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和自媒体(6篇)

时间:2024-07-26

新媒体和自媒体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莛忍少”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2022年一季度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自查整改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印发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的通知》(国办秘函〔2019〕19号)和《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22年四季度政务公开网络平台检测情况的通报》要求,我委认真组织开展了2022年第一季度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政府网站普查情况。我委对照检查指标,认真开展了自查整改,总体情况较为良好。

(二)网站可用情况。我委首页能够正常访问,不存在断链和错链,网站站内搜索功能可用。

(三)信息更新情况。一季度我委动态信息128篇、政策文件3篇、政策解读2篇和通知公告16篇,对领导信息、网站工作报表和工作报告进行及时更新,并主动公开市2022年部门预算公开说明,做到全面公开。

(四)互动交流情况。一季度领导信箱收到来信2封,对收到的信件及时进行回复2封,并选取1封不涉密留言进行公开。

(五)政务新媒体运行管理情况。我委一季度微信公众号信息27篇,最高日阅读量达740次,主要宣传最新时事政策以及国企改革相关工作动态。

二、存在问题和整改情况

我委对照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检查发现网站存在政策解读稿未与被解读的政策文件相关联;部分内容页面无站点标签或内容标签;政务新媒体信息把关不严,有时存在标点符号遗漏或错误现象等问题。我委积极组织相关科室对自查的问题进行整改,整改基本完成。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委将按照政府网站建设要求,以2022年度检查报告为依据,加强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建设。

(一)加快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优化完善网站功能布局,特别是注重优化栏目信息更新布局,积极推进与市级集约化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协同联动。

新媒体和自媒体篇2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媒介体育;职业道德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体育发生了巨大变革,大众传媒也深度介人体育领域,体育成为了大众传媒锁定的重点传播内容。“专业性的体育传媒为体育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扩大了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体育传播的各种价值功能”。有研究认为,“媒介通过对体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反映和重构,产生了以体育为原始文本,但在形式和本质上又截然不同于体育的新的文化形态——媒介体育。”所谓媒介体育是指媒介化了的体育,体育媒介化,就是媒介将挑选过的体育形象和信息再现给读者、听众和观众的过程。

媒介体育和客观世界的体育不能等同,媒介体育只是在体育现实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而现在的媒介体育与其传播理想存在差距,甚至可以说媒介体育发生了畸变。媒介体育出现畸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商业化的影响,媒介体育传播内容的软化趋势,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等,但缺乏媒体自律是媒介体育畸变的重要因素。那么加强媒体自律对于扭转媒介体育畸变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媒体自律能有效遏止媒介体育畸变。

1媒介体育畸变现象

媒介体育畸变是媒介体育在传播体育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媒介体育传播与媒介传播规律或者体育发展宗旨相违背的现象。

1.1媒介体育虚假化

2004年8月19日,《成都商报》等媒体报道,举重运动员张国政的奥运金牌是教练员在比赛场地用金钱“激”出来的。这是记者把笑话当作事实,捏造细节编出来的假新闻。2004年8月29日凌晨,某门户网站体育频道在奥运会女排决赛还在紧张进行时,就提前抢发了中国女排失利的消息,而这场比赛最后中国女排翻盘,夺得最后的冠军。上海《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04年“十大假新闻”中,虚假的体育新闻就有3条。2002年6月27日,《新快报》刊发《意韩赛主裁惨死于乱枪?》的报道,照片都是从别的新闻报道中移花接木的。媒介体育虚假化日益严重,这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媒体的日趋商业化和争抢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使大量偏离新闻理念和基本原则的虚假新闻的大量涌现”‘。李希光教授‘认为:“新闻媒体的卖点是新闻真实,媒体出售的商品是真实。”而今天的媒介体育,真实和虚构的故事混杂,使社会大众难辨真伪。

1.2媒介体育过度娱乐化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媒体在媒介体育传播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娱乐化的手法,使媒介体育的娱乐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他媒体纷纷跟进,热衷于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媒介体育娱乐化成为潮流时尚。“一场球赛就是一场”(《新周刊》2002年5月15日)、“足球”(《新周刊》2002年5月15日)、“性是迷人的东西”(《南方体育》2002年5月31日)、“世界杯,没有性生活的日子”(《南方体育》2002年6月17日)、“nba性骚扰何其多”(《体坛周报》2005年8月22日)、“瑞典不禁止性生活,阿根廷会贩卖”(《体坛周报》2006年6月15日)。一些媒体在娱乐化大潮中越过职业道德的底线,使媒介体育娱乐过度。李良荣教授在《娱乐化、本土化》一文中说“传媒硬件越来越硬,但传媒的内容却越来越软。”媒介体育越来越将名人绯闻,煽情性、刺激性的内容作为报道的重点,倾向于用视觉盛宴以刺激受众的欲望,用暧昧的文字人的理性,对体育媒体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南方体育》曾经是国内“三大体育专业报”之一,此后,《南方体育》过度地放大“媒介体育娱乐化”的特性。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无法自拔的深渊,最后寿终正寝,于2005年停刊,这也是媒介体育娱乐过度而自掘坟墓的典型。

1.3媒介体育炒作不断

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媒体经常运用“尖叫原理”,通过炒作体育明星和丑闻,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这使得一些媒介体育从业者对这种肆无忌惮的炒作也很反感,一位《东方体育日报》记者钟浩在他的博客里说:“我不知道如今的中国体育报道到底掺杂了多少炒作的成分,我不禁要问,有多少真相可以重来。”

媒介炒作,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媒介体育传播中尤甚。在体育记者中常流行这样一句话“体育记者应该有狗仔的精神。”媒介体育难道真的要靠炒作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吗?有意思的是,在2007年1月21日网易体育新闻排出了“体育明星炒作价值榜”,黄健翔因解说失误,离开央视绯闻不断位居炒作价值榜首位。刘翔的l2.88s的广告、田亮与超级女生叶一茜的恋情、“姚明牌”女用卫生巾、郭晶晶与霍启刚的翻版“松霞恋”、刘璇跻身《名声大震》三甲、周萌萌性骚扰事件、陈纯甄拍还债这些都是2006年的体育新闻炒作大热门,不管网站排出的价值榜是否具有参考性,但这表明了媒介体育炒作是不争的事实。

