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调研(6篇)

时间:2024-03-17

绿色交通调研篇1

关键词:北京郊区;公路绿化;现状;节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03703

1引言

京郊公路成为北京市出城旅游的主要通道,公路绿化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初见成效\[1\]。但是,随着北京市公路网建设逐渐成熟,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现象也越来越严重\[2\],对公路绿化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公路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要发挥路域生态效益,改善环境,同时也得提高绿化管养的水平,做到公路绿化、主体建设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景观和谐统一、行车安全舒适的路域系统\[3\]。因此,研究郊区公路的绿化现状和相应的生态绿化对策,对首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调查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研究区域为北京郊区的10个区县,平原区主要有大兴、通州、顺义、昌平等,约占调查总里长的52%;山区主要包括怀柔、密云、延庆、平谷、房山、门头沟等,约占调查总里长的48%。

主要调查公路绿化的植物类型、植被生长状况、路面宽度和长度、沿线地貌类型等情况,收集设计原始资料等,结合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归纳,分析了北京市郊区公路绿化的存在问题、成因及发展趋势,针对问题提出公路生态绿化措施与绿化技术。

本研究共调查了10个郊区县的4条国道、45条市道、4条县道,调查道路的情况如表1所示。

3研究成果与分析

根据对10个郊区县的公路绿化现状调查结果,分析总结了京郊公路绿化的一般现状,如表2、表3所示。

根据不同情况分析如下。

平原区普通路段:平原区公路总体绿量不足,土地利用不完善,现象较多,路肩、路堤边坡、外平台大部分未进行绿化;行道树配植不合理,常绿树与落叶树比例不科学,死株、缺株、树龄老化现象严重;引入外来物种,没有合理利用乡土物种,强调景观效果,沿线绿化模式、色彩搭配单调,忽略道路绿化的生态与工程安全功能。

平原区特殊路段:在过河、渠等特殊路段,过村庄路段,缺少相应的绿化隔离带,汽车尾气、丢弃垃圾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影响道路生态环境,缺乏合理的植物配植,景观单一。

平原区重要节点:立交区、边沟、平台外等重要节点绿化技术单一、植物配植不当,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尤其是交叉路口和转弯处,植物过于茂盛且高度过高,影响驾驶视线,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做到充分借用自然景观。

根据不同情况分析如下。

山区普通路段:总体上绿化范围不全面,植物种单一,边沟、路肩绿化不够,行道树老龄化、死株、缺株现象严重。没有与周边山区景观相协调,缺少绿化引导功能。

山区特殊路段:喷施农药对村庄、河流水质造成污染;沿线挡土墙等砌体工程未进行绿化;在转弯内侧,茂密植物严重影响安全视线;过村镇路段绿化空间大,垃圾堆放杂乱,影响路域环境。

山区重要节点:在过水库路段,尤其是密关路和环南路紧邻密云水库,需要从生态、景观、环保等方面进行绿化设计。缺少停车、休憩的场所,并且已有的观景平台绿化力度不足,特点不突出,没有结合特殊节点的生态环境特点。部分高边坡没有进行生态防护,存在安全和生态隐患,尤其在边沟和挡土墙顶平台都有生态绿化的空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绿化。

综上所述,目前公路绿化断面模式单调,物种单一,绿量低偏,生态与景观效益差,绿化管养力度不够等是北京市郊区公路绿化的主要问题,应该采用合理的配植模式、色彩搭配、线条变化、生态治理等措施,注重生态防噪、防尘、防眩、安全引导等技术,提高管养水平,逐渐实现公路的生态绿化功能。

为了改善郊区公路的绿化现状,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增加公路绿色生物量,维持公路绿化群落平衡,形成浓郁的地方传统特色景观\[3,4\],就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景观学、生物学、树木学等对现存绿化问题施行有针对性的绿化措施,具体如下。

(1)行道树。结合树木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子,选用地域特色明显、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注重乔、灌、花、草的有机配置,以抗旱耐瘠、抗污吸尘、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为主;合理搭配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保持行道树的周期性更替;以村镇、构造物等为节点变换树种,营造行道树韵律变化景观;根据不同的重要节点,采取“透、封、露”的植物配植模式来处理公路与周边环境关系。对树形不整齐、病虫害严重、树龄老化、倒伏以及影响安全的行道树进行更新,对生长不良的行道树实施土壤改良、复壮措施\[5,6\]。

