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范例(3篇)

时间:2024-07-26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范文篇1

【关键词】概念史;中共党史;新视野

一、基础性理论阐述

根据学术史的具体研究可知,概念史研究的主要意义和研究主要涉及到了史学领域的相关内容,国际研究中很多概念史的发展相对成熟,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的阶段,标志性的特点集中在学术形态上,主要的代表是德语世界的概念史,主要的代表人员集中在考斯莱特身上,主要的观点内容集中在概念史和社会史上,成为一种典型的“海德堡学派”;还有一个显著的代表是英语世界概念史研究,主要的代表者有波考克和斯金纳,两个学者主要的分析内容集合了概念史与语言修辞之间的良好联系,也被人们看作是“剑桥学派”。[1]以上两种的研究数据都存在各自的有效性和漏洞,但是其主要作用支撑了概念史的研究发展。根据以上两种研究视野分析可知党史研究与概念史研究之间呈现出适应性的联系。

二、话语分析和概念演化

概念分析是概念史研究的重中之重,因此划分党史研究中哪一些词汇是需要必须研究的重点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是全部的词汇都可以直接组成概念。根据国外考斯莱克发表的观点来看,词汇的本质性是指向其意有所指的内容,不管是一种思想或者是简单的客体,将其完全的融合到词语本身,以上便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以上的论述可能不是对概念含义的详细解释,但是其中显示出与语境和相关词语都是组成概念的重要部分,例如,“半殖民地”该种类型的词汇可能会成为中共理论研究当中一个关键性的概念种类,原因在于“半殖民地”中包含了我国社会性质形成的重要特征和部分过程,也展现出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实际特征,且“半殖民地”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一旦脱离了该种环境条件,以上概念的论述可能很难被界定。[2]

不厌其烦的列举很多党史领域的概念,其中需要确认的是,需要分析概念构成的主要意图,其主要显示的概念的含义是在于如何的将中共历史的象征表现出来,如何将其实际的转换成对于中共历史发展的表意是需要分析的,实际分析可知,任何一种的象征或者表意都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在社会交流和认知的理论框架中,实际上是一种话语的简单表达,实际上是动态的展现,党史学科实际上属于一门十分重点的人文学科和历史学科,党史学科之所以和其他种类型的学科出现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十分独特的一种学术特色概念,需要良好的将自己的专业性概念和词汇表现出来,还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十分适应自身学术发展特点的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如果没有涵盖以上几种特征的话,党史学科应该怎么样建立呢,党史的实际历史内容或者实际的叙事内容需要经历过十分专业的概念或者术语经历良好的过滤和挑选,做好内容的表达和意有所指,其中明确的党史专业概念或者专业术语的建立,主要指的是吸收了党史内容的相关概念和专业术语,不是简单的字词概念或者术语的表面含义,例如,“实践”的过程可以实际被用在党史研究中,还可以被应用在学科的内容上,但是分析党史的实践内容来看,但是其他很多学科的内容显现出显著的差异性。[3]

三、学术实践的价值

对比与党史研究来看,概念史的研究实际上不是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理论或者研究形式,概念史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不是绝对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存在很多不足而否定该理论在党史研究上的贡献。同样的,不能因为概念史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形式在党史研究的理论体系上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且充足的学术指引,就片面性的回绝区域外足资借鉴的很多理论提示。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分析目前已经存在的概念史理论或者方式是否已经具备基础的解释功能,针对于党史领域中的概念史问题研究过程中,概念史理论解释功能的实际适应性又有多少呢,是否可以进行学术实践的检验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分析党史领域很多关键性概念研究的内容可知,学术界针对于关键性概念的分析已经付诸于具体实践,举例分析,比如研究人员针对党史文献内容里常见的封建思想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参透的过程中,多数人已经知晓了概念范围的改变,该点也是人们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转变的体现,也是人们认知丰富且知识总量不断拓展的实际表现,体现了人类认识的深入和拓展,因此针对“封建”概念实施古今转换和中西移植的过程进行考试方式的探索,可以有效的分清楚“封建”概念在我国近现代史中使用过程中的发展路线,呈现出历史的发展状态。