2困境中媒介自律的必要性

2.1媒介体育应承载历史使命

大众传播媒介是为社会提供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其运作特征是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反复地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媒介所反映的现实已经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超现实。后现论家道格拉斯认为,超现实与非真实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非真实超过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这种超真实性决定了媒介体育从业者要对社会负责,要具有历史使命感。

媒介体育的畸变在社会上受到了激烈的批评,要求媒体改进工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其实,社会责任论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最早在美国、英国出现,后来传到全世界,它对媒介的发展有指导性意义。社会责任论对新闻媒介提出了具体要求:应该提供真实的、综合的、明智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应负责陈述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等。

社会责任论强烈要求媒体实行自律,媒体自身必须强化职业建设,强化职业意识,以职业化的精神,自觉担负起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自觉以职业道德准则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传播活动服务于公众利益与社会利益,使自身的利益同公众利益及社会利益平衡,使自己作为信息和意见的公共传递者的角色”。

媒介体育从业者同样要自觉承担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应确保媒介体育的真实性,谨守媒介体育道德,这就要求媒介体育实行媒体自律,避免不和谐的声音在媒介体育中出现。

2.2现代体育健康发展亟待媒体自律

媒介体育虚假化、过度娱乐化、炒作不断等问题困扰着中国体育,恶化了中国体育的环境,阻碍了全民健身推进的步伐,影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全国体育宣传工作会上,体育界人士呼吁,别让这些不良倾向搞坏了中国体育。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张海峰说,当前,我国体育宣传报道中,虚假新闻、恶性炒作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媒体热衷于制造和传播虚假体育新闻,炒作各类小道消息和负面报道,甚至热衷于炒作运动员的私生活和其他低俗内容,这些都将给中国体育带来不利影响”。

媒介体育畸变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体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不良后果,有的甚至严重损害了中国体育形象,干扰了运动队正常竞赛、训练和运动员的个人生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说:“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坚决打击丑恶现象的同时,体育宣传更重要的责任在于引导人民群众学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先生,在2007年4月6日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也称:“现在很多体育都快变成娱乐了,但在我看来,体育毕竟不是娱乐,过分地追求这些东西违背了体育运动的本身。”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多体育界人士也呼吁,不要让媒介的不良倾向搞坏了体育。因此,媒介体育引导受众正确看待体育很重要,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之前,培养大众的体育欣赏水平以及增强群众体育的参与热情都是媒介体育传播者的责任。体育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媒介,体育需要媒介扩大在社会的影响,要改变媒介体育畸变这一现状,还体育一个洁净的发展环境,加强媒体自律迫在眉睫。

2.3新闻媒介公信力需要媒体自律

媒介公信力就是在公众与媒介的相互作用中,媒介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媒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社会大众对传媒寄予了厚望,希望从媒介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在我国,媒介体育传播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对体育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媒介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或实践后,如果大众发现媒介体育不再专业,产生畸变,社会大众的逆反心理便会产生,久而久之,就会抗拒某种报纸、刊物或电视台传播的体育信息,这对媒介来说,无疑存在潜在的威胁。

现在,媒介体育传播的竞争异常激烈,中国号称拥有“8000足记”,这对媒介体育的繁荣是一个可喜的情况。如此激烈的竞争,传媒要想生存,必定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由于媒介体育传播环境比较宽松,操作容易上手,自由的空间越大,对自律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媒介体育以自律换自由才是明智之举。

新闻媒介公信力的树立需要媒体自律,媒体自律的弱化可使媒体的权威性、美誉度不断被消解,新闻记者的职业尊严和荣誉感也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特别需要通过自律重塑权威,新闻记者特别需要通过自律重获尊严。

3实现媒体自律,遏制媒介体育畸变

3.1强化媒介体育从业者的新闻职业道德

实现媒介自律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传播者内部,有学者称为“内化新闻职业道德”。所谓内化新闻职业道德,即将新闻职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新闻道德观念,形成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内化新闻道德规范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新闻道德规范的认知、评价的过程,是在心里确立新闻道德规范的过程,。内化媒介道德并不是纯粹的认知、评价活动,而且是媒介传播实践过程。一旦媒体职业道德内化为传播主体的道德观念,新闻传播主体就获得了自我评价职业动机和行为的标准,会主动去用这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这是实现媒体自律的主体途径。另外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的外化法,即用内化了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觉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活动,就是用职业品德支配自己的传播活动。

3.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

目前,我国媒介体育从业者主要是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综合大学体育专业、新闻专业、中文专业、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专业知识,有时候媒介体育出现虚假化、娱乐过度并非传播主体本身的原因,而是受他们的业务素养所限。因此,加强媒介体育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媒介体育从业者没有相关体育科学知识储备是很难开展工作的,高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培养要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保证知识结构的最优化。学生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和体育知识,不断钻研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应该严格把好媒介体育从业者的“入门教育”关,正式的入门教育必不可少。美国一些媒体鉴于公众对新闻的可信度和公正性存在疑虑,纷纷制定了从业人员守则,其中著名的有“nbc的公正、准确和均衡”等守则。《纽约时报》在用人之前就对“新人”进行全面培训,在它发给员工的守则中,明确地写着“记者本身就是最终事实核查者,通常也是唯一的核查者””,。实习期间“入门教育”是重中之重,媒体在培养新人时一定要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养,以严格、精确为响亮口号强化客观写作训练,促使他们养成好习惯。“人门教育”并非职业教育的终点,“继续教育”应该贯穿于职业生涯当中。媒体机构要经常组织从业者进行业务补习,从业者也要自觉进行充电,社会发展迅速,一时不学习,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

3.3规范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制度

媒介体育传播中出现虚假化、娱乐过度和炒作不断等现象,与媒体内部的管理机制有直接关系。严密的编辑流程是媒介自律的重要保障。媒介体育在传播前一般要经过选题、编辑、校对几个流程,严格把关审稿,是媒介体育从业人员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媒体的自律措施值得借鉴,根据自律的需要,美国媒体还增加一些特别的编辑环节,如事实核对、节目监控和法律咨询。《时代周刊》为了避免发生新闻丑闻,设立了一个专门核对事实的调查小组。

