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6篇)

时间:2024-07-25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1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现代化;媒体技术:现状;措施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三代教育媒体—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促进了教育向现代化的趋势发展,同时促进了媒体技术的现代化。地市电大作为电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央电大、省电大以及其他高校在媒体技术上存在差距,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在这种大趋势下,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如何加强媒体技术的优势,是地市电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地市电大必须提高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1.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必然带来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21世纪又是教育的世纪,教育与社会将更加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教育。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三个要求:(1)教育要适应经济的需要,为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2)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学校教育必须加大投入,使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特别是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媒体技术的现代化,这样才能更快地、更大量地传播各种信息。目前,从国际到国内教育都面临着现代化教育媒体的挑战,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为了适应这种挑战,必须加快媒体技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教育媒体的现代化水平,以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知识经济的发展为地市电大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第三代媒体技术,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标志,从局域网、校园网到国际互联网的实现已成为可能。这给电大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对地市电大也已不是超前的准备和使用,更不是遥远的目标,它已经全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学校的课堂以及机关公务活动中。

地市电大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抓住这个机遇,在改造原有的媒体技术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多媒体建设,建成自己的网络系统,并能与Internet相连,以实现网络教学,为未来的远距离教学提供保障。在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时,也要根据这个机遇,把网络建设和多媒体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利用这些先进的媒体,加快知识的传递,使这些信息能迅速向经济转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地市电大教育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机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首先带来的是媒体技术的现代化。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1996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总统教育技术计划”,要求2000年前,信息高速公路要联到美国中小学的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每个学生都能操作计算机;要大力研制优秀的教育软件,培养10万名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可见,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已逐步普遍应用于教育之中,使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电大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挥原有现代教育媒体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构建多媒体教育和网络教育,以适应现代化的远程教育。而地市电大从资金、设备方面落后于省级以上电大,一些媒体也陈旧落后,不再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地市电大媒体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机遇。这就要求地市电大更新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意识,把资金重点投向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改造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武装教学,为电大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以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

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地市电大必须对原有的卫星电视、广播电视等媒体技术进行改造,充分发挥这种远距离教育媒体的优势,使之更好地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地市电大适应未来远程教育发展,早日实现媒体技术现代化的需要。

三、当前地市电大现代媒体技术的现状

电大教育早与现代媒体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大是最早利用广播电视、卫星电视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远程教育的典范,是远程教育的主力军。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了中国国情,为发展高等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些媒体已不再适应电大教育的发展,需要对原有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

1.广播电视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消弱

广播电视是电大最早应用的媒体技术,在电大教育20多年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近几年来,随着电大办学层次呈多样化趋势,学生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大的教学又主要是聘用教师来授课,其数量也不断增长,这些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充分利用电大音像教材的优势,大多采用面授的方式,音像教材在电大教学中的使用率逐渐下降,造成音像教材的闲置。

当然,造成音像教材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媒体教材的自身不足。一些视听教材与文字教材脱节,或成为文字教材的全盘重复,课时冗长,重、难点不突出,语言表达不清,未完全摆脱课堂实录等缺陷。另一方面电大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善于利用音像教材,也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按音像教材学习,造成利用媒体技术教学特色在电大教育中体现不明显,优势在减弱。这样与其他高校比较起来,由于师资的不足,相对来说就落后了,妨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2,电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应用及网络建设有待开发和完善

目前,计算机已经深入学校的教学及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地市电大也配置了相当数量的计算机,但相对学生比例还不能满足需求。这些计算机也仅能满足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及计算机培训工作,在发挥其他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原因是硬件档次低,配置比较低,播放多媒体教材的条件不具备。同时,购置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包括光盘、VCD,CAI课件)数量较少,自己开发CAI课件的能力不足,不能独立制作比较大的CAI课件。地市电大的教学网络建设也刚刚起步,已建成了规模比较小的局域网,目前仅用于微机培训。网络用于各学科教学的能力较差,学生不能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自主的学习,使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不能得以发挥。

四、地市电大实现媒体技术现代化的措施

1.发挥电大传统电教媒休的综合优势

(1)加强音像教材在教学中的特色优势

广播电视是电大最早使用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体现在音像教材教学上,它是电大的教学特色。目前,这种媒体技术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地市电大必须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加强对音像教材质量的把握,增强音像教材的使用率;鼓励教师大胆使用音像教材进行教学,并帮助学生加强对自主学习本质的认识,运用“视”和“听”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传递,克服学习依赖教师面授的传统习惯,在自学文字教材基础上,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培养自学能力。主持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要超前使用音像教材,提高学生对音像教材的使用效率。

