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的概念范例(3篇)

时间:2024-07-24

国防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国防生思想政治理论

国防生是国家依托地方高等院校为军队培养的后备军事人才,在大学期间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须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另一部分是作为国防生要进行军政训练,其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专门的内容设置。

1国防生学历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课程目标分析

1.1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通过普通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进行规定,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1.2调查问卷设置与回答的基本情况

为准确掌握国防生经过地方高校学习后政治工作能力素质状况设计和制定了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践调研活动。调查对象为我院2013年至2016年新入学国防生,共计发放问卷287份,收回问卷266份。从问卷情况看,学员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等问题选项准确率100%;在“马克思主义阐述的基本观点”问题上,选项完全准确和基本准确占比99.2%;关于“有人说,现在党中央全力反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你怎么看”,51.5%的学员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阐释说明问题,35.3%的学员能够从党的大政方针和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政治高度阐释说明,9.8%的学员从历史经验教训方面说明问题,只有3.4%的学员是泛泛而谈的。

1.3调查问卷分析结论

问卷主要考查国防生学员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在掌握和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形成能力素质状况。在有效收回和整理结果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国防生学员已经较为系统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掌握了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初步具备运用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纪守法,提高法律素养。

2国防生学历教育阶段军政训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分析

2.1军政训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国防生培养上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国防事业、热爱军队,为学生毕业后到军队任职打下良好的基础。依据2010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国防生军政训练和任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国防生在校期间开设军政课,在组织实施中,一些学校对一些军政课程作了一点调整。主要开设军事法概论、人民军队导论、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军队基层文化工作、军人心理学课程。

2.2调查问卷设置与回答的基本情况

实践调研活动充分考虑到军政综合素质模块。从问卷情况看,“人民军队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集中概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军人个性心理的正确表述”等问题选项准确率100%;对于“你已初步具备了哪些军人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所有学员在爱军精武的武德、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艰苦奋斗的本色、团结友爱的素养、严守纪律的作风等方面都至少选择了3个以上;对于“部队基层文体活动都有哪些”问题,所有学员都知道5种以上活动形式,也都基本明确活动方案包括的要素。

2.3调查问卷分析结论

国防生学员通过军政训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已经了解我军的发展历程,熟悉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任务,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掌握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观点,了解军人思想品德修养的规范要求,对我国军事法规体系和主要热荨⒒层文体工作、军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增强了法纪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了组织基层文体活动的能力,熟悉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增强热爱军队、献身国防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学习使国防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确立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确立正确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能够基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军政训练中思想政治理论突出了军的特性,使国防生了解军队历史,军人道德要求和军事法规体系和军人心理、军队基层文化相关内容,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觉悟,进一步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相融合,打牢献身国防的信念基础,以适应部队组织纪律性要求,适应紧张而严格的训练、生活节奏,为成长为合格军官和未来部队任职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国防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素质教育;楔合性

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了集中军事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国防体育等活动,但作为系统的军事理论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高校国防教育应当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促进学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要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互相促进,可以唤起忧患意识,在居安思危中既看到和平与发展的大好形势,又敏锐地注视着超级大国为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对我实行军事围堵的严峻局面,要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契机,激起学生紧迫的使命感,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富国强军战略来确保国家安全。

一、高校国防教育中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原因分析

高校国防教育中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是国家进行公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这种经常性的公民国防教育所激发的公民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和国防意识,能够凝聚起强大的推动国家和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精神动力,进而成为强大的军事战斗力、经济生产力、强大的民族向心力的源泉。但是,当前高等学校却存在部分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国防素质较差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机会较少。虽然大学生入学后都有以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课程,但时间太短,借以提高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目的不能很好地实现;二是对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教育较少。成长在和平年代大学生,国家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他们充分地感受和平、享受和平,日渐导致国防观念淡漠;三是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考虑问题比较现实,比较注重个人待遇、工作环境、职业收入、个人价值实现等问题,这本无可非议,但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考虑个人得失较多,主动服从国家利益的意识欠缺;四是大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防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领土问题了,而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信息、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所构成的综合性的、复杂的、不容忽视的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民族意识形态的重大问题。

二、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强调指出,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能为学生进入社会承担更大的国防建设责任打好基础,又为社会国防教育起示范和推动作用,还能为全民国防教育培养师资。当前的国防教育是以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军事压力,是超级大国及发达国家,以高技术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军事变革,反射出我们在多方面存在的差距,出现发展失衡加剧的状况在许多方面相当突出。要实现信息化的国防,从军队、武器装备到国防设施的硬件赶上发达国家尚需时日,但在思维观念等软件方面的差距,是可以快速持平甚至超越的。国防教育就可以对软件的跨越式发展发挥推动的功能。兰书臣少将研究员在系统论述《发达国家国防教育启示》中,首先注意到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有利条件,以加强国防后备军官的教育,开辟了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在美国的职业军官队伍中,将近70%毕业于地方院校。好处是“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华中科技大学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有五分之一进入军事领域,还有大批的国防生。因此,围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加强国防教育,对国防信息化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大学生国防素质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国防教育之中,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军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智力素质这两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思想政治素质在军事课程教学中,主要的是军政教育