完善媒介体育工作者外出监督机制。因媒介体育工作者经常要外出采访,对于同一个体育事件,题材趋同化明显,经常都会发生记者之间互相串稿现象,刊出的新闻也都大同小异。如果有一个记者在报道上出现了偏差,大家没有经过核实就传开了,在社会上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媒体在制度上周全,就会防止媒介传播虚假信息的可能,增加媒介体育的真实性。

对于媒体而言,不出错误是不可能的,而合理、有效的纠错机制是减少错误数量和负面影响的主要办法。这种纠错包括报刊或节目面世前的内部纠错,也包括事后的公开纠错。美国一些媒体还将及时更正、与读者沟通作为主要的自律机制,并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受众的认可。

3.4完善监督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新媒体和自媒体篇3

技术进步一直是推动媒体和社会变革的伟大力量。即时通讯传播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媒体时代的真正革命。它让高储存容量的电子媒体的移动化、便携化成为可能。作为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对于这样的技术革命,我们感同身受。曾经,我们在探讨互联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时,还颇为自得地捍卫传统杂志:电脑、互联网不可能像杂志、图书一样,随时随地阅读。

但随着3G技术和iPad、iPhone们的出现,解决了原来传统媒体互联网版或电子杂志的缺陷,传统杂志和图书过去的这种优势几乎也荡然无存。至少,iPad们在即时阅读方面,已经不亚于传统的杂志和图书了。

移动化、便携化的电子新媒体是趋势,是未来

没有人会否认,在iPad时代,移动化、便携化的电子新媒体一定是趋势,是媒体主流形态的未来。新媒体对传统杂志和图书的冲击会越来越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被改变,从习惯购买纸质媒体开始转向高容量的便携式移动电子媒体;二是广告主的广告投放策略开始改变,此前广告投放策略已经经历了大幅向互联网转移的过程;三是资本和人力资源也开始向新媒体倾斜,相比成熟的传统纸媒,移动新媒体的不确定性更具诱惑,更有成长空间。

但如今,传媒业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喧嚣和泡沫可能掩饰了许多本该深思熟虑的问题,这可能会让许多传统媒体人走上弯路。如今,媒体概念推陈出新,2.0、3.0,媒体融合、全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概念世代交替的速度,令我辈瞠目。媒体业内的会议或其他场合的交流,也是言必称媒体融合、全媒体战略等,但交流的结果,却让我这样保守的从业者更感困惑:那些热衷于制定流行战略的决策者以及执行者、传播者,除了模糊地知道新媒体是方向、是未来之外,对于实现战略的途径,并不比我知道得更多。

流行自然有其道理。没有人会反对,新媒体代表着媒体的未来,媒体融合是趋势,这是传统媒体普遍的认知。

与这样的认识相关的另一种普遍认知,就是传统媒体已经日薄西山,恰好欧美国家许多著名媒体的滑落,也给了这种观点许多现身说法的支撑。于是,另一种声音也出现了,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这样的说法:新媒体的春天来了,传统媒体的人投降吧!不仅新媒体的人在这样说,甚至许多传统媒体的人也是这样认为。

个体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基于利益的判断,无论倾向新媒体,抑或死守传统,都是一种自我选择,无可厚非。但对于像我们这样传统的从业者,心里却必须要明确方向、厘清途径,否则是真的没有未来。

如何iPad化取决于传统媒体的现实考量

我受过的教育告诉我,趋势和未来并不等于中国的现实,走到黎明需要经过漫长的黑夜。立场正确和现实考量决定了传统媒体的抉择:iPad化,还是坚守纸版,或者见机行事。

以我个人的观察,当下中国传统纸媒的网络化、iPad化等,更多的是一种品牌推广的手段。iPad版稳定独立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并且其商业模式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资本、需要各种条件。

目前,传统纸媒大规模iPad化尚不具备这些条件。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国外比较,中国网上支付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付费消费手续的繁琐,依然会让一些有消费能力的人生畏,比如我。二是中国的大部分消费者习惯了免费的午餐,普通消费者的付费消费习惯建立需要培养,那谁会来培养这样的付费习惯?只有先驱者和“先烈”。三是中国普通网民的上网费用依然需要降低,网速却要提高。四是中国文化产业在版权保护方面的缺陷,也影响着移动电子媒体的成长。

一个可以验证的角度,是如今移动新媒体的主要模式,还是当年的电子杂志平台的移动互联化。这种模式类似杂志超市或新华书店的移动互联化,它的利润来源号称是销售内容与广告分账,但当下更多是凝聚资源的过程。如果单本杂志移动互联化的商业模式一旦成熟,这种平台模式一定会出问题。

当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与其他新媒体间的互动合作,并非真正的融合,而是掠夺与奉献。这种掠夺与奉献,是基于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缺陷,以及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商业媒体双方意愿基础上的,传统媒体迅速沦为在中国最多只有15年历史的互联网媒体的蓝领工人,互联网媒体借助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和制度优势,取得了与传统媒体博弈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曾经有人不服,牵头组建了对抗门户网站的联盟,但联盟甫立,牵头者却转身就与对手签了城下之盟。这些,都说明了互联网所拥有的灵活性和资源优势,是带着制度镣铐的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强者的优势,更让不服输的传统媒体开始了另一种自我救赎——自己去做新媒体。不过,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努力,除了国家资源强力支持的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自行拓展的有多少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式?虽没具体统计数据,但据平时接触,我并不很乐观。

在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征战中,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并不是依靠资本市场,依靠VC的支持、包装参与其中的,他们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传统媒体自身的盈利。与依靠资本市场、依靠VC的新媒体不一样,传统媒体的融合和新媒体征战之路,容不得闪失。如果因为投入的资金太多,导致传统媒体自身的败落,决策者的政治责任和其他责任,比市场上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的败落责任,要大得多。这就决定了传统媒体承受创新风险的压力,要远低于其他投资者,而且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策略选择无关。一段时间下来,根本无法确知成型的商业模式何在,眼见只有投入而无回报,他们对于创新的认识和投入,便从积极倡导迅速回归保守。最后,很不幸,大多数传统媒体的融合与新媒体战略,只是成了绣花枕头,成了糊弄自己和上级领导的一张成绩单、宣传单,除了具备某些推广和检索价值,并无多少实际效用。