(2)改造原有的闭路电视教学系统

目前,地市电大的闭路电视系统只有单向传输功能,缺乏交互性。地市电大可以把原来的闭路系统改造成双向闭路系统,利用原有系统共线双向信息传输和反馈。采用频率分割滤波技术,实现共线同轴电缆的电视传输和插播放像节目的反馈控制,以及双工通话联络。教师可在教室里用遥控器控制分控器对计算机、录像机、VCD等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可以完成直播课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以提高教学质量。

(3)利用摄、录、编系统自制音像教材或对现有音像教材改革

对于没有音像教材的课程,地市电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摄、录、编设备自制音像教材。比如,廊坊电大于1998年第2学期录制了《普通逻辑学》共34讲用于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鉴于原有音像教材存在信息量大、节奏快,时间长了造成学生视觉疲劳的缺点,可以利用编辑设备,把课堂分成20~25分钟的两课时,以缓解视觉疲劳。同时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自制音像辅导课,用于考前的辅导。

2.重视卫星电视VBI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组建远程教育信息中心

卫星电视VBI技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应用系统,适合地市电大信息化的发展。这项技术只需少量投资,就可以把教育信息、软件信息、电大信息、教学软件及其他信息接收下载,也可以把自己的各种信息经省电大、中央电大送至CETV播出,下载到各用户。

地市电大可通过卫星地面站接收VBI数据广播信息,从而构建起卫星与地面网相结合的天网地网合一的教育信息网,节省了费用。并且可利用VBI技术建立自己的信息中心,更好地为远程教育服务。

3.从实际出发,建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网络系统

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相隔万里的教学双方犹如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交流,既消除了地域上的差别,又实现了良好的交互性,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地市电大由于资金、教学场地、设施的限制,为了适应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建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网络系统,突出教学现代化功能的实现。首先可以把现有的微机室联网,形成教学的局域网,筹建教务管理、多媒体视听阅览室、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等局域网络系统,同时为学校各部门配备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局域网和计算机作为子网和工作站建成校园网,并将校园网通过专线方式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接通,从而实现网络化管理及各种媒体的网上制作和网络教学,同时加强CAI课件的制作和开发。既考虑当前需要,又考虑长远发展。要一次性对所有教学用室全部布线,以便随网络发展两端一接就可以上网。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2

先后被列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近年来,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省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技术进步,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食品医药、建筑材料、能源化工等为主的制造业体系。截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有166户,实现工业增加值27.6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5.11亿元,利税3.8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97.6%50.5%59.6%80.3%

市制造业发展具有四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一)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市是省两个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和全国电器基地之一。数控机床、风动工具、锻压机床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封装测试的能力和水平均居全国前列;电工电器方面,石油钻机电控装置、中高压开关领域位于国内同行业前列。

二)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市现已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技术中心的建设水平和数量均居全省市州首位。有高新技术企业33户,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1户,其中部级“创新型企业”2户、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户。有25项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长城电器试验研究所是西北唯一的部级工业高低压电器检测中心。

三)具有一定的产品优势。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成功发射的神舟”飞船、卫星等空间高端技术领域,市高低压电器、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数控机床、风动工具、滚子轴承、通讯电缆、精密数控机床、智能开关、工业控制电器、凿岩工具、试验机等60余种产品。均有我市企业提供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产品。十五”期间,每年开发省、市级新产品100余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以上。

四)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市有中国名牌产品1件、省名牌产品39件,有工业类著名商标45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9件,省唯一的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培育壮大了星火”机床、长城”电器、永红”集成电路、海林”轴承、燎原”凿岩机、213接触器等一批装备制造业品牌产品。

二、推进先进制造业与地区融合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区域协作。积极融入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主动加强与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与经济区城市间先进制造业的对接力度,积极吸引经济区内企业参与我市企业改革重组,参股、控股现有企业,力争尽快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度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群,增强我市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配套能力,使我市先进制造企业在经济区内的配套率达到70%以上。坚持“引大引强、强强联合、强弱互补、互利共赢”思路,积极推进我市企业与西电集团、有色集团、陕汽集团、电子信息集团、电力集团、西飞集团、中化集团、酒钢公司、通号集团、兵器工业集团及工信部行业管理企业集团项目合作。依托兰洽会、西洽会、西交会、伏羲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提供的平台,推动经济区内重点企业、基地及园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经济区先进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加大资源集约。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按照“融合、独立、辐射、发展”总体要求,全力推进我市先进制造业与地区融合发展的同时,立足老工业基地优势,采取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核心骨干企业,以知名品牌为纽带,优化整合区域内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式快速发展。加快部级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着力抓好星火机床工业园、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长城电工电工电器产业园和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园区功能品牌,不断夯实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整合和合理配置现有资源,提高制造业的配套协作能力和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优势。积极推进经济区内资源集聚集约,做大做强数控机床、电工电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食品医药、能源装备及新型化工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形成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分工合理、相互推动、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重要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132-01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了相关产业部门的极大重视,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极大地推动。但是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隐患,只要从根本上清除了这些隐患才能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该种技术的长远发展。