高等普通学校的军训就称为军政训练。军政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遗产,珍爱现实的成就,展望美好的前景,是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有效引领。学生在谈学习感想中写道:“历史上的爱国英雄林则徐、文天祥,他们把国家的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把民族大义奉为最高道义。”又有学生不无感慨地说:“军事与国防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军事理论课程》填补了军事历史的空洞,让我了解了现代形势和未来军事发展的动向,并懂得了当代大学生到底应当为祖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军事理论课程的旁征博引使我在军事知识增长的同时,更加懂得了个人的价值及个人价值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显然从军政教育实践中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若着重把注意力放在促进大学生正确世界观形成上面,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世界观是由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人生观是指人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信仰和人生的看法,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人为我”是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我为人人”是个人发挥才能的结果,它如实地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地回答了为谁活和如何活的问题。价值观是人对价值的看法,人生价值就在于自觉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自己也从中获得才智的不断升华和人格的尊严。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作为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创造性能力使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不断增加,让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人们生活更有意义,这就是生命的价值之所在。让学生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并引导出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方法。无疑,这也将是对学生正确认识和研究社会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来的启迪。

(二)在军事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学生智力素质,主要是结合军事思想着重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人的智力因素可从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提问能力、记忆能力的高低就是智力素质的表现。人的理性认识是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结论等思维形式才能完成。

1.以军事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为题展开课堂讨论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先讲一个引论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先讲军事思想与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相比较中,有三个独有的特点。第一,军事思想是亲自策划指挥的军事实践中形成的军事理论。他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原始类型的战争到高技术陆海空立体战;经历了400多个战役,3万多次战斗,歼灭国内外敌人1100多万人,是从战争中认识战争而升华起来的军事理论。第二,军事思想是政治军事有机结合的军事理论。他总是以政治为目的,以军事为手段,政治统帅军事,军事推动政治目标的实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第三,军事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上的。他深刻地阐明了军事现象与社会物质生产的有机联系,和战争与军队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开创了运用军事辩证法研究军事问题的新纪元。所以军事思想被美国埃利奥特·贝特曼著《东方的失败》一书中称赞道: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最伟大的军事家,这种政治军事的天才结合,演变成一种万古长存的思想,她对历史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引论结束后,教师就“演变成万古长存的思想,对历史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为题,对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世界影响开展课堂讨论。这会使学生们懂得,军事思想是如何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被英国的迈克尔·巴特曼称为“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全套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为了将讨论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便提出了为何成为20世纪政治军事相结合的科学巨人时,学生们则会认为,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对中国国情的透彻分析,对军事问题的深邃认识,以及对丰富历史知识的有益借鉴,加之他孜孜以求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又以过人的智慧,超凡的胆略,提出了用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军事路线,使中国革命的胜利让全球震撼。

2.课堂讨论是大学生智力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这个讨论先以军事思想三个突出的不同特点作引言来打开思路,是因为学生们看过各种版本的兵书,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及评述,但像这样抽象的归纳概括还比较新鲜。用理论性的知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开发智力。讨论能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是首先在学生的脑海里有军事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军事理论之林的璀璨明珠这样一个概念。紧接着就必然要清楚产生在中国的军事思想远远超出了中国的国界和它产生的时代。对此,学生们找到的答案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军事路线,影响和推动了亚非拉人民取得民族独立的胜利,不仅反殖民地人民渴望军事思想,殖民主义者也需要研究和运用军事思想来应对对手。这就必然得出了让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理论殿堂享有显赫地位的判断。判断是概念的连接,概念是判断的原料。此时,学生们会提出军事思想科学内涵的灵魂问题。所谓灵魂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精神因素,许多学生找出了用军事辩证法指导研究战争规律。进而指出战争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和不断发展的。正确认识战争规律是实现正确的战争指导的基础。经过这样的推理,就从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军事思想的科学内涵。他们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核时代的外交政策》一书中所写的:“以高度的分析能力和罕有的洞察力研究出一整套军事理论,他的战争艺术就在于不管敌人总的兵力如何强大,都能设法对其各个击破,取得胜利”作为军事思想成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思想武器的结束语,也就是课堂讨论的结论。

可见,教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结论等课堂思维教学形式,使大学生从中认识事物的性质与它自身的规律性,是智力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总之,高校国防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教育的产物。要在接受训练和各种理论课程教学中,来帮助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重视国防;增强责任意识,关心国防;增强使命意识,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同时,国防素质的培养更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领悟、自我修养的结果。充分发挥军事课程所具有的载体多样性、内容宽泛性、作用的潜隐性、被影响者体验性和选择性等特点,让大学生在国防教育活动中进行国防素质的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基础上,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国防素质教育效果更是不可或缺的国防教育环节。

参考文献:

[1]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2.