传统纸媒的商业模式尚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虽然新媒体冲击越来越大,但传统纸媒尤其杂志在可以预见的时空里,其商业模式虽然会遭到冲击,但并不会被摧毁,甚至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其原因包括:一是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二是纸媒尤其是杂志媒体的广告载体价值仍然有较大的空间;三是传统媒体自身的救赎也在进行。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性,让这种增长空间成为了现实。

在中国,在现实政治与司法环境下,如果传统媒体都“死”了,互联网等媒体需要自采自编了,光成本就会压垮如今的商业门户。确实,许多传统媒体已经死亡,或者正在死去。但个人认为,除了电脑类报刊的衰落与技术进步关联紧密之外,大多数传统报刊、图书的死亡与技术进步毫无关联,与新媒体八竿子打不到边。那么多家报纸、杂志发行量少得可怜,还有垃圾图书成堆放在库房里,它们不是因为技术进步卖不出去,不是因为新媒体而卖不出去,不是因为微博,不是因为即时通讯技术,不是因为互联网,而是它本来就卖不出去,它本来就应该死掉。所以这个死掉跟互联网没有关系,跟新媒体没有关系。也许美国报刊的死亡跟新媒体有关系,但在中国,目前不是。

杂志媒体在iPad式冲击下的机会和选择

向深阅读挺进,注重价值观和文本表达,是传统纸媒尤其是杂志媒体在iPad式冲击下的机会和选择。

转贴于

互联网和即时传播技术的进步,一方面让新媒体机会大增,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生活过度碎片化,从而反向强化了一个被新媒体放弃或力所不及的市场。那就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慢阅读、深阅读市场。

没有人能仅仅依靠碎片化的信息生活,生活中除了信息,还有文化传承,还有价值观传播,还有生活习惯。这多少给了杂志和图书机会。通过《中国周刊》的实践,我们判断这一反向市场是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拓展。当然,反向市场也可iPad化,这多少取决于司法对版权的保护。

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传统纸媒大规模的iPad化会到来,但不是现在。未来纸版会日渐精致化与奢侈化。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投身新媒体战场,走媒体融合之路,渐成主流。虽然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战略上,形成稳定商业模式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但即便如此,努力者依旧络绎于途,因为大家都清楚,那里可能有自己的未来。

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及其他移动互联媒体的不可思议的成长,让我们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更加期待和好奇。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是个伟大的命题。但要变为现实,挑战巨大。

有人鼓吹投降。设想一下,传统媒体要都死了,互联网和新媒体会怎样?现在这些互联网和微博的内容,除了靠个人支撑之外,很大一部分信源来自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承担了守门人的职责和成本。千万不要把中国媒体的死掉当成是新媒体逼死它们的,还没有,还远着呢。看看这几年报刊市场的新产品们便大概可知一二。资本是机会主义者,却没有傻子。

冷静下来,不盲从于一些风险投资家和媒体时评家的忽悠,自己判断所在媒体的机会。至少,我所从事的杂志业和图书业,一定有未来,未来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增量空间。当然,这个增量空间,与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新媒体的增长空间,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清楚地知道杂志、图书的增量空间,未来永远只是支流,而非主流。

既如此,我会怎么做?我会把现阶段的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征战,当做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先驱者的努力。如果有实力和能力,亦自告奋勇探索,以求先手之利。

如果自己没有当先驱的勇气和资本,又不想像前浪一样死在沙滩上,那么,就让那些先驱者去探索吧,自己不妨就像乌鸦、像老鹰一样,追逐在大动物后面,观察,吃些残羹冷炙,先维持生活。一边生存下去,一边观察机会,唯有活着才有机会,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拿有限的利润和自有资本跟VC博弈,跟纳斯达克博弈,跟不确定性博弈,那不是自找死路吗?此其一。

其二,既然慢阅读、深阅读的市场存在,不妨从此入手,做好分众市场,做好这类市场的用户体验。在这个市场普遍能接受的价值观基础上,用优美的文字和受众喜闻乐见的叙事与呈现方式,打动受众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争取他们成为忠实的消费者。在中国传统传媒业的黄金时代,业者普遍忽视了这个问题,而一味追求新闻性和信息量。新媒体给我最大的教训,不在其他,而在考虑用户体验上。

其三,踏踏实实守好阵地,像农民认真种田一样,踏踏实实做渠道、做品牌,做好了也有一份收成。如果没有战乱和严苛的赋税制度的话,一般都还能活下去。当然,赶上天灾人祸,那不仅是我们的挑战,而是覆巢之下的结局了。

新媒体和自媒体篇4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媒介体育;职业道德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体育发生了巨大变革,大众传媒也深度介人体育领域,体育成为了大众传媒锁定的重点传播内容。“专业性的体育传媒为体育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扩大了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体育传播的各种价值功能”。有研究认为,“媒介通过对体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反映和重构,产生了以体育为原始文本,但在形式和本质上又截然不同于体育的新的文化形态——媒介体育。”所谓媒介体育是指媒介化了的体育,体育媒介化,就是媒介将挑选过的体育形象和信息再现给读者、听众和观众的过程。

媒介体育和客观世界的体育不能等同,媒介体育只是在体育现实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而现在的媒介体育与其传播理想存在差距,甚至可以说媒介体育发生了畸变。媒介体育出现畸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商业化的影响,媒介体育传播内容的软化趋势,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等,但缺乏媒体自律是媒介体育畸变的重要因素。那么加强媒体自律对于扭转媒介体育畸变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媒体自律能有效遏止媒介体育畸变。

1媒介体育畸变现象

媒介体育畸变是媒介体育在传播体育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媒介体育传播与媒介传播规律或者体育发展宗旨相违背的现象。Www.133229.CoM

