顶屋为例,剖析了世界文化遗产和记忆传承之间的关系。
6.灾后重建研究。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从心智一指号的生态学隐喻分析形物、心智的共生关系,指出交流和“天地相通”的重要性,表明防灾减灾的必要前提是心智的生态平衡。重庆大学代启福博士探讨了求助目标、乡政府与NGO在四川凉山孟村房屋灾后重建中争夺“文化象征资源”的博弈过程。西南民族大学肖坤冰博士以四川汶川阿尔村的灾后重建过程为例,探讨了灾后重建的阶段性与“社区参与”程度的关联性。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村岛健司博士以台湾佛教团体慈济基金会从事的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台湾的灾后重建规范,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和重建策略失去正当性而产生的纠葛。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关嘉宽教授认为震后恢复重建中的志愿者应帮助不同群体的灾民消除断层,建立集体认同感。
7.灾害史研究。云南民族大学沈海梅教授提出历史可以揭示出灾难和脆弱性后面的生态、经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并对现实提出批评和校正。云南大学周琼教授认为清代对“勘不成灾”的赈济经历了由忽视到重视的过程,“勘不成灾”制度的建设对接近赈济标准但不能享受赈济的灾区起到了积极作用。西南民族大学郭建勋教授梳理了1786年大渡河地震、水患的救灾措施及其启示。华东师范大学王晓葵教授以1679年9月2日(康熙十八年7月28日)、北京附近的三河一平谷大地震的记录为例,分析了中国王朝时代的灾害文化。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康春华副研究员以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嵩明大地震为例,指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决定了中央集权型灾害管理体制,灾害管理在实际运转中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四川省民族研究所陈东副研究员对龙门山不同历史时期的受灾群体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地民族的传统生存机制中形成了某些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策略。
关键词:高速铁路防灾系统;长吉城际铁路;运用故障分析
中图分类号:U298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以下简称:高铁防灾系统)作为高速铁路安全保障的一部分,在高速铁路的行车保障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防灾系统主要是对危及列车运行安全的大风、暴雨、暴雪、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异物侵限等进行监测报警,提供经处理后的灾害预警、限速、停运等信息,为运营调度所进行列车运行计划调整,下达相应行车管制、抢险救援、维修管理等命令提供依据,通过信号连锁及列控系统或行车调度命令实现自动或人工控制行车速度,保证高速列车的行驶安全。
我国在高铁防灾系统研究和应用方面,较日本、法国和德国起步晚,在与其相配套的运营维护技术研究上也略显滞后,目前还没有完备的运营维护技术手段来保障防灾系统的良好运行。特别是在严寒地区,极低的气温、极大的昼夜温差变化对防灾系统的传感器以及其他部件提出了更高的特性和技术要求,保证各部分的工作状况正常,进而保证防灾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安全意义重大。
我们对国内高铁防灾系统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并以严寒地区的长吉城际铁路防灾系统为调研对象,重点对其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基本功能及布设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为项目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长吉城际铁路防灾系统结构介绍
长吉城际铁路起点为长春站、终点为吉林站。正线全长112.499km。全线设长春、龙嘉、九台南、双吉、吉林5个车站。桥梁60座,累计长度34.362km,占正线总长度的31.2%;路基总长度70.156km,占正线总长度63.76%;隧道6座,累计长度5.51km,占正线总长度的5%;涵渠147座3337横延长米;全线以有砟轨道为主,龙嘉站隧道为无砟轨道。于2011年1月11日正式运营开通。设计时速250km/h,运营速度200km/h。西与杨家粉房线路所、长春西站相连,接入哈大客运专线。
长吉城际防灾系统是风监测子系统、雨量监测子系统、雪深监测子系统以及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地震监测子系统的集成系统。长吉城际铁路沿线设置了15处监控单元,风监测点10处,雨监测点6处,雪深监测点3处,异物侵限监测点13处,地震监测点4处。监控数据处理设备设在吉林站,工务监控终端设在长春、吉林工务段调度。
2.长吉城际铁路防灾系统运用现状调研
当防灾系统发出风速、雨量、雪深报警信息时,列车调度员须立即确认报警地点,并根据限速提示向相关动车组列车限速运行的调度命令。对来不及调度命令的动车组列车,应立即通知动车组司机限速运行。动车组司机接到调度命令或通知后,应立即采取措施。
列车调度员接到异物侵限子系统异物侵限灾害报警信息后,应立即通知区间内已进入报警地点及尚未经过报警地点的列车立即停车,不再向该区间放行列车,同时向调度所值班主任(值班副主任)汇报,值班主任(值班副主任)应立即通知设备管理单位赶赴现场检查处理。
当双电网的一路电网断线时,异物侵限子系统发出异物侵限传感器故障报警信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控系统不向列控系统发送灾害报警信息,不影响正常行车。列车调度员接到异物侵限子系统一路电网断线报警信息后,应按正常组织行车,并立即通知设备管理单位检查处理。
因地震监控子系统与牵引供电和列控信号接口未连通,现阶段仅具备工务段、工务处、调度所监测终端报警显示、测试、查询功能,尚不具备控车、控电功能。发生地震后各部门要及时启动地震报警应急处置。
高铁防灾系统的监控终端是重要的人机交互平台。调度所通过调度监控终端获悉灾害报警、预警信息,指挥行车;工务处、电务处通过监控终端既可以获悉灾害报警信息,还可以查看系统设备的状态信息,指导设备维护、维修及抢险救援等;工务段、电务段、通信段通过监控终端除具有以上监测功能外,还具有下发异物侵限试验命令的功能。
3.长吉城际铁路防灾系统运用故障分析
我们对长吉城际铁路故障情况进行了重点统计和分析,自开通运营以来,发生故障并处置共151件,故障类型可大致分为5类:现场采集设备故障、监控单元设备故障、中心及终端设备故障、配线故障和电气设备故障,各类运行故障饼状图统计如图1所示。
由图1的各类设备故障饼状图分析可以看出,监控单元设备故障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故障总数49%,其次是现场采集设备故障,占故障总数32%。建议维保单位对监控单元设备、现场采集设备的加大功能改善力度,以保障高铁防灾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严寒地区高铁防灾系统运用管理办法的实施
根据铁路总公司、铁路局有关规定,为加强高铁防灾系统的运用管理,有效发挥其在自然灾害条件下灾害预警和防灾安全功能,确保动车组列车安全运行,结合路局实际,我们提出了《沈阳铁路局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运用管理办法》,并以沈铁工〔2013〕324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并实施,在沈阳局管内的哈大、盘营高铁及长吉城际铁路防灾系统的运用管理中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有效地保障了高铁防灾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有利于高铁列车的行车安全。
