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整理10篇)
时间:2024-04-21
时间:2024-04-2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与殷切期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具:挂图、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
2、有层次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与热切期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课文,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收到过亲人送的礼物吗?你了解这些“礼物”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礼物》。
二、初读诗,自学字、词
1、学生自读诗歌,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读诗,也可以读生字组词,并引导学生随机介绍自己识记字方法、积累的好词语。
三、自读诗,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想想自己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
2、全班交流,你最喜欢诗中哪个礼物?为什么?
教师随机抓住学生回答的原因,指导他们通过不同方式深入理解自然的力量,生命的'伟大,时间的珍贵和知识的重要。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3、指导从整体上朗读诗,读出喜爱之情。
四、创设情境,体会感情。
1、音乐渲染,教师朗读诗,学生想象。
2、学生谈从亲人送的礼物中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点拨出无论什么礼物,都表达出了亲人们对“我的关爱与期望,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深深情谊与殷殷期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亲情的可贵和伟大。朗读的形式多些,可以个别读,分节读,小组读等。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试背颂。
七、板书计划
礼物
种子
懂得
自然
礼物
小鸡
懂得
生命
亲人的关爱、期盼
手表
懂得
时间
《少儿百科全书》
懂得
世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2、会写本文的生字。
3、完成语文天地中的有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学习写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体会到亲情的?
3、观察文中前四自然段,看看这几小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引导学生依照诗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5、全班交流所写的内容。
二、指导学生写字
1、学生观察生字表中的生字,提出较难写的。
2、教师示范写有关字,重点指导写“礼、懂、精、博”
3、完成语文天地中的D2中的第一行。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游子吟》。
2、和家人一起制作家庭小档案。
3、预习第二课。
四、板书计划
游子吟
家庭小档案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显然因而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跳水
逗拿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放肆追救↖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诵诗导入(背诵几首有关春天的诗)
2、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读题:
(1)、燕子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是益鸟。在我国,春天飞到北方,秋到南方。
齐读课题。
(2)、板书燕子)指导燕的结构:象形字,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
??A、小黑板出示字词:自由读指名纠正读齐读
??B、读课文:(分段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教师评)
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四、布置作业
1、习字册重点指导:聚、翼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外形
1、理解内容
(1)图片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写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就说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出示燕子图片)这小小的燕子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
很普通它的外表,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印象,黑、小。你们看,你觉得它美吗?
同学们你们很会观察,一眼就看出了燕子的两个特点黑、小。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学生自由发挥)
?(2)?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默读第一段,在作者的眼里燕子是怎样的?你喜欢吗?划出你喜欢的词语,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
(3)再细细地读这些词从这些词中你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细地读读。
(4)交流:
乌黑光亮
这个词是写燕子的颜色。黑,和你们观察的有什么不同?黑得发亮,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颜色美)
俊俏轻快
俊俏是指相貌清秀好看,这对翅膀不仅好看轻快,读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燕子飞过
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
这三个词写出了燕子的另一个特点(活泼机灵)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3)、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齐读
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先分后总)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齐背。读了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回答。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怎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它的活泼机灵?
2、交流
(斜着、掠过、唧的一声、已由飞到、横掠过、偶尔、沾了)
3、把你体会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4、看着一圈圈荡漾开去的小圆晕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小圆晕还在一圈圈荡漾,燕子早已不知去向,多么敏捷的身手,一幅轻盈灵活的燕子飞行图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燕子的轻盈敏捷让你想到了什么?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那轻盈灵活的身姿就好像()(引导学生用比喻来形容轻盈灵活的燕子)
5、指导背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看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几对燕子中的'一只,此时此刻,你都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话)你想听听燕子是怎么说的吗?
2、播放歌曲《小燕子》第一段。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那么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燕子眼里的美丽春天吧!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课文中有一段写出了燕子的美丽,指名读。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像这样的美景。
(1)轻轻地睁开眼睛,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美。美在哪?(风、雨、柳、叶、花烂漫无比)
(2)作者这里为什么要用一大段写春天的美?(引导学生讨论)
春天美引来了燕子,燕子又为春天增色。(理解生趣)
4、回到第四自然的学习在蓝天的映衬下。从几痕、五线谱、音符、赞歌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春天的景致美,美在早春二月的拂堤杨柳,美在春花的绚丽多姿,可是若没有燕子,那要少多少灵气,如独独只有燕子,而没有春天的布景,即使有电线杆给它谱曲,也绝奏不出如此美妙的歌。
四、背诵、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就像一幅清雅灵动的水墨花鸟画,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载着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平常中的美丽。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四、初步感知?
明确结构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3: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
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缘由
上阕:望月欲归–恐舞弄
下阕:责月怀人悟理乐观、旷达的胸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蒙、喃”等7个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一、教学目标:1、认识“蒙、喃”等7个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以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
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父亲”那份非同寻常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小鸟图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播放鸟叫的录音,引导学生谈话。你喜欢小鸟吗?你了解小鸟吗?