1.1媒介体育虚假化

2004年8月19日,《成都商报》等媒体报道,举重运动员张国政的奥运金牌是教练员在比赛场地用金钱“激”出来的。这是记者把笑话当作事实,捏造细节编出来的假新闻。2004年8月29日凌晨,某门户网站体育频道在奥运会女排决赛还在紧张进行时,就提前抢发了中国女排失利的消息,而这场比赛最后中国女排翻盘,夺得最后的冠军。上海《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04年“十大假新闻”中,虚假的体育新闻就有3条。2002年6月27日,《新快报》刊发《意韩赛主裁惨死于乱枪?》的报道,照片都是从别的新闻报道中移花接木的。媒介体育虚假化日益严重,这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媒体的日趋商业化和争抢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使大量偏离新闻理念和基本原则的虚假新闻的大量涌现”‘。李希光教授‘认为:“新闻媒体的卖点是新闻真实,媒体出售的商品是真实。”而今天的媒介体育,真实和虚构的故事混杂,使社会大众难辨真伪。

1.2媒介体育过度娱乐化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媒体在媒介体育传播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娱乐化的手法,使媒介体育的娱乐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他媒体纷纷跟进,热衷于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媒介体育娱乐化成为潮流时尚。“一场球赛就是一场性爱”(《新周刊》2002年5月15日)、“足球性高潮”(《新周刊》2002年5月15日)、“性是迷人的东西”(《南方体育》2002年5月31日)、“世界杯,没有性生活的日子”(《南方体育》2002年6月17日)、“nba性骚扰何其多”(《体坛周报》2005年8月22日)、“瑞典不禁止性生活,阿根廷会贩卖”(《体坛周报》2006年6月15日)。一些媒体在娱乐化大潮中越过职业道德的底线,使媒介体育娱乐过度。李良荣教授在《娱乐化、本土化》一文中说“传媒硬件越来越硬,但传媒的内容却越来越软。”媒介体育越来越将名人绯闻,煽情性、刺激性的内容作为报道的重点,倾向于用视觉盛宴以刺激受众的欲望,用暧昧的文字挑逗人的理性,对体育媒体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南方体育》曾经是国内“三大体育专业报”之一,此后,《南方体育》过度地放大“媒介体育娱乐化”的特性。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无法自拔的深渊,最后寿终正寝,于2005年停刊,这也是媒介体育娱乐过度而自掘坟墓的典型。

1.3媒介体育炒作不断

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媒体经常运用“尖叫原理”,通过炒作体育明星和丑闻,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这使得一些媒介体育从业者对这种肆无忌惮的炒作也很反感,一位《东方体育日报》记者钟浩在他的博客里说:“我不知道如今的中国体育报道到底掺杂了多少炒作的成分,我不禁要问,有多少真相可以重来。”

媒介炒作,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媒介体育传播中尤甚。在体育记者中常流行这样一句话“体育记者应该有狗仔的精神。”媒介体育难道真的要靠炒作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吗?有意思的是,在2007年1月21日网易体育新闻排出了“体育明星炒作价值榜”,黄健翔因解说失误,离开央视绯闻不断位居炒作价值榜首位。刘翔的l2.88s的广告、田亮与超级女生叶一茜的恋情、“姚明牌”女用卫生巾、郭晶晶与霍启刚的翻版“松霞恋”、刘璇跻身《名声大震》三甲、周萌萌性骚扰事件、陈纯甄拍裸照还债这些都是2006年的体育新闻炒作大热门,不管网站排出的价值榜是否具有参考性,但这表明了媒介体育炒作是不争的事实。

2困境中媒介自律的必要性

2.1媒介体育应承载历史使命

大众传播媒介是为社会提供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其运作特征是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反复地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媒介所反映的现实已经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超现实。后现论家道格拉斯认为,超现实与非真实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非真实超过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这种超真实性决定了媒介体育从业者要对社会负责,要具有历史使命感。

媒介体育的畸变在社会上受到了激烈的批评,要求媒体改进工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其实,社会责任论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最早在美国、英国出现,后来传到全世界,它对媒介的发展有指导性意义。社会责任论对新闻媒介提出了具体要求:应该提供真实的、综合的、明智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应负责陈述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等。

社会责任论强烈要求媒体实行自律,媒体自身必须强化职业建设,强化职业意识,以职业化的精神,自觉担负起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自觉以职业道德准则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传播活动服务于公众利益与社会利益,使自身的利益同公众利益及社会利益平衡,使自己作为信息和意见的公共传递者的角色”。

媒介体育从业者同样要自觉承担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应确保媒介体育的真实性,谨守媒介体育道德,这就要求媒介体育实行媒体自律,避免不和谐的声音在媒介体育中出现。

2.2现代体育健康发展亟待媒体自律

媒介体育虚假化、过度娱乐化、炒作不断等问题困扰着中国体育,恶化了中国体育的环境,阻碍了全民健身推进的步伐,影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全国体育宣传工作会上,体育界人士呼吁,别让这些不良倾向搞坏了中国体育。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张海峰说,当前,我国体育宣传报道中,虚假新闻、恶性炒作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媒体热衷于制造和传播虚假体育新闻,炒作各类小道消息和负面报道,甚至热衷于炒作运动员的私生活和其他低俗内容,这些都将给中国体育带来不利影响”。

媒介体育畸变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体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不良后果,有的甚至严重损害了中国体育形象,干扰了运动队正常竞赛、训练和运动员的个人生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说:“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坚决打击丑恶现象的同时,体育宣传更重要的责任在于引导人民群众学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先生,在2007年4月6日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也称:“现在很多体育都快变成娱乐了,但在我看来,体育毕竟不是娱乐,过分地追求这些东西违背了体育运动的本身。”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多体育界人士也呼吁,不要让媒介的不良倾向搞坏了体育。因此,媒介体育引导受众正确看待体育很重要,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之前,培养大众的体育欣赏水平以及增强群众体育的参与热情都是媒介体育传播者的责任。体育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媒介,体育需要媒介扩大在社会的影响,要改变媒介体育畸变这一现状,还体育一个洁净的发展环境,加强媒体自律迫在眉睫。