结语
由于高铁防灾系统,特别是严寒地区高铁防灾系统在我国建成运行的时间尚短,相关研究仍然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例如,地震监测子系统的相关研究,怎样才能提高高铁沿线地震监测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高铁防灾系统能否实现对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并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案;严寒地区能否将路基冻胀监测纳入高铁防灾系统,能否将冻雨监测纳入高铁防灾系统,该采用什么样的监测手段等等。因此,对于高铁防灾系统的研究需要长期跟踪调研,以实现对防灾系统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高铁防灾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从而保障高速铁路列车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抗震;概念设计;问题;必要性
一、建筑抗震设计的简述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是由地下某处薄弱岩层破裂或地球板块互相挤压、冲撞引起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至地表引起的地面运动。在历史上我国就是世界上的地震多发国家之一,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地震带给人民的灾难极为惨重,死亡达24万多人,地震之所以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严重的损失,直接原因有三:一是地震引起滑坡、地裂、断层等严重的地面变形,直接损害结构物;二是地震引起结构物地基的震陷、砂土液化,使地基失效;三是结构物在剧烈的振动中因承载力不足、变形过大、连接接头破坏、构件失稳甚至整体倾覆而破坏。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针对后一种情况而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以下简称抗震规范)规定:对位于抗震设防区的建筑物必须进行抗震设计,以预防为主,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实践证明,若想防控建筑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工程的设计质量是第一道关口。由于在设计上出现的问题,会给工程施工阶段与交付使用等方面带来很多安全质量隐患,所以一定要严格的管理建筑的抗震设计,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千次。最近100里,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高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所以城市中的地震灾害主要是由建筑物的倒塌、破坏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因而提高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就成为减轻城市震害的重要对策之一。科学地确定抗震设防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工程设计,认真按照抗震设计施工和监理,工程就会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强震发生时才能有效减轻震害。
二、建筑设计在抗震中的问题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是一种多发性的随机震动,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难把握,要准确预测建筑物震害的特性和参数,目前还很难做到。抗震慨念的设计强调,在工程设计一开始,就应把握好场地条件和场地土的稳定性、能量输入、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及其体形、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抗侧力构件的布置、构件延性;材料与施工质量等几个主要方面,其中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设计人员“思想保守”与过于“开放”
“思想保守”体现在结构设计方面比较多,例如:现在很多高层住宅,剪力墙过多过厚,由于刚度过大,导致相对侧移值过小,远远小于规范的规定值,一来不利于建筑物抗震,二来不经济。
2.专业技术知识不扎实,专业之间配合不到位
有些设计人员没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自然设计出的建筑图纸会出现很多问题,给施工带来难度。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性问题更是难以应付,有的甚至对施工工艺都不太了解。
3.平面布局的刚度不均。抗震设计要求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正、对称,建筑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否则应考虑其不利影响。但有的平面设计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一边进深大,一边进深小;一边设计大开间,一边为小房间;一边墙落地承重,一边又为柱承重。平面形状采用L、π形不规则平面等,造成了纵向刚度不均,而底层作为汽车库的住宅,一侧为进出车需要,取消全部外纵墙,另一侧不需进出车辆,因而墙直接落地,造成横向刚度不均。这些都对抗震极为不利。
4.抗震构造柱布置不当。如外墙转角处,大厅四角未设构造柱或构造柱不成对设置;以构造柱代替砖墙承重;山墙与纵墙交接处不设抗震构造柱;过多设置抗震构造柱等。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倘若不能得到改正,势必对建筑物的安全带来隐患。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倘若不能得到改正,势必对建筑物的安全带来隐患。上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原因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原因,有设计人员忽视了抗震概念设计方面的原因(未能从整体、全局上把握好),有法律建设方面的原因(在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方面缺乏国家政府法律依据,特别是处罚方面),通过这些问题来研究中短柱的问题,并且根据实际建筑结构及其在强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是很复杂的,目前难以对此进行较为精确而可靠的计算。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标准强调了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重视“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即根据地震灾害调查、科学研究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思路,进行建筑结构的总体布局并确定细部构造。这种设计理念将有助于明确结构抗震思想,不但有利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而且也为有关抗震计算创造有利条件,使计算分析结果更能反映今后地震时结构的实际地震反应。
