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人的经典语句范例(3篇)
时间:2024-03-18
时间:2024-03-18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05―0102―01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涵储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让孩子读点国学经典”的观念渐入人心,有很多的教师、家长以及学校、社团等,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又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助推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则
1.鼓钚栽则和差异性原则。小学国学教育中要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引导学生热爱经典诵读。差异性原则是要求国学教育中注重学生个体之间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如《三字经》的学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内容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学生对国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逐渐形成差距。因此,教师要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只要学生认真学习和熟读就给予表扬。
2.模糊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好读书不求甚解。”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国学经典内容不作精细地讲解,只要求学生知道句子的大概意思就行。主要是把握小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善加教育,引导学生坚持诵读国学经典,将优秀的经典语句植入学生的心灵,用经典中的思想精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渐提升其气质,陶冶其性情,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以期收到终身受益的长远效果。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1.范读引导。范读是小学生国学经典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古文的诵读不同于现代文的朗读,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范读,学生很难掌握诵读节奏。例如,很多学生这样诵读《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这句中的“非常”与我们日常说的“非常”意义不同,所以正确的读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表示声音拉长,语气加重,先扬后抑,将文言文的韵味表达出来,句子的意思也就显得比较清楚。
2.花样诵读。诵读是学习国学经典的主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各种形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如,课前诵、领诵、齐诵、小组诵、男女对诵、接龙诵等。动静结合,寓教于乐,把握诵读的节奏,读出韵味,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意蕴,自然会收到心领神会的效果。
3.故事激趣。例如,在《诗经・兔D》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内容改编成“武夫与公侯”的故事,这样学生马上就会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并且在听了故事之后会主动诵读这篇文章。为此,教师在故事中应将人物和动作描述生动,让学生像是身临其境,这样就能记住文章的内容,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摘录运用。国学中有许多经典的名句,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这些经典的句子在做文章时经常引用,能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经典著作时要将这类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温习,并鼓励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能灵活运用。
5.诵行结合。小学国学教育必须做到诵读经典和躬行实践的紧密结合。比如,《弟子规》强调人生修养必须做到慈爱孝悌、勤奋守信、亲近仁义、努力学习。这些内容,在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项项地落实,逐步内化成为优秀的精神品质,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国学经典诵读取得的成效
1.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对于小学生来说,诵读国学最为显著的效果就是能认识大量的字词。《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大学》等经典是由几千个字词组成的著作,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生字和生词。如果学生能够坚持两年的诵读时间,学生的识字量就可远远超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1600~1800个字词的数量。识字量的增加必定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2.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使学生交流的艺术感增强,说话的语速和清晰度明显提高。例如,《笠翁对韵》句子骈偶相对,声调平仄交替,学生喜欢诵读,如果将《笠翁对韵》的诵读与舞蹈相伴,或者在知了狂叫的夏天,坐在大树下的摇椅上,一边乘凉一边诵读,那该是多么优雅的情境。
一、积极开辟积累语言的多种途径
1.正确看待和处理教材要求。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中,明确了重点掌握的词语,这有效地控制了考查的随意性,避免加重学生负担。但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片面理解,机械执行,对语文中出现的其他众多的新词语置之不理,是不利于学生尽可能多、快地掌握新词,丰富语言,提高语文成绩的。我的做法是:规定掌握以外的词语不作考查,不入试卷,不统一规定作业,但要求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多地掌握,特别是在写作中运用。采取多种措施大力表扬、鼓励,调动积极性。实践表明,不囿于规定词语,鼓励学生多掌握新词,学生的语言丰富得更快,语文水平飞速提高。新词不仅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成语等实词和词组,还有虚词和新出现的句式。
2.把广积词语的工作引向课外。吸收新词、积累词语的目的是更好更快地提高语文水平,绝不能局限于课内和课本上。我们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注意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新词语,并开展多种多样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觉性,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进行方法指导。对课外阅读经常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水平特点的,生动、有趣的书籍报刊文章,推荐给学生,也鼓励学生相互推荐。要求学生把平时在语文课上学得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上,边读边划,抓住主要内容,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能清楚明白地讲给别人听,划出新的词语、句子句式,最好能摘录,鼓励学生课后相互介绍、讲故事,在定期的小组、班级交流活动中讲给大家听,回家讲给父母、家人听,并用同学夸、父母赞的方式评选标兵和积极分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理解,在理解中运用