2.3新闻媒介公信力需要媒体自律

媒介公信力就是在公众与媒介的相互作用中,媒介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媒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社会大众对传媒寄予了厚望,希望从媒介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在我国,媒介体育传播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对体育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媒介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或实践后,如果大众发现媒介体育不再专业,产生畸变,社会大众的逆反心理便会产生,久而久之,就会抗拒某种报纸、刊物或电视台传播的体育信息,这对媒介来说,无疑存在潜在的威胁。

现在,媒介体育传播的竞争异常激烈,中国号称拥有“8000足记”,这对媒介体育的繁荣是一个可喜的情况。如此激烈的竞争,传媒要想生存,必定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由于媒介体育传播环境比较宽松,操作容易上手,自由的空间越大,对自律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媒介体育以自律换自由才是明智之举。

新闻媒介公信力的树立需要媒体自律,媒体自律的弱化可使媒体的权威性、美誉度不断被消解,新闻记者的职业尊严和荣誉感也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特别需要通过自律重塑权威,新闻记者特别需要通过自律重获尊严。

3实现媒体自律,遏制媒介体育畸变

3.1强化媒介体育从业者的新闻职业道德

实现媒介自律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传播者内部,有学者称为“内化新闻职业道德”。所谓内化新闻职业道德,即将新闻职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新闻道德观念,形成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内化新闻道德规范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新闻道德规范的认知、评价的过程,是在心里确立新闻道德规范的过程,。内化媒介道德并不是纯粹的认知、评价活动,而且是媒介传播实践过程。一旦媒体职业道德内化为传播主体的道德观念,新闻传播主体就获得了自我评价职业动机和行为的标准,会主动去用这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这是实现媒体自律的主体途径。另外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的外化法,即用内化了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觉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活动,就是用职业品德支配自己的传播活动。

3.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

目前,我国媒介体育从业者主要是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综合大学体育专业、新闻专业、中文专业、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专业知识,有时候媒介体育出现虚假化、娱乐过度并非传播主体本身的原因,而是受他们的业务素养所限。因此,加强媒介体育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媒介体育从业者没有相关体育科学知识储备是很难开展工作的,高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培养要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保证知识结构的最优化。学生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和体育知识,不断钻研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应该严格把好媒介体育从业者的“入门教育”关,正式的入门教育必不可少。美国一些媒体鉴于公众对新闻的可信度和公正性存在疑虑,纷纷制定了从业人员守则,其中著名的有“nbc的公正、准确和均衡”等守则。《纽约时报》在用人之前就对“新人”进行全面培训,在它发给员工的守则中,明确地写着“记者本身就是最终事实核查者,通常也是唯一的核查者””,。实习期间“入门教育”是重中之重,媒体在培养新人时一定要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养,以严格、精确为响亮口号强化客观写作训练,促使他们养成好习惯。“人门教育”并非职业教育的终点,“继续教育”应该贯穿于职业生涯当中。媒体机构要经常组织从业者进行业务补习,从业者也要自觉进行充电,社会发展迅速,一时不学习,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

3.3规范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制度

媒介体育传播中出现虚假化、娱乐过度和炒作不断等现象,与媒体内部的管理机制有直接关系。严密的编辑流程是媒介自律的重要保障。媒介体育在传播前一般要经过选题、编辑、校对几个流程,严格把关审稿,是媒介体育从业人员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媒体的自律措施值得借鉴,根据自律的需要,美国媒体还增加一些特别的编辑环节,如事实核对、节目监控和法律咨询。《时代周刊》为了避免发生新闻丑闻,设立了一个专门核对事实的调查小组。

完善媒介体育工作者外出监督机制。因媒介体育工作者经常要外出采访,对于同一个体育事件,题材趋同化明显,经常都会发生记者之间互相串稿现象,刊出的新闻也都大同小异。如果有一个记者在报道上出现了偏差,大家没有经过核实就传开了,在社会上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媒体在制度上周全,就会防止媒介传播虚假信息的可能,增加媒介体育的真实性。

对于媒体而言,不出错误是不可能的,而合理、有效的纠错机制是减少错误数量和负面影响的主要办法。这种纠错包括报刊或节目面世前的内部纠错,也包括事后的公开纠错。美国一些媒体还将及时更正、与读者沟通作为主要的自律机制,并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受众的认可。

3.4完善监督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新媒体和自媒体篇5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9-0000-00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虚拟空间上,越来越多的“个人媒体平台”逐渐搭起,没有入门条件,只要你想加入,便可以在自己的社会身份之外增加另一个身份――“网民”。在这个消息实时分享的时代,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接受媒体灌输各种思想感情、意识形态或动机的“枪弹论”已经成为了陈年旧物,受众甚至可以通过自媒体参与到主流媒体的新闻制作中。

纵观新闻媒介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任何一种新型媒介的出现,在带来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都必然会给原有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引起整个传播学领域传播方式和媒介构架方面的变革与创新。而传统的主流媒体也一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改变自身,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1自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新闻传播

1.1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

自媒体环境下的主流媒体开始了传播理念的变化。广播、报纸、电视,都有了网络版。主流传媒的法人微博、官方微博逐步建立。例如:人民网转企改制,进而上市。实践证明,只要与时俱进,牢记主流媒体的神圣使命,主流媒体进军新兴媒体是大有作为的。

1.2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内容的变化

今日的主流媒体逐渐开放,从新闻选题、采访、写作、编辑等多个层面,都会参考自媒体平台上所的消息。对于部分不可再现的新闻原始场景,会适当加入自媒体平台所的原始新闻素材,甚至会与自媒体平台主动联手合作,征集“草根记者”的“新闻”作品。如何参考自媒体平台的新闻消息,让“草根记者”的作品符合社会的主流舆论,就需要主流媒体进行有目的的把握和考察自媒体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因为“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1.3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呈现方式的变化