三、建筑设计在抗震方面的必要性
近几十年来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与进展,尤其是各国历次大地震对人类造成严重灾害的经验教训,使世界各国地震工程学者及工程抗震设计人员逐步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用形象语言来概括,即遵循“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结构抗震设计准则,并开始在各国规范中有所体现,根据城市和经济高速稳步发展,对抗震设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打造了良好的物质平台。有效提高工程抗震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建筑抗震可归纳为:1、慎重选择场地;2、科学确定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特殊工程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3、不同类型建筑要采用适合的结构形式;4、合理布置,平面立面要规则些,底层层高跨度不宜过大;5、尽量采用隔震减震技术;6、注重施工质量;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发生急剧变化时的一种自然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由于发生在地球深处或者它所释放的能量小而人们难以感觉到;而人们感觉到的地震,也即有感地震,仅占总量的1%左右;能造成灾害的强烈地震则为数更少,平均每年十几起。然而,就是这些每年为数不多的地震,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财产损失和触目惊心的人身伤亡事故。据有关方面对世界上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震害资料所做的统计表明,95%以上的伤亡是因为无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低的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典型的例子如,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政府一贯重视建筑物抗震设计,其防震设施和技术相当先进,建筑物通常具备了抗御7~8级地震的能力;而阿尔及利亚当地房屋建筑质量普遍低劣,抗震性能差,地震时易坍塌。由此可见,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情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四、总结:
地震是一种突发式的自然灾害现象,从世界各国减轻地震灾害所采取的措施来看,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强地震预报,力争在地震发生前采取行动以减少损失;二是在设计和施工方面提高各类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包括对已建建筑进行抗震能力鉴定及加固;三是加强地震时应急指挥和救援工作。总之,从各个环节上重视和把关,把地震灾害尽量降到最小、最轻。
参考文献:
[1]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王崇杰,崔艳秋.建筑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活动断层、地震灾害与减灾对策问题徐锡伟,XuXiwei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及相关技术问题李小军,LiXiaojun
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断裂构造调查与评价田胜清,TianShengqing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陆鸣,田学民,王笃国,李丽媛,LuMing,TianXuemin,WangDuguo,LiLiyuan
关于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水准的考虑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LuYuejun,PengYanju,TangRongyu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多方案比较工作方法刘建达,黄永林,LiuJianda,HuangYonglin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灾区抗震设防参数研究俞言祥,高孟潭,卢福水,吕红山,YuYanxiang,GaoMengtan,LuFushui,LuHongshan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地震场地影响的初步分析吕红山,卢福水,王建荣,李俊福,俞言祥,LuHongshan,LuFushui,WangJianrong,LiJunfu,YuYanxiang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震害特征卢福水,郑栋,王建荣,LuFushui,ZhengDong,WangJianrong
国际减轻震灾综合技术手段应用介绍崔秋文,陈英方,CuiQiuwen,ChenYingfang
推行法治,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唐景见,TangJingjian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成立
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刘爱文
华东六省一市工程院(所)长2005年研讨会在上海市召开沈建文,王绍博
建筑结构抗震研究若干基本问题概述及讨论孙景江,SunJingjiang
海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特殊问题李小军,LiXiaojun
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地应力测量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郭啟良,GuoQiliang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若干地震地质问题探讨周本刚,沈得秀,ZhouBengang,ShenDexiu
新版IAEA安全导则《核电厂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分析与评述潘华,吴健,PanHua,WuJian
变刚度钢管混凝土短柱隔震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张玉良,成世峰,张铜生,ZhangYuliang,ChengShifeng,ZhangTongsheng
西南地区近代地震的震中烈度与有感半径的统计研究雷建成,高孟潭,俞言祥,LeiJiancheng,GaoMengtan,YuYianxiang
山西长治断裂的基本特征与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宋毅盛,张志中,SongYisheng,ZhangZhizhong
变间隙粘滞阻尼器的性能分析李英,闫维明,纪金豹,LiYing,YanWeiming,JiJinbao
北京历史地震GIS技术平台的建立任雪梅,高孟潭,王银,RenXuemei,GaoMengtan,WangYin
2006年2月浙江泰顺--文成地震震群震害特征赵冬,韩用兵,叶建青,ZhaoDong,HanYongbing,YeJianqing
日本建筑物的有效抗震设计思路与进展卢振恒,LuZhenheng
提高认识,努力做好地方震害防御工作姜耀之,JiangYaozhi
核电厂选址地震安全评价中的发震构造与能动断层常向东,ChangXiang-dong