收集的目的不是收藏,而是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和语文水平,否则就失去了收集的意义。因此,收集后的一个必要的后续工作,就是指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运用的前提是理解,学生从各方面收集的词语很多,各式各样。怎样帮学生理解呢?主要是指导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三结合去理解。如“千钧一发”这个成语,我先让学生查字典弄清楚“钧”是古时的重量单位,就如现在的斤、千克,“千钧”是很重,词中是“很重的东西”,“发”是头发,“千钧一发”就是说千钧重的东西挂在一根头发上,头发丝立即就会断,东西就会落下来,比喻情况十分危急。查了字典再让学生读课文,看它用在哪一句里,说什么情况危急,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三、积累句式和写作方法
语言是由句子表达的,单有词语的积累还不够,随着年级升高和积累词汇兴趣的日益浓厚,加之表达的需要,我还把积累引向新句式和写作方法。
句式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以及关联词构成的复句等。课文中出现了新句式,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读句子,联系已知的实际想象、体会,有时让学生闭目想象句子所描写的画面。适当讲解特点和作用,小学不要求讲概念和术语,实践证明,完全不用术语是不行的。比如说,对偶如果不用这个术语,每次遇到都要啰啰嗦嗦讲一大长篇,“字数相等……”等解说,太麻烦了。我的理解是不要求讲概念术语,不要求小学生背记概念术语,不必进行考查,而不是不可以讲,让学生心中明白其特点、作用。积累题材,丰富写作内容。我指导学生积累,不是局限在词语、句式、写作方法上,也包括写作题材。
【关键词】读的训练语文教学提高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02-01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读书不仅是学生认识字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理解字、词、句、篇的深刻内涵的有效手段,通过读可以提高听、说、写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读对字、词、句的理解产生质疑,在质疑中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质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呢?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指导学生把握读书的技巧和规律,提高读书的能力
读书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一般归纳为:朗读、默读、泛读、领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这几种读书方式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因文而定、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读书的技巧和规律,对低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停顿时间和语气。同时根据所读的内容,指导学生认识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让他们掌握不同语气的读法。对高年级学生引导他们在巩固朗读语气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重音,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语速,学会边默读、边思考、边理解的能力,充分了解词与句、句语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学会掌握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给学生范读,然后再让学生仿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技巧和规律,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的深刻内涵,提高读书的效果。
二在授课中要尽量让学生多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中可知读的作用如此重要。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只有多读,才能增强记忆,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语文不让学生多读,就像数学不讲例题一样,学生无法潜移默化地掌握,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读范文,尽量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情感,悟出读书技能。因为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获得,但技能的掌握却不能单靠传授,而主要靠平时的训练,读属于技能的范畴,所以读的能力只有在训练中才能提高,像小孩学走路一样,反复地进行训练,孩子才能掌握走路的姿势和平衡方法。
凡是教材上的课文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读出思想,感悟思想内容,使书面上静态的语言活起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思维动态表象,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自己的表述和写作积极素材,积累多了,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说话时就会顺口、流利,在写作文时才能下笔成文,写出的文章才会有声有色。凡是教材上要求背诵的段落或语句,应该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并要求按时完成,凡是在教材上要求复述的语文内容,应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定时复述,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为技能的机会。在读书的活动中,教师要创设积极宽松的活跃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和表扬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畅所欲言,让每个学生品味导读、仿读、自读的甘甜。当然,对那些“想领悟而领悟不到,虽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结论来”的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要加以补充,诱导他们总结归纳,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和亲切的微笑去真诚地点拨或诱发学生,唤起学生强烈的读书兴趣,激起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强烈愿望。
下一篇:个人实训报告字(精选2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