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是新闻框架的重要表现之一,新闻评论更是新闻节目的重点版块,在传统的新闻节目中,新闻评论往往是直截了当的一语点破新闻媒体的立场、态度。而在今天,自媒体环境下,一个普通的信息人和传统媒体站到了一个起跑线上。许多新闻节目在叙述一件新闻事件后,常会在结尾处增加一句经典的连接语:“有网友评论说”,随后,网友们的态度便会在新闻节目中展现。从语态到内容,都十分的草根以及原生态。这些评论可以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通常可以借“网友评论”来巧妙的影响受众心理,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引导舆论。

而究其是否为真实的“网友发言”已经无伤大雅,在新闻事件描述后加入网友评论的新闻播报方式也已经渐成模式。这种新闻节目制作模式不仅仅是自媒体给主流媒体新闻制作所带来的形式上的创新改变,更给整个社会关心时政和民生的人们提供了参与新闻制作的良好时机。

1.4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中传播渠道的变化

主流媒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在整个社会的消息传播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拥有主流报纸、电视、广播及大部分网站的绝对控制权。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渠道广为人知且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但近年,当网络上越来越多的个人平台逐渐搭起时,主流媒体原有的传统消息传播渠道也不免变得失色许多。于是主流媒体在快速变化的大环境下,立刻做出了改变――在保证自已已有的消息传播平台的正常运作的同时,也来到了自媒体平台上开辟一块领地,开通微博、微信。

1.5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中受众反馈的变化

传播实践证明,传播过程往往是交互的,传授双方是一种双向传递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反馈是对传播效果的检验,所以,为反馈提供更多的流通渠道,是传播者的责任。传播者只有合理利用受传者的反馈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从而使新闻传播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曾经通讯欠发达的时代,由于受到通讯设备与技术的限制,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是极少的。时至今日,通讯极其发达,网络留言、短信、微信无处不在使用着,通讯设备的发展也促进了新闻传播中传受双方的交流与互动。现在在电视上最常见的互动方式就是微信了,在许多新闻节目画面的右下角都会有一个二维码,希望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到节目的微信讨论中。

2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变化的影响

2.1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曾形象地将此描述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正是因为这些难得的特点,使得自媒体成为了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事发现场的当事人通过电脑、手机提供鲜活的第一手细节描述,也经常会成为媒体报道该事件时最好、最可靠的素材,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受众”者,此时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新闻源”,而这个新闻源发出的新闻又被许多主流媒体转载应用着,使之更广泛地传播。

这个交互式的变化使普通大众重新认识了主流媒体的新闻:原来新闻的制作并不是很神秘,甚至自己也可以亲身参与到主流媒体的新闻制作中的。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拉近了受众与传者之间心理距离,使大众在情感上更加信任主流媒体。

2.2自媒体环境下主流新闻传播对媒体自身的影响

自媒体有别于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方式,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方式概念。

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的概念被扩大。自媒体时代是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自媒体是一个属于平民大众的交流空间,作为现实社会的一个晴雨表,自媒体中的信息和网民的言行,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实社会的舆情与舆论。自媒体上热议的话题也往往可以真实准确的体现民意。主流媒体选取在自媒体上热议的话题作为自己新闻栏目的选题,为百姓说话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新闻节目获得了社会主流民众的支持,也会获得更多的观众。可以说,“议程设置理论”不仅可以适用于媒体对受众的影响,自媒体上的声音也同样设置着主流媒体新闻的选择。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中的意见领袖都是引导舆论的主流。

专业媒体机构若想维护自己的地位,就要充分吸收非专业新闻传播者带来的力量。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接收民众爆料,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接收受众的想法。甚至一些电视节目把普通受众请进演播室,与主持人一同品评新闻事件。从传媒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新型媒体的诞生都是对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对传统媒体的替代。因此,自媒体是对传统主流媒体有益补充,而不是用来替代主流媒体的。主流媒体不应该主动失语,把自己的宣传阵地拱手让出。一旦自媒体成为广大公民获取资讯的主流,自媒体本身弊端造成的危害就会级度放大。假作真时真亦假,主流媒体再想收复失地,估计只能望洋兴叹了。

2.3自媒体环境下主流新闻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据统计,以一种传播媒介普及到5000万户为例,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仅仅用了14个月。微博以其平民化、操作简单化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网民的关注并使用,成为了当今越来越多网民了解民意、传播新闻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有一个形容自媒体的段子说道:“当你的粉丝超过1万个,你就是一本杂志”,“当你的粉丝超过10万个,你就是一份都市报”,“当你的粉丝超过1000万个,你就是省级电视台”,“当你的粉丝超过1亿个,你就是中央电视台了”。这足以说明自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主流传播媒介主要有四个社会功能,分别为信息功能、协调管理功能、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就像上文所说,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内容扩大、新闻传播的呈现形式多样,这些都扩充了今天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信息功能,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可看性。其实,主流媒体还有一个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那就是舆论正确引导的功能。面对流言,肩负引导正确舆论观念的主流媒体在很多时候承担起了“辟谣”的角色,主流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不得不把自己的新闻内容在第一时间选定为从科学角度从事实出发,向民众还原真相,以正视听。

2.4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对国家的影响

2.4.1加强主流媒体新闻对国家事务的监督与反腐

在自媒体极其发达的今天,在照片或者采访中的蛛丝马迹都逃不出网友们的慧眼,他们见微知著,善于收集相关素材,挖掘现象背后的秘密,并在自己的“媒体”上与网友们品评发现,在网络上形成热点话题,引发社会舆论,进而影响媒体态度,给媒体施加压力,使其履行好舆论监督的职能。

在自媒体平台上,公众对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公务人员,又多了一个监督的渠道。在传统主流媒体信息搜索能力的缺陷的情况下,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使公众对国家事物的的监督更加便利,完善了媒体的监督功能。

2.4.2促进国家健全立法监督媒体平台环境

无论主流媒体对网上上热炒的时间表示的支持态度还是反对态度,都不能排除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导致的媒体责任缺失,为一些不良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网络红人网络热点事件,虽然发源于网络,但是其红到发紫的结果却是自媒体与主流媒体共同打造的结果。