(2)分隔带绿化。中央分隔带绿化要以栽植常绿灌木防眩为主,因地制宜,选择抗逆性强(抗旱能力、滞尘能力、抗硫能力)、管理粗放、花期长、花色艳丽的灌草。

(3)路肩绿化。在保证路肩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的基础上,有自然植被覆盖的路肩,保留原有野生植被;原有植被长势差或路肩时,需补植或替代种植抗逆性强的本地草灌植物,应进行乔灌草配植。

(4)边坡、挡土墙绿化。为了保持路基安全,防止水土流失,以恢复野生地被为首选,根据地域生态和景观需要对各类边坡、挡土墙等节点进行乔、灌、草组合绿化。常用绿化技术有:①挖沟植草+三维网植草+液压喷播(或撒插);②土工格室+三维网+液压喷播绿化;③混凝土骨架+土工格栅+液压喷播绿化;④混凝土骨架+六棱空心砖植草绿化;⑤喷混绿化;⑥厚层基材喷射绿化等\[7\]。

(5)边沟绿化。对于流量较大的边沟,采用工程护砌、适当栽植灌草进行植被覆盖;排水量较小的土质边沟,采取人工撒播固土草种、铺设植被带等,建设生态型边沟。

(6)外平台绿化。平原公路外平台立地条件较好,可乔灌草结合,要与行道树树型、质地、色彩、季相相近或互补。山区路段尽量利用路侧空闲荒地,配植灌木、草本,与周边植被相呼应、衔接。

(7)村镇段绿化。村镇路段绿化应以改善环境条件、净化空气、降尘减噪为目的,选择体现地域特点、遮荫好、滞尘、吸尘、降噪能力强的植物,体现村镇特色景观。

(8)近河路段绿化。近河段应采用以原生态植被恢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绿化技术,注重景观透视作用,增加绿量,增强尾气与灰尘的拦截功能,以及良好的道路排水措施。

(9)互通区、环岛绿化。互通区、环岛绿化要满足视线引导、视距安全要求,采用自群落模式、斑块景观模式,增加垂直绿化。植物的颜色、形状应避免与交通标志的颜色、形状产生视觉混淆。

(10)平面交叉口绿化。平面交叉口绿化要满足安全视距、交通引导和警示作用,在停车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宜采用低矮绿篱、地被花卉、草皮等,建立通透、明丽的绿地、微地形。

(11)弯道绿化。在弯道内侧及回头曲线内避免种植影响视线的高大、茂密的植物,在弯道外侧种植变化树种,体现路线和警示线形变化。

(12)停车平台绿化。停车平台具有停驻休憩和观赏景观的作用,充分利用路侧堆料场、取弃渣场等地,结合沿途风景、历史、人文资源进行设立。停车平台的绿化应与外平台绿化相结合,配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植物群落。

5结语

提高京郊公路生态绿化,有利于改善路域生态环境,提高行驶舒适度,对于构建京郊区域生态屏障,发挥路网生态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公路生态绿化需要结合不同公路等级、交通结构、交通量、地貌特征、历史文化等因素,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绿化节点的需求,进行生态绿化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永军.关于公路建设工程绿化设计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1~5.

[2]张虎威,郭小平.公路生态绿化用地类型分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55~256.

[3]程小琴,赵方莹,李林英.延庆县山区公路生态绿化乡土植物评价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0(6):134~138.

[4]马欣欣,田佳.京郊公路绿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7(34):85~87.

[5]陈晓然,宗鹏飞.北京市行道树的选择[J].市政技术,2012,30(3):41~43.

绿色交通调研篇2

关键词:绿色物流;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

一、绿色物流的本质――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这是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物流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绿色的

物流的本质就是通过集约、优化各种资源,提高流通效率、压缩流通成本。这个过程同时也节约了资源消耗、提高了资源效率,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节能环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是物流的本色。

(二)供应和需求是市场的两大主导力量,市场的作用是促使两者均衡,从而决定商品价格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物流供应方是有“绿色动力”的。物流企业通过集约、优化各种资源,实现压缩成本的目的,并从中获利。资源集约程度越高,成本压缩程度也越高,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就越大。趋利的本性迫使物流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成为一股绿色的动力。不过,市场的另一个主角――需求方却没有“绿色压力”。供求双方存在矛盾:供应方努力节约资源、提高利用率,需求方则要求供应方用尽可能多的提供资源,保障物流服务。矛盾妥协的结果是,在保障需求方利益的前提下。供应方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