1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意义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通过引进前沿的高端技术,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从专业的角度可以将电子信息技术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计算机技术程序语言设计、计算机游戏开发、光纤传导技术等诸多方面。这些技术的使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前提,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获取、处理、加工以及为信息设备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化服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特征。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与网络传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是当前经济发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推动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力量,电子信息技术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2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具体问题

2.1市场结构不健全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市场结构的严重影响。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起步晚,各种产业机构在设置上严重的制约了其长远的发展前景。只有在改革当今市场结构、优化产业流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

就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规模来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虽然在规模上我们能够站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从产业、产品的质量以及行业发展的综合潜力上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而市场结构的不健全则是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

2.2专业技术人员缺失

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技术人才的依赖性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最新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技术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能够掌握核心、实用、综合性的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在该领域的顶尖人才处于紧缺的状态,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难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3支持性环境的缺失

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总体来说经济环境、法制条件、政治环境等都会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专门针对高新技术发展的法律体制还没有得到实施和完善,在专利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成为制约科研发展的典型因素。除此之外,专业的电子信息技术攻关人员缺失、市场监管力度较弱、非法使用和贩卖信息技术同样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只有清理和整顿当前的产业市场,提供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才能获得稳定有序的发展。

3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易于传播的特点成为一种全球共享性的技术,正是因为这种全球化的特征使得国际经济危机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刚刚起步的电子信息技术同样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新技术,该产业在发展中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负面影响弱的特点而备受各国青睐,是在当前资源匮乏的经济发展环境中注定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相对于其他的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财力、物力无疑将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将会快速发展,并且将会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3.1层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工艺优化、成品采购及销售等都对于全球化的分工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企业凭借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雄厚的企业实力进行信息技术产业的行业优化,将科技含量高的研发和设计工作留在综合能力较强的西方,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科技含量工作则是转移到拉美及一些亚洲国家,通用产业的调整实现了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这种形势同样存在,具体的表现则是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向西部进行优化型产业转移。由此可以推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正呈现出层次化、国际化的趋势。

3.2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建设中,具有相关性的产业在一定的组合下进行集聚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来说,只有这种产业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才能以此为跳板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整个产业处在快速的发展中,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化和集成化的发展将会使得行业生存能力增强,在抵抗外部风险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形成产业化之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可以依托信息的内部沟通、内部流程的优化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而集成化则是产业化形成的重要基础。目前,全球化的产业竞争愈演愈烈,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只有在形成产业化、集中化之后才能增强自身在经济领域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目前以呈现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3.3区域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该技术形成的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区域性的行业组织逐渐的建立。区域性的行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并且致力于整个行业力量的整合优化,使得该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区域性产业形成的过程中,区域性的集结使得该地区产业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而在全球化不断地推进中,分割的区域又在信息的流通中形成一个大的整体,使其呈现出全球性的整体性。区域性和整体性也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何碧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电子科技,2009(03).

[2]于雷.世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J].电子信息周刊,2011(04).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4

当前我国的电力系统发展中,电力继电保护系统对电力系统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越来越多新技术被应用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中,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有效实现了继电保护技术的智能网络监测等功能。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带来了更多挑战,能否提高继电保护技术在具体应用,是电力系统在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提升的关键,在电力系统中显得更加尤为重要了。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

1.1起步晚,发展迅速

我国1984年就已经出现第一个微机保护所,形成的继电保护,并应用在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当中。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研发了很多电路保护产品,为继电保护技术提供了保障。这些产品因为具有非常实用的性能,满足了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在技术上的要求,有些技术已经超过了国外的进口保护技术,并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超过了国外的进口保护技术。

220kV的高压系统使用的保护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通常都是国外的,而现国内的保护装置基本上都是应用在继电保护上,引进和吸收了发达国家成熟先进的技术经验,该技术具备操作方便,技术先进等优势,这也说明我国的继电保护设备具有一定的优势。