面对迅速变化的媒体环境,国家立法机关应积极展开思考,补充法律空白,以清洁网络舆论环境、保障网民言论自由和人身不受威胁。如网络的实名制等规定都可以成为有效规范新媒体健康成长的有效选择。

在现阶段的我国,主流媒体是巩固、深化发展改革成果、创造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营造良好的主流舆论环境的捍卫者。在自媒体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网络的管理者、法律法规的制定者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能,来保证新媒体文化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3结论

新媒体和自媒体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莫莫绣纺”为你整理了这篇2022年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建设自检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2年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建设自检自查报告

2022年,宣威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曲靖市有关文件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扎实推进政府网站解读、互动交流、办事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提升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的服务功能和水平。从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的组织机构建设、工作制度建设、安全高效运维等方面,扎实抓好自检自查工作,圆满完成2022年度工作任务,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机构情况

为更好的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宣威市高度重视网站建设和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成立了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办公室主任、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季度都召开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政府网站建设和政务新媒体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政府网站建设和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政府办公室,明确由宣威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2022年,从市财政列支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政府门户网站及和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现已做到有工作机构、有经费保障、有专人负责。

二、日常管理情况

一是强化政务服务,最大限度利企便民。宣威市进一步加强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工作,不断健全办事机制,完善办事指南,增加服务事项,在政府门户网站首页增设“政务服务”栏目,并自动链接到云南省政务服务网,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是增强互动交流,搭建政民互动桥梁。宣威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曲靖市关于政府网站建设和政务新媒体监管的决策部署,在网站首页开设“政民互动”栏目,将政府网站作为问政于民重要途径,规范政府网站互动交流渠道建设、管理和留言回复工作。截至目前,市政府门户网站“政民互动”栏目今年共收到市民来信45件,回复办结45件,办结率达100%,“宣威政声”新浪微博接群众来信来访98件,回复办结96件,办结率达98%,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是完善政策解读工作机制,推动政策落地执行。宣威市高度重视政策文件及解读工作,对政策文件的公开、解读方案的起草和审核、解读材料的等具体工作内容进行了明确。今年以来,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公开重大决策、“三公经费”财政预决算情况、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政府信息1600余条,接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7件、“96128”专线920余件,《政务通报》12期,开展重大决策事项公示100余件、重点工作通报60余次、决策听证12次、政策解读28件。以政府网站的实际成效更好地服务于民、取信于民。

四是加强政务新媒体监管,推进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健康发展。宣威市建立了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日常巡查监管制度,采取重点栏目每日巡查、普通栏目日常抽查、全网站站点24小时值班值守等方式,对政府门户网站和全市政务新媒体开展全覆盖监测预警工作,明确由宣威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做好网站服务器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及网页的防篡改等安全防护工作,真正做到网站数据定期备份,全力保障网站安全运行。同时,结合基层减负工作,全面开展全市政务新媒体排查清查工作,根据同一平台只能开设一个政务新媒体账号原则,完成全市政务新媒体登记备案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政务新媒体登记16个。其中,微信公众号9个,新浪微博5个,今日头条1个,抖音号1个。

五是强化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信息管理工作,全力确保信息安全。宣威市高度重视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信息管理工作,严把信息的政治关、政策关、保密审查关,严格按照“谁公开、谁审查、谁负责”和“上网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上网”的保密审查规定,进一步规范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信息审核工作,增强责任意识,明确审核责任,确保信息内容和程序严谨规范,维护政府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政府网站运行情况

一是强化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信息的审核管理,制定信息流程及规章制度,确保信息真实不涉密。宣威市严格遵守国家、省和曲靖市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在运行中,建立了网站安全日常监测制度,制定了网站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每个季度都要求外包服务公司对网站系统进行安全巡查和加固,每天24小时对外网门户网站进行运行和内容监测,严防黑客攻击和网站被篡改。截至2022年12月25日,全年无网站安全事件发生。

二是积极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认真按照上级文件部署要求,与时俱进优化和规范网站栏目设置,着眼于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围绕机构职能、权责清单、脱贫攻坚、服务流程、重大事项公示公告、政策解读回应等重点,按照上级有关文件部署要求,增设“国务院信息”、“省政府信息”“脱贫攻坚在宣威”“开展扫黑除恶共建善美宣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环境保护督查回头看”“政民互动”“政府信息公开”“基层政务公开”等栏目,在政府网站醒目位置开设“国家政务服务投诉与建议”小程序、国务院大督查“我为大督查提建议”、“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云南省政务服务网上大厅”“云南省互联网+督查”等链接,认真做好国务院、省政府重要决策信息在门户网站的转载工作,及时高效传递政府声音,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群众知晓度,为基层政务公开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总体看,宣威市圆满完成了2022年度政府网站建设和新媒体监管工作任务,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一是内容排版有待优化。在部分信息公开中,还存在内容排版不统一、格式错乱等问题。录入员在录入信息时,未能全面检查、校对,审核员在审核信息后,没有做到“再查再纠”,对内容排版不合理的地方未能及时纠正。二是平台建设亟需加强。政务公开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工作实际上开展了,但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规定,有一定的随意性。“谁谁负责”的要求还未有效落实,网站信息内容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人员责任还需强化。偶尔政务信息公开还存在公布不及时的情况,对涉及一些重大事件、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信息和其他敏感信息没有进一步反复校对。工作人员对信息公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掌握政务公开工作的新要求、新提法和新概念有待进一步强化。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竭尽全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日常监管。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工作的首要位置,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加强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管理,健全日常监管体系,完善常态化通报机制,不断提升工作实效。二是进一步强化信息内容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全过程推进政务公开,在确保内容及时更新的同时,更加注重信息质量,持续深入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努力实现群众需要的信息触手可得。加强对中央重要决策部署的和解读工作,形成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整体联动、协同发声的良好机制。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畅通互动回应渠道,及时了解社会关注热点,做到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持续推进政府门户网站集约化建设,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以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推动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整体服务水平提升。三是继续强化专人负责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和政务新媒体的内容保障。认真落实读网制度,每天做到常态化检查政治术语表述错误、不良信息、严重错别字等问题,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和范围内,及时和更新依法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以提高群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不断增强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