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俞言祥,汪素云,YuYan-xiang,WangSu-yun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已审定通过
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及v4不确定性研究潘华,李金臣,PanHua,LiJin-chen
不同土质条件下断层地表破裂对比研究周庆,周本刚,冉洪流,ZhouQing,ZhouBen-gang,RanHong-liu
华北平原强震构造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张世民,吕悦军,任俊杰,ZhangShi-min,LuYue-jun,RenJun-jie
时间相依模型与泊松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以道孚及炉霍潜源为例冉洪流,RanHong-liu
华南地区中强地震重复特征初步分析沈得秀,周本刚,ShenDe-xiu,ZhouBen-gang
解读发震构造含义与判定原则安艳芬,韩竹军,AnYan-fen,HanZhu-jun
我国火山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火山灾害区划图编制现状探讨许建东,XuJian-dong
基于GIS的建筑物地震保险损失评估研究吕红山,赵凤新,胡聿贤,LuHong-shan,ZhaoFeng-xin,HuYu-xian
西宁市北川河西岸断层、湟水断层活动性的钻探研究王萍,苏旭,田勤俭,姬继法,王赞军,姚生海,李文巧,李智敏,张金龙
1590年7月7日甘肃永靖东南地震考证袁道阳,雷中生,张俊玲,葛伟鹏,刘兴旺,刘百篪,梁明剑
银川市活断层探测进展概述王银,杜鹏,雷启云,WangYin,DuPeng,LeiQiyun
苏通大桥南引桥场地土层地震反应的数值分析白建方,楼梦麟,叶爱君,BaiJianfang,LouMenglin,YeAijun
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张建伟,曹万林,邹景春,赵长军,ZhangJianwei,CaoWanlin,ZuoJingchun,ZhaoChangjun
城市群体建筑物震害模拟方法研究高杰,冯启民,张海东,GaoJie,FengQimin,ZhangHaidong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时程的包线与设定地震沈建文,余湛,石树中,ShenJianwen,YuZhan,ShiShuzhong
不同超越概率水平PGA关系研究李金臣,潘华,吴健,鄢家全,LiJinchen,PanHua,WuJian,YanJiaquan
我国抗震防灾研究的发展及其作用郭成久,GuoChengjiu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高战武,陈棋福,黄金莉,齐诚,李乐
地形对地震烈度衰减的影响田家勇,兰晓雯,谢周敏,陆鸣,时振梁
天津滨海场地土动力学参数研究史丙新,张力方,吕悦军,钱海涛,彭艳菊
型钢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恢复力模型研究李菲菲,梁兴文
甘肃中东部地区新增补的几次中强历史地震雷中生,袁道阳,葛伟鹏,张俊玲
黑龙江省农村泥草房抗震性能鉴定与加固措施研究杨金山,韦庆海,程宇,余中元
库车迪那2井区主干道桥梁四号桥台地基边坡危岩体的地震稳定性分析向志勇,李帅,刘志坚
给水管道综合防灾规划决策方法研究与应用管友海,张媛,王耀
业主对不平衡投标报价风险的灰聚类识别方法研究许世涛,滕海文,陈向东
某异型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反应分析李勇,闫维明,陈彦江
动水压力作用下深水桥墩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黄信,李忠献
不等高输电塔线体系风致动力响应分析陈俊旗,王伟
汶川地震震中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闫培雷,孙柏涛,陈洪富
用于阻尼器结构不锈钢丝金属橡胶元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赵亚哥白,佴磊,毛晨曦,李素超,李惠
基于约束模态综合法的非比例阻尼系统地震响应分析王菲,姜忻良
汶川8.0级地震陕西省数字强震动记录分析徐扬,罗词建,李小军,刘艳春,苏宗正,舒优良,XuYang,LuoCijian,LiXiaojun,LiuYanchun,SuZhongzheng,ShuYouliang
遥感图像震害特征组合增强模型及其算法实现窦爱霞,王晓青,丁香,杜则程,DouAixia,WangXiaoqing,DingXiang,DuZecheng
地球物理复杂信号的多尺度熵分析方法谢周敏,XieZhoumin
大型直流电压发生器塔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楼梦麟,林巧,高珊,LouMenglin,LinQiao,GaoShan
水电站库区地壳形变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探索与实践尚红,刘天海,张金城,张成强,于海生,孙柏成,杨怀宁,杜晓霞
地下高压气体对汶川地震灾害的作用分析赵京轶,汤倩,兰晓雯,巴桑央金,赵永,ZhaoJingyi,TangQian,LangXiaowen,BasangYangjin,ZhaoYong
沈阳市活断层深地震反射勘探研究杨舒程,白云,YangShucheng,BaiYun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震伤亡人数评估体系研究杨帆,郑宝柱,剡亮亮,YangFan,ZhengBaozhu,YanLiangliang
基于收益法的无形资产评估在地震救援投入策略中的应用剡亮亮,杨帆,郑宝柱,YanLiangliang,YangFan,ZhengBaozhu
设防水准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土建成本的影响韩淼,李守静,HanMiao,LiShoujing
市县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蔡宗文,付剑国,危福泉,蔡辉腾,叶威,方伟,林剑瑜,陈可
区域地震信息网站简易备份策略和实现董星宏,贾宁,李瑞华,DongXinghong,JiaNing,LiRuihua
地震波形归档格式分析和转换何加勇,李松林,陈会忠,HeJiayong,LiSonglin,ChenHuizhong
分析汶川"5·12"震害探求房屋"大震不倒"途径马宝民,MaBaomin
汶川8.0级地震彭州现场调查及灾害成因分析李亦纲,贾群林,赵兰迎,叶维安,杨学文,LiYigang,JiaQunlin,ZhaoLanying,YeWeian,YangXuewen
北京地区地壳三维结构的综合建模谭毅培,王伟君,齐诚,陈棋福,TanYipei,WangWeijun,QiCheng,ChenQifu
1918年南澳7.3级地震与强余震之参数复核潘华,鄢家全,张志中,李保昆,李金臣,郝玉芹,PanHua,YanJiaquan,ZhangZhizhong,LiBaokun,LiJinchen,HaoYuqin
基于振型叠加技术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王国新,梁树霞,孙奉劼,WangGuoxin,LiangShuxia,SunFengjie
广州市主要断层的危险性评价周庆,冉洪流,吴业彪,陈连旺,李红,ZhouQing,RanHongliu,WuYebiao,ChenLianwang,LiHong
北京地区粉质粘土土动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施春花,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ShiChunhua,LuYuejun,PengYanju,TangRongyu
国内外不同抗震设计规范中场地分类方法的内在关系研究黄雅虹,吕悦军,彭艳菊,HuangYahong,LuYuejun,PengYanju
湖南地区分布式地震活动性模型在PSHA中的应用研究杨勇,高孟潭,史保平,YangYong,GaoMengtan,ShiBaoping