1.2微机继电保护不断发展

继电保护微机保护时代是晶体保护时代和集成电路时代跨越过来的,继电保护的作用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

在长期的研究当中,最近几年电力继电保护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其在应用中所体现出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微机继电保护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起来。微机继电保护可以实现自动测试,是继电保护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对数据也具备非常强的分析处理功能。所以和传统的继电保护模式相比,提高了继电保护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能够完成自动的计算,具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此外,微机继电保护能够更加充分的、科学的对计算机技术加以利用,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在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上的应用和普及,作为主要设备就的微机,使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所以微机继电保护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2继电保护安全技术应用分析

2.1智能化应用分析

在电力系统当中运用非线性映射手段,有效的解决高压输电线路出现的非线性故障,通过类似于在人的神经网络当中的发展,通过对神经网络故障的判断分析。智能化应用是对完好设备采取一定保护措施后再对故障进行细致的维修。

2.2网络自动化应用分析

计算机继电保护技术在网络的推动下的成为了重要设备,在功能上也日益完善。继电保护技术能对故障做出自行分析,通信能力也非常强大,能够为下次维修提供便利,能够对故障的原因进行修复和备案,对收集到的数据能够快速准确进行分析和处理。

继电保护技术将人工操作改为自动化操作,向着安全可靠的网络化发展的最有利的保证,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计算机网络作为继电保护操作的主要体系,不仅能够收集电力系统运行过程当中产生的数据,而且引导电力系统向着智能化发展,能够让网络控制中心通过计算机传送,充分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

3继电保护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3.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一体化

随着用电环境的日趋复杂,在生活和生产中,继电保护技术会根据不断增多的用户需求,需求都明显的增加,要求上也是越来越多,同时电网运行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而运用继电保护一体化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这也需要继电保护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继电保护装置运行当中故障与电力系统相关的信息在继电保护一体化技术当中通过网络获取,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完成资源共享,在保护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当中,并传送到控制中心或某个终端装置里面,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每一个微机保护装置都具备继电保护的功能,继电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效的计算机,是保护、控制、测量以及数据通信的综合化。与传统的保护形势相比,在工作中不需要对专业加以区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其一体化的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2继电保护技术网络化

网络化也成为继电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不仅能够对电力系统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对数据进行采集同时还能对数据进行模拟,已经在继电保护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继电保护安全技术不仅能够查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网络化也成为继电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为技术人员提供了维护和检修电力系统故障的直接帮助。继电保护过程中可以充分对计算机中的一些功能加以运用,网络化的特征主要就是借助数据平台能够将继电保护中的相关数据保证其共享,还能对故障位置进行确认,提升继电保护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在网络化发展当中的成果,成为了微机继电保护发展的一种必然。计算机保护系统和新建的计算机保护系统在网络继电保护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站保护在保护过程中,相关的性能都能借助管理系统实现。这样也使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以明显的改善,也充分的发挥出了其积极的作用。

3.3继电保护技术的微机化

电力系统发展的速度在不断的提升,在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越来越多的使用到计算机,同时,继电保护装置在这样的情况下质量和功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继电保护的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首先其容量更加充裕,继电保护能够体现出更多的优势,能够为故障数据的保存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支持,能够和其他的装置形成良好的数据共享机制,同时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快速运算的优势和非常好的存储记忆的优势是微机保护在应用中主要的计算机两个方面优势,为提升系统本身的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3.4继电保护技术智能化