二、物流与环境的关系

(一)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运输过程中燃油消耗和油料污染及交通运输产生的大量噪音、交通事故(如油轮触礁导致原油泄漏等)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会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即时配送OIT)虽能增强敏捷性,实现零库存,但实施TIT必然会使运输从铁路转到公路,大量使用汽车运输,以实现“门到门”服务,而汽车运输存在诸多影响环境与生态的问题,首先是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有害气体,是城市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其次汽车的运输能耗大,单位运量(吨公里)的能耗约为火车运输的4-5倍。

(二)储存对环境的影响

储存和运输一样,是物流活动的基本功能,它解决商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但若储存方法不当,储存货物腐烂变质或泄漏,尤其是化学危险品,就会对人和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三)装卸搬运对环境的影响

装卸搬运是随运输和储存而附带产生的物流活动,贯穿物流的始终。但一些物流企业在装卸搬运时野蛮操作。发生货损,造成资源浪费和废弃,而这又易造成空气、水、土壤污染。

(四)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包装具有保护商品品质、美化商品和便利销售及运输等作用。但现在一些商品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如市场上流行的塑料袋、玻璃瓶、铝制易拉罐等包装会给自然界留下长久污染。又如大量使用一次性包装(如木箱),不仅消耗有限的资源而且处理废弃的包装材料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五)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流通加工是流通过程中为适应用户需要而进行的必要加工,以完善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合理的流通加工,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会造成费用增加和有效资源浪费。还会因增加了运输量产生新的污染。

三、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一)对发生源的管理

其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

(二)对交通量的管理

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三)对交通流的管理

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

四、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建议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物流企业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政策上关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

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再次,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最后,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物流标准化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工作。针对我国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缺的标准应抓紧制定,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

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方面要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环境科学,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为现代绿色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其次,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由于我国学历教育刚刚起步,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总量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仅靠院校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加速开展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认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再次,优化物流教育师资力量,提高物流教育质量。一方面要不断充实物流师资队伍,大力引进海外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师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短期培训,拓展教师知识面,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

绿色交通调研篇3

关键词:绿色GDP中小城镇绿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当前世界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从20世纪至今,全球城市化水平从世纪初的15%飙升到世纪末的50%。21世纪更是被誉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发展趋势不仅会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改变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类也带来了巨大负担[1]。近50年来,中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

基于上述问题,各国学者和科学家积极地研究如何高效节约的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让人类和城市的未来永续发展。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以减少碳排放和以生态足迹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一系列研究。绿色GDP理念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绿色GDP也称为可持续收入(SustainableIncome-SI),,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就是绿色GDP,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3]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中国做出了到2022年实现单位GDP碳的排放量降低40%的承诺。[4]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中小城镇缺乏系统科学的长远计划。首先未对自身,历史基础,资源禀赋考虑很多。贪大求洋,不顾经济实力盲目拉大城镇框架。[5]一些中小城镇忽略了城市化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大肆圈占土地搞新区开发。导致大量土地长期搁荒浪费,本来具有优质绿色本底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绿色GDP理念通过以下几点改善城市:

(1)研究城市总体生态格局,对城市用地的开发进行控制,使城市集约高效的利用土地,防止造成摊大饼的现象。

(2)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产业,以减少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加强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具有完善的网络生态系统,加强城市抵抗环境污染和吸收碳排放的能力。

(4)改善路网体系,建立以公交系统和绿色慢行系统的为主导的绿色出行方式。

2琼中县发展现状分析

琼中县位于海南省中部,正处于海南岛的“生态绿心”,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2010年县域人口21万、县城城区人口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5%[7]。

表1琼中县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

3发展策略

营根镇不仅被琼中县域范围内四大旅游片区所包围,是黎苗文化风情带的重要节点,而且其自身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规划以旅游为导向,带动相关产业群。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旅游开发与饮食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和其他服务产业共同规划发展。

3.1产业发展策略

继续发展优势产业,推广特色产业。琼中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琼中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了特色化的趋势。围绕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琼中提出了“山水优势互补、山区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琼中作为海南岛三江源头的生态中心,黎族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以及宜居的生态胜地的旅游特色,旅游业将成为琼中发展的新的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扶贫开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由粗放低效的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科学发展水果种植业。初步创建“五月荔枝,七月龙眼,九月绿橙”的特色农业产品品牌;重点建设绿橙基地,突出“绿橙节”品牌效益。(图10)