2、是啊,鸟儿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故事-------《父亲和鸟》(板书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袋瓜里会迸出那些问题?父亲和鸟有什么关系?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快读读课文吧!(要求:先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反馈,课件出示词语,指导认读;
雾蒙蒙鸟味猎人黎明一瞬间嗯
喃喃地说焐得热腾腾浓浓的草木气味
(1)借助拼音,指名领读。重点正音:蒙和腾是后鼻音,瞬是翘舌音,前鼻音。“热腾腾”变为第一声
(2)去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
(3)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哪个字?学生自由记字形,再交流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喃浓嗯味
换一换的.方法:焐---悟,猎----借
(4)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3、指导难句子朗读。
句子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句子2: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句子3: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读准多音字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转载于:父亲和鸟教学设计)、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读准了词语,而且能把难读的句子读通了,
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2、交流感受。读完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父亲和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课文中句有一句话已明确告诉我们,快速找一找。
3、生汇报,引出第一自然段: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①指名读句子
②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吗?下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观察讨论:在这些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提出来讨论,交流,提出解决的办法。
2、指导书写:
(1)比较“并、喜、重、群”,发现规律;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
(2)教师范写喜和重,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以上两条写字规律。
(3)学生临写,再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词语朋友,这些词语朋友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说说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过渡: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来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吧。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品读之一——体会“父亲的知鸟”之心
1、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父亲的知鸟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体现父亲知鸟的句子。
2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A、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B、“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C、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D、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父亲真了不起,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这鸟类专家为什么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谁来读一读?
出示: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谁知道,父亲在说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呢?
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你能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轻一点,别惊动林中的小鸟!
(3)真的有鸟味吗?出示:“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冬天,我们的小手都快冻僵了,妈妈拿什么为你们焐手的?小鸟们是怎样将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4)父亲还知道什么?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什么时候鸟最快活?你能给快活换个词吗?你什么时候最快活?快活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到林子里感受他们的快乐吧!
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文先从正面(1至3自然)对荷花的香味、形状和姿态等作了生动的描写,随后用侧笔(第4至5)自然段)通过作者自己的感受、想象进一步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和我对荷花的赞美,虚实结合,写出了白荷花美的极致。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课文第3、4自然段段意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课后题4以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式进行训练,较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的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已有的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
本文第2自然段中围绕哪一句话来写新老教材有一定的出入。我认为新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第2自然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按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要从分析4、5、6三句话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是围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来写的,写出了三种不同形状的荷花。再进行荷叶的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的意思。
3、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能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4、能按提示概括第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意的概括。
教学准备:
1、课前请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荷花的图画。
2、投影仪、小黑板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自然段的段意。
3、在课文的学习中结合绘画,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体会花荷花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我们学过的`古诗很多,谁能背背已学过的古诗。对于已学的古诗中我们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1、出示荷花图。设问:小朋友,你们看了图上的荷花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呢?1/3123下一页尾页
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在写荷花的美丽。
2、听清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检查
1、自学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
破裂姿势翩翩起舞舞蹈
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已认为最难的字词,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莲蓬、舞蹈重点词语来讲解。指导学生在图中找一找莲蓬,说说字的结构,指导书写。)
2、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直接写荷花的美丽?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我们学习画画,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今天的课文已经告诉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构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特点。(清香、形状、姿势)
1、学习第一自然。
(1)齐读这一段话。思考:这一段话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说明荷花的香气很诱人?
(2)如何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复习单元学习提示:用什么,怎么样。来概括。(小黑板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练习:(小黑板出示)
A、清早,我到公园玩。
B、我一到公园,就闻到荷花的香味。
C、我赶紧向荷花池跑去。
(3)如果用图画来表示清香,我们该如何体现呢?
先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接下来,我们向荷花池边跑去,去看一看如诗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学生标上句子序号。
思考:哪几句话直接在写荷花的形状?(4、5、6)
(2)写了哪几种荷花的形状?(全开、刚开、末开)
从图中找出这三种荷花的形状。2/3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3)课文是用什么词把这3种形状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4)指导读
(5)看起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形态各异,那么,这三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呢?
辨析:
A、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B、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主要是在写冒出来的形状,应采用第二句。
(5)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冒,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又写出了荷花的婷婷玉立。在画上体现荷花的三种不同的形态。
设问:课文只是写了荷花吗?如果我们这样的图你认为好看吗?还应该画上什么?课文中有没有写到,课文是如何来描写荷叶的呢?
(6)学习第二句话。
小黑板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找出描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语(),表示荷叶颜色的词语(),写荷叶形状的词是()。(在理解句子中理解挨挨挤挤词语的意思。)
(7)这段话主要是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又美;碧绿的大圆盘衬托着雪白的荷花,使荷花更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中央黄瓦宽阔雄伟纪念碑柏油
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古迹优美
矗立建设似的拼图图案大厦
教师从旁纠正字的读音,注意矗、似、厦是翘舌音。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板书: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山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整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课文,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爱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的思路如下:
一、虽然课文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能突出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但我认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来时——雨中——雨后的声音变化,对他们想象雨中山林的情景有帮助。因此,我精心节选了“风声”、“雨声”、“鸟叫声”、“雨滴落小水洼声”,把它们串连起来播放给学生听,听后让他们说说想到了什么,说完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贴近于文章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听、想、说的能力。
二、重视范读。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读是最好的方式,通过读可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在方式上我选择了配乐范读。学生边欣赏《春野》的音乐边听老师范读,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从孩子们眼中我看到了佩服的目光,她们夸老师读得好,我适时鼓励他们,说只要认真大家都能读好,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自主练读,读中自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练习朗读,并说说为什么选择这部分读?为什么这么读。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阅读感受的交流,毕竟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该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这对学生是极其有帮助的。
上一篇:公司春节活动策划方案(精选6篇)
下一篇:安全隐患排查报告(精选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