当前智能化在电力系统的发展中使用越来越多,技术在电力系统整改方面的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电力系统的发展中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继电保护的水平高,也成为以后该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的趋势,继电保护技术的智能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继电保护过程中,人工智能是现代化电力管理当中最先进的技术,智能化技术对继电保护在研究层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电保护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中的诸多技术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向着智能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工智能技术是现代化电力管理当中最先进的技术,也使得继电保护技术有了更多的物质保证,这也使得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得到了非常显著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解决当前还无法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在无故障正常运行隋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不但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继电保护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更好绝对可靠性,电力系统当中广泛的应用继电保护装置,其原因,电力系统平稳运行离不开继电保护,不仅是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当中的发展迅速更重要,电力系统平稳运行离不开继电保护。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继电保护技术装置在电力系统当中的进步,继电保护在普及过程当中也在逐渐向着数字一体化发展,继电保护装置和技术必定会更多的中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应用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以及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有着诸多的优势,能有效提高生产力,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在信息自动化的处理能力上比较突出,自动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可进行高精度控制以及检测。机械系统的启动控制能力强,这些优势就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还体现在安全性能强的层面,一体化技术的科学应用能大大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功能比较全,其中报警以及监控的功能下,能保障机械应用的安全。(2)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在工程机械当中,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工程机械领域结合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比较快速,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并加强了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当中的应用程度,工程机械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当前工程机械设备总体研发的理论有着突破,架构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数控技术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技术,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工程机械设备技术水平将会进一步的升级。(3)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应用在工程机械当中,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节能机械设备方面应用可发挥节约能源的作用。以往的工程机械应用,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运行不稳定以及不畅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会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由于机械设备自身的功能协调性差、功能性不强,就出现了这些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就能够提高机械设备自身的性能,在自动化的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从而有助于减少材料资源的使用,材料成本就能有效降低,机电一体化下的工程机械应用安全性能好,环保性能也好,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自动化作业的功能发挥比较突出,自动化技术和机械设备的结合,就能带动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对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能有效实现半自动化以及全自动化的操作,和传统工程机械的作业方式相比就有着很大转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程机械当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过程中,监控的功能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保障工程机械的应用安全,及时解决故障。监控技术在工程机械运作当中,是对电子技术的应用构建了远程监控系统,运用到了电子以及控制多项的技术,对电子监控装置有效进行了创造,改善了整体工程的工作状态,也有助于设备内部传动系统的性能提高,能有效实现自动故障诊断的目标诊断。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工作人员根据警报所提示的信息找到解决故障的方案,大大提高了故障解决效率,也能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

2机电一体化背景下工程机械应用发展前景

(1)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工程机械的发展在未来将会向着智能化方向迈进。当前已经有诸多国家在工程机械当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发展。从我国工程机械智能化的程度来看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对于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研究还在进一步的深化当中,主要的发展方向还是实现全面智能化的目标。当前已经出现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结合,通过将混沌动力学以及运筹学和数学等各种学科技术知识进行了整合,使数控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智能化工程机械的发展将会在高技术以及高性能和高效率目标方面得以实现。(2)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以及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下,会有助于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水平提高,这也是我国工程机械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机电一体化下的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将机械系统性能有效优化,使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保障机械设备的应用质量,最大化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机械应用的安全。在未来的进一步技术发展中,我国对工程机械的自动化要求将会有所提高,届时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工程机械领域发展水平。(3)工程机械微型化及网络化发展。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下,工程机械在微型化的发展方面将会有很大进步。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是把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纳米尺度进行融合,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体积缩小,突出运动灵活的特征,采取精细化加工的技术应用,这样就能有助于保障工程机械性能的提高。另外,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广泛应用,将网络技术和工程机械的发展相结合,这就能进一步强化机电一体化的整体性能,使产品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3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篇6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1.1机电一体化渊源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其起步发展较晚。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逐渐与传统的机械技术交汇融合,形成了早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此后,以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向机械工业领域渗透,机械和电子已不再彼此分离。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它代表着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新环境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综合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正朝着以实现高功能、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诸方面技术要求的最佳功能价值系统工程技术方向发展。

1.2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技术水平。特别是随着机电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制造产业发展的主导,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对其发展给予足够重视。目前,引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前沿的主要是美日及西欧国家。日本在智能传感器、智能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制造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西欧则在研发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生产及管理于一体的柔性系统,以实现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美国也在更新自己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实现设计—生产—质量控制一体化的新型加工技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存在底子薄、基础差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自主创新发展,目前我国在先进数控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新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展望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其处于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沿。近些年来,在微电子技术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新时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呈现出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等新的发展趋势。

2.1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趋势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其也越来越表现出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加工领域,需要机器完成更加复杂困难的任务。这就要求机电产品具有一定的智能,能够独立的进行推理判断、自主决策。智能化的发展主要与机器人技术联系紧密,随着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将更好的取代人,使社会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便捷。

2.2机电一体化系统化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其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随着社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的。特别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加工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自身的体系化发展。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将更加开放、更加灵活。通过开放式的总线结构及丰富的扩展接口,机电一体化可以将机械、动力、环境及人等各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这将极大释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潜力,增加其应用的对象范围。

2.3机电一体化微型化趋势

微型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工业生产加工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需要在微小的尺寸上进行更加精细的加工。这就要求相应的加工设备能够微型化。同时,微型化的设备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能够集成实现功能的复合扩展。考虑到各种微型机器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将更加普遍,传统笨重的机械电子设备将朝着小型化、轻量化、多功能、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中具有智能、动力、运动和感知特征的部件也将逐渐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3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发展表现出智能化、系统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相比过去,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