基于绿色GDP理论下的产业应该是把生态因素考虑进来。不能再继续以往的发展道路,片面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那样的结果可能会换来短期的“繁荣”,但却很可能永久失去可持续发展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发展资源型精、深加工业,包括南药、竹藤、茶叶、橡胶、水果、木薯等加工,从中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绿色产品加工业与环保产业紧密结合,高度强化生产与消费领域的环境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产业,提高聚集效应。(图11)

现代物流业是计加工、运输、仓储、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为一体,运用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物业,成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力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图12)

3.2县域体系发展战略

生态本底县域范围以生态为建设本底,强调琼中海南生态中心的地位。优化交通县域范围以贯穿全县纵横交通为交通骨架,发展遍布全县的支状交通。中心突出强调营根镇在全县区域、交通、产业等各方面的中心作用。合理布局各乡镇沿主要交通网络沿线发展,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在整体上认清了生态本底和山水格局,通过对区域内山体,水体,植被等场地要素的解读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构筑以“十”字型生态内核和城市生态屏障。以紧凑城市和田园城市理论为依托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土地高效混合利用。(图13)

3.3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开放空间发展战略

营根镇地形起伏较大,主要为丘陵地貌,山清水秀,空气质量上佳,是理想的生活环境居所。通过对规划区内水体、山体、植被等场地等景观要素的解读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构筑以“X”字型的绿色开发空间。将水系、农田、森林、绿地等生态开放空间联系起来,并且与城市建设空间协调发展,形成生态宜居的城镇空间。(图14、图15)

4总结

琼中县城概念性总体规划的过程紧扣绿色GDP理念,深度发掘海南省琼中县低碳策略对我国小城市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由于各项低碳策略的实施均考虑了与现状的密切结合,并且注重规划理念贯穿在规划的始终,从而确保了各项略能够落到实处,是生态城市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研究是有益的补充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中小城镇循环经济之路探索王玮2005年中国环垅资派法学研讨会(年会)(2005.8.5}9.江西枯州)论文集

[2]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循环经济思考赵恩超包景岭土小春

[3]长沙市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耦合研究胡伏湘

[3]绿色GDP的认识误区及其辨析高敏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加快发展的途径丁登林

绿色交通调研篇4

关键词: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很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都面临着重新规划、开发建设的问题。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如何利用原有城镇基础进行合理改造、统一规划,如何保持与本城市风格的融合、文化传,挖出本城市的风貌特色,以及做好生态规划和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是城市规划建设者不断思索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对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进行论述。

二、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2)地方特色原则。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3)突出主题原则。城市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主题。围绕着主要功能,城市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城市布局规划。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个体,要和谐处理城市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意向。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三、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1)“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城市新区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

(2)空间布局。规划采用规则式几何构图手法,以地形的长边中线为主轴线,将市政府大楼置于主轴线上方,面南背北,负阴抱阳。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以政府大楼为中心,行政中心城市呈规整的长方形,以体现政府的庄严形象。规划在城市中央设置方形水面,以表现政府公正、开放、亲切、平和的形象。主城市区是市民进行文娱、交往、游憩等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主城市中央规划椭圆形旱喷,两侧的休闲空间以草坪为主,流线型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使得作为人造景观的城市自然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3)绿化景观。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城市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另一方面,在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

(4)交通系统。我国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的战略总目标,是构建满足城市基本机动性,支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安全、高效、经济、公平、低碳、低污染的绿色交通系统。城市新区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构建、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同时要体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的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推行TOD模式;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城市规划中要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交通的观念,把城市交通的系统观和可持续观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在管理和引导层面,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实现对交通总量、结构和分布的调控。(5)推广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研究有效的政策策略。在政策方面,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是最理想的方式。短期内可以以政府推进为主导,长期内辅以市场化方式。其次,要尽快完善行业标准。要尽快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验收相关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科学指标研究。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因素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开发,开发辅助的绿色建筑评价软件。在技术产品层面,要加强创新,提升价值。

(6)更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理念。在很多城市,从地理上分隔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或办公区成为城市蔓延、交通堵塞和污染加剧的来源。新兴的城市规划专家已引导人们返回到基于紧密联系的居住区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模式上(TOD模式),在功能分区和结构上强调生活—生产—休闲为一体的结构特色,小区居民能够方便地工作、生活、娱乐,避免了交通拥挤之苦,这样即集约土地、低碳生活又减少了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避免居民经常使用私有汽车作为旅行工具。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建设块状或带状的林地和绿地,使之能够辐射整个城区范围,这样既能美化绿化又体现了低碳生态且能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吸收噪声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新区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全局眼光,需要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社会文化、经济能力、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然后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和统一规划,从而依靠城市的发展来带动整个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绿色交通调研篇5