在固定的观念框架内部分析不同关键性概念的过程中,可能是晚近研究现代概念史中的一种独特的现象,类似于研究“革命”概念的时候,很多学者的研究集中于词源的角度,其中还融合分析了中西语义中很多词汇进行了跨越式的演变,有学者认为,自从人们进入到现代社会环境中,革命的性质已经不再简单的体现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的演变上,也不是深入的贯彻性变革,现代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行动和社会权利的实施正当性评估的根据,甚至革命的概念还被人们应用到道德层面和人类关怀上。

四、结束语

党史研究领域的关键性概念种类繁多,针对于概念研究的验证性评估的主要决定因素体现在党史研究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其实践过程是否已经具备了十分强烈的历史感和真实性,分析党史概念和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诸多历史关联的时候,概念史研究是针对性最强且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研究的新领域。分析党史研究的整个范围来看,概念史研究实际上是针对历史资料的阐述和剖析,存在具有必要性,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

【参考文献】

[1]彭祥睿,朱志敏.构建中共党史学科话语体系若干问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04.4-8.

[2]疃.中共党史文献中的“老爷”概念及其运用[J].中共党史研究,2015.12.103-112.

[3]暴占杰.近五年来学界关于中共党史学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05.34-37.

【作者简介】

王轩遥1995.2-)男,汉族,浙江宁波人,本科,毕业学校: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弹药工程.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和基础,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重视和研究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加以思考和解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已进人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领会《意见》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深人研究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和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众所周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依靠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来进行;大学生中许多深层次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都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去解决;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固然离不开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实践的磨炼,然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又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清楚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是否将科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

教育教学是通过学科进行的,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它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最终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门科学去进行教育,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重要课题。比如,关于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思路、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的深人探索;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试点与普遍推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管理、建设和运作;关于重大现实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建设,等等,这些课题都亟待深人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不但会直接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而且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自身内容和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但要学会善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问题,而且要花大工夫、用大力气把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切实抓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课程内容是由课程设置决定的。按照、教育部关于“05课程设置方案”(简称“05方案”)的要求,把原有的七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四门必修课程。与此相适应,新疆地区将三门地方课程整合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简称“教程”)。“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门课程内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新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努力形成新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原理”课是力求打破三大块的思维定式,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概论”课是强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最新的理论成果打通来讲述,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基础”课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加以展开,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教程”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为主题,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发展史、民族宗教演变史。其二,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05方案”从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突出了通过理论、现实和历史三者的结合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而言,“概论”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它直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内容,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突出了当代中国的大局和发展大趋势;“原理”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纲要”主要突出了中国选择马列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的内容;“基础”直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问题;“教程”则主要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和实践。

新课程方案教学内容的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寻求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以历史的研究再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和思想的材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知识性、学术性的统一提供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打下了研究性基础。三、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或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表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面对新的综合性、整体性很强的课程时,任课教师如何突破或超越现有专业的门槛,熟练并运用自如地系统讲授一门整体性的课程,这是实施新课程方案面对的新问题。为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科意识、学科建设意识,破除长期以来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功能,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够成熟,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确立起应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表现在或者怀疑甚至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或者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不注重学科的理论构建,其结果必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已经确立,我们不能再以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意识”来估量、定位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而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以自觉的学科意识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更高水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更大进步。

简述科学实践观的内容范文

1、社会实践报告的涵义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社会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的实践成果。

2、社会实践报告的特点

社会实践报告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客观事实,靠事实说话。这一特点要求调研人员必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精神。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写出真实可靠,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

2)针对性。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实践报告的写作上,必须中心突出,明确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明确交待这一问题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3)典型性。典型性是指在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事实材料要具有代表性,以及所揭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这种典型特点在总结经验和反映典型事件的调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4)系统性或完整性。实践报告的系统性或完整性是指由调查材料所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具有说服力的,把被调查的情况完整地、系统地交待清楚。

总的来说,实践报告要做到论证系统、逻辑严密、摆事实、讲道理、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从而使之成为科学决策的可靠资料。

3、社会实践报告的语言风格

实践报告可以叙事为主,也可以说明为主,或者叙述和议论兼有,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原貌。在语言风格上,虽然讲究辞章,但以准确、简练、平实、生动为本,一般不用或较少使用比喻、夸张、含蓄等修辞方式,也不采用华丽的辞藻,避免一切浮词虚言等语言表达方式。

4、实践报告的撰写

一、实践目的: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实践要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

二、实践内容: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