[2]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出版社,1997.

[3]李向耘.高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高校人事管理研究,2002(2).

国防教育的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武术概念;军事;体育;狭义;广义

中图分类号:G85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2―0249―03

名实错位是治史常见的问题,就武术史而言,古“武术”与近“武术”大异。钩沉、梳理“武术”的这一演化过程,对于今天我们清晰地认识武术概念的内涵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古代军事意义上的武术

要把握“武术”的概念,首先应当对“武”和“术”的意蕴进行分析。

由殷商时期“武”字的甲骨文可以看出,“武”显然是一个“持戈而立”的象形字。陆宗达、王宁先生认为:“这个比之实物大大简化了的形象,突出特点是足和持戈。它是个象形字。武的本义,应当由这个构形的特点上去找。”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对“武”的伦理性解释开始出现。

《左传》中楚子说:“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日:‘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宋代俞琰在《周易集说》中认为“止戈为武,不以多杀为功。”

但我们知道只有自己强大,才能达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的目的,才能防止滥用武力,“不以多杀为功”。由此可见,虽然说是“止戈”,但“持戈”之意已在其中。也惟有如此,才能遵守“武之七德”,达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左传》)的目的。

“术”《说文解字》解释为“邑中道也”,段玉裁对其作注曰:“引申为技艺”。由此可见,武术的原始意义为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巧。

从语源来看,“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人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日:“大人长物,继天接圣;时屯必亨,运蒙则正;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文中的武术,即指军事。此后如北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中“孙策壮武术,略过于其父”、南宋叶适《杂论》中“然则武术,之无救于国家,亦可见矣”中武术均指军事而言。

在古代,“武”与“文”常相对,这一点,可从古典文献“文武术”的连用得到印证。

唐代“国子进士”芮挺章在《送赵大夫护》中说:

外域分都护,命职方。欲传清庙略,先取剧曹郎。已佩登坛印,犹怀伏奏香,百壶开诏饯。四牡诫戎装,青海连西掖。黄河带北凉,关山瞻汉月,戈剑宿胡霜。体国才先着,论兵策复长。果持文武术,还继杜当阳。

宋代学者石介在《送李先生谒张侯》中曰:

先生长七尺,栖栖长自吊。一饮酒一石,常恨酒瓮小。一食牛一腔,平生未尝饱。负剑出门去,满眼荒榛道。行行何所适,泪下沾襟抱。李生且收涕,不足苦悲恼。非无咸池音,夔旷世所少。不识伯乐氏,飞黄编牛。我闻张侯者,其人非草草。六经探精微,九流得指要。荀况或言兵,杜牧曾深考。纵横文武术,难以寻常较。磊磊公侯器,可以镇纷扰。子将丈二矛,试向伊前掉,见子伊心喜,扶子出泥淖。王济牛心炙,李生应得咬。

元代学者陈基在《夷白斋稿》卷三中有:“材兼文武术,慷慨谈孙武”

清代翰林院编修查慎行在《赠青潍将谢承制》中说:

吾皇有意缚单于,槌破铜山铸虎符。骁将新除三十六,精兵共领五千都。周王常德须攘狄,汉帝雄才亦尚儒。君学本兼文武术,功名不必读孙武。

由上述引文可见,古代的“武术”总和战争、军事有关,和“文”相对。也许正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对“武”解释的第一项意思就是“关于军事的(跟‘文’相对)”。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武”、“武术”的认识大抵如此,并没有对这些词给予明确的限定,给人以宽泛和模糊的感觉。

2近、现代武术向体育的转化

随着国外体操和体育的进入,国人开始思考中国的一些固有活动方式,认为“体操实非西法,乃我中古习舞之遗意,而教子弟以礼让之大本也”、“古人六艺之教,射、御居二,已开体操、拳勇之先声。体操以植其基,拳法以神其用,理本一贯。”此时,对于民间开展的有关古代“武术”的有关活动,开始有人称之为“武术”。如1908年原载《神州日报》戊申六月初四日、载引自《东方杂志》戊申年第六期社说的“论今日国民宜崇旧有之武术”中的“武术”显然指的就是民间技艺。文中作者认为“轻视旧有之国粹,而稗贩于外,以婺他人之皮毛,宜乎受祸之至如此极也。”从而呼吁“欲求强国,非速研究此术不可”。