关键词:战略小生境;绿色创新;应用价值

绿色创新是指为了避免和降低环境损害,企业采用新的或改良的流程、技术、实践、系统和产品。它涵盖了与绿色产品和绿色工艺相关的硬件或软件创新,包括能源节约、污染预防、污染回收、绿色产品设计及企业环境管理上的技术创新。但是,绿色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绿色创新扩散不足等的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在九十年代后期,外国学者提出了一种以新的绿色小生境管理为基础的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进行选择、繁殖,直至将其孵化为稳定成熟的技术,并最终顺利地将它推向市场的过程。这对我们研究绿色创新的发展和解决绿色创新扩散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一、战略小生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理论背景

战略小生境管理这个概念最早由Schot、Hoogma和Elzen以及Kemp、Schot和Hoogma提出。Schot、Hoogma和Elzen将战略小生境管理定义为,通过社会实验的方式,为绿色创新创建一个保护空间,并通过对该保护空间的管理(发展与退出管理)来促进绿色创新的发展与扩散。目前,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物质能、交通、能源、材料、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应用研究中,用以解决许多重大的绿色创新领域内的问题。

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中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绿色小生境。绿色小生境就是一个"受保护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生产者、研究者、使用对象和组织机构进行不断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对萌芽的新技术进行培育繁殖,最终能成功直面市场的竞争压力并能实现产业化。二是社会实验。绿色小生境需要建立一个承载平台,各个相关的对象例如用户、生产商到有关机构以及政府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一系列与新技术的紧密互动和交流,通过这种活动逐步全面地了解到有关这项绿色创新的所有内容。这个承载平台就是社会实验。

(二)小生境的内部活动过程

在绿色小生境内部,相关的活动者进行着三种类型的活动。

1、表达期望和愿景。预期对小生境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为学习过程的进行吸引更多的关注,为持续的保护和培育提供了较明确的目标和期望。

2、社交网络的建设。制定一个广泛的网络,包括所有相关的行动者,如行业角色、用户、科学家、社会组织和有关政策制定者,并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提供必要的资源。

3、多个维度的学习过程。具体包括技术方面和设计规范、市场和用户的喜好、文化和象征意义、基础设施和维护网络、行业和生产网络、法规和政府政策和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战略小生境理论在绿色创新中的应用价值

(一)战略小生境理论为绿色创新提供了一种管理思想

绿色创新的发展过程主要强调的是运用价格机制进行调节,但是由于价格机制需要拥有完全的信息和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还要进行客观的理性计算等条件,而绿色创新中的技术作为新事物具有不稳定性、同时还面临着传统技术的挑战、并且新技术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原因,使得价格机制实际上很难行得通。战略小生境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在绿色创新活动时,针对新技术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构建绿色小生境,通过一系列的小生境管理培育来促进绿色创新的发展与扩散。

(二)战略小生境为绿色创新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

战略小生境为绿色创新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采用绿色小生境培养并保护绿色创新的生长和扩散。战略小生境管理提到市场的形成通常涉及到要探索小生境的市场,这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新技术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这些市场可能是商业性质的,但是某种程度上没有一定的选择标准,并涉及到政府补贴问题。这种为了新技术的"受保护的空间"成为了一个"培育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更容易发生学习行为,新技术也更容易得到提升,新的消费爱好也会形成。这种受保护的空间不仅仅指的是最初的小生境市场。一项创新技术的扩散可以被看做是从小生境到规模市场的一种探索,这种保护是必须的,受保护的空间从市场中获益,并成为通往规模市场之间的桥梁。这种"桥梁市场"需要更大的技术产量和一系列的再创新,这些都是在一项新技术成为商品之前就必须的。

(三)战略小生境为绿色创新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战略小生境思想对绿色创新政策的制定及在创新政策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作用。一方面,战略小生境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虽然这些建议主要是关于社会技术实验的动态研究,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具体的方法,但是有助于解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会面临的某些政策困境。当前这一方法成为一些国家创新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德国、荷兰、坦桑尼亚和南非,主要涉及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另一方面,战略性小生境管理思想强调绿色创新政策制定的持续动态调整性。根据新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的内容应有不同:在技术的初期成长阶段需要的政策是基础的资金支持、制定战略计划等等,创造有利于研发的环境;在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完全成熟的阶段时,政策应着力为其的改进发展构建市场小生境,并能减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成本;在技术已经成熟的阶段,政策应着重于如何逐渐减少保护而将新技术推向市场,与已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抗衡。

参考文献:

[1]MartenJ,Witkampa,RobP.J.M.Ravena,LambrM.M.Royakkersa.Strategicnichemanagementofsocialinnovations:thecaseofsocialentrepreneurship[J].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2011,(6).