工程场地影响烈度调查鄢家全,谢明富,吴名彬,王健,李金臣,郝玉芹,YanJiaquan,XieMingfu,WuMingbin,WangJian,LiJinchen,HaoYuqin
1558年广东封开地震核查——质疑为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影响董瑞树,于红梅,高亮,DongRuishu,YuHongmei,GaoLiang
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6.3级地震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陈有顺,李文巧,哈辉,ChenYoushun,LiWenqiao,HaHui
地震行业网域名服务系统视图应用赵军,李刚,ZhaoJun,LiGang
新版美国地震区划图源及其参数模型的分析与评述潘华,高孟潭,李金臣,PanHua,GaoMengtan,LiJinchen
震级转换关系及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影响研究汪素云,俞言祥,WangSuyun,YuYanxiang
多点激励下拱桥模型振动台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闫维明,许广,任晓强,樊珂,YanWeiming,XuGuang,RenXiaoqiang,FanKe
圆弧状凹陷地形在平面SH波入射下的动力响应:高频解答杨彩红,YangCaihong
桥梁桩基震害特点及其破坏机理王青桥,韦晓,王君杰,WangQingqiao,WeiXiao,WangJunjie
一种适于震后快速评估的群体易损性分析方法陈健云,毕可为,温瑞智,ChenJianyun,BiKewei,WenRuizhi
北部湾海域地震构造背景研究李金臣,潘华,陈文彬,LiJinchen,PanHua,ChenWenbin
福建厦门筼筜港北东向断裂带活动性研究黄卿团,叶友权,付萍,姚道平,HuangQingtuan,YeYouquan,FuPing,YaoDaoping
1900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强余震统计特征任雪梅,高孟潭,刘爱文,徐伟进,RenXuemei,GaoMengtan,LiuAiwen,XuWeijin
地震设防水准对典型框架土建成本的影响韩淼,刘健兵,高孟潭,HanMiao,LiuJianbing,GaoMengtan
小城镇建筑抗震设防问题的探讨铁瑞,郭明珠,王俊,邱钦钦,姜纪果,TieRui,GuoMingzhu,WangJun,QiuQinqin,JiangJiguo
江苏省农村民居抗震措施与加固方法研究洪海春,杨伟林,黄伟生,高志兵,宋峰,HongHaichun,YangWeilin,HuangWeisheng,GaoZhibing,SongFeng
当雄6.级地震与尼木6.级地震震害特征分析巴桑次仁,曹忠权,邓桂英,文升梁,德吉,BasangCiren,CaoZhongquan,DengGuiying,WenShengliang,DeJi
新疆主要逆断层-褶皱构造区基本地震构造征与潜在震源划分问题沈军,吴传勇,陈建波,ShenJun,WuChuanyong,ChenJianbo
辽宁省主要活动断层与地震活动特征分析雷清清,廖旭,董晓燕,杨舒程,LeiQingqing,LiaoXu,DongXiaoyan,YangShucheng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关键问题吕悦军,彭艳菊,兰景岩,孟小红,LuYuejun,PengYanju,LanJingyan,MengXiaohong
从中国、美国、欧洲抗震设计规范谱的比较探讨我国的抗震设计反应谱余湛,石树中,沈建文,刘峥,YuZhan,ShiShuzhong,ShenJianwen,LiuZheng
基于动力子结构方法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白建方,楼梦麟,BaiJianfang,LouMenglin
能动断层的概念及其演化丁美英,李愿军,DingMeiying,LiYuanjun
中国东部史前地震事件的的识别问题姚大全,沈小七,童远林,陈安国,YaoDaquan,ShenXiaoqi,TongYuanlin,ChenAnguo
隐伏和出露地表断层近断层地表运动特征的研究进展杜晨晓,谢富仁,史保平,DuChenxiao,XieFuren,ShiBaoping
大渡河流域地震活动特征任雪梅,高孟潭,杨勇,朱刚,雷建成,RenXuemei,GaoMengtan,YangYong,ZhuGang,LeiJiancheng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权值的大坝结构损伤识别李小荣,郭永刚,LiXiaorong,GuoYonggang
关键词: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38-02
1工程概况
该建设项目位于平坝县城南面,规划用地1705.12m2,建筑占地面积964.3m2,为一栋4-5层建筑,无地下室,总建筑面积3525.37m2。本次研究在认真收集了评估区有关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调查,初步查明了评估区地形地貌特征、地层结构、岩土类型、水文地质特征、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及人为工程活动特征等地质环境条件。
2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2.1评估范围
根据该拟建项目占地范围,对建设中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地质灾害可能对该工程本身产生危害的影响范围,结合拟建工程特征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自征地边界适当外沿。由此所圈定的范围为评估范围,其面积约为0.004km2。
2.2评估级别的确定
根据《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拟建平坝县司法局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属一般建设项目。评估区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工程活动强烈。据此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类型为中等复杂。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的划分标准,确定该拟建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3地质环境条件
平坝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1℃,雨量充沛。评估区位于平坝县城南面,乌江流域羊昌河水系支流槎头河上游,评估区附近地表水体大部分已被城市规划建设活动破坏。经现场调查,评估区北面有一面积约500m2水塘,常年积水,该地表水体溢出自北向南流经评估区,调查时流量1.0l/s。
评估区地貌类型为峰林谷地,评估区位于平坝宽阔谷地内,地形平坦。最低点位于北面水塘,标高1264.33m。最高点位于场地内,标高1265.10,最大相对高差0.77m。
评估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和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1a):
(1)第四系(Q):主要为第四系残积层及杂填土,残积层为黄色、黄褐色粘土夹碎石及黑色淤泥,分布于整个场区,厚度一般0~5m,结构紧密,呈硬塑—可塑—软塑—流塑状。杂填土分布于场地北东面,主要为碎石,厚度0-1m。
(2)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1a):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岩性为薄至中厚层白云岩,区域厚度200-300m。
查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无断裂构造发育,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1a)薄至中厚层白云岩,地层产状为300啊?0埃ǔ∏谖蘼锻罚貌匆谰萸蜃柿希F拦狼谖バ惫乖臁8荨吨泄卣鸲问肌罚℅B18306-2001),评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和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
评估区内岩土体根据其强度和工程地质特征,可划分为下述工程地质岩组(类):(1)松散岩类:为第四系残积层及杂填土,残积层为黄色、黄褐色粘土夹碎石及黑色淤泥,分布于整个场区,厚度一般0~5m,结构紧密,呈硬塑—可塑—软塑—流塑状。杂填土分布于场地北东面,主要为碎石,厚度0-1m。第四系土层工程地质性质较差。(2)硬质岩类:下伏于第四系之下,为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1a)薄至中厚层白云岩。岩体结构较破碎,属硬质岩类,工程地质性质较差。评估区岩土工程地质性质总体较差。
根据地下水的含水类型、富水性及水动力特征,将评估区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1)松散层孔隙水:含水层为第四系残积层,一般为上层滞水,接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富水性弱。(2)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层为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1a)地层,主要由大气降水通过溶蚀、构造裂隙入渗补给,多以岩溶裂隙、孔隙形式赋存运移,向南南西方向迳流,向区内地下水的最低侵蚀基准面槎头河排泄。富水性强。
场区位于宽阔谷地,地形平坦,通过调查,未见岩溶落水洞、漏斗等岩溶形态。根据区域资料,该层为岩溶裂隙含水层,地下水赋存于溶蚀裂隙中,隐伏岩溶发育,存在隐伏岩溶塌陷的可能性。
评估区内及附近人为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城区建房(该区域为平坝县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估区内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工程活动强度强烈。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形平坦,评估区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工程活动强烈。据此判定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现状条件下地质灾害不发育,拟建工程遭受现状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场区岩性为白云岩,隐伏岩溶发育程度中等—强,拟建工程遭受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较大,危害性较大。平场后场地内无高边坡,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遭受边坡滑塌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场地周边10m范围内无建筑物。建筑物遭受边坡滑坡危害的可能性小。
综上所述:拟建工程遭受现状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拟建工程遭受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较大,危害性较大广场、绿化地遭受边坡滑坡的可能性小;建筑物遭受边坡滑坡的可能性小;拟建工程场地及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遭受边坡滑坡危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
5防治措施
根据前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结果,现针对不同工程类型提出如下防治措施:(1)做好疏排地表水系统工程;(2)施工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岩土体工程物理力学特征,地下水埋深及隐伏岩溶发育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资料;(3)场地及附近禁止过多抽吸地下水,防止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
综上所述: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场区平场过程中将形成0.900m以下填方土质边坡,无切方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和工程建成后引发和遭受切填方边坡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场地适宜建设。
6结论及建议
评估区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岩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工程活动强度强烈。据此判定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类型为中等。
建议如下:(1)施工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岩土体工程物理力学特征,地下水埋深及隐伏岩溶发育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资料;(2)做好疏排地表水系统工程;(3)场地及附近禁止过多抽吸地下水,防止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陈春华,李波.小型水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技术研究——以湄尼多河小型水电站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03).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0.引言
我国是发生地质灾害较多、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存在着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具有灾种多、群发性、高隐蔽性、高突发性和时间上的集中性等特点。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文对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进行简要介绍,并着重探讨一下防治措施。
1.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1.1地震
它是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大陆地震区,全国有32%的国土和45%的大中城市处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川滇藏与西北各省、渤海湾周围为强震区。据统计.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地震达4000多次,本世纪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655次,7~9.9级地震98次,8级以上地震9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约占全球同级地震的l0%。地震死亡人数超过50万人,与世界各国地震死亡总人数相等。仅1949年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就高达27.4万人,伤残76.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地震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为2000~3000人、经济损失年均10~20亿元。
1.2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
由于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沿海与湘、云、贵岩溶地区的人口、工业、采矿业迅猛发展,超量开采地下水等原因,在矿区和大中城市产生了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我国因超量抽水而引起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常州、无锡等36个城市,上海、天津最大沉降幅度已超过2米。天津市因地面沉降而造成污水倒灌、积水淹没工厂、交通阻塞、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多次加高塘沽新港海堤,损失巨大,仅盐场坨地码头每年就需填土10万平方米,耗资达50万元。我国的桂、黔、湘等18个省区已发现岩溶地面塌陷点800多处,有塌陷坑30000多个,使大批的房屋倒塌,农田、水库、山塘毁坏,河流改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十几亿元。
1.3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山区,即祁连山、川西高原一线东部,太行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一线西北、长城以南地区。这些地区因人口和工农业迅速发展,山区资源大量开发,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灾害。我国近百年死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已达万人,仅1949年以后就在5500人以上,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可达40~50亿元。我国西南各铁路沿线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有近万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长近20%,致使铁路运输中断1000~2000小时,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整治费用1.5亿元。近年来,我国部分山区铁路整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费用已超过10亿元。
2.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综合研究
建立城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动力减灾提供综合灾害信息,组织各部门与学科开展灾害的系统科学研究,协作攻关,解决地质灾害的共同难点,要借鉴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航天技术,以便科学地制订减灾方案,就地震来说要加强地震预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在改造利用过程中化害为利,尽可能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良性环境转化。
2.2建立健全有关减灾法规
我国目前已颁布有关减少和制止人们不当行为作用于自然环境的法律和法规,同时也取得明显的效果。目前仍没有一个有关减灾法律,一部分人还没有对灾害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要重视法规的学习,以提高以法制灾,以法保城的意识,保护人民的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3加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
加强防灾工程建设,开展包括城市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滑、防泥石流和入海口防潮工程,病库、危坝的加固工程,防洪、防震等城市防灾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同时还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治理“三废”污染,推行垃圾无公害处理,加大垃圾袋装推广的力度,加快完善排水网络,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城市煤气化和供热、改造道路交通建设垃圾变废为宝(如发电、炼油、加工有机肥等)处理装置,不断提高城市防灾保护能力。
2.4采取多种手段宣传
利用电视、电台、出版物等手段,普及减灾知识。要总结减灾教育经验,弥补工作中不足之地,发挥优势,减灾部门要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将减灾纳入教育总体规划,适应减灾事业发展之需。扩大招收大中专生规模,培养减灾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调整现有专业结构;结合大学基础教育开设减灾课和专业,有计划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有针对性派出有关人员到国外培训,学习国外减灾的先进经验。
2.5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
社会化减灾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因为社会既是承灾体,也是减灾体。社会活动因80%的人为因素干扰而成为重要的致灾因素,因此减灾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把城市减灾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尽快建立减灾基金,除国家财政一部分投入外,还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减灾工作要大力发展保险事业,国家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同时对商业性保险经营灾害保险业务的采取自愿政策,并给予应有补贴,根据中国的财力情况,采取联合共保办法,共同发展灾害保险,国家应以整体、经济利益发展,在财政上优先照顾灾害保险的发展,灾害的防治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要优先考虑减灾保险的财政支持要求,同时,在税收、政策方面扶持灾害保险的发展,推动防治灾害走向社会化,将减灾纳入各行各业的行动计划,把减灾责任分解和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不仅包括土地资源学、地貌学、城市环境工程学、结构工程学、生态学、林学、土壤学、大气学、海洋学、资源环境学、系统工程学等,而且包括社会制度、政策法令、国土开发、城市布局、历史状况、社会治安、公民素质、救灾队伍等社会科学。我们应奠定有关地质灾害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用以指导有关实践活动,在统一规模原则下,制定防灾的综合规划,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关键字】:桥梁与城市发展常见病害桥梁养护
城市桥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桥梁主要是从地域范围来讲的,城市桥梁是指修建在城市范围内的修建在河道上的桥梁和道路与道路立交、道路跨越铁路的立交桥及人行天桥。城市桥梁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运营及灾害破坏情况下的紧急救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桥梁与城市发展联系.。
一个城市的发展,与之伴随的还有这个城市桥梁建筑的发展,随着城市近代化的进程,桥梁无论在地域分布还是在建造工艺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因此,从城市桥梁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往往能发现这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始轨迹。例如,城市规模不断向更宽广的三维空间扩展,原始的平面交通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对交通的需求,由此催生出的立体交通又必须借助桥梁才能得以实现。城市桥梁连接的往往是对城市发展有巨大作用的两端,毫不夸张的讲,一座桥梁就是一条经济腾飞的纽带,据相关部门统计武汉长江大桥建桥半个多世纪(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累计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超过百亿元。除了这些大型的跨江跨海大桥,琳琅满目的城市立交桥和高架桥也是城市现代风貌不可或缺的元素。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城市发展与桥梁建设的互动关系,即城市的发展是推动桥梁建设的主要动力,反过来桥梁的建设也很好的服务于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桥梁之忧患。
桥梁之于城市,城市之于桥梁,是鱼与水的关系,相辅相成。每座桥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防止已建桥梁尽可能免于破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修建一座桥梁特别是在城市中修建大型桥梁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这对任何省市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下面的数据也许会让你有所感触:虎门大桥工程总投资29.4亿元,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总投资大约30多亿元,杭州湾跨海大桥总投资118亿元。当然,桥梁的损坏维修费用也是高的惊人,这让我们的城市桥梁实在是“伤不起”。第二是桥梁损坏带来的安全隐患是无法估量的,特别是修建在人流、物流集散集中的城市范围内的桥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影响是持久的。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致使该地区大部分桥梁坍塌,2009年津晋高速公路离港塘收费站800米一段约150米长的高架桥突然坍塌,事故造成6人死亡、4人受伤入院,2007年九江大桥坍塌,2012年哈尔滨大桥坍塌........。历史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必须将桥梁检测严格贯穿桥梁建设和使用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对可能造成桥梁损坏的原因进行深入的了解,并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使灾害降到最低。
(三)影响桥梁安全的自然因素及防治建议
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范围广,影响大,许多重大桥梁事故的发生其“主谋”就是自然灾害,其中地震和洪涝灾害是对桥梁影响最大的,另外还包括风灾、沙尘暴在内的其他自然灾害。地震是最为我们所知的“桥梁杀手”,2008年四川地震中,作为灾后救援的生命线工程道路桥梁工程遭到全面的破坏,致使救援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桥梁的有效抗震引起了国家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对桥梁的抗震基本要求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根据实际工程经验,有关专家提出了桥梁抗震的三个重要措施,即抗震设计;减震控制技术;隔震控制技术。桥梁的抗震概念设计主要发生在桥梁设计阶段,包括正确的桥址选择、合理的结构选型和布置、恰当的结构体系的采用,根据不同地域要求采用适当的抗震设防等级;减震控制技术是通过采用减震装置来尽可能地将结构或部件与可能引起破坏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分离开来,减少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和能量,如采用减震支座等措施;隔震控制技术是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来实现的,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大跨度柔性结构往往采用提供适当阻尼的方法。实践证明采取上述抗震措施是行之有效的。除了地震以外,洪涝对城市桥梁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国南方城市夏季多雨水,洪涝现象时有发生,并时常伴有滑坡和泥石流。所以洪涝对桥梁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基础部分,大型的洪涝现象往往容易将桥梁基础处土层部分掏空或直接破坏墩台,从而影响桥梁上部结构的稳定,这种破坏延续性很强,破坏力极大。这要求我们在建设桥梁时要特别注意去研究该地区气候特点和洪水资料,从而选择适当的桥位和防护措施。
(四)影响桥梁安全的人为因素及防治建议
自然灾害对城市桥梁的破坏固然可怕,但其终究属于不可抗力的范围,更令人深思的是人为的破坏,城市桥梁因为其所处地域的独特性,特别是中心城市的立交桥、高架桥和人行天桥,其交通量往往较大,周围不安全因素更多,直接导致了桥梁事故发生频率的增加,上文中提到的哈尔滨桥塌事件的主要元凶是超载的货车。当然,事故发生可能不是某一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认识到许多事故桥梁早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就埋下了隐患,成桥又缺少专项安全防护设计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所有这些致使了许多桥梁事故的发生。对此,必须加快我国在城市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规程等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城市桥梁的调查和检测,将可能影响城市桥梁安全的因素尽可能扼杀在萌芽阶段,组织相关单位对城市桥梁进行专项防护,重点桥梁进行重点防护。
后言:
展望我国城市建设的前景,桥梁新建、改建、加固的任务依然很重,只要坚持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充分重视城市桥梁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极其重要的工程结构以及其特殊作用,总结经验,正视不足,认真解决桥梁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防灾减灾的问题,我国的城市桥梁建设技术一定会展现更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万敏.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桥梁建设,2002,(6)
上一篇: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6篇)
下一篇:班主任教育故事演讲稿范文收集7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