“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术而不讲,驯致社会个人积弱愈甚,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纷纷提倡“武术”,以期强身强种,振奋民族精神。为此,中国“国粹体育”之一――“传统武术”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加快。这主要的表现在武术组织的兴盛、中华新武术的创编、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武术成为竞赛项目,竞赛规则逐渐完善、各传统武术拳派开始注重锻炼效果等几个方面。

3武术概念的“体育说”表述

对武术概念的“体育说”表述主要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3.1初期探索阶段该阶段,沿着“体育说”的思路,对于武术的认识基本是科学、正确的,对于武术的功能也给予了初步的探索。该时期代表性的武术概念主要有如下几种:

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认为“国术(武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具。”

1943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宣言》中认为“所谓民族体育者,即我国固有之武术也……不独在运动上具相当之价值,且对于自卫上有显著之功效。”

1957年3月16日张之江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作了“不要忽视国术的研究整理工作”,发言指出“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主要的体育活动方式,这个体育活动方式,在民族健康上,民族自卫上以及在民族医学治疗上,都曾发生过很大的作用和效果。

1957年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关于武术性质问题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武术是具有健身、技击、艺术成分的民族形式体育之一,它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思想品质。

上述讨论,对武术概念的限定作好了铺垫,其主要认识成果为:武术属于体育的范畴;它具有技击、健身、培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功能。

3.2片面理解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百业待兴,武术进一步向体育化的道路迈进。1953年,国家第一任体委主任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上讲话强调:遵循武术自身规律,科学全面的继承传统,是武术创新的基础和进一步

的发展方向。1954年,负责武术工作的领导人张轸重申推广武术,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1961年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认为“武术是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

1978年体育院系通用教材《武术》中认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

3.3定型与完善阶段1978年,武术的理性认识得到恢复。在“积极、稳妥”方针指导下,在竞技武术套路取得有益尝试的情况下,国家不失时机的开始了散手、推手等对抗项目的试点工作。相应的,武术的概念表述也发生了变化,代表性的有:

1983年出版的全国体育通用教材《武术》认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

1988年12月,全国武术专题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大家一致同意将武术的概念表述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一概念相对简化、符合逻辑学的要求。但遗憾的是,该概念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将重要的武术功法排除在外,基于这样的认识,不少武术学者对此概念提出质疑,并给出了新的概念限定。如周伟良先生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该概念表述简练、逻辑性强,可看作目前关于武术概念“体育说”的完美表达形式。

4争鸣与讨论

目前,把武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有力地促进了武术项目的发展,但武术概念体育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争鸣与讨论的过程,不同的声音、观点层出不穷。

“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张之江先生认为武术与体育是交叉而非包含的关系,他说:“吾解析国术之功效,可以分为体育与技击两方面,属保健者日体育,属于技击者,则真如乎体育范围之外。……由是言之,谓国术中包含有体育之效用则可,谓国术为体育之一种,则未当也”。

康戈武先生认为“从整体上说,在冷兵器时代,把武术定位于‘军事技术范畴’,把攻防动作视为杀敌护身的招术,练习技击之术的目的是降服敌人。当今把武术定位于‘体育运动领域’,把攻防动作作为运动内容(或素材),练习技击之术的目的是强身、防身、修身。”两者相比较,练习的内容基本相同,但由于“导向性的潜意识”的不同,武术的发展会出现新的变化。

于志钧先生认为:“目前出自高等体育院校的武术史。都把武术定义为体育运动。这样写出的武术史,必然是用今天的体育运动观点向前推,在历史上寻找体育的蛛丝马迹,编写武术史。这与广大国人对‘武术’的认识,差距太大。”于先生认为武术是古代的个体技击术,他说:“武术不是泛义的‘打斗’,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对个体(单个人对单个人)技击术需要的产物。它是古代个体技击术,包含徒手(空手)技击、器械(手执器械)技击和徒手对手执器械的技击三个组成部分。暗器应属于一种特殊的器械。”

洪浩博士认为“武术只能部分地转变为体育项目”、“武术还包括一些不具备体育属性的实用武术”。

李印东博士认为武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武术“又称武术运动,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表现为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

台湾学者邱瑞认为武术是指“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技击性运动”、“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是以锻炼搏杀技术为其最终目的,并非以体育为其目的”。

于均刚博士认为建国以后,“把拳术纳入到体育的范畴,……其弊端愈来愈明显,学者亦多有察觉。”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