[2]Tae-hyeongKwon.Strategicnichemanagementofalternativefuelvehicles:Asystemdynamicsmodelofthepolicyeffect[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12,(9).

[3]KempR,SchotJ,RHoogma.Regimeshiftstosustainabilitythroughprocessesofnicheformation:Theapproachofstrategicnichemanagement[J].TechnologyAnalysisandStrategicManagement,1998,10(2).

[4]RobRaven,SuzannevandenBosch,RobWeterings.Transitionsandstrategicnichemanagement:towardsacompetencekitforpractition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2010,51(1).

[5]胡隆基,李彩霞,密启慧.战略小生境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6]杨燕,邵云飞.生态创新研究进展及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8).

[7]曾云敏.基于小生境思想的技术范式变迁理论和创新政策研究[J].财经论丛,2006,(3).

绿色交通调研篇6

一、建设绿色通道的意义

1*国道*段是我省南大门的一条交通主干线。1*国道绿色通道的建成,将成为我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提升我县形象,优化沿线乡镇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一项功在当代、得在千秋的事业。

二、总体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通过对宜林路段的绿化,把1*国道*段建成树木成线、绿化成片、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绿色长廊。

2、具体任务

20*年1月份以前完成对1*国道折合单侧长度5.871公里宜林路段的绿化任务。建设标准为:公路两侧各绿化5米。

1*国道灵溪范围宜林路段长度为3970米,计29.77亩;1*国道*凤池乡范围宜林路段长度为238米,计1.79亩;1*国道*观美镇范围宜林路段长度为1173米,计8.80亩;1*国道*桥墩镇范围宜林路段长度为490米,计3.67亩;以上宜林地合计44.*亩。

三、实施步骤

(1)筹备阶段(20*.10—20*.11)

筹备工作由县交通局负责组织安排,主要负责制定绿色通道工程的实施方案;组织对绿色通道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会审、修改以及落实项目资金。

(2)宣传动员阶段(20*.12.10—20*.12.20)

公路两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是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各有关乡镇要认真细致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分层次召开动员会议、驻村入户、利用宣传栏等形式,提高广大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对建设绿色通道重要意义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工程建设,从而保证绿色通道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组织实施阶段(20*.12.10—20*.1.30)

签订责任书(20*.12.10—20)在宣传和动员的基础上,层层签订责任书(协议书):县人民政府与有关乡镇政府签订责任书,有关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签订协议书;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协议书》。

绿化植树(20*.12.20—20*.1.30):绿化植树的具体实施由县交通局统一组织安排。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把好苗木质量关,选择根系完整、强盛、粗壮无病害的树苗,达不到设计标准的一律不准栽植;严格栽植操作程序,确保存活率,一年内保证存活率在95%以上。二是植树品种和种植范围要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三是落实质量监督人员,加强对建设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绿化养护:植后养护是绿色通道建设成败和关键,绿色通道的管护应按照《公路法》、《森林法》的要求,实行依法管理。对新植树苗,务必做好施肥、灌溉、锄草、防病等工作,植后三年内按照“谁种谁养”的原则,实行“种、管、养”全包的形式,养管期三年,由施工单位负责。工程交工验收后日常的绿化管护由县交通局具体负责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成品率成活率。

(4)竣工验收总结阶段

在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提交验收报告,由县交通局组织实施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并提请省交通厅和省绿化委员会按标准进行考核验收。工程完成后,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政策措施

(1)1*国道*段绿色通道建设列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土地,不作为建设用地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土地权属保持不变,期限为20年。

(2)对列入通道绿化规划的土地,按每年每亩500元的标准向已具有土地长期承包合同的农民支付种植结构调整补贴,补贴资金首付3年,以后每三年付一次,协议期间内免交绿化用地农业税。

(3)公路沿线绿化的树木其产权及收益归公路投资业主所有,但树木的砍伐和迁移应报交通等有关部门批准。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为了顺利有序地完成1*国道绿化工程,县成立1*国道绿色通道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领导工程建设工作,研究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有关乡镇要高度重视,成立绿色通道建设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力量保